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城乡学生课堂上英语教学资源使用存在差异在中原地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主要是传统课程资源,如教科书、习题册等;农村的英语课堂上使用的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是录音带或MP3,外加一个扩音器。学生学习英语使用的最传统的“跟读模式”。城市的英语课堂则主要使用电脑、投影仪、教学光盘、教学课件、语音室等媒体教学资源。相对于农村学校来讲,在技术上是进步不少,但是大部分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权集中在授课教师手上,基本上由教师主导学生进行各个环节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鉴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及对所学知识的消化能力不同,这样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很多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使用。
(二)第二课堂中现代媒体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利用不充分中原地区现代媒体教学资源和其他学习资源在课堂外的使用状况不容乐观。现代媒体教学资源,如无线电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涵盖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实践应用技能,但大部分学生只热衷于英语电影、英语文学作品、英文歌曲等趣味学习资源的欣赏上,更多的学生沉浸在故事情节和音乐节奏上。而现代媒体提供的其他教学、学习资源,例如英文聊天室、英语美文赏析及录音、中英文化差异、跨文化知识等多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
(三)学生对于多种资源的学习意识和主动性培养不到位由于中原地区人口众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较大,进而导致传统的学校英语教育更多趋向应试教育。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对教材的学习和对习题的练习这一初级阶段,学习目标集中体现在通过课程考试及获得相应的外语等级或资格证书等外部层面上。因此,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意识不强烈,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多种学习资源闲置或浪费。
(四)教师在英语课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完全中原地区传统的英语应试教育导致英语教师无法从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走出来,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开展研究性教学。虽然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能用双语或全英组织教学,安排学生进行跟读、分析文章结构及主题、分组讨论、个体发言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英语表达缺乏自信,或者在表达过程中多次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在课外,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虽然学生通过这些环节的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却没有相应的环境实现课本的理论知识向实际的交际能力的转化。
二、创建良好英语环境的举措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重要战略任务的落实,中原地区建设成熟、多元化的英语环境迫在眉睫。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经济特性。②因此,以语言经济学为指导,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满足经济及市场需求为目标,建设中原经济区多元化的英语环境,既能保障英语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第一,从宏观与微观,即社会和学校方面创建良好的英语环境。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的宏观经济价值是指“语言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使用地位、频率、语言变化、人们对语言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政策”。③因此,作为宏观层面的社会在创建良好的英语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社会可以多向学生提供一些接触英语的机会,输入大量的英语语音信息。比如转播英文广播、英文电视节目、开放社区英文图书馆、举办地域性外联活动等,积极营造英语氛围。政府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使有就业需求的学习者通过专业学习获得各类英语职业资格证书。微观方面,主要从学校的培养角度出发。首先学校作为连接社会与学生的桥梁,尤其是高校,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校这一学习场所成为外语教学的市场主体。结合中原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志愿,设置不同层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完善英语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形成特有的英语人才培养品牌,最终使创建英语环境的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如学制、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微观方面与英语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建良好英语环境的政策评价与规划等宏观方面实现英语环境资本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从投资费用和投资效益方面实现英语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语言经济学认为学习外语是一种经济投入。人们之所以学习外语,一部分原因是考虑到学习外语的成本及预期收益和效用之间的比率。英语的经济使用价值使学习者在我国出台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战略性目标的驱使下看到了英语带给他们的机遇和挑战。学习者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提高英语听说、写作、翻译等应用技能。同时,通过了解英语国家概况、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提高个人修养和情操,培养有效得体的交际能力。学习者在承担支出投资费用并学得用英语思维、推理、判断和分析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之后,就会向着预期的投资效益迈进。学习者具备了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有效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就会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他们更容易受到跨国企业或外资企业的青睐,较一般人才有更多的出国深造、学习外国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对外交流文化等机遇。
为将多产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我公司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围绕产品更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做文章,不断调整战略部署,采取合资、融资、股份、职工集资、协作加工、引进技术等多种形式,使产品的质量、技术、规格、品种等诸多硬件因素得到了较大改善。几年来,电力设备厂与厦门ABB公司、维坊浩特公司、烟台东源公司的联营等合作方式,有效利用知名企业、等级品牌,盘活了资金,拉动了企业,抬高了进攻市场的起点,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1、从“聚才”入手,加速多产企业的“核心”建设
人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没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型人才,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改造、基础管理、市场策划乃至企业的近远期发展战略都无法正常实施。目前,我公司电力多产企业干部、职工大多在知识结构、技能素质上有捉襟见肘之憾。与其他优秀的企业相比,我们多产业的人员学历、技术职称、研发新产品能力、市场推销手段以及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承受能力等,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当前,我们必须要有“求贤若渴”的姿态,弯下腰来,集中精力,按照“吐故纳新”的原则、“引进一批”、“换血”一批,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抓好这项工作。
2、从实际出发,调整产业结构
我公司多产企业有八成之众受制于主业的市场需求。主业每年的基建、技改、大修以及日常维护工程量直接影响到这些企业的产值、利润。因而,调整全市电力多产企业结构已成当务之急,电力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经验表明,从社会这个大市场找突破口,这是大的方向。例如:与名牌企业联姻,走品牌战略之路;利用剩余生产能力,开发新的产品;多方融资把块头做大;职工入股买断企业,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等。总之,必须逐步放手主业这棵“大树”,实施“走出去”战略,再能真正在市场上占据稳固的地位。
3、注重企业管理机制的调整与更新
电力多产业许多管理手段延续了主业的管理模式,有碍于优秀人才的聚集、有碍于职工的潜在智能的开发、有碍于良性的内部竞争环境的形成。经历了十几年的市场残酷竞争,企业内“大锅饭”的痕迹仍然处处可见。我们认为,现行机制忽视了个人劳动价值的等值认同,即伤害职工又伤害企业。应从调整管理机制入手,一是物资激励。对职工的工作业绩采用更科学细腻的方式来衡量和奖励,明令禁止“一刀切”的奖金发放办法,对于突出贡献者应有额外待遇;二是精神激励。工作的意义、每个员工的前途、企业内外认同的荣誉等都应有合理的给予。特别是管理干部的升降任免,应从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上如实的考核运作。使企业各层面的员工能真正适应企业发展的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三是基础管理。良好的基础管理为企业提供详细的资料,进而演绎为决策的依据。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备条件。当前企业的基础管理“星星点点”,缺乏详尽、系统、真实这六个字。我认为基础工作夯实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4、严格把住企业用人之关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得到全球的关注,特别是我国面临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协调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的关系,因此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中国走绿色经济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制约因素
(一)固有的体制机制影响绿色经济发展
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以GDP为导向,从而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GDP,却忽略了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高污染,高排放。另外,由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非市场化手段导致要素价格扭曲,使得整个绿色经济发展体系遭到破坏。因此,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对资源环境进行定价,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依靠市场调节。
(二)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环境破坏性也极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呈现刚性需求。资源又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特征,这样就给资源、能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绿色科技创新能力缺乏
尽管国家已经重视关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科技能力培养。但由于中国提倡绿色经济发展的时期较短,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一,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国家将其大部分财政收入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对绿色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够,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脱节;第二,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和市场融资机制;第三,缺乏科研人才,绿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影响绿色科技创新水平。
(四)绿色就业高端岗位相对较少
由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时期较短,各产业链尚未紧密衔接,许多就业岗位还没有得到关于人才技能的精准定位。特别是一些高端就业岗位比较少。多数工作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这些低端就业岗位无保障或低保障,高端就业岗位又相对较少,不利于该领域留住大量人才,同时也使未来往该领域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造成恶性循环,抑制绿色经济发展速度。所以我国应采取一系列可行性政策来提升高端就业岗位的比例,培养人才,使人才与就业岗位进行对接。
三、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绿色经济政策机制
为了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联系我国国情、发展实践经历,适当选择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深化制度改革,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及完善。一是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等在内所涉及的成本要素,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作用。二是利用好财政税收政策,关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税收设置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关于企业排污税进行严格要求,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要承担更大的社会成本。这样企业才能进行高标准排污以及技术更新。对低污染、低排放绿色产业进行减税等激励政策。三是积极健全绿色融资政策,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健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搭建标准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引导绿色消费。
(二)注重绿色技术科技创新
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从而使绿色经济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推动绿色技术发展:一要采取相关政策来确保绿色技术进行广泛创新。首先需要完善修改现行税收减免政策,其次还需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投入,促进中小企业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最大潜能。二要在增加科技投入量的同时,把握好投入效率。首先,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国家的科技计划需要考虑企业科技需求,同时也需要引入大量的企业加入到科技计划项目;其次,要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最后,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新的主导因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开发绿色能源,形成能源利用新格局
目前国家已经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地上能源进行了大量开发利用。在对现有绿色能源进行合理使用和分配的同时,也应对地下的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地下新能源进行探索。近来,美国取得"页岩气革命”胜利的成果,也就是页岩气,一种不常规的天然气,深受全世界能源消费者的喜爱,这或将改变世界的能源使用布局。开发能够替换传统能源的新能源。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应找准定位、完善职能,切实发挥新能源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形成低污染、高效率、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状态,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实践能源战略新格局,勘查开发“页岩气、煤层气、生物气、干热岩、地热能”等新能源作为地质勘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
(五)通过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绿色就业,多设置些高端就业岗位
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同时绿色经济发展也帮助解决人才就业问题。不仅应该将技术导向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战略选择方向,而且应重视创造新的绿色就业机会。应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优先发展绿色投资计划,增加就业,改善国内需求,为实现绿色经济的结构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增加绿色就业高端岗位,吸引更多的人才,为绿色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与资源。另外也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中国处于绿色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增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协作,能够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参考文献:
[1].实施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绿色经济与创新,2010(2):121-126.
1.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性方面,旅游经济作为一类新型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其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另外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旅游经济的低成本与高效益也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区就业人数的增加,繁荣了地区劳动力市场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成本与效益具有重要的关系,地区资源、经济结构、地理区域位置等都是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进而促进区域社会环境、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改变。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强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要做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保证旅游经济及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2.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2.1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1)旅游经济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扩大带动了极大的就业率,因此对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扩大无疑造成第二产业的相对缩水,城市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的偏移,导致城市产业的局部性调整。(2)旅游经济本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产业发展对旅游业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导致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发展,另外一旦出现外在环境的变化,旅游业本身也很难承受压力,最终导致自身产业萎缩。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游客的增加导致的物价上涨以及供需不均衡等,在影响第二产业产品生产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
因此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充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完善,带动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还要保证外在环境的稳定性,建立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综合经济框架,平衡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脉络,进而有方向的扩大旅游经济份额,建设可持续性的城市产业结构。
2.2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的结构的影响主要受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定,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则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会比较高,相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讲,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程度相对较高,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缺乏。旅游经济对此类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业对交通、产品制造、酒店旅游、都市消费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深圳、上海这类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复杂,受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城市内部形成了一系列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及部门,经济增长来源渠道广泛,经济结构日益呈现立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类城市在其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当地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的配置土地与资金,将旅游业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区域内交通、经济、贸易等的发展,推动城市本身产业及布局的发展,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多种人造景观,以弥补城市的不足,进而完善城市传统经济结构,突出城市的整体性发展与城市内涵。
2.3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非常大,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的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推动人造景观的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持续进步与繁荣的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环境,真正实现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旅游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带动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比如餐饮、交通、住宿、产品生产与消费等,另外旅游业本身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其快速发展还能带动很大一批剩余劳动力就业,这部分群体的就业有效缓解了城市内部的社会矛盾,推动了城市的和谐发展。
3.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要与城市的自身特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协调好旅游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3.1资源型城市。(1)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要对目前已有的各类旅游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进而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2)建立的结构经济应该是基于旅游业而进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旅游经济的作用,并且要做到有步骤、有方向并且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对旅游经济的目标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3)将可持续观念深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确保环保型旅游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外界对生态产生的干扰,从而留下一定的空间来给生态进行充分的自我恢复。有些地区存在的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所以在保护区域文化方面要予以充分尊重。
3.2经济型城市。(1)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迹等要给予充分的保护。(2)对于城市的外形建设,要重视其整体化效果,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建筑需要多投入建设。人造旅游景观也要多投入建设以便使旅游景观更加丰富多彩,进而对城市的旅游内涵进行充实。(3)在城市周边将主题游乐园和游乐园等场所合理兴建起来。(4)促进旅游商品建设的大力发展。
3.3混合型城市。(1)有计划的发展旅游经济。作为国民经济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好其它各部门的发展,相互协调好工作,要不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造成制约。(2)匹配好旅游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的条件。就旅游业自身来看,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食、宿、购等成为旅游业的辅助行业,而且基于这些行业旅游业才能获得生存发展,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将这些辅产业建立起来并加以完善,从而做到符合城市经济的实力。(3)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不但是为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合,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资源。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这样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就会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4)加强环境保护。旅游业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环保工作。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二者应该做到相互促进。
一、充分认识园区建设的优势条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十五”以来,我州资源开发步做加快,开发力度加大,开发领域拓宽,开发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一型向综合开发利用型转变,产业不断升级,企业自身微循环体系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开始显现。从全州工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建设工业园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一是具有发展循环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区域内矿产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关联性强,适合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二是具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现有工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化理念,企业科技进步和引进、吸收、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三是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线为主骨架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以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干,以35千伏、10千伏输电线路为支脉的供电网络和有效的通讯网络覆盖。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依托条件较好。四是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条件。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省、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组织评审通过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可以说,以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依据我州工业发展形势和发展条件建立的,符合我州实际。是实现价值体现最充分、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能够加快推动产业升级,符合清洁生产、废弃物利用、环境保护等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吻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性选择。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在全州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园区经济必将占据我州经济总量的主导地位,将呈现出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信息物流的共享,有利于实现产业的集群配套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海西特色工业经济产业链。能够为各相关产业的链接和区域发展提供一个优势平台,增加综合开发、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增强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具有延长和拓展生产技术链的特点。
其次,工业园区建设是以我州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区域、产业、行业不同层面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能够推动社会事业的快速进步,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和谐发展。由于园区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企业、生产要素的聚集,加速城镇化进程,形成和培育扩大农畜产品市场,这就为一产、三产拓展了发展空间。一产可以围绕相对集中的园区及城镇生活物质需求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加快调整种殖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和“菜篮子”产业,提供畜禽产品、水产品、粮油、蔬菜等农畜产品,实现农牧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三产可以围绕园区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物流业、修理业、餐饮业及其它相关服务业。
再者,工业快速发展将会极大地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能够加快农村牧区致富的步伐,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我州在融入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将带动农牧民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变,将会相对减少农村人口。建设工业园区为一产富余劳动力向二产、三产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能够有效解决我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基于存在的建设工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和工业园区对全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所能带来的广泛带动性以及强劲的辐射作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就势在必行。
二、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夯实园区建设基础
以建设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观念、技术、装备、体制、机制、政策、投入、管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按照高起点、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规划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科学设计,突出较强的操作性。根据《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做好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规划。重点把握好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科学制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回答好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怎样加快调整和优化,各产业链中、各产业集群间、各地区间怎样实现多产业横向拓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企业间产品和废弃物如何相互交换、循环利用、转化增值,配套基础设施如何完善等问题。要加快制定水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积极做好水资源勘探工作,摸清水资源分布及可利用情况,合理调整和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同时,研究提出试验区内各地区之间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编制好规划的基础上,以规划为指导,以规范建设为基础,以务求实效为目标,有序推进工业园建设。引导和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培育壮大园区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强化园区示范、辐射功能,构筑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集约化和物质的良性循环,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要求,要继续以公路、铁路、电网、水利、航空、电信等为重点,超前规划和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其配套项目。要以解决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快工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设施建设。要加快建设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和用水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要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积极推进商业性地质工作投入,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资源,保证资源接续。通过增加投入,建立起更加稳定的能源支撑体系、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和更加便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与工业布局相配套、与优势资源开发规划相协调,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配套基础
设施保障。
(三)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
项目建设是工业园区的主体,因而要积极做好项目宣传推介工作,及时谋划、重点筛选一批特色产业链发展项目,增加备选项目储备,通过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以及路演招商、网上招商、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循环经济项目。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招商引资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吸引更多、更有实力的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方式,加强政府招商,鼓励以商招商,拓宽招商范围和渠道,瞄准国内一流企业,以先进技术水平为先导,以循环利用为目标,以项目高水平建设为切入点,以综合开发和产业链的延伸为前置条件,逐步从“招商”向“选商”转变。
(四)推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主轴,提高科技水平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我们首先应该对已有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行业转换,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科技水平,奠定不断发展的基础;对新上项目要提高使用先进工艺技术的门槛,积极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求得更快发展。其次,积极鼓励、扶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对子,加大关键性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选择有资源基础、技术优势、关联度大、产业带动性强和市场前景广阔且成长性良好的重大项目,开展重点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建一批科技型企业。第三,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减量技术、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提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型企业的引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成熟技术的推广,使园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