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文化调研

海洋文化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文化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文化调研

海洋文化调研范文第1篇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特点

    1.浓厚的民族特色广西沿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各族人民在长期耕海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也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的疋旦家和散布于沿海的客家。广西海洋文化以骆越文化为基础,在与内陆文化的交流中,它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又融合了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等因素。在吸纳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广西海洋文化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性,这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均有反映,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各种地方文化共存共生的现象。如这里长期是多神崇拜,包括海神、龙神、雷神、飓风神、天妃、伏波神和孟尝神等,其中伏波神崇拜与伏波将军南征有关,孟尝神崇拜与“珠还合浦”的故事有关。广西海洋文化中还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壮族文化、京族文化等文化的内容特征,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2.浓郁的南疆特色首先体现为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在古代社会,广西沿海因远离中原,开发相对滞后,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为了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人们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由此形成了勤劳、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文化特征,养成了笃信鬼神、求助于超自然力保护的习惯。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求神拜佛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其次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珠文化。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海域就是驰名世界的南珠产地,各地流传“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3]的说法,珍珠文化相当发达。现在,南珠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品牌,北海成为国内海水珍珠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和贸易等,广西沿海形成了白龙珍珠城、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群)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近年来,虽然珍珠养殖业走向萎缩,但“南珠”的文化影响却使之成为北海的城市文化形象之一。再次,广西沿海有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元素。这包括:海天一色的广袤海域,海湾海鸟的旖旎风光,滨海红树林群落孕育了独具风韵的南方海洋生态文化。此外,疋旦家婚礼和服饰、京族哈节与渔具渔法、《珠还合浦》、《白龙城的传说》、《美人鱼》等美丽传说及渔业谚语等,展示了斑斓的南方海洋民俗文化。3.商贸性强广西北部湾沿海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展远洋贸易的地区[4]。古代合浦郡沿海盛产珠玑、玛瑙、玳瑁、象齿、犀角、宝石、美玉和名贵香料等奇珍异宝,它们是地方政府向中原统治者进贡的珍品,也吸引了大批商人来岭南贸易。由于珍珠贸易的兴旺,当地居民以采珠贩珠为生,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自西汉元鼎年间起,合浦就是当时中国往东南亚、南亚、欧洲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隋唐时期,钦州陶瓷文化发展成熟;宋代,钦州是对外贸易的一大港口。至近代,北海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通商港口。合浦汉墓群、潭蓬运河、宋代钦州博易场遗址、合浦上窑明窑遗址、明代瓷烟斗和压槌,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喧闹;现代北部湾三大港正在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5]以上这些都反映了航海文化与海洋商贸文化所构成的丰富内涵。4.忠于国家、勇敢善战的海疆文化特质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是中国南部的海防要地,有“古来征战第一线”之说。历经千年,这里留下了许多战争遗迹和记载:伏波将军马援的活动遗址、伏波庙会遗址、白龙古炮台、水师营遗址、刘永福和冯子材故居及其英雄故事,展现了可歌可泣的守边卫国、抗击外侮的海疆文化。5.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早在新石器时代,广西沿海居民就从事渔猎和农业活动。先秦时期,生活在这里的骆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合浦是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港的兴盛促进了以合浦为中心的古合浦郡(包括今广西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全国罕见。现存于沿海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古运河、古商道、伏波庙以及白龙珍珠城、京族哈节、珠还合浦和三娘湾的神话传说等记载着广西沿海地区厚重的历史。北海中山路骑桥商业老街及西洋建筑群成为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广西沿海三市拥有近400处(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近年来得到完整、妥善的发掘、保护及修缮。如北海老街已得到重新修缮并对外开放,北海的西洋建筑群已纳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海申报并被列入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此外,白龙炮台、海上胡志明小道、刘冯故居、陈济棠故居、胡志明故居、伏波庙等遗迹也是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广西沿海至今仍没有出现知名的海洋品牌产品和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更无从谈起品牌效应。如曾风光一时的“南珠文化”品牌已失去往日的辉煌,甚至已到亟待抢救的地步。产业界限不明确。海洋文化企业的杂陈性较强,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对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准确定位,不做细致周密的调研,就急于投资上项目,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结果造成所开发出来的海洋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较窄。对原生态海洋文化资源存在高度的依赖性,缺乏对海洋文化资源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开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根据其内容从事展示性开发,或借助旅游让人们领略海洋风光,或通过简单的制作加工出售海洋文化类纪念品,许多海洋文化项目和产品是滨海旅游业中的“副产品”。即使是开发相对成熟的海洋休闲体育运动仍显项目单一,限于海上跳伞、沙滩球类运动、摩托艇冲浪等,不能满足高层次游客的需求。对海洋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开发水平较低,对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涉海民俗文化、涉海艺术业等产业开发较少。不少庆典活动经济味太浓,缺乏对海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滨海旅游业是目前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沿海地区对滨海旅游的深度开发还不够,旅游项目缺乏创新,全国闻名的重点旅游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低层次。广西的涉海工艺品主要是低端的珍珠、贝类等,缺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涉海艺术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不多。对海洋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随着广西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大规模的海涂围垦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沿海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传统的海洋文化载体正在萎缩,如渔村、海洋神话、海图海志、海洋民俗、盐民船民等都在逐步地减少、弱化或消隐。一批涉海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海歌、海舞、水上木偶戏等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海洋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弱小如涉海会展庆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强,东盟博览会、民歌艺术节等大型会展庆典对提升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影响、带动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海洋文化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情境分析;TOPSIS;海洋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070-04

为进一步做好和发挥燕山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积极提升秦皇岛城市发展,对此,燕山大学专门组织学生针对秦皇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而在做好促进秦皇岛未来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实践的能力。对此,本文对改进TOPSIS方法的情景规划在秦皇岛海洋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1 情景规划应用的理论基础

情境分析法 该方法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兴起的一门预测技术,其主要是结合认为的决策因素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未来进行描述和预测。而所谓的情景则为事物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的描述,对这种描述既包括定性,也包括定量的预测。情景分析最早被应用在军事领域,之后随着其发展,开始被应用在各个不同领域。

改进的TOPSIS方法 该方法是对有限个方案中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所采用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同时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通过改进也可应用在多指标体系当中。

2 情景方案构建步骤

评价对象与影响因素的选择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特定的评价对象和目的,因此,通过对对象和影响因素的选择,为下一步情景方案提供方向。而影响情景方案的构造因素有很多,在通常情况下是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归纳出具体的影响因子。

核心影响因子计算 所谓的核心因子是指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而核心因子的筛选对后续的情景方案的制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做好对核心因子的判别是关键。本文对核心因子筛选的思路是对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打分,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两个特定值的权重进行计算,再在该基础上运用改进后的TOPSIS对其重要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排序,从而得出所有影响因素的核心因子。

1)TOPSIS计算步骤。

①假设该问题的分析包括n个不同的评价单元,同时涵盖p个不同的评价指标,从而构造出决策矩阵:

(1)

②对上述中的X都统一采取归化处理,由此可得到其归化决策矩阵:

(2)

采用方根法对其进行归化。

③加权矩阵构建。通过归化后的决策矩阵来乘以各个评价指标自身的权重,从而得到最后的加权矩阵。其中W表示权重向量,由此可得到下面的表达式:

= (3)

④虚拟最劣解构建。通过上述对不同权重的计算,可以得出各个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的向量,并通过上述的最优值和最劣值构造去虚拟的最劣解。

其中:

其中,j=1,2,...,p。

由此可得到其最优解:

R*=2R-―R+

⑤计算不同评价单元与虚拟最劣解和最优值之间的距离:

⑥各个不同评价单元和最优值的接近度:

⑦排序。所谓的排序,是针对上述相对接近度,对其进行一定的排序,从而筛选出其最优的解答。

2)基于层次分析的权重确定。

①通过邀请相关的专家对构造的评价单元打分,并构造出判断矩阵:

由此通过上述判断矩阵,可得出其最大特征值和权重指标的值。

②一致性检验。为确定构建的指标的合理性,必须通过一致性检验,从而确定其中的指标构建正确性。由此可得到以下公式:

由此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到该构建模型中的核心因子。

3)情景方案的制订。通过上述步骤后,可根据其不同核心因子与相对接近度来确定不同的方案,如图1所示。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在采用情景分析法对方案进行构建的时候,其所有的方案按照设计的理论都应该在该范围以内。但是,如果ΔC1C2C3的三边呈现出比例的变化,则方案在其构成的三角形内部。而为更好地对其情景方案进行构建,本以下假设:

①假设是依据其中的某个核心因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其序号为零,其他的方案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变化,由此得到该核心因子就是该方案构建的核心;

②结合斜率变化的特征,假设方案是根据其中的核心因子2发生的,核心因子1的坐标值减少,2则增加,因此,两者的比值为C1/C2。

由此通过上述方式可得出不同的情境构造方案。

3 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实证分析

秦皇岛概述 秦皇岛地处河北,是著名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海滨城市资源。同时,随着秦皇岛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瞩目的成绩,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如何在发展中做好对产业的规划和研究,成为做好城市发展的重要步骤。而结合对秦皇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其海洋文化产业可以分为海洋历史、海洋艺术等八个不同的产业,具体的分布如表1所示。

影响因素构造 对秦皇岛海洋文化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打分,包括城市形象、文化特色、产业链结构、交通运输便利度、城市建设。在该研究中涉及秦皇岛大大小小八个产业,上百家不同的企业和项目,因此必然会涉及整体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而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会结合当地的文化,从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交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城市形象作为对人们心中的影响,对吸引人才和消费群体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建设包括基础设备的投入、网络和后勤等是否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对核心因子的筛选 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上述因素的不确定性和重要度进行打分,具体得分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上述评分,可得到其矩阵:

通过对上述矩阵进行归化处理,可以得到归化后的决策矩阵:

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其重要度和不确定性的判断矩阵为:

由此可得出w1=0.25,w2=0.75。同时通过一致性检验,λmax=2,CR=0。

由此通过虚拟最劣解可得到:

R+=(0.12,0.36)

R-=(0.025,0.0675)

R*=(-0.07,-0.225)

由此可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上述构建,有文化特色>产业链结构>城市建设>城市形象>交通便利度。由此可以确定影响秦皇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的核心因子是文化特色、产业链结构、城市建设。

三维坐标的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由产业链结构、文化特色和城市建设共同组成一个三角形,同时其三维坐标表示如图2所示。

情景分析方案构建 通过上述构建,可以得知,当考虑一个核心因子的时候,其方案落在点C2上;而当考虑其中的两个核心因子的时候,其方案会落在斜边OC2上;当考虑三个不同的核心因子的时候,则其方案会落在C1C2C3内。

4 结语

通过组织学生对秦皇岛海洋文化产业进行调查,最后采用TOPSIS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影响秦皇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子,并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其最优方案的选择进行分析,从而为秦皇岛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材料。但是由于在教学实践调查中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撑,因此,接下来教学实践的关键步骤是对其中的数据进行确认,由此进一步对该方案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的实证。■

参考文献

[1]宗蓓华.战略预测中的情景分析法[J].预测,1994(2):

海洋文化调研范文第3篇

这里,见证了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这里,有19世纪英、法、德、日等国留下的古建筑和西洋文化;这里,还曾经是20世纪的海防前哨、援越前沿。

而北部湾航标史,则是一部中国现代航标的发展史。

远在1881年,北海港就有3座浮标,冠头岭灯塔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1912年。这些历史沉积了丰厚的航标文化。和着北部湾海运发展的节拍,沿海航标结构从简陋的石垒木支开始,到艺术化造型、无线电导航;航标能源由煤油乙炔到太阳能应用和波力风力供电,灯器由焰火、白炽灯到LED航标灯;航标船舶由摇橹风帆到巡检夹持船、大中型作业船;航标管理从攀爬手测发展到遥测遥控、可视化监控……透过这段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航标从落后到现代化的发展变化。

几十年的航标变化发展、船舶器具的进步和航标人艰苦的工作经历等很多资料,被一代代有心的航标人继承保存下来。为了还原历史,让新一代航标人传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北海航标处于开始筹建航标展馆。

据北海航标处处长杨有良介绍,航标展馆只是北海航标处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还完成了机关大楼走廊文化布设,并向基层航标站延伸;建成了道德讲堂和劳模工作室两个文化阵地,确定了处的LOGO,形成统一的对外标识;创作了《航标之歌》作为处歌。

这些内容相映成辉,共同构成了“海眸”文化建设的骨架,烘托出北海航标深厚的历史底蕴。

大海航行靠舵手,船员航海靠航标。航标,被船员称为船舶的眼睛,即为“眸”。保护这些“眼睛”,才能为航行安全提供尽可能完美的服务。海眸,既是航标的意象,又有航标职工用明亮的眼睛注视航行安全的意境。同时,航标管理者又是这样一群擦亮“眼睛”的人。

为了更好地弘扬航标文化,体现出北海航标处的特色。文化建设开展之初,北海航标处曾走进东海北海,实地调研珞珈山灯塔、老铁山灯塔、团岛灯塔和江心屿灯塔,开阔视野。

今年3月,召开了文化建设现场会,推出了北海航标走廊文化、北部湾航标展馆。开展文化品牌建设之始,北海航标处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文化品牌征名和标识征集活动提出了12个品牌名称,最终确定了“海眸”这个鲜明而又有特色的名字。

海洋文化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江苏地区;丧服;差异化比较研究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091-03

丧服就是指亲人去世后,家人及亲友为哀悼、追念死者而穿戴的衣帽服饰的总称。在旧时,长辈也需要为五服以内的晚辈穿丧服,当代丧服则指晚辈为长辈穿戴的孝衣。丧服除了回避、吓鬼神、表悲痛等原始文化意义外,还表达了遵循孝义、崇拜生命等文化内涵,反映了世人对生死的看法。

江苏地区经历了六朝文化、两汉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在其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形成了金陵文化、吴文化、海洋文化、楚汉文化、淮阳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由长辈口口相传的丧服习俗与形制,是否各具特色,又有哪些差异呢?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江苏五大文化区域的部分代表性城市:南京、无锡、南通、徐州、扬州、泰州等地的殡仪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等,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访谈和实地观察两种方法进行调研。总结了各文化区域的丧服形制特点,并将其进行差异化的比较研究,了解江苏各地在发展过程中丧服文化的共性及其地域性特点。

一、当代江苏地区的丧服形制特点

当代江苏地区的丧服形制虽然在其历史演进中被简化并与西方丧服元素相融合,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状态,但仍保留了传统元素,并具有其地方特色。江苏地区的孝服主要包括:孝衣、孝帽、孝鞋以及其他附属物。

(一)孝衣

江苏地区的孝衣均为白色,基本款式类似于医生的白大褂,领子一般为西装领或立领,通常采用系带的方式固定,且腰间系一条白腰带。在不同的地区又有所区别,如南通地区孝子及儿媳的白孝衣外要围一条青色(藏青色)的围裙,并用白腰带从后面绕过来系在前面,且孝衣后面钉有一块长5-6寸,宽两指,与白孝衣同一材质的布条(类似于古代“五服”中的“衰”);泰州、徐州部分地区的女儿和女婿则是“披孝衣”,将一块白布对折之后类似一件双层披风披在身上,白腰带系于腰间;还有部分地区的孝子,用草或者麻编织的腰带代替白腰带,其更显“披麻戴孝”的意味;徐州城市中甚至出现了以白色的文化衫代替白色孝衣的形式。

(二)孝帽

江苏地区的孝帽按形状可以分为筒形孝帽、方顶孝帽、圆顶孝帽和“三角”孝帽(元宝形孝帽)和“白披头”(用一根孝带系于头部,在后脑勺处固定,其余披于身后)。其中孝子的孝帽必须用白线进行缝合,其他人孝帽用彩色的线缝合,部分地区孝子的孝帽上要钉带籽的棉花或者在帽角用麻线挂一个棉花球;通常男性佩戴方顶孝帽和“三角帽”;女性则多为“白披头”。孝帽一般为白色,但曾孙辈的佩戴红色孝帽,玄孙辈则是绿色孝帽,部分地区孝子等佩戴麻布孝帽,高寿过世甚至采用红白双色孝帽。(图1)

(三)孝鞋

江苏地区的孝鞋通常为钉有麻布或者白布的黑孝鞋或者白孝鞋,尤其是在农村,比较完好的保留了在直系子女鞋面上钉布的习俗,其余近亲统一着白鞋。苏北地区比较多的出现了“绑腿”,即在小腿下端到脚踝处缠裹白布,用黑布系住。江苏地区孝子所穿的孝鞋的鞋跟是不能提上的,类似于“拖鞋”的穿法。有的孝鞋在后跟处用蓝笔或黑笔画了一道的,则说明是公婆或岳父母过世,而自己亲生父母仍然健在。

(四)附属物

江苏地区丧服中的附属物主要包括黑臂章、小白花、杖和招魂幡等。

1.黑臂章:通常子女佩戴印有“孝母”或“孝父”字样的黑色臂章,如死者无子,则由侄子代为“戴孝”,佩戴印有“孝伯父”或“孝伯母”字样的黑臂章,曾孙辈通常佩戴红臂章,其他人则是纯黑色的臂章。部分地区的黑臂章上面会钉有红色或白色布片,也有的地区则不佩戴黑臂章。

2.小白花:通常佩戴于左胸,有的地区小白花上会写印有“哀念”等字样;有的地区则是在臂章上固定一朵小黄花;有的地区则是剪一段白色或黄色的头绳,绕成花朵的样式,别于耳鬓;部分地区不佩戴小白花。

3.杖和招魂幡:通常只有孝子执杖,部分地区也有女儿执杖的,所执的杖必须是同一棵树上砍下来的木头所做。家中长孙即曾孙辈都需要为死者打招魂幡。

通过资料搜集和田野考察发现,江苏地区的丧服在共性的形制习俗上展现出:中西合璧、素雅简洁、婉约柔和、质朴粗犷、浓墨重彩等共性特色;其在文化属性上则呈现出:开放兼容、尊礼重义、细腻传统、崇文重教、朴实交融的特点。江苏地区的丧服形制在其共性文化的特征上又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二、当代江苏各文化区域内丧服形制的差异化比较

(一)当代江苏地区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种不断积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各区域的文化、建筑、风俗等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当代江苏地区区域的划分,各区域文化的不同,必然会对其民俗风情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表1为国内学者对于当代江苏地区的文化区域的划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快慢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等因素,江苏各区域文化展现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性格,在此背景下的丧服形制必然不尽相同且各具特色。

(二)当代江苏地区丧服的差异化比较

当代江苏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为完备的丧服形制。江苏地区的丧服通常由孝衣、孝帽、孝鞋和其他附属物组成。各文化区域内的丧服在款式、色彩、材质等方面又有所差异。

通过表2江苏地区丧服形制比较可以看出,金陵文化区域内的丧服形制受西方丧服文化影响最大,最为简化;吴文化和楚汉文化区域内的丧服形制较为传统,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丧服元素;海洋文化和淮扬文化区域内的丧服最为繁复,讲究颇多,形制完备。且各文化区域内的丧服形制之间相互影响。

江苏地区的丧服色彩颇有讲究,在各文化区域内也不尽相同。传统丧服自古遵循“尚白”礼俗,基本以白色为主,在白色外辅以其他色彩点缀。金陵文化区域内的丧服色彩为白色、黑色和红色,其中黑白两色占的比重最多,辅助色较为单一;吴文化区域内的丧服除白色外还有黑色、红色和黄色;海洋文化区域和淮扬文化区域内的丧服色彩种类颇多,除白色外还有黑色、红色、黄色、青色、亚麻色等,辅助色相对比较丰富,但还是以白色为主;楚汉文化区域内的丧服色彩较为单一,除主体色白色之外,只有黑色一种辅助色,是五大文化区域内服色最少,最纯粹的区域。

白色是江苏地区丧服的主体色彩,主要体现在孝衣、孝帽、孝鞋上。辅助色包括黑色和其他有彩色,在丧服中只占很小的一块比重,主要体现在孝帽、孝鞋和其他附属物上(黑色属于西方丧服色彩,也可作为主体色存在,本文中暂以辅助色形式出现)。无论是主色还是辅助色,在各个文化区域内所占的比重也是不一样的。金陵文化区域内白色占了40%,黑色占50%,彩色占10%;吴文化区域内白色占80%,黑色占10%,彩色占10%;海洋文化区域内白色占75%,黑色占8%,彩色占17%;淮扬文化区域内白色占60%,黑色占5%,彩色占35%;楚汉文化区域内白色占90,黑色占10%。(图2)

由江苏地区丧服色彩比例趋势折线图(图3)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文化区域内,白色都是主体色,且占很大的比重,除金陵文化区域外,文化区域越往北,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丧服中的黑色则表现为,越往北,出现递减的趋势;丧服中的有彩色则是从南到北呈折线状,从苏南开始到苏中地区呈现递增的趋势,而从苏中至苏北地区出现递减的趋势。

通过对江苏地区丧服形制和色彩的比较可以看出,金陵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南京,是江苏的省会,是一座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古都,其开放性强、发展进程快,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发展促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显著的变化,加之金陵文化的包容性极强,其民间丧葬文化已经基本西化,丧服形制也有全盘西化的趋势,丧服的主体服饰基本全部被简化,只留具有代表性的黑臂章以及小白花等附属物。现今已经很难在南京的丧服中看到中国传统的“披麻戴孝”了,甚至自古以来我国丧事尚白的观念也有被打破的趋势。整体表达了其中西合璧、开放兼容的特点。

吴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无锡,发展较南京相对缓慢,加之深受吴文化影响,在农村及城市的少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披麻戴孝”的习俗,但其形制已经被简化了。《周礼》指出“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经服。……大札、大荒、大栽(灾)素服”。由此可以看出无锡的丧服传承了我国“丧礼尚白”的习俗,其丧服形制并未完全西化,丧服主体保留了孝衣、孝帽、孝鞋等,配饰方面,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后官方推出的丧服的附加产物――小白花,以及自建国以来就出现的黑臂章也―直沿用至今,展现了其婉约柔和、简洁素雅的特点。

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南通,发展进程相对苏南地区较慢,城市的开放性相对也小,因此其民间丧服形制和色彩更多的被沿用,丧服形制的保留也比较完整。南通地区内的语言、风俗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其西北部地区受淮扬文化影响,丧服主体保留了“披麻戴孝”的形式,并广泛采用“披”的形式和“麻”的运用,甚至“戴孝”的寓意也有所表现,当然这与我国传统“五服”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东南部地区受吴文化影响,朱熹注曰:“丧主素,吉主玄”,南通东南地区同样保留了“丧礼用白色”的习俗;还有部分地区受苏北楚汉文化的影响,出现“绑腿”等丧服形制。其整体呈现出崇敬重教、朴实交融的特点。

淮扬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扬州和泰州,位于苏中地区,发展进程和南通差不多,因此也保留了较为完善的丧服形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海洋文化和楚汉文化的影响,展现了细腻传统、浓墨重彩的特点。

楚汉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徐州,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在农村保留了“披麻戴孝”的丧服形制。其地理位置处于江苏与其他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城市经济、政治发展快,又受齐鲁文化影响。由于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文化的交融,使得丧服变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提高丧服的利用率和考虑到丧服的可穿性,在徐州城市里部分地方采用纯白色的套头文化衫代替白色孝衣,但孝帽、孝鞋等仍然继承了传统“披麻戴孝”的丧服形制,展现了尊礼重义、质朴粗犷的特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江苏各地丧服形制于色彩的传承与革新除了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外,更受到城市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等的影响。江苏地区的丧服的主体服饰依然沿用传统的“披麻戴孝”的基本形制,穿孝衣、戴孝帽、穿孝鞋,附属物主要是黑臂章和小白花。在保留其“尚白”的共性文化特征的同时,又根据各区域文化的不同,呈现出地方特色。

海洋文化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标识;图形符号;地域性

如今,滨海城市标识正成为信息传递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图形符号则是其重要的载体。图形符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城市形象,小到商品识别,它的涉及面广, 差别也较大。在图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其表形性表诉。广泛信息的传达,多变样式的表现,正是因为有它的存在。

每个滨海城市都有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比如海洋文化、港口文化、渔村文化等,因此,图形符号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不仅能满足功能性要求,更能从展现本土文化内涵、传达地方悠久历史文化,构建具有地方风貌、沿海特色的城市标识,呈现丰富的滨海风情。

1.标识图形的地域性评价

1.1资源评价

滨海城市的文化的独特性是由于海的存在,所以决定了滨海区独有的特色。比如,由此演变出独具滨海特色的海洋“蓝色图形”,包括各种海洋生物、海洋人文等。其中海洋生物包括有鱼类、虾类、蟹类、海藻类,还有软体动物及贝类,这些海洋生物构成了滨海城市“蓝色图形”的一部分。它们的特征是图形色彩的强度对比与高度反差,正因为这些因素,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把自然的无须变为有序,在保留自然生物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简化。海洋人文同样也是构成海洋“蓝色图形”的一部分,海洋人文元素可以概括为物质形态景观和非物质形态景观。物质形态景观可以分为:乡土建筑、寺庙、渔具、渔民画等。非物质形态景观可以分为:风土民俗、等。

滨海城市图形符号在地域性视觉设计的应用中,不能简单地、孤立的将其粘贴到设计的表面,而应该掌握一定技巧方法,将两者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滨海城市图形符号与地域性视觉设计的融合嫁接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视觉设计作品的信息传达效应。

1.2现状评价

通过对滨海城市现有标识图形符号设计的调研发现,其在创意思维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2.1图形符号的“简单复制”

设计中,图形符号直接运用,图形符号的选取与设计主题没有任何关系。这种作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难以将设计的内涵准确的表达出来。

1.2.2因循守旧

在以滨海图式为素材的设计,沿用老化的图形符号,形象缺乏创新,与现代人的审美相背离。

1.2.3重表轻里

这是大部分设计存在的问题,即一味的追求视觉设计作品的形式外表,而忽略了设计作品的精神内涵,造成表里不一的后果,其结果必将影响传达的效果。

2.标识图形的地域性符号分类

2.1典型性符号

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与独特性,能反映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图形图像,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本质和规律的外在物象。

2.2表象图形符号

当前不存在的物象图形,保持在记忆中的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是过去感知过的物象在人头脑中再现的图像。

2.3具象图形符号

在生活中通过接触与感受,一种以写实方式,真实地描摹客观对象的外在特征的图形图像。它不仅仅是对图像的一种高度提炼,而且融入了设计师的主观思想,加上思维加工与取舍而形成,是感知、记忆的结果。

2.4意象图形符号

受人的主观心理情感因素影响较大,通过意念性的艺术处理而得到的标识物象符号,体现客观物象的一种同构关系。它是视觉意象,人的主观反映,也是心理活动的符号化表达。

3.标识图形的地域性设计路径

我们应深入挖掘滨海文化的视觉图式,深度探讨滨海城市图形符号与地域性视觉设计的应用策略,充分利用和发挥滨海城市图形符号的艺术魅力和识别优势。可从如下四点思考滨海城市图形符号在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3.1典型共通

所谓“典型共通”意为所选图式应具有共识的特征,使受众很容易理解。在视觉设计中使用“典型共通”的视觉图式能拉近作品与受众的距离,从而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比如说,在滨海城市海洋文化中“渔民画”是一大特色,在这些作品中,无一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在鱼的身上可以画很多的鱼网、海鸥及海洋动物,这些东西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交织成一个具有民间特色的造型,而形式又非常新颖。“渔民画”中夸张而独特的造型可谓滨海地域性符号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典型共通的特点。在对滨海城市标识图形进行设计时,可多运用“渔民画”中具有典型共通特点的图式,充分考虑非本土受众的接受度,提取典型共通的符号图式,运用对比、群化、渐变等形式法则对其进行重组、解构,突出滨海地域文化特色。图中滨海公园标识中的轮廓线提取自“渔民画’中的波浪纹样,很好的诠释了滨海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

3.2表里如一

“表”即为视觉设计作品的形式,“里”即为视觉设计作品的内涵。滨海城市图形符号在地域性视觉设计的运用中,符号图式的选定应与设计对象的主题相吻合,图式的“意”应与设计主题有联系,借用图式的“意”体现设计对象的内涵属性,切不可将其刻意强加、随意拼接。为营造地域特色不顾设计主题,将滨海城市图形符号强加的作法,其结果将会表里不一,受众将难以理解视觉设计作品的寓意。

3.3推陈出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趋势不断发生着变化,视觉设计的创意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如果墨守陈规,必将违背人们的审美取向,呈现一种陈旧的视觉效果。滨海城市图形符号历史久远,其艺术形态未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诉求,在视觉设计的运用中应进行重组、解构,让其既具有滨海城市图形符号的形似或神韵,又具有现代视觉设计的意蕴,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标识牌的设计元素可以提取滨海民间剪纸,从众多的剪纸造型中提取出共通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造型特征,进行剪纸元素的“再设计”,用传统剪纸图案抽象成轮廓线,用典型、常见的的轮廓剪影代替整个剪纸的造型,再转化为标识的面,从而达到了图形符号的地域性表达。。

3.4意向融入

“意象融入”指的是可将滨海文化资源中图式符号的艺术造型手渗透到视觉设计中,作意象化的处理。此种方式可显现滨海文化的气质精神,又能使视觉设计作品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

结语

滨海城市标识图形符号设计结合滨海的地域文化,能够很好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努力实现文化传播的功能和环境互补的整体环境效果,将标识和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等功能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在方便生活的同时,载入艺术特色与城市文化,包含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真善美的艺术情怀。

参考文献:

[1]卡特琳&格鲁著.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24.

[2]葛鸿雁.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江昼,王娜娜.基于视觉认知、造型心理及地方感的城市景观标识造型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10):137-138.

[4]余涵雅.民间剪纸符号在设计中的应用[J].文化产业, 2009.6(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