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全县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0__年5月我县关工委和教育局、县妇联对我县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为:我县在校学生数为37574人,其中,男生为19430人,女生18144人,留守儿童为5343人,其中有52人父母双故;另外父亲外出务工3875人,母亲外出务工2893人,父母离异随父生产638人,随母生活428人;父亲身故441人,母亲身故328人。我县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监护,由爷爷奶奶监护4872人,外祖父母监护1116人,邻居监护73人,学校代管21人,其他为357人。总之,留守儿童自理能力一般的约占65%以上,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约占66%,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的约占62%,成绩优秀的不到18%。
(二)被调查六个乡留守儿童情况
(1)六个乡的儿童、留守儿童及儿童监护状况
据报载:20__年5月底,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上颁布了当前中国有1.2亿多农民常年流动于城市务工经商有近20__万的不超过14岁的学生留守家中。为了清楚我县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组对碧涌、洞下场、楠木坪、大树坳、五郎溪、牛牯坪及6个乡镇所辖的11所中学进行调研,所涵盖的总人数为62562人,占全县总人口16.3%。其中6个乡镇夫妻打工、离异后一方不管或另一方外出打工、夫妻死亡、一方去世另一方打工总数为2197人,占总人口数的7.02%(还不统计一方打工数);0~15岁的留守儿童占0~15岁儿童总数8839人的27.94%;从调查得知我县对留守儿童监护都是隔代监护,由爷爷奶奶监护占87.06%,由外公外婆监护占11.30%。这些情况对反映我县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很有价值(详细情况见附表一)。
(2)抽查12个班级留守儿童生活、学习、身心状况。
被调查的11所中小学父母均打工的留守儿童占抽样调查12个班总学生数的26.77%,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占20.26%。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仅占5.71%,家庭收入一般的占41.42%;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好的占1%,成绩中等占57.1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占24.29%,比较健康的占53.57%。调查得知留守儿童父母离异也高于非留守家庭,各乡各村的留守儿童多少和留守学生的各种情况差异很大。如大树坳乡小学84班41人,其中有17人的父母外出打工,还有一方外出打工的6个;初中84班45人,其中22人父母外出打工,还有12人的父母一方打工,而楠木坪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相对少一些。(详细情况见附表二)
(3)105外留守儿童个案调查情况。
对105位留守中小学生调查情况是:当生活遇到烦恼时,找教师的比例太小,仅占7.52%。大树坳、牛牯坪各19位学生没有一位同学有烦恼先向老师说的,找同伴的最多达47.27%,89.37%的孩子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在看待父母外出打工这个问题上,监护人和留守孩子看法的差距甚远,监护人90%以上认为大众外出打工好,既找到钱,又学了见识,孩子只有26.27%认为好,52.85%认为不好;有20.44%的留守孩子受过欺负,8.97%的不好说。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孩子们找家长的仅1.67%,可见留守孩子的监护学习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存在:监护人不能辅导孩子们学习,他们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监护能力低;孩子们对老师信任度不高;留守孩子缺乏亲情,渴望父母的关爱。(详细情况见附表三)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监护和管理得不到保障。从留守儿童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农村,而且留守儿童分布不均,离城越远,留守孩子就越多。如牛牯坪的温水垅村,0~15岁的少儿有117人,留守儿童有49人,留守儿童占41.88%。大树坳新庄村、岩嘴村、凉水井村留守儿童更多,分别占0~15岁少儿的71.42%、71.21%、62.94%。从留守儿童性别来看,女生多于男生。据11所学校班级抽样调查,初中留守男生39人,女生35人,小学男生39人,女生56人,可知小学的留守儿童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为主,由爷爷奶奶监护的高达87.06%,由外公外婆监护的为11.30%,只有个别的放在亲戚、
敬老院、老师家寄养,监护人都以老人为主,而这些老人只能勉强保证孩子的温饱,至于孩子的学习、思想、心理老人没能力管理,有的甚至还要孩子照顾老人。由于监护人能力和思想意识所限,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有进一步下降趋势,卫生状况下降以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严重缺失。如大树坳的学生胡永吉,多年来父母外出务工,她和70多岁高龄且耳聋的爷爷生活,他们真的是相依为命,庆幸的是这个孩子各方面表现不错,成绩列全班第一。牛牯坪学生江子旋,她7个月时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外出务工十多年仅20__年外婆去世回过一次家,也仅在20__年10月份寄了500元钱回家,她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说到父母她就流泪。显然,监护人老龄化,孩子缺乏很好的监护和管理。(二)学习成绩受影响。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对学习的影响不大。我县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学生成绩无法同县城学校相比,非留守学生成绩也不理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督孩子学习,也不善于和老师去主动沟通,加上孩子平时思念父母,上课有时走神,成绩可想而知。如大树坳中学学生李强同学说:我没心思学习,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也不知我能不能考上高中,学习压力大。我一岁半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打电话不超过10次,有3、4年不回家过年了。平时我找不到对象说话,只好上网找人聊聊。这些因素影响了孩子们学习,成绩自然会不优秀。调查的12个班共有学生523人,留守学生140人,其中留守学生学习优秀的只有14人,占10%,中等成绩80人,占57.4%,差生占16.42%。
(三)道德行为失范常见。老人带孩子会出现无意识过度溺爱的特点。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各方面问题出来了。从而导致孩子既软弱又自私专横。如迟到的、上网的、打架的、出走的、早恋、偷盗的都有。有些孩子小小年纪都知道有钱才上学,要不就哭闹,长辈措手无策,加上心疼孩子,也只好听之任之。如大树坳的舒梦,因作业太多,不有完成作业怕老师批评就出走;碧涌的郑福建,父母离异后再婚,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主要由爷爷奶奶监护,他性格暴躁,有说谎、赌博等恶习,在校不好好学习。
(四)心理障碍问题严重。留守孩子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生活内容单调、贫乏,缺乏与父母共处的机会,消极的东西极易酝酿滋生。他们觉得自己缺失了父母之爱,对父母有一种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有的自闭,心灵变得忧郁,哀伤,有的放纵。据调查,遇到烦心事首先向家人诉说的仅占问卷调查学生105人的43.53%。一些孩子不积极和监护人及老师沟通,遇事从不说,也不知道向谁诉说。在班级抽样调查的140名留守学生中心理健康的只占16.43%,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因长期的自闭会使这种情绪压抑在心底,影响他们的人生及幸福感受,导致他们回避现实,不再提及和重视亲情。如大树坳的李强说:父母打不打电话无所谓,回不回家也无所谓,回来两天又走反而让自己难过等等。碧涌3岁的杨占明,他不愿接母亲的电话,还吐口水表示反感。碧涌15岁的黄佩云同学也一样,父母在她一岁多就外出,由外公外婆监管。她很少和父母沟通,一直不认父母,也不叫父母,父母打来的电话从不接,怨恨父母,不理解父母。有的则过度思念父母,如赶集日其他孩子父母送点吃的东西来学校时,他们就想:要是我的父母来看我就好了,心理那份失落无法言表。
(五)亲情缺失现象突出。渴望亲情,渴望父母给予自己一点爱。有的由渴望变得淡漠,心理扭曲,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心理问题。同样的学习压力,留守孩子也许承受力差一些,对待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他们显得尤其脆弱且敏感,稍微说句重话就认为看不起他们,面对感伤的事或场面动不动就要哭鼻子等等。我们调研时问到父母打工、父母离异、父母去世后的生活情况,很多孩子眼里闪着泪花。
(六)身心容易遭受到伤害。我县留守孩子主要是隔代监护,由于监护人与外界联系少,思想观念和时代脱节,也没有意识去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容易让孩子遭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磨擦,一些村民也会在生活琐事上对孩子们多少有言语、行为伤害。同学或个别教师也许会无意识伤害到孩子们(这里主要指精神伤害)。据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105人中20.44%的人受过欺负、伤害,8.97%不好意思说。有的甚至受到害,如前几年碧涌一个4岁小女孩被一个14岁的男孩奸,牛牯坪一个11岁的哑女孩被人,肯定还有没有被发现的或当事人不愿意说出来的。女孩子的受到性伤害对父母打击大,对孩子伤害更大。因此,我县留守儿童这项工作现在必须重视且行动起来,让留守儿童得到健康、快乐、安全地成长。
三、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的建议
因我县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还没有启动,社会、学校不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这些对孩子长大后走向社会,融入参与国家的建设,他们的人格魄力及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社会的走向、安定与进步,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原则,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留守儿童组织保障体系。政府牵头,建立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由学校、卫生、公安等单位为成员单位,为这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积极政府还要积极开拓农民致富渠道,动员鼓励有一定资金的农民回乡创业,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在致富路上更不能以牺牲孩子为代价。建议乡政府和学校建立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政府、学校能主动和外出务工人员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便于沟通孩子们在成长中的问题。
(二)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保障体系。打破户籍制度的种种限制,对留守儿童就近上学提供政策保障。政府还给学校一定经费,用于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支出。学校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对留守孩子教师要用父母之心,去真心爱孩子,关注孩子的品行、生活、学习、身心健康。建议在全县开展手拉手活动,城乡孩子结对子,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子一对一帮助。建议学校合理利用、整合教师资源,对学生的生活、思想有专人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学校开设“二线一室”(“亲情热线”、“教师热线”、“心理咨询室”),让留守孩子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及时得到帮助。
__年11月16日,__区5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社会反响强烈。留守儿童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应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__区作为全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地,留守儿童较多,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新的挑战。__公安分局立足职能,以“守望乡村”工程为契机,联合教育等部门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研,现分析研判如下。
一、__区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__区辖21个乡镇办事处,全区总人口82.4万人,全区共有农村儿童102__人,其中,留守儿童 41798 人,占全区总儿童数的16.58%。__区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亲单独外出务工,母亲留守家中。全区留守儿童分布广泛,犹以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大山包、炎山、盘河、大寨子、苏甲、田坝、靖安、苏家院等八个山区乡居多,留守儿童在校生达45%。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
二、存在问题
__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但现实中依然存在较多隐患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缺失一突出”。
(一)家庭管理缺失。
一是监护高龄化。经调查,全区92.6%的留守儿童都由文化程度不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 “四老”负责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二是亲情片面化。经调查,全区留守儿童中57.2%是父母一方外出,42.8%是父母同时外出。由于父母忙于在外打工,只能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开导和鞭策。在最需要安全感的年纪,孩子们精神上得到的却是极度的孤独与无助,久而久之,他们对亲情、对社会的理解片面而消极。三是心理障碍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缺乏联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容易出现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封闭、冷漠、叛逆、行为孤僻等障碍性特征。经对我区部分乡镇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感觉生活幸福的留守儿童仅占5%;感觉还可以的占20%;感觉生活不幸福的占70%。50%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最想父母为他们做的一件事是回家。当问及“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时,选择“孤单没人聊天”的占33.05%;选择“生活没人照顾”的占46.29%;选择“学习没人指导监督”的占14.1%;选择“其他”的占的6.38%。当提及“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时,选择“给父母打电话”的占40.76%;选择“老师”的占17.90%;选择“亲戚”的占18.10%;选择“自己解决”的占23.24%;有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过度思念父母”、“生活缺乏照顾”、“遇到困难缺乏开导”等问题。
(二)学校管理缺失。
一是缺少专门呵护。我区留守儿童基本在本乡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由于学校学生多,学校不具备条件,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即使想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关爱,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缺少时间精力。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管理和特别地关爱留守儿童,加上很难有机会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也难以管理和帮助得很细。经调查,我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其中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2%;留守儿童在校学习很好的占10%;较好的25%;一般的42%;较差的18%;很差的5%。
(三)社会管理缺失。
一是政府管理缺失。虽然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关注重视,加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和关爱,但全区没有开设一个真正为留守儿童服务的“留守儿童之家”。二是职能履行缺失。政府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书刊等文化传媒监督管理相对缺失,对一些娱乐场所管理不严,让一些缺少亲情关爱、本就精神空虚的留守少年深陷暴力、庸俗等腐朽文化之中,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经调查显示,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今年4月5日,分局特别行动队摧毁1犯罪团伙,破获抢劫、抢夺案20余起。4名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均为未成年人,有2名是留守儿童。4人的作案手段是从电视剧中模仿而来。
(四)安全隐患突出。
一是监护不力引发的伤害隐患。20__年至今,__区已有14名留守儿童因安全事故受到伤害,有10名儿童失去生命。在引发伤害的因素中,溺水是第一杀手,其他依次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施工事故、跌伤等。经统计,仅今年以来,__区共发生4起儿童溺水死亡事件,造成6名儿童死亡,其中5名为留守儿童。二是家庭空巢带来的治安隐患。由于农村青壮年
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部分村组出现老的老、小的小的家庭空巢化现象,留下人身财产、家庭生活困难等安全隐患。尤其是留守女孩极易成为犯对象。今年以来,__区共发生7起案,破获6起。7名受害人有6名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年仅13岁,最小的年仅3岁。未破的一起由于受害人年仅3岁,长期由祖父母照顾,发案几个月后,外出打工的父母才前来报案,导致有关证据灭失,给案件侦破带来困难。此外,留守儿童被拐骗的案件也时有发生。今年4月初,年仅13岁的女童袁某因家人监管不力被拐卖,案发近1月,在外打工的母亲才赶到苏甲派出所报案。派出所民警历经1个多月、辗转6千公里,在浙江嘉兴一工地成功解救被拐卖女童。三是教育不力潜在的发展隐患。由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相对较大,且大部分生活在偏远地区,已达到实有儿童的75%以上,但缺乏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关爱,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不健康的成长状态中。
三、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许多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可见留守儿童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管理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家庭的幸福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新农村未来人口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作为维护全区社会治安稳定主力军的__公安分局,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警力严重不足、工作任务繁重,还要承担大量非警务工作,仅靠公安机关一家承揽留守儿童相关工作是不现实的。解决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心理等关系到他们健康成长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协调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管理好、发展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项工作做得不好,可以预见,在畸形环境成长的下一代将产生更多的马加爵,更多的挪威于特岛枪击案、更多仇视社会的连环杀手。
(一)调整思路,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主要是农民生活贫困。调查显示,全区75%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交通闭塞。他们的父母为了改善生活和送子女上学,不得不离丢下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子女到外地打工谋生。较多的留守儿童父母称“不进城打工就赚不到钱养活全家,就没有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如果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留守儿童现象,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此,当地党委和政府应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使更多的农民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实现就地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学校基础设施及资金投入的薄弱是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入力度,从三个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工资的投入;大力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同时,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其监督机制,以保证这些资金的投入落到实处。
(二)改革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农村的儿童原本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留守下来接受隔代抚养的儿童处境则更加艰难。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各级政府应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此外,还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允许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在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就读,并一律免收学杂费,有正式学籍,并在评优奖励,竞赛活动,升学等方面和城里学生享有统一的权力和标准,以消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有关部门及时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将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纳入各乡镇办事处政府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逐步建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资源,努力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提供周到的服务。尤其应该发挥乡级政府的基础作用,可逐步在乡(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服务中心与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普查工作,督促村委会、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共同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二是设立专门管理留守儿童的管理机构和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基金,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从根本上缓解其生活压力,改善其身体状况,使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整合力量,形成政府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切实保障农民子女的教育平等权益;民政部门应及时为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督促农村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责任、情况报告、结对帮扶、沟通交流、寄宿优先等制度,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部门应定期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为其提供专业的健康教育与必要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条件; 司法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师资培训;公、检、法、司等部门应各司其职,遵照“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体现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司法保护,侧重于教育, 着眼于感化, 立足于挽救,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形成羁押、预审、、审判、辩护、管教“一条龙”工作体系。文化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校园周边“三室”(游戏室、台球室、录像放映室)、“两厅”(歌舞厅、卡拉OK厅)的整治和监管,进一步规范校园周边音像市场经营秩序;劳务输出部门和劳务培训机构应劳务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帮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知晓自己对留守儿童抚养教育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妇联应组织兴办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共青团组织应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村委会)应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随访工作,督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与教育义务。
(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一是各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专门管理,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合力效应;同时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设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二是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培训指导,让家长以更多方式关心孩子的学习以及身心健康,重视家庭教育,及时发现子女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子女养成良好习惯,能够明辨是非、善恶。三是农村社会要建立由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等组成的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齐抓共管,共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对有劣迹和不良行为的“问题留守儿童”,应及时帮教,及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促使他们自觉改正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衍生出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安全无保障,心理健康程度低,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本文拟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现状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关键词:西部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这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动,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户籍限制的结果。中国西部由于其历史原因,外出打工的中青年父母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其留守儿童所表现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阶段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现状
尽管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总体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是父母缺位导致的亲情缺失,孩子无法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是孩子发展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导致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不能发展良好的信任感,也不能很好的从父母那里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疏离,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陌生和怨恨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学习不良。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而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地重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课堂违纪,较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
最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增多,身心健康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年纪尚幼,缺乏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父母缺位使其更加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再加上孩子特有的自卑心理作祟,留守儿童慢慢发展出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得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支持和解决,力争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好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方面而言,强调其教育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价值观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转变态度,正确处理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孩子长远的利益着想,争取为孩子创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并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学会掌握正确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掌握更适合青少年健康的教育方法。对于实在是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情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喜爱,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的孩子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让孩子们感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适当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等,力争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调社会责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城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民工流入地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消除对进城农民子女读书的限制。各地城市要根据推进城镇化需要,超前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并逐步撤消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限制,增加“绿色通道”容度和流速,让接受义务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享蓝天”这三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调动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婷.呼唤心灵的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6-11-29
[2]民盟涪陵区委课题组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N].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6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层面的改革以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为主要的变迁方向,以城市化、城镇化、工业化为转变浪潮。在这一过程中,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迁移至城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逐渐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他们分别从人力资本的个人层面、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层面、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宏观层面纷纷进行研究。当然,我们更需要看到,作为“民工潮”持续发展的结果,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考虑到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一部分农民工将子女留在家乡,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般包括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频见报端,近年来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是社会各界讨论的重点,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同为最边缘群体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远离城市文明的熏陶与教育,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作为引导他们社会化重要途径的教育手段,理应在教育理念、教育软硬件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与努力。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一张于1994年提出,主要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其定义是从父母是否出国的角度来界定的,在今天外出务工潮的社会大背景下,它指的更多是父母在城市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农村的孩子。应该看到,“留守儿童”的定义忽视了留守儿童年龄、留守时间长短、外出父母存缺等外延的严格限定,究竟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孩子是留守儿童,还是父母中有一方外出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究竟以多长的时间跨度为计算标准?当然还有学界争论最多的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绝大多数研究并未明确讨论这个问题。只是直接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义务教育年龄段,而对学前儿童和15至18周岁青少年没有给予关注。甚至一些研究因为“儿童”这一定义众说纷纭而放弃“儿童”内涵层面的严谨考察,而使这一学术问题一直搁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是0-18岁,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是0-18岁,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中国的儿童组织少先队的队员年龄在14岁以下,而共青团员的入团年龄为14岁以上。考虑到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且年龄比较幼小,一些儿童活动也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因此,本文讨论的留守儿童主要是12岁及12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年及一年以上的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数量
目前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规模十分庞大,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流动儿童共有1982万人,其中以小学阶段适龄儿童为主。而根据2009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的调研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由于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各种信息,基本是建立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基础之上的。但是,最近5年来,全国流动人口变动非常大,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在最近几年中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段成荣对国家人口计生委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一些有关留守儿童的权威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人口中0-14周岁人口为26478万人,按留守儿童占16.53%的比重推算,全国0-14周岁留守儿童数量为4377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近2100万。其中,6-14周岁的学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7.9%,人数达到2535万人。0-5周岁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42.2%,人数达到1843万人。而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6-14岁留守儿童,对学龄前的留守儿童较少关注。而段成荣推测,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4015万人,是留守儿童的绝对主体。所以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20.2%。也就是说,农村每5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这一数据是相当惊人的,要看到儿童阶段是人生命过程形成基本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的成长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较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该文中提出了关于流动人口中单独外出的打工者,将妻儿安置在家中,由于父母异地而居,家庭教育总量减少,遇事缺乏商量,父亲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作用削弱。其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缺位有直接关联。
目前学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是留守儿童父母缺位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造成的影响问题。
(1)监护缺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有的由祖辈抚养,有的是由父母一方监护,更有甚者,是由叔辈、邻居或亲朋好友监护。父母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作用不能被其他监护者取代,在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势必给儿童社会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减少,这会影响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作用的发挥。而且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被迫承担更多的家务,有时甚至需要自己做饭,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相对减少。此外,儿童期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差等特质在父母缺位的状态下更加明显。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中逃学、厌学、辍学、纪律差、迷恋网吧的现象比一般儿童严重。一些家长在外务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家里,对自己的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祖辈类型的监护人往往只把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而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孩子问题上,感到无能为力,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
2、心理和道德问题。齐美尔认为,“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获得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并在他人对自我行为的期
许中成就自己本身。”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角色定位对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合理的、合适的亲子互动机会,他们对父母的遵从感和信任度降低,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会严重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使其变得内向、抑郁、自卑、敏感和脆弱。外显的行为就是不愿与别人交流。遇到事情也会有一些过激的表现。另外,内心还会缺少安全感。总的来说,学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闭锁、自暴自弃、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冲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神经过敏,有的充满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虽然,也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但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建议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以寻找问题的症结。可以尝试让学生过一种家庭式的学校生活,多筹建一些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建立留守生档案,这样班主任老师不仅可以进行跟踪教育,还可以与学生家长保持信息畅通。
其次、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应充分重视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工作。应尽可能把子女寄养在有一定学习环境,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或者选择住校。最好父母中能够留一位在家与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完整性,这样家长也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如父母双方都外出,则要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温馨的农村社区。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比如组织当地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员参与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等工作。
最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制度层面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变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这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举措。
农民工是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以农民身份在城市的制度空隙中寻找狭窄生活空间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城市中就业不稳定、收入较低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在城市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作为国家的公民,有权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其子女也应平等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该看到,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从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调整、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局出发,依靠政府、社会、人三方面的因素良性互动、协调运作形成的合力,努力破除体制障碍和制度桎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29-31
[2]一张:留守儿童,望,1994(45):37
[3]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45-275
关键词:留守儿童;毅力培养;必修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04-01
由于特殊原因,在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做事草草了事,凡事得过且过,甚至半途而废的缺乏毅力现象。家务不做不说,就连学习也严重缺乏毅力,很多时候都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导致学习上出现了严重问题。
一、点中信心之“穴”
留守儿童之所以失去毅力,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失去信心,又没能得到及时的纠正。所以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毅力培养时,首先要想办法树立孩子的信心,只要我们能点中信心之“穴”,就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毅力训练。
1.经常沟通。父母要通过多种途径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做到一周至少要打一次电话,一个季度至少回家看孩子一次,每年的寒暑假和重大节假日尽量和孩子在一起。通过一起对话,一起交流,一起活动等形式鼓励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实实在在,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要一气呵成完成作业,不能拖拉,最好是家长能陪孩子一起作业,并给予孩子适当鼓励。
2.转变思想。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爷爷奶奶要转变教育思想。爷爷奶奶是隔代长辈,不能溺爱孩子,不能对孩子听之任之。一定要教育孙子(孙女)按时完成作业。孩子做作业时,爷爷奶奶尽量在旁边陪着孩子,在这段时间里,爷爷奶奶不要看电视、聊天,更不能打麻将、玩游戏,做其他有诱惑力的事情。要定时和老师做好沟通,了解孩子的第一手资料。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锻炼自己的毅力。
3.及时鼓励。教师要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优点,并及时鼓励。通过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做事的重要性,并且规定孩子在单位时间里完成任务。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对按时完成任务的留守儿童给予肯定,对做得不到位的孩子要帮助分析原因,鼓励其下次一定要到位。不能让任务留到明天,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二、打通思想之“筋”
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毅力培养。万事起于思想,“要我做”和“我要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收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孩子们在自己的思想认识里有争先恐后的意识,做各种事情有时间观念,有质量意识,那么孩子的毅力培养就能取得显著效果。但如果这些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里对毅力这个概念毫不在意,对自己的言行毫不在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收效甚微。因此,从主观认识的角度来打通留守儿童的思想“筋脉”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打通留守儿童思想认识的“筋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是家长和老师平时都要做到多和他们沟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意识到按时完成任务光荣、拖拉落后可耻的观点。还要帮助孩子及时解决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帮助他们培养毅力。
三、筑牢习惯之“脉”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有一段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些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习惯对于留守儿童毅力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1.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中有很多小事,但这些小事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就要教育留守儿童早上按时起床,一起床就把被子叠好,床上整理干净,洗漱、读书、做饭、吃饭等都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要固定下来,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做好在学校的各种事务,养成好习惯。学习的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教师就要引导留守儿童养成相关习惯。比如,主动做值日,看到老师主动问好,主动捡拾地面的纸屑杂物,主动擦黑板,主动把自己的书包、桌面整理得干干净净等,这些都是学校生活的习惯,如果能都养成了,孩子的毅力也会得到发展。
3.通过多种途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比如,良好的预习习惯、听课习惯、记录习惯、写作业习惯、思考和回答问题习惯等,留守儿童能坚持做到这些,那么,孩子们的毅力就一定能得到培养。
毅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我们只有做有心人,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鼓励和鞭策留守儿童,及时总结经验,及时上好毅力培养的“必修课”,才能尽可能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好毅力。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连云港市“十二五”规划课题《苏北留守儿童毅力培养案例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