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范文第1篇

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及应对工作的实践表明,很多地方性安全生产舆情事件或舆情人物、突发生产安全事故和肇事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重要敏感负面涉安言论等,如果在事件产生初期,没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舆情应对和引导,极有可能扩大影响,演变成为全国性舆论事件,不但错失进行舆情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还会给全国安全生产舆论的整体形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陷于被动局面,更不利于后期舆情应对工作的开展。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全国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所有涉安企事业单位,要树立安全生产“大舆情”观念,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及其应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对待舆情、真诚应对舆情。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应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渠道,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密切联系群众,不但要转变观念,还应注重运用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方式方法。根据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以往经验,借鉴国务院新闻办等机构部门应对方法,我们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四讲”策略。

第一,争取“尽早讲”。在安全生产舆情事件被曝光后的4小时内,舆情态势轮廓初现,整体可控性较好,是舆情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适宜第一时间表态,主动争取话语权,抢占舆论信息发酵制高点。

第二,必须“准确讲”。信息力求全面准确,真实可信,争取公众的认可和信任。

第三,坚持“反复讲”。秉承积极主动、诚恳谦恭的处置态度,坚持在舆论发展与应对引导工作交织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瞄准合适时机,主动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自媒体等多样平台,消除误解、舒缓情绪、答疑解惑,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做到“持续讲”。及时持续披露安全生产事件或者事故进展情况和舆论关切,给人们以希望,直至公布调查结果,舆论平息。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作,既需要建章立制、科学规划、讲究方法、高效有序,又需要建设深化积极向上的安全生产文化来团结和凝聚推进全社会安全发展的大局意识。一方面,以平等、积极、开放的态度,坚持信息公开,接受媒体舆论监督,主动与主流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和谐友好的关系。与主流媒体建立联络沟通机制,推进日常安全生产宣教工作;与主流媒体建立合作互动机制,进行安全生产宣教主题栏目创建,组织重大安全生产新闻报道;与主流媒体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重大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上,发挥积极的沟通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密切联系群众,打通与民沟通联系的渠道。建立网络意见建议吸纳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发动网民进行网络监督,积极采纳建设性意见建议。这样,发动媒体、网民等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建设巩固和谐先进的安全生产文化,实现提高全民安全意识、鼓励全民参与安全监督,助力安全发展的互动循环。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 网络 舆情 策略

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和提高。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转型期,整体势头向好的同时,也伴随着各式各样复杂的矛盾,而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也同时为社会发展带来双面影响,一方面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为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对于网络的系统运用可以对社会舆论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条件下,对网络舆情监督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所谓舆情就是“舆论情况” 的简称,即在一定的社会空间范围内,围绕社会热点、重点的话题性事件,民众对社会整体的管理和发展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人数较多的民众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态度、信念、情绪和意见等多种表现的总和。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之一,逐渐发展为党和政府联系民众的桥梁。根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数量高达5.13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8.3%[1],数量惊人。因此对于网络这一舆论阵地的监督监管,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走向。

对于网络舆情监督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要从网络舆情的性质入手,作为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形式,它集结了网民的情感、观点、意见和态度,是对某一事件进行主观评价、传播并互动、以及后续各种影响力的集合,整个过程没有媒体的外力干预。同传统媒介的舆论情况相比,网络舆情有着准入门槛低导致的自由性;传播范围广导致的交互性;参与人数多导致的多元性;监管取证难导致的偏差性以及网络平台的便利供给导致的突发性。从网络舆情这五大特性入手进行研究,网络舆情监督策略问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善:

一、各级党政机关意识到舆情监管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舆论情况的掌握,政府永远是第一责任人。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冗杂的“大杂烩”里,民众口味不一,网上言论良莠不齐,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对于民众意见取向的把握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的平台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便利,使得政府可以从正面、直接又清晰的角度看到民众普遍的心理动态,另外互联网领域的舆情监管也显得任重而道远。

互联网是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同时作为新兴媒体又具备着超出传统媒体很多的超凡影响力,政府应该不遗余力将其建设成为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对于不实的负面消息如果不及时进行澄清和疏导,就会对政府形象造成消极影响,成为不稳定因素,以及怀有不良居心的人煽动民众情绪的筹码,重则造成群体恶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因此互联网和政府需要进行良性互动,达到共赢,才能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保障。

二、网络媒体增强责任感

网络媒体作为一定程度上的媒体“把关人”,掌握着很多信息源和渠道,对于信息的筛选和鉴别是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由于很多网络媒体的利益同影响力挂钩,所以会造成一些盲目追求影响力而不去考虑信息真实性的情况。此外,网络危机公关公司作为幕后"推手"进行非法公关活动,有意识地影响和推进了网上舆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舆论对某种商品或某个人的评价,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干扰了网站的正常秩序。要净化网络环境,必须加强网络公关公司的监管力度,健全社会评议机制,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2]

三、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所谓舆论监管,“监”和“管”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约束和保障,2013年最轰动的网络领域重大案件莫过于“秦火火事件”,最终以诽谤罪以及寻衅滋事罪结案,引发了近年来对网络社交平台犯罪最热烈的讨论。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不实言论的行为层出不穷,对于该行为的法律界定是对公民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的基础。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有助于公民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为有不良企图的人敲响警钟。

四、构建和谐的互联网环境

互联网使用人数众多,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为了避免盲目的“跟风”、“随大流”的现象出现,应该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互联网环境,以求人人树立起文明用网、和谐发言的观念,完善对于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体制,建设应急处理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净化网络环境,避免互联网成为虚假信息滋生的土壤。

应对网络舆情的海量之势,我们必须做出及时反映,适当整理管理思路,求新求变,从“维稳”到“求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采取“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积极认真采纳民众的合理意见,提高党和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公信力。社会转型期的网络舆情监管意义重大,需要社会各界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讨,董希琳 付丽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现代情报》 2012年05期,G206

[2] 如何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常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代视听》 2011年02期,G206

作者简介: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正效应 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2-01

互联网的实现和应用,打破了信息交流被时空和距离所限的传统概念,呈现出网络信息海量、信息流通可在弹指间实现、信息不过滤传输、信息获取自由、信息与获取主体的隐匿性等等新的信息传递特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2009年《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则显示,我国网民职业结构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占31.7%。另据相关调查显示,83.6%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其中82.3%呈现为更新状态。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遭到挑战,也获得了发展契机,因而,规避负效应,求取正效应,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探讨的新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为核心,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起点和落点。也就是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基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但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不再仅仅被学校教育所导引,网络舆情的影响亦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渠道,且其特点决定对大学生思想呈现出“杂、偏、泛、迅”的不良影响,其表现如:

1.混杂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冲动

互联网以信息沟通的公共平台的形式,为网民获取信息提供了随时可查、随时可阅、无所不能企及的可能,混杂的网络信息对于思想仍处于长成期的大学生说来,常常会被人云亦云的影响。且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竞争激烈,贫富悬殊拉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社会问题凸显,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在加大。因此,经常会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激言辞、粗鲁辱骂,甚至于导致为网络暴力。

2.偏激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情绪的不良化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绝大多数的网民可以以匿名形式出现,这种隐蔽性助长了网民可以自由性和无顾忌性发表信息、获得信息、交流和讨论信息的做法,以

至于给具有偏激思想的人提供了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发表能够发泄情绪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辞的机会和阵地,缺乏过滤的这些网络信息会带给大学生道德认知方面的偏颇,情绪化的看待现实问题。

3.泛滥的网络舆情会引发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异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猎奇心和民主意识强,对现实社会中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民生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其他群体更关注,反映更迅速,思维更活跃,泛滥的网络舆情恍如一面万花筒将他们置身于各种观念交汇的情境下,他们尚不具备正确的甄别能力,在行为习惯上极易受其引诱,于是,很多学生成为网络的“瘾君子”,网络游戏、网上谈恋爱、网上看等成为他们的“新宠”。曾有高校教师做过调查,在他所调查的学生中,上网包宿的人数由高年级向低年级呈上升状态,且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于上网的依恋性已经大大强过对现实生活环境的依赖性,为了上网满足自己的网瘾甚至于可以逃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求取正效应的对策

1.认清信息网络化渗透带给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机遇

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当代中国的相关著作、论述和实践素材,都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在学习和研讨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在网上快速地查找到大量资料。此外,网络环境下,便于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不容忽视,更应该善于被辨识、被挖掘和利用,其关键是要探讨和掌握如何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的能力。

2.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

校园网络建设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并且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化,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二是缺乏统一的管理软件和监控日志系统。

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来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的做法包括:(1)建立学校、网络中心和各级网络管理员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各级部门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统筹管理、密切配合:网络中心是负责学校网络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和应用开发的指导职能机构;各级单位为校园网的分级管理部门。这样就可以形成清晰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使得整个校园网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更为科学高效。(2)完善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做到网络舆情日常要有监测消防能够及时掌握网络上舆情状况,发现不良信息能够及时处理;对于引发大学生热议的问题苗头,能够及时发现,及时通过输入正确的信息来化解;对于大学生需要解惑答疑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听取、反馈和互动;加强舆情监控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对于被大学生热议的问题能主动出击;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紧急预警机制,迅速有效地控制舆情的负面影响,化解危机事件,减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范文第4篇

为使的舆论工作落到实处,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根据县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特制定2020年舆情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舆情防控小组

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反映和引导。为使的舆论工作落到实处,特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舆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舆情信息的搜集、研判、应对和引导,加大对网络涉安全生产舆情的领导应对力度。打破区域、层级的限制,加强安全技术服务、安全监管、政策支持等专业化服务队伍之间的协同、互通,确保网络舆情回复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确保舆情工作的有效开展,特成立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负责该项活动的日常工作。

二、加强宣传报道、舆论掌控和文化发展工作

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政府重大决策以及部门工作取得的成效,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先进股(室),要认真做好宣传,建立宣传工作激励机制,为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抓好舆情掌控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健康向上、促进工作落实的良好文化氛围。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文化建设 管理统筹

校园是学校网络文化聚集地,使用学校存在的新闻网站、论坛以及微信群等作为传播介质,出现一定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文化产品等,师生是其参与的主要群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文化管理之中的地位提升的非常快。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如今校园网络文化存在的必然要求。

1 发展现状介绍

1.1 网络平台建设现状

校园网络的文化可以看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其主要依赖于如今的网络科技,积极的融合网络传播途径以及互联网等技术出现很多的表达方式。目前各大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形式非常多样,基本都是由网络管理中心开发各种系统给各个部门使用,部分的高校还吸收的社会的力量来补足自己的开发实力,形成了白花齐放的网络平台建立局面。不过如今的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很多高校之间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是非常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的。

1.2 网络监管工作模式现状

目前高校依据自己含有的不同网络文化工作方式,利用不同的技术开展网络安全与监管管理办法。在进行校园网络工作管理的重点为对于校园里面含有的有害信息进行专门治理,对于网络链接服务进行仔细排查,尤其是含有的托管服务、虚拟个人空间以及各种的公告栏与留言板等进行专项整治与管理。

1.3 网络宣传推动了变革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高校的网络宣传发展势头迅猛,因为其非常的方便快速、信息量巨大覆盖面积大等特征,是传统的媒体不可以比拟的,同时也是促进了高校网络宣传模式的改变。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国外的高校就开始进行网络宣传与管理,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对于网络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是不断的成熟,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如今很多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队伍,组建了新闻网站,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员与网络编辑宣传队伍,在网络舆情收集、平台建设以及报道等很多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 舆论引导的变化

现在的网络互动平台含有微博、BBS以及微信等很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工具,很多的高校都是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评论与辅导管理员,经常进行培训与交流,切实的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社区逐渐的成为网络舆情管理发展的主要阵地,很多的网络管理与在校师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服务社区等自己的个人网页,同时监控信息,这些都是给舆论的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5 网络文化建设品牌的出现

培养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使得校园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新阵地,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目的。各地的高校在不断的积累与探索之后培养出很多的网络文化品牌,通过大学生的在线推动,通过百佳网站的评选等,各大高校纷纷的推出网络文化建设的品牌。

2 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建设统筹机制

需要建立高校网络文化领导小组带头,宣传部门引导的网络问题具体负责的建设机制,工作的中心放在网络文化建设规划上面,培养师生的网络道德等内容。其一为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具体形式,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具体制度,发展规划应该涉及学校网络建设发展的目标,队伍建设等。其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充分的注重高校师生网络发展的现状,建设网络道德的实施方案,同时相关的工作部门开展网络道德的建设工作。其三网络管理中心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与激励制度,同时将结果与传统的考核标准统一。

2.2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监督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学生、院系以及学校的三级舆情监督体系,建设专门的舆情监督队伍。依据发现、判断、选择以及报送等工作方式开展自己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必要的时候建立网上舆情的收集管理方式,尤其是重视各种微博群与微信群等作为传播手段的重大。其次要重视技术的发展,建立网络管理监督的具体制度,利用技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办法,规范网络监督的具体工作内容。

2.3 完善工作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审批与管理办法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建立层层的考核制度、分类与量化考核等办法。在进行审批与考核的时候,需要将工作的内容细化,将网络文化工作管理的好坏作为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其次针对于针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确定考核标准,重点分析这项工作是否做到位,相关的资源投入是否满足现实共走的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能否做到科学合理等。最后为对于网络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具有严格的要求,评价的重点内容为其能否坚持舆情日报机制,能否与有关的部门协作进行安全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重点的考核,对于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考量标准。

2.4 强调协调保障的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共同投入机制,保证监督工作的必要开支,同时积极地投入专门资金来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对于一些管理较好监督到位的网站引入商业服务机制,可以对外承接广告、专题宣传等模式。同时利用校园学生优秀资源建立网络监督管理等宣传队伍,补充专业监督队伍建设的不足,加强对于专业队伍的培训等。同时还需要组件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定期的召开学术会议,研究工作对策,进行工作评估等活动。

3 结语

本文依据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于学校的影响十分巨大,理论与实际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师生与高校管理带来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再结合网路信息与传播的特点,分析了高校网络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对策,对于以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高琴,魏金辉.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青年记者,2012(2):76

[2]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