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农业调研

数字农业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农业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农业调研

数字农业调研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信息技术 信息来源

1 农业类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我国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上的弱势,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农业院校普遍落后于理工类院校,而高职类院校又普遍落后于本科类院校。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类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专业知识,没有做出整体规划,更没有在校内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统一协调机构,而只是由学工处、教务处、计财处等部门根据自己的部门需求来开放设计或者购买软件系统。缺乏全局的数据标准,建立的系统也是按照当时的需求进行短期设计。因此,部门间数据的同步、信息的交换、资源的共享都有很多困难,由此而产生许多“信息孤岛”。因此,本人认为,农业类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

传统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部门大多各自使用本部门设计研发的系统。目前各个部门现有的软件管理系统功能单一、数据管理凌乱,整个学校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格式,以上各项原因导致全校产生了很多“信息孤岛”,因此,亟待建立一套能够得到整个学校认可的、公共统一的数据标准,以促进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过程的标准化。

1.2 信息系统缺乏标准的数据接口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大多数农业类高职院校一样,由于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统筹规划,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学校至今不能够根据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收集,更没有建立共享数据平台。

目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业务系统都是彼此孤立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一个业务系统用到另外一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是必须重新输入。例如,学工处已经将某学生推学,教务处成绩登记表中仍有该同学,计财处收费名单中仍显示该同学为欠费。也就是说,学工处要共享学生信息,但目前教务处、计财处系统没有与学工处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学校学生的基本信息来源于学工处,课程的基本信息来源于教务处,学生收费信息又来源于计财处,但数据分别由各个不同的部门提供,各部门提供的数据格式又不统一,最终每个部门都可以提供数据,但学校却无法拿出格式统一、权威的准确数据。因此,开发和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建设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数据共享资源体系,推进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学校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使各个部门都能查看或使用准确、统一、及时更新的标准数据,使数据共享平台成为学校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平台,并为后续系统的建设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

1.3 信息系统技术落后、亟待改造

农业类高职院校,大多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投入上不如工科类院校。因此,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本考虑,需要整合原有的各部门已经购买的软件系统,也就是尽量保留已有的运行良好的软件系统,不完全推倒原系统重建。同时,将运行良好的各部门的原有独立系统纳入数字化校园平台中。所以对,为了将原有独立系统纳入新的统一平台中,需要使用新技术开发相应接口。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将各部门原有的独立系统的数据在整个统一平台中实现数据格式统一和资源共享。同时,我们对新的系统使用新的开发技术,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和信息标准进行开发,使新系统完全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标准、统一数据。

但是,旧系统改造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将旧系统融入到新系统中去,有些数据的整合在技术上,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另外,例如财务系统等少数的专门系统,由于其部门工作的特殊性,也无法完全统一和整合。

2 农业类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2.1 建设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紧紧围绕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自身特点,体现农业类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同时根据学院的组织机构划分,根据各部门工作的各项实际需要。建设原则为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软件与硬件并重、持之以恒;设计原则是技术先进、设计实用、方法合理,采用面向服务的基础架构,通过校园信息门户、公共数据交换和统一身份认证,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各类应用系统,有步骤、按计划地构建立体化、多层次、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数字化校园。

2.2 建设目标

笔者对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亟待建设以下内容。

数字农业调研范文第2篇

吉林省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农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不断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但是,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吉林省的农业信息服务还存着一些问题有待提高,例如信息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农村信息终端处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弱势地位、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基于此,文章研究了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案。

1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信息服务资源供给不足

(1)面向农民的栏目,媒体依然较少,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形成以吉林农网、吉林12316热线、12582短信平台为主的“三驾马车”形势,但是着眼全省来看,以上三平台的普及地区仍集中在吉林省农村的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以上三个平台受到网络宽带建设是否完备,运营商宣传是否到位的制约,导致部分山区不能完全覆盖。且吉林省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集中在延边自治州等地,该地区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受语言因素制约,需要当地电视台及移动网络运营商进行本地化的信息资源支持。

(2)政府的主动宣传力度不够,一方面,传统手段的宣传力度不够,本文调研期间农民普遍反映很少有政府组织的科技宣传队下乡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人的科技信息是由政府方面的科技组织主动上门宣传而获得的。同时农村信息站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有问题的时候农民更习惯于问“熟人”“能人”“明白人”甚至是涉农企业销售部门及客户服务部门,广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宣传手段受到资金投入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农村现代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些特点使得部分官员对现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热情不足。另一方面,吉林省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总的财政投入的制约,吉林省的信息化投入远远落后于黑龙江,辽宁等东北农业大省,即使是沿海地区的广东省也远远不如。这些都在制约着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

(3)政府需要高技术素质的基层人才,本文调研过程中,农民反映在信息整合、方面缺乏实用性。由于目前农村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年轻人普遍在外学习、工作,农村留守人员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农民,即使电脑和网络通到了村里,依然找不出人会用,且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自身文化程度不足、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平时只负责通知相关信息宣传活动,收取费用,其他的一概不管。另一个现象是县级、乡级政府中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且了解农村现状的专业性人才,往往脱离实际,如隔靴搔痒,造成信息与现实脱节的状况。

1.2 农村信息终端处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弱势地位

(1)农民缺乏信息化热情,农民信息化热情缺失体现为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大量先期投入和农民微薄的收入之间的矛盾。调研过程中一农妇曾表示因为服务资费的原因家里至今未安装电话和宽带,更不要说电脑,数字电视。县城近郊农村都是这种情况,那么山区农村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网吧现阶段仍然只有少数地区普及到村,大多数地区仍需要农民到镇上才有网吧,无形中提高了信息普及的成本和难度。

(2)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小农意识的制约,小农意识限制着农村信息化建设。本文调研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农业信息往往不会得到共享,农业信息下发到村之后,再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农户并未得到相关信息。当问起一个得到信息的农户时,发现农民往往得到信息后人为的停止信息扩散,因为其担心信息扩散开来会影响自家农产品的销路,用农户的话来说就是“有钱自己赚”,这使得本来就少的信息服务更加支离破碎。

1.3 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

(1)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现状研究,“应用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我省农村经济要借助信息化的东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信息的实际应用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数字和硬件设施配备的考察。

涉农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年轻的互连网与古老的农业连接起来,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绩背后存在不足近年来涉农信息网络的迅速成熟和发展体现了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把目光投向“三农”,这是应该欣喜的事情,但我们也应看到成绩背后的不足。

(2)信息化平台应用度偏低原因分析,首先是信息更替速度快,信息平台反映速度慢。有关农资、农产品等信息要求时效性强,比如产品供销,大多农产品是需要保鲜及时供应,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农民看到了也只有望“息”兴叹。特别是网络信息,其更替速度应该是最快的,但我们总能在相关的网站看到属于“昨日黄花”的内容,乍一看来,信息丰富,但真正能为民所用的不多。因此,涉农网站的更新、维护不容忽视。

其次是基层对于信息媒介的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大量信息媒介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研究人员在农村走访时看到,我省基层农村的科技点、村级图书阅览室有不少关于农技、养殖、致富等方面的图书,但很多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封皮上的尘土说明了它们所遭的冷遇。有些地方甚至等图书、期刊一上架就关门大吉,只等领导检查时才开门迎客,原本应该切实服务农民的东西成了摆设,造成了信息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国家有关“三农”政策的落实。

最后,部分农民信息需求的主观积极性不足。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让信息成为刺激、保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

尽管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越来越显示出助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整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不仅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而且其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目前,农村网民,农村网商在全国网民。全国网商中的比例过低,仅为12%和10%,不容乐观。固然这是由我国目前城乡二元化的现实造成的,但是这也是对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这就更需要各类主体长期努力,共同推进,其中,尤其需要政府继续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2.1 充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

继续大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各类农村基础设施,将农村信息化放在更迫切、更优先的地位除道路交通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需继续加大力度外,要特别重视物流配送、商流组织“软”的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有效的商务模式、组织模式创新和信息化手段,克服农民需求分散性带来的困难;大力发展农村草根物流,解决“最后/最初一公里”问题。目前各地“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而作为接受新事物主力的年轻人很多都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与城市数字鸿沟有拉大的迹象,值得警惕。

2.2 构建“一体两翼”信息服务模式

解决问题需要多方努力数字和硬件设施当然也能反映当前信息化建设水平,但首先要善于站在信息化的高度,构建一个真正能为农民接受的信息服务模式,才能逐步提高现有信息的利用率和实用度。农业信息化包括计算机运用,信息存储和处理技术,通讯、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要在农村实现信息化,观念更新不可或缺,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使农民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环境。

总结已有的农业信息化供给模式和服务资源,并对调查到的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优化重构,提出建设“一体两翼”的信息服务模式,“一体”是指“平台+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户”的信息模式,“两翼”则是指“协会+农户”和“企业+基地+农户”的信息服务模式。一体是主线,是主体,重在公益服务,是政府抓的重点;两翼是补充,是丰富,重在市场服务,是社会力量作用的途径。围绕“一体两翼”信息服务模式的建设,结合吉林省实际,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吉林省应围绕“省级抓平台、县(市)级抓培训、乡镇抓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为重点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以完善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农民信息获取能力为目标,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重点围绕“弱势的农村居民、弱势的农村中小企业和薄弱的农村基层组织”三大服务主体需求,以农村民生、产业、政策及呼叫应诉服务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开发应用为重点,强化平台内容建设;以宽带为多业务主要承载平台,IPV6、3G、TD-LTE、NGB、WiFi等技术为支撑,以无线网链入有线网的融合为主要方式,探索实施了宽带到村,NGB-W无线入户模式和无线数字电视入户模式两种“三网融合”模式。

还要通过政府引导,并结合农村情况,运用培训、演练的方式增强农民对信息化的认识。信息产业部门要抓紧制定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法规条例,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信息企业应继续跟踪、研究世界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结合当地情况,在加快建设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传输网的同时,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信息化的成功实现,农民、政府和通信企业一个都不能少。要通过务实而非务虚的方式使信息化成为促进农村繁荣,解决“三农”题的有力杠杆。

2.3 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建设

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政府相关资源和各市场主体的力量,更有效地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农业建设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建议将政府资源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限制进入相关的竞争性环节;探索和总结旨在避免平台重复建设及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1+N”模式的经验;要将政府主导已建成的信息化农业体系,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需求对接起来,与市场平台企业开展业务合作、股权合作甚至兼并重组,以市场规律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要纠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事新型信息化农业的偏见,鼓励广大农民利用市场化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经营;充分肯定和进一步发挥市场化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鼓励和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提升服务质量。

数字农业调研范文第3篇

测绘事业快速发展

条例实施特别是修订以来,全省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加快发展、工作能力持续增强、服务水平普遍提高。

全省约80%的市、县(市)基础测绘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完善了大地测量基准,建成了浙江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获取、更新了覆盖全省的航空影像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生产、更新了覆盖全省的1∶10000地形图及其数字化产品、1∶50000电子地图和基本覆盖全省城市建成区及规划区1∶500至1∶2000地形图及其数字化产品,36个县(市)建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还不断推进地理信息广泛应用。建立测绘成果资料汇交、、提供、使用和对外提供测绘成果的管理制度。“十一五”期间,向国土、建设、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环保等20多个系统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近30万幅、大地控制成果27000多点。全面完成了“一县一图”工程,开展了全省陆域面积、主要河流长度、主要湖泊面积等重要地理信息测算。建成并开通省公益性地图网站和省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省应急管理地理信息平台及地理数据库在省市应急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与省发改委共同开发了“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和“浙江省空间规划布局和重大项目选址辅助决策系统”,与省民政、林业、交通、水利、经信、公安、卫生等部门开发了区划地名、森林、水利、公路、无线电、警用、公共卫生、城管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共建共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继嘉兴市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授予“国家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后,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衢州、舟山、丽水等市和德清县已被列入国家“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

监管职能需要进一步落实

调研组在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基层市县对测绘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测绘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基础测绘工作落实不到位。对基础测绘工作职能理解含糊,混淆了与其他专业测绘的关系。一些县(市)基础测绘尚未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年度经费投入偏少,一些基础测绘项目得不到实施。依法监管的机构不明确,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职责界定不清晰,条例赋予的监管职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与此同时,测绘成果应用面不够广。测绘基准和数据标准不够统一,测绘成果的协调协作机制还不畅,部分地理信息资源难以共享,重复投入、重复测绘、重复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

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随着实施“两创”总战略和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对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切实推进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发展,调研组提出不少建议。

调研组认为,要充分发挥基础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编制实施测绘发展规划,依法将市、县(市)基础测绘项目纳入政府的年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做好基础测绘与其他专业测绘的协调工作,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公共服务。并结合省级基础测绘的实施,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测绘项目支持。

与此同时,要明确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完善机构建设,行使和发挥执法主体的职能作用。加强执法工作,严查涉证、、涉军、涉外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国家安全。

数字农业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9-09-25(11).

数字农业调研范文第5篇

一、强化制度建设,提高计划统计和生产综合的工作水平

为了使部门工作和事务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系统规范,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2003年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管理、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

二、广泛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和形势分析,认真做好规划、计划制定等项工作

在完成农情信息统计和农业生产有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组织进行了2008年农业局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2008年泰兴市农业局重点工作》,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开展了上半年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形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上半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泰州农委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要求,组织开展了我市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设想,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泰兴市观光农业情况调查》进行了报送。根据省发改委编制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完成了泰兴市“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有关情况汇总形成《“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为了确保全面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根据局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和进一步明确,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及时将系统上半年农业招商引资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市招商引资办公室,按照市政府招商引资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做好了“古银杏森林公园建设”和“马甸养殖场出让、出租项目”对外推介工作。

此外,我们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2008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2008]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