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港 社区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

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当年8月,该教改项目的子项目――海珠学习型社区典型示范项目启动,该项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组织指导,海珠区分校负责建设实施,在拥有16000多户居民、具有较好社区教育基础的南华西街定点进行。笔者依据自己多年从事电大相关工作的经验,对海珠学习示范点实施的社区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并尝试着提出解决对策。

1取得的成绩

1.1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海珠电大探索性的将现代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依托“数字化学习港”、在海珠区政府的指导下,结合南华西街社区共同参与,分别建成社区数字化学习港示范点(建有数字化学习港学习体验区、书画室、数字影院等)和占地400平方米的进城务工人员学习用地――工业区数字化学习港体验区。南华西街奥鹏数字化学习港示范点已成为南华西街社区教育的主阵地,至今示范点累计开展了26种培训项目,培训规模达到1.3万人次,为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农转居人员、街道干部、开放教育学生营造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社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物美价廉的教育服务,逐步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在2008年春节全国遭遇雪灾之际,海珠电大响应政府号召,免费开放示范点,组织外来务工人员留粤过年,获得了当地居民和务工人员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2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海珠示范点将社区居民的休闲教育、提升老城区居民生活品质作为数字化学习的重点内容。在“海珠奥鹏数字化学习港”内专门设置了数字化学习体验区,安排专人值班进行网络应用方面的辅导;奥鹏数字化影院专设50台电脑,数据库内拥有上千部影视剧,市民只需点击影院网页,选择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即可在线观看,影院开设以来,共接待了数万人到访,成为居民休闲生活的好去处;海珠分校还为居民安排了其他社区活动,如插花、绘画、各种球类活动。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希望提高各种工作技能的要求,海珠电大整合利用中央电大、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出版社的一批数字化学习资源,还利用了当地劳动局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多种学习资源,制定了科学灵活的教学计划,开设了各种中级、高级技能培训班。为学习者提供本科、专科等多层次和文、理、工等多种门类、上百个专业课程的远程教育,还提供各类资格证书教育、继续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和市民基本素养、健康保健、书法绘画、影视艺术、信息技能培训等社区居民教育课程。

此外,海珠电大还根据南华西街社区的实际情况,自筹和自建了一些教学资源。如为满足社区老年人热爱粤剧的需要,海珠电大有针对性地购买了一些粤剧学习光盘,根据社区居民喜爱煲汤的生活习,购买了一些食疗的课程等,同时还将多个优秀教师的讲课刻录成光盘,提供给学生学习。

1.3在实践中摸索创新模式

海珠学习型典型示范点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管理模式。所谓“一体”,即以海珠区政府为主体,“两翼”指的是中央电大奥鹏中心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这“一体两翼”对海珠电大奥鹏数字化学习中心、南华西街社区教育中心进行管理和指导。

海珠学习型典型示范点探索了“二元兼容”服务模式。二元指的是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二元兼容、学习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二元兼容。此服务模式充分兼容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两大人群的实际需求,为广大市民提供传统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学历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兴趣活动定制”服务,为外来工提供“技能培训认证”服务,如电脑、会计、外语类等专业培训,以期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二元兼容、两条腿走路。

改革传统学习模式,对务工人员采取“e-learning+面授+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解决了务工人员工学矛盾;社区居民的数字化学习采取了系统组织和个别引导相结合,集中学习和灵活学习互补充,兴趣学习和技能提升共促进的“多重组合”的方式。

2存在的问题

海珠奥鹏数字化学习港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2.1电大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电大在承担社区教育的任务时,为追求低成本、高效益,实行“一个基地、多种功能”,这种依托电大分校建设的社区教育基地与原电大系统的职责和功能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因而有追求面子工程的倾向。如在场地资源的利用方面,有许多的资源形同虚设,没有将活动落到实处,有领导参观即搬上插花、开放影院、书画室,热热闹闹的办上半天,领导一走,影院、书画室恢复原貌,书画室成了办公室、数字影院成了会议室。再者,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海珠电大网站与南华西街网页对接成功后,南华西街的居民可以通过南华西街界面点击进入海珠电大,进入数字化学习港、电大在线等界面,但界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后续建设,许多界面存在链接失败、资源陈旧等现象,“把资源送到街道中去”也只能成为有待兑现的支票。

2.2师资队伍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

电大教师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电大教师队伍在传统学历教育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但是在社区教育方面却略有逊色,具体表现为知识型教师多,技能型教师少。由于社区教育内容开放、灵活、无成功经验可参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还需依靠电大教师自主开发设计,且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滞后,也无权威的社区教育研究机构来组织、协调、指导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工作,无法给电大教师在开展社区教育方面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电大开展的社区教育与实际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有一定距离,社区教育的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3现有教育经费很难满足社区教育的需求

社区教育经费的筹集是建立在“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四个一点”的机制上,但是事实上,经费的落实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电大并不像其他中小学那样享受国家财政的全额拨款,电大的生存全部依靠自身的发展,因而,很多电大将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即便是扶持社区教育这样的公益事业,也难回避金钱问题。政府投入不足,多渠道融资格局并没有形成,因此,将社区教育看成等待占领的现成的“教育市场”,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又一生财之道。在现实生存的重大问题前面,再高尚的公益事业也会失去其纯正味道。

3 解决对策

3.1加大电大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将社区学院挂靠在地方电大,提高了固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但同时导致了地方电大的教育资源紧张。在这个方面,政府应有效地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确实有力的措施,合理整合优化社区教育的多种资源,积极为发展社区教育搭建平台;电大系统应充分挥远程教育优势,把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落到实处,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具体教育内容方面,要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社区成员的不同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实在的各方面的教育,包括生活小百科的教育、文化知识的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

3.2选择和培养适合社区教育的教师

在具体教师的选择上,应聘任责任心和教育能力双佳的教师参与实施教学工作。社区教育的教师可有两类来源,一是来自地方电大及其来自其他学校、学术团体等的外聘专家、学者,这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工作,另一类是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组成的实践型专家,主要负责实践培训工作的实施;在教师的培养方面,电大应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在社区教育中的价值,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在社区教育的工作中自主学习,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激励教师主动了解社区与社会发展动态,结合社区的人员分布特征,自建教材、创新教法,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确保电大教师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发挥实质作用。

3.3多渠道筹集经费

社区教育主要是为社区居民学习服务,承担的基本是公益性任务,这是政府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责任。为了确保社区教育经费,各地政府应严格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有识之士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出智、出钱、出力。采用资源共享、捐赠资助、社会捐助、受教育者支付、建立社区教育基金等途径,以增加社区教育发展的经费。电大可成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用于维护电大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网络运行,也可走市场化道路,对有关培训进行适当收费。在收费上,根据实际,对社区的困难居民实行免收费或低收费,对其他需要学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的人群实行低偿收费,为电大社区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严冰.“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4).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经济;劳动力市场;经济;社会

数字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商务模式,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数字化经济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数字化经济带来了电子商务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所以有必要研究适应数字化经济变化和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便提升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和促进就业,进而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化经济的产生

数字化经济,是指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在信息化和网络化下的一种经济形式。数字化经济,实质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并且在这个经济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地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根本变化。数字化经济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和技术数字化的全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数字化经济还包括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是指应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设备等,来实现政府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整合与优化。电子商务是指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会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今,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主要包括三种:新增劳动力、失业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如图1所示,2002年第1季度,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约有3320740名求职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岗位,到2010年第4季度,这一数据增加到8700720,增长了158 %,这充分说明,劳动力市场逐渐成为中国劳动力配置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诸如工业、农业的就业需求大量减少,而第三产业的就业需求却大量增加,现代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已成为国家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近700万。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

2013年上半年中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三)新兴产业高技能岗位人才缺乏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新技术高科技人才缺乏。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劳动力供给有8.4亿左右,其中90%以上的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没有人力资本,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新兴产业人才严重欠缺,高技能岗位人才尤其匮乏。

三、数字化经济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变革,必将推动中国经济从传统工业经济向数字化经济转变,这也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主要包括了劳动力市场结构、工作方式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变化。数字化经济带来电子商务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还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冲击。

(一)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

数字化经济是以数字化技术大量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改变了劳动活动过程中生产工具与劳动力结合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使劳动力市场在数字化经济技术下进行的,这样就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影响。

(二)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数字化经济带来了新服务和新产品需求,导致市场供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进而就引起了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优化,最终将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四、国外劳动力市场对我国的启示

经济数字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人力资源在全球的流动。数字化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在美国经济和社会中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经济投入和经济产出以数字化形式出现,工作实际活动场所的作用逐渐弱化,虚拟工作场景和远程作业模式却随之出现。根据世界薪酬协会统计,2001~2008年美国从事远程作业的人数迅速增大,如图2所示。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在中国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的大量运用,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一)新的工作模式出现

数字化网络技术变革带来了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21世纪的新作业模式的远程就业在中国也已经开始出现了。

(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

美国在数字化经济进程中,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远程就业,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配置效率,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国际人才以保持科技竞争力,进而形成了“产出人才、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高素质人才供给体系。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五、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调整策略和建议

面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的这些新变化,只靠劳动力市场的自身调节是不能解决失业问题的,我们需要采取更加适应数字化经济的劳动力市场策略,发挥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能效。

(一)建立互联网服务就业平台

互联网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技术传递的成本。为了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更加匹配,我们可以构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搭建劳动力供需信息交流平台,使求职者可以通过网络有效获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从而降低劳动力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信息技术沟通成本。我国的网络化就业平台可以包括“岗位信息网”、“技术培训网”和“工作交易所”这三个基本信息库,进而形成“岗位匹配、职业引导及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综合就业平台模式。

(二)实施提高技能的职业培训计划

随着网络数字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新岗位及新工作模式需要具有大量的知识技能,因此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是知识密集型的大量高素质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国网络数字化经济及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以提高技能为重点的职业培训计划,发展以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职业教育,通过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改善其在劳动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加速中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训,确保网络数字化经济的稳定顺利转型。

(三)优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适应数字化经济的发展,针对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状况,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形势,设定当代大学的使命和目标,改进和优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制订符合国情和学校情况的人才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开发学生的第二课堂,加大实训实践课的教学,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实际能力,办中国特色的品质大学,培养高素质的特色学生,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适应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四)制定有利于引进人才的人才发展政策

数字化经济加速了全球化经济发展,加速了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步伐。我们要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优化人才引进的机制,改善人才引进的环境,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大幅度地吸引和引进国外优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以弥补国内对STEM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匮乏。同时,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完善人才成长的职业规划,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步伐,吸引和引进人才的同时留住和培养人才,促进人才的更快成长,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减小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样带来电子商务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还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带来了更加敏捷迅速的就业模式,延扩了劳动力市场匹配的虚拟空间,进而引发了劳动力产业间的流动。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现状,针对数字化经济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且学习了国外劳动力市场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适应网络数字化经济变化的方案和策略,进而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并以此来促进就业,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数字科普环境,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开展数字科普学术交流,推进“数字北京”,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滕远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完善策略[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29).

[2]田大洲,田娜.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特征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13(28).

[3]翁杰.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07).

[4]Samira Borouji Hojeghan,Alireza Na

zari Esfangareh.Digital economy and tourism impacts, influences and challenges[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19).

[5]Ana C. Dammert, Jose Galdo, Virgilio Galdo. Digital labor-market intermediation and job expectations: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J].Economics Letters,2013(120).

[6]梁晓滨.美国劳动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何枭吟.经济数字化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3(08).

[8]Kazuhiro Kurose. The dynamics of the labour market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relation to the speed of demand saturati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13(24).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化;经济学;技能型;培养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经济学技能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应用,也为人才的培养实训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研究备受关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信息技术、网络培训技术的优势,教学方式多样灵活,引导学生在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训练,带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

1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

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二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这也揭示了当前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向。网络应用视角下人才培养主要基于这两个方面,网络技术的教育培训优势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基于网络技术,加强培训改革,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实际的经济学问题,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1]。怎么学、怎么做是教育培训的落脚点,学会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具教育价值。“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属于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学生理论学习基础上知识的学以致用。就经济学培训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基于岗位需求,掌握经济分析、政策法规、财务分析、市场预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实践运用与实操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强、市场营销意识强、企业管理实操指导能力强、熟悉企业的管理内容、把握产品技术特点、熟悉管理的内容与财务的关系等,真正实现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2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效益分析

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也具有现实性的效益回报,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经济效益的层面,组织经济学专业人才专项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含量,有助于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从教育的大层面看,其带动经济相关职业竞争力。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人才基础,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提升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精神。经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实际经济困境的突破,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辅助当地政府做好当地经济发展的调研,通过撰写报告为当地政府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其更多的在地方发展中起到谋略指挥的积极作用。经济技术型人才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相关决策信息和咨询服务,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更为企业解决发展和技术难题,努力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合作者”、“智囊团”,及时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技术难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从社会效益的层面看,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回归培训机构或者企业,使得政府教育培训的压力减少,也节约了政府的教育投入。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能力后,从事有关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在社会大环境中经济工作如何开展,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真实感受实践管理过程和市场营销过程。基于网络思维和教育技术,致力于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其具备经济分析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其就业能力,也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技能的经济复合型人才,帮助企业做好经济决策与分析。

3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对策

3.1加大对技能培训机构的关注重视

政府必须出台政策文件,加大对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培训机构的支持。带动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技能培训机构作为服务外包机构,必须享受到平等的发展待遇和机遇,政府重视,加强引导,规范其发展,重点解决当前培训机构高素质服务外包人才缺乏、专业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人才适用性差等问题,积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经济管理各岗位所要求的能力既有其他行业的共性内容,也存在各岗位技能要求的差异性。它要求从经济管理职业岗位群的通用能力与专业岗位能力出发,制定通用性教学体系。例如“金融与证券”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通用教学的要求。此外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实现院校、培训机构及企业行业的联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优化配置,管理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岗位培训,无论是教学团队的打造、课程项目的扶持还是教材建设的支持及经费的保障,都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更好更稳定的发展空间。只有不断增加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机构,才能满足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2加大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补贴力度

经费来源稳定是教育培训机构正常运行的关键,更是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补贴力度是政府扶持的具体体现。近几年,教育培训特别是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运作成本逐渐提升,学生及在职人员经济能力十分有限,教育培训机构经费紧张,招生困难,难以为继,提升国家的财政补贴力度,可以缓解培训机构的经费压力,也有助于其品牌的建设、规模的扩大。财政补贴包括中央和地方,自上而下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完善的资金支持。对服务外包企业承担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新员工培训给予适当补贴。此外考虑到地区教育差异和实际需求,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倾斜和扶持,设立中西部地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支持,加快中西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3.3规范引导下提高培训机构的质量

经济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规范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才能实现网络培训优势的最大发挥。让学习者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待个人与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来指导个人生活和企业的经营;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风险防范等。因此制定培训的标准和行业资质,加强资质认证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加强经济教学实践指导很有必要。扩宽海外渠道,吸纳国外教师,尝试建立海外培训基地,着手实习基地、模拟基地的建设。允许其通过委培、定培等模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端课程,确保网络应用视角下经济学技能类人才的培养实效。

4网络技术在经济学技能类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

4.1变抽象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网络优势,借助计算机网络带动经济学教学方式的创新[2]。宏观经济学中的动态随机涉及到模型求解,金融经济学中的资产定价也相对复杂,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和求证,效率更高,准确度更精确。经济学涉及大量的复杂的概念和定理,初步接触起来难度大,而网络技术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处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等;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服务。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呈现,带给学生多元的学习体验。

4.2建立共享平台,教学资源集聚共享

随着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渗透,网络应用视角下的经济学技能型人才培养也处于更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中。借助网络综合体实现了人才教育培训网站、人才数据库等的融合,通过人才招聘会、论坛、权威报告等方式,搭建服务外包人才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院校及培训教育机构的联合,建立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教学资源的集聚共享。一些龙头企业、跨国公司内设的培训中心成为社会化的培训服务平台。

4.3创新教学模式,掀起教育培训新革命

以往的培训教学局限性大,多以传统线性文本为支撑。而网络时代其必须让位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以链接和组合提供高效的检索和更多的信息[3];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资料,而是面对多媒体数字光盘、电子图书、光盘杂志等电子读物,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学习,学以致用。经济学与数学教学、金融教学关联密切,借助网络技术载体,单纯手工数学计算走向电脑高速计算;电脑语言整合传统的读、写、算;图像、声音和影视的数字化,使虚拟现实变成学习的一种方式,数字化将强烈地影响到教学。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第4篇

当前,社会各界在努力推进普惠金融,将其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基础设施,这说明普惠金融正成为金融改革的着力点。即便如此,我们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普惠金融应是赋能型金融服务,即普惠金融在向有融资需求的群体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给予其技能、能力上的支持。

尤其是在涉农金服领域,普惠金融须驱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资本流入农村,激发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在发展赋能型普惠金融方面,我国农村信用社有着较好的示范性案例。比如,不少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户发放贷款的同时,还向其提供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等上门服务,力求在向农户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提升其生产技能,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此外,普惠金融的发展应充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主流需求,密切配合我国中小微企业和城镇化发展的融资需求,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撑。

其次,建立与政策激励相容的市场化普惠金融体系。

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时,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其社会公益的属性,但归根结底仍须实现盈利来确保其经营的可持续性。可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确保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金融资源要实现向“三农”产业、中小微企业以及城乡低收入群体的配置,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时,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和服务民生之间的平衡,还需依仗国家政策的介入。比如,国家可从财政、税收、产业、金融监管层面给予普惠金融机构以扶持,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从利率、风险补偿方面给予补贴。从国际国内的发展历程看,普惠金融为实现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使命,经营模式要避免因过度商业化而导致的利率过高、负债过度、偏离服务目标等问题。

最后,要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是普惠金融的一把“双刃剑”。

今年9月,G20杭州峰会上通过并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也明确提出需要平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

一方面,金融机构借助数字技术,尤其是移动端技术极大程度地扩展其服务覆盖面积,并降低服务成本。另一方面,我们在享受数字技术给普惠金融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警惕其创新商业模式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监管盲点。

比如,数字化背景下,普惠金融的低门槛、低成本和高覆盖特质可能增加金融风险的传导速度和范围。监管力度、范围或因赶不上数字金融的创新速度而出现监管空白等问题。再者,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对数字化产品的接受能力通常较低。因而普惠金融在运用数字技术升级服务、产品的同时,还须避免数字鸿沟影响该群体享受普惠金融的福利。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40-0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仍旧存在接近两亿的富余劳动力。如何面对如此庞大的富余劳动力,进行有效的转移和转型,相关职业教育必不可少,且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伴随我国现代化工业迅猛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急剧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逐步提速,农村发展新形势的转变正在形成,依靠现代化分工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替代了原来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产生了职业分化,这种职业的分化促使这些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

数字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是潜在资源,可这一潜在资源整体文化素质低下是目前的现状,不容忽视。我国农村劳动力中一半以上人口初中以下文化,高中及以下文化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这样低素质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带来了如下问题和障碍:转移劳动力数量大于需求,整体文化水平低,不适应市场需求;转移无序,盲目流动等。所以,不管是着眼当下还是展望未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措施。目前主要是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来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根本目标。

二、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职业教育是联系自然状态中人与现代职业社会的纽带与桥梁,不仅促进劳动者职业化发展,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经济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是农民脱贫致富愿望的体现,它反映这两方面需求。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职业教育利用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来提升人的技能与智能,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劳动者具有专业技术和劳动技能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故而不论是提供劳动力的地区还是吸纳劳动力的地区,都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培训转移者所缺乏的基本劳动技能。

第三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应是终身教育,它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它通过横纵联系全方面提供给劳动者多种类,多层次的枝叶教育和培训。

三、发展职业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农村教育观念

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发展农业经济服务和为发展非农经济服务。经过职业教育可给农民提供多种技能,让他们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不但有利于尽快转入城市适应新工作,还有利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提高技术发展农业。

1.通过严抓九年义务教育来改变传统教育观。保证农村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得到真正落实,夯实教育基础。

2.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引导农民树立终身教育观念。通过多渠道完善该系统不断构筑教育平台,开创由学历教育向终身素质教育全面过渡的新格局。

(二)把握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指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转业、学徒、在岗、转岗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用能降低劳动力转移规模与速度上的差异,满足产业结构和技术层级的要求。

1.坚持学历教育与中短期职业培训相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突出短期培训、技能培训,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要坚持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并重,实施终身教育。

2.要进行灵活多样的专业培训。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教育必须跟上这种变化的形势,培养出满足市场的专门人才。一方面,以推动工业化进程需求培训机械技术、微机技术、汽车行业、电子产业等领域的骨干。另一方面,按照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分布积极开发面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培训专业及项目,比如餐饮、美容保健、家政、旅游、家电维修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3.扎实做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以各级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为核心,为农村培养大批高中初级技术人才,让农村转移劳动力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科学技术为农业生产做出积极贡献。

4.树立职业教育的品牌形象。品牌效应现在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法宝,积极树立品牌效应才能不同于他人,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职业培训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和成效,积极开发设置特色专业和特色培训项目,灵活创新教学机制,要建立特色鲜明、适应市场的学校。例:陕西省明确推出的五大品牌:“米脂家政”、“杨凌农科”、“秦巴茶艺”、“蓝田厨师”、“渭北技工”,就在全国小有名气了。各地都在力创自己的品牌,抢占市场先机,扩大自己的影响。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方可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平稳过渡,而职业教育需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扶持。

1.合理运用资金,保障职业教育投入。多年以来,投入职业教育的资金比重在我国教育行业投入中偏低,所以,国家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各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合理运用有限资金,提高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具有更为显著的边际效益。因此,在教育投入上应通过制定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2.加强城乡之间教育政策的沟通。因为我国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有着很长的时间,劳动力无法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在子女入学教育等系列问题上,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子女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仍旧无法与城市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权。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将流动人口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纳入到城市社会整体制度创新的框架中,增加他们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参与。与此同时完善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降低农村劳动力市场准入门槛,变换为文化技术知识控制,将职业学校毕业这一条件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准入”的重要条件,把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企业招工招聘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曾继友.浅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