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评价分析

安全评价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评价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评价分析

安全评价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安全评价;非煤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59-02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非煤矿矿山的安全评价体系是安全评价体系中的一个体系。

1 矿山安全评价体系现状

矿山安全现状评价就是对当前矿山的生产系统的所有危险状态的主观把握。评价的过程中,因为不科学的定性指标、层次不同的评价人员、各式各样的评价方法,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操作和原始数据误差都将会直接导致整个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目前我国非煤矿矿山安全的评价方法当中,在理论上进行研究的相对比较多,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很多的评价方法还是缺少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一些特定的危险因素中是很难进行安全评价的。当前,我国的非煤矿山企业都是每三年进行一次安全现状评价。如果出现了重大安全隐患或已经发生了伤亡事故,就必须要重新进行一次安全现状的评价。所以说矿山安全现状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和安全预评价相比,是具有非常大的动态性。可是当前安全现状的评价分析和数据都已经在报告书中有所体现,想要长期对某一个区域的矿山进行安全现状的分析,就会显得有些困难了。

2 矿山安全管理体系

矿山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就是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安全信息经过了收集、传输、存储、维护和更新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数据库、多层架构体系、WEB网络等技术,结合矿山实际特点,构建出一套矿山安全的数据体系,初步实现信息的综合查询、报表输出、录入、统计分析、修改、安全评价等。通常情况下,对非煤矿山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分为五个最见的模块,即矿山的安全信息管理、基本信息管理、系统恢复、安全评价和安全分析。其中安全信息管理模块其实就是对其信息的提前录入、修改和删除,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查询和输出报表;基本信息管理模块指的是管理企业的用户以及基本信息的管理;系统恢复模块指的是如果系统一旦出现了问题时,对数据所进行的恢复工作;安全评价模块指的是对矿井通风、井巷掘进、井下爆破等所有的生产状况所进行的及时事故统计和安全评价;安全分析统计模块指的是对掘进支护、运输、填充和提升等生产过程所进行的分析。

3 安全评价方法及模块的设计

3.1 矿山安全评价方法

目前最为常见的矿山安全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工程类比法、专家评议法、经验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法、影响分析法以及故障类型法等。这里安全检查表是最能普及应用的一种方法。此评价法就是把所有的项目进行列表分析,以准确定位系统的实际状态,能够定性地对整个系统进行相对比较综合的评价。制定检查表的意义就是为了实际检查过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系统和操作人员能不能准确执行安全技术的操作规程,设施、设备、装置等能不能符合其安全要求,查找系统中潜在的有害因素,然后对其进行适当的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3.2 模块体系的结构

非煤矿山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和主要的模块就是安全评价模块,它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矿山安全检查表对矿井通风、井巷掘进、井下爆破、井下供电以及矿井提升等系统进行的安全评价。

3.3 制定矿山检查表

制定非煤矿山的安全检查表通常都是依照四个标准,即合法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简捷适用是关键,可操作性是基础,无论是在矿山的全面安全大型检查过程中,还是生产系统的检查中都可以用。对于一些矿山生产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安全隐患,可以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进行整改和检查,确保矿山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之中。例如,针对某地下矿山安全预评价,应综合考虑总图布置及运输、厂址选择、爆破、凿岩等采矿工艺过程及生产工艺,矿山开采中的开拓与采矿、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水、供风、充填、供电、消防等,以及废石场、爆破器材库、电力、通讯及建筑等公用辅助设施以及安全管理和外部周边情况等进行单元划分,从而全面地、系统地作出评价。

在非煤矿山生产企业中,采矿工艺系统众多,工艺过程复杂,要想全面地找出其系统危险源并对其危险性作出分析评价,采矿及系统安全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评价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但在目前的评价机构中,很多评价人员并不具备安全工程或采矿工程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因此,系统地学习采矿及安全知识是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必要条件。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可邀请当前国内权威的采矿及安全专家到机构内部进行培训,亦可将评价人员派送到政府、高校等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点或直接到高校进行采矿、安全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深造。

3.4 模块数据库的设计

以矿井的通风系统为例,在制定安全检查表、采集安全信息数据方面,对所有的原始数据都经过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把传统的数据库技术与业务数据报表、紧密地结合到一起,设计了一个可以存储所有原始安全数据的数据结构体系,为后面可视化的实现以及数据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数据基础。

4 结论

对所有的非煤矿山来说,所有的安全评价都是防止事故频发,提高矿山安全管理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国的矿山安全评价报告中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安全评价过程的进一步地控制,做好档案的管理,重视整个安全评价队伍的人才建设,逐步完善和提高安全评价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为高质量安全评价报告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安全评价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煤矿通风;安全评价;分析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TD441

1、 前言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安全生产既是企业职工生命健康的基本保障,又是企业良好生产效益的有力保证。众所周知,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工人生命、企业效益、国家财产的根本性问题。良好的安全保证良好的生产,良好的生产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保证良好的安全投入。如何做好煤矿通风评价,通过安全评价判断出煤矿通风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改善矿井通风,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矿井通风系统向井下各用风地点提供新鲜空气,以保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存、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在发生灾变时,有效、及时地控制风向及风量,并配合其他措施,防止灾害的扩大。因此,经过评价,及时了解矿井通风状况,对开展通风等级队竞赛,提高矿井通风管理水平,防止瓦斯、煤尘和自然发火等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矿井通风状况时会涉及许多非确定性的因素,如通风系统、局部通风、 瓦斯抽放等,因此从多方面对矿井通风状况进行评价难免带有模糊性和主观性。若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如总分法和加权平均法,虽然评价分级界限分明,但结果单一并绝对化,容易掩盖一些重要的信息,而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将使结果尽量客观,从而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2、我国矿井通风系统现状

近年来,我国煤矿技术高速发展,原煤产量较大提升但矿井事故却未相应减少,尤其煤矿瓦斯重大事故屡有发生。在部分开采时间较长的煤矿中,通风系统不科学合理是造成瓦斯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随着开采范围的扩大、开采深度的加深、原煤产量的提高和瓦斯涌出量的增加,矿井出现了通风线路长、通风阻力大、通风设施差、漏风严重,通风能力不足等现象;尤其部分中小乡镇煤矿,通风人才较少、基础力量较低、改进意识薄弱,未对复杂落后、急需优化的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极易造成通风事故。为了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稳定、可靠,杜绝矿井通风及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各矿进行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尤为重要。

3、煤矿通风安全评价

3.1 煤矿通风的基础资料评价

煤矿瓦斯、 二氧化碳等级鉴定、开采煤层的自燃发火性、开采煤层的煤层爆炸性鉴定结果, 是反映煤矿存在该方面有无灾害的基础性资料。《煤矿安全规程》(以下简称规程) 第133条规定,矿井每年要进行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经省行业管理部门审批,报省级煤矿机构部门备案。鉴定应包括瓦斯、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绝对涌出量。《规程》 第151、第228条对煤层自燃发火性、煤尘爆炸性做了规定。

3.2 煤矿测风的评价

煤矿测风工作是通风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测风数据一方面必须真实、准确,同时测风地点要全面,能反映出通风的状况。测风地点应包括进、回风井,主要进风巷、回风巷, 采 (盘)区进、回风巷,采掘用风点进、回风巷,可能漏风区域如:风门、风桥、密闭等;低风速区域: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上隔角,角联巷道等。根据矿井测风数据,计算矿井各用风地点的风流风速。煤矿井下风流状态要求为紊流, 紊流可将井下有害气体如瓦斯、 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随风流带走, 紊流状态要求井巷中的风流风速必须大于 《规程》 规定的最小风速。同时由于巷道风速低的特点,低风速区域也是瓦斯容易积聚的地方, 是管理重点。井巷风流风速过大, 容易造成煤尘 (粉尘) 的飞扬, 必须低于 《规程》 规定的最高风速。根据《规程》163条的规定, 通过计算评价各用风地点的风量是否满足需要。漏风是矿井的必然现象, 通过测风, 要计算矿井外部漏风、 内部漏风。内部漏风又分直接进回风间的漏风和漏到采空区的漏风。外部漏风, 直接进回风间漏风影响矿井的通风效率, 而漏入采区的风量,对于开采有自燃发火性煤层的矿井将是严重的自燃发火隐患。

3.3 煤矿通风系统的评价

煤矿通风系统要以保障煤矿井下各用风地点风流稳定为出发点。煤矿的通风系统分为中央并列式、对角式、分区式等。要根据通风系统的特点,识别留设煤柱或岩柱是否满足该矿通风系统的要求:判别各种通风设施如风门、风窗、风桥、密闭是否符合要求, 矿井负压是否符合要求;矿井的风机、反风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判别煤矿通风系统中存在的角联部位, 特别是煤矿多水平生产,多井口进风的角联, 分析、 保障角联井巷中通风稳定的措施。合理的采(盘)区通风系统是保障采掘各用风地点实现独立通风、通风稳定的条件。如采区进、 回风巷必须贯穿整个采(盘)区,高瓦斯、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采区,开采容易自燃的煤层,必须设置专用回风巷。低瓦斯开采煤层群,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盘)区必须设置专用回风巷。回采工作面的通风系统有上行、下行通风之别,由于煤矿瓦斯较空气轻,上行通风风流与瓦斯自然流动状态一致,便于带走瓦斯。因此,《规程》规定大于120的煤层必须采用上行通风, 如要采用下行通风,工作面的风速必须大于1m/s。煤矿总回风巷的瓦斯及二氧化碳是煤矿通风各使用点通风稳定晴雨表,要通过煤矿一定时期总回风巷瓦斯测定记录,总回风巷瓦斯及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或者变化,来判定通风系统中是否存在问题。矿井自然风压的评价自然风压是由于井巷风流温度差,井口高低差别,造成风流密度不同而形成的。自然风压有时可以帮助矿井通风,有时可以阻止矿井通风,因此评价时要根据矿井的特点计算矿井的自然风压,结合矿井的负压、供风情况,作出自然风压对矿井影响程度的评价。尤其要注意矿井系统中角联存在的影响。

4、改进煤矿通风的建议

(1) 对矿井开拓布置的建议。

(2) 矿井通风系统改进的建议。如: 减少角联, 从系统上减少漏风的措施, 保证风流稳定的措施。

(3)提高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加强瓦斯监测,避免瓦斯超限作业,所有的煤矿都必须配备矿井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同时设立专职瓦斯监测员,随时对井下环境进行监测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加强对煤矿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

(5)要建立完善的矿井安全管理体系,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6)加强各级安全监察部门的监察力度,保证员工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5.小结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火害、煤尘灾害、瓦斯灾害、顶板灾害等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是可以预防并得到了有效控制的;“一通三防”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施工质量符合设计标准要求,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评价,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安全评价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字:SCADA系统;安全性;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71-03

0 引 言

SCADA(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在电力、水利、石油天然气、化工、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SCADA系统已不再像以往那样,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物理隔离的系统。如今很多SCADA系统已与企业网络互联,变得相对开放透明,这使得SCADA系统面临诸多安全问题,如恶意病毒、信息泄漏和篡改、系统不能使用等。SCADA 系统是工业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SCADA 系统的安全已经成为工业控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SCADA系统的安全性问题。SCADA系统的安全评价是分析安全性水平、提高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目前,安全评价的方法有很多,通常包括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以及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常用的定性安全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法、专家现场咨询观察法、故障假设分析法等,定量安全评价法包括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等,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安全评价法通常为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SCADA系统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1 SCADA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SCADA 系统主要由控制中心、通信网络和现场设备(可编程逻辑控制PLC、远程终端单元RTU和智能控制设备LED)组成。控制中心是SCADA系统中安全性比较薄弱的环节,其组态软件主要是基于Windows、Unix、Linux等操作系统的,这些操作系统本身具有其脆弱性,所以使得控制中心极易受到恶意代码和病毒的攻击。SCADA系统的通信网络部分很可能出现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也是攻击者主要攻击的目标。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SCADA系统已逐渐与企业网络互联,因此 SCADA系统很容易受到基于TCP/IP协议的攻击威胁。即使采用防火墙将它们隔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防范的作用,但对于内部人员有意或无意的破坏也是无能为力的。而对于安装在基层各站的现场设备PLC、RTU、LED、传感器、通信设备等,很容易受到就近的雷击、高压电缆等的浪涌或雷电电磁脉冲的破坏,从而导致系统停止工作或者操作失灵,甚至于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使之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SCADA系统的操作与维护人员,是与系统接触最密切的人,他们的安全意识、专业素质及责任心,也关系到SCADA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所以,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是SCADA 系统安全运行的有力保证。

2 SCADA系统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SCADA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科学地全面地建立一个SCADA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安全评价的关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该符合科学性、独立性、系统性、层次性以及实用性等原则。本文通过参阅各种资料及专家咨询,建立的SCADA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 SCADA系统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SCADA系统安全评价的各个指标中,每个因素指标对SCADA系统的安全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为了恰当地表示出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需要对各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值。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有Delphi法(专家评议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依据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首先,将安全评价各指标因素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接着采用因素的两两比较,构造出各层次的所有判别矩阵,来将定性的因素定量化。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时,评价者需要比较两个因素哪一个更重要,重要多少,因而需要对重要多少赋予一定的数值,采用1~9比例标度的重要度定义如表1所列。

3 结 语

目前,国内关于SCADA系统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SCADA安全评价研究,数据处理方便,具有实用性。文中建立的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能对SCADA系统的总体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可以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对降低SCADA系统的危害以及随之带来的经济损失,保证SCADA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徐金伟.工业领域基础设施SCADA系统简介——关于我国SCADA系统信息安全的研究与思考[J].计算机安全,2012(1):14-17.

[2]余勇,林为民.工业控制SCADA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2(5):80-83.

[3]赵淑杰,张利,刘丹,等.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防洪安全评价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3(2):52-54.

[4]王中亚.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评价专家系统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5]魏倩.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安全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安全评价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神经网络、网络安全评价、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01-01

引言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方法,应用神经网络,发挥非线性安全评价能力,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速度,有助于提高网络安全评价的精度。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1、网络安全评价与神经网络

1.2 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

网络安全评价,就是针对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网络安全影响因素。网络安全评价,应具备、可行性、简要性、独立性、完备性、准确性,这样才可以准确反映评价信息。

1.2 神经网络

针对神经网络,形成初期,就是以人体脑部信息处理的形式作为基础,然后,再经过数学模型的匹配,以此作为研究脑细胞结构、脑细胞动作以及人体生物神经元特征的网络结构[1]。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先前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不仅增加神经网络的学习机制,同时,还提出针对神经网络的感知器模型,并将其应用在工程建设之中,然后利用映射拓扑性质,形成映射自组织网络模型,在计算中进行模拟。

2、应用神经网络技术的优点

对于网络安全评价中,应用神经网络不仅可以提升网络完全评价的质量,还可以提升网络安全效应,其主要具备以下优点。首先,就是在网络安全评价中,应用的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有自适应性与容错性,通过自我调整可以减小网络误差[2];神经网络知识是存储在连接权上的,依据生物神经元学习与记忆形成,同时还具备外推性、自动抽提的功能,可以对直接的数据以及数值进行学习训练,神经网络技术中,还可以自动的确定出原因同结果之间的关系,同时总结网络的安全评价规律,能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网络安全评价样本之中[3]。并且,针对神经网络技术,其应用范围较广,还具备实时应用的潜力,在网络安全评价中,可以有效保证网络的安全,确保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神经网络算法

3.1 粒子群优化算法

每个粒子i包含为一个D维的位置向量xi=( xi1, xi2, ……, xiD ) 和速度向量vi = ( vi1, vi2,……, viD ), 网络安全评价中,粒子i在搜索空间时, 可以保存搜索的最优经历位置p i = ( pi1, pi2, ……, piD ),并且可以在神经网络的每次迭代开始之时, 该粒子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惯性与经验,在群体的最优经历位置上调整速度向量,达到最好的位置。c1、c2 作为正常数,也就是加速因子; r1、r2就是[ 0, 1]中的均匀分布随机数, d是D维维数,ω就是惯性权重因子。粒子位置与速度更新公式如下:

初始化网络安全评价神经网络种群后,可以将种群大小记为N。基于网络安全评价中,神经网络的适应度支配思想,可以将种群划成两个子群,一个作为非支配子集A,一个作为支配子集B, 并且两个子集基数需要满足子群基数之和。粒子群优化算法中,其算法终止准则,就是最大迭代次数Tmax,以及计算精度ε以及最优解最大凝滞步数t,则可结束网络安全评价工作。

3.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对网络安全评价神经网络权系数置初值。

对网络安全评价神经网络各层的权系数,可以置一个较小非零随机数,但网络安全评价神经网络中,。

输入网络安全评价神经网络的一个样本,,并以与其对应的期望输出结果。

计算网络安全评价神经网络各层输出,针对其第k层的第i个神经元,其输出为,公式为:

计算网络安全评价神经网络的学习误差,

计算神经网络输入向量与隐层神经元以及输入层权值的距离,距离较大为获胜神经元。求出各层学习的误差。针对输出层,有

对于神经网络隐层,仅计算获胜神经元的学习误差,i为获胜神经元。

修正神经网络局部权系数和阀值

调整神经网络,与获胜神经元相连弧线的权值和阀值

其中:

当求出网络安全评价中神经网络的各层各个权系数后,可按给定的品质指标,以此判别网络安全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如果说已经满足了要求,则可以结束算法;如果,没有满足要求,则进行返回处理执行。

4、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安全评价

4.1 设计网络安全评价模型

网络安全评价中,输入层神经元节点的数量,必须要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评价指标数量相同,例如,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中,就可以设计18个二级的指标,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的输入层,在其设计神经元节点数量时,也必须是要是18个指标[4]。并且,对于大部分BP神经网络中,还应该采用单向的隐含层,针对隐含层节点数量,可以根据需求的神经网络性能进行设计。针对网络安全评价中,如果说隐含层节点数数量过多,就会使网络安全评价中的神经网络学习时间延长,故此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隐含层设计为5个。针对神经网络输出层设计中,主要就是输出网络安全评价结果,可以将神经网络输出节点数设2个,其输出结果是(1,1),以此来表示安全;输出结果是(1,0)表示基本安全;输出结果是(0,1)表示不安全;输出结果是(0,0)表示很不安全。

4.2 构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

针对网络安全评价中,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传统的BP神经系统,有效克服网络安全评价的局限性。其优化方法如下:可以将BP神经网络的目标向量以及传递函数、结构,进行初始化;然后设置粒子群初始速度、动量系数、初始位置等参数,并且可以利用粒子群训练集,训练网络安全评价中的BP神经网络,使其在网络安全评价中具备适应度值;可以将每个粒子历史以及最好适应度值,同当前的适应度值进行比较。当前比历史适应度值优,需要保存当前粒子的适应度值,使其作为最好适应度值;并且,还需要计算粒子惯性权值;降低在网络安全评价中,粒子适应度值的误差。针对网络安全评价的BP神经网络中,其学习过程之中,对于任何一个给定样本以及期望输出,都应该将其执行到满足所有的输入输出为止。

结论

综上所述,在网络安全评价中应用神经网络,具有可行性,有效避免传统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存在的弊端,引入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基于粒子优化神经网络,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发挥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忠武,陈丽清.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 [J].现代电子技术, 2014,(10), 80-82.

[2]郑刚.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 [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09), 55-57.

安全评价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隧道机电系统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公路建设穿越隧道的技术日趋成熟, 但施工安全问题却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隧道建设不同于其他的生产形式, 兼具施工工程和矿山工程的特点, 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是一个投资大、设备多及技术复杂的生产过程, 且施工对象受地质因素和管理因素的影响, 因而更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

一、层次分析法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特别适用于处理多目标、多层次的复杂大系统问题。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最终形成一个多次层的分析结构模型, 通过两两比较判断, 确定每一层中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 得到各层次要素对上层次某要素的重要性次序, 从而建立权重向量。通过权重分析, 找出其所对应的危险因素的排序。从而为决策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答。

二、隧道机电系统

隧道机电系统应包括:

1中央控制管理系统

中央控制管理系统的作用是对城市隧道机电设备运行状态,隧道交通运行状态,隧道环境照明状况进行集中采集、显示数据存贮及运行,异常、故障、火灾时给操作人员发出报警,利用检测数据对隧道交通、风机设备运行、环境照明等实现优化控制。中央控制管理设备包括综合控制台、模拟屏、中央控制器、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

2供配电系统

城市隧道作为城市交通枢纽工程,其供配电系统应确保隧道安全可靠运行。供配电系统包括供电电源、发电机、供配电线路、配电箱、变配电所、紧急供电装置等。从用电性质上可分为照明用电、动力用电、监控用电、管理用电和生活用电,根据负荷的性质不同的配电方式。城市隧道采用双电源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一般设有两路外电源和一套备用电源,以保证隧道不问断供电。在外电源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自备发电机运转发电。此外,还应满足规范中对特别重要负荷的供电要求,各变配电所要配有UPS电源。

3通风及其控制系统

通风及其控制系统是由风机、通风控制器等组成,通风方式采用纵向、横向、半横向、混合型等多种方式。隧道运行时的通风控制主要取决于一氧化碳(C0)、透过率(VI)检测仪检测到的C0浓度、VI及交通检测器检狈,JJN的交通量等参数,隧道风机控制方式采用供配电室和风机安装位置就地手动控制及监控中心远程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由自动/手动开关切换。

4照明及其控制系统

照明及其控制系统包括灯具、照明控制柜、光电控制柜等。隧道照明控制采用分级控制,根据气候条件、照度及交通量进行分级控制。灯具的选择、配置及照明系统的合理控制对提高隧道内的行车舒适性,降低隧道运行成本,减少养护工作量均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城市隧道主要采用的灯具是高压钠灯和低压钠灯。为了防止突然停电、断电引起的骤暗“黑洞效应”而影响行车安全,在照明供电中要设有紧急照明用的应急照明。

5消防及其控制系统

消防及其控制系统是由消火栓、消防管道、消防泵、消防按钮、消防控制柜、消防水池设施组成。主要用于隧道内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启动消防设施和应急系统进行灭火,能够及时实施消防预案,并对火灾现场及灭火过程实施有效控制。

6火灾检测与报警系统

火灾检测与报警系统是由隧道内的火灾检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紧急电话、广播等组成。主要是为火灾检测、及时报警,以便快速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对隧道洞体造成更大的损害而产生严重的后果而设置。

7防雷接地系统

防雷接地系统为机电设备、数据处理传输设备、电源电缆、变配电所等设备运行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保障措施。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用于防止山顶雷电经山体矿石、水层等泄入隧道使洞内设备遭受雷击,采用的主要措施是拦截、屏蔽、均压、分流和接地等综合防雷措施。

8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包括控制室监控设备、摄像机、视频/控制信号传输设备、电源等。本系统的建立,可实现隧道内的交通状况、车流密度及重点部位情况的现场图像实时监管,实现隧道内的火灾报警信息、交通堵塞信息等异常情况下的画面联动,实现日常交通状况的不间断录像,以备检索、回放,并能为有关部门事后分析处理事故提供直接依据。

9交通与环境信息监视系统

交通与环境信息监视系统包括一氧化碳(CO)测试仪、透过率(V1)检测器、交通参数、亮度仪等检测设备,及车道指示灯、交通信号灯、车辆检测器等。为隧道交通控制、通风控制、照明控制提供依据,并实现交通流诱导与阻塞排除。

三、各评价指标分析

影响公路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依次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出碴与洞内运输、开挖施工方法、个人防护情况、施工通风状况, 其次是施工设备及设施、爆破作业及爆破器材、施工用电、环境条件; 从各单因素(二级指标) 权重来看, 装碴与卸碴、安全生产责任制、车辆运输、作业防护、安全宣传和教育等处于排序前列, 是非常重要的施工安全影响因素, 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中应该特别注意。上述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与重要性排序, 能够普遍被隧道施工管理人员所接受, 与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客观实际情况相符。

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安全管理

(1)安全机构设置;

(2)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安全宣传和教育;

(4)事故管理;

(5)文明施工。

2环境条件

(1)地质条件;

(2)粉尘浓度;

(3)照明系统;

(4)噪声与震动情况;

(5)作业空间;

(6)湿度条件;

(7)平均风速。

3爆破作业及爆破器材

(1)爆破器材管理规定;

(2)装药和爆破;

(3)爆破器材检查和失效销毁;

(4)爆破与安全接线的划定;

(5)爆破器材的运输。

4出碴与洞内运输

(1)运输计划;

(2)运输方式;

(3)车辆运输;

(4)装碴与卸碴。

5施工通风

(1)通风系统及方式;

(2)通风设备完好率;

(3)风量供需比;

(4)有害气体防治。

6个体防护

(1)个体防护用具使用率;

(2)安全防护措施;

(3)作业防护情况。

7施工用电

(1)电器及保护设备完好率;

(2)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

(3)现场照明设施;

(4)配电线路完好率;

(5)用电档案。

8施工设备及设施

(1)通风设施完好率;

(2)机械及保护设备完好率;

(3)支护设备完好率;

(4)施工机具完好率;

(5)防尘设施完好率;

(6)防火消防设施完好率;

(7) 排水设备完好率。

9开挖方法

(1)全断面法;

(2)台阶法;

(3)分部开挖法。

结束语

公路隧道施工系统各因素的影响直接决定公路隧道施工的安全状况, 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在了解系统各因素安全状况的同时可掌握系统整体安全状况, 找出影响公路隧道施工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 从而抓住主要矛盾, 对那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监管。

参考文献

[1] 刘玉玲,游春.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在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03)

[2] 张鸿,黎剑华,黄红元,栾建平,荣耀.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隧道施工安全评价方法[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