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第1篇

摘要:以高职院校理工科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其择业心态、就业意向、求职准备等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求稳定图安稳等择业心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原理,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方面分析理工科女大学生择业心态现状归因,提出引导对策,力图让她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

关键词:高职院校;理工科女大学生;择业心态;引导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缘于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共同作用,高职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难中之难。

一、高职理工科女大学生择业心态调查

1.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以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理工科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了教室、宿舍、会议室为调查地点,采用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中座谈三种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04份,回收问卷404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400份,有效率为99%。

在调查学生抽样的选择上,主要从高职院校理工科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以反映不同性别学生的择业心态及其差异;在专业领域方面,调查涉及机械设计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食品检测、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等10个专业,这样的专业涵盖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调查问卷设计

认真研究有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有成果,根据调查对象的客观情况,科学设计了问卷内容。问卷的具体内容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择业心态、求职准备等情况入手,围绕女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真实需要,充分体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动态。

3.调查结果概述

调查显示,超过60%的理工科女大学生选择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为最理想工作单位,并希望留在大中城市就业;希望毕业后工作稳定轻松、低压力、高收入的比例高达75%。求稳定图安逸成为女大学生择业共同点。40%的受访者选择理想工作为稳定、轻松、压力小的工作岗位;希望工作岗位能学有所用、发挥专业特长的仅有10%;选择富有挑战性工作岗位的仅占8%。70%的理工科女大学生认为自身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一般。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就存在示弱、矛盾、虚荣等多种不良心理,从而导致就业难,就业质量低。

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待就业的认识偏差还体现在对就业的误解。传统观念认为,找到和自己专业相符的特别稳定的工作就叫就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的概念也需转变,所谓就业就是找一份能够维持生存的工作。如果再用传统的观念作为就业的准则,势必行不通。因此,要关注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提升应对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择业心态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从社会企业方面来说,理工科类的单位和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所以认为招聘女生对单位而言意味着支出的相对增加和无形的减员。于是在就业的时候,男生和女生条件相当,甚至男生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招聘单位仍然倾向于招聘男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将男生与高效、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把感性、柔弱、被动等特征与女生联系在一起。

理工科类单位和企业虽说对从业者的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但是所招聘岗位并非完全不适合女生。女生拥有其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对于男生要细心严谨,在制造行业也有其适合的岗位,比如质检、制图等。但是在就业的过程中,女生毫无争议的出于劣势,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招聘单位是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一些企业曾经做过测算,雇佣女性将会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由于女性要承担生育和哺乳的责任,决定了女性的职业生涯会出现一定的中断,同时企业还要承担这一阶段的工资和福利。性别歧视在法律上已被废除了,但是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即所有人从内心真正接受性别的平等并未实现。

2.学校因素

大学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职业倾向和职业生涯。职业辅导教育并不仅仅指在大学生毕业时对其进行的就业去向的辅导和就业政策上的帮助,而是应该根据大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指导活动,使她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职业,并理性地评价自己,进而明智地选择自己的理想职业与今后的生活道路。同时还应具有通过个人意志做出正确职业选择的能力,进而让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决策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中得以实现。因此,要促进大学生个人的成长,高职院校必须抓好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教育。

通过调研,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开展了一系列的辅导,但仅是把它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并不太重要的内容,并未把它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来对待。分学科、分性别进行的职业心理辅导更是无从谈起。许多被调查的女生在校期间一直没有受到系统且必要的职业心理辅导教育,仅仅是到了大三才开始对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择业技巧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在本次调查中,只有25%的女生表示在“若因就业而出现心理问题,会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机构(如学校的心理中心)”。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应该起到作用的心理中心,在学生需要得到就业心理援助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理工科女大学生甚至全体毕业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的缺失。

3.自身因素

理工科专业对口的多是高强度的工作,而女生在生理素质上客观存在着性别差异,在某些方面明显不如男生。这些客观因素制约了理工科女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寻求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女生相对于男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就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由于她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很难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自己,理想容易与实际相脱离,择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无法正确地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有些理工科女大学生觉得对口专业的工作较为辛苦,而忽视了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理工科专业对口的企业由于专业特点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他们在招聘中把实际操作能力列为招聘对象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一名高职理工科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就业。女生由于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于机械操作通常不感兴趣,且存在怕累怕脏的心理,在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中经常需要男生帮助或代替其完成。因此,在总体上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在就业中体现为职业能力不足。动手能力的欠缺成了高职理工科女生就业的瓶颈。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对策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引导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理工科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使得全社会人才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双向选择”人才选聘机制也逐步完善。在这样的状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

2.学会自我调适

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学会自我调适,主动适应环境,客观分析自我和现实,有效处理因就业产生的负面情绪。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相对困难的就业现实,有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从而改善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3.理性处理心理冲突

在心理学里,冲突被理解为两种目标的互相排斥和互不相容。当人们面临两个互不相容的目标时,会体验到心理上的冲突。在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她们在求职中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求职无疑是人生的重要选择,当面对这个选择时,每位同学都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现实情况却显示择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激烈的职业竞争。

在这种冲突面前,许多心理能力较弱的女生不知所措,非常苦恼,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在择业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遇到冲突时应该如何作出理性的选择。只要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认识到职业不是一步到位的,这样才能抓住每一个机会,才可以将冲突的心理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

4.调整就业期望值

调查显示,不少大学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在省会中心城市。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大幅增加,理工科女生必须看到,现今的人才供求关系和人才市场是不平衡的。同时,岗位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许多大城市人满为患,而中小企业、边远山区、农村却人才奇缺。

面对分布不均的工作岗位,理工科女大学生应主动适应社会,勇敢面对现实,不能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不能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即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同样需要不断调整自我的就业期望值,一定把眼光放远些,从实际出发,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5.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创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该把创业教育当成一种教育的理念,既要培养求职者,也要培养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通过教育使学生把创业作为一种职业的选择。目前,高职理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学生自主创业就成为拓展就业渠道的新途径。

创业教育着重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构建职业道德品质。因此,学校加强创业教育对于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少红.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特点研究及教育对策[J].职

业教育研究,2008,(11).

[2] 陈硕.高职生所学专业、职业选择与职业倾向一致性研究

报告[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2):116-118.

[3] 王丽.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9,(29):85-86.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就业 心理障碍 调适

随着我国1998年高校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和1999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212万人到2009年增加了400多万,达到619万人。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遭遇我国高等教育去精英化、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高校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针对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做了比较全面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调适对策。

1.大学生主要就业心理障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大学生在对自我、就业和社会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现象的心理特征。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攀比心理不明显,对就业形势的估计比较乐观,77.1%的人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观念。但是他们依然存在较多的就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认知障碍。

1.1.1 自我认知不准。调查中,只有7.9%的人有比较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72.1%的人有模糊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没有做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这就导致,当问到自己存在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时,46.7%的人认为是自己能力难以胜任社会、企业对自己的要求,与此同时61.07%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期望和自身能力、兴趣特长匹配。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期望和认识的矛盾,势必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是产生他们就业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 社会认知不足。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有做到“知己”,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在“知彼”方面做得也差强人意。他们比较轻视能力的重要性,注重“门当户对”。在对“您如何看待就业过程中专业是否对口问题”的回答中,有50.89%的人选择了“最好是专业对口”。而在问到毕业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排序中,人际交往能力被放在了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前面位居第一。因为对社会认知不足,大学生产生了怯懦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求职方式的调查中,“愿意上门推荐自己”的只有13.7%。这种消极等待的思想使很多人错失了就业的良机。

1.2 自卑心理。调查发现,100%的学生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另有58.18%的人认为自己承受了较大的竞争压力,求职时不够自信。能力不足成为困扰自己就业因素中仅次于“信息量少”的第二位因素。在择业中,因为缺乏自信心和勇气,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应聘时畏畏缩缩,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个案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人的陈述是“神情紧张、举止拘谨”,更有甚者说当时“心神不定、面红耳赤、谈吐失常”。在求职的关键环节,自卑使大学生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1.3 自负心理。与前面谈到的自卑心理不同的是,61.07%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期望和自身能力、兴趣特长匹配;56.54%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结合前面的数据,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保持着相对乐观的心态,虽然他们只有7.9%的人有比较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是对自己的就业期望比较高。这是比较明显的自负心理的表现。有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很容易脱离实际,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以幻想代替现实,“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自负心理导致的就业挫败感将成为大学生就业难以跨越的重要障碍。

1.4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导致下岗失业人员人数增多。但是仍有73.44%的人将“京津沪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了自己就业的首选区域。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就业的鼓励和宣传,大学生对到西部就业的“感性”认识有所增强。当问到是否愿意到农村和西部就业时,有87.15%的人表示因为祖国建设的需要以及相关政策支持,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就业。这种“孔雀东南飞”和“扎根西部”同时出现的前后矛盾的结果,充分说明了多数大学生在求职时趋向于“热门”地区和“热点”政策,是从众心理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表现。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忽视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视了对自己特长、特点的分析,导致就业屡屡受挫。

1.5 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消极被动地等待,坐等家长、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在就业方式的调查中,有58.76%的人选择现场招聘会和亲友介绍工作等“古老”的方式找工作。与此同时,有73.86%的同学在学校期间除了英语和计算机之外,没有考过相关的职业证书,有58%的人没有做过任何感到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兼职工作。这种存在依赖心理的同学看到那些主动出击的同学一个个地落实了单位,而自己没有着落时,就埋怨学校不行、埋怨专业不行、埋怨父母没本事、埋怨自己生不逢时等等。

2.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心理障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和职业要求,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行动上自卑和心态上自负的状态,以及盲目从众的心理。而“父母期望值过高,而毕业生急切地想要感恩父母”和地方院校的教育理念落后、具体的教育实施环节不当,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能力锻炼等都从客观上造就了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大学生对学校和家庭过分依赖,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甚至主体缺位。我国受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要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进行有效调适,需要大学生、家庭、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积极实践,知己知彼。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锻炼,在学好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要多参加各种有益于了解自己和社会的活动,尤其是积极参与了解和认识相关工作的实践活动。在此次调查中,大学生都能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有58%的人没有做过任何感到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兼职工作。大学生要学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将自己的美好梦想扎根在社会的真实土壤中。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个明智的大学生。这需要大学生充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生涯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同时需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开展了解社会和相关职业的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

2.2 增强自信,笑对挫折。“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做资本,以雄厚的实力做后盾。”要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增强自信,树立自信心就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大学生拥有了自信对就业本身就能带来莫大的帮助,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尽显才华,展现最完美的自己,增加成功的砝码。同时,拥有了自信,大学生才能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这需要大学生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有权威证书的资格认证等)的训练,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还应注意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学会将挫折当成成功的阶梯和完善自己的机会。拥有自信的大学生还会笑面挫折,顺利就业。

2.3 注重预防,加强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心理素质比较差。这就要求学校、家庭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列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家长可以通过与子女之间交换就业信息,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学生自己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接受挫折锻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主动深入学生,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重点跟踪和帮助,如有需要还应建立心理咨询档案,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开展心理咨询需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团体就业心理咨询;针对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开展个体就业心理咨询。”

2.4 跟进指导,优化设置。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都有所加强,从大一到大四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接受个案访谈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自己早就忘记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而对结合自己的就业实际进行具体的指导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此次调查中,有76.8%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满意。其中,最满意的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在问及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加强的内容时,82.5%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就业体验”和“模拟面试”等具有实践意义的环节。学校的就业指导等课程需要在继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强化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和过程指导,避免大一的时候谈规划,大二大三谈就业,造成生涯规划和学习、就业“两张皮”,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状况。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还需要加强“情景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同时,还需要注意邀请知名企业的相关人事做有针对性的讲座,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学校的就业指导需要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课程开设、就业能力培养、就业心理辅导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跟进指导。

2.5 关注弱势,重点辅助。在具体的就业实践中,高校特殊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在就业时也成为了“弱势群体”。他们除了接受学校普遍实施的就业指导政策外,还应得到特别的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女大学生、身体残疾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学生、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的特困生等。对于这类学生,学校要注意心理疏导和能力培养的结合,要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做到扬长补短,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能力培养。在就业的过程中学校还尽可能对这类学生进行重点推荐。有些高校举行的“女生专场招聘会”等做法也值得借鉴。总之,学校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辅助他们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方志成、王胜.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当代教育论坛.2006(3)

2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薛亚萍.大学生不良的择业心态分析与就业心理指导.教书育人.2007(1):81

4 方志成、王胜.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当代教育论坛.2006(3)

5 贺迎春.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1):6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 学业不良 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逐渐多样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的状况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逐渐多样化。同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深入调查这类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心理阵碍与学鸿不民的界定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指心理疾病的一些症状,二指程度轻微的心理失调。本文所论的心理障碍主要指轻微的心理失调,也包括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表现。国内用以筛查高危人群的工具很多,《精神卫生自评量表》是一个比较通用的量表,测试结果较为可靠。“’本文中运用1-5级记分,以总均分1. 5分作为有无障碍的标准,以因子分超过3分作为判断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标准。

学业不良是指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成绩落后,属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智力落后、感官损失造成的学习问题不同,学业不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加以改变。学业不良的界定有不同的方法,通用的方法是根据学业成绩与其智力潜能的差异,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就推断其为学习不良。fz7本文对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界定仍以百分制的及格率作为判断指标。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属于一个高智商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传统上以及格作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课程的指标,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方法。

(二)侧去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对某高校O1级1206名学生进行《精神卫生自评量表})的团体测验,其中男生822人,女生374人,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包完成。学业不良的数据来源于某高校2001-2002学年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

个案调查:主要对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个案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个别访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其学业不良的原因。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拓

调查显示,有不同程度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40. 3%,其中,中等偏重的比例为7%。他们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二)不两耳体大争生心组健康状况的比段

这次调查中,我们特别关注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了不同性别、城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与未参加社团活动的群体,申请助学贷款与未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见表2,

该结果显示:①男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敌对因子和恐怖因子上,男女生表现不同。男生在敌对情绪、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偏执倾向上,男生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心理障碍与性格差异有关。②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上,农村同学的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同学,说明生存环境对某些心理障碍的产生会有影响。③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④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⑤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从未参与过社团活动的人群,特别是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上,前者的得分明显低于后者。⑧申请助学贷款与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个别因子如人际关系敏感上,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高于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

(三)个贵研究的贻果:主要问翅与诱因

从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一学期150份咨询个案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耍心理问题及诱发原因,结果见表3。

大学生学业不民的待况

1.不及格率民办学院高于公办学院,分别是43. 06%和23. 6%;理工科高于文科,分别是27. 86%和20. 38%;低年级高于高年级,以经管院为例,一年级32, 3996,二年13. 30%,三年级22. 05% o

2.补考课程相对集中,文科补考集中在数学、计算机等科目上,理工科补考集中在工程数学、英语等课程上.

3.存在重视专业证书学习,忽视系统课程学习的现象。各种专业证书被认为是将来求职的通行证,许多同学花钱到社会上参加各种证书学习班,对本专业课程投入较少。

4.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招生规模扩大后,学生的构成复杂化,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吃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5.学习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Scl-90的测试结果显示,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为12. 8%,大学生的一般比例是7%。

(五)大学生学婆不民的原固

通过对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造成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没时间学.

1.“不想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兴趣缺乏、动力不足是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长期的应试教育不断强化了学习的功利色彩,学习只是为了上大学,为了找工作,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导致很多大学生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学习的内容和价值。学习没有动力自然也没有乐趣可言,这当然就很难取得好成绩。二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对新学科新技术的整合能力有限,有些专业的课程几十年一贯制,远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于是,花钱考“证”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无奈的选择。三是考研学生主动放弃本专业的学习,近几年由于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变化,考研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特别是一些不太热门的专业,甚至会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考研。考研是一次新的人生定位,许多大学生选择与原来专业不同的专业和方向,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人因此放弃了原先课程的学习。

2.“不会学”主要是教与学的方法问题。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缺少衔接,中学里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学会是目标。大学里学生跟着老师的进度走,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与学生缺少沟通。许多学生不适应,学习缺少主动性,他们想学好,也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这些同学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困扰。某些课程的不及格率较高与这些课程相对较难有关,也同教与学的方法有关。

3.“学不会”是指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和难度。这次调查发现,民办学院的学生不及格率较高,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差是最主要的原因。

4.“没时间学”是指一些上网、游戏成瘾者、忙于打工者、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的学生,他们不能保证学习时间,是造成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出路与对策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问题是多种负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大学生自身个性的缺陷、生活和学习能力的不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及心理支持系统的不健全等。要从根本上解抉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必须各方统一思想,齐抓共管。

(一)解决学业不良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材配备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缩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提高系统的专业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这是吸引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首要条件。目前,专业设置过专、过细,适应面窄,课程内容老化、更新速度慢的问题比较突出,教育滞后现象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水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量逐年增加,大批新教师充实到了教学一线,在注重教学规模的同时,教学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要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教学水平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低年级基础课教师要做好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针对成人的教学方法,要解决好大班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要研究解决多校区多层次办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学生角度讲,要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要努力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再次,要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校激励学生学习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每年一度的奖学金制上,按照“抓住两头,带动中间”的原则,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以奖励,给差生以督促及相应的处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的奖励制度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即可以激励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而对那些一般的基础较差的同学的鞭策作用很小。

另外,要加强学风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一些民办二级学院,须通过目标引导、制度管理,榜样带动等各项措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考风建设要加强考试纪律的宣传和监督。最近几年,大学生中请人代考,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作弊的问题比较突出,既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又助长了某些学生的投机心理。严肃考试纪律不仅是态度的问题,还涉及技术问题,各高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和心理调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应付压力、挫折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帮助他们顺利成长。要加强心理健康的宜传和普及工作,利用课堂、课外活动及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关注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简单的自我调适及帮助他人的方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避免极端事件的出现。

其次,要优化教育环境,尽量减少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负面刺激。要提高学校各级部门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一切工作都应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解决好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的问题,服务质量、水平和学生需要的关系问题。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在学生学习、工作及社会活动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倡导团队精神,解决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及竟争的后果,减少竟争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完善和巩固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在心理问题出现时不去主动寻求帮助,对获得帮助没有足够的信心,这会使处在危机中的同学备感孤独和无奈,加重心理负担。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密切与家人的联系,要创造条件、制造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亲情和友情可以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困境时获得精神支持,增强自信心。

(三)高校应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为有心理障碍和学业不良的同学服务。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第4篇

>> 浅议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新常态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意向调研及对策 浅谈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 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困境与对策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分析 新常态下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困境调查研究 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 人社部首次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报告[EB/OL].(2013-02-05).http:///fortune/2013-02/05/c_124324160.htm.

[10] 梁妙荣.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72-74.

[11] 朱国仁.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3(4):67.

[12] 2009年应届毕业生达610万就业率惨淡不到35.6%[EB/OL].中国新闻网,2009-02-24.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范文第5篇

1.就业教育内涵的现有研究维度

第一,从施教主体和高校教育目标包括的内容来看,提出了社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教育之和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观点。如顾红认为,大学生就业教育包括三种:“一是指导毕业生进一步学习时选择报考的院校和专业的升学教育;二是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的求职教育;三是对大学生择业、就业、转业进行指导的社会教育。”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施教主体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应对形势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型教育过程,提高就业创业教育效果。

第二,从我国人才培养目的与高校办学体系来看,提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总分的观点。如刘颖认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心理发展、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等施加影响,以促进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正确择业与合理就业、实现大学生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活动。”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的变化,高校大学生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社会输入合格人才,高校教育就必须依据高校人才需求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

2.就业指导概念的研究综述

一类是“引导”视角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与入职的教育活动。如龚水平提出:“就业指导是学校帮助毕业生正确地分析和评价个人的智力、能力、体力等,从而顺利就业的过程。”王福胜也提出:“就业指导是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就业政策的指导、就业信息筛选的指导、就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入手,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自主设计,引导大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定位自己的职业理想。

另一类是“帮助”视角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破除就业障碍的教育活动。如王保义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为在职业选择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援助,促进其顺利就业的活动。”李少奇也提出: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的调适以及择业技巧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的一项活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并不断调整就业期望,而不是被动的改变。

二、就业教育内容的研究综述

1.横向构成要素研究

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学者普遍认为应该包含就业观的引导、就业心理的调试、就业技巧的辅导、就业政策的解读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如樊敏认为:“就业教育的科学内涵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它由就业观念传导、就业心理调适、求职技巧指导三方面构成,缺一不可。”

2.纵向阶段划分研究

这类研究是基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全程化特点,从时间序列上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内容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了规划。如王晓旭、李济权、赵彩珑等认为,就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毕业生的教育,应该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整个大学习全过程的教育。具体而言,他们将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根据大学四年的年级高低进行纵向划分。陈长峰认为,在大学四年分别设置就业启蒙教育、职业初步定位教育、职业素质和技能培训教育、落实职业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内容。徐敏、潘洪涛将大学四年分为三个阶段:大一是职业意识培养;大二、大三是专业上的指导;大四偏重于择业技巧和面试技巧的传授。

三、教育模式的研究综述

1.“四位一体”教育模式

史梅、万金淼等人指出,就业教育要紧密结合着理论知识、实践锻炼活动、融入见习、实习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展开,需要通过四个维度的各个击破以达到最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在理论知识层面,一要注意教材的选择;二要创新课程建设方式;三要设计课程的内容体系;四要狠抓教学方法的改革;五要改革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考核方式。在实践锻炼活动层面,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二要科学设计并实施实践教学环节;三要指导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社会活动。在就业教育融入见习、实习过程层面,一要建立学生就业考察制度;二要安排相应的模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在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层面,一要做好跟踪调查;二要开展座谈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