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法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子商务是新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可定义为: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可定义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的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上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在于消除了商务伙伴之间的时空差距,将各个企业独立存在的信息以最便捷的方式连结在一起,从而真正建立起一种贯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以此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的革新
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以信息交换为媒介的网上虚拟市场,形成新的国际贸易运行机制。
1、电子商务中,产品和服务的表现都是数字信号,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界限变得模糊,同时电子商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改变了偏远地区的公司在传统国际贸易运行机制下难以克服的区位劣势和竞争劣势。
2、世界市场上的信息充分性进一步增强,因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世界市场垄断进一步削弱,市场机制将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世界市场中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促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动态的资源优化配置;电子商务下快捷的信息流动,减少了国际贸易交易的不确定性,校正世界市场发展的盲目性,为减少国际贸易决策的时滞和失误创造了条件。
二、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方式的转变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贸易运作模式。在国际电子商务中,交易各方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通过直接面谈方式或当面交换方式来达成和进行国际贸易交易。电子商务采用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是一种创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它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2、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也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实现对以纸质贸易单据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方式。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显著。纸质文件的处理工作带来的问题是:错漏多、效率低、费用大。电子贸易恰好可以克服这一障碍,为企业节省开支。可见,电子商务的确可以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实现国际贸易管理的数据的电子化、信息的实时化和效益的规模化,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国际贸易管理模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三、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营销
电子商务引起市场营销的巨变,促进国际贸易营销创新,产生新的市场营销形式一一网络营销。与传统的国际营销方式比较,国际贸易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是:
1、网络互动式营销。电子营销帮助企业同时考虑客户需求和企业利润,寻找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满足客户需求最大化的营销决策。网络互动的特性使客户真正参与国际贸易营销过程中来成为可能,客户在整个国际贸易营销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客户的参与选择主动性得到加强。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甚至牢不可破,这就形成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这种营销关系无疑是高效的。
2、网络定制营销。随着企业和客户相互了解的增多,销售信息将变得更加定制。电子营销的发展趋势是将大量销售转向定制销售。一些大跨国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网络提供这一服务,比如戴尔公司的网络销售无疑是成功的。
3、网络营销与工业化时代的营销有显著区别,传统营销中最常用的是两种促销手段:传统广告与人员推销。网络营销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网络营销的主动方是客户而传统营销的主动方是企业。网络营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遵守“网络礼仪”的同时通过对网络利益的巧妙运用从而获得一种微妙的营销效果。
四、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宏观管理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给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国际贸易的管理带来新的要求。根据已有实践,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的国际贸易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商品配额实行电子招标。实行出口招标,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可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企业投标资格的确定;可以及时检查、跟踪、反馈、调整招标商品使用情况,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管理效率;可以实行对招标商品配额的动态管理,解决配额使用不高的问题;可以实行网上抽查,取消违规企业投标资,使同等数量的商品的卖价和出口额增加,规范贸易秩序,净化经营环境。
2、实行网上申领发放进出口许可证。这将是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使政府行政管理上一个新的档次,有利于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增强透明度,减少腐败。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许可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实行全面的进出口许可证核查,这样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3、海关管理的电子化和企业电子报关。对于我国海关来说,开展电子商务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二是提高进出口企业的办事效率,给企业提供方便,同时杜绝逃税现象。
4、电子商务与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商品进出口时的必须环节(法检、废物进口等),它与外贸经营单位、运输部门、银行、保险、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以及国内外其他检验机构有着密切的业务联系。检验检疫的信息化管理也提高了管理效率,为企业节省了宝贵的通关时间。
关键词:中美服务贸易;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之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度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为特征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推动世界服务业加速发展。如今服务业占各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已达70%,中等收入国家接近60%,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随着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间的服务交换规模也在日益扩大,2009年,世界服务出口额达到了3.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于World Bank Database、BEA Database和中国商务部网站。
相比1970年的不足710亿美元增长了45倍,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贸易总出口额的1/5。同时,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服务贸易占比较大的国家在后危机时代较快地出现了复苏势头,其恢复速度快于依赖货物贸易的国家。由此可见,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趋势已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中美服务贸易比较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国,服务业高度发达。2009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15.4%,表现出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强劲优势地位。另外,中国服务贸易也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势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0.6%,但由于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服务产品竞争力较弱,在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中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在整体服务贸易水平还是在部门结构等方面与美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1.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发展持续稳定,国民经济贡献度较高
服务业对美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大,以2005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70.93%,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2.47%。自1984年开始,美国服务业产值占当年GDP比重就已超过60%,可见,伴随美国服务业发展,其服务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
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4 220.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 79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3%。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2003年间平均维持在28%左右,2004年达到30%并维持了4年,由于经济缓慢复苏,2009年小幅上升,达到33%。就服务贸易出口额总体而言,美国呈现上升态势,仅2009年有小幅下降。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 560.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5 091.8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1.99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到15.4%,世界排名第一位。美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2008年间平均维持在16%左右,仅1997年、2005年和2006年在16%以下,其余均大于16%,2009年明显提高达到19.2%。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其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1 659.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 707.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2.23倍。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虽有小幅下降,但其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达到11.9%,世界排名第一位。
(2)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对中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小,以2009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中国GDP的42.6%,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3.2%。中国经济结构中,由于第一、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致使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其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 86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5%,是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倍多。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2002年间平均维持在10%以上,2003年下降为9.57%并保持到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再次下降,降为8.7%左右,2007—2009年又小幅上升并维持在9%左右。就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而言,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仅有2009年相比2008年下降12.11%。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28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25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为3.88%,世界排名第五位。然而,中国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仅是美国的1/4。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2007年间由16.30%下降至11.91%,2008—2009年稍有上升维持在12%以上。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277.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582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7倍。虽然2009年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前十位国家中,中国是惟一与2008年相比没有出现下降的经济体(德国和英国进口额分别为2550亿美元和1600亿美元排名第二、三位,美德英进口额同比均出现10%左右的降幅),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为5%,世界排名第四位,但服务贸易总量只占到美国的1/3。
2.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各部门发展比较平衡
美国服务贸易自1971年起持续保持顺差状态。其中,1986年服务贸易顺差仅103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较高历史水平,增至902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7倍左右。2007年服务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为1 29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5 048亿美元,进口1 296亿美元。2008年和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09年服务贸易顺差额相比2008年虽下降了4%,仍达到1 384.2亿美元。
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出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运输和金融服务,其出口额各自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4.17%、17.63%、16.75%、15.65%和11.82%。同时,政府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通讯、建筑服务分别占比4.15%、3.18%、2.58%、2.09%、1.75%和0.24%,合计在15%以下。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保险服务,其进口额分别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25.27%、21.62%、13.91%和11.31%。同时,政府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通讯服务分别占比9.64%、6.62%、5.01%、3.92%和2.09%,而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建筑服务比重较小,分别是0.45%和0.16%。综合美国服务行业进出口所占比重,各个服务部门发展符合美国经济特点,没有出现比重极大的部门,即部门间发展未表现出严重失衡现象。同时,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服务部门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突出,在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各部门发展有所失衡
中国服务贸易在1984—1995年间保持小额顺差,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后进入持续逆差状态,并且自2002年开始逆差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显著。其中,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最高值95.5亿美元,2004年以后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小幅缩小之势。但2008年和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115.6亿美元和296亿美元,2008年服务贸易逆差额比2007年增长51.9%,2009年比2008年增长56.1%。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和旅游,逆差额分别是230、106、97和40亿美元。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旅游服务贸易占比第一,2000年达到53.34%,自2004年之后呈现递减趋势。运输服务贸易占比第二,且在2000—2008年间占比逐年上升[1]。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通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贸易占比最小。可见,中国一直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传统服务贸易相比差距较大。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呈现逐年缩减趋势,如旅游服务部门,而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占比逐年递增,尤其是咨询服务,2008年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2.33%。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是31.67%、22.75%和14.55%,合计70%左右。同时,咨询、保险与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分别占比8.52%、8.02%和6.49%,而建筑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占比2.75%和1.99%。通讯、金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占比较小,合计为2%以下。综合中国服务行业进出口占比,部分行业占比极大,中国服务部门出口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3.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多元,涵盖多个经济体类型
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爱尔兰、法国、瑞士、中国和荷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出口市场,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55.19%。在前十大出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五席,包括英国、德国、爱尔兰、法国和荷兰,合计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27.77%。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百慕大、法国、墨西哥、瑞士、印度和爱尔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地,占美国服务总进口额的56.29%。在前十大进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四席,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和爱尔兰,合计占美国服务进口总额的26.45%。事实上,欧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和瑞士分别是美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
欧盟是美国服务出口最大的目标市场,2008年,欧盟27国进口美国服务项目占全美服务出口总额的37.3%。同时,欧盟也是美国服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从欧盟进口服务的增长率也高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长率。就地区性而言,西欧和中欧国家是美国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交易多集中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通讯服务。加拿大和日本是美国服务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比8.71%和7.84%。加拿大与美国无论是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还是经济环境都有极大相似之处,因而加拿大不仅是美国服务输出的主要接受国,还是美国服务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方面体现尤为显著。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日益重视亚洲和环太平洋服务市场的拓展,韩国从1987年开始逐步成为美国生产出口的最大国家,同时,新加坡、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服务市场增速很快。据WTO统计,2008年美国与中国双边服务贸易额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7%。其中,美国对中国服务出口1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3%;进口9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额为6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
综合看来,欧盟、加拿大、日本、瑞士、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在美国十大服务出口目标国之列,也是美国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国的一部分。可见,美国服务贸易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同时也包括墨西哥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市场多元化特点。
(2)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集中,侧重发达国家和地区
2008年,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出口市场。香港地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进口来源地。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集中在香港及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东盟各国市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才有所提升。
香港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因素等特点,一直是中国服务出口主要目标市场,在旅游、运输、建筑服务和咨询服务方面体现尤其明显。在旅游服务方面,中国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比60%左右,其中香港地区是旅游服务中的最大进出口市场。在运输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中国运输服务出口总额的33%。在建筑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东盟。此外,香港地区是中国咨询服务第一大出口市场,在咨询服务进口方面,香港地区和欧盟占据中国咨询服务市场50%的份额。近年来,伴随着东盟的日益强大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东盟不仅逐步成为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市场,而且逐步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伙伴,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服务市场增速较快。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欧盟逐步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重要合作伙伴,在建筑、保险、咨询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贸易联系日益紧密。
4.服务贸易体制法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较健全
美国服务业长期保持的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与美国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密不可分,表现为美国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的法律法规。鉴于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异,不能通过关税措施对服务贸易实施保护,所以一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规范对该国服务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美国服务贸易管理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2]。其中,商务部负责服务贸易的具体管理工作,如统计服务贸易数据、制定服务贸易政策等,贸易代表办公室则具体参与和负责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谈判和协调等事务。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大的谈判能力不仅能将有利于美国自身的贸易政策贯彻到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中,还能加强美国对服务贸易的执行与监督能力。第二,实现贸易促进和贸易救济相结合,在积极促进和扩大服务出口的同时,能够快速针对服务进口及国外服务企业对国内服务业带来的损害采取多种救济措施。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美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以国会和联邦政府行政命令为主[3],包括了对外贸易综合法案中的部分条款、对各个服务部门立法的相关条款和针对部分行业专门规定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但是各州也会单独对服务贸易立法,如保险业和专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限制法令就是由美国各州各自制定的[4]。此外,美国各州也会依据自身优势行业制定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如针对证券交易、企业产权等方面分别制定了《证券交易法》、《商标法》等。
(2)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配套的立法工作没有快速、全面展开,导致中国还未形成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所以,改革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服务贸易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战略和政策主要由商务部通过服务贸易司具体制定和协调,隶属于商务部的服务贸易司还承担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双边及多边国际谈判等事务。但在实际中,以上大部分工作是由中央其它部委及地方政府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服务贸易整体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各有关职能部门相互之间衔接不到位,降低了服务贸易管理效率,不利于中国服务贸易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二,多头管理现象导致中国对服务业的划分标准、统计口径等缺乏统一性,这与世界发达经济体间缺乏一致性,在贸易往来中易引发摩擦[5]。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立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核心,以国家颁布的外资法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各部分制定的具体规定为支撑,具体规范中国服务市场。一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相比中国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中国虽然在近几年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海商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但互联网通讯、电子商务等许多领域仍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此外,在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之间,仍然存在有漏洞、有矛盾的现象,这严重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二、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2.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2003年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3.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4.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霄,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9,(4).
[2] 杨丹辉.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07,(2).
[3] 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1).
[4] 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5] 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
关键词:服务贸易;美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2-0053-05 收稿日期:2010-09-26
服务贸易地位的重要意义,自VeTO成立以来愈益被凸显出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推进下,全球服务业格局也加快了调整,并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日益成为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服务贸易由此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的服务贸易不仅总量大,而且结构完整。增长势头强劲,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地位突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服务贸易还会维持目前的高速增长。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会日益显著,这为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进一步增长提供了较大空间。这正是美国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多,双边贸易谈判,向各国施压迫使其开放服务业市场的主要动因。
一、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货物进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进出口国。2009年美国服务业产值占CDP的比例在80%以上,服务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24.8%,服务贸易顺差达1320.4亿美元(BEA(2010)),对平衡国际收支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服务贸易的总额大、顺差多、增长速度快
美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历年基本上位居世界首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年份的美国货物贸易均有大额逆差,而服务贸易却在较快增长中保持了连年顺差(如表1所示)。
由于服务贸易顺差的抵补,美国国际收支统计中的贸易收支项目的逆差规模大大降低,服务贸易顺差在减小货物贸易逆差对美国国际收支的威胁、增强其承受货物贸易逆差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冯晓玲,2008)。1980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额为4825.51亿美元,而服务贸易额为885.2亿美元。仅是货物贸易的18.34%。到2009年。货物贸易总额是36439.42亿美元,而服务贸易总额达到8725.6亿美元,已经占到当年货物贸易总额的23.95%。1981~2006年间,美国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是7.22%,而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却高达8.60%。
(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新兴服务业成为主要支柱
从产业演进来看,高新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通过高新技术的不断渗透才会形成高科技型的现代服务业。高技术的渗透使得以其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的价值倍增,因此高科技一般都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如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起电子银行和网上存贷款业务系统后,传统的银行存贷款就衍生为以高技术为支撑的现代银行服务业,附加值也明显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基于高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通常与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高度相关,彼此渗透(吴欣望。夏杰长,2006)。
在许多国家,先进制造业与信息科技产业都表现出高度聚集的特性,由它们衍生出来的科技型服务业必然会形成区位的聚集。基于高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一般集聚在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和知识储备的大城市,尤其在大都市中央商务区(CBD)和高新技术园区出现了一系列的高科技型产业集群。比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都拥有众多信息传输和软件开发企业、国际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网络服务商。传媒和出版以及教育培训企业等,现代服务业在这些城市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经济总量达到这些城市经济总量的50%,甚至60%~70%。20世纪90年代美国步入信息社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的发源地,美国拥有软件公司8万多个,其软件业的年增长率为18%。软件产业在美国已经成为继汽车、电子之后的第三大主导产业,世界排在前10位的软件公司有8个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不仅如此,美国作为软件先发国,凭借其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己经掌握并控制了软件产品的核心技术、体系结构和标准,因此,尽管上游软件产品开发阶段的成本较高,但由于产品复制的成本较低,还可以通过服务外包方式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软件销量的巨大成功仍为美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就成为美国服务贸易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
(三)服务贸易方向趋于多元化
从贸易的地理方向来看,美国与加拿大,西欧有着天然的经贸联系,1989年美加自南贸易区以及1994年美。加、墨之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签订使得美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更加密切,这点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伙伴构成中,2006年位居前10位的国家除了中国、墨西哥外,其余都是发达国家。在服务出口中,英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德国位列前五名,中国排在第9位;在服务进口中,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墨西哥位居前五名,中国排在第10位。可见,英国是美国服务出口最大的目标市场和服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日本对美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应的货物贸易顺差,加拿大与墨西哥同美国位置毗邻,交通便利,成为美国运输和旅游业的主要接受国;西欧国家主要与美国进行的是计算机信息服务、软件程序编制和数据库开发等方面的服务交易。所以,美国服务贸易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彼此之间进行互补性或产业内服务贸易。但是近年来美国也日益重视亚太地区的服务市场,韩国从1987年开始成为美国生产出口的最大目的国,2002年美国对韩出口总额为77.6亿美元,同时,非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等市场增长也很快,成为美国在亚洲发展服务贸易的重中之重(谢康等,2004)。
(四)新型的“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外包(out-seurcing)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为降低成本,随着发达国家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公司的战略从收益增强型逐渐转化为成本节约型。为了强化核心竞争力和降低成本,西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成本最低的货物和服务。服务的国际外包和采购便顺势而生。由于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能真正体现不同地区的成本落差,因此它正逐步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离岸外包和涉外在岸外包。都属于跨境服务贸易,本质上是服务产业的国际转移,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
整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离岸外包必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据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同质同量的服务,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可使平均成本降低65%~70%(甄炳禧,2005)。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低工资、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训练、通晓外国市场知识和文化的专业员工,另外逐渐改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政府利用国际市场发展本国经济的优惠政策等,都为发达国家企业从事服务外包活动提供了可能。
欧洲市场虽然增速很快,但在这场由美国引起的服务外包浪潮中,美国仍然担任了领头羊的角色,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包市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接包市场之一,其外包商的竞争力居世界第一,排在世界前六位的外包商全都来自美国。根据外包调研机构国际伙伴公司(TPI)的调查,尽管在2004年欧洲的外包合同金额一度超过美国,但最后在总额上美国还是排名第一。
(五)“商业存在”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
由于服务产品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等特殊属性,并且在服务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更多的是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这样国际间的服务交换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它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所以,直接投资在服务业国际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进一步升级,跨国直接投资以高于世界经济和货物贸易的速度增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也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截至2005年底,服务业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到了64%,在每年FDI新增流量中约占2/3,服务业已经超过制造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FDI第一大产业,并且有迹象表明“在所有区域,外国直接投资的构成均转向服务业”(UNCTAD,2004)。而这一趋势又构成了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FDI实现的以“商业存在”形式在东道国提供服务,有利于服务提供者进行批量生产,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和价格。因此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价值量也超过了其他方式实现的价值量,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
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服务销售从1997年开始就超过其服务出口额,而外国服务提供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以“商业存在”方式向美国消费者提供其服务。2006年美国公司海外附属机构所从事的服务产品销售额达到了4771亿美元,而根据当年美国BOP己录的服务出口只有3011亿美元。可见,以“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的地位无论从进口还是从出口来看都比跨境服务贸易重要。
二、促进美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因素
(一)高新科技的投入
新技术革命对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美国的服务产业,大大增加了美国服务贸易的种类和范围,提升了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科学技术革命加快了美国劳动力和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而且使美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转移,并形成大规模的境内外服务输出。同时,由于服务业技术的领先,美国在国际服务业领域的“话语权”也比较强,成为重要的服务生产标准及服务贸易标准的制定者与控制者,进一步使美国经济保持了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二)国内服务业的基础
美国国内发达的服务业构成了其开展服务贸易的雄厚产业基础。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其服务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在1980年就已经达到了63.77%,而同期世界的平均水平为55.5%。此后在世界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美国的服务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美国服务业增长4.6%,高于其经济3.5%的增速。2004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7%,比世界平均比重68%高出9个百分点。另外,从1980~2006年月&务业的就业比重看,美国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有73.3%的劳动力在服务部门就业,而世界同时期的比例只有36.7%;到了2000年,美国的这一比例上升为74.s%。到2006年,加上制造业当中从事服务工作的就业人口,美国服务部门的就业人数占到了整体就业人数的92%。美国服务业不仅总规模大,而且作为一个大国,其服务业的门类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完整,加上前述的先进技术,形成了服务业扎实的产业基础。
(三)美国企业FDI对服务贸易的推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并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行业。1990~2003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8210.8亿美元,是1982~1989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0.3倍。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美国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姚峰,2006)。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发展。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保持了高于其服务贸易增长率的态势,其服务业对海外投资的增长从1995年的469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随着近期美国政府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后,打算部分恢复发展国内的物质生产部门,预计今后一定时期服务业的输出将保持快于其他产业对外投资的态势。
(四)美国政府的推动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界和经济界就已认识到其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已从商品领域转向服务领域,扩展服务出口对其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极为重要,于是美国政府开始了为其服务出口提供动力和保障的一系列努力。从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外贸法》,到1973~1979年推动“东京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从《1988年综合贸易法》的颁布到1994年克林顿向国会递交的《出口战略实施报告》的执行,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政府从周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出发,优先支持环保、信息、能源、交通运输、卫生保健以及金融等服务业,以增强这些服务部门竞争力的政府行为。另外美国政府和民间团体还设立了专门的咨询机构,为服务业进入他同市场提供多种帮助。同时美国还对自己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和敏感行业的市场准入设置种种障碍,借助各种灰色条款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无一不彰显了美国政府在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的不懈努力及其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程大中,2000)。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
1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平台的现状
中国海关从1978年开始实施无纸贸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三大系统。在贸易管理部门,贸易许可证通过网上申领的比例已达到80%以上,电子产地证的签发率也已经达到60%。通过EDI方式传输的l8种电子报文无论在交换的信息量方面,还是在整个集装箱运输过程的单证数量方面都已超过80%。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各外贸部门电子商务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是据商务部(2004~2005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在外贸企业与政府的B2G业务中仍有22%的企业通过服务申办,而在货代企业中也仅有45.7%的企业可以直接采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电子报关,报检,申报等相关手续。
我国政府各外贸部门电子商务化的成熟与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稚嫩即产生如此鲜明的对比。政府各外贸部门电子商务化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各部门之间仍然各自为阵,数据未做到充分共享,总体电子商务化程度不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使政府所有国际贸易管理机构连接到一个整体的网络平台中,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一个真正的一站式外贸平台。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
3电子商务为我盲目际贸易发晨带来新的优势
3.1显著降低国际贸易成本。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鼠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另外,由于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商务活动,交易费用显著下降。交易效率显著提高。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即可实现瞬间传递,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因纸面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对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由于世界各地存在时差,进行国际商务的谈判就相当不便,对企业来讲,在传统条件下,提供每周7天、每天24d"时的客户服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做到7×24的全天候服务,任何客户都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问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商务信息。电子商务全天候、不间断运作可使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随时得到所需的信息,为出口企业带来更多的订单,并且可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3.2减少贸易壁垒,扩大贸易机会因特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网上做生意,没有了的限制,也没有了种族的歧视,甚至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都显得不再重要。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极力主张电子商务达成的国际贸易免征关税,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业务量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更快地向前推进。
3.3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旋的依赖。传统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都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办公用房、仓储设施、产品展示厅、销售店铺等。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若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则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要小很多。整个销售环节,从研制开发、订货、付款到产品的交付都可以在网上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与我省近邻的上海和江苏,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已经取得先机,积极开展了作为当前国际服务贸易中热点或重点的服务外包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开放大省的浙江,必须提高认识,采取积极的举措,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切实加快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我省发展服务贸易
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服务贸易是现代产业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产业转移,给我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已经形成共识,为扩大服务出口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全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预计由2005年的1582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并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工作,商务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并于2006年底在杭州召开了首次全国服务贸易大会,这些都为我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我省发展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近年来,浙江作为全国对外开放大省,在制造业快速提升的同时,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依托于自然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所形成的国际旅游业享誉海内外,依托于商品市场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所形成的现代物流、运输,以及其他生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日益增加,特别是我省货物进出口增速连续居沿海主要省市前列,从而带动了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宁波、舟山以海港为中心的国际物流与运输产业,以及杭州以空港、区港联动为中心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三是“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必将为我省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必将进一步提高。通讯、邮电、金融、分销、教育、音像、文艺等领域对外开放已逐渐展开,外资银行在浙江的分支机构日益增多,国际著名的流通企业在浙江设立的超市、百货商店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近几年在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同时,WTO成员也对我国逐步开放了服务市场,从而为我国和我省服务出口企业,提供了更多更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
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
发展现状和不足
近年来,我省国际服务贸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十五”期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由8亿美元提高到61.7亿美元,五年累计152.8亿美元,年均增长50.9%,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年均增速20个百分点。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国际服务贸易又取得新进展,总额达到75亿美元,增长21.61%。预计2007年我省服务贸易总额有望达到85亿美元,增长13%以上,服务出口60亿美元,增长15%以上。与此同时,我省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值也由2000年的2.8%上升到2006年的5.4%;服务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由2000年的1.1%上升到2006年的3.8%;服务贸易额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上升到2006年的10.5%。但总的来说,目前我省的服务业仍是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贸易有待拓展。具体还存在以下不足:
从全国来看,我省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落后,服务贸易总量低于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我省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出口的比例为1∶19,低于全国1∶9的水平。在总量上,我省服务贸易仅为全国的4%左右,低于货物贸易占全国7.9%的比重;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最快的上海相比,浙江也仅相当于其19%。
在服务贸易工作方面,我省也滞后于上海、江苏、广东等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市开始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成立了上海市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领导小组,上海市外经贸委专门成立了服务贸易处,重点推进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工作。近年来,上海市外经贸委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推进物流、金融、信息、文化等领域服务贸易发展工作,并分行业认定了一批服务贸易重点出口企业和服务品牌,形成了一批以张江科技园为代表的服务贸易特色区。同时上海还抓住商务部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契机,重点开展了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江苏省也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近几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外包,把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摆上了重要的位置,省领导亲自出席“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座谈会”和“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推进工作会议”。明确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工作由江苏省外经贸厅牵头负责,并于1998年在江苏省外经贸厅设立了服务贸易处。同时江苏还制订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工作意见》,明确了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目标和政策举措,并首次认定了6个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5个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确定了50家服务外包重点企业,从而有力地推动全省服务外包和其他服务贸易工作的展开。
广东省也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CEPA”的实施,服务业开始由香港转入广东,为广东省加快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粤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有些已形成了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制造业“前店后厂”式的服务业“前台后台”模式。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广东的服务贸易会很快超过江苏、上海的发展势头。
相对而言,浙江服务贸易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和研究阶段。省外经贸厅在2000年机构改革时曾设立了科技与服务贸易处,但在运行一年多后被撤并。后来在制订“十一五”外经贸发展规划时,省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并从2006年开始,省外经贸厅开展了服务贸易基础性工作,探索建立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基本摸清了我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但与上海、江苏等兄弟省市相比,我省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工作力度亟需加强。
加快发展浙江国际服务
贸易的几点建议
面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应该顺应全球服务业加快转移的趋势,抢抓机遇,提高浙江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把发展服务贸易摆上重要位置。如果说新世纪前7年,浙江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浙江外贸以货物贸易为主,那么,在当前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浙江的现代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已成为必然选择。浙江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先进省份,拥有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认识到国际服务贸易在提升经济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的作用,切实把发展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应“抓货物贸易一样抓服务贸易”,加快推进服务贸易的相关工作,尽快缩短与上海、江苏的差距。
2.明确职能分工,加快构建浙江服务贸易管理促进体制。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从国内外发展服务贸易的一些成功经验看,当务之急是必须构建一个务实、系统、高效的发展服务贸易促进体制,明确服务贸易的职能分工,落实组织机构。建议省政府成立“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全省服务贸易发展促进规划和指导意见,确定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总体目标。同时,省里还应明确服务贸易管理和发展的归口部门,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全省服务贸易的发展。
3.抓紧制定并实施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的“五年行动计划”。借鉴上海、江苏的成功经验,我省应加快研究制定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的“五年计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行业、重点贸易形式和政策取向。建议以杭州、宁波、舟山、义乌为首批省级服务贸易发展示范区,以服务外包、港口服务、国际物流和国际运输辅助服务等为重点行业,突出杭州在IT信息服务外包、宁波在港口与物流服务、舟山在国际运输辅助服务、义乌在现代国际物流方面的优势,并以此为基础,确立全省20家重点服务贸易企业,推动我省服务贸易发展。
4.尽快建立有效的国际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立足浙江实际,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适合我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所需的(转下页)(接上页)促进手段和政策措施。加大对发展我省国际服务贸易的资金投入,建议设立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出国参加国际服务贸易展览、境外推荐、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国际认证等活动,搭建国际服务贸易促进平台,设立我省服务贸易发展示范基地。支持我省服务贸易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国际服务贸易的有效主体,在服务贸易重点地区扶持一批浙江省重点服务贸易出口企业,树立浙江服务出口企业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