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临床理论 教学 案例教学
1. 前言
临床医学是以某一医疗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的病体案例进行研究,来讨论现在此类病例的发展状况、发展规律和潜在发展因素。除此之外,临床医学还包括对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临床预测三方面的研究。以现在的临床肿瘤学为例,临床肿瘤学中我们将肿瘤作为研究的本体,通过研究对肿瘤的相关发展程度进行预测估计,并借助现代药物达到对肿瘤的控制作用,从而来造福人类。
案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多采用灌输法,将所有的内容强灌入学生的思想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案例教学则根据教学的要求,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景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集体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2. 相关资料
2.1 准备工作
对相关的案例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之前老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主要的备课,把所有的教学理论知识规定在一定的案例教学模式之中。为方便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做出教学模式效果模型,在实际工作中完善模型。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统一的交流、理解,对所有的教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记忆。
2.2 方法
选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各个学生未接受案例教学的成绩统计记录,录入数据库。然后,对学生采用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对学生的日常教学进行提问及评分,记录每日的教学情况。每周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将考试的成绩录入数据库。对所有的案例教学成绩进行汇总、分析。最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3 结果
对于案例教学的成果,我们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我们测试的结果,在被调查的学生之中,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成绩在案例教学之后较原来有显著提高。有85.82%的学生认为在临床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积极的作用。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内心不再排斥临床医学理论知识。80.9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医学理论的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70.5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提高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案例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这样不仅仅将老师教学的成效显著改善,也加快了教学的进程,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 传统教学的缺陷
传统教学的内容较为死板。现在的临床理论教学中有大量的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内容的格式较为单一。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头痛不已。
传统教学的内容较为空洞。现在的临床医学的学生大都缺少实践,对很多的理论名词和一些空间层次要求比较严格的临床过程比较生疏。他们很难正确的将所有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传统教学的内容比较平面化。现在的很多医学知识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多与空间有关。而现在的传统教学体系过于平面化,没有丰富的空间给学生去联想[2]。
4 讨论
我国当前十分提倡案例教学。医学临床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早已屡见不鲜。例如在生物化学医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来解决学生对传统教学产生的畏惧问题,在妇科诊疗中采取案例教学法将一系列复杂的妇科问题转化成浅显易懂的比喻,在研究肿瘤临床理论时,运用案例教学,将所有的平面空间立体化等。
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构建正确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这里的教学知识指的是在临床医学理论中的专业知识,包括案例教学中的互动问题。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则包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
案例教学将教学的主体由老师向学生转变,真正的让学生成为教学的先驱,开始自我学习,使教学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的课堂互动。这种教学方式能将学生的所有疑问充分解决,但老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但是也不乏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这些,就要求老师切实做好监督工作,督促学生学习。
医学临床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传统的垄断模式打破。这种方法的效果较单一的传统教学更具有可实行性,可以把所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去自主学习,真正的体验临床医学理论研究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卫爱武. 案例教学在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1 (3):25-26.
[2]陈启雄,苗静琨. 典型案例教学法在儿科七年制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12, 41(25):112-113.
1 增强临床药师的证据意识证据,乃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理论内涵的核心。20世纪 80年代以前,临床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大多以临床医师的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疾病的临床指标,如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室性早搏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变化来推论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临床药师也是以散在的药物临床研究资料、药物动力学研究资料为依据,凭经验并借助TDM结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这种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预后、诊断结果、治疗有效性的评价是建立在非系统观察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即对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在对专家和经验的依赖基础上。1993年,McMaster大学科研组开始撰写一系列有关循证医学原理的文献,并提出循证医学就是利用医学文献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由大量文献中测定、总结出的信息解决所遇到的临床个体问题。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是临床药物治疗实践的新范例,它并不调根据直觉所得的非系统的临床经验,而是强调临床证据,要求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用新的技巧广泛搜集有效的文献,运用正确的评价指南,筛选最有效的应用文献(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药学实践中,临床药师面临新药和老药新适应证的不断提出,面对蜂拥而来的大量资讯,如何正确地搜集和利用有效的文献,判断研究报告中可能的偏倚,如何去伪存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文献评价方法成为关键。循证药学就是临床药师搜集、评价科研证据 (文献),评估其在制订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做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
2 增强临床药师的效价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多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的作用(通常不包括预后指标),如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或某些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来推断其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如治疗高血压的短效钙拮抗剂硝苯地平,临床观察能有效降低血压,又无明显的肾毒性,大多数患者也能耐受,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但自1995年以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有学者从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硝苯地平虽能有效降压,但也可能促使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心肌梗死危险性和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且剂量越大,这种危险性越大。至于药物的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就少有人顾及了。循证理论的问世,为临床药师进行药品效价评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循证模式在对药物进行科学评价时,多采用以预后指标为终点的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且尽可能对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系统评价,增强了用药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2.1 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循证药学对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证据有一套严格的分级和评价体系,疗效评价注重终点指标和生存质量,其原理和方法已得到现代医学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临床药师可选择性或综合性利用循证分析手段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综合评价医疗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1.1 回顾性调查研究 采用集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与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书籍、会议论文、报刊文摘、实验报告中相关的药物毒性、不良反应、配伍禁忌、饮食宜忌、中毒解救等文献进行系统全面收集整理,按剂量过大、违反配伍禁忌、误用伪品、质量不过关、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建立数据库,进一步进行系统Meta分析提供依据。
2.1.2 荟萃分析(meta-analysis) 根据循证药学的原则,对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筛选、甄别与认定,通过进行系统Meta分析,总结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解救的方法、临床救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并把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多因素统计学处理,根据分析的结果与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建立回归方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数理分析,研究不良反应和药品之间的因果关系,探讨各个因素对结果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作用机制。此外,客观分析评价目前常用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方法,总结分析其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2.1.3 实验验证 对于不良反应出现频率高的药物进行实验验证,找出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重新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从体外相互作用、理化反应、指纹图谱、主要药效学、毒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分析,再进行实验研究。经循证药学严格评价确证其临床疗效后,充分运用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探讨药物的整合作用,同时可以进一步优化配方,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新型药物。
2.1.4 前瞻性临床试验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为了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和揭示试验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等。临床流行病学认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rolled tria,l RCT)是评价一种治疗措施的最佳方法,也是该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临床试验是新药研究开发的必经阶段,对评价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研究资料和结果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新药审批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依据。
2.2 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 药物经济学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成本,其核心思想是为患者提供成本-效果好的治疗药物。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最小成本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药物经济学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药物经济学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独特作用,众多学者在卫生政策制定者已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部分研究人员也已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民生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之一,尤重医疗成本问题。循证医药学理论不仅重视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权衡,也重视药品经济学与有效性的权衡。
临床药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从事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任何一个机体来说,除非病情需要,并非多多益善,也非越贵越好,无论病人经济状况如何, 也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病人,都不能利用技术的优势和职业崇拜强加于人,从而获得非法利益,违背自己的经济责任和职业道德。一般说来,按照临床药师的职责范围,病人要求临床药师的责任,仅仅在于治疗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实践中由于病情的变化及复杂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并非所有结果都在预料之中,由此产生的如住院日延长、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状等都可能导致超出正常经济责任的范围,需要临床药师结合每一病例的具体情况,从健康需要和科学经济的角度为病人着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预后和最短的治疗周期,以科学的预见性向病人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和结果,防止理想化、盲目性和片面性。与经济医学相比,这是一种高科技、高效益和高风险的职业业务活动。是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方针的具体表现。
【摘要】:在健康-疾病的连续统假设之下,以理性主义的目光审视被逐渐微观化的研究领域,随着观察数量级的逐渐减小,悖论也应运而生:当对疾病的考察达到可以用量子力学—纯粹粒子化的结构世界进行描述时,一个被观察主体赋予决定性作用的客体对象将丧失其确定性:薛定谔猫佯谬—粒子无法在健康与疾病两种对立的状态中被确定,结论为是否患病完全取决于观察者对粒子行为发生的概率性捕捉:未对粒子最终行为确定之前,人的身心可以任意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进行跨度,甚至生死也不例外,这仅仅取决于粒子在某个时刻恰好被观察到的随机行为。这个极端的思想实验不仅说明了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也以某种戏谑的方式间接暴露了临床医学基础理论的脆弱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 量子物理学 科学哲学 交叉学科 科学难题
临床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理论瓶颈间接反映了作为其后盾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所存在的重大缺陷。对于一种治疗胃溃疡的新药问世,它能够带给人类的成就感还远不足以掩盖众多病因不明的疾病所造成的伤痛与不安。即便人们对医学前景盲目乐观,也必须做出最坏的打算:在超级细菌泛滥成灾或大规模流行病席卷全球、死状狰狞的尸体堆满病理解剖室却死因不明时,我们不会发生这样的悔恨:今天的一切结果完全归咎于最初的临床医学!
鉴于医学理论本身的纷繁复杂,本文仅从以下三个片段进行简要论述。
一、对临床医学本身的病史回顾
临床医学就是现代西方医学的同义词,其全部理论基础源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然科学结晶及理性主义在逐渐占据历史主导地位过程中不断斗争的必然结果。临床医学不仅在诸多领域赢得了话语权,也以其典型的工具主义巧妙的回避了来自各种本体论的诘难:医生只负责治病救人,当这种行为在社会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时,我们认为临床医学是成功的。医生不需要知道疾病的真正病因是什么(甚至这种病因是无法被追溯或还原的)。医生只需要知道这个疾病的症状,检验结果的异常及相应的治疗方式。
临床医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工具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分道扬镳,是偶适真理替代归纳论证,是唯理主义与神学的毅然决裂。
表面上看来,此种实用主义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那些宗教时代的巫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癫痫的病因,我们摒弃了恶灵附身的解释,选择相信大脑功能性异常放电的假说。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是:这种病因假说并不能真正指导我们进行病因治疗,因为绝大多数临床治疗都只是对症治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病因假说往往比治疗手段还要丰富多样,但使用价值几乎为零,仅仅作为一种填补理论空白尴尬的自我圆说。例如:当对癌症病因的假说类型超过对癌症的治疗方式,“方法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假说背后没有相对应可操作性的实践检验作为理论支撑,那么从逻辑实证主义的角度断定,这些假说是毫无意义的认识论空谈乃至胡说。类似于理论物理学界为了发展超弦理论而制造出大量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预言的数学模型,如同理论泡沫般占据并消耗着实验资源,这便是当代物理学危机。因此,临床医学的理论瓶颈仍然和其他自然科学殊途同归:临床医学的局限,就是自然科学的局限。
二、泛经验主义下的恶性循环。
临床医学是一门高度不确定的边缘学科,主张并坚持经验主义可获得更多确定性事实和认识论的强化。但这种经验主义往往扼杀了其他可能性,将效果论包装在社会权威中进行盲目夸大。即便是各大报刊媒体推荐的名医,也不能解释癫痫真正的病因。医生规范化培训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医生并没有获得任何有关病因探究的指引或灵感,只是不断在前辈的带领之下重复执行那些经验性、常规性的操作,直到技能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当看到病人突发抽搐时,医生立刻会想到癫痫和卡马西平(一种治疗癫痫的药物)。
总之,医生的成功是制度的成功,是经验主义的奏效,而不是医术高明的表现,更不是他对疾病有某种先进的认识论。例如:高居重点医院的“名医”在脱离医院强大制度和环境支撑后将无法行医,相比一些非法行医的江湖医生,这些昔日的“专家”甚至处理不了一个普通的小儿感冒,因为这些“名医”的经验并不是通行的法则,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之下,很难保证他们还能正襟危坐的从容应对。其次,经验主义的盛行往往给教条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医界的一个公共笑话:医生一边查阅资料一边给病人诊断,按图索骥般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换言之,经验主义所产生的实用价值并不能说明它是完备的。相反,一旦经验主义成了思维定式,对于新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将会出现偏差甚至酿成大错!
三、基础理论的反馈抑制。
当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同时,也像宗教信条般深深植入人们的观念。故,尝试并努力改变基础理论是十分艰巨甚至危险的任务,不敢越雷池一步有时反而成
为崇尚科学的辩护词和明哲保身的做法。其结果是:医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基础领域在近30年的发展几乎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我们不再会看到类似“相对论”诞生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突破性、里程碑式的成果,取而代之的是诸如“某粒子加速器速度提高了10倍”等技术性细节的提升和改进。
虽然基础领域的改变可以改变整个人类的认识论并重组知识的结构,技术领域的改变只对某个局限的范围产生作用或影响,但当今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还是会选择做一个低风险高收获的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者。
基础领域大量人才流失,学术氛围一潭死水,学术垄断、政治化、形式化等作为制约科学发展的外部因素依旧不容小觑:这既是科学进步的阻力,也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始作俑者。
综上所述,在自然科学基础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尚未解决之前,临床医学很难有实质性的革新。21世纪的人类正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科学挑战,在沿用旧理论屡屡遭遇瓶颈之时,是否考虑去质疑基础理论本身?科学精神就是怀疑一切的态度。当这些坚如磐石的旧科学基础保持着百年不变唯我独尊的姿态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重新构建另一座理论丰碑来领航并发掘科学的新大陆呢?笔者和大家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 L·斯莫林. 物理学的困惑[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
【关键词】 血脉 内经 中医学
在中医理论中《黄帝内经》已明确认识到,“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而心是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的动力器官,心、血、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这与西医的血液循环系统概念是一致的,同时我们发现中医所说的血脉生理病理功能等同于西医循环系统的生理病理功能。所以用中医的血脉理论指导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是切实可行的。那么中医的血脉理论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血脉理论是指血、脉的结构,血能在脉内正常运行的条件,血脉的生理功能,血脉的病变的病因,血脉病变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常的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等的理论体系。
1
血脉的含义
1. 1
血的含义
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1. 2
脉的含义
(1)脉是《内经》经络学说中“心脉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以“经络”代替了“十一脉”的概念,而“脉”代表经络系统的含义逐渐退化并向容纳血液的脉管转移。考求《内经》,“脉”在《黄帝内经》中一个十分清楚而且重要的含义是血脉,即血管。《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2)《内经》还将“脉”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脏器——“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可见脉与其它5个脏器一样皆为独立的实体脏器。
由上可见,《内经》中“脉”之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经络系统运行血液为主的通道;二是属于一个独立实体脏器[13]。
2
生理
2. 1
血的生理特性
血液生成之后,注于脉中,运行于周身,起滋润濡养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篇云:“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明确指出血液在体内是循环运行的。
2. 2
脉的生理特性
(1)“脉”之结构:①“心主身之血脉”,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完成一个循环过程。②《内经》已经观察到脉分为“动脉”和另外一种不同的脉管,血出而射是指动脉血,久留不泻颜色黑浊则是指静脉血而言。(2)“脉”之功能:①运行血液;②渗灌濡养;③营养代谢;④津血互换。在《内经》后,“脉”已经由代表经络系统的概念向容纳血液的脉管转移,其形态学特点中空有腔、与心肺相连、动静脉有别,生理学特点“藏精气而不泻”,保持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定,运动状态为伴随心脏搏动而发生舒缩运动,功能特点为运行血液至全身脏腑组织并发挥营养代谢作用,可见中医所说之“脉”与西医学之“血管”已基本一致[46]。
2. 3
血脉之间的关系
由脉及血的生理特性发现两者存在有双向流动性。《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相反,布散于脏腑组织、皮毛肌腠的血气,又能渗入孙脉,注入经脉。故《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豁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双向流动是完成其重要生理功能的前提,诸如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保证经气环流等功能,均与之密切相关。
2. 4
心与血脉之间的关系
脉为心之体,血为心之用,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二者互动、互用的体现。《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心者,其充在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又说:“夫脉者,血之府也”。可见,心脉、心血互为体用;心之体为脉,心之用为血,二者是“心主血脉”行使正常功能的决定因素。血液及其生命活性物质的动态平衡、信息转换、能量互动均有赖于心脉本体器官的主宰、转运和调节。故《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而为“君主之官”。正如《灵枢·本藏》所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79]。
转贴于
3
病理
3. 1
血的病理
一为血的生成不足或耗伤太过,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从而形成血虚;二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涩滞不畅,甚则血液瘀滞不行的病理变化;三是血的循环运行失常,主要是指妄行和血瘀,妄行系指感受热邪或气机逆乱导致的出血。
3. 2
脉的病理
脉络之络的病变主要指脉络结构的损伤及舒缩功能障碍及其对血液运行的影响。脉气郁滞或虚气留滞是指六外侵,七情过极,痰瘀阻滞或久病耗损引起的气输布运行障碍,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是络脉病变由功能性病变向器质性病变发展的早期阶段。脉络绌急是指感受外邪、情志过极、过劳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脉络收引、挛缩、痉挛状态。脉络绌急可在脉络瘀阻的基础上发生,也可单独为患,脉络绌急则进一步加重脉络瘀阻,脉络瘀阻则更易引起脉络绌急。脉络瘀塞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脉络完全性阻绝或闭塞,可引起所在区域脏腑组织急性缺血或慢性缺血的病理改变,脏腑肢体失于血之渗灌濡养而见各种临床疾病,如真心痛(急性心梗)、中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及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等。
3. 3
血脉互相影响
脉络有气血之分,气属阳主乎功能,血属阴主乎形质。初病中脉,以邪气阻络,气机不畅为主;病久不愈,痰瘀互结,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瘀阻脉络引起血运受阻,脏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血液也可因脉络的完全性堵塞或闭塞导致络中血运阻绝不通,可引起所在区域脏腑组织急性缺血或慢性缺血的病理改变。
3. 4
血脉与脏腑之间
脏与血脉相通,脉中气血的运行有赖于脏气的推动。五脏贮藏精气,化生气血,气血运行于血脉之中,以脉为载体,通过血脉滋养脏腑组织。一旦络脉痹阻,脉道不通,则脉中气血为五脏提供的营养就会减少,五脏失养,功能减弱,精气血化生乏源,从而可导致五脏精气血的进一步虚衰。一旦心肺之气或五脏之气虚衰,推动乏力,则络中气血最易痹阻而为滞气、瘀血和痰浊。此外,脏虚精气化源不足,络中气血津液不充,运行不利,亦可因虚致实而为络痹。故《素问·痹论》说:“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4
血脉理论的临床意义
血脉疾病为遍布全身的“血脉病”,结合西医学主要体现在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血脂异常、脑血管病等,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机演变规律。主要因六外侵,七情过极,痰瘀阻滞或久病耗损引起的气输布运行障碍,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病久不愈,痰瘀互结,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导致血脉疾病。正如《灵枢·本藏》所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是以“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血脉系统解释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论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奠定基础[1014]。
【参考文献】
[1]周小青.络病辨证[J].中医杂志,1997,(19):584585.
[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版社,1991:186188.
[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出版社,1991:334338.
[4]姚传龙.浅谈络病证治[J].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65567.
[5]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
[6]吴以岭.“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J].疑难病杂志,2005,10(4):5.
[7]张维波.经络是什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92230.
[8]李 鼎.经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
[9]刘里远.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96.
[10]吴敏怡.《内经》脉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312.
1.1考试总分及各类型题目的得分情况:由表1可见,本次考试最高分97分,最低分42分,平均分(73.33±11.54);名词解释题满分30分,最高分30分,最低分13分,平均分(24.00±3.12);单项选择题满分40分,最高分40分,最低分16分,平均分(30.68±4.63);简答题满分30分,最高分27分,最低分8分,平均分(18.65±4.43)。
1.2正态性检验和频数分布:KS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Z=1.231,P>0.05,表明407位学生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由成绩分布图1可见,407位学生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为40~44分2人,45~49分4人,50~54分20人,55~59分31人,60~64分41人,65~69分51人,70~74分73人,75~79分53人,80~84分60人,85~89分42人,90~94分21人,95~99分9人,学生成绩的拟合曲线呈现出典型的正态分布。
1.3试卷的质量
1.3.1效度:按照病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教师根据上课内容组织命题,构建完整的病理学试题库,教学秘书根据知识点的覆盖面从试题库中选择考题。选择题采用单项选择题(5个选项),主观题由教学组共同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并进行复核,本试卷中每个题目均能反映一个知识点,该试卷具有很高的效度。
1.3.2难度P: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难度为0.733,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8、0.767(校正0.709)和0.622,名词解释题难度最小,简答题难度最大。
1.3.3区分度D: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566,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区分度分别为0.902、0.970和0.955,且各题型与试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的P值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1.3.4信度α: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信度为0.927,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信度分别为0.866、0.797和0.809。
2讨论
2.1试卷的一般情况: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第8版(李玉林主编)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老师按照授课内容构建病理学试题库,依据与以往试卷重复率不超过25%的要求从试题库中选题。该试卷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掌握基础知识情况,基本涵盖了授课主要内容。考试时间2h,学生基本能做到按时交卷,主要集中在考试结束前30min内,考试时间安排合理。
2.2学生成绩分布:单样本KS检验是检验实验数据的分布是不是符合一个理论的已知分布,结果显示,Z=1.231,P=0.096>0.05,结果表明考试成绩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此外,学生成绩分布图的拟合曲线也表明学生考试成绩呈典型正态分布。
2.3试卷的质量:本文从效度、难度、区分度和信度4个方面进行了试卷分析。效度即有效性,是指考试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能否有效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本试卷的出题原则和改卷标准均显示其具有很高的效度。难度是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以得分率作为难度系数P,试题难则P值小,试题易则P值大,并以0.6~0.8较合适。
在本次试卷中,名词解释题(P=0.8)的难度较低,简答题(P=0.622)的难度较大,所有类型的题目以及试卷总体难度均在0.6~0.8,符合出卷要求。名词解释题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容易得到较高分数;简答题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联系临床、综合解析的能力,学生在该题型中得分较低,存在答题不够严密、逻辑性较差、抓不住重点等问题,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区分度D即题目的鉴别力,指考试试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以学生在某题上的得分与考试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区分度,优良的试题区分度一般在0.4~1.0。在本次试卷中,各题型和整卷的区分度较为优良,且各题型与试卷整体的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意义(P<0.01),表明各题型均能很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信度α是指考试试题的可信程度,表明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对于期末考试来说,α值在0.5以上即符合要求,本试卷的各类型题目和整卷的信度均在0.5以上,表示考试结果稳定、可靠。综上所述,本次期末考试试卷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考试结果可信度高,说明试卷质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