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课题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英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科发展
1前言
体育项目英语课程是为培养体育英语人才而设立的。课程的设置、学科的形成,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其能否满足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还取决于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1〕。
一个学科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点。那么,体育项目英语课程都有哪些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呢?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呢?笔者在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归类、筛选的基础上,又结合体育项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有所帮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体育项目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2.2研究方法
这里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和超星数字图书馆教育学书籍,为研究打下基础。
2.2.2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归类。
2.2.3逻辑分析法
按照数学逻辑分析、归纳、筛选、推导。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项目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分类与介绍
3.1.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主要传递形式,其特点是能够迅速、准确而大量地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针对体育英语的学科特点,讲授法又可演化出双语教学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按照教育内容要求,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观念的方法。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方法。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授的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二,讲授要有系统性;第三,要组织好语言;第四,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力求克服讲授法的缺陷;第五,恰当地运用板书和直观教具。
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很大。
(2)双语教学法
这里的双语教学法特指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教学〔3〕。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然要使用英语教学;要让学生更清楚明白地了解体育英语的专业性知识和术语,要使英语和汉语相结合教学。
体育项目英语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讲起来效率也就提高了,如此教学进程也会大大提高。然而,不可否认,双语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学生有可能只注意汉语意思的理解而忽视了英语表达的学习和记忆。这便需要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和弥补了。
3.1.2以直观形象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取知识的方法,现在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法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它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相宜、形象生动的特点。将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形成了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信息处理能力,将一些抽象枯燥的概念、知识、背景等教学信息以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事物或现象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深刻理解知识做好准备。
具体地讲,将多媒体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英语教学中具有三大优势:第一,多媒体模式可以弥补以往单向教学和教师资源不足的缺点,资源信息的反复使用和共享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均可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第二,体育英语并不像单纯的英语教学,而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方向性,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必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1.3以实际训练(锻炼)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方法要求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这类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实践法和任务型教学法。
(1)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运用到实际社会环境中,通过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从而将书本中的“死”知识转化为“活”能力。体育英语教学中,除部分文化知识必须在课堂完成外,大部分教学如能在电视机旁、运动场上、体育馆内完成,必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篮球、足球、藤球、网球等各种运动的体育英语知识,一旦现场一一对照教学,各种复杂的规则、术语的学习难度就都大大降低了。同时,还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用品商店等地方,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学习体育英语知识。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辅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便于学生的英语交流与学习〔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交际活动、运用动作表示情景、创设交际情景氛围等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创新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
(3)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就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执行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学习、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小组活动,例如,进行讨论、做游戏、解决特定任务等。任务活动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经验和兴趣爱好出发,要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体会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使其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全面发展。例如,近期有什么大型的体育赛事,就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分成小组,收集与该赛事有关的各种信息,如其诞生、历史、发展以及规则变化等,待到上课时再让他们按小组进行探讨、交流与学习。
3.1.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学生具有较大的活动自由,由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
(1)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讨论前要选择好讨论的题目或内容;第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讨论结束时,要及时地予以总结,使学生明确结论及依据,及时纠正错误、模糊、片面的认识等。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有利于学生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讨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
(2)话题演讲法
话题演讲法是引导学生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老师提前布置好要演讲的话题,让学生课下准备,等再上课时挑选一名学生或按一定顺序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搜集、积累和记忆知识的能力;另一种是老师在课堂上临时给出话题,让学生临场发挥,说多少算多少,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话题演讲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于多媒体,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出话题,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3)指导发现法
指导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定的问题根据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仔细分析、自行发现规律和建立概念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本身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因此,不论是体育项目英语的教学,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学,都可以运用指导发现法。
指导发现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产生兴趣,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引导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进行归纳发现,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因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3.2体育项目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研究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目的并非简单地堆砌和罗列,而是要具体地研究出这些教学方法在体育英语课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一般来讲,选择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基本依据:第一,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第二,依据学科内容和性质;第三,根据教学对象和实际情况;第四,根据教师自身素质及其具备的条件;第五,依据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5〕。在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如何依据学科内容和性质有效地选择适合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
体育英语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文化、赛事、规则和技战术。
文化部分的内容多而杂,然而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仅供学生了解,为学习其他模块奠定基础。因此,该部分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地讲授,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该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教学效率高。例如,讲奥林匹克的知识,学生刚开始都不太了解,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生可以很快地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框架,以便于深入地学习。此外,文化部分还可以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更多地了解相关文化信息。
赛事部分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话题演讲法。赛事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赛事并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选取一些明星或著名赛事作为话题,让学生做好准备后用英语进行演讲,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此外,讲授法、讨论法也都可以使用,以增进学生对赛事的理解。
规则部分细节多,难度大,主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双语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把规则细点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既了解其汉语意思,又懂得其英语表达。通过情景教学法,模拟比赛场地、参赛队员及比赛流程,可以让学生对规则的含义、使用时间、适用范围及对象都有个透彻的理解。当然,这两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讲足球中的offside,一方面要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越位的含义和判罚,懂得其中英相对应的表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比赛场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越位的含义,尝试着进行判罚。此外,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也可以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起到促进作用。
技战术部分也是体育英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这部分主要可使用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在场地现场观看比赛,甚至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着参与比赛,在比赛中了解各种技战术的使用必然会收到比普通讲解好得多的效果。例如,讲篮球pickandroll,单纯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完全明白。可一旦来到篮球场上,让学生观看一两场比赛,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挡拆站位,很快学生便能完全地理解。此外,双语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也都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1)关于体育项目英语的教学方法其实也有很多,只要我们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类、梳理,便不难发现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
(2)体育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相应的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
4.2建议
研究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恰当地选择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对提高体育英语教学效果,促进体育英语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资料和水平有限,作者不能将所有与体育英语教学方法有关的内容一一进行研究分析。今后将继续从不同角度对体育项目英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研究,以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而有用的体育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红梅,周春玲,马玉霞.教育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181-189.
〔2〕刘志刚,张艳红.我校体育课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的调查和探讨〔J〕.邯郸: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1):89.
〔3〕付华,李春风.体育双语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37.
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是当前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本文重点介绍浙江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研究第二轮立项重点课题“网络平台下教研组集体备课方式”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经验。
一、问题背景
这些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很多幼儿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园在开展浙江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研究第二轮立项重点课题“网络平台下教研组集体备课方式”的研究过程中,以教师集体备课为切入点开展了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教研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基本思路
1.通过网络集体备课,促使每一位参与者站在主人翁的主场,形成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
2.通过网络集体备课,打破时空限制,为教研过程注入新的活力,让教师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
3.通过网络集体备课,支持教师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支持本园教师、分园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集体备课。
三、组织实施
(一)建立网络备课制度
1.网络备课的组织管理:由各园区园长及教研组长组织实施,每月进行一次网络备课检查,由教研组长记录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园区园长。
2.网络备课的参与者:以年级组为单位,三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共同参与。
3.网络备课的内容主要有:主题反思、班级日志、班级介绍、教养笔记、个案分析、源远流长(各年龄班主题活动内容)、春华秋实(幼儿园精品教案)、伴你成长(各年龄班五大领域教案以及反思),教师每月按规定上传相关内容。
(二)建立“网络备课”资源库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处理海量数据的功能,建立了网络备课资源库。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搜索相关资源乃至相关经验,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三)充分发挥网络备课的优势
1.在资源共享和经验互相借鉴的基础上,强调教学活动的个性化设计。
网络备课强调教师必须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教学资源的把握乃至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学能力的发挥而追求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体现个性化追求的内容用下加线方法在原教学资源上标注出来。例如:
2.通过网络备课打造幼儿园精品课。
例如:在组织开展省编教材小班下“猜猜我有多爱你”主题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袜子”后,大家都觉得幼儿对这个活动的开展意犹未尽,接下来可以从不同侧面再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这个活动在一次次的“走班式”磨课后,成为我园的精品课。
四、操作要点
活动准备:在网络备课活动中,每个年龄段幼儿的主题活动方案都由该年龄段教研组共同讨论确定并组织实施。主班教师分配任务,所有教师参与设计并上传材料。
集中研讨:对主题活动方案的主题线索、实施时间、进度安排等,进行网络集体备课,参与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贴讨论,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讨论,交流有关内容、重点难点、困惑的处理方法以及对以往教学活动开展反思。教研组集中所有参与者的意见,对活动方案作出调整。网络备课时特别关注高职称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解答,以及时指导年轻教师。
教学反思:同一年龄班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开展讨论,分析主题活动具体开展情况,撰写教案反思笔记,教研组长审核通过后,上传至网络备课资源库“伴你成长”栏目,供大家共享。
信息反馈:对备课与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讨论,每周三中午组织园区教师开展专题讨论,以期共同提高。
五、体会
(一)收获
1.网络集体备课打破了时空限制,为教研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2.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教”与“研”的共赢。
3.网络集体备课拓展了教研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4.有效提高管理效能。自实行网络备课以来,有效发挥了教科研人员、年级组教师、领域组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也积累了一些精品课、原创课等园本教学资源,进一步充实了网络备课资源库。
(二)反思
1.尽早建立并有效维护网络备课资源库,以尽可能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努力完善教师的个人教学资料库。
关键词:项目课程体系;任务;项目;工作领域
项目课程体系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初期的重要环节。项目课程体系并不仅仅指项目课程,而是指以项目课程为基本思想所开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随着职教课程开发实践的深入,课程体系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开始认识到,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不仅仅是要研究单门具体课程,更要研究整个课程体系;不仅仅要进行单门课程的内容改革,更要打破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组织改革。只有变革了课程组织,建立了新的以任务、项目为参照点的课程体系,才可能进行单门课程内容的彻底调整,才可能使项目课程改革不流于形式,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科学、完整、合理、有效学习的目的。因此,依托于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我们在项目课程开发之初,首先进行了纺织品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进行了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之后,进行了把前期成果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产品的项目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具体问题,一一解决后,深感收获良多,尤其认识到,项目课程体系设计必须遵从一定的原则,采用合适的手段与方法。
一、严格依据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因为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非常熟悉学生和本专业的教学特点,所以课程设置是由教师完成的,但由教师进行课程设置操作也存在着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容易受传统课程设置的束缚,甚至由于习惯或利益的原因不愿意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仅对课程结构进行微调,或权宜地采取分阶段改革的策略。这样的做法将会使后续的课程设计工作非常艰难,甚至很可能成为徒劳。因此,在讨论具体的课程设置之前,我们首先确立了“任务优先”的理念,即要求每一位教师“忘却”原有的课程设置,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进行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二、在对任务逐一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课程
所谓逐一讨论,就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我们对其中的任务(可能是工作领域)一个个地进行讨论,讨论针对某工作领域是否需要设置课程,如果需要设置课程,那么是设置一门课程还是多门课程。在这一环节,首先要剔除那些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和特别训练就可以完成的任务;然后,对知识容量适当、需要独立设置课程的任务,直接转换成某一门课程。如针对展示陈列工作领域的展厅、卖场的陈列设计任务,就直接转化为单独的对应课程――纺织品陈列设计;而对于知识容量过大的任务,如面辅料设计开发,由于该任务与图案、织物都密切相关,仅仅设置一门课程是不够的,难以完成对职业知识、能力的构建,所以设置多门课程――家纺图案设计、图案工艺实训、家纺面料识别与应用与之相对应。
三、任务的合理归并
我们强调任务与课程对应,并不是说所设置的课程与工作岗位的任务是一一对应的,因为岗位的任务组织方式考虑的是岗位之间的分工,而课程的任务组织方式,则必须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顺序和教学组织的方便。因而,在项目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根据需要,把比较接近的工作领域进行了合理的归并,使工作岗位的任务组织规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如针对制板工作领域的结构设计、打板任务,样品制作工作领域的打样任务,我们依据结构设计、打板与打样工作任务连贯性、相关性强的特点,依据过于零散的课时会使教学过程难以整合的教学规律,把结构设计与打板、打样这两个密切联系的工作领域进行合理的归并,设置为纺织品结构设计与工艺一门课程。
四、任务的合理拆分
现代教育理论的情境教学要求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必然要求把普遍化的知识转化为特定情境的知识。对于过于宽泛的工作领域,如果仅仅设置一门课程与之对应,将很难创设特定的情境,不利于学生学习具体的职业知识,从而影响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一些宽泛的工作领域,在项目课程体系设计时,我们结合项目进行了合理的拆分。如针对纺织品设计的工作领域,要求与之相对应的职业能力有:搜集资料和流行分析能力;市场分析和判断能力;面料选择及运用能力;产品造型能力;设计思维的图形表现能力;一定的制板与打样能力;文字表达与语言交流能力,所以此时就需要结合项目拆分出多门课程――纺织美术基础、家纺面料识别与应用(与面料开发工作领域重合)、家纺产品造型设计、家纺结构设计与工艺(与制板工作领域重合)。当然,其中的一些课程可能与其他工作领域拆分出的课程相重合,有待下一步归纳整理。
结合项目对工作领域进行拆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所选择项目的典型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项目之间的能力区分度,即不同项目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差异,是否足以使它们需要通过不同的课程来培养。如针对纺织品跟单工作领域,有人建议设置纺织品业务跟单与纺织品生产跟单两门课程,但通过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我们明确了这两种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是同一能力的不同阶段,其差异不足以需要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来培养,因此,仅设置一门对应课程――纺织品跟单。
五、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项目课程体系是“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体系,其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培养某个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项目课程体系中的项目课程首先要有唯一的课程目标,而且课程名称应突出任务特色,反映课程的学习目标。专业核心课程当然更是如此。
在对本地区纺织品企业充分调研、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图案设计与表现、造型设计与表现、绣花、绗缝设计与工艺、制板与打样、展示设计是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能力,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依据这些能力我们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并命名为纺织品产品造型设计、纺织品结构设计与工艺、纺织品陈列设计、纺织品跟单。课程名称明确地表达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如图1所示。
六、直接依据工作领域(而非支持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
在依据任务讨论课程设置时,往往存在一种现象,即从支持的角度考虑课程设置。如针对纺织产品设计开发这一工作领域,有人建议设置形态学课程。这门课程自然与纺织品设计开发能力的形成相关,但它与该能力形成的心理过程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在相关能力形成中的作用非常微弱。这样的做法与项目课程设置的思路完全背道而驰,很容易使课程体系回归到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是我们在项目课程开发中要极力避免的现象。因此,针对纺织产品设计的工作领域,我们首选纺织品造型设计这门课程与之对应。
七、设置面向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
尽管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按照工作逻辑进行建构,有利于学生科学、合理地学习,但是在项目课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并不足以满足他们适应未来多变的工作环境,所拥有的技能学习的时间,也不可能使学生的技能达到非常娴熟的水平。因此,为了弥补项目课程的这一不足,我们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还是设置了针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只是这些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会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如纺织美术基础、专业摄影、专业计算机操作、专业英语、中外染织史等等。当然,这些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项目课程中以应用的形式仍会继续出现。
八、项目课程体系的编排
在确定了具体设置哪些课程以后,将进一步对这些课程的展开顺序进行编排。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展开是由一般到具体、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序,而依据经验递进原理,课程的实施顺序应按学生的经验发展规律展开,使课程与学生曾经的自身经验结合起来。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展开顺序与传统教学模式正好相反,是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这样的展开模式,切入点具体,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近,使其容易理解,容易产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学习经验的建构规律,能够使他们更好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课程体系由素质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构成。其中素质课程模块对应普通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对应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基本技能课程、项目课程以及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的编排中,我们将项目课程与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其与普通文化课程并行;同时又将项目课程与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交替开设,先开设见习、模仿类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再开设综合技能类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而项目课程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穿插其间;基本技能课程开设在前,理论课程开设在后,其功能在于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促进对实践过程的理解。
最终,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项目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方案如图2所示。
总之,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整个项目课程开发的作用显著。但同时,项目课程体系设计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作为开发主体的教师深入其中,并因地制宜地进行研究、实践与修正。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才可能开发出科学、实用、特色浓厚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才可能将项目课程开发进行到底,才可能促进学生科学、完整、合理、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19-21.
[3] 徐国庆.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J].职教论坛,2009,(6):04-07.
[4] 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06,(4):78-8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a Problem-oriented Classroom
ZHONG Hui, ZANG Han, DONG 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a problem-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majo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mechanism,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unified teaching system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ory learn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discussion, innovation projec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active thinking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explan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argu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interest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skills,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requires tha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Key words:Problem-oriented; innovative projects; interdisciplinary.
1 概述
近年?恚?跨学科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本质上仍不能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比较快,而其课程教学内容又不能及时更新。其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变革性不断加快,然而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于计算机类课程教材和大纲的更新一般都是落后于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因而使得计算机众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使用旧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总是跟不上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没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2)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跨学科课程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单调乏味,教师上课难,学生学习更难。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也不好,因而研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常规使用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目前经常使用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主要讲授包括讲述知识内容、讲解概念含义、讲读启发引导思路和讲演实验演示过程。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知识还是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自己去理解掌握领会,才能消化和巩固知识。
2.2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作示范性例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用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知识。它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3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解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它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问答可以是根据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化、系统掌握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逐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问答式教学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互为问答的形式来体现;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它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
2.4实验法
学生使用教学设备,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跨学科教学课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快速发展,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把跨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2.5实习法
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加强实验操作水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实习法和实验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1]。
3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讨论法提出
问题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单独提出来,在结合实际和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方法,可分大组进行。在对大量参考文献参阅和亲身教学经历提出切合工作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类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在计算机类部分课程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开放方式的改革。该方法要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课堂讨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以学生的理解方式和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为基本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主要针对适合跨专业学习的课程为实例,研究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和讨论融入课堂,以项目实例为案例,引导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研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逐步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力,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针对《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循规蹈矩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变为生动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如在《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解决课程教学难点,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无线局域网wifi连接、wifi漫游连接、无线手机蜂窝通信、智能家居无线传感网、无线mesh网应用等问题,进而解释无线网络通信的各层协议原理,同时在培养综合技能方面也采用任务驱动模式[2]。
(2)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是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在无线网络系统课程中设置了4个开放无线实验,在教学要求中规定学生自主选择2-4个开放实验项目,并且要求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课题讨论工作,鼓励以项目导向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协作式教学: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协作式学习起到一种互相启发,分工负责,团结合作的锻炼学生团队工作精神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合于分组进行的较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探讨性课后实训的完成。
(4)开设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创新项目。为适应多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时增加实验项目,以综合实验为主,提供探索性项目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实验、综合项目和问题研究等研究型实验课目。其实验课程只对实验结果提出要求,不说明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自主的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思维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方案、步骤、装置,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目标。这种新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关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多方面自主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进一步引导和针对性对个性化学生的科研训练[3]。
(5)体验式教学:为了使学生得到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习,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得到锻炼,使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标准得到统一。学生在工作中承担课题任务,并获得定期讨论。
(6)互动式讨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研究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过程中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找到能够让学生方便理解,提高知识接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找到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类似实例和知识原理,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讨论,知识问答,内容辩论,让学生能够有逻辑的由浅入深的接受课堂内容,了解知识的起源、过程、解决方法和结论总结,扎扎实实理解,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小良好的基础。
灵活运用以上几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并具有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该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4]。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课(简称“思政课”)教材均由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编写,并在将近十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几经修订,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学生和教师喜欢的高质量教材。不言而喻,一套好教材,对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好的教材未必就一定自然而然的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1]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的探讨中,存在着没有处理好“大体系”与“小体系”的关系问题。高校“思政课”是由《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主干课程构成的,每门课程单独形成“小体系”,四门主干课程形成 “大体系”,所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必然要面对“小体系”与“大体系”的问题。当我们谈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时,多数是从“小体系”的角度而谈的。但每门课程作为“思政课”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建立在整个“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的基础上来考虑。
一、整合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
教材是教师“教”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吃透教材是教师的“必修”课,而研究教材的特点又是吃透教材的前提。要想实现教材资源的整合,就要对教材内容做到有深度有广度的把握,这就需要精读教材,这里的精读教材不是讲授哪门课程就读哪门课程,而是要对四门主干课程都要精读,这样才能做到总揽全局。事实上虽然是“思政课”教师,但也仅是讲授“思政课”中的一门课程,只是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有所把握,而对于“思政课”中的其他课程的内容却并不是很了解,这样虽然对本门课程的深度上有所优势,但对“思政课”在广度上就处于劣势。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让每位“思政课”教师做到哪门课都能讲,而强调的是要对“思政课”的所有主干课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准备自己所讲的课程内容的时候才能照顾到“大体系”。
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凝练所讲课程中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形成专题。教师要深入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将体现同一问题的内容进行重组,尤其是“思政课”教材中同一个问题在多个章节中都有所体现的,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初看起来,总觉得有种重复的感觉,但其实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不经整合,在哪个章节出现就在哪个章节讲,在内容上不仅重复而且也讲不透彻。以问题为主线,跨章节进行整合,讲解,这样不仅讲解得全面而且也深入。如果单门课程内容整合处理的是“小体系”内的纵向关系的话,“大体系”内的整合就是处理横向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每门课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其他三门课程中有没有涉及到,如果涉及到了要进行融合,这样,作为学生并不是单纯地学习了四门课程,而是四门课程共同地为他们解决了某些问题。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化
教材内容的整合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了教学体系,教材内容整合为教学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必要准备。而教学体系的实现一定离不开具体的“教”和“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怎样教决定了怎样学,因此,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思政课”中的内容与专业课内容比较而言,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小学的政治课、品德课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涉猎。事实上,“思政课”中的一些问题就是大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因此,学生在 “思政课” 的学习中不该是“听众”“观众”,而是参与者。“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2]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自然就会涉及如何教的问题。如何教确实是一个很重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学的问题,因为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要想实现“不教”,学生就得有“学”的能力。而要想形成“学”的能力,就要有这种能力形成的环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力养成。“思政课”是为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提供智力支持的,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他们才是问题的承受者,因此,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知道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切实解决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贯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习惯思维。教师不再是进行纯理论的演绎,只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体会与学生一起分享给伙伴了。“以主体间性原则为指导,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合作者、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的人。”[3]而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方法指导。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内容在转化过程中不随意的演化教材内容,更不能随意删减,作为一门课程的整体,在内容的编排上是为了实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如果对教材内容随意的删减就可能改变了课程的初衷。另外,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整合后的内容在逻辑上安排,不要随意地打乱原有内容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方法上要多样灵活,但教学方法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方法的适用而改变教学内容,要做到选择的教学方法是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除此以外,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今天学到的不仅对解决当下问题有所帮助,同时也对解决未来问题有所帮助,这样,“思政课”才能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R]教社科[2008]5号.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4.
[3]赵平.德育审美化的哲学基础[J].高等农业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