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征分析

纵观近期发生的操作风险案例,覆盖面非常广,涉及的范围全面,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既涉及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也涉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这些案件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刑事犯罪案件频发,内外勾结案件凸现;二是尽管银行案件总数稳中有降,但涉案金额上升;三是大部分案件集中在基层;四是因赌博、炒股、经商等原因诱发的案件比重较大。这些案件的发生,是旧体制的弊端、当前社会矛盾、社会信用环境以及传统的银行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与作用的结果,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基本制度执行不力、内控制度不落实和对基层机构特别是对机构负责人管控不到位造成的。要遏制当前银行案件高发势头,必须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要从根本上改变“重业务轻管理,重外延扩张轻内控建设”的局面。

一、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通过总结这些案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制度因素,内部人员因素,系统因素,有关社会因素。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1]。

(一)制度因素

主要包括制度不完善、滞后性、执行不力等。目前,各商业银行制度建设正朝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内控制度和各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许多制度都执行不力从而流于形式;制度的滞后性使得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创新的需要。诸如银行职工盗用客户资金案、贪污公款案、挪用公款案等。

(二)内部人员因素

包括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员工业务能力、越权和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人是操作风险防范的主体,在操作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银行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劳资和法律纠纷,员工因意外伤害而要求赔偿的事件也不断出现,增加了操作风险的损失。诸如违规放贷案、假冒客户名义办理贷款案等。

(三)系统因素

包括软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等。目前,银行都实现了网络化,系统的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系统安全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引发操作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故障,可能会出现存款重复入帐、取款未下账等。如果不法分子利用这类故障,将错误款项转移将使银行蒙受损失。诸如存款资金被电话银行盗取案、利用假省份证造假案等。

(四)有关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外部欺诈、抢劫、盗窃、黑客攻击以及经济萧条、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从短期来看,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外部欺诈,从银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由于内外部欺诈所产生的损失事件数目占到全部损失事件数目的70%,损失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其他类型;从长期来看,随着银行业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性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多。诸如:齐鲁银行金融票据诈骗案等。

二、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一)广泛性

这些操作风险案例覆盖面广,涉及的范围全面,操作风险发生可能性遍布银行的所有业务环节,涵盖所有的部门,而且风险内容会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增加。既包括较为传统的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支付业务、收单业务、担保业务,也包括新兴的代客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票据业务、同业业务,还包括银行外包的相关业务;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的错误处理上,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损失较大、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重大事件上。

(二)同步性

纵观这些案例,发现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业务的复杂程度上升,在制度、流程、系统和人员上会出现许多新的操作风险因子;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在制度、流程和系统上越是容易出现漏洞,人员越是容易疏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步性,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与人员素质的落后是其频发的症结。

(三)多样性

通过总结这些案例,发现我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与经营业务风险、执行分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四)基层性

纵观这些案例,大多数操作风险案例发生在基层单位,支行对总行与分行的相关制度和业务规定执行不力,总行和分行对支行的监督也不够充分,基层员工法律和合规意识不足,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或抱有明显的侥幸心理。

(五)放大性

这些案例在发生的第一时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多数基层支行对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封闭消息、封闭舆论,只要有负面东西一律不让报道,说是担心引发金融风险。结果是把小问题酿造成了大问题,把小风险酿造成了大风险。比如齐鲁银行事件,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早有预警和提示,结果是人员被换,最终酿成大案。

三、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一)防范难点

对于这些防不胜防的操作风险案件,国内银行在监控上确实存在不少的难点[2]:

1、案件防范意识不到位

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一般员工,对案件防范的意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案件主要是指大案要案,操作上的小问题不是案件,没有考虑到往往是这些小问题才导致了大案件;认为业务发展是主要,案件防范是次要,重发展、轻风险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2、制度执行不到位

再完善的制度落实不到位也只是空谈。有章不循,操作不规范在实际中普遍的存在,过分相信自己,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频繁出现,久而久之,造成风险漏洞越来越多、越积越大,为案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监督检查不到位

没有监督检查,制度就无法真正的落实到位,而在工作中,不论是专门监督检查部门还是业务部门自身,监督检查常常流于形式,重视纸式材料,忽视现场检查,造成在重要工作环节上不能严格履行制度,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受到了限制,以致引发了案件。

4、案件防范手段不到位

目前,工作中主要强调硬件手段的防范,而忽视员工对案件防范的关心程度、理解程度、执行程度,忽视员工的思想变化、情绪变化、家庭环境变化,缺乏对案件防范措施的创新性、有效性。

(二)防范措施

针对这些防不胜防的案件,纵然监管部门在监控上存在诸多难点,但还是要坚定不移的防范操作风险,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使金融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如何防范操作风险问题,提出如下几项建议[3]:

1、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主要手段:第一,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第二,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从制度上保证内控效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 第三,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内部监管的连续性。

2、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这是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手段:第一,梳理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第二,专设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第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可能来源于制度、人员、系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任何方面的缺陷都会诱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在总结我国当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要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员工守法合规意识,在全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力争全面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天玲.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金融与保险.2008.(6).

[2]中恒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项目部.金融业风险案例汇编.2012.

[3]杨娅丽,陈林龙.切实防范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J].中国城市金融,2005,(5).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量化;建议;风险操作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概述

2004年6月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不完善或者是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还有就是外部事件都可能造成操作风险,它包括了声誉风险以及策略风险以外的法律风险作为一个涵盖多种风险的集合概念,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广泛性和普遍性、难以度量性和不对称性等特征。

当前我国面临的商业银行主要操作风险有:(一)人员的因素。据资料显示,在对我国169起商业银行风险案例分析当中,人员因素引起的风险就占了44%,比例之高所以必须引起重视。(二)流程的因素。业务流程设计如果欠妥,将造成银行的损失。(三)系统的因素。1、系统失灵或者是系统崩溃所导致的风险,2、由于系统漏洞所导致的风险;3、操作人员违规、失误操作导致的风险; 4、外部系统非法入侵的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的概述

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的重要前提就是操作风险度量。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迫于防范操作风险的要求,要求,风险的管理部门要做的就是量化操作风险 也就是把那些抽象、复杂的操作风险转换为直观又简单的数字这样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商业银行所这样子可以很直观的反映出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的现状提前采取的控制措施,就是由于量化操作风险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出操作风险的一个变动趋势。

尽管商业银行在量化风险中存在很大困难,但是为了准确度量和有效防范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国际金融界和巴塞尔委员会努力探索,开发出了一些模型方案,例如损失分布法、基于损失分布的蒙特卡洛模拟等,巴塞尔委员会充分总结了这些成果,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中提出了三种系统的计量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一)基本指标法

按照基本指标法,操作风险的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Capital Charge=a*Gross income

其中, Capital Charge指基本指标计量法时所需要的资本,Gross income指的是银行前三年利息收入、交易净收入非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的总和的平均值a取固定值15%,由巴塞尔委员会自定。

基本指标法简便易行,之所以使用这种方法的监管成本这么高,就是因为他过于简单,特别是各商业银行都使用a做为统一的固定比例,这样有不同风险特征与风险管理水平的商业银行要求每单位的总收入要配置相同的监管资本,这就是操作风险管理优劣奖惩机制无法自动发挥作用的原因同时该方法将商业银行视为一个整体来衡量操作风险,因此很难对不同银行的操作风险做比较就是因为它对操作风险衡量的敏感性太过缺乏因此,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基本指标法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意义,仅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相对简单的银行。

(二)标准法

标准法是一种比基本法更为复杂的方法;但是它对业务类别进行的定的区分是基本指标法无法实现的,相关比之下标准法也反映出了不同类别风险的特征差异但同时与基本指标法相同的是都是使用的标准法监管资本的计算,指的并不是直接与损失数据有所联系,与此同时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就是因为它不能直接反映各商业银行本身操作风险的损失特征)

Capital Charge=Σ【ai×Eli】

Capital Charge表示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

ai表示在这8个业务类别当中各类别在过去的这3年中的平均总收入,即表示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比,,EI表示有关业务种类的指针.

(三)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就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监管要求的同时,运用相关运用相关定量与定性标准,再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来计算出监管资本的要求。使用高级计量法的基本都是商业银行这样规模很大而且业务组合又复杂的,都是需要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包括分析收益波动法、内部度量法、案例分析法、因果关系模型法、损失分步法,下面主要介绍一种较常用的方法:

损失分布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衡量操作风险几种方法中最复杂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根据以前内部数据的分拆,大概每一业务种类或者是风险分类都有以下的可能性分布:单一事件的影响以及来年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所有业务种类/风险分类的风险值相加,也就是商业银行总操作风险资本金配置要求。损失分布法同样是采用银行本身的历史数据对风险进行一个模拟,与其它方法相比之下,更能体现银行自身的风险特点,虽然数据只可以说明历史,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或者还有所欠缺,但是它的结果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并且损失分布法合理的利用了模型计算出的风险资本而且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情景分析进行定性调整,所以它基本上是足以克服预测能力差的不足的。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案例分析

Abstract:In this paper,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operational risk loss events disaggregated data and sectoral disaggregated data to start,using case study method and foreign bank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risk study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banking operations in the form of the relative risk of more serious and focused, mainly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raud-type events,and commercial banking sector. Typical analysis of foreign case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risk of serious and focused on our operational reasons: the credit system and the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bank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the incentive system is plagued by problems;banking business model is still sub-sector,and the 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Key Words:operational risk,loss events,case studies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64-04

操作风险是银行业最古老的风险之一,伴随着银行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很多国际活跃的银行业早已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但直到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业三大风险之一,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才受到广泛的关注。操作风险是当前国际银行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银行业风险之一,而且随着银行规模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操作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给一些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因而成为其最重要的风险。

本文对国内外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归纳总结,对其风险根源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发现我国银行操作风险集中于内部欺诈。中外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严重且集中的原因:信用体制和法律制度急需建立和完善;银行业内控制度和激励制度存在弊端;银行业仍然是分业经营模式,而且产品结构单一。

一、国内外银行业操作风险数据说明

首先,对中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进行比较分析。从表1分析可知,中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相似之处是,操作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失强度较高的损失事件都集中于几种损失事件类型,即外部欺诈,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和客户、产品以及商业服务。不同点是,“内部欺诈”这种损失事件类型是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最高的事件,损失频率为57.75%,损失强度为67.5%;而且,相对外国银行业而言,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的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更为集中。内部欺诈占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分别是57.75%和67.5%;然而,国外操作风险事件中的内部欺诈损失强度只占总损失的7.23%。

其次,对中外商业银行跨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进行比较分析。我国银行业中的商业银行部门是操作风险损失发生频率最高的部门,为74.65%,而且几乎覆盖了所有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损失额度,高达97.59%;外国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和损失强度最高的业务部门都是零售银行业务部门,分别是61.10%和29.36%,同时其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事件损失的单位额度比较高,因为其占有的损失强度(28.95%)是其损失频率(7.22%)的四倍。由此,对中外银行业来说,商业银行业务部门都是单位损失强度很高的部门。

二、国外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原因归为四种原因:人员因素、产品因素、流程系统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人员因素包括员工故意与非故意所导致的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以及雇用合同与工作场所安全等问题导致的损失。产品因素主要是指对客户的专业服务和产品特性或设计等所导致的损失,这也是外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排在第四位的损失类型。流程系统因素包括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误,交易处理或流程管理的失误,以及交易对手关系的破裂等内控系统在内。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政治、经济及社会危机等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

(一)巴林银行案件

1995年2月的最后一周,巴林银行最终倒闭,毁于新加坡分行期货期权部门经理里森投资失败。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并投资于日经指数期货,期间由于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记账工作都积压起来,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已经导致大额的损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使低迷的东京股市更是雪上加霜。里森一方面遭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购入大量日经225种股票指数期货(日本股票的平均股价期货),进行投机。截至1995年2月26日,里森总共购进2-4万张合约,此间日经指数由19000日元水平跌至17500日元左右,每张合约损失约12万英镑,亏损金额在3.7-4.5亿英镑之间,而此时巴林银行的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只有2亿英镑,资不抵债,必须变卖资产或接受收购,才能清偿4亿英镑的债务。最后,由于信息交流不充分,英格兰银行的拯救计划失败。巴林银行最终倒闭。

巴林银行的倒闭发人深省。首先,里森的职业道德问题是巴林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1992年他在新加坡工作时就开始从事未经授权的交易,随着交易的失败,里森为了掩饰其投资失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伪造文件,性质已经由冒险变为内部欺诈。其次,巴林银行的内控漏洞为里森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一,内控制度存在严重弊端,里森兼管交易部和清算部,即集业务操作权和管理监督权于一身,能够逃避监督,且在出现亏损时能够隐瞒亏损而等待转机;第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意识,缺少有效的内部监管措施,进一步纵容了里森的欺诈行为;第三,账户管理混乱,留下的未清理账户“88888”为里森的欺诈交易提供了掩护和工具;第四,巴林银行当时使用的系统落后,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信息交流不畅,也无法及时发现“88888”这个错误账户。最后,衍生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以及外部环境的难以预测性,最终葬送了巴林银行。由于里森判断失误,投机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巨大的损失,而且加上日本地震这种外部因素给里森的投机以致命打击,巴林银行资不抵债而倒闭。

(二)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个人欺诈行为亏损47亿欧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凯维埃尔在深信欧洲股市大涨的情况下,2008年1月初操作一个以欧洲主要股票市场指数变化为基准的金融工具,开始做多。根据套利交易的规则,必须对现实市场特征的投资组合做反方向操作以对冲风险。然而,凯维埃尔一手真实,一手虚拟,作了一个表面上的套利交易,以银行数百亿资金伪造交易数据建假仓,盗得密码进入IT系统取消交易,赌单边看多,交易金额高达500亿欧元。但是,欧洲市场巨幅震荡,降幅超过了4%,交易所要求追加保证金,此时凯维埃尔无法为其交易追加足够的保证金,欺诈行为便由此被揭发了。

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件的警示,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是该事件的根源,但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性和预期性是此操作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而且内控和交易系统的严重漏洞为交易员违规交易提供了条件,市场风险仅仅是违规事件暴露的触发点。

具体而言,首先,人员的道德问题构成了“人祸”,虽然凯维埃尔的初衷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事实上已构成了欺诈行为。他盗用了操作人员管理的IT系统权限,同时伪造数据和交易;而且早在2005年他赌国安联保险公司的股票下跌而单边做空。其次,内部控制存在严重问题。第一,系统问题,能被交易员盗取密码说明银行和整个安全系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风险控制的漏洞。实质上,凯维埃尔为单边投机交易而伪造的数据都记录在法国兴业银行集团的系统中,但风险控制人员并没有核对净仓交易额的平衡关系;第三,上级的纵容。为了盈利目的,凯维埃尔的行为得到了上司的默许和纵容,这也是银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情况。最后,对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预期失误,在市场剧烈震荡所需补缴的保证金触发了事件的暴露点。

(三)爱尔兰联合银行案件

2002年2月8日,爱尔兰联合银行(Allied Irish Bank,AIB)的全资子银行全冠银行的交易员Rusnak被发现存在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共计达6.912亿美元。1997年前后,交易员Rusnak在货币远期交易中,由于对日元走势的错误估计,遭受了巨大损失,他开始编造虚假期权,制造真实的远期交易已被套期保值的假象,以此来掩盖他的损失;而且这种欺诈不断重演,直到2001年底。2002年1月,银行发现资产负债表交易头寸和2001年底的外汇交易额都存在问题,才开始关注Rusnak的交易情况,到2002年2月8日Rusnak的欺诈被发现。

爱尔兰联合银行案件同样揭示了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几个原因:

首先,交易员Rusnak存在“职业道德”问题,长期在货币远期交易中进行欺诈,编造虚假期权和确认书;而且,Rusnak利用了投资理财部主管Cronin对他的信任(没有对他的行为给予更多审核),同时利用投资基金部经理Ray对他的袒护以及Cronin对Ray的信任,威逼后台工作人员。

其次,爱尔兰联合银行的子银行全冠银行存在严重的内控问题。一方面,投资理财部自身的监控存在漏洞。Rusnak是投资理财部的前台交易人员,他的交易行为本应该由负责报告和后台确认对其进行监控。投资理财部分为三个部门:投资基金部(前台负责交易)、资产负债管理与风险控制部(负责报告Var限额、交易损失和交易对家的信用情况)、财务管理部(后台负责确认)。但是,部门和信贷评估人员失职,并且相互推卸责任,都不认为自己负有进行调查的责任,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后台人员没有始终如一地确认交易,1999年后台部门(财务管理部)的内部审计进行了交易确认的抽样调查,但没有抽查到Rusnak的任何一笔交易;投资监控人员软弱、欠缺经验,这些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未接受过正规训练,管理松散。而且,投资理财部主管Cronin的信任和投资基金部经理Ray的包庇,纵容了Rusnak的欺诈行为。

最后,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复杂性和走势的预测性,也是这次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全冠银行的交易员Rusnak对其交易的货币远期和货币期货中的日元走势判断错误而产生的巨大损失,形成了Rusnak进行欺诈的经济压力。当然,银行内绝大多数员工对金融衍生产品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也为Rusnak的欺诈提供了机会。

(四)结论

上述三件操作风险案例都是几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的综合。所以,在数据收集的实践中,很难将每个案件完全归类到某种损失类型,更难将损失金额准确的分离到所包含的不同损失类型中。

对上述三个典型操作风险案件的分析可知,它们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性,即员工的机会主义倾向,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引发的经济压力,以及银行内部控制上的漏洞提供了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而且,后两者的客观存在进一步纵容了银行员工的机会主义倾向,并加剧了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增加了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扩大了操作风险案件损失规模和影响范围。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任何操作风险案件都涉及银行员工,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是操作风险的最根本原因,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现代银行业操作风险发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同时,内控(前面假设的监督属于内控的范围)的漏洞是操作风险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通过国外银行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意识到: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银行内控系统的薄弱或漏洞,是操作风险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亦是如此,总结2003年以来媒体公布的29起案例可知,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绝大部分是欺诈,占案件数量的93.1%,包括内部欺诈(51.72%)、外部欺诈(10.34%)和内外勾结欺诈(31.03%)。第二,内部员工参与的操作风险欺诈案件占82.76%,尤其是操作风险案件大多数都涉及到银行管理人员。从29件案件中,涉及银行管理人员的有45%,占银行员工参与欺诈案件的52%。第三,操作风险案件涉及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存款、贷款和金融票据,占72.41%。除此之外,上述操作风险案件中很多不涉及具体的业务,而是纯粹的贪污受贿和挪用资金。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具有集中的特点

第一,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不同,当前仍然是分业经营,绝大部分业务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部门、零售银行业务部门、支付与结算业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部门;第二,我国银行业亟待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力度,银行业的“违规金额”随监管力度的下降而急剧增加。

当然,不论是国外银行业还是我国银行业,实际上,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类型是交叉在一起的,例如,客户、产品和业务服务往往会与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交织在一起,业务中断和系统损坏也会与外部欺诈中的黑客破坏相交叉;而且,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整个银行系统和所有的业务部门都“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以此重新整合为包括各种业务部门在内的“项目小组”。所以,中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所导致损失很难被清晰准确地归因到某种事件类型和业务部门。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把操作风险视作一种整体性的全局性的风险。

(二)中外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同点表现在: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术能力是操作风险的根源,而且内控的薄弱和漏洞是引发操作风险必不可少的因素。差异则表现在:首先,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纯粹欺诈更为明显和严重,说明了我国的信用体制和法律制度急需建立和完善;第二,我国银行业员工的道德风险更加严重,这是我国银行业包括内控制度和激励制度在内的银行治理结构存在弊端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监督力度不够的后果;最后,目前我国银行业仍然是分业经营的模式,存款、贷款和金融票据是银行的主要产品,为了使得银行乃至金融业真正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国际竞争力,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急需向国际化和混业经营转变。由此来看,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案件更具有“中国特色”,而不会发生在具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发达国家中。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2]刘积余.美国银行业大变革透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鹿野嘉昭著,金熳宁译.日本的金融制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刘桂平.中国商业银行再造[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5]田玲.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信息工程及技术相结合的体现,是将工程思维运用到金融领域中,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的发展,其最大创新特性是为金融业提高新科技,金融工程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金融工程三种技术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

二、分解技术及其应用

(1)分解技术。分解技术是在原有的金融产品或者金融工具上,分离出金融产品中存在的高风险因子,然后将分离后的各个独立部分当成一种金融工具产品进行市场交易。分解技术是将金融产品风险拆开,分离风险因素,从根本上消除产品风险的过程。现有的金融工具产品都是由特定的要素和结构形式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浮动利率债券,当市场利率不稳定时,如果投资人比较厌恶风险,就会大大地降低投资力度。如果能将风险因子从债券中分离出来,那么债券市场的交易就会变得更加活跃、更加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分解技术应运而生,分解技术既可以消除金融工具产品风险,又能满足不同投资人的需求。分解技术是从单一的金融工具产品中进行风险因子分离,将分离后的产品变成一种新型的产品,同时分解技术还能从多个金融工具产品中进行风险因子分离,并将分离后的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分解技能的成本比金融工具产品演变化后的产品收益低,大多数金融产品可以通过分解技术进行分离,这样不仅能规避风险,还能降低成本,满足市场需求。

(2)应用案例。美国美林公司推出的“TIGR”金融产品就是一种分解技术的运用,其具体做法是:将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付息票国债的每期票息、到时现金收入进行重新组合,转化成树种不同期限只有一次现金流的证券,也就是零息债券;和银行签订零息债券不可撤销信托协议;由银行保管零息债券,由美林公司承销出售给投资者。这种零息债券对发行人来说,在到期前,不需要支付利息,能获得最大现金流利益,同时还能得到转换套利,获得可观的收入;对于投资者,在到期日有可观的现金及利息收入,节省了再投资成本,同时规避了风险,还获得了税收延迟及减免的好处。在该案例中,通过分解技术将多年期限的债券风险拆开,分解成多个不同期限的单位工具,将原来绑在一起的金融风险转换为多个无利率风险的零息债券。

三、组合技术及其应用

(1)组合技术。组合技术是对同一类的金融工具产品进行搭配,形成一种复合型的新型金融工具产品,运用期货、远期、互换、期权等金融工具组合体规避金融风险。组合技术和分解技术完全不同,从理论上讲,组合技术是根据实际需求,构成一个相反方向的头寸,将部分或者全部风险冲销,组合技术的灵活性很强,可以无限制的构成新型金融工具产品,在实际工作中,金融工具及组合形式的确定要根据风险状态及要达到的头寸确定。从技术上讲,对冲头寸的构成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冲目标的确定;另一方面是原有风险的来源、性质、形态等。从实践上讲,首先要了解用户需要保护的风险位置及保护目标是有限对冲还是完全对冲,然后要根据用户对风险的态度,根据用户的要求,适当的裁剪金融工具,从而满足用户对组合工具的收益及风险特性要求。由于金融风险暴露存在于任何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个人中。因此,组合技术常用于风险管理中。

(2)案例分析。B.F.Goodrich公司一个多样化产品的制造商,其产品包括轮胎、橡胶制品、化工产品、塑料产品等,受经济衰退的影响,Goodrich公司出现巨大的财务困难,为满足财务需求Goodrich公司需要筹资5000万美元资金,如果通过贷款获得该项巨额资金,需要很长时间还上借款,而贷款利率很高。在这种情况下,Goodrich公司根据所罗门兄弟公司提出的建议,发行钉住LIBOR的浮动利率债券,并且和Rabo银行实现互换。Goodrich公司和Rabo银行为了规避利率风险,Goodrich公司希望在利率上升时减少支付,在利率下降时,放弃部分潜在收益,Rabo银行希望在利率上升时放弃部分潜在收益,而在利率下降时减少支付,双方又达成期权协议,当利率涨幅超过200个基本点或者跌幅超过100个基本点,双方都支付固定的利率,同时也收取固定利率,该协议为双方的利益都提供了保障。

四、整合技术及其应用

(1)整合技术。整合技术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产品在结构上进行重新组合、集成,从而获得一种新型的混合金融工具。整合技术既可以保留原有金融工具产品的某些特性,也能创造出新的特性,满足投资人、发行人的实际要求。从理论上讲,任何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金融工具产品都能相互整合,形成新的金融工具;从实践上讲,这种新的混合金融工具能用于汇率市场、跨利率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市场、股票市场等。投资人、发行人在同时操作股权工具、利率工具时,需要与股票市场、利率市场的参与人产生联系,如果在某个交易环节出现错误,就会增加风险暴露,如果投资人、发行人使用整合好的新型混合金融工具产品,只和一个交易方进行联系,这样不仅能提高交易效率,还能极大的降低交易风险。整合技术能代替传统的多手操作,从而满足投资需求。

(2)应用案例。美国美林公司为维斯特公司设计发行流动收益期权票据就是一种多功能组合债券,这种债券具有的性质有以下几点:第一,可转换性。投资者购买流动收益期权票据能获得转换期权,票据持有者在其期满前的任意时间段都能将每张债券按照4.36的比率换成维斯特公司的股票。第二,可反售性。流动收益期权票据在卖出时也给予了购买者反售期权,即购买者能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事先确定的价格将流动收益期权票据反售给发行公司。第三,可赎回性。流动收益期权票据的发行人有赎回权,也就是按照事先规定的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上升的价格,有权随时赎回流动收益期权票据,这不但有利于发行者的赎回期权,也有利于保护购买者的权益。第四,零息债权性。流动收益期权票据每张面值1000美元,为期15年,在到期前不付息,如果在到期日没有被发行人赎回,也没有购买者将其转换为股票,或者回售给发行人,债券持有人到期会得到1000美元,实际收益率为9%。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和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主要起着金融服务的职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为企业提供信贷业务而获得自身利益,所以说信贷业务的风险是当今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由于货币化、信用化和金融化的背景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这样一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根据我国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内部控制,需要从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各级分行都实现了内部结构的调整,将原本的信贷部主管信贷业务的旧体制转变成为资产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对不良贷款处置以及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估。但是审贷部门依旧负责信贷政策的管理以及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业务,对于信贷各部门的细化工作完成的还不够彻底。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不良贷款概率来看,由于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运作中存在有次级类和可疑类信贷风险。长期以来,大型企业以及发展较好的企业都在公业务贷款中占据着大量的信贷额度,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缓慢消除,但经济复苏的进程也很缓慢。在当今情形下,商业银行就需要加上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以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正常发展。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具体工作中以企业的长期发展和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发展导向,进而保证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从我国商业银行管控方面来说,业务经营活动的依赖性较强,核心资本需要依靠政府的拨付,这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背后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的发展运营受到了巨大冲击,虽然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贷款并没有出现较大问题,但银行和客户之间依旧存在负债关系,有不良贷款存在的隐患。根据股份制银行的运营情况来看,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使得商业银行在运营和约束上有了很大成效,但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给银行的管理上带来了很多灵活性,但也带来了诸如信贷业务资金周转以及资金来源流动风险等潜在问题。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来看,从事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存款和信贷比例也不够完善。换言之,就是资产的流动性没有达到使用安全的范围,一旦信贷风险发生了变化,那么资金的周转就会受到影响。除此以外,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自我约束能力、按规操作情况以及职权分配情况都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贷风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信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信用体系以及银行环境等却没有与信贷管理机制相匹配,在我国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对于用户信用分析以及贷款方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而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与探讨。

2基于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1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

只有良好的组织结构设置,才能进一步提高信贷业务的开展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制衡作用来使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进一步减少。商业银行相关部门的设置。在商业银行可以设置一定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子公司来负责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评级、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指导来实现,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掌握各分行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掌控。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对所属的信贷业务风险进行同一管理,将下级行的信贷风险材料和向上级行的汇报评估风险在本行进行汇总。除此之外,风险管理部门对于风险的监控实现了对信贷风险的集中管理。在开展信贷业务之前,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动态识别,为新业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及时对所开展的业务提供保障和进行反馈,以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的全方位。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就是信贷业务,那么在商业银行中建立与信贷业务相关的部门就显得尤为必要。信贷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信贷业务的发展,在业务方面信贷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是互相协调、互相合作的关系,而在环节上则呈现出相互制衡的关系。我们在对下级分行进行信贷业务目标制定时应根据高层制定的战略目标以及下级分行信贷业务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经过风险管理部门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评价后交由各分行进行执行。区域性信贷审批中心的建立在集中对信贷进行审批的原则上,将信贷审批权限分配在各商业银行分行和区域审批中心以进一步提高信贷的审批效率。区域信贷审批中心是总行在各地区各支行行使审批权的代表,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审批工作能够在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更好的控制信贷业务的开展,以降低信贷业务风险的出现。各分行和区域性信贷审批中心需要加上对信贷业务发展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的了解,针对各部门提供的客户评价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审批决定。

2.2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

信贷业务会计信息控制。在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会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制定严格的会计处理流程,要在贷款发放和回收过程中及时处理,保证入账凭证的完整和账务处理的清晰,实现会计系统对贷款整个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使会计工作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信贷业务信息归集控制。在进行每一笔信贷业务时,我们必然会留下商业银行用户的信息以及信贷发展情况,而在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搜集信贷业务发展材料,对可能存在影响信贷业务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与此同时,需要及时对所用的信息进行存档,以方便日后的查询使用。信贷业务信息的使用控制。信贷业务的信息很多都涉及到客户或者银行机密,所以各商业银行应针对信贷业务材料建立起严格的保护措施,对于重要的信息进行授权控制,只有经过授权的个人才可以对部分材料进行查阅,同时要注意电子信息的备份,以防止因为发生意外而造成的信息丢失。

2.3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

我们都知道,信贷业务是从贷款人提出申请到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完成评价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了贷款申请、贷款决策、贷款审批、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发放、贷款检查、贷款回收以及贷款业务的自我评价。(1)贷款申请与决策。对于客户的发展,贷款业务发展部门需要根据信贷业务的发展政策积极的开展贷款营销策略,以吸引优质客户。根据客户提交的相应申请,对客户进行风险和内控调查从而确定该用户是否符合发展。如果客户符合商业银行发展客户制定的信贷业务发展目标,那么就可以将客户的相关资料传递到各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客户不符合商业银行制定的信贷业务发展目标,那么就可以拒绝该用户。风险管理部门可以依据信贷业务发展部门递交的材料对优质客户进行寻找,对于行业的选择要具有客观性,不要一味的追求目前发展较火的行业,这样会激发行业间的竞争,造成商业银行的授信集中,从而带来较大风险。信贷业务发展部门需要加强贷款企业的联系,利用银行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帮助,加强银行与企业间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借贷关系。(2)贷款审批和合同的签订。贷款审批部门负责贷款的审批工作,主要根据业务发展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提交的材料对贷款是否发放进行确定,如果经过审批同意发放贷款,那么就可以将签署后的意见交给负责的业务部门进行后援操作。贷款合同的签订是一个需要有相关的法律部门以及有经验的法律人员参与过程,在合同正式签订之前,需要咨询法律部门的建议进而对合同格式的制定和合同条款的协商等过程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商业银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来降低因合同制定不合理造成的商业银行损失。(3)贷款发放以及检查。贷款的发放需要有贷款业务部门和会计部门的协调,会计部门主要在贷款发送时做好帐务处理,在这一过程需要注意对贷款内容的再次检查,其他部门要配合贷款业务部门以及会计部门依据贷款合同的约定来进行贷款发放,以降低贷款发放过程中因操作问题造成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贷款检查一直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很多贷款业务部门发送完贷款后,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贷款检查的重要性,并没有加强对贷款的使用情况的检查。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在贷款发送后对贷款的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了解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根据高管人员变更和企业经营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如果出现了影响贷款回收的影响因素,应该及时进行风险讨论,并及时向上层传递和反馈信息。(4)贷款回收和贷款业务的评价。在贷款到期之前,商业银行应根据贷款合同的规定及时向贷款企业发送到款通知,并部署贷款回收工作。如果贷款可以正常收回,就要及时进行帐务整理,而对于无法正常收回贷款就需要依据企业资信情况进行分析,如果企业资信情况较好,只是因为短暂的困难而无法去进行还款,那么商业银行就需要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和银行的互利互惠。如果对于资信状况不好、故意不归还贷款以及无法正常经营的企业,商业银行就应该及时采取资本保全,以降低企业无法正常还款的损失。在商业银行完成信贷业务后,应该及时对信贷业务开展评价,以完善和补充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内部控制缺陷,以进一步修正信贷业务内部控制。这个环节标志着信贷业务的完成,但并不意味着这一环节不重要。对贷款业务的评价有利于企业和商业银行进一步总结这一过程中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加强对这一环节的重视,将有利于企业和银行更好的完善自我发展体系和经济利益的增长。

3结语

目前我国缺乏良好的适合于商业银行发展的信用环境,而商业银行对于企业信贷的监督力度也达不到要求,没有建立健全信息的流通方式和相应的司法制度,从而使中小企业发生信贷违约的现象越来越多。而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也进一步加强,为此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和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系统,这就需要从信贷业务组织结构的内部控制,信贷业务信息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做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信贷业务的内部组织结构,实现对信贷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以及信贷业务信息的内部控制,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商业银行以及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学文,赵云兰.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苗承雨,问晓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03).

[3]贾清显,陈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内部控制——基于雷曼的案例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03).

[4]任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金融经济,2012(9).[5]杨跃勋.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视野,2014(4).

[6]刘铁锤.论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