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盯市制度;风险管理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相关背景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网民达6.48亿,互联网已经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我国庞大的互联网市场不但让国内传统行业羡慕,也让许多国外的投资者觊觎不已。以下的数据只是这场互联网盛宴的冰山一角:仅仅2015年11月11日这一天淘宝天猫的交易额就有912.17亿元。与互联网的繁荣相比,传统行业境况不容乐观。自2008年以来,国际贸易形势每况愈下,很多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如何走出当下困境?答案是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型经济转型,供应链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总理在多种场合鼓励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三农”服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解决的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的本质在于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化收益,因此风险研究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变化

从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价值链包括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整合,是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者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随着风险承担者的演变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银行等传统供应链金融组织者逐渐被互联网企业取代,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具体来说,最原始的供应链金融1.0版本被概称为“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撑,以完成对一众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支持。但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不对称性,因此银行放款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于是很多银行选择与核心企业合作,让核心企业“1”的数据和银行完成对接,从而让银行随时能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仓储、付款等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这就是供应链金融2.0版本,即线上供应链金融。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在于,较高效率地完成银行、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线协同,提高作业效率,但其理念还是停留在“以银行融资为核心”的层面上,信息来源并不充分,此外银行作为系统单一主体致使整个系统对风险承受能力不高,造成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资金配置效率不高。

随着业内思路逐步打开,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使得大数据广泛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融资的风险得以更充分的识别、量化以及控制,并且债项的结构化让资金利用更具效率。这就是供应链金融3.0,也就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它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并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这种模式思维是一种网状思维,是互联网“普惠、共享”价值观的实际体现。更准确地讲,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中,电商、银行、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跨界合作共赢,逐步脱离过分依赖传统金融机构的境况。

目前,国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大体分为两类:纯交易平台供应链与非纯交易平台供应链。纯交易平台模式中,电商本身只为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交易平台,其自身不经营仓储和物流系统,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小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物流和资金流控制程度不大,但对信息流的控制程度大,以便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风控。非纯交易平台不但在供应链系统除了提供交易平台,还自营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仓储和物流系统,电商向上游供应商提出订单需求,供应商向电商发货,电商向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并产生应收账款。该模式的典型是京东的京保贝。

三、风险管理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供应链金融,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向互联网方向转型。这种转型并非是简简单单地把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简单结合。我们不能把“互联网+”做成加法式的“+互联网”而要把它做成包含其他增量和变量多式运算。那么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短板就是风险管理,互联网给供应链金融带来就是一场风险管理的革命。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的风控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核心。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分为贷前的审核以及贷后的监督,贷前审核可以通过优化模型以及丰富数据来控制风险,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贷后的监督上。本文借鉴期货盯市制度和止损方法设计两个机制去管理贷后的信用风险。

第一,盯市机制。这种机制是针对那些具有十分频繁的日间交易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利用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和算法设计出一个类似于期货结算价的指数。授信之后,根据指数向贷款企业收取适当比例的风险保证金,这些保证金可以用等值的抵押品取代,每日根据指数波动盯市调整风险保证金,以此管理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第二,止损机制。对于那些日间交易很少的企业,我们可以将这些企业集中在一个池子中,然后设定这个池子的最高贷款不良率比如5%作为止损点。一旦池子的贷款不良率达到止损点,停止对所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的中小企业新的授信。采取措施处置不良贷款之后直达盈利覆盖损失后再恢复新的授信。

(二)操作风险管理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注意的是管理操作风险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与收益相匹配,并明确每个操作风险环节上的责任人。操作风险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内控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加大技术投资。根据各项不同业务中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比率进行收益成本分析,针对性地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三)其他风险管理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需要从风险识别入手,鉴别风险的来源、成因以及哪些项目可能受此风险影响。然后定量分析,并结合收益和成本决策采取措施管理市场风险。对于具有相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比如利率风险,可以采取风险对冲的方式管理。对于具有保险可能的市场风险,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对于法律政策风险的应对,相对于监管者,企业方是被动的。最好的应对方式是跟紧行业动态和趋势,加强对经济形势和政策方针的分析,提前准备防范于未然。

四、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终归于一个词:专业。这个专业不仅仅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把握,而且对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把握,只有对这个生态本身有足够的理解,才能在漫天的信息和数据中不至于迷失,才能了解风险在哪里,怎样去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 云蕾.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169-170.

[3] 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6-41.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第2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upply chain finance developed rapidly in our country as an innovative financial business, 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for commercial banks and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to expand their business space, enhance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arting from the cor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ke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risks existed in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point out the corresponding risk control options, according to several major financing mode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fiance proces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financing model; risk management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某一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为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者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全面而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整条生产供应链“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力经济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角度出发,在掌握供应链管理程度与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授信,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化为整条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在推进整条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为众多中小型企业谋求了一条有别于旧的融资模式的融资新途径。

1 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有序运作依靠于这条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物料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链接。商业银行针对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缺口弥补困难的问题,从核心企业出发,将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模式大致分为三类:核心企业在采购环节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核心企业在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以及配套企业运营过程的存货质押业务。

1.1 采购阶段的供应链融资――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从上游大型企业获得的货款付款期往往很短,有时还需向上游企业预付账款以获得所需产成品、原材料等维持经营运作。这个阶段的融资难问题可通过保兑仓业务和订单融资服务来有效解决。

1.1.1 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又称买方信贷业务,是指在供货商即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银行控制货权,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控制包括货物监管、回购担保等作为保障措施,而开展的即缴保证金、即提货物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服务模式。该项业务牵涉到供应商、核心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参与主体之间通过签署《保兑仓协议书》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保兑仓业务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与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不仅降低了银行的融资风险,增加了客户资源,也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非核心企业和处于节点上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便利,有效解决了其全额购货的资金困难。另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保兑仓融资业务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作为前提条件,由核心企业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并以金融机构制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获得不小的收益。

1.1.2 订单融资模式

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上占据优势的主导地位,往往会通过不平等条约挤压中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不会提前支付全额的订单货款,相反却会在中小型企业完成订单后延期付款。由此一来,就要求中小型企业自身具备大量流动资金购买原材料,支付生产和人工费用,而此时的中小型企业又往往面临着向银行获取贷款难的问题,所以其流动资金缺口就越来越大。订单融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以企业所签订的有效销售订单为依据,实行“一单一贷、回款结算”的风险控制办法,发放针对该订单的全封闭式贷款业务。该业务模式下,供应商企业可以凭借拥有的核心企业订单资源向银行进行融资,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问题。此外,核心企业对物流企业和整个运作流程全程监控,较高的支付信用又可以很好地保证银行资金安全。

1.2 销售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当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分销产品时,下游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很难将货款一次性支付给核心企业,此时核心企业便会有无法收回货款的担忧。银行为核心企业提供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有效地完成了核心企业的分销行为,保证了其应收账款的安全。供应链上,第三方企业为核心企业承运货物时需事先预付一定比例的货款,并取得货物的运输代理权收取货款,下游企业在提货时将货款分期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货物。因此,该模式下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和供应链运作情况得到银行更多的关注,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为中小型企业和供应链整体运作提供融资途径,同时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1.3 运营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存货质押业务

所谓存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收动产作为质押,并借助核心企业的担保和物流企业的监管,向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的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下,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之间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协定在中小型企业违约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者回购质押动产。核心企业的配套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但本身拥有的可质押的固定资产较少,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通过协议担保的方式,有效地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并与融资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供货来源或分销渠道。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当着银行和企业间的桥梁,为其提供着质押物的保管、价值评估和去向监督等服务。

以上几种融资模式虽然在适用条件和具体运作方面存在差异,但都集中体现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和特点。一方面,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优势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难的问题,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打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往只评估单个企业的局限,并通过大型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从而降低了金融风险,从静态关注企业财务数据转变为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实现了模式上的根本转变,还极大地发挥和体现了第三方物流的中间纽带作用。

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

在审视供应链金融这个方兴未艾的企业金融服务领域时,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我们在调控资金流时,往往将流动性的优先性排序置于安全性之前,加之过程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供应链金融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

2.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类

2.1.1 政策和法律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末端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抬。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同时,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出台都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的许多环节上存在着种种漏洞和相互矛盾之处,如物权法规定质权人不仅限于金融机构,而银行法却规定企业间不许从事融资业务,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开展金融业务就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2.1.2 市场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动产多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其划分由于供应链所属的行业领域不同所产生的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变化在不断波动,而贷款回收时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一旦资产价格正处于低谷,就给银行经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因此,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所具有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

2.1.3 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融资凭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以及操作模式上的自偿性结构化设计,构筑起用于隔离中小型企业信用风险的强大“防火墙”。而制度流程的严密性和操作运行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防火墙”的效力,并决定信用风险最终是否被有效屏蔽。此种模式在解决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在实质上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转移,对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以及严密性对贷款能否收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远大于传统业务。

2.1.4 监管风险

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趋于复杂,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监管来保障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同时,结构复杂化将导致信息传递延迟使上下游企业间沟通不充分,对客户需求理解产生分歧。就目前的情况看,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等环节缺乏标准和规范,流通过程中物权也很难得到保证,银行和核心企业在流程的监管和控制上存在很大难度。

2.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流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即在银行资本实力、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能力等银行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开展银行业务,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其风险管理可依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信息反馈的操作流程层层推进。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对供应链金融过程中不同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预判和系统化分类。风险识别时,关键在于找到风险的成因以便从源头处予以杜绝。现有的风险类型可分为: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广泛采用的各种授信服务,因而我们在确保授信资产与授信主体间实现有效的隔离,担保过程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上应投入较大关注;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虽然有着核心企业信用作为强大依托,但其金融服务主要还是面向中小型企业展开,因而信用风险就成为了首要的风险关注类型;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核、监管和控制工作,这就给风险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和后台操作,如何保证每一笔操作都能够做到准确无误,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对识别后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描述,判断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而得出所需采取风险控制的最优应对措施。但由于供应链金融还是一个新兴金融服务,能够提供的数据积累尚不完备,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企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的量化处理有一定难度。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要求银行注重数据的积累,不断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系统优化的水平。

风险控制,就是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参照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风险防范、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保险和风险补偿等方法都可作为银行风险控制的有效选择,例如: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货押融资引入第三方监管就是一种风险分散方式。

信息反馈,指的是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从供应链金融牵涉的多方那里实时获取信息和评价,并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以便将遇到的新生风险纳入风险防范体系,并对已有风险控制措施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系统优化,这也将有利于实现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交换与互通。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和模型化,动态的、实时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更是不可或缺,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开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可提高其业务风险管理效率并使其成本大幅减少。

2.3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措施

2.3.1 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是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滞后反映,但是有秩序的经济活动却需要完善的系统的法律制度作为强大支撑。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生业务,发展时间尚短,相关法律还需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国家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动产抵押物和动产抵押查询制度;此外,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押物所有权也在主体间流动,需订立各项契约,维系平等有序的主体间合作关系,为供应链经营提供强制性规则。

2.3.2 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

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包括工商、税务等政府相关机构,以及银行同业、保险、投行、担保等机构的参与,并借助此平台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包括授信、结算、理财、资金管理在内的全面综合服务。加速推进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引导充裕的流动性从单一的资本市场回流到有真正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中。政府应打破原有市场垄断,不断鼓励和刺激民间投资,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多渠道促进国内充裕流动性输出,以缓解现阶段资产价格膨胀的巨大压力。

2.3.3 严把授信群体市场准入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基础,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供应链金融良好运作的保证,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严格筛选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作为抵御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2.3.4 建立流动市场评估体系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销售和变现价值。中小型企业从供应链融资主要依靠存货和应收款等流动资产作为抵押,而存货易受目标市场的供需情况、需求变动和市场价格稳定性,以及时间、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因而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适时定期地进行信息搜集和价值评估,以确保信息的价值性。

2.3.5 强化内部操作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的时效往往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后续操作环节致使供应链金融面临着高出传统业务很多的操作风险,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需加强与合作方的联系,注意其资格审查和质量抽查。即督促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仓库监管能力和仓管信息化水平,制定完善的办理质押物入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加强对质押物的监管能力,避免因管理疏漏和操作不规范而产生的内部风险。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品;供应链条;风险;金融工程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产品供应链条是一种具有系统化、集成化等特点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IBM、海尔、联想等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在产品供应链条管理中得到了非常好的收益。但是,随着产品供应链条规模的渐趋扩张,结构也变得愈来愈复杂,随之而来的是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怎样强化产品供应链条的风险管理,实现良性运转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在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激烈的连锁反应。

一、金融工程的含义

狭义的金融工程是由美国知名财务专家约翰·芬尼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首先提出来的。他觉得金融工程主要包含了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并对金融类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等内容。广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是借鉴了工程管理之定义,综合应用各类工程技术方法来设计与开发出新型金融产品,并且用创新性方法来解决金融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涵盖了产品定价、交易、风险管理等策略。金融工程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性,为金融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主要目的是切实解决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金融方面的问题。

二、产品供应链条风险的产生原理

产品供应链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之中,因为各类事先所难以预知的供应链条系统内、外环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之间出现了偏差,这就产生了受损的风险与可能。比如,企业在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上往往会具备不确定性。一旦合作伙伴不够理想,就会在供应链条运行过程中产生比较大的风险风险。又如,委托间所产生的合同是不是妥当也是具备了不确定性。合作双方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商,其结果也会产生确定性,而供应商交货情况、市场需求情况、企业所面对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等也会存在不确定性。

三、在金融工程中规避产品供应链条风险的措施

(一)实施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产品生产商、批发商以及经营商会运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实施与交易方向相反的训练,从而获得市场盈利,这样一来就十分有利于延缓价格产生剧烈波动而造成的供求冲击。在产品供应链条的起始环节就可在期货市场中实施套期保值,将产品原材料加工中有可能出现的波动风险加以规避。与此同时,要积极地设计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远期合约,从而运用远期交易实施买空与卖空,让产品供应链条中的上游企业能够承诺在今后一段时间购置相应数量产品的基础上还可向供应商购置选择权。立足于选择权,企业可通过产品供应链条来调整今后各种定单之数量,这样一来就能够让价格波动风险运用供应链条企业的一种共同承担加以规避,并且最后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高稳定性以及高效率性。

(二)构建组合合约以规避风险。期权交易是指在支付了必要的权利金之后,拥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之中,依据事前规定的价格来购置或者卖出相应数量的期货合约之权利,但是却并不负有一定要购进或者卖出等义务。一旦超过了规定期限,期权合约就会自动地丧失效率,受到损失的唯有已经支付了的权利金。所以说,期权交易能够让投资人面对着非常剧烈的价格波动之时有了更加好的选择。不管是期货价格的上涨还是下跌,只需波动到了必要的幅度之后,即可规避风险,真正地实现盈利。比如,交易者可以预测今后价格的上涨,在买入期货合约的基础上,还应当买进有关期权所具有的看跌期权。一旦期货合约的价格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呈现出下跌状况之时,就应当使用看跌期权,也就是要用比较低的价格买进期货合约以求获利,这样一来就能降低持有期货多头所造成的损失。假如期货价格真的在上涨,向着对投资人有利的方向发展,即可通过在期货市场中高价地卖出期货合约以实施对冲平仓,并且放弃所谓的看跌期权。对投资人来说,损失的只是相当有限的权利金,但是却能够将风险降低至最低的程度上。只要企业付了必要的定金,即可拥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通过协商确定的价格购入或者卖出相应数量的产品之权利。与此同时,还应当买进和预期价格波动恰恰相反的期权,这样一来就能够让企业的产品供应链条风险最小,从而真正地实现盈利。因为我国金融市场开发时间比较晚,发展也就相当有限,金融价格仍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均衡价格,如此一来,就导致金融工程所产生的衍生工具难以规避各类风险,尤其是其发现价格之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我国企业的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十分缺乏需要加以规避风险的经营性主体,而金融工程之引入与应用也就缺少了相当广泛的市场化需求。以上这些均限制了金融工程在产品供应链条风险管理当中的运用。所以,企业一定要提升自身的实力,提升产品的生产率,开展科学管理以及决策,形成更加高效化的运行机制。如此一来,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类风险,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上尚不成熟,其价格难以做到完全地均衡,如此一来,就会导致金融工程衍生工具的风险规避功能无法做到很好地发挥,尤其是一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在应用上会受到体制、法律法规等的约束。同时,我国的基础金融工具具有开发上的不足,不仅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十分欠缺,而且衍生品的市场和法律法规的发展尚未成熟,从而限制了金融工程在产品供应链条风险中的运用,尤其是金融工程还无法解决风险管理的问题。为此,企业一定要实施科学决策,合理规避产品供应链条风险,从而在金融工程应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笃信.金融工程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3).

[2]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24).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控制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现阶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分为以电商企业为主导、以传统银行为主导以及银行与电商企业合作的三大模式。电商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都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B2B、B2C、C2C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的业务类型。其中B2B即企业对企业,指的是以互联网金融机构向企业用户提供的订单融资金融业务;B2C即企业对个人,是专门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的应收账款等融资业务;C2C即个人对个人,在该业务模式中互联网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个人间投融资的中介平台。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各类风险的分析如下:首先是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对客户的交易付款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是仅仅依靠电子订单以及互联网上的身份信息可靠性较低,进而产生新的信用风险;此外操作风险也是常见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互联网和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得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增加,由于融资请求较之传统的金融模式难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回收的监控复杂性;其次是安全风险,金融平台的稳定性、金融产品以及申请流程的科学性以及软件问题都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因素;最后是环境风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下贷款抵押物的类型更多样化,投资者与贷款者的数量以及资金规模都比较大,当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发生较大的波动时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大。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

(一)完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

金融平台稳定性会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由于硬件或者软件问题导致的风险必须要加快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金融平台的硬件质量和配套软件适应性。为了提高金融平台的规范性,相关部门要对云平台、物联网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行规划,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国家规划的范围内提高自身信息平台建设质量。

(二)加强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对接

电商企业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对贷款者征信评估的输主要来自于线上交易平台,相较于传统的征信数据电子订单造假的难度更低,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避风险,要加快线上线下业务的对接,将线下物流与线上信息流进行对比,全部核实无误后方可放款,避免虚假订单信息骗取贷款的情况。电商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交易监控体系的完善是线上线下业务对接的接触,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要加快培养精通互联网知识和金融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三)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激励和信任机制

信息共享的程度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影响巨大,为了规避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要加快信用评估机制的建立,使金融机构可以获取的全面准确的贷款人信息,深化信息共享,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市场环境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并推动建立起线上线下金融服务都适用的征信体系,通过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提高金融市场中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程度,避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业务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及道德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也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也面临诸多的风险。在此背景下要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相关法规和征信体系的完善来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可持续发展。

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企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者多个企业连成“产―供―销―”一条线,然后将资金流有效整合到各个环节的企业中来,实现金融资本与事业资本的双赢局面[1]。然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尚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地方还不够成熟。有些商业银行忽视了供应链金融的却点,对它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没有做好防范工作,于是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鉴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分析,探讨它在商业银行业务运营模式上的优缺点,从而为做好相应的对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商业银行预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运营情况与实际运营情况不一样,使得商业银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传导性。由于链上的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是串联在一起的,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某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会对其他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利益的相关性非常强。其次是动态性[2]。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也会伴随着供应链上企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最后是不确定性。供应链金融是一个结构庞大的金融发展体系,参与主体多、时空跨越度大造成风险的不确定性。

与其他金融风险相比,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下面就来具体分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会遭遇哪些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就是市场的供求情况是波动发展的。企业在市场发生变化之后,无法按照原定计划销售产品,进而无法按期偿还银行的贷款。于是就造成了商业银行按期收回贷款的风险。

(二)政策风险

我国正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政策的出台给各大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供应链上的企业的筹资、投资等经营管理活动会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或者限制,他们的发展可能会得到支持,也可能会受到打压。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来说的。我国的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难题,这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够成熟、资金力量薄弱、投资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这些因素都造成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信贷[3]。信用的缺失是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面临的主要风险。

(四)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工作失误而给银行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是由行为方式上的差错而造成的,因此,银行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预防低级错误的发生。

(五)信息传递风险

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供应链是一个非正式的企业联盟,它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与管理机制。供应链日渐庞大之后,它的松散的管理模式给信息的准确传递带来很多阻碍[4]。信息传递滞后将造成企业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进而产生分歧;信息传递错误将给商业银行的判断带来困扰,影响银行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带来风险。

(六)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

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企业制度、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等都不尽相同。在利益关系紧密的供应链上,这些不同会给企业之间带来发展分歧,比如针对某项投资计划,各企业都坚持自己的工作方法,于是造成投资计划的延迟甚至搁置,进而对整个供应链造成混乱。

(七)自然环境风险

相对以上几种风险而言,自然环境风险具有不可控性。所谓的自然环境风险是指地震、火灾、战争等不可控的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而这些损失又影响到供应链上的企业的稳定,进而使供应链上的资金流动发生改变,使企业和银行的生产经营蒙受巨大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分析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是共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一部分,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首先是风险识别。供应链金融体系庞大复杂,因而它面临的风险也是复杂的,在对风险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之前,先要对风险加以归类分析和辨别,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风险问题[5]。其次是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对供应链金融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大小、程度、范围等方面的估算,从而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之后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衡量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管理工具对风险进行有目的的操作,从而达到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的目标。最后是风险处理。风险处理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它有五种形式,分别为风险自留、风险转移、风险组合、风险预防和风险回避。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

从宏观方面来看,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中小企业信用差的情况,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信用体制和法律体制,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那些恶意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要实施有力的法律制裁,从而使商业银行在放贷时能够没有太多的顾虑。这样一来,不仅使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而且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对商业银行来说,它的放贷风险大大降低,资金的回收率也得到提高。

从微观上来看,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需要对供应链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供应链的发展时间不长,它本身的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因此,应对供应链下的金融风险就要从供应链本身入手。一方面,要树立系统分析与管理的思想。供应链金融由一系列的子系统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工作思想与工作方法上,必须坚持系统分析与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子系统处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供应链本身是一个松散的企业联盟,因此在控制力上比较欠缺。为了使供应链金融能够更加有约束力,就要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严禁违规违纪、执纪不严的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向前发展的产物,然而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面对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时,要注意先找出问题,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对策。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供应链理论进行金融活动时,要注意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做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以实现金融风险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刘轶,王若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融摄与选择[J].求索.2012(09)

[2]管斌.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产生及其规制――以英国北岩银行危机为分析蓝本[J].法商研究.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