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学校与台湾教育协会、行业协会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台湾教育协会的优势,利用其在台湾方面的资源,让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更好地推进与落实。如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华电子商务产业协会”、台湾“中华电信”、“中华海峡两岸文化教育推广协会”等台湾有关协会进行合作,共建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学生实训基地、创业创新平台、海峡创新育成中心,开创了闽台共育人才新模式,取得了新成效。教育协会之间合作模式教育协会之间合作模式指福建省的教育协会与台湾相关教育协会发挥各自在当地的优势开展合作。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民间性、开放性。在当前两岸政策环境下,两岸的民间团体交流合作有一定优势,相对官方的机构,它们受限较少,工作起来更加灵活,更加便捷。如福建省海峡两岸高校交流促进会、福建省教育交流协会、福建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等福建教育组织机构,先后与台湾木铎学社、“中华两岸高等及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协会”、台湾技职教育学会、台湾私立文教协会等台湾民间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海峡两岸高职院校校长论坛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交流活动,探索出了一条对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先行之路。

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特点与不足

(一)学历互认问题仍是首要瓶颈大陆已于2006年承认台湾高校学历,而目前台湾当局只单方面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不合理性,对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福建省只有厦门大学在承认之列,给闽台教育交流带来新的挑战[2]。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包括人员往来、学术交流、教学、科研等方面,虽然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但均停留在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层面,未能涉及学历问题,这给闽台教育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带来瓶颈。学历互认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岸教育合作的深入开展。(二)政策缺失影响工作深入开展在政策层面,目前大陆与台湾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参照2003年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执行,没有专门的文件依据,存在明显不完善之处。台湾高校来福建合作办学的热情高、意向浓,闽台高校合作办学的条件也日趋成熟,但限于政策层面因素,福建高校、台湾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项目至今没有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批准,无法进一步推进,校校合作模式也无法深入开展。政策的缺失影响了闽台教育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三)交流合作大多以民间的形式出现鉴于当前两岸关系现状,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大多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台湾方面的参与方大多是民间教育机构或私立学校。两岸的教育政策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当前台湾当局对公立学校与大陆的合作限制较多,私立学校则受限较少,机制相对灵活。台湾民办教育发展快,民间教育机构多,综合实力较强,一些私立学校或一些专业不逊于公立学校。在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福建把与台湾民间教育机构、私立学校合作作为切入点,带动公立学校参与,先私后公、循序渐进的做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值得借鉴。(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在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台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究其原因是学校能从校企合作中受益,如降低教学成本,扩大学生就业,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就企业而言,政府没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在校学生学践实训,除了能够挑选优秀毕业生外,现实的受益并不多,造成了企业的积极性不够高[3]。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关于职教集团的界定

鉴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生产天然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参考企业集团的定义。目前,较为权威的企业集团定义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但它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参照企业集团的定义模式,可以对职教集团作如下相关界定:职教集团是以一所中心学校为核心,联合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以资产、契约、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共同开展产、学、研活动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

根据上述定义和相关政策法规,可以推定,作为一种具有准公共性质,又引进了市场机制的办学联合体,职教集团具有如下性质:职教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它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产学研联合办学体;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多形式和多层次性;职教集团主要以资产、契约,以及资产托管经营和长期优惠合作等混合形式为联接纽带;职教集团内部存在利益的共享性和一致性,但对外它必须防止将教育事业商业化。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分析

(一)职教集团办学的类型

按照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主体构成和运行特征不同,可将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划分为行业型(或专业型)职教集团、区域型职教集团和复合型职教集团三种类型。

一是行业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行业主导。一般是以行业名牌学校为龙头,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职学校为主体,联合同类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

二是区域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一般由区域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依据区域规划和产业结构,整合区域内的职教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取职教集团的聚变效应,提高职教的整体办学能力和集团的服务能力。

三是复合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多元主体、多元协商。一般以名校、行业或政府为主导,以特色专业为纽带,联结区域、行业、中高职学校等多元主体,探索多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跨区域、跨行业、校企结合、城乡联姻、中高职衔接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根据集团化办学的不同主导团体的属性,美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企I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二)国内几种职教集团办学模式的研究

1.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管委会+理事会”模式

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9年10月,是一个以交通职业教育为主旨,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原北京交通学校)为核心,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机构组成的行业性、契约型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集团目前共有39个成员单位,其中包括6个政府部门、8个北京市交通行业国有集团公司,5所中职学校,1所高职学院,2所大学,1个科研机构,1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体制上实行“管委会+理事会”的管理体制。

(1)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管委会

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管委会是由北京市交通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委路政局、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市交通执法总队六个政府部门的领导组成。管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的局级领导担任,管委会成员均由相关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处级领导担任。

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管委会是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的决策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①负责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发展和运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引导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

②为交通职教集团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引导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实践。

③搭建起交通行业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国有企业、职业院校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国家、北京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在首都交通行业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④打通交通职教集团为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服务的有效途径,拓宽交通职教集团教育产品的输出渠道。

⑤受市交通委委托制订行业从业人员准入标准,推动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建设;制定有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标准;制定和修改交通职教集团章程;制定交通职教集团基本规章制度;制定交通职教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

(2)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主要职能

①准确掌握企业对职工队伍建设的需求,开展订单式教学,优先向合作企业员工提供优秀毕业生;发挥职业院校的教学优势,为企业员工再培训创造条件,协助企业完成在职职工的培训任务。

②立足解决交通行业的技术、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确定科研课题,发挥交通职教集团内科研机构、职业院校、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开展交通应用技术与管理的研发工作。以交通职教集团名义向政府申请科研经费,研发成果由交通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共享,并向行业进行推广。

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将交通职教集团掌握、研发的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向行业、企业推广,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

④利用交通行业优势,在现有职业技能鉴定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和增加鉴定范围,鉴定级别,为行业从业人员资质的不断提高创造条件;引领交通职教集团内院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⑤负责交通职教集团日常运行过程的具体工作,落实交通职教集团各项工作任务。

2.上海现代护理教育集团

上海现代护理教育集团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上海组建十个职业教育集团的具体目标之一。在上海市教委与市卫生局的共同指导下,确定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牵头筹建的上海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牵头单位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上海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科定位以护理专业为骨干,医学检测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为主干,眼视光技术等专业为特色。学校实行中职与高职教育相通、全日制与业余教育相结合、国内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整合的办学形式,在教学资源和办学质量上处于领先地位。该学校的高职护理专业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开展中外合作护理教育。该集团的成员单位有10所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10余所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和部分国外、境外的相关学校。主要特色:

①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素质。

②加强集团内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统一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培养、聘用、评价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与认定办法,集体备课、临床实践等计划。聘用与培训医疗机构的护理临床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衔接中、高职教育模式,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期望。护理职业教育集团在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衔接中、高职护理教育模式。

④拓展护理实训基地平台,营造就业准入管理体制。

⑤凸现国内、外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达到集团与国外多所大学学分互认,扩大外延发展,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努力探索外向型、国际化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使护理教育向着社会化、现代化、综合化、多样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树立上海市护理教育品牌,逐步进入国际教育市场。

3.江苏立信职业教育集团

以无锡立信职业技术中心牵头自行组建,集团以中心校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实现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发展地区的广泛联合,开展长期的国际合作,与当地支柱产业建立比较深入的联系,率先构架了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的三层集团组织模式,较早探索了以契约为主的集团合作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中实践探索比较深入,也具有一定发展成果的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现已发展成有江苏、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四川、重庆、黑龙江、辽宁、上海十个省市的20个集团成员学校和50个企业参与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品牌化战略、规范化运作、开创性探索的系统做法。由于江苏立信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在中职的基础上组建的,又比较突出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突出的一条是超越联合的限制,建立最广泛的战略联盟。例如,在办学上实现“南北合作”(与华中、华北合作,一个地域中南北两地的合作)、“东西合作”(与西部地区合作)。职教集团与企业的合作重在将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的发展理念融入职业教育之中,并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广泛联合各类企业,扩大合作范围,为集团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拥有了相当的实力。

主要特点:

①以服务区域产业为宗旨的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集团要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整理,对有明显优势的专业进行优化,同时也加紧开发新专业。要对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市场进行有计划的调研,眼睛盯着市场,手里抓着市场,步调跟着市场。今后集团的专业设置将更具有动态化的特点,总的原则是“稳定骨干专业,完善新增专业,办活短线专业”。要发挥各学校核心专业的引领作用。把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引入其他R抵小<团内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对新专业的带头教师进行传帮带。

②以专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着力强调课程的实践环节,大力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计,使课程中贯穿技能的培养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在课程开发上,一个主要目标是将知识传授与操作实践相整合。在学制设置上,要逐步实行更大的弹性学制,引入“2+1”“1+1”“1.5+1.5”等模式。大胆改革教材,使学生理论够用,实践为重。

③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集团要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集团内异地学校教师就读研究生,给予住宿、兼课的优惠条件。集团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推动学术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编辑集团的学术刊物,为教师撰写论文、论著和编写讲义提供平台。

④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总体素质较差的现实情况,以德育为抓手,是集团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也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时代需要。德育工作要坚持以养成教育、理想教育和就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理想教育要以校园文化为抓手,要开发更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创造理想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业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德育融入学生培养和发展之中,对学生开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善于深入实际和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美国职教集团的模式研究

美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1.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技术准备计划(Tech-Prep)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技术准备计划”整合就业、升学、终生发展、提高就业者的技术水平以及提升教育效率等多重目标。“技术准备计划”的课程改革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整合:一是在学校内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二是在学校与工作现场之间整合学科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三是在综合中学、职业学校与社区学院之间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中等后职业教育课程。学生在高中所学的职业技术的学分,既是高中毕业所需的学分,又是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的学分,即所谓的双重学分课程(Dual Credit Programs)。高中毕业生既具备进入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继续学习的机会,又具备成为熟练技术工人的资格。完成了该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技术领域的证书或副学士学位。该计划目前还发展出了“4+2” “3+2” “3+3”等多种模式。“技术准备计划”一般由下列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构建:社区学院、地方职业技术学校、综合中学、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各类学徒组织以及私立教育机构。“技术准备计划”作为贯穿“从学校到工作”和“从学校到职业生源”两大教育改革运动的一项经典项目,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无缝过渡的系统,通过“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几个方面的改革。

美国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各项目主要由联邦政府研究认可,以立法的形式出台或以国家教育发展计划的形式推广,再由州一级政府根据本州的特点立法或出台文件,以此来保证执行的力度。联邦政府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基金会、研究机构会对项目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余部分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学校和当地行业协会、企业。

2.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通过社区学院,以职业教育为主,强调培养具有宽泛学术基础的人才,以及为个体提供谋求高工资、高技术职业的系统技能的培训。

ATE是一项由联邦政府倡导,1993年由美国国家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发起,旨在满足技师人才需求、有效整合产业与教育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计划投入3.8千万美元。根据2004年的研究报告,目前参与计划的主要是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通过ATE正在实现新的转变。ATE主要通过大专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系统地促进美国各地区的高级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ATE不仅使学生为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教育的坚实基础。

ATE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教育和产业部分联合成为一个部门,共同策划、实施、评估培养方案,其整合是全程性的,从需求评估开始一直到最终的就业,在合作中,技师课程是由产业团体代表帮助修改并参与试行,在教学材料方面有77%的更新,采取产业标准本位的开发理念,设计并实施了266项教育产品,并且运用产业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最终确认技师培养的合格程度。由于工业界认识到需要大量的掌握科学、数学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员,所以很多的ATE项目和中心都在使用或开发各自领域里的技术标准或能力标准,也有部分项目使用了学校专业开发材料中的标准。这样一来,由于在教学与培训中已经加入了产业界实际需要的内容,所以更有利于毕业生的雇佣。

3.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即通过教育管理公司对教育机构实施委托管理或承包,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集团,教育集团作为第三方提供教育设计、管理与财务服务。以1973年成立的阿波罗集团为例,该集团针对的是成人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市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阿波罗集团为39个州和遍布世界各国的99所大学、163所学习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教育项目和服务。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深圳市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

依据相关法律、政策、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组织实施办法,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属性、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以确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和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规范性。

1.赋予职业教育集团合法身份和地位

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明确职业教育集团的法律属性,赋予其身份、地位,明晰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其他相关组织、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2.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组织形式

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成立专门联j协调机构或高于所有成员单位的集团总部机构,形成合理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加强对集团内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资源的整合、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人员互通、生源对接。

3.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权限和业务范围

制定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规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权限,理顺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主管部门、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相关行业、企业的关系,明确集团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业务范围。

4.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制定并出台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的实施办法,明确行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教育机构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合理的角色划分与功能定位,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职能。

(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

1.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

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制定政策、搭建平台、提供信息等方式,引导职业教育集团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利用评估、投资、拨款、税收政策、购买教育与培训等多元杠杆实现对集团运作的管理和调节,协调集团各方的利益,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

2.建立财政投入为基础的多元投资体制

坚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公益性,确立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鼓励相关企业以入股的形式,对关联的职业学校进行规模化投资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我市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合理调整职业教育布局,鼓励企业向集团成员学校开放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许可条件成熟的企业与高水平职业院校联合兼并或托管集团内部的其他职业院校。

3.建立合理的集团组织结构

推动集团化办学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转变,建立“一会(董事会或理事会)和三系统 (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的组织结构,董(理)事会履行集团的最高权力和集团决策,负责对集团化办学的统筹、协调和管理。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

4.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管理职能

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实行集中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推进管理的扁平化和信息化,处理好集团内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做到“有控制的分权”。合理规定集团内部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实现成员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保障集团化办学的健康、有序运行。

(三)激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

1.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机制

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各主体的责、权、利,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政府发挥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导作用,统筹资源配置,协调多方利益,为集团化办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行业负责制定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规划,主导制定行业专业人才的分类标准、岗位资格标准,提供动态的行业岗位需求信息,逐步实现由行业统筹安排“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培养对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自发参与职业教育,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师资等建设。学校主动服务企业,服务企业用工、培训、产品研发,形成人才合育、资金合股、教学合作、研发合作、产业合建的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企业成为共同的育人主体。

2.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激励机制

制定资源共享的交换原则,按不同途径和方式,解决产权界定、利益交换和成果占有等问题,寻求集团内教育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接轨的模式以及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真正实现集团内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落实企业合理分担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经费的相关政策,采取税收调节或税收转移支付等措施,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3.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监控机制

改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府监控模式,推进职能转变,实行“政事分开”,完善制度环境,健全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评估和监控制度;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管理标准接轨的认证体系、规范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和应对职业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

(四)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分类指导各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结合不同模式的要求、内涵和特点,选择相应的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力推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校企共建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统筹,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纽带,由核心职业院校和核心企业主导,联合其他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集团,促进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提高职业院校的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集团内部运行上实行教育、科研、就业的一体化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体化,实现教育内外部人才市场的接轨和贯通,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集团内校企之间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同步进行,毕业生采取定向实习就业、有序分流。

2.中高职衔接模式

以办学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高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技术学院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以人才培养链条为主线,通过专业链接、生源对接,在集团内实行中职与高职分阶段、分层次合作培养人才。中职与高职各有定位,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在不同层次学校完成,分别在中等职业学校、龙头职业院校、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企业内完成,通过“分段式”和“梯级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中高职有序衔接、相互促进、联合发展。

3.区域联动模式

以我市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导,联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推动跨区域的合作办学,实现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区域间的职业教育连锁互动、协调发展。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不同区域间职业教育生源、专业、教学、师资、实习等资源优势,开展教师交流、专业共建、实习基地共享、“分层、分段”人才培养合作等,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实现省域或国家范围内职业教育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五)提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保障条件

1.坚持政府统筹、行业参与,促进资源化配置

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和资源分散的现状,优化人力、物力、信息、政策等资源的配置,促进资源利用的公平、合理共享、高效。构建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相衔接、职业教育与培训相沟通,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融通,职高、技校、中专一体化的大职教体系。政府支持在职业教育集团内尝试高、中职的有序衔接,自主命题对口单招,实现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给予集团一定的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鼓励校企双方在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方面的互通;支持在职业教育集团内建立等级递增的技能考核鉴定机构;支持集团内成员单位共享的公共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等。

2.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引导和推动集团化办学

制定《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实施办法》,加强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指导下,以自律为准绳,以服务为宗旨,切实提高自身公信力,承担协助政府主管部门间接管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职能。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紧贴产业、行业发展水平和职业岗位需求,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和推行统一规范的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有效性。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管理运作,通过监督企业、信息引导和制定行业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等途径,引导和规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和企业密切联系,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良性发展。

3.增加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在深圳市层面制定出台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专项财政支持政策,以多样化的形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优先安排政府委托的培训任务,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府基金,以项目为载体,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经费支持。在国家和省级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安排上优先考虑职业教育集团的共享平台建设。

4.发挥社会主体参与职能,促进多元投资,鼓励社会捐资

出台多元主体投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办法,保障多元投资主体对于职业教育的合法投资受益权,同时设立投资风险的分担化解机制。建立职业教育成本行业企业分担制度,并赋予行业企业统筹使用的支配权,或在时机成熟时作为投入职业教育集团获得的股权。出台鼓励社会捐资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如设立深圳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基金,面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国外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为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德国。确实,德国自己也宣称,他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的废墟上迅速崛起,秘密武器就是成功的职业教育。德国通过立法,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勤奋敬业、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使德国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成为质量可靠的代名词。德国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可靠的实体经济,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值得我们借鉴。其实,国际上这样的经验层出不穷,美国、英国,甚至瑞士这个小国之所以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也与他们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能提供公认的一流产品和一流服务是分不开的。我国也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迫切性,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江西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责任和压力。近年来,江西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全省有高职院校44所,在校学生40万人,各类中职学校551所,在校学生66万人。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100万人,占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实现了中职与普通高中招生及在校生大体相当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80%以上学生是来自农村家庭,他们通过职业学校学习,获得了一技之长,100%都实现了就业,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实现了“培养一个学生、成就一个人才、致富一个家庭”的梦想。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就是要帮助农村家庭脱贫致富,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客观存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还是最薄弱的环节,存在很多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不足。二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有效衔接,系统培养人才的“立交桥”还未形成。三是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不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还不健全。四是部门政策不配套,工作协调难度大,职业教育缺乏统筹的问题比较突出。五是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实习实训设备仍然比较落后。六是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还没有确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七是职业学校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八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还不鲜明。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推动江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江西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办学效益低等问题,全省上下要按照国家提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从现在来看,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的内容主要是,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资源、统筹政策。统筹规划,就是要根据江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情况,制订江西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政策,就是要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研究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防止政出多门,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建立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统筹办学,就是在政府统筹下,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学校,并科学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宏观结构,引导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资源,就是要尽量打破部门和职业学校类型的界限,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理规划辖区内职业学校布局,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下一步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整合教育部门、劳动人事部门、行业协会等方面的有关职能和力量,进一步加强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统筹协调的力度。今后,凡是涉及我省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必须由全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来统筹协调。

要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职业教育是公益事业,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要重点办好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并做好组织、指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工作。江西的民办高职教育成长迅速,其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已经形成品牌效应,跻身全国民办高职教育三强,新余市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高职办学之路,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其现代学徒制和职教园区在全国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和示范效应。

在规模办学方面,特别是近年来江西高职院校按照“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先后组建了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江西国防科技职业教育集团等10个特色鲜明的职教集团,为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各地各部门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自主培训功能,加强对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推动更多的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企校合作,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行业主管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要继续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行业组织要积极开展人力资源预测,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的工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个人和团体以各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建设,在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契入和合作,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引入民间资本,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参与公办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后勤服务,逐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特点所决定的,是职业学校必须采取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要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就必须强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将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江西职业院校在这方面一直有着很好的传统,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江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随意性大,尚未摆脱“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窘境。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加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化进程,通过构建相关的制度体系,促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成“法制驱动,校企互动”的良好局面。

为达此目的,一是要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法规。通过相关法规建设,使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具备四个基本要素:校企合作概念的界定清晰,合作内容的涵盖全面,不留死角或盲点;责任主体明确,校企合作有哪些参与者,各承担什么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权利与义务对等,既要明确参与者的义务,也能保障参与者的权利,以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不履行义务所要承担的责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实施校企合作问责制。当前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展不力,除了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外,问责制缺失是重要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民主、法制水平的不断提升,问责制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一种制度设计。江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持续规范发展,同样需要实施问责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三是要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发挥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和监控各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进展情况,督查各职业院校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政策及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以及相关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改变校企合作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大力支持、学校主动调适、企业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这些年,江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很大,去年一年600多个亿的投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同时也要看到,现在走到江西各地,看到校舍最旧的、条件最差的往往都是职业学校,应该说,对职业教育,历史欠账太多。要明确职业教育公共物品特性,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使经费投入与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基本适应;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完善分级投入机制和改革激励机制,优化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职业教育最为迫切的问题仍然是建设问题,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前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快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根据江西的财力情况,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保证职业院校最基本的办学投入。二是要全面落实已有的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政策。严格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

对县级政府教育督导,今后要把这项规定作为重点内容。三是要加大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力度。通过实施专项计划来改善职业院校基础能力不足的问题。如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计划”“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和技能竞赛中心建设计划”“高职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计划”“省级优质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农村薄弱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计划”“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契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一是努力培育合格的工匠,千方百计提升学生素质。有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二是要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以优质的校企合作为动力,带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让工匠精神变成空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校企合作,让优秀的人才可以充实到更具吸引力的岗位。在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特别是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争取学生对行业、企业及岗位的认同,进而实现学生与岗位零对接,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德育效率

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仅仅培养少数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优势,通过其自上而下的职能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德育效率。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例如,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达到了部分德育的目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社团,更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以志愿者协会为例,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心理相容等等,这些素质会逐渐沉淀为学生的敬业精神。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只有实现培育工匠精神的规范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范化就是能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资源,同时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集约化就是能够条理分明地归纳要素,做到聚散为整、整体研究、统一管理、章法分明;精细化就是能够通过系列载体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推动基础内容的实施。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工匠精神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环境标识建设,辅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等,彰显学校开放特色,批量高效地培育工匠精神。

三、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衡量标准,有利于确保德育的比重

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到德育工作上,往往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德育比重较难衡量。例如,在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班主任,德育教育效果与班主任的个人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直观的体现就是班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对部分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一位合格的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工作计划和总结,教育转化后进生,做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指导,开展德育研究,而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培养出大量优秀班主任的。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特别是从哪些方面确保德育比重?笔者认为,可以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衡量标准。一是要确保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通过确保时间、经费等投入及确保相关教育师资力量、活动形式等,实现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覆盖。二是要提升班主任地位。班主任的个人能力直接影响培育效率,可以评选出一些优秀的老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师,同时提升德育教师的地位,增强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还要有计划地通过以老带新、师资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水平。三是培育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课内,社团活动是有力的补充。要确保社团投入和管理力度,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注意把握科学性、职业性等原则。四是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视道德冲突,解决思想困惑,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道德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

四、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工作,有利于创造德育的良好条件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引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以期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

1.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特点

1.1以职业生涯为目标。

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与他们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终身发展的潜力。

1.2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按照工作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实施智慧的培养,开发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1.3以工作结构为框架。

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框架,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4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1.5以工作实施为起点。

通过让学生进入工作实施过程,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定的转换,以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施相对应。我们应让学生清淅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学,怎么写得更好。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才能明显提高,从而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2.1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

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

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

2.2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二个因素。

2.2.1课程内容的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2.2.2课程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中由实践情境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2.3关于职业能力定位。

2.3.1专业能力

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知识。

2.3.2方法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

2.3.3社会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团队意识等。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也是基本的发展能力。

上述三种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将形成关键能力(或职业迁移能力),是一种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校开设最早的专业,为校重点专业,注重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自2006年底开始了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工作,改革指导思想为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开发方法为基于工作过程方法。在过去的几年中,经过实践,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人才培养方案更为优化合理,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建筑行业和企业实际生产,改革效果明显。

主要通过以下过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编写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标准专家论证定案。

3.1职业岗位分析是构建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的基础。

在进行课程开发之前,我们一方面进行行业调研,广泛走访大、中、小型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审计事务所等单位,摸清建筑市场适合我校学生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等情况(见表一)。同时对本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设想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准确地定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规划。

3.2工作任务分析是项目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

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了行业专家(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管理人员、行业协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骨干老师)、课程开发顾问(从事课程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三方面的人士召开论证会,分别对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岗位进行真实、详尽的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对每个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我们获得了该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进而提炼出岗位能力,综合形成条理清晰的职业能力(见图一),为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作好了前期铺垫。

3.3组织课程结构分析是构建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的核心。

按照课程结构分析技术要求,根据“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原则,设计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模式,编制专业教学标准,形成指导教学工作的系列化文件。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结构(见图二)的构建是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根据工作项目转化为项目课程的相关原则,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设的门类、顺序,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

3.4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

我们从建筑工程技术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本省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应是施工员和质检员,扩展的岗位群是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和试验员等。由此,在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确定。

专业能力的培养分三个阶段(见图三)。

第一阶段: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主要在第一、二学年。

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主要在第三、四学年。

第三阶段: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主要在第五学年。

其中,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作为前序专业体验课程,可以通过企业参观考察、报告或新技术讲座等各种形式实施。前两个阶段的课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为主,同时为第三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做好技术准备。第三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各种施工项目管理实践活动组成,其中包括:项目管理、工程质量检验、招投标、工程审计等建筑工程项目的综合训练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3]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4]谢日星.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计划制定研究.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