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第1篇

夏令营专家推荐信范例【1】尊敬的研究生部老师:

xx同学是我院xx专业一名非常优秀的本科生。该生在学习中勤奋努力,一丝不苟,专业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及荣誉称号,综合表现突出;踏实认真,积极主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实验技能扎实,团队合作能力强,其锲而不舍、不畏困难的精神和谦虚、乐观的品格也让我十分欣赏;科研兴趣浓,有一定科研潜质和好的培养前景。

作为xx大学xx学院的一名教授,本人很高兴推荐xx同学参加贵所的暑期学术夏令营,希望借此机会能让她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得到更大提升,望审核通过。

推荐人:

推荐日期: 年 月 日

夏令营专家推荐信范例【2】本人是**大学**学院一名教授,很乐意推荐**同学参加贵所的暑期学术夏令营夏令营专家推荐信【4篇】夏令营专家推荐信【4篇】。 在与该生的接触过程中可以发现,该生勤奋努力,踏实认真,积极主动,有好的专业基本功和英语读写能力。 该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表现出了好的总结 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活跃,工作能力出色,团队合作能力强,科研 兴趣浓,有一定科研潜质和好的培养前景。

该生综合表现突出,故予以推荐,望审核通过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第2篇

育德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观察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沟通与协调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善于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能力、班级管理的能力、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班干部的能力等。班主任的育德能力是在德育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反思、研究而形成的。

一、以实践积累经验

育德能力的提升需要实践积累,班主任要勇于实践,以实践的勇气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以平常心对待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班主任的育德能力,体现在一个个教育细节之中,而育德能力的养成也来自这些细节的锤炼。班主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关注细节,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实践不是忙忙碌碌地埋头苦干,实践亦是智慧的实践。

班主任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将班主任工作的困难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例如,学生迟到怎么办?如何培养班干部?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异性相处问题?班会课该怎么上?……在不懈地尝试、追问、反思中,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班主任工作经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二、以反思促进成长

反思对于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教师能否学会反思,客观分析自己,从中有所收获,对于提高育德能力非常关键。

许多优秀班主任借助反思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例如,全国知名班主任钟杰老师,从网络写作开始,借助写作和阅读提升了职业境界。她说:“为了写得精彩,我只有想方设法做得精彩;为了做得精彩,我只有不停地逼迫自己苦苦思索,想出了不少治班的好点子……因为反思,我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因为勤奋阅读,我的专业水平快速提高。”

班主任要养成反思习惯,可通过读书笔记、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对自己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反思和总结,有意识地观察自身的工作状态,反思自己的失误,在反思中成长,不断提高职业境界。

三、以科研提升能力

班主任工作平凡但不简单,许多班主任都会困惑:为什么同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人硕果累累,自己却收获甚少,甚至事与愿违?

班主任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将实践积累的经验经由深刻的反思过程,转化为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从经验层面到理论提升,实现质的飞跃。霍懋征老师在60年的从教生涯中耗尽毕生心血,不断用科研锤炼自身的教育经验,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著名的“爱的教育”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大赛;信息素养;财经高校;

首届全国财经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启动仪式在2017年9月底正式启动,由13家财经高校图书馆联合共同建设试题库并拟定了大赛方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6所财经高校9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大赛的初赛。初赛有线上答题、上机操作及面试选拔,优秀选手再组参赛团队,同时提交论文作品于2018年5月参加全国财经高校总决赛。通过参加首次全国财经院校信息素养大赛,大学生们掀起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和热情。

1全国财经高校信息素养大赛举办初衷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育职能与信息服务职能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全媒体时代,学生过度依赖百度、谷歌等商业化搜索引擎,对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了解不够,信息使用方式不规范,更不会利用图书馆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为全面培养大学生检索、分析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技能融入全国财经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共享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素养技能的学习和关注度,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中国高教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主办、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及其他财经高校图书馆承办的“首届全国财经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轰轰烈烈开展了。

2信息素养大赛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

通过参加信息素养大赛,学生找到了自己信息素养知识的缺失,同时引起了学生和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2.1信息素养大赛得到了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自大赛启动仪式后,全国财经高校各成员馆回校都进行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普遍缺失的现状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校学工部、教务处和团委积极配合图书馆在全校范围组织了这次比赛。比赛参加学生多,范围广,影响层面大,在全校范围里进行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宣传、普及和推进。

2.2提高了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

信息素质教育大多未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目前绝大部分财经高校新生入校,一般也就经过简单的入馆教育,而图书馆举办的培训讲座和专栏,同学们也都视而不见,普遍以为信息素养就是简单的信息搜索。导致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查询图书,更谈不上怎么利用网上书城,不会查找相关文献,不会利用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挖掘数据,不知道写论文怎么选题怎么查询资料等等。因此,同学们在参赛的同时发现了信息素养知识的贫乏,信息素养教育引起了同学们的重视。

2.3通过信息素养大赛促使大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

大赛通知出来后,同学们踊跃报名,结果就在模拟比赛试题里,同学们发现,自己的信息来源均局限于搜索引擎,娱乐化倾向明显而学科专业信息不够深入,通过模拟题,再配合图书馆提供的相对应的培训专题和实时咨询,系统学习了图书馆布局和检索方法,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网络数据库的检索技巧,怎么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提升信息分析、评价及挖潜能力等等,再实战初赛,通过比赛再学习相关知识,这样反复学习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找到了自己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缺失,信息素养知识得到了飞跃提升。

3信息素养大赛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设想

学生反馈道这是近年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比赛,竟然惊讶于图书馆有这么多好东西,希望来图书馆当志愿者学到更多也为更多的同学服务等等……同时,通过这次大赛中也反应出许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改进的问题,根据学生需求,在图书馆现有资源的支持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3.1重视新生入馆教育及优化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极度欠缺,最好从新生入馆教育着手,介绍并带领学生认识图书馆,引导学生学习《入馆指南》,开设“新生专栏”及相关的讲座课件和视频到图书馆网站上,供新生学习下载或在线查看,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新生也必须经过上机考试合格后,方可开通图书馆借阅权限,让大学生入校就感受到高校图书馆在他们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将起到的重要作用。

3.2充分利用数据库,提高学生检索分析能力

这次大赛还反应出,学生普遍不了解和熟悉图书馆数据库。图书馆可开设专题讲座,涵盖图书馆数据库介绍、利用及数据分析方面内容,主要培养高年级同学利用数据库专业信息的检索技能以及提升信息分析、评价、挖掘能力。针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及方向,长江学者柯平教授建议提高检索分析能力,包括检索过程的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结构分析能力。柯教授提出了加强媒体素养、数据素养和元素养,提高专业信息素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终身化的建议。

3.3建立分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提升读者寻找科研方向的能力

我们应该将宣传和同学的科研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根据用户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产生的不同需求,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重点也要做相应的改革。分层次是指将用户细分,立体化是指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多元化。针对低年级同学可开设一小时讲座和在线咨询,侧重基本信息的了解和获取。对高年级的同学,侧面培养学生专业文献信息分析、评价和深入挖掘的能力。我们图书馆也尝试嵌入式教学,根据对口院系专业课老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资源推送、信息检索与利用。还开展了预约与订制服务,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主动的泛在化服务,学科馆员嵌入学科服务中,帮助师生进行数据挖掘;科研选题、查收查引、科技查新及定题检索,提升师生读者寻找科研方向的能力。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规划纲要 总体目标 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47-01

1 解读三大纲要

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三大规划纲要,确定了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技能的发展思路,在创业园建立适合职业学校发展的专业科研创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

(1)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本研究把它定位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本研究明确了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问题,那么围绕这一目标确立了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2)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的总体目标,本研究把它定位为“怎么样培养人才的问题”。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勤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得会学知识技能。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推动高职院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组建研究团队,以项目促教学,以项目补充教学的不足,使教师在做科研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养打造一批有上进心的“教学名师型”“双师型”“技能大师型”教师队伍,以项目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与国内名校、兄弟院校校校合作结对子,互派教师办讲座、提供教学交流的机会。

(3)解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的总体目标,本研究把它定位为“向着什么方向培养人才的问题”。即:以服务国家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以服务国家为目标是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风向标,这就是本研究从这个发展纲要中领悟到的,通过对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思考,确立了高职院校“向着什么方向培养人才的问题”。

2 发展高职院校教育,建立“专业科研创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教育学理论依据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因材施教,推进导师制,所以研究高职院校的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学生自身的基础素质参差不齐。学校不仅仅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机器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在科研创新方面有教师引领,科研活动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探究活动,当学生身处其中,体验到的是探索的快乐。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以带领学生科研探究来启发他们的问题思维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意识,使他们享受做科研的过程和做科研意识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更有发展的优势,思变能力强,还可以促进其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要比只会出色操作机器的学生而著名,这就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魅力所在,对于高职院校进入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 具体操作性设计

理论知识以实用为原则,以科研课题重构知识,融合教学、实操,基于建构主义与学科科研创新思维魅力并重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以科研促进学生的生产操作能力,巩固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条腿是“高技能操作能力”。

以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已首批进入大学生创业园组建了“科研创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三支创新研究团队,以科研课题为支撑,以项目申请人为核心,在每个课题组安排学生参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科研创新力与自主学习力。

教师起到引领作用,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有效培养机制,即是指一位导师抽出一定的时间与一位学生面对面指导与交流,可以是一位导师同时让多个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在课堂教学、科研创新、技能操作三个方面相互促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生。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安排工作室的学生参加小组讨论、查阅文献资料、自主开发课题研究,以目标驱动法―― 研究课题、参加技能大赛等驱动目标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1)建立专业科研创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打开了思路,本研究为职业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建立“专业科研创新与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实训的有力补充,本研究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具有实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题意识 设计意识 成果物化能力

中小学校的科学发展依承于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指向于中小学校的特色、优质与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的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却普遍存在着三种问题倾向――问题意识较强,课题意识较弱;实施意识较强,设计意识较弱;成果物化意识较强,成果物化能力较弱。这三种问题倾向不仅导致中小学校无法获得预期的科研成果,而且降低了中小学科研活动的实效性,更使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大受打击。由此,对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三种问题倾向进行深入剖析与对策分析,是有效提升中小学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以及成功推动中小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针对“问题意识较强,课题意识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策略实现课题意识的增强。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发现并提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将其提炼并抽象为一个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的科研课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虽然科研课题一定来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就是科研课题。

一个优良的科研课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价值性。即能够为教育理论的拓展提供相关的知识,或者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直接的指导。其二,创新性。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不难,但是要区分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就比较难了。因为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没有研究意识,他们不会甚至不知道运用文献检索来甄别已发现的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其花如此多的时间重复前人的研究还不如直接将已有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当中。因此,创新性是优良课题的必要条件。其三。可行性。一个有较高价值和一定创新的课题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课题,除非它切实可行,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成形。由此,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一定就是个优良的课题,因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可能没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也可能没有一定的创新性,还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无法有效解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良课题的产生既需要问题意识,更需要课题意识。

鉴于此,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就成为中小学教师生成优良课题的重要策略。这要求教师,首先,从价值性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是否能够为教育理论带来相关的知识,或者是否对同一类型的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次,从创新性的角度考虑问题及其问题解决是否具有新意。比如,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人研究过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是否与众不同等等。最后,从可行性的角度考虑能否成功解决问题。如果仅凭现有的研究团队、研究水平或研究条件根本无法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或很难推进问题解决的深入,那么这个问题也无法成为好的研究课题。实质上,无论是从价值性、创新性还是可行性的角度来实现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其实都是在强调中小学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应具有研究意识。

针对“实施意识较强,设计意识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强化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以及构想预期成果等环节实现课题设计意识的增强。

从逻辑上讲,课题实施依承于理性、完整与优质的课题设计,因而课题设计是有效实施课题的基本前提。但是从现实上看,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却存在着重视课题实施,轻视课题设计的问题倾向。比如,在课题实施中,教师们根本不知道课题的研究假设是什么,也不清楚是采用什么方法在进行课题研究,所撰写的课题申请报告、课题中期检查报告,甚至结题报告基本上都仅是工作报告,完全没有研究的味道。中小学科研活动中之所会存在重实施轻设计的问题倾向,其原因在于没有厘清课题设计与工作计划的异同,更不知道如何着手进行课题设计。

事实上,对于课题设计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从“做研究”的角度来看,课题设计是指对课题“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的设想,它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对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成果等问题进行构想,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研究假设、研究变量、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问题的设想。其二,从“做事”的角度来看,课题设计是指对课题“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等理论构想如何生成与实施的工作规划,它侧重于从操作层面对理论构想的生成与实施进行全面规划,其具体内容包括要做什么以及做事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基于此,优良的课题设计至少应包括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构想预期成果等环节。首先,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答案。研究假设的提出对于整个研究活动具有导向与轴心的作用,因为整个研究活动都是围绕着研究假设的论证展开的。具体而言,演绎法、归纳法和比较法是形成研究假设的三种主要方法;“提出科学问题-->形成初步假设-->不断完善假设-->研究假设的表述”是研究假设形成的主要步骤。其次,设计研究变量。研究变量一般包括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对研究变量的设计实质上就是对如何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及测量因变量的设计。研究变量的有效设计直接决定着实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第三,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假设与研究变量的提出与设计主要是对课题“研究什么”的具体设想,是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如何依据目标指向,采用什么方法逐步展开具体研究就涉及到“如何研究”,即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过程。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过程不仅直接影响着研究的进展,而且直接决定着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因而它是整个研究活动的关键,也是其成功的保障。在中小学科研活动中,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与叙事研究法等是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第四,构想预期成果。研究成果不仅是推动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而且是研究价值的具体表征,更是课题评审的重要依据,还是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的重要载体。预期成果的构想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构想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比如是论文、著作,还是调查报告等;二是设想研究成果的名称、完成时间以及负责人等。

针对“成果物化意识较强,成果物化能力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有针对性地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撰写训练实现成果物化能力的增强。

如上所述,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团队而言,是推动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与研究价值的生动体现;对于课题主管部门而言,是课题汇报与成果评审的重要材料;对于同行而言,是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的重要载体。由此,研究成果的物化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虽然中小学教师也较为注重物化研究成果,但是他们却将成果物化停留于个案的生成、搜集与整理,或者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总结。尽管个案与经验总结式文章都是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亟需加强。这一点,就连教师们自己也意识到了。重庆市龙凤桥小学的教师就认为,“我们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深度”;朝阳小学的教师也提出,“我们需要专家在研究成果的物化上给予引领”,“新教材内容的持续调整使得我们的大量研究成果(即个案)一夜之间付诸东流!”教师们的呼声与叹惜使我们意识到,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应成为中小学科研培训的重要目标。

实质上,成果物化能力就是将研究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生动体现在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中的能力。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最终表现在能够撰写出优良的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鉴于此,成果物化能力培养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撰写结题报告的能力。由于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是结题报告的核心内容,因而区分出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并能够有效把握两类报告的侧重点就能够撰写出优良的结题报告。具体而言,工作报告侧重于从工作(即“做事”)的角度来对课题研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以及做的结果如何等方面进行回顾与总结;而研究报告则侧重于从研究(即“做研究”)的角度来对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还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等方面进行反思与归结。二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这里的学术论文既包括普通的学术论文,也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叙事研究报告等。因而,中小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训练中小学教师学会撰写普通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以及叙事研究报告等。

实际上,透过上述三种问题倾向不难看出,阻碍中小学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症结在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意识强于研究意识,即过多地将科研活动看作是一项工作,而没有认识到科研活动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项研究,更没有意识到研究应着手于问题,受制于假设,依承于方法,着力于创新,着眼于结论或策略,延伸于新的问题。因而,牢固树立研究意识,注重课题意识与设计意识的强化,关注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是增强中小学科研实效性的关键,也是中小学通过科研活动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华.“学术的教学”与“教学的学术”―论中小学科研与教学的关系[J]. 教学与管理,2013年27期

[2]刘尧.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教师校本培训[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3]王际海.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