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B型超声;腹部损伤;诊断;应用价值

腹部损伤具备变化多、发展快以及发病急等的特征,该疾病常常涉及到多个器官,如果不能立即进行诊断并及时处理,就会引发死亡[1]。据报道,针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积极采用B型超声诊断,有方便、费用低、无创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腹部损伤诊断准确率。本次研究通过B型超声诊断腹部损伤的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应用价值,现将有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腹部损伤患者157例,其中男69例,女88例,年龄在12岁-70岁之间;主要的损伤因素有27例坠落伤、21例挤压伤、64例车祸伤、25例斗殴以及20例其他原因损伤。全部患者都未有腹部外伤史,临床症状有恶心、腹痛等。

1.2方法让患者选取侧卧位或者是仰卧位,运用3.5-7.5MHz的探头频率的GE-ViVid7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首先进行检查患者腹盆腔的髂窝、肝肾等,并观察是否出现积血积液。接着再进行常规检查肝、膀胱等脏器,并进行观察实质脏器的实质回声、形态大小、内部管道结构等;对于存在外力直接作用或者出现临床症状的部位,进行多切面和全方位的检查。如有需要可以将患者的进行变换,并仔细观察腹腔是否有游离气体,判断无胃肠腔有无发生破裂等。

2结果

通过采用超声进行分类诊断患者腹部损伤疾病,可知,其中在诊断膀胱损伤时,高达100%的诊断符合率,对于胃肠道损伤诊断时,出现的漏误诊的次数比较多,其诊断符合率只达34.48%。

3讨论

床上常见急腹症是腹部脏器损伤,由于脏器损伤,常常引发出血,甚至致成失血性休克。所以需要早期诊断,并立即处理,才能将腹部脏器损伤的死亡率降到最低[2]。通过本次分析B型超声在腹部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知:对于某些腹部损伤病情变化速度较快、不能搬动的患者,检查时,需要具备明确思路;针对不能及时明确诊断病情的患者,需要灵活应用跟踪观察及动态观察。对于浅表部位损伤的检查,需要应用高频探头探查,检查时,着重检查患者显著压痛与受伤下的脏器病情变化状况。注意空腔脏器破裂者,其游离气体回声不全出现在该空腔脏器破裂者中,需要将X线等检查方法结合,以致把诊断效率提高。对于复合伤患者诊断,不仅需要重视患者显著受伤部位,而且也要仔细检查患者隐蔽性损伤部位,防止漏诊。其次是在进行手术之前,没有准备充足,容易受到粪便、气体等影响,未巧妙运用实时动态观察和跟踪观察;最后是患者损伤程度较轻,积血积气相对少,未发现脏器损伤现象[3]。所以针对首次应用超声阴性,同时病情严重患者,需要结合另外相关检查手段,避免出现漏误诊。

对于实质性脏器破裂定位的诊断,积极采用超声进行诊断,能够提供相对全面的信息,而提高其诊断效率。对于肾、脾及肝损伤的诊断,采用的B型超声进行诊断,其达到的诊断效率较高,但诊断胰腺较低。多数都会产生实质内和破口附近的非均质性回声区,血肿产生的回声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血量、速度等,它会根据这些因素不同而变化,不管在同一时间检查同一患者的多处血肿回声,其血肿回声高低是不一致的。所以诊断时,注意掌握患者出现的主要损伤现象,保证正确诊断。腹部空腔脏器因有易变形性、弹性好等特征,因此对实质脏器的患病率较低。利用超声进行诊断时,很难发现患者损伤的现象,所以结合间接征象诊断。常见间接征象有腹腔积液积气等。通过积液判断腔脏是否损伤,其超声主要体现液性暗区,是因肠内容物常存在液体中,所以回声通常是液体强,甚至能见肠管固定[4]。斜卧位时,在膈下能见气体强回声;平卧时,在腹膜下能见条纹状游离气体回声,将图像进行放大时,清楚看见游离气体根据患者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并不是全部的胃肠道损伤均产生膈下游离气体,这是由于肠系膜或大网膜,包裹着小量的液体等,导致漏诊。若患者出现胃肠胀气,腹部有显著压痛和反跳痛,则可能是由于胃肠的损伤,引起腹膜炎胃肠麻痹,但不能将其损伤排除,而需要认真检查,减少盲区,并结合间接或直接征象诊断。所以,进行诊断未见实质脏器的损伤而具有严重症状患者时,需要将腹腔穿刺、X线等检查手段,有助于将空腔脏器损伤诊断率提高。

总之,通过探讨B型超声在腹部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可知超声具备准确性高、无创、方便、费用低等优势。

参考文献

[1]罗雪,李波.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破裂出血的超声诊断[J].华西医学,2009,1(07):45-50.

[2]武先聪.B超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西南军医,2011,8(02):89-90.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肌骨超声;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04-01

近年来,随着我国运动医学的不断发展,超声仪器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运用超声检查对软组织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与MRI和CT相比,在检查骨关节时,超声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其可以充分显示出软组织的微结构,明显优于MRI显像和CT,并且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1],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肌骨超声的临床运用价值,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肌肉疼痛症状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60例为男性,40例为女性,年龄7~84岁,平均年龄为(41.2±5.6)岁。

1.2方法

运用LOG IQ E9彩超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为ML6-15,通常情况下,探头频率控制在7.5~15.0MHz左右,检查的过程中,让患者将检查部位充分暴露出来,根据检查需求,保持合适的,将解剖结构充分显示出来,按照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同时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应记录。

1.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100例患者中,呈阳性反应者95例,占95%,其中15例为肌腱病,40例为滑囊炎,10例为肌腱撕裂,30例为腱鞘炎,其余5例受检者没有发现任何阳特征,占3%。

2 讨论

肌肉骨骼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变部位主要包括手腕部、肩部、膝部、肘部、髋部以及足踝部等多个部位的肌腱、肌肉是否出现了炎症、损伤、肌腱病以及撕裂等,周围软组织是否存在淋巴水肿、关节腔内有没有积液、腱鞘以及滑囊是否有炎症等,由于病变部位不同,所以超声影像学的表现特点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滑囊炎:①肩峰下滑囊炎。三角肌下滑囊明显扩张,增生滑囊滑膜,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滑囊壁明显增加,且增加血流信号[2];②鹰嘴滑囊炎。滑囊内存在大量积液,内部产生碎屑性回声,增厚滑囊壁,出现蜂窝织炎;(2)腱鞘炎。腱鞘炎是腱鞘部位比较常见的一种炎症,四肢肌腱部位均可发病,并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腕部腱鞘炎和手部腱鞘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两种腱鞘炎类型,并且长时间、快速用力使用腕部和手指的中老年女性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回声明显降低,掌指关节处腱鞘明显增厚,具有丰富的血流信号;(3)肌腱炎。肌腱炎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肌腱病,其发病部位有以下几处:①肩部。肩部肌腱炎是一种慢性损伤,年轻运动员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超声影像学检查节骨显示肌腱明显增厚肿胀,降低回声,且连接肌腱肌肉处明显增加血流信号;②肘部。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伸肌总腱附着处明显增粗,降低回声,且呈现出不均匀状态,肌腱周围存在少量积液;③膝部。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反复是微小创伤和膝关节的过度伸屈运动是诱发肌腱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代谢性疾病、风湿病以及慢性劳损等也容易导致该病,使膝部肌腱出现退行性改变,其中股四头肌腱和髌腱为该病的高发部位,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肌腱局部增厚、肿胀;④足踝部。肌腱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肌腱异常,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过度劳损和急性创伤为主。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肌腱弥漫性或者局部肿大,增宽低回声间隙;(4)肌腱撕裂。①肘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肱二头肌远端肌腱撕裂,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桡骨粗隆胖有明显的血肿,肌腱纤维明显中断,撕裂处增强回声;②膝部。膝部肌腱撕裂经常出现在髌腱和股四头肌腱部位,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局部肌腱缺失纤维,呈低回声;③足踝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跟腱和胫骨后肌腱撕裂,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为纤维部分中断,呈现出低回声,同时可见腱旁积液和腱旁组织炎[3]。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肌骨超声对肌肉疼痛患者进行检查,具有价格便宜、无创性、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并且可以实施观察肌肉和肌腱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金锐.王吉斌.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影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0.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频超声;上肢周围损伤

【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61-01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神经损伤类型。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三方面的障碍,严重者甚至会造成肢体的残废。目前,在临床上对周围神经的损伤主要通过临床体格检查,并结合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进行诊断[1]。临床表现的主观性比较强,特异性以及敏感性比较差。神经电生理检查易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有时会造成结果发生大的偏差。为此,我们使用高频超声技术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在术前完善高频超声检查。将术前超声诊断的结果与术中所见神经损伤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术中探查结果为标准,计算术前超声诊断的符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上肢单根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16岁,平均年龄32.92岁。受伤原因:均为外伤,其中锐器切割伤15例,钝器挫裂伤12例,车祸致伤5例。受损神经:尺神经12例,正中神经11例,桡神经9例。损伤平面:上臂16例,前臂5例,腕关节11例。

1.2 方法

1.2.1 高频超声检查:采用HD11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Philips公司,荷兰),探头频率5-12MHz。检查时保持探头与神经处于垂直状态;患侧与健侧进行对比扫描,判断神经尺寸、神经和失神经支配肌肉的异常;通过主动、被动运动动态扫描,使神经与毗邻肌腱、肌肉筋膜、腱膜鉴别,判定瘫痪肌肉肌腹有无收缩;对走行在神经-血管束内的神经,借助所显示的血管为标志,探明神经病变和(或)卡压病变与毗邻血管的关系,以及病变本身的血供情况。探头从正常区域逐渐移行到病变区域。从纵切面逐渐旋转至横断面[2-4]。

1.2.2 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的比较:全部患者均在臂丛麻醉下行神经探查术,术中充分暴露损伤的神经。将患者术中所见的神经损伤的类型及部位结果与术前所做的高频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高频超声诊断由超声检查医师在双盲情况下做出。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结果进行比较,计算诊断准确率。

2 结果

本组32例研究对象中,神经完全断裂17例,神经部分断裂11例,神经陈旧性断裂伴神经鞘瘤形成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探查。对不同损伤类型,术前高频超声诊断结论与术中所见结果的比较,术前高频超声诊断为神经完全断裂的17例患者中与术中所见完全符合的患者为15例,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的正确率达88.2%;术前高频超声诊断为神经部分断裂的11例患者中与术中所见完全符合的患者为10例,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的正确率达90.9%;术前高频超声诊断为陈旧性神经损伤伴神经鞘瘤形成的4例患者中与术中所见完全符合的患者为4例,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100%。

3 讨论

3.1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引起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有很多,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机械性的损伤,火器伤是战争时期的主要致伤因素,化学性、物理性的致伤因素是特殊环境下导致损伤的病因。医源性的损伤是在外伤或者是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因处理不恰当所导致的神经的损伤,它包括药物注射性的神经损伤、手术的误伤(如切割伤等)、闭合性骨折与关节脱位进行复位时处理不恰当所导致的神经的牵拉和压迫伤、麻醉(或昏迷、昏睡时)导致的神经损伤,产伤导致的新生儿神的经损伤(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等。除以上因素之外,代谢性或者是胶原性疾病、恶性肿瘤、内源性或者是外源性中毒也同样可以引起周围神经的损伤[5]。

在众多的损伤病因中切割伤所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较多见,多是由于刀、玻璃、金属碎片、外科器械等锐器利刃的直接切断所致。神经损伤可以是完全断裂也可以是部分断裂,其断面比较整齐,同时合并有皮肤、皮下、肌肉、筋膜、腱膜、肌腱或者是骨的切割断裂伤,这属于开放性损伤。

由以上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病因的讨论及研究可以看出本次研究中的32例患者均以外部致伤因素而导致上肢周围神经的损伤,该结果再次证实了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见病因。

3.2 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超声检查,因为其能为检查者提供直观的、动态的观察以及它的方便性,早已在临床上成为了多种疾病主要的检查以及诊断方法。近几年,由于高频探头以及高分辨力超声仪的应用,提高了超声检查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识别能力和对周围神经疾病诊断的应用。Ammar以及Alberto等人的研究表明了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周围神经的分布、走行、细小的神经分支、神经的直径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6-8]。了解神经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对周围神经伤类型的判断,同时通过直观、动态的观察可以了解神经受压的情况。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

3.3 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根据术前所行的高频超声检查,其图像的表现结果如下:①神经完全断裂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损伤区域神经的线性回声带的连续性完全中断,损伤的区域表现为无回声或者是低回声的表现。②神经部分断裂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损伤区域神经的线性回声带的连续性部分中断,中断区域的回声为低回声或者是没有回声结构。③神经陈旧性断裂伴神经鞘瘤形成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损伤区域神经的线性回声带的连续性完全的中断,神经近端的直径变粗,出现类圆形的、规整的实性肿物,肿物边界清晰,拥有完整的包膜,肿物内部为均匀的低回声或者是密度稍不均匀的粗糙的低回声。④神经卡压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神经被卡压处神经的走形表现为弯曲不整,神经直径变粗,近端神经增粗明显。⑤神经炎性肿胀粘连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为:发生粘连出处的神经走行弯曲,神经直径变粗,与周围软组织的边界不清楚,其内部的回声逐渐衰减为低回声,平行的线性的强回声不清晰,发生病变区域的周围的肌肉组织或者是软组织的回声同时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声像学改变。 以上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类型及程度通过直接的图像展现给检查者。高频超声检查通过为检查者提供直观的声像表现来确定周围神经病变的形态、性质以及走行,这有助于对不同类型的周围神经的损伤做出正确的诊断。

3.4 高频超声临床使用的优势及准确性分析:对于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已达成共识,即及早地进行手术探查修复。当神经损伤后,特别是对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其损伤分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但仅依据临床查体或者是肌电生理检查早期的做出神经损伤部位及类型并非易事,同时也无法满足此要求,目前也有关于通过MRI检查判定臂丛神经的损伤的报道,但此检查仅限于臂丛神经的损伤[9-10]。因此适当的影像学的辅助检查及诊断方法对于早期诊断上肢周围神经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虽然目前临床上仍然把肌电生理检查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首选检查,但是高频超声检查是唯一可以为检查者提供病变部位直观影像图像的检查手段。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方便、直观、廉价、可重复观察等优点[11]。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32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的双上肢扫描的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与以往的文献相似,即对于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例,高频超声的诊断其准确率较高。

综上所述,利用高频超声检查与肌电生理检查和临床查体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从形态上和功能两方面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上提供参考。将高频超声检查应用于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可减少误诊、漏诊的情况,为临床及时的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提供可靠的依据[12]。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方便简单、无创、无痛苦、可重复、客观、精确地优点,并且可以同时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故高频超声检查应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上应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1

[2] 曹文,郭瑞军.超声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9):715-716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第4篇

超声医学是将物理学、医学和电了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科学,由于超声诊断技术采用的超声波是频率在20KHz以上的机械波,具有频率高、波长短、能量集中、方向性强、贯穿本领大等优点,且超声波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时,不像X射线具有累积效应,与X射线不同,超声能量还不足以引起危险的电力损害。因此,超声诊断具有安全、价廉、可实时动态成像的优点。超声影像对人体软组织的探测和心血管脏器的血流动力学观察与X-CT,MRI,RN I相比有其独到之处。

1超声诊断技术发展简史

超声诊断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与超声成像设备的进展密不可分。1942年,奥地利K.T.Dussik使用A型超声装置,用穿透法探测颅脑;1954年,B超应用于临床,同年M型用于检查心脏;1955年,PPI型作直肠内的体腔检查;1956年,多普勒效应原理用于超声诊断并在1959年研制出脉冲多普勒超声。到1990年,超声成像先后采用了扇形扫查法、电了扫描法、相控阵扫描法以及灰阶显像、BSC技术的图像后处理,同时实现了超声实时现象,使超声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1983年彩色血流图,1990年3D扫描器的研制成功,使超声成像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1991年美国ATL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全球数字化超声诊断系统后,使超声诊断的水平跨上新台阶。

2临床上应用的主要超声诊断仪器类型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超声诊断仪器繁多,互有交叉。但从接收信号的特点上看,应用的都是回波法。

2.1回波幅度法

回波幅度法接收的是生物组织声学界面形成的反射回波,回波频率与入射波相同。按成像方式可分为一维A型和M型,二维B型、C型、F型、伪彩,三维3D立体图。

2.2多普勒法

多普勒法接收的是运动物体反射成散射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信号,该信号不再是超声频率而为音频信号。多普勒法可分为一维D型(包括CW,PW两种),二维CDFI,CDTI,CDE,DPA,三维立体透视图或立体图。

2.3HI法即频率成像,是一种非线性超声成像。

其中CHI显示一次谐波所传递的信息,THI显示高频和一次谐波所传递的信。

3各类超声诊断仪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超声成像中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越来越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高速运算能力、灵活的软件控制能力及精细的的测量功能。因此,许多超声诊断仪都具有一机多能的功用。

3.1A型、M型和B型超声诊断仪的应用现状

A型超声诊断仪提供仅是体内器官的一维信息,而不能现实整个器官的形状。M型超声诊断仪一般用于观察和纪录脏器的活动情况,特别适用于检查心脏功能。B型超声诊断仪能得到人体内部脏器和病变的二维断层图像,并目能对运动脏器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由于A型功能单一,日前在临床上以极少应用,但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仍有广泛应用。自二维实时超声显像诊断仪(B型)开始使用后,目前己无单纯的M型超声诊断仪生产和销售,对M型超声心动图的检查,都是以二维超声图像为基础,调节取样线来选取能需要的M型超声图像,而单纯的B型的超声诊断仪也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脉冲多普勒型和B型的结合,组成双功能超声诊断系统。

3.2超声多普勒系统

一维连续波多普勒(CW)血流仪,发射的是连续的、接收也是连续的,因而失去了距离分辨能力,但可测高速血流。一维脉冲波多普勒血流仪发射脉冲波,能确定目标的深度、位置。但可测最高血流速度受脉冲重复频率限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CDFI)属于实时二维血流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解剖结构与血流状态两种显像,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在相应的一维黑白图像的液性暗区内是诊断心脏病的先进工具之一。

3.3CDFI在临床中的扩展使用

CDFI作为一种先进的诊断工具,己不仅仅局限于心脏病的诊断。如临床上己成功地将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腮腺肿块的诊断,利用高频超声图像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诊断乳腺肿块,还有将一贯是放射影像检查的专利部位应用于超声影像中,利用高频超声全面显示股骨散软骨以进行疾病诊断。

除用于疾病诊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技术是近年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心脏功能,监测的重大进展,可在心血管外科围麻醉手术期持续监测心脏功能、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能即时对手术进行指导和评价。

4超声诊断新技术及其发展

超声诊断技术是一种不断发展、创新的技术。目前新的诊断技术有:

4.1高频细微结构成像

利用15-60MHz二维超声成像设备,进行有关浅表现供脏器的成像,其中50-60MHz超声作眼球角膜仪成像是,可分出其上皮层、角膜全层及内层。

4.2数字编码高频成像

数字编码高频成像,采用低频脉冲用于穿透,高频脉冲用于深部超声成像,可获得深部脏器的高质量、高频声像图。

4.3其它超声新技术

其它新技术诸如绕射栅探头多普勒超声、分区环面积――流速剖面相乘叠加法计算血流率、多种超声血流造影技术、次谐频超声成像、正反脉冲谐频成像、静态三维成像、实时三维成像等,都己在临床研究和诊断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5结语

超声诊断技术简便易行,无痛苦,价格适中。因此,临床从事超声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要不断发展超声的应用范围,完善超声的检查技巧,将超声诊断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仇惠,张瑞兰.医学影像物理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49.

[2] 张泽宁.医学影像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3.

[3] 张里仁.医学影像设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1一183.

[4] 金宁荣,刘新纯.医用物理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91.

[5] 吴祖明.用A型超声高波法研究8种2D超声伪像的形成[J].物理实验,.2002,22(8):12-16.

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人工流产后宫内残留的临床价值。方法:我们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门诊患者1000例,其中:人工流产患者528例,药物流产患者472例。患者在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后,阴道有不规则的流血现象,我们对其进行超声检查。结果:528例人工流产患者中宫内有残留物的为9例,占总数的1.7%,472例药物流产患者中宫内有残留物的为48例,占总数的10.2%。结论:多普勒彩色超声对人流术后患者宫内残留检查,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安全可靠,可重复性使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多普勒彩色超声

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都是因为避孕失败所采用的补救性的措施,但是不能将此种方法做为节育的方法[1]。妇女在意外怀孕后想终止妊娠,临床上常采用人工流产或者是药物流产,患者在接受此项治疗后,宫内残留是其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常常是孕囊已经排出,但是较少的绒毛或者是蜕膜残留在子宫内。现将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人工流产后宫内残留的临床价值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门诊患者1000例,其中:人工流产患者528例,药物流产患者472例。年龄在17—49岁,平均年龄为32.5±3.76岁;经期停止时间为39—70天,经过阴超声检查已经明确诊断为宫内怀孕,528例人工流产患者中宫内有残留物的为9例,472例药物流产患者中宫内有残留物的为48例,宫内残留时间为2—29天,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下腹部有隐痛感;阴道不规则性流血;HCG检测呈阳性或者是弱阳性。57例患者经过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以后,临床都做了清宫处理,残留物质做病理检测均得以证实。

1.2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姿式,将多普勒彩色超声探头的频率调整到3.5MHz,在下腹部位进行多位点的扫查,观察其子宫的大小、形态、肌层、内膜的回声,如果有异常回声表象,应记录其大小数据、部位、形态及同子宫内壁的关系。使用CDFI进行残留物质的内部检测,以及残留物质的基底部位同宫壁内侧组织间的血流分布的情况检测。并且使用脉冲取得血流的频谱,将RI值记录。

2结果

3讨论

宫内残留是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术后的并发症,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这和多种因素有关,在表1、2中显示出人流次数2次以上及药物人流后的宫内残留患者例数较多,这同子宫创伤次数及程度有关。宫内残留可引发阴道长时间流血、子宫不能正常收缩,易引起感染[2]。残留物如果在子宫内时间存在时间过长,会有骨化现象,在临床上非常困难再做清宫处理,可能对患者以后的受孕受到影响[3],因此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临床上使用彩色超来检查宫内残留物,不仅可以检测出残留物是否存在于宫内,而且还能准确检测出残留物体积大小,部位所在,有无积血等情况,结合血流状况的检测,可以判断其残留物的时间长短及残留组织的多少。经阴彩超检测宫内残留,快捷安全,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准确性高,在必要的时候,医生可以在彩超下进行子宫清理术,提高了临床的治愈效果[4]。综上所述多普勒彩色超声对人流术后患者宫内残留检查,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安全可靠,可重复性使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兵兵,李亮,杨霞.彩超对宫内胎物残留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10):2166—2167.

[2]汪隽,张长青,甄大为,王兴昆,冀建华,靳永胜,李新奇.42例外伤性流产的法医学分析[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04):113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