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副产品贸易

农副产品贸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副产品贸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副产品贸易

农副产品贸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战略;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35-02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几年来,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关税壁垒作用逐渐弱化,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和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社会条款等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益盛行,我国出口农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产品出口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本文从政府角度提出了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管理服务为对象,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为使一定的农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从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来看,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保护水平。

从长远来看,构建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是减少农产品国际贸易摩擦、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根本途径和最佳方法。然而,国际上目前采用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绝大多数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制度、要求等直接衍化而来的,代表了其自身的根本利益,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技术标准,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这不仅会使我们能够实时跟踪国际标准的变化动态,而且还能最终使国际标准反映我们自己的利益。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非常有利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农产品贸易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二,健全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成为当今主导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潮流。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目前中国许多农产品的品种已经落后,我们应适应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采取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及时调整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有益于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并提升农业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三,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就我国出口产品目前遭遇技术壁垒的情况来看,基本停留在“埋单”阶段,之所以陷入这种被动的境地,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单个企业难以全面掌握所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因此政府各部门应积极参与进来,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要求成员国公布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解答利益当事国提出的问题,确保其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的透明度,各国间应相互提供必需的咨询、资料乃至援助的原则,各成员方在WTO/TBT协议下提供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我国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咨询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农业政府部门、农产品生产加工部门、经营单位和出口企业等相关机构,使我国农产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技术性要求,避免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赢得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

此外,由于WTO/TBT协议要求各缔约方应定期其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并且建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向各缔约方提供资料,接受不定期咨询,我国也应当将所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及时地介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应当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监控检验,当进口方贸然提出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应及时提出相应的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第四,完善自身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参照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的基础上,适时构筑我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将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嵌入标准体系之中,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自身利益。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法规与认证体系,使保护体系有法可依。由此以来,一方面可以保护国内的贸易环境和生态环境,保证进口商品的质量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进口国慑于被报复的可能,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有这样,我国农产品出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五,参与双边或多边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中国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在战略性领域和我国技术性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技术磋商与调解机制,强化同国外权威认证机构尤其是现有的国际互认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争取签署互认协议,建立产品认证、体系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相互认证机制,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跨越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六,利用WTO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保护农业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农产品给予各种补贴(也称为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这也是造成农产品贸易扭曲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原则上把补贴分为两大类: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前者包括政府公共服务,诸如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控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投入、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补贴、粮食安全等12项等不刺激生产的对农民的直接支付内容。后者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面积补助、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及农产品营销贷款贴息等内容。协定对绿箱补贴,并没有一概加以限制。

第七,研究利用WTO/TBT协议中的特殊条款。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WTO/TBT协议中的多边贸易体系谈判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贸易救济措施及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特殊和差别待遇,以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农副产品贸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越南农产品国际贸易

90年代以来,越南全国人口的八成都是农村户口,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约占越南总人口的七成。2010年越南GDP总量达1980万亿越盾,按银行间美元兑越盾比价计算,折合1046亿美元,比2009年净增130亿美元。

一、越南农产品分析

(一)主要农产品分析

越南的农产品非常丰富,但其最主要的传统主食和主要作物仍然是水稻,越南全国种植面积的60-70%均是水稻。越南水稻在冬春季、夏秋季及10月前后三个季节都有产出,即会有三季水稻。但是,与其高产量的水稻相比,随着饮食多样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人均大米消费量呈下降趋势。

此外,越南境内不生产小麦,但对小麦的需求量也不小,那么这就全部需要靠从境外进口。在越南,绝大多数小麦加工企业或面粉加工厂为国营或集体所有制,而较为活跃的民间资本或私人企业则比较少。鉴于此种情况,越南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尽力鼓励中国投资在进行投资时,尽量介入到面粉加工行业。

(二)农副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近年来,越南本地的农副产品,如大米、咖啡等逐渐为国内外所熟知,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这些农副产品的出口增长也越来越快。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00年的时候,越南国内的农副产品贸易出口额达到23亿美元,而到2005时,农副产品贸易出口额已经超过36亿美元,比2000年时增长了五成多。与农产品出口额相比较而言,越南的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则相对稳定,如再2000年时,越南农副产品出口额为5.6‰,到2002年和2003年时,越南农副产品出口额偏低,此数据为4.8‰,但是到2005年时,该项数据则提升到5.6‰。

二、越南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策

(一)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

1、对特殊产品给予适当保护

所谓特殊产品是指越南加入WTO后,世贸组织内部的一些有政策保护的农产品。而越南制定的相关保护政策应该包括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两个领域。在既有的WTO规则下,农产品国际贸易要获得越南国内支持,则必须有较为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对象。根据此项原则,越南在进行农产品出口贸易时,农产品出口者或者企业应该获得越来越多的政府支持,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服务的培训项目,特别是那些关于安全、清洁及绿色农业生产的培训,显得至为关键。

2、政府应发挥应有的效用,为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针对越南而言,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包括:搭建类似行业协会的先关组织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产生量比较大的市场建立贸易信息搜集网络;政府应加强对出口贸易的规律性研究;强化从中央到地方的出口贸易信息搜集体系;投入资源建立、维护和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的相关网站。

(二)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

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不断推进产品品质规范化管理,不断调整农副产品品质,从多个方面综合提升越南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越南,诸如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机械化水平不太高,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越南正好是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越南农副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同时,目前的这种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也限制了其向更大规模及更高方向发展。基于此点,越南应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骤,不断缩短越南与其他国家在农副产品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差距,以尽早实现越南农副产品生产有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转变,从而进一步促进越南农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越南农副产品的出口量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与美国及欧盟诸国等先进国家相比较而言,非常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国际营销经验的缺乏,在于人才的缺乏,而越南人才的缺乏也就是造成其缺乏营销经验的重要原因。人才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提升国际营销的效果。要提高这种营销的效果,越南政府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以此网络为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农副产品贸易的供求信息及市场行情信息等,通过这种信息的流通,以不断增加农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经验。

结束语

越南已经跻身于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行列,农副产品是越南主要的出口农产品。面对着泰国、印度和中国三个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市场竞争压力,越南应该在政府方面积极鼓励相关的贸易业务,制定相关政策;在发展现代农业化方面,应积极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在商业信息及信息化方面,应积极搭建贸易平台;只有这样,越南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有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行.越南农业发展概况,粮食流通技术[J],2007年第5期

[2]凤凰网财经.finance.省略/roll/20101231/3141228.shtml

[3]刘文强,陆慧.探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问题与对策,华商[J],2008年第8期

农副产品贸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中图分类号:S2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商品市场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

1.与市场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和市场体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按WTO规则新设立的法律、法规,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构架。加入了WTO后,我国又出台了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包括《反补贴法》、《反倾销法》《特殊保障条款》等。从1985年我国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到现在正在酝酿出台的《反垄断法》,表明我对市场体系建设管理走向成熟,与市场经济运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特别是围绕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2.商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或者说初具规模。商品市场体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市场、生活资料市场,也包括各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即包括现货市场,也包括期货市场以及期货与现货相结合的市场。这种新的市场格局就是有形商品无形商品共同存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共同促进,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体系,而且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形成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设施。去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接近5万亿,同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去年达到8512亿美元,整个商品市场形成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对接的新格局。

3.商品市场现代化步伐加快。不论是批发市场还是零售市场,信息化正在逐渐改变市场存在的形式。用信息化改早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速度直至服务质量。新的流通理念被更多的市场主体所接受,成为各类市场一种新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生鲜农产品交易中引进很多的先进的交易方式,深圳布吉、山东寿光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二、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我们要加快农副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农副产品零售市场的建设主要是面对消费者,零售市场应该是引导农副产品发展的先导。美国80%的生鲜食品(农副产品)是通过超市销售出去的,我国目前这个比重还不到40%,农村的比重更低。连锁超市,食品便利超市,还有大型仓储式卖场等新型的流通业态,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物流配送的速度,降低生鲜食品的价格。农副产品零售市场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农副产品零售市场的建设,我觉得从新的业态应该抓起,如推广连锁超市这种形式,还有一部分是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菜市场。我国从去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了食品放心工程,当前虽然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有了不少的改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于居民购物比较集中的市场,应建立快速的食品检测体系,建立商品准入体系。其实市场商品质量的管理,秩序的管理要靠政府,政府不是只建市场,建立之后收取管理费,而不去实施管理。政府应当管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的快速检测体系,食品的预警体系,食品的监督、监管体系,这些都需要及时地建立起来。

2.注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组织形式、交易方式的创新。从组织形式来看,应逐步摒弃当前的摊位制,面对面的低层次、比较原始的交易方式,逐步推行利用电子交易平台统一结算,尽快形成信息互换机制、竞价机制或价格形成机制,引进场外对手交易,现期互换等其他交易形成,形成更现代化的商业交易体系。批发市场是批发商品展示的平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在交易过程中分离,在一定的时点和地点交融,特别是要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传统的物流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

3.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应加快向上下游领域的延伸。向上游的延伸是指向生产的延伸,建立生产基地或供应商基地,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进场标准化生产流程,对农民进行培训,必须严格实行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重金属的含量控制,保证市场交易商品的质量,推进标准化提升交易水平。向下游的延伸是向零售领域、向最终消费者需求链的延伸,批发市场不仅交易,将来很大程度上要进行进入零售市场之前的加工,在初加工的基础上的细加工,专业加工和配送也应在批发市场实现。通过农副产品上下延伸,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对生产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4.加快对农副产品市场体制的改革步伐。改革、改造传统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两重任务,一个是在国有批发市场产权的改造上寻求一条路,另一个是改革传统的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农副产品市场的改革已经开始,但是很多批发市炀有明显的国有化痕迹,产权多元化没有真正的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新的分配机制也未真正形成,对产权制度的改革是紧迫的任务。

5.加快发展农村新的合作组织。使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成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一部分,要积极发展农民的中介组织和经纪人,为分散的农户服务。

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1.批发市场逐步向中心城市,大城市周围转移,面向消费群最大城市的批发市场成为市场规模大、占地最多的市场。

2.产地批发市场越来越多地建立与为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体系结合起来,与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结合起来,产地批发市场如果没有与农民生产相结合,就没有发展潜力。

3.远程、远期交易及期货交易等逐渐成为交易的主体。批发市场交易过程完成后,农副产品不一定通过市场运往销售地点,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也可能从农户生产地直接运往需求地。远程的交易、商流的扩大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加快批发市场的商流流转,批发市场信息流带动物流过程,成为交易的主要流程。

4.围绕批发专业市场可能会形成围绕专业化市场进行现代服务的经营组织,围绕市场进行的服务将更加细化、专业化,如物流服务,信息流服务,经纪人服务等派生出来分工的细化,专业化服务等。

5.随着竞价、拍卖、撮合等新的交易方式的引入,未来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会有相当数量的以拍卖、竞价为主的交易市场和交易体系。

6.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的加深,批发市场外向度越来越高,会出现一批为进出口服务的外向型专业批发市场。

参考文献:

[1]包先建.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态的演变与基础条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朱信凯,雷海章.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调研世界,2000(06).

农副产品贸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商贸;人才特征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专项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商贸经营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8BJD001;主持人:彭建国)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特征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概念。涉农商贸人才是指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与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经营活动,以及独立从事农副产品经营或中介活动的个人。他们是农副产品流通的主要促进力量和承担者,是保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的中坚力量。

(二)涉农商贸人才的主要特征

1、应用性。涉农商贸人才是工作于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岗位对涉农商贸人员的最首要要求。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成为了涉农商贸人员的最主要特征。

2、人文性。商贸经营类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服务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特性,不仅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使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使商贸经营类专业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具有比其他工作岗位更强的人文性要求。

3、复合性。涉农商贸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还是信息中介活动,都应该拥有足够的商务和农副产品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复合型特征,绝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商务知识和农副产品商品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他们应当掌握现代商务知识与技能,并在深入了解农副产品商品知识和流通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来对传统的农副产品商务运作体系进行改造,以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效率。

4、多元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各类企业、组织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类型、地域、规模等的不同,企业、组织对涉农商贸人才的层次、类型以及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涉农商贸人才归为某一个类型或某一个层次;相反,必须充分认识到涉农商贸人才在类型和层次上的多元化特征。

5、通识性。工科、农科等专业人员强调通过个人专业技术和技能直接生产有形产品,工作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水平;而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是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工作内容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外,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受挫折和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更是其取得良好工作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这些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类型、各层次涉农商贸经营人才的通识要求。

6、热爱农村。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就行业景气度、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而言,与“农”有关的行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个不热爱农村的人,是很难以服务农副产品流通为己任,花大力气了解农副产品流通市场、掌握农副产品流通知识与技能的,也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涉农商贸经营从业人员。

二、涉农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为例

(一)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旨在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工作,适应现代农产品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其主要业务工作范围是: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收购工作;从事农产品销售工作。

(二)企业对农产品供销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参阅了杨群祥(2004)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项目。被调查企业共涉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45家,回收有效问卷218份。问卷设计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给予1~5分。(表1)从表1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知识(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推销与谈判、现代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商品知识(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法律法规与物流管理等四个方面。

有关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表2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技能(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营销能力(商务谈判、拟定合同、信息收集、营销策划)、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分析检验)、沟通协作能力(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储运操作能力(农产品储存运输)与网络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等五个方面。

有关素质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表3)从表3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服从管理,忠诚于公司;吃苦耐劳的精神;诚实守信)、道德素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三个方面。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各方面的要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重心,以专业扩展知识为辅翼的应用性知识结构。其中,公共基础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分为思想政治、人文素质与科技基础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政”概论、“思政”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

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分为商品知识、经营法规、市场营销、期货交易、物流管理与交易核算等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农业概论、经济地理、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市场准入与安全标准、经纪法律法规、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期货交易实务与会计基础知识等课程。

专业扩展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提高其后续发展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分为经营与管理两个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关系、会展策划、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2、能力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沟通协作能力与网络应用能力为基础、以营销能力和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储运操作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为补充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其中,沟通协作能力是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均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分为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等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大学语文、个人团队管理、演讲与口才、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等课程实现。

网络应用能力是现代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网上贸易等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实训、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实训、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期货交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营销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分为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商务谈判、产品销售、合作拟定、交易核算、期货交易、会展与品牌策划等七个方面。其营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期货交易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品牌策划实训、会展策划、会计基础知识、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又一核心专业能力,分为质量鉴定与等级评定、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商品学实训、茶叶商品学、棉花商品学、食用菌商品学、湘莲商品学、经纪法律法规、经济地理、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实现。

储运操作能力的掌握有助于农产品经纪与人员降低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供货的及时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竞争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ERP综合实训等课程实现。

企业管理能力的具备不仅能使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更好地理解其本职工作岗位与企业其他部门、工作岗位的关系,使毕业生具备全局观念,也能为将来参与企业的管理做储备。其培养主要通过企业管理、公共关系、沙盘实训等课程实现。

3、素质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两翼的素质培养体系。其中,职业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善于处理职守与变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心理素质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实习等课程实现。

道德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熟悉并自觉维护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通过思政概论、思政基础、“两课”假期社会实践、时势政治、经纪法律法规、入学教育与军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来实现。

文化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行业眼光、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大学体育、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农村经济管理、供销合作经济等课程来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农副产品贸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与日本;进出口贸易;地震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10-

一、黑龙江省与日本进出口贸易基本情况

1.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呈徘徊状态

在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伙伴中,日本一直是传统的、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自2006年创下6.3亿美元的历史最高位后,2007—2009年分别为5.93亿美元、6.12亿美元和6.04亿美元,总体上相对稳定。2010年,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创下255.04亿美元历史高位的情况下,黑龙江省与日本的双边贸易额也创下了6.68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见表1)。然而,黑龙江省与日本的双边进出口贸易并不能令人满意,主要体现在多年来黑日双边贸易呈徘徊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增速偏小,双边贸易额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份额中所占比例呈下降态势等。以2010年为例,黑龙江省外贸总额同比上涨57.23%、黑龙江省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欧盟、东盟、美国、中东和拉丁美洲等进出口额分别增长34.00%、35.99%、97.88%、65.43%、64.14%和68.9%的情况下,黑日贸易额增速仅为10.56%,增幅明显落后于中国同日本贸易增长速度(30.6%)及黑龙江省外贸总额增长速度和黑龙江省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增长速度。另外,2002—2010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从43.5亿美元增长到255.04亿美元,增长了5.86倍,而黑日贸易总额从3.73亿美元增至6.68亿美元,仅仅增长1.79倍。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中,黑日贸易额除2009年其所占份额有所提高外,其余年份所占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黑龙江省年鉴及黑龙江省商务厅统计数据整理

2.对日出口增长缓慢,商品种类增多

从出口市场排位来看,2007年以前日本基本保持在黑龙江省前5大出口商品市场之内,2008—2010年,位次有所下滑,基本维持在第九位水平。从出口金额来看,2006—2010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额基本上在2.7亿—3.9亿美元之间浮动,呈缓慢增长态势。

从出口商品类别来看,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金额较大的商品类别主要有农副产品、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机电产品、锯材、家具、鞋类、箱包和服装等,上述产品年均合计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70%左右(见表2)。农副产品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也是黑龙江省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出口产品。2008—2010年,农副产品对日出口分别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25.5%、25.4% 和26.4%,粮食(玉米、谷物及谷粉、大豆及其他豆类)、蔬菜(鲜或冷藏)、食用油籽及干果等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的主要农副产品;木制品类(含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家具、锯材等)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金额较大的商品类别,主要源于黑龙江省丰富的木材资源、自俄罗斯进口木材较多以及木材加工企业较多等优势,2008—2010年对日出口分别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30.1%、28.4% 和16.78%,其中,2010年比2008年和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机电产品也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金额较大商品类别,2008—2010年出口金额分别占当年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9.3%、8.3 %和9.45 %。另外,箱包及类似容器、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等对日传统商品也基本保持一定出口比例;原来出口较少的商品,如医药品、手表、肥料、纺织纱线、初级塑料等商品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黏土及其他耐火矿物产品出口的增长幅度在2010年同比增长333.49%,达到2115.04万美元,占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5.42%,已进入黑龙江省对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类别。此外,在对日本出口商品中,药材、胶合板及类似多层板、通断及保护电路装置、天然碳酸镁、塑料制品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黑龙江省出口日本的商品种类正在增多和优化。

资料来源:《根据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2008-2009、2009-2010统计数据整理

3.以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进口格局基本未变

日本是黑龙江省传统的进口市场之一,自2006年黑龙江省从日本进口达到创纪录的3.34亿美元后,2008—2010年分别为2.83亿美元、2.89亿美元和2.78亿美元,进口金额相对稳定,但所占全省进口比重有所降低,进口排位也处于下降趋势。2008—2010年分别排在黑龙江省主要进口市场的第六位、第七位和第八位。

黑龙江省自日本进口金额位居前列的商品类别主要有机电产品、钢材、废金属、纸及纸板、农副产品等。机电产品(含高新技术产品)2008—2010年进口额分别占进口总额的57.5 %、58.6%和71.8%。机电产品中,2010年高新技术类产品进口额为6448.92万美元,较2009年增长121.1%,增长幅度较大。此外,肥料、印刷品、医疗仪器及器械、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苯乙烯等商品的进口同比也有较大幅度增加。2010年,钢材类及废金属产品等进口额锐减,同比下降42.76%和49.21%,这也是导致黑龙江省自日本进口额下降的主要原因。从进口商品构成看,机电产品类(包括高新技术产品)、废金属及钢材类产品等是黑龙江省从日本进口的主要商品。

资料来源:根据黑龙江省商务厅《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2008-2009、2009-2010及网站数据整理

二、日本大地震对黑龙江与日本贸易影响分析

日本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本次地震给黑龙江省与日本贸易带来冲击。短期内除对黑龙江省从日本进口产生影响外,从中长期看,灾后重建需求对黑龙江省部分行业的出口和市场拓展增加了机遇。

1.地震对双方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一是大地震及海啸、核泄漏等次生灾害引发的日本电力供应紧张、国内生产链条中断和旅游商业活动的减少等对日本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对日本经济恢复构成严重冲击,日本经济恢复缓慢将对黑龙江省扩大对日贸易规模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日元汇率变化的影响。黑龙江省对日出口除农副产品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纺织、服装和鞋类等传统商品对汇率变动非常敏感,本次地震后,日元兑美元汇率持续保持高位,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双方贸易的发展。三是日本消费陷入低迷影响。根据日本内阁府2011年4月份消费动向调查数据,一般家庭消费者态度指数比3月份骤降5.5个百分点,为2004年4月以来最大降幅,显示震后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加剧,食品及油价上涨也给消费心理留下阴影,日本消费低迷状态,将使黑龙江省对日非急需产品的出口受到压制。四是以对日进口带动出口的部分产品将受到冲击。如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机电产品的同时需大量进口高技术产品,其中,电子、精密仪器、机床、电器等领域对日本产品依赖度较高,此次地震一方面受累于日本原装零部件供应短缺问题,一方面面临日本市场消费下降影响,出口受冲击的可能性更大。

2.黑龙江省部分行业面临出口和市场拓展机遇

(1)农副产品出口面临新的机遇

资料显示,本次地震及海啸、核辐射影响最重的日本六县(宫城、岩手、福岛、茨城、枥木和群马县)是日本重要的农产品出口产区,水稻、猪肉、蛋鸡等农产品产量占日本国内总产量20%以上。本次地震重创了日本的农业生产,海啸、核泄漏等造成日本可耕地面积减少等情况将长期存在。为了保证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日本将寻求更多的农副产品进口来源,而中国作为日本的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农产品出口规模将呈扩大趋势;另一方面,核辐射导致日本农产品超标的阴影将长期困扰日本民众的消费心理,与其消费可能受核污染的本地农产品,还不如消费相对价格低廉优质并经过严格检验的外阜农产品。因此,对具有出口农副产品绝对优势和潜力的黑龙江省来说是继续扩大规模的一个很好机会。

(2)木材类产品出口面临的机遇

“木”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家居、建筑、生活等方面大量使用木材。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地震前的2009年,日本木材总需要量为6321万立方米,而日本国内生产量为1758.7万立方米,仅为27.8%,其余72.2%依赖进口;地震前宫城地区是日本重要的胶合板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日本的1/4,地震后生产基地遭到严重破坏,产量下降。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建筑用集成材、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家具等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持续保持较高需求状态,而包括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锯材、家具等木材类产品是黑龙江省对日出口的优势产品之一,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合计分别占黑龙江省对日出口总额的30.1%、28.4%和16.78%。本次地震后的灾区重建将给此类产品对日扩大出口规模带来机遇。

(3)建材类产品出口面临的机遇

除木材类产品外,灾后重建需要大量水泥、钢铁等建材产品,这给黑龙江省相关出口企业或公司对日出口带来新的可能。如水泥行业,震前日本为水泥净出口国,2010年水泥产能6147.7万吨,净出口水泥及熟料约1000万吨,按照2009年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启动时水泥需求增幅46%计算,今后几年内日本水泥供应缺口在几千万吨左右。再如钢铁行业,日本是全球第一大钢材出口国,2010年出口钢材4240万吨,占全年产量的44.7%。日本震后包括新日铁、JFE、住友金属、东京制钢、神户制钢等5家钢铁企业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大约有1150万吨的钢铁产能被迫关闭。同时,日本建筑用钢方面竞争力不及我国,其国内产能无法应对房屋工厂重建的大规模需求,因此,黑龙江省生产建筑用钢材类产品企业、水泥企业及玻璃制造企业等应更多关注灾后重建创造的市场契机。

三、对双方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1.密切跟踪日本地震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的事态发展,注意收集和研究日本大地震对相关产业及企业的影响以及给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及时研究应对举措,促进黑龙江省与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2.加大市场调研,了解掌握日本灾后重建市场需求变化,引导黑龙江省企业抓住机遇,优化对日进出口商品结构,在保持和扩大农副产品、木制品、服装、鞋帽、纺织品等传统商品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机电设备、建材、食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出口能力,加大与日本具有领先技术的汽车、电子等方面的产业合作力度。

3.广泛加强日方客户关系。通过组织代表团到日本灾区慰问访问、在日本举办重点投资项目商谈会、产品展销会、邀请日本大企业来访等形式, 进一步紧密双方贸易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并借机广泛深入地开展贸易投资推介,宣传黑龙江省比较优势,展示优势产品,巩固黑龙江省产品在日本的市场地位。

4.积极把握日方业务转移机遇,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日招商。经过破坏性地震,许多此前不愿意向我国转移的日本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会考虑至少向海外转移一部分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很多日本企业地震前已经开始在本土之外建立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的情况,经过此次灾难后,这一进程将会加速。黑龙江省应有针对性的、量身制定对日招商具有吸引力的税收、土地、信贷等政策,强化政策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商务厅网站 hljswt.省略/

[2]张凤林.2010-2011黑龙江省与日本经贸合作的形势分析与预测[R].2011: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2007-2008、2008-2009、2009-2010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