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在过去的 20 余年中,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影响。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环境变化使得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均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人口与财富在高风险区的日益增长和集中,无序的资源开发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均使得社会 - 生态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不断上升。如何有效应对灾害风险的挑战成为了世界各国与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当前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灾害风险特别是巨灾风险无法单纯依靠单一部门、单一主体、单个区域的力量来解决,必须依托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上得以防范,而政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且,政府在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中发挥着多重作用。从灾前阶段的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灾害监测体系与预警机制、公众教育,灾中阶段的应急处置与救灾,到灾后恢复重建,均存在大量的工作由政府投入财政资金完成。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灾害风险防范中发挥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我国学者集中针对巨灾保险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方式开展了讨论,普遍认为在我国政府应在巨灾风险转移( 特别是巨灾保险) 中发挥主导作用。2006年 6 月,我国政府在《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中国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至此,我国政府开始在国家综合减灾体系中发挥全能型作用: 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被分配到安全设防、救灾救济、应急管理与风险转移等对应的职能部门,用于自然灾害的备灾、应急、恢复与重建等各个环节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收入早已突破十万亿元大关,但有限的财政资源应如何在不同的防范措施上进行投入、在众多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仍然缺乏相关的研究与讨论。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在防灾救灾领域使用的大量财政资金应如何有效整合、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事业的有力发展,为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提供可靠的风险保障? 这是在综合风险防范资金投入中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

一、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优化问题的导出

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财政投入必须通过政府机构的设置进行运作,并在风险防范的各个环节体现其功能,最终实现灾害风险的减轻。我国学者曾提出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优化模式”与“功能优化模型”.其中,结构体系指安全设防、救灾救济、应急管理与风险转移四个维度,其具体构成是政府针对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机构设置。

其中,安全设防机构在我国主要是指进行防灾能力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类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使用由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安排的计划类项目经费。

救灾救济在我国主要针对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主要使用由财政部安排的中央救灾资金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准备的救灾救济资金。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由国务院应急办综合协调各部委工作,统一部署安排。风险转移工作主要针对金融系统,包括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使用各类金融工具实现灾害风险的有效转移。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财政投入的结构优化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 有限的财政资源应如何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而在各个部门内部又如何在灾害风险防范事业与非防范事业之间分配。

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财政投入的功能体系是指政府在备灾、应急、恢复与重建等灾害风险防范周期的四个环节上分别进行财政投入。功能体系是系统输出的体现,是系统结构决定的结果。功能体系与结构体系之间存在联系,但差异较大。例如,备灾环节就分别涉及安全设防与风险转移(风险转移的灾前安排) ; 应急环节主要对应应急管理; 恢复与重建环节至少同时涉及救灾救济和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的资金支付) .一个系统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到多个系统模块共同执行,因此在上述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环节与功能中,通常都涉及到一个或若干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财政投入的功能优化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 在备灾、应急、恢复与重建等各项功能( 或各个阶段)上,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应如何投入方能最大化地减轻灾害风险?

二、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优化的重点

( 一) 必须准确评估灾害风险度

从国际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开展客观的定量风险评估是优化政府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中的资金投入的先决条件,定量估算各种投入措施的效益与成本的基础。由优化目标可知,评估的风险应是一级政府所辖区域和给定时间范围内某种或多种自然灾害造成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的不确定性,风险评估得到的结果应能够以定量形式( 如损失的超越概率曲线) 进行表达。必须构建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特别是考虑多种自然灾害的“多灾种”风险评估模型,完善区域自然灾害承灾体与脆弱性数据库,使模型具备现状评估与情景模拟( 预估) 的能力。

发展针对防范投资优化的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首先要重点发展“多灾种”的综合模型,以及对间接经济损失风险的建模。由于政府进行防范投资的规划与预算以区域综合为导向,同时还需要在各种部门与职能之间进行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必须是在单灾种基础之上完成的综合风险。而“多灾种”不等于单灾种的简单加和,区域内各自然灾害灾种之间的“群发”与“群聚”等相互关系变得十分重要。这一问题在当前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中亦是前沿问题。其次,风险评估模型中必须表达灾害事件的间接损失,否则会造成防范投资效益的低估。当前研究者普遍使用投入 - 产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模型针对灾害事件估计间接经济损失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考虑间接损失的风险评估模型发展仍然缓慢,尚无法满足防范投资优化研究的需求。

( 二) 应该准确估计防范投资的效益与成本

灾害风险防范投资的效益与成本均有着高度的“机会”本质。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提出,灾害的经济学是“减负与加正”的经济学。一笔财政资金若用于某类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则放弃了其用于其他部门或事业从而获得收益的机会,是为防范投资的机会成本; 另一方面这笔资金也可挽回或避免一定的损失,是为防范投资的效益。风险防范投资的效益与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等许多“非使用”或“非市场”价值类似。防范投资的效益与成本均有着高度的“机会”属性,其估计过程依赖于情景假设,即不进行防范投资与进行防范投资的情景对比。

三、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难点

在成本方面,政府进行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投资时规模较大,防范投资行为对经济结构与运行状态势必造成难以忽略的影响。例如,政府若大规模开展抗震加固工程,其工程需求势必为建筑行业带来大的发展契机; 政府若大力扶持灾害保险,投入相当的财政资金用于保费补贴,则相应也会为保险行业的发展形成影响。若要将上述影响在优化模型中充分考虑,则必须使用一般均衡框架,否则难以准确估计防范投资的机会成本。此时,须依赖投入产出模

型或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然而,当前我国政府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投资分散于各个部门,对于编制恰当的投入产出表或社会核算矩阵、检验模型参数造成了很大困难。 在效益方面,当前研究中多采用可直接计量的如效益、成本( 如 CATSIM 和 WCRM) 或 GDP 增速与稳定性等指标。事实上,福利经济学讨论社会最优时一般使用社会效用函数,要求防范投资所带来的单位边际社会正效用恰好等于其带来的( 因其他事业投资减少而造成的) 社会边际负效用。由于公众普遍持有风险嫌恶的偏好,在不减少期望损失的情况下降低灾害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可带来效用的提升,因此,单纯使用现有研究中使用的可直接计量经济指标会导致防范投资社会效益的低估。

然而,如何准确估计社会效用水平的变化本身是一个难题。当前在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学领域有一些显示偏好与陈述偏好的方法值得借鉴。此外,使用由于投资而减少的人员伤亡、心理伤害等更多非单纯经济维度的收益应如何定量度量,则需要进一步讨论。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27

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由于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其发生。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前评估预测自然灾害的等级及规律,来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损失。

1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现状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通常是以农业气象灾害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模型,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估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近些年来,随着对气象研究的深入,评估模型的评估结果越来越准确,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评估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综合评估模型、作物评估模型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1 综合评估模型

综合评估模型是基于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BP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模型,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分析。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通常考虑到气象灾害的等级划分、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地区的抗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在实际研究中,许多学者在对农业自然灾害的评估过程中使用了综合评估模型。例如马晓群等通过对灾害损失率分析,得出灾害损失率的影响因素包括灾害强度、作物敏感度、气候脆弱性等。除此之外,还考虑了不同气象灾害对作物影响程度。以上述因素为基础,建立综合评估模型,并用淮北地区的十个代表站的农作物数据对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误差率较小,模型具有实用性。王雨等以黑龙江省的水稻为例,建立综合评估模型,将水稻气象灾害损失量从产量中分离,得到黑龙江省水稻气象灾害的损失评估。

1.2 作物评估模型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农作物受灾机理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评估时,使用作物的生长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包括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产量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最终能够对气候进行有效的应变管理。

作物评估模型应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荷兰的系列模型、美国的DSSAT模型、澳大利亚的APSM模型和中国的CCSODS模型。不同的模型具有不用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在对模型的选取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模型或改进模型进行作物评估。

1.3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的是对未来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以及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一般来说,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综合分析工作,主要的评估内容有灾害的危害程度、灾害的风险等级、灾害的预测、对灾害的应对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指的是对灾害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评价,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实现安全保障。

我国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起步较晚,前期主要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包括对概念、方法、模型的探讨。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分析、风险跟踪、灾后评级及应变对策等技术体系。

2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综合模型评估具有局限性。综合模型评估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经验性模型,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往往存在样本不足或不具代表性等问题。除此之外,该模型评估适用性较差,只适用于特定的环境和区域,而对不同环境不同区域的评估不够准确;二是作物机理模型应用有待加强。虽然利用作物机理模型进行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具有相对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复杂性,目前评估方法还有待发展,未来还需更进一步地研究生理生态过程,同时加强对模型的应用研究;三是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对灾害风险的评价大多是基于已有的气象资料和农作物资料计算风险性,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考虑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对实际的影响,因此模型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四是要加强对风险形成机理的研究和社属性风险评价的研究。

3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是农作物模型的实际运用将会大大加强。农作物评估模型具有相对简单的架构和较为精确的评估准确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从专业层面研究向基层实际应用研究转变,与此同时,农作物模型与数学模型和专家模型相结合,有望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农业气象灾害专家评估系统,在可视化和专业化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技术更加多元化。现阶段的气象灾害评估重点关注直接经济损失,未来的评估系统将纳入社会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方面的内容。此外,卫星遥感、GPS技术、3S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更多的参与到气象灾害的预报和评估系统中,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4 结语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起步较晚,现阶段应用还不是很完善。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亟需发展和完善,并不断地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切实做好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阳军.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01):238.

[2] 郭丽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1):52-53.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1)影响储配站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储配设备与工艺、电气安全、防火防爆措施、内部布置、建(构)筑物、自然灾害和周边环境等;燃气管道泄露的主要原因是外力破坏、腐蚀、地面沉降、管材缺陷、操作失误、自然灾害等,其中外力破坏是主要原因;影响调压站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建(构)筑物、调压设施可靠性、安全防护和通风设施、自然灾害和周边环境等。

(2)燃气应用系统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室内管道阀门老化、腐蚀,胶管老化、脱落、损坏,外部机械撞击,使用不安全灶具(无回火安全防爆装置和熄火保护装置),误操作,自杀和犯罪导致的火灾、爆炸和人员中毒事故。

2燃气供应系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根据以上风险分析结果可知,在城镇燃气供应系统的流程上首先要保证气源系统供给安全、输配系统安全以及应用系统安全。在建立城镇燃气供应系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时,还应增加保障各流程安全的综合安全管理水平的考核以及外界环境对系统影响程度的考核。因此,将城镇燃气供应系统风险的评估指标划分为五大部分,四个层次,见下表。

3燃气供应系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应用

3.1某城市燃气供应系统概况

某城市燃气供应系统现有3个门站、3个储配站、280多个调压站,民用用户180万户,商服用户8000户,管线总长度约5000km,燃气管网采用环状管网形式供气,管线分为高压、次高压、中压和低压管线,市区均采用埋地敷设。为预防事故采取了一系列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媒体长期性免费宣传、暴露有奖活动、企业强制保险和家庭建议保险相结合、有计划管网改造、加强安全巡检和24小时客服等。

3.2指标权重的确定

结合对本城市燃气供应系统的现场调研、管理咨询及专家访谈情况,利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4结束语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喀斯特 风险评价 评价体系

1.引言

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各个地区的公路建设。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以下称导则)的要求,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评估项目建设存在的环境风险制约因素进行,从环境敏感性角度评估建设环境风险可接受性;评估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污染事故处理应急方案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等1。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比较艰巨的,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减小各种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风险的产生及应对各种风险后果,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体系是十分关键的。

本研究的风险评价即为导则中要求的环境风险的评估,首先需要对环境风险的制约因素即风险因子进行识别。分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及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区域的背景情况等,根据环境效应强度及其发生背景对建设工程施工期及营运期中可能产生的不确定的因素进行识别,进而加以分析,判断、归类、鉴定,并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减轻或降低风险带来的危害。即根据风险识别过程(数据、资料、信息的获取——资料及数据的分析及风险因子的识别——风险因子的鉴定、归类——风险管理[1]可分为施工期、营运期两个时期进行,并选用一定的项目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即风险源、特性、影响范围等的识别。贵州喀斯特地区广布的溶洞及落水洞、山地多、山谷切割深等特点加大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难度。施工期的风险识别主要分为路基工程、桥梁工程及隧道工程等三个工程中的风险;营运期主要分为自然灾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风险。

2.1施工期风险因子

2.1.1路基工程

(1)软土路基工程

喀斯特地区的岩层主要为白云岩、石灰岩等,在洼地地区,流水冲击物在此处沉积,沉积物极其脆弱,强度较低,易发生垮塌、沉降等风险。因此识别项目实施地段的软土路基可能发生的风险主要包括路基土质状况、材料运输的可达性等。同时项目实施应尽量避开雨季,雨季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修建排水沟、合理堆放料材等,避免造成水土流失,继而造成河道淤塞。

(2)边坡工程

包括路基边坡及道路开辟形成的边坡。高速公路通过较小的山体时,没有采取避让及隧道工程措施,而是对山体进行爆破,开辟出道路。而开辟之后形成的山体边坡地形高差较大、坡度较陡、岩土体的物质及结构基础属于易发生滑坡的岩土体都存在路基不稳,容易滑坡、塌方等安全隐患。

2.1.2桥梁工程

桥梁工程的风险相对高速公路其他工程较大。由于喀斯特地区河谷切割深,桥梁的跨度较大,长度较长,海拔较高,桥墩高度较高。且各种形式的桥梁存在的风险因素各异,但总的看来,桥梁工程施工期的风险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河流水文情势对桥墩、桥桩基础的稳定性的影响;桥梁承重与该高速公路的设计流量的关系;以及桥梁结构、附属设施施工采取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产生的风险等。

2.1.3隧道工程

贵州是云贵高原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过渡地带,山地较多,因此隧道工程是不可避免的。根据隧道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喀斯特地区的隧道以山岭隧道为主,山岭隧道是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隧道。在喀斯特地区修建隧道具有复杂性及不可预见性。施工期的风险主要包括正洞施工及辅助坑道施工过程引起的坍塌、突泥、突水、瓦斯燃烧等风险以及由地质水文条件引起的风险等。

2.2运营期风险

2.2.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风险表现为自然灾害对高速公路的破坏。主要有地震、暴风雪、严寒酷暑、洪涝灾害引起的滑坡、水土流失等。

2.2.2运输风险

高速公路营运期的运输风险主要是运输环境的风险评价。如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管理、工作人员的失误、车辆、包装、设施、路况及环境等原因,危险化学物品发生爆炸、泄露等事故从而产生风险。

桥梁工程运输风险除自然灾害对桥梁的破坏导致的风险外,还包括人为破坏等对桥梁的安全运营影响,桥梁工程耐久性等。

隧道工程运输风险包括隧道结构稳定性、防水可靠性、耐久性等。

3.评估方法的选取

风险评估方法是在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评估方法对各个风险要素进行评估的方法。并与预期的风险目标进行比较,进而确定项目的风险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减轻风险发生的后果。

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专家评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决策树法、网络计划技术、蒙特卡罗模拟、层次分析法等;以及将以上方法加以综合的评价方法:如模糊层次分析法、灰色层次法、模糊效用风险评价法等[2]。其中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应用较广,理论也较成熟。层次分析法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将所识别的风险因子进行分层,通过比较、计算得到不同方案的风险水平。专家评分法是通过对参与大量工程建设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专家的实际工作经验对风险进行打分,从而得到风险的发生概率等。风险评价的目的是选取风险水平小的方案,但风险较大的方案往往盈利的机会较大[3],因此平衡好风险水平与经济盈利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关键的。

4.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是为了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减小风险可能发生后的损失大小。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就需要增大投资,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素质及风险控制水平,并对项目实施地段进行充分的调查,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的论证,采取各种方法措施对各个风险要素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控制,防微杜渐,从而降低风险等级,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5.结论

日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在公路风险评价中,分为,根据施工期及运营期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价体系,能够全面科学系统地指导实践。同时还应对企业管理水平、素质等进行风险识别,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可能引起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0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02-02

攸县地处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西麓武功山西南端,东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交界,北与醴陵市相连,西和株洲县、衡东县接壤,南与茶陵县、安仁县毗邻,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区域。全县总人口78.5万人,常住人口69.3万人,土地总面积2664.7平方公里。县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属、非金属和水气矿产,其中优势矿产煤炭资源面积173.6km2,探明煤炭总储量4.2亿吨,可采储量2.5亿吨,铁资源储量6266万吨,玄武岩和水气矿产(矿泉水和温泉)资源丰富。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依据卫生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办法》本文所称的风险评估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以及大型活动等社会安全事件的公共卫生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的过程。涉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按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相关规定执行。而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因素分析,则是对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潜在性因素进行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探讨。

1概述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四类: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Ⅰ、Ⅱ、Ⅲ和Ⅳ4级,分别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根据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攸县境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再次为职业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我县卫生应急体系自03年“非典”之后,历经将近十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防患于未然的能力仍有待加强。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及早发现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苗头,防范事件发生,减轻事件危害是当前卫生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

2现状分析以及识别出的潜在风险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1重大传染病疫情根据往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的监测资料,结合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攸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如2012年5月份郴州市安仁县报告2例霍乱疫情,随后攸县渌田镇报告一例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我县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队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为一例疑似霍乱疫情,并得到及时处理。而且以乙类和丙类传染病为多见,流感、手足口病、肝炎、肺结核、梅毒、HIV为我县目前重点防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职业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因为传染病疫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夏秋季食物中毒以及霍乱、细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疫情将有一定限度的增加,主要风险场所为托幼机关和学校,重点人群为儿童和中小学生。手足口和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将减少;秋冬季节,气温低病原体更易在空气存活,人员活动空间相对小,空气不流通加之聚集时间相对长,则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必将有所上升。预计在年终春运期间,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流,寒假学生流,探亲流交叉聚集,将有巨大风险的可能。主要风险场所为交通运输工具及其场所,其他公共娱乐场所和家族年饭聚集家庭,普遍为易感人群,重点人群为体质较弱的老人、儿童和中小学生,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同时,要防范有不明原因疾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散发病例的出现。要防范容易让人忽视的寄生虫病死灰复燃或者输入性的寄生虫病的传播。

2.1.2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攸县境内最近很少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报告和报道,但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媒体监测系统,及早发现、核实并报告真实情况。以便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早处理,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蔓延。

2.1.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事件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如2011年1月份我县丫江桥乡一农户生日宴中亲戚聚餐暴发集体性食物中毒,经我县疾控机构进行流行病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原因为户主误把桐油当茶油用作宴用食用油导致集体性食物中毒。又如2012年3月份,我县皇图岭镇电话报告了一起氯气意外泄露导致多人急性氯气中毒事件。经现场调查发现,事件缘由该镇一废品收购店店主要因安全意识淡薄、废品处置不规范,将收购的氯气罐内的残余氯气私自放出,并离店回家,导致瓶内残余的氯气连续小量泄漏,致使附近居民出现急性氯气中毒。经判定为一起氯气意外泄漏的环境污染事件,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处理机制,立即调集了消防中队、县卫生局、县环保局及当地派出所等人员赶到现场并成功处置。细菌性食物中毒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夏季,气温高,湿度高都非常有利于大部分微生物繁殖,特别是外环境(包括餐饮具和生熟食物)的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大量滋生,而人体因饮水过多稀释了胃酸减弱了对细菌的杀灭作用,从而将大大减弱人体第一道和第二道生理屏障功能。细菌性食物中毒会有一定限度的增加。化学性食物中毒跟目前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一定关联,主要是靠食品安全职能部门严格管理监督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可以说管理得好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可能就小,反之亦然。目前的形式不容乐观,预期管理体制会日臻完善,突发事件步入下行走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真菌性食物中毒的事故越来越少,一般都不再上山捡摘蘑菇,而改为购买人工种植可食用菌类。

地质资料显示,攸县各类资源丰富。而今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对能源需求的增大,现正开采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以及各种石料等的大、中、小型矿山有166座。煤矿开采集中在桃水、黄丰桥、兰村三个矿区,现有煤矿企业103个,矿山从业人数约14375人,矿山设计生产能力708万吨/年,2007年实际生产能力438.7万吨/年。目前总生产能力达621万吨/年,省委、省政府下达给攸县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的调煤保电任务是182万吨。当前矿产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安全严峻形势可想而知,水害控防形势可想而知。许多矿产工人在长期在井下作业,职业环境达不到职业卫生标准,个人防护措施不落实,很容易患上了职业病—矽肺。截止6月,我县共收治矽肺病人58人次。我县职业病风险区域是中小煤矿和水泥厂,并且大多中小煤矿和水泥厂从业人员无法律规定相应的劳动工伤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故风险人群为中小煤矿和水泥厂工人。

2.2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如大家刻骨铭心的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导致交通阻断,电力电信设施大量损毁而中断,给我县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和损失。还要防范极端天气导致次生灾害,如洪涝灾害以及雷电灾害。注意关注各级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

2.3事故灾难事件目前,攸县在册登记的机动车总量为7万多台,其中汽车2万多台,摩托车4万多台,低速车2312台,挂车10台。还有106国道和S315省道的大量过境车辆。交通事故风险不容低估。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2012年4月份以来,攸县开展了专项整治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考取驾驶证2.5万人,佩戴安全头盔率达到了80%以上,让广大摩托车驾乘人员受益。县交警大队7月13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到目前,该县涉摩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152起、18人和35人,同比下降23.1%、42.8%、27.8%。因而按此形势交通事故风险保有量较高,但将呈下降趋势。事故灾难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因为我县特殊条件,煤矿事故、交通事故等引发的重、特大突发事件隐患依然存在。

2.4大型活动及社会安全事件对于大型活动,由于组织管理部门的科学领导、统一指挥和合理安排,2011年10月份攸县香干文化节闭幕式暨“洞天福地,魅力攸县”大型文艺晚会在攸县县城文化广场炫动上演并顺利成功举办。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和人民精神文华需求上升,我县举办大型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根据实际情况和组织管理部门的需求可以提前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其进行专题风险评估。

3风险管理及建议和探讨

我县县委、县政府和卫生局历来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在全县卫生工作会议和卫生系统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由各个县直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成立了系统、完整、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机构。近年来,县卫生局多次组织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并组织了相关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能力。结合我县实情,根据以上潜在的风险,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上,我县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时刻牢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现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法制机制建设,广泛宣传培训和强化健康教育、普及卫生法律法规知识、逐步提高普通群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识和能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卫生医疗部门宣传教育,授众面仍有局限。可结合“洁净攸县大行动”和“城乡同治,结对共建”,充分利用各级行政、媒体等社会宣传力量,开展宣传教育和业务骨干培训,以提高全民防患意识,促进应对突发事件上升到社会层面和普通民众个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