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课题的界定

科研课题的界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课题的界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课题的界定

科研课题的界定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确定体外消化透析法测定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的实验条件,建立实验流程,并测定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方法模拟胃肠消化环境,研究pH、接触时间等因素对朱砂中汞的溶出率及透析时间等对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的影响规律,确定合适模拟条件。结果确定的实验流程模拟条件为:液/固比100,人工胃液pH=1.5,加入0.16%胃蛋白酶1 ml,接触时间100 min,透析时间100 min,加入胰液胆盐混合物量为5 ml。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CV-AFS测得水飞朱砂中汞的溶出率为2.5×10-6(n=6,RSD=4.1%),生物可接受率为4.8×10-7 (n=6,RSD=3.5%)。结论体外消化透析法可用于测定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可为测定含朱砂中成药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

【关键词】 体外消化透析法; 朱砂; 生物可接受率; 汞

Abstract: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simulated conditions for estimating the bioaccessibility of mercury from cinnabar by means of an in vitro digestion and dialysis.Methods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simulated conditions, we simulated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environment, and studied the effects of contact time,the pH of artificial gastric juice, addition of pepsin, dialysis time, addition of pancreatin bile salt mixture.ResultsThe simulated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 liquid/solid of 100, the pH value of 1.5 in artificial gastric juice, 1 ml pepsin which contained 0.16 g pepsin per ml, contact time of 100 min, 5 ml pancreatin bile salt mixture which contained 0.004 g pancreatin and 0.025 bile salt per ml,dialysis time of 100 min. We estimated the bioaccessibility of mercury from cinnabar by CV-AFS, and the mercury dissolution rate and bioaccessibility from cinnabar showed high repeatability, dissolution rate was about 2.5×10-6(n=6,RSD=4.1%), and the bioaccessibility was about 4.8×10-7(n=6,RSD=3.5%).ConclusionThe in vitro digestion and dialysis are suitable for estimating the bioaccessibility of mercury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which contains cinnabar.

Key words:In vitro digestion and dialysis; Cinnabar; Bioaccessibility; Mercury

朱砂又名丹砂、辰砂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主含硫化汞(HgS);其性微寒,有毒,归心经,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主治心神不宁、心悸消渴等病症[1] 。近年来关于朱砂及含朱砂中成药对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的毒性屡见报道[2] 。目前,国际上对中药中重金属的毒副作用已相当重视,FDA和WHO均制定了类似食品、蔬菜以及茶叶等产品的重金属允许摄入量。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及我国传统中药出口的东南亚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重金属限量标准。但是,包括我国在内,所有针对汞制定的限量标准都只考虑了汞总量,这显然不能说明问题。对于以HgS为主要成分的矿物药朱砂,以汞总含量对其评价显然是片面的,因而如何合理评价朱砂及含朱砂中成药中汞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朱砂中汞进行安全性评价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外消化透析法(in vitro Digestion and Dialysis)是通过模拟人体内消化环境,对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部分进行评估的方法。此实验法有很多的优点,它较之动物实验更有说服力,和人体实验相比耗费小,简便易操作。近年来,科研人员在评价元素生物可接受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体外消化透析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测定食品中Fe,Ca,Zn[3,4] 等营养元素和环境中Pb、Cd[4,5] 等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可接受率,并证实体外消化透析法测得的生物可接受率与人体吸收利用有较好的相关性。关于生物可接受率影响因素的报道很多,M. Waisberg[6] 等报道了pH值和接触时间等对Cd元素生物利用性有显著影响。本实验研究了朱砂中汞溶出率和透析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实验结果并结合人体消化环境实际情况确定了体外消化透析法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实验条件,建立了一种测定朱砂中汞生物可接受率的体外消化透析法实验流程,CV-AFS测定了朱砂中汞生物可接受率,并对朱砂安全性做了定性的说明。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SYG-Ⅱ型智能冷原子荧光测汞仪(杭州大吉光电仪器有限公司);MRG-70分装式高压密封消化罐(沈阳森华理化仪器研究所);pHS-25型酸度计(上海伟业仪器厂);THZ-82型水浴恒温振荡器(江苏天由有限公司);101-OS型数显式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沪越实验仪器有限公司);FA1004N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天平仪器厂)。

1.2 试剂 胃蛋白酶(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BR);胰蛋白酶(上海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BR);猪胆盐(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BR);透析袋截留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Cut-off,MWCO)12000~14000 Da(上海双向西巴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HNO3,HF,HCl,SnCl2为GR级试剂,KH2PO4,NaHCO3,NaOH为AR级试剂,水飞朱砂(按2005年《中国药典》的硫氰酸铵法测得HgS含量98.3%);汞标准贮备液(100μg·ml-1国家环保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杨树叶标准物质(GBW 07603)由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提供;实验用水为二次亚沸蒸馏水。

2 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1.1 人工胃液 二次亚沸蒸馏水稀释13 mol·L-1HCl至pH=1.50,待用。

2.1.2 胃蛋白酶 取1.6 g胃蛋白酶溶于10 ml 0.1 mol·L-1 HCl,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16g·ml-1胃蛋白酶[7] ,现配现用。

配制1 mol·ml-1NaHCO3,6 mol·ml-1HCl,0.1 mol·ml-1NaOH, 0.1 mol·ml-1NH4SCN,2%FeSO4,1%KMnO4,0.2%NH4Fe(SO4),6 mol·ml-1 NaOH等水溶液待用。

2.1.3 人工肠液 取KH2PO46.8 g,加水500 ml溶解,用0.1 mol·L-1NaOH水溶液调节pH值至6.8。

2.1.4 胰液胆盐混合物 0.180 g胰蛋白酶、1.125 g胆盐溶于45 ml人工肠液,配制成胰蛋白酶、胆盐质量浓度分别为0.004 g·ml-1和0.025 g·ml-1的胰液胆盐混合物[7],现配现用。

2.2 胃消化环境模拟实验 准确称取一定量朱砂加入人工胃液,搅拌呈匀浆状,加入胃蛋白酶,(37±1)℃,80 r·min-1条件下振荡,一定时间后,离心,取上清液。

2.3 肠吸收环境模拟实验 将胃消化环境实验所得样品进行酸度滴定,确定所需要NaHCO3量。将实验中确定NaHCO3水溶液量加入到透析袋中,置透析袋于胃消化实验所得样品中,(37±1)℃,80 r·min-1条件下振荡,pH值达到5.0后[9],向样品中加入胰蛋白酶胆盐混合物,继续振荡,开始计时,一定时间后,收集透析液。

2.4 汞的测定方法 所得样品均用高压密封消解-CV-AFS测定汞含量[8]。

2.5 数据处理 测定朱砂溶出汞量以及透析汞量,参照文献中计算Zn,Fe元素生物可接受率的方法[9],生物可接受率可由肠消化环境下测得的透析率表示。朱砂中汞溶出率以及生物可接受率公式如下:

a=BA×100%

b=CA×100%

公式中a、b 分别表示朱砂中汞的溶出率和生物可接受率,A、B、C分别表示朱砂中汞在朱砂中总汞量、胃模拟阶段朱砂中溶出量、朱砂中汞在肠模拟阶段透析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胃消化环境模拟条件确定 体外消化透析法在模拟胃消化阶段主要考虑影响因素有液/固比、pH值、加入酶量、接触时间。本文为提出朱砂中汞安全性评价实验方法,在实验条件的选择中,我们在保证与人体环境尽可能接近的同时选择汞溶出率最高的实验条件。

在研究液/固比对朱砂中汞溶出率影响的实验中,本实验分别选用液/固比为100,200,300,400,500,600,800,1 000,测定不同液/固比下朱砂中汞溶出率[10]。以液/固比为横坐标,朱砂中汞溶出率为纵坐标,见图1。实验结果显示,液/固比在100~1 000范围内汞溶出率为(2501±91)ng·g-1,P>0.05,影响不显著,实验中液/固比选择为100。

在研究pH对汞溶出率的影响实验中,考虑到人体胃消化环境pH值变化范围为1~5[11],实验中用6 mol·L-1 NaOH和6 mol·L-1 HCl水溶液调节待加入人工胃液的pH为1.0,1.5,2.0,2.5,3.0,3.5,4.0,5.0,测定不同pH值下汞溶出率。以pH值为横坐标,朱砂中汞溶出率为纵坐标,见图2,实验结果发现:pH值对朱砂中汞溶出率有很显著的影响,变化趋势与文献报道类似[7],不同的是文献报道pH>2.0时溶出率变化不大,低于2.0时变化明显,我们发现pH>2.5时,随pH增大溶出率变化不大,pH

朱砂中汞溶出率可能还会受到胃蛋白酶量的影响,实验中分别加入0.16 g·ml-1胃蛋白酶0.5,1.0,1.5,2.0,2.5,3.0,3.5 ml。以加入胃蛋白酶量为横坐标,朱砂中汞溶出率为纵坐标,见图3。在改变加入胃蛋白酶量实验中发现:未加入胃蛋白酶时,朱砂中汞溶出较少,加入蛋白酶后,朱砂中汞溶出率显著增大。加入胃蛋白酶量在1~3.5 ml时,朱砂中汞溶出率为(2553±93)ng·g-1,P>0.05,无显著影响,与曾克武[12]报道加入蛋白酶量影响朱砂中汞溶出率不显著相似。因此,实验中加入0.16 g·ml-1胃蛋白酶1 ml。

在研究接触时间对朱砂中汞溶出实验中,我们分别测定了15,30,45,60,75,90,105,120 min朱砂中汞溶出率。以时间为横坐标,朱砂中汞溶出率为纵坐标,见图4。实验结果表明,朱砂中汞溶出率在0~60 min阶段缓慢增大,在60~75 min阶段很快增大,在75~90 min缓慢增大,90~120 min基本不再变化,溶出趋于平衡。对于朱砂的体外消化模拟研究,在保证溶出达到平衡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接触时间。根据实验结果,我们选100 min作为胃消化模拟的接触时间。

图1 液/固比对朱砂中汞溶出率的影响 (略)

图2 人工胃液pH对朱砂中汞溶出率的影响(略)

图3 胃蛋白酶量对朱砂汞的溶出率的影响 (略)

图4 接触时间对朱砂中汞溶出率的影响 (略)

3.2 肠吸收环境模拟条件确定 体外消化透析法是通过透析袋模拟元素的被动扩散来完成肠吸收模拟实验,本阶段实验中要考虑的透析率影响因素有:透析袋的MWCO,加入胰液胆盐混合物量,透析时间。

被动扩散是朱砂中汞在透析液和模拟环境之间运输的唯一方式,本文用透析实验模拟朱砂中溶出汞在小肠内的被动扩散,采用MWCO为12 000~14 000 Da透析袋进行透析实验。首先对经胃模拟处理样品进行酸度滴定,将酸度滴定确定中和所需要NaHCO3水溶液量加入到透析袋中,然后置透析袋于经胃消化环境模拟处理过的样品中,监测肠模拟吸收环境中pH值的变化,结果发现在(30±2)min,pH可达到5.0,与人体此阶段pH变化相似[7]。实验表明MWCO为12 000~14 000 Da透析袋在本实验中可用于本文中的透析模拟实验。

在研究加入胰液胆盐混合物量对透析率影响的实验中,调节pH达到5.0后,分别加入0,1.5,3.0,5.0,7.0,9.0 ml胰液胆盐混合物,以加入胰液胆盐混合物量为横坐标,朱砂中汞透析率为纵坐标(见图5)。实验结果发现,加入胰液胆盐混合物后,朱砂中汞透析率有显著减小;加入胰液胆盐混合物量在3.0~9.0 ml时,朱砂中汞透析率为(530±8)ng·g-1,P>0.05无显著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本实验可确定加入胰液胆盐混合物量为5 ml。

在研究时间对透析率实验中,我们测定透析时间分别为15,30,45,60,75,90,105,120 min时朱砂中汞透析率。以透析时间为横坐标,汞透析率为纵坐标,见图6。实验结果表明:0~90 min透析率逐渐变大, 90~120 min,朱砂中汞透析率基本趋于平衡。根据实验确定100 min为肠吸收环境的透析时间。

图5 胰液胆盐量对朱砂中汞透析率的影响 (略)

图6 透析时间对朱砂中汞透析率的影响(略)

3.3 体外消化透析法实验流程 根据实验确定的各个参数,参考中国台湾卫署食字第0950405557号公告附件[13],建立体外消化透析法流程图,见图7。

图7 体外消化透析法测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实验流程(略)

3.4 测定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 按确定实验流程处理朱砂样品,实验步骤如下:称取0.50 g朱砂,加入到100 ml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50 ml pH=1.50的人工胃液,摇匀,加入“2.1.2”项配制的胃蛋白酶1 ml,37±1℃,80 r·min-1水浴恒温振荡器消化100 min,CV-AFS测定汞溶出量,将胃模拟处理过的样品进行酸度滴定,求得中和需要1.9 ml 1 mol·L-1NaHCO3水溶液。将盛有1.9 ml 1 mol·L-1NaHCO3水溶液的透析袋放入到胃消化物中,(37±1)℃,80 r·min-1水浴恒温振荡器消化反应30 min,pH可达到5.0,加入“2.1.4”项中配制的胰液胆盐混合物5 ml,再透析100 min,收集透析液,CV-AFS测定汞含量[10],根据“2.1.4”项中公式求得在胃模拟环境朱砂中汞溶出率为2.5×10-6(n=6,RSD=4.1%);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为4.8×10-7(n=6,RSD=3.5%),数据显示比较好的重现性。实验结果表明,朱砂中汞溶出远大于按其溶度积(其中α-HgS,logKsp=-54)计算的理论值,表明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受到模拟消化环境中很多因素的促进。但是,本实验所用水飞朱砂中汞溶出率非常低,同时,其生物可接受率也很低,汞潜在健康风险低。本实验流程可用于含朱砂中成药复方芦荟胶囊等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测定及相关研究,这方面工作我们将另文报道。

【参考文献】

[1] 吴立明.谈朱砂的功用及毒性[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449.

[2] 梁爱华,商敏凤.朱砂的毒性研究概况[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4):249.

[3] S.Hemalatha,K.Platel,K. Srinivasan. Influence of food acidulants on bioaccessibility of zinc and iron from selected food grains[J]. Mol. Nutr. Food Res,2005,49:950.

[4] F. Haro,C. Martinez,G.Ros. Note:Stability of Calcium Bioaccessibility and Sensory Parameters During the Stirage of Foritified Juices[J]. Food Sci Tech Int,2006,12 (4) :281.

[5] 唐翔宇,朱 永.土壤中重金属对人体生物有效性的体外试验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3):184.

[6] M. Waisberg,W. Black,C. Waisberg. The effect of pH,time and dietary source of cadmium on the bioaccessibility and adsorption of cadmium to/from lettuce[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4,42:835.

[7] BR Schricker, DD Miller, RR Rasmussen,et al. A comparison of in vivo and in vitro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vailability of iron from meals[J]. Am. J. Clin. Nutr,1981,34:2259.

[8] 李 平,胡广林,罗盛旭,等.智能型冷原子荧光测汞仪测定10种中药材中痕量汞[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 3): 536.

[9] S. Hemalatha,K. Platel,K.Srinivasan . Zinc and iron contents and their bioaccessibility in cereals and pulses consumed in India[J]. Food Chemistry,2007,102:1329.

[10] SC .Hamel,B.Buckley,P J.Lioy. Bioaccessibility of metals in soils for different liquid to solid ratios in synthetic gastic fluid[J].Environ Sci Tevhnol,1998,32:358,360.

[11] 任大喜,郭 鸰,霍贵成.体外模拟法研究生物利用率的影响因素[J].食品科技,2007,3:12.

科研课题的界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

近年来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国家、行业和地方各层次各类型科研课题数不断增多。但在数量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科研课题研究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课题管理工作定位偏差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三改一补”而来,对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竞争力形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还缺乏认识,对科研管理工作定位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基本上还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对科研课题的管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对科研课题、经费。成果鉴定,报奖等进行被动的统计管理,很少进行科研课题信息搜集、加工和传递方面的工作,不能对科研人员申报课题进行指导,咨询和论证,难以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课题过程管理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立项工作,但对课题的管理则不够重视,常常出现”重课题申报立项、轻课题研究,重结题。轻成果”的现象,不管课题能否按期结题,以数量论英雄,对课题立项以后的实施指导、检查监督缺乏力度,对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控制不够重视,对课题研究进度、阶段性成果质量等缺乏明确和规范有效的检查手段和制度,实施管理不到位,结题验收不规范,课题延期问题突出,研究成果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证科研课题研究质量。

1.3 课题管理制度不完善、无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所制订的规章制度大多都是套用本科院校管理办法,缺少适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色的管理制度,导致课题管理操作难度大,实效性不强。由于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行业课题,重点课题、重大课题、一般立项课题等在选题标准、过程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其立项率、社会绩效与影响也差之甚远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题管理办法都是框架式、笼统形管理办法,均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题制定的针对性管理办法,难以激发科研工作人员挑战高难度课题、出精品成果的动力。

2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1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科研课题管理实践,其概念实质上是从全面质量管理中演变而来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最先由美国人休哈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其概念界定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对科研课题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的科学管理和控制过程,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可定义为:学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以科研课题质量为中心,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课题研究所进行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活动。

2.2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

2.2.1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项科研课题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科研课题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课题主持人所在系部、图书馆,实训中心,甚至涉及到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所以,科研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院各部门、各系部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科研课题管理中,认识到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绝非只是少数管理人员和课题组成员的事,而是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在需要。

2.2.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所谓全过程,是指与科研课题质量有关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课题的选题设计、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及课题的推广应用及社会绩效反馈等重要环节。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以保证达到预先确定的质量标准。

2.2.3全要素的质量管理

指对影响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全部可控要素(课题质量目标、课题研究进度、课题经费使用,课题文件资料档案管理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全要素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个过程进行监督控制,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2.2.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所谓多方法,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质量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组成多样化,复合化的质量管理方法体系。除日常工作使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之外,还应包括组织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专业技术理论。

3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3.1 一切为优质结项服务

这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向。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严格的课题管理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实现优质结项,因此,它是贯彻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3.2 一切以预防为主

就是把课题管理工作重点由事后检查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控制上来,从由管课题结题为主转变为管因素为主,不仅要“事后把关”,而且要“事先控制”,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把各种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期,防患于未然。

3.3 一切用数据说话

这是高职院校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数据是反映课题质量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准确地发现影响课题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3.4 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PDCA循环表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or])。即按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下去地进行质量管理,每循环一次就总结提高一次,螺旋式和阶梯式上升,使课题质量不断提高。

4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4.1 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全面管理计划是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课题质量目标与标准的制定。全面管理计划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实施和反馈,以全员参与为核心,把与科研课题开展有关的过程和相关人员都纳入到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使管理的效能达到最大化。高职院校在制定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计划时,一定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的科研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质量方针和目标。

4.2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

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课题结题期质量管理、课题成果转化推广期质量管理四个环节。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课题研究质量的诸要素和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地规划,检查、反馈与调节,从而稳定和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

4.2.1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期是课题全过程管理的一个起始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申报质量,提高课题立项率。提高课题申报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申报课题选题的指导:二是对申报课题设计的指导。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及时让课题申报人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及课题研究方向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并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擅长的研究课题:二是要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及一些长期从事课题立项评审的专家,就科学课题申报进行指导、评议,让申报人对科学课题申报的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了解,全面掌握课题申报材料的准备和编写技巧,使课题申报材料能更充分反映出所申报课题的针对性,创新性、前瞻性等关键要素,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成功率。

4.2.2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实施期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结题前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提高课题结项率及优秀率。

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立项课题开题论证指导二是对立项课题实施严格的监督检查。因此,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及时组织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成果要求,经费使用和课题结题条件等事宜,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统筹安排部署工作;二是签订课题合同,制定出课题具体实施计划及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所列内容尽可能量化),便于课题检查鉴定,三是抓好课题中期检查督促工作,组织有关专家采用书面和汇报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地深入课题组,对课题的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取得阶段成果情况以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四是严把课题成果结题鉴定关,对每个申请结题的项目进行验收,重点检查成果质量是否达到课题设计要求、成果形式是否规范、成果的效益及影响是否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等。

4.3科研课题的经费管理

课题经费是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课题经费使用管理则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的重要保证。

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主要有:一是实行学院和处(室),系(部)两级管理,经费统一进入财务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制,二是明确科研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三是根据课题经费来源及性质设立专项经费管理同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等手段进行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分析:四是定期与财务收支对帐,课题结题时须经财务审核签字确认。只有合理、有效、科学地使用课题经费,做到既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又能方便广大科研人员开发课题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

4.4科研课题的档案管理

科研课题档案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规范性和便于利用。主要包括: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课题档案管理必须做到“四同步”,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档案管理部门出具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5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方法

5.1 以质量保障为目的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质量保障”为目的,以同等级科研课题管理方面做得好的院校作为参照标准,聘请专家和学者对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进行内部或外部评审。当符合参照标准时,即达到预期效果,反之则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从而提供质量保障。

5.2 面向过程改进的诊断性评价方法

科研课题的界定范文第3篇

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 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 ]16号文件)要求,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 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教育科学规划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科研课题的界定范文第4篇

第一章 教师科研工作条例

为实现“创名牌学校、当一流教师”的目标,促进我校争创科研示范校、教师争当科研教师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做到:

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事业心和奉献意识,讲究职业道德,不断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要具有教育科研意识,积极参加教育科研理论学习,做到不缺席、不迟到、有记录、有收效。要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科研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探索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方法。

三、每学期初要有切实的个人科研计划。要避免计划流于形式,平时工作中要注意课题的阶段性、实施的科学性、方法的艺术性,不断完善和调整计划、改进工作。

四、要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和经验材料。积极主动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研讨会、学术会议和论文评选活动。积极订阅科研刊物。每学年都要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或研讨会上或经验文章。

五、要积极申报和主动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能够参与学校和其他老师的协作课题研究。并通过各种形式提高科研素质,努力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第二章 教育科研管理条例

一、树立“科研兴校”意识,健全科研组织、形成科研网络。学校成立科研领导小组,建立科研室,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规划落实、课题落实。要与教育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与有关部门和学校建立科研信息网络,保证科研信息渠道畅通,创造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真正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龙头校。

二、明确科研指导思想,制定科研规划,把教育科研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搞好教育科研规划,确定教育科研工作重点,明确一个时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学校每学年研究课题不少于两项,做到每个学科都有实验项目、每位老师都有研究课题,并有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保证科研规划的实施和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四、要做到教育科研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科研工作规划、计划、方案、总结等资料完备,各种规章制度健全。

五、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科研会议及科研活动,并在会议上交流学术论文或工作经验。校内每学期要召开一次科研理论研讨会、论文交流会、成果汇报会。总结经验、表彰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

六、会同有关部门,培养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在校内要广泛开展教育科研普及活动,开展科研理论讲座,搜集科研信息资料,为教师创造科研条件,向“示范性学校、科研型校长、学者型老师”的目标迈进。

第三章 教育科研课题立项与申报制度

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原则,确立课题研究项目并组成相应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将所选定的课题向学校教科室或有关科研规划部门申报,然后报教育局教科室审批备案。课题申请人应规范、如实填写有关材料,报所在学校审批;申请人所在学校按照要求严格审查,签署“是否同意立项”意见;确认同意立项的课题,在规定日期内将校级课题申请书报市教育局教科室备案。市级以上课题,必须在校级课题的基础上申报。

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的基本程序是:

1、确定选题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要以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大力提倡校本研究,着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具体课题项目的确定,可以来源于公布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南,也可自行思考设计,但是都应该确保切合本校和研究者的实际,列入研究的问题要具体明确,切口不宜过大,同时要注意立意新颖,有时代特点,特别是要具备实际研究的价值和开展研究的可行性。

2、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课题名称。

(2)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4)研究的主要内容。

(5)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6)理论假说和研究目标。

(7)完成本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分析。

(8)过程设计。

(9)预期成果及形式。

3、填写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申请书

学校要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确定是否确认为校级立项课题。对市级及其以上课题,所在学校应首先审核并加盖公章,并将课题申请书(包括子课题研究方案)连同开题报告按期交市教育局教科室,市教育局教科室组织人员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

4、课题主持人资格

市级以上课题主持人必须是该项目研究的实际执行者,同时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具有3年以上教龄,专业知识扎实;具备指导开展课题研究的组织能力和学术水平;申请人在课题申报同一期限内一般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承担市教育科研课题未结题者,不得担当新课题的负责人。多人合作完成的研究项目,所有参加人员必须完成其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子课题的研究,或负责其中的部分研究任务。

第四章 教育科研过程管理制度

根据科学规范的管理常规,具体课题的研究进程应注意积累整理以下六方面材料:

1、计划性资料。包括总体实验设想、设计实验方案及研究性实施计划。

2、基础性资料。实验对象的基础情况,如学生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实验班学生的基础状况,个人兴趣、爱好、性格,实验教师的自然情况,学历、教龄、教学水平等。

3、过程性资料。主要是指实验课教案,典型实验课实录,课后分析研究记录,课外活动设计、实施及学生活动情况,教师实验研究的观察记录、随笔,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反映等。

4、专题性资料。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研究资料。

5、效果性资料。包括个案变化及群体变化的资料。

6、总结性资料。包括学期、学年或专题的研究总结、论文、报告。

实验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注意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注意档案的科学性、适用性。

学校课题开展研究中期,课题组应填写《教育科研课题中期评估表》,由学校教科室会同市教育局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关课题进行中期评估。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学校审批,报市教育局教科室备案: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

3、改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或多次延期;

7、因故终止或撤销课题。

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学校或者市教育局教科室宣布撤销课题(市级以上研究课题的撤销,由相关学校或者市教育局教科室提出意见,报请批准立项的部门宣布撤销课题):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且学术质量、实践价值较低劣;

4、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5、违反课题研究规则的其它情况。

6、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原则上两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为提高课题研究(实验)的效益,市级以上的重点课题和校级综合性的重点课题,一般应设立领导组织、指导组织、课题工作组织。

课题领导组织。一般有行政领导参与,主要负责对重点课题把关确立;提供完成课题所需时间及必要条件;代管课题经费及提供足够经费保障;培训实验人员,解决实验进程中重大问题,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成果。

课题指导组织。一般由学术造诣较深,业务能力较强,有一定科研经验的教学专业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理论咨询,跟踪指导,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实验方向和进展情况,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研究会、交流会、总结会、座谈会,组织有关沙龙。

课题工作组织。一般由热心该课题研究、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及行政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执行实验方案,具体实施研究和观察、记录、整理研究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市级及市级以上课题,所有过程性材料统一交学校教科室归档管理,同时由市教育局教科室负责督促检查、帮助指导,过程材料由研究人员管理,但在学期末要连同总结或阶段性的论文交学校教科室。

课题组在组织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应在所属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切实履行以下基本职责:

1、负责课题的设计并组建课题组,进行开题论证、制定计划及实施方案、组织研讨、申请鉴定等。

2、掌握课题进度,调控进展速度。

3、结合本课题开展学术活动(如论证研讨,考察等)。

4、制定本组人员业务培训计划,并负责指导考核。

5、安排本课题经费使用计划和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6、组织学习有关的法规制度,并遵守一切与研究有关的法规制度。

7、组织成果鉴定及技术资料归档工作。

第五章 课题结题鉴定制度

1、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鉴定和评价,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申报的各级立项课题,必须规范结题。

2、课题组在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后,应及时做好材料的汇总、分析和整理工作,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主件)。并认真选编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科研论文集、教案集、专著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软件、音像制品等(附件)。

3、课题组必须在正式结题前十五天向相应教科所提出课题结题书面申请,并提供课题研究的成果主件、附件材料5—7份。

4、课题鉴定一般采用专家评议方式,包括现场评议或书面评议。鉴定组专家由课题组与相关教科所共同商定,一般由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科专家或行政管理人员5—7人组成。鉴定组专家将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审阅机关结题材料等方法,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评议和鉴定,形成鉴定组集体意见,由组长填写《成果鉴定书》并由专家组成员签字。

第六章 监督检查制度

1、学校教科室要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避免“两端管理”(即年初写计划,年终写总结)行为。

2、学校教科室应经常检查、了解课题研究情况,检测研究效果,提供信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课题负责人定期作出口头或阶段的研究报告;强调课题组的自身建设,抓好计划的实施和反馈调节完善,抓好研究材料的积累和管理。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更换课题负责人或延长研究期限的,学校教科室应书面报告市教科所,经同意后方有效。

4、对立项后无实际进展的课题,经过帮助、督促后仍未能按计划进行研究者,将中止其课题项目。

第七章 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为推动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调动和鼓励全校教职工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技能和科研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奖原则及范围

1、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奖励前两年的优秀科研成果。

2、我校教学公开出版的专著、公开发表的论文或经验材料,均可参加评选。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与评价

课题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后,课题组应填写《课题成果鉴定申表》,接受所在学校组织的成果初步鉴定或结题验收。课题组提供的鉴定材料,应包括研究成果主件、必要的附件、研究工作报告及课题申请书复印件。鉴定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计划及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问卷、成果统计分析、调查报告、阶段研讨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全部档案资料和必要的现场鉴定材料。

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价,应切实执行以下评估标准:

1、先进性。成果反映的教育思想端正,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选题方向和研究内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研究结论具有突破性;研究水平在地区同类研究中具有相对的先进性。

2、科学性。能科学、准确地选择和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及教育统计测量手段;立论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研究过程坚持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研究结论真实可靠。成果形式符合教育科研基本规范;成果表达论点明确,资料翔实,依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清晰

3、价值。能逼近或揭示某一方面的规律,在学术上有新的突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教改方法和技术措施。

课题的正式鉴定验收,一般由批准立项的部门或者受权管理的部门组织。鉴定一般采取通讯或会议两种方式。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5~7人,并设一名组长。专家由鉴定部门指派,也可以由课题组聘请,但须经鉴定部门批准。课题组成员不能担任本课题的鉴定专家。

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有关报请鉴定的材料应在会前一个月提交给鉴定组。鉴定组在认真分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对研究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确定是否通过鉴定,并由鉴定组代表填写鉴定书。

课题鉴定一般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课题组向批准立项的部门或者受权管理的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教育科研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接受所在学校组织的成果初步鉴定或结题验收。

2.准备好鉴定的必要文件(一式5—7份);

3.聘请鉴定专家或接受批准立项的部门(受权管理的部门)指派的鉴定专家,并将文件送交专家手中;

4.专家鉴定后送市教科室。

以会议方式鉴定者,由专家共同确认并由组长签署意见;通讯方式鉴定者,各专家将鉴定寄交组长,组长根据多数人的看法签署意见后再报市教育局教科室。

结题验收要在专家鉴定的基础上,经市教育局教科室确认,发放《教育科研课题结题证书》。

每一个课题研究规划期结束后,市教育局教科室对结题的成果进行评选,择优推荐报刊发表,报送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或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所有课题研究都要重视成果的推广工作,可以通过推介会、公开课、专题报告、论文宣读等形式充分展示研究成果。市教育局将定期筛选对全市教育教学有指导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并根据《中小学教育研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其中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三、奖励等级及条件

1、基本条件

(1)申请奖励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成绩突出。

(2)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对教研教改和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大价值。

2、奖励标准:分别按国家、省、市、区级获得的不同等次进行奖励。

(参照学校奖惩制度进行奖励)

第八章 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1、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又是教育科研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2、学校教科室要配备兼职资料员,加强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发挥科研档案的作用。

3、教育科研档案主要包括:课题档案、管理档案、综合档案和成果档案等四大类。

(1)课题档案:包括《课题审定书》;课题研究方案及论证材料;课题研究计划及情报资料;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有关主要原始记录、实验过程记录及数据处理材料等;研究工作总结及研究成果报告。

(2)管理档案:包括年度计划和总结;工作职责;有关制度;课题研究机构建设资料;教科研方法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的文件材料;各种考核记载。

(3)成果档案:包括成果鉴定评价、验收及成果奖励的有关材料;成果推广阶段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实验课教案集;科研论文集及获奖证书;学校教科研刊物。

(4)综合档案:包括相关科研文件、通知;教育科研专项会议文件材料;教育科研的交往活动、外事活动的记录材料等。

为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科学化,需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档案化管理,特制定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一、凡我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或学术交流会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公开出版的专著等,均属存档范围之列。有关教师应及时将论文获奖证(复印件)、校本和专著封面、目录(复印件),上报学校存档,并建立个人档案。

二、凡在校内科研研讨会、论文交流会大会交流的论文或经验材料,均属存档范围,并由科研室通知本人。有条件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发表。

三、凡上级有关部门索稿,在未公开使用之前,不能与已发表的同论,可在校内研讨会或交流会上发表后存档。

四、科研档案管理应分门别类,做到系统、规范,并使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五、科研档案作为科研兴校的创校史料永久保存,有条件时,将利用科研档案做校内科研成果展,以推动我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第九章 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条例

为了促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拟定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条例。

一、学校科研经费,用于学校科研工作所需的;

1、课题组的印刷费

2、学校订购的资料费

3、学术差旅费

4、教师科研成果奖励(按奖励条例规定执行)

二、凡未经学校批准,擅自支出的,学校在经济上不承担责任。

三、经费资助制度

1、科研经费是为了满足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基本要求而设置的一种经常性支出的费用。

科研课题的界定范文第5篇

一、远程教育领域划分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学者对于远程教育研究子领域的划分可分为三类:

1.从理论体系出发进行划分

从学科理论体系出发,构建较为稳定的学科理论体系是进行子领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据此划分,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多学科视角的领域划分。多学科视角的领域划分以霍姆伯格(1986)、鲁姆勃尔(1988)、袁昱明(2004)、丁兴富(2005)和陈庚(2006)等为代表,五位学者划分的共同特点是将其他学科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形成子领域。如霍姆伯格提出远程教育经济学和远程教育历史两个子领域,鲁姆勃尔提出远程教育系统论,袁昱明划分出远程教育社会学、远程教育课程论和远程教育教学论,丁兴富划分出远程教育心理学,陈庚划分出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第二种是学科自身发展视角的领域划分。学科自身发展视角的领域划分以Rekkedal(1994)、丁新(2006)和陈丽(2006)为代表,三位学者划分的共同特点是立足学科研究的进展,注重学科自身理论体系的形成,相应的远程教育的专业学科建设、管理规划、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媒体技术和质量保证成为较为普遍的实践内容和研究子领域。如Rekkedal从7个领域概括总结了远程教育的研究进展:远程教育的专业研究;学生群体特征、招生、辍学和毕业的调查和描述;媒体和技术;学生支持和咨询;远程教育中的教学和教学材料开发;系统、管理、组织和经济学;评估和质量发展。

2.从研究问题出发进行划分

从研究问题出发,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是进行子领域划分的又一主要目的。据此划分,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基于理论研究问题的领域划分。这种划分以Sherry(1996)和张伟远(2002)为代表,两位学者的共同特点是对研究问题的划分更为具体,尤其关注远程教与学的问题,并将其划分为多个子领域。如Sherry将其划分为:提高交互性和主动学习的策略(主要关注学习模式);学习者特征(主要关注使用教学理论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张伟远将其划分为:远程的教、远程的学、学习模式。第二种是基于发展障碍问题的领域划分。这种划分以Cegles(1998)和Muilenburg等(2005)为代表,两位学者的共同特点是对研究问题的划分更为具体,且尤其关注远程教育机构的宏观管理与规划问题,将其划分为多个子领域。如Cegles将其划分为:与商业、产业和教育(机构内部和不同地区)的合作问题;远程教育中的领导和管理问题;行政、政策和法律问题(如版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成本、费用、资助资源、资金投入问题;终身教育问题;分布学习和教学的可获得性问题等。Muilenburg和Berge将其划分为:行政管理结构、组织变化、法律问题、教育公平和学习机会问题。

3.从两者综合出发进行划分

两者综合划分以Lee等(2004)、张秀梅(2005)和李爽(2009)为代表,其共同点有:一是以前人对远程教育领域的划分为基础;二是基于一定逻辑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并形成新的研究框架。如Lee等人基于Sherry等多个学者的不同分类系统,借鉴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5个环节,定义了6个远程教育的研究领域:设计相关主题(如需求评估、课程计划和设计等);开发相关主题(如系统和工具的开发等);管理相关主题(如学习资源管理、员工支持、学生支持、技术支持等);评价相关主题(如质量、评估、投资回报、成本分析和效益等);机构和运营相关主题(如行政管理、学术事务、认证、政策、预算等);理论和研究相关主题(如理论构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介绍、文化和性别问题、学习风格、远程教育历史等)。

李爽博士基于国内外13名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唐莹和瞿葆奎(1995)提出的教育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将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划分为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三类,具体包括8个子领域:远程教学与学习、远程教育中的媒体和技术、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远程教育学生学习支持、远程教育系统及其管理、远程教育评价、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培养。通过比较三类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在第一类中,多学科视角划分由于容易忽视学科内部知识和学科相关知识的差异,容易导致形成多个子领域,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学习;从学科自身出发更容易把握学科本质,能够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第二类关注研究问题,通常对于某一问题的划分较为深入,但划分标准不统一。相比之下,第三类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划分,结构性更强,能更好地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整体来看,一方面,三类划分主要是通过行业人员调研、文献调研、理论分析、逻辑推理形成,尚没有与典型的远程教育机构的实践相结合,尤其缺乏对教学管理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第三类划分虽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但是通过统计后发现,第三类划分丢弃了出现频次较少或尚不成熟的子领域,没有对其进行层次划分,基于此形成的内容框架难以对远程教育的研究起到实质性指导或借鉴作用。为此,下文将基于远程教育机构的实践领域,对已有的划分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初步的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

二、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梳理

1.梳理依据

远程教育研究是为了解决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要明确远程教育的研究领域,首先需要明确远程教育的实践领域及其具体内容。远程教育研究内容框架的梳理,应以远程教育的实践领域为依据,其优点有:一是能够立足实践,把握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源头,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联系;二是能够以统一的标准和结构,对已有的远程教育子领域进行分析和归类;三是在子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具体内容,形成领域研究的内容框架,有利于凝聚各远程教育研究者的智慧与成果。我国电大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也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因此,电大系统的实践领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央电大1999-2006年持续开展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是对整个电大系统近10年远程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该成果将电大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划分为系统运作、教学资源、学习过程控制、教学管理、学习支持服务5个方面,这5个方面系统概括了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可以视为远程教育机构实践的主要子领域。在本研究中,笔者对其中3个子领域进行了扩展,并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增加了2个子领域,共涉及7个子领域,分别是:理论研究、系统建设与运作、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教学资源、远程教与学、学习支持服务、媒体技术。

2.梳理原则

本文以上述7个实践子领域为类目,以前述15位专家对研究领域的划分为分析单元,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统计。在分析过程中,本文遵循以下两个主要原则:一是内容保留原则。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领域的划分,是在多年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于这些子领域的名称,本文尽可能保留或体现。二是类目细化原则。在内容分析与归纳过程中,主要根据该子领域的内容涵盖面,对已有类目进行细化。对于内容涵盖面广的子领域,将其与实践子领域并列或合并,如将“远程教学”合并到“远程教与学”。对于内容涵盖面较窄的子领域,将其作为对应实践子领域的研究主题,如将“远程的教”作为“远程教与学”的研究主题;对于内容涵盖面非常具体的子领域,将其作为某研究主题的具体内容,如将“教学模式”作为“远程的教”的具体内容。

3.梳理结果

基于15位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划分,以及遵循上述梳理原则,通过归纳统计,最终形成了学者视角的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见表1)

三、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的修订与细化

1.修订与细化结果

电大系统内部比较全面的科研组织活动主要是两年一度的科研课题申报活动。2010年电大系统内部的科研课题申报与评审共有中央电大和37所省级电大及其基层电大参与,申报的科研课题总数为312项,剔除35项纯学科研究课题,余下277项与远程教育有关的课题。这些课题深入到了远程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整个电大系统研究的关注点。笔者通过对这些课题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分类,对上表1进行了检验、修订和细化。(见表2)

2.学者划分与课题研究的异同分析

从学者划分的子领域与典型远程教育机构课题统计结果的对比来看,两者在研究子领域关注度、研究主题划分及其关注度上存在差异。

首先,在研究子领域的关注度上,将各子领域对应的学者数、课题数分别与对应的频次总数相比,可以得出两者对各子领域的关注度。(见下图)整体来看,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领域的划分,更加图学者与电大系统对研究子领域的关注度对比关注前三个子领域,尤其是“理论研究”。远程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后4个子领域,尤其是“远程教与学”。

其次,在研究主题的划分与关注度上,主要存在以下差异:研究主题划分差异。通过表1、表2中各研究主题的对比可以看出,科研课题对“远程教与学”和“学习支持服务”两个子领域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拓展,更加贴近实践探索的需要。如“远程教与学”中的“学科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习评价”,更加关注教学本身;“学习支持服务”中的“环境支持服务”、“校园文化”和“服务保障”,更加关注网络技术应用对学习支持服务的促进,以及服务有效性的提高。研究关注度差异。通过表1、表2中各研究主题所对应的学者数和课题数来看,学者数达到10(占学者领域划分总数的5.6%)以上的研究主题依次是交互支持服务、媒体技术应用、系统运营、产业和经济学、以及评估和认证。课题数达到15(占实践领域划分总数的5.4%)以上的研究主题依次是学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媒体技术开发、实践教学和学习者。前者关注远程教育领域普遍的研究内容,后者关注机构自身实践发展的研究需要。

四、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构成及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探讨,笔者认为,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详细内容框架共由7大部分构成,如下:

1.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子领域主要包括3类(6个)研究主题。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的研究主题。包括哲学、历史、社会学、系统论等,鉴于文献综述中各学者对其重视程度,表2中将4者作为独立的研究主题。远程教育的理论和理念。包括远程教育的元研究、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远程教育的学科建设。包括远程教育的专业发展研究,远程教育的研究方法等。从数量对比来看,文献综述中有关理论研究的学者总数是36,占总数的20.3%;而科研课题中有关理论研究的课题总数是6,仅占总数的2.2%,两者相差近10倍。可见,学者对于理论研究十分关注,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关注应用研究。

2.系统建设与运作

系统建设与运作子领域主要包括5个研究主题。系统建设。主要关注系统的现状、功能、定位,以及如何增强系统的可进入性、可获得性,促进教育公平。系统运营。关注机构运行方面的计划、组织和管理,涉及政策法律,行政管理,学术事务管理以及教材发行、招生管理等。产业与经济学。涉及对系统运营的评估和成本效益管理,如科研生产力与影响力评估及其改进,此外还涉及系统内外的竞争与合作管理等。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关注远程教育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及其办学的体制、机制等,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非学历培训以及对终身教育、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农村教育等的探索与实践。专业人才培养。关注远程教育行业人才的专业化发展,队伍建设与团队协作等。

系统建设与运作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24.9%和23.1%,比例相当。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更加关注系统运营、产业与经济学。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发展战略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社区教育等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这可能是由于国内远程教育机构大多是事业单位,在经费投入上往往有基础保障,因此对于系统运行效率、成本效益的关注较少。

3.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子领域主要包括4个研究主题。教学管理。关注过程的管理,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管理方法、手段探索,以及教学督导等教学管理模式、机制的探索等。评估与认证。关注结果的评价,主要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如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探索评估测量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质量保证。主要关注对各类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过程质量保证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等。学分互认。主要关注学分的认证、转换与积累,实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互通等。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13%和6.9%,学者的整体关注度较高。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更加关注评估与认证,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加关注教学管理和学分互认。

4.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子领域主要包括3个研究主题。资源建设与管理。关注机构层面的资源建设、管理、应用与评价,包括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资源建设及其建设模式、资源建设标准与评价标准、资源的应用、管理与评价等。课程设计与开发。主要涉及课程层面,包括课程论,课程设计、评价与修改,课程开发的技术手段,以及网络课程、文字教材、辅助教学资源、虚拟实验资源等的设计与开发。其他资源建设。这包括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应用,移动学习资源、社区学习资源等的建设。教学资源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7.9%和11.9%,远程教育机构的关注度较高。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和远程教育机构都关注课程设计与开发。

5.远程教与学

远程教与学子领域主要包括5个研究主题。远程的教。关注教学模式构建、教学交互策略、多媒体面授教学等,其中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某种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构建;关注新技术、新需求推动下的远程教学模式探索,如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E-Learning教学模式、M-Learning教育模式等。远程的学。关注学习模式构建,主要是基于某学习理论,探索提高交互性和主动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和虚拟学习等。学科教学。主要涉及具体学科的远程教学内容、方法、过程、交互、模式及其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鉴于学科教学相关科研课题数达51项,表2根据研究内容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学科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研究主题。学习评价。主要关注课程层次的学习效果评价,关注的内容通常有多元评价、形成性评价、网络评价及评价管理等。远程教与学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10.2%和29.2%,远程教育机构的关注度更高。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关注远程的教、远程的学,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关注学科教学。

6.学习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