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监管典型案例

市场监管典型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监管典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监管典型案例

市场监管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电力建设工程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电力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要想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强化管理、抓住市场动向。电力建设企业在施工管理中的重点就是安全、质量、进度管理,而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新形势下电力建设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分析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

一、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特点及现状

要想做好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对其管理的特点、现状进行一定程度的了了解与分析。电力建设企业由于产品固定和作业人员流动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临时性、流动性、事故多发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同时,电力建设企业往往要在有限的场地、空间集中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多种、多层次的立体交叉作业,不安全的因素诸多,因此提高电力建设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势在必行。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近年来,电力建设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一直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伤亡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职业病危害严重,尤其体现在高空作业、起重作业、施工用电、尘肺病等方面。造成事故多发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施工企业负责人依法安全生产经营的意识淡薄,或者不懂法律,或者明知故犯。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甚至放弃安全生产管理,致使一些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规章制度松弛,安全监督作用形同虚设,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存在大量事故隐患。从业人员在这样没有安全生产保障又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新形势下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行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度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一方面,施工单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健全,体系本身的可操作性不强,引用的部分法律、法规已作废;另一方面,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修订,都是早期计划经济时代制订的,早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直接导致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出现大量漏洞,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发生事故后处罚不严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负的责任。依据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领导者,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而事实上,目前电力建设企业中真正能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非常有限,很多企业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部门的事,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与其他部门和人员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企业对安全工作“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事故再要”的现象,不出事故,安全部门提出的安全问题也被忙碌的生产所冲淡,引不起领导足够的重视,不少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不少项目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不到位的情况较为普遍,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一包了之或层层分包、转包,安全生产总包不管,分包不懂管, 存在管理上的脱节,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落不到实处。事故发生后,对安全事故责任人处罚不力,也是导致电力建设安全事故一再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操作技能较差

由于施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受教育阶段缺乏安全培训,参加工作又缺乏安全教育,并且大部分施工人员还是考虑如何赚钱养家糊口的问题,希望多挣一些钱来改善家庭的经济生活,而忽视了平安即是福的简单道理。有些施工人员甚至未经培训就上岗,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导致施工过程中人员作业性违章频繁发生,现场装置性违章比比皆是。诸如现场流动吸烟、高空作业不扎安全带、脚手架搭设不规范等问题,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更严重的是无证人员未经培训直接从事行车、叉车,喷漆、电焊、电工等特种作业,致使施工过程中,从根本上意识不到作业中潜在的危险,徒增事故发生的概率。

4、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不完善

贯穿电力建设施工全过程,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与其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密切相关。一方面,施工单位安全投入不到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主动管好安全工作的责任,缺乏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奖罚机制,致使施工现场各类安全设施不完善、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力度不足、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劳保用品配备不齐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应急救援物资准备不充分等,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目前电力建设市场的施工队伍鱼龙混杂,大量拼凑而成的包工队,没有资质的队伍充斥市场,采取挂靠有资质的电力施工企业,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工程建设项目。一旦承接工程任务,为了弥补前期的不正当投入,追求最大利润,而盲目降低工程成本,偷工减料;或租用的施工设备、机具和周转材料陈旧,安全生产投入能省即省,违背客观规律,轻视安全生产,在侥幸中求安全。因此,安全投入力度不够,安全设施不完善,是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2]。

三、加强新形势下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策略探究

1、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其管理思想最能体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又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的目的,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考核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领导抓、抓领导”的原则的要求,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将安全生产落实到人,构建“统一领导、综合监督、分级负责、协同管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网络。同时,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考核管理办理,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运行,严格实施监督和考核,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时效性。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在电力建设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预防为主,注重“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策略。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要把提高全员本质安全意识作为重点内容,落实好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岗位变换教育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教育,依托周一安全学习、站班会、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强化全体员工遵章守纪意识,把安全规章制度和要求转化为员工自觉行动,切实杜绝违章作业导致的人身及设备伤害事故。树立“我要安全”的意识,培养“我会安全”的技能,充分发挥作业人员对事故防范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生产现场及作业过程中存在危险的敏感性及应对能力,切实做到“三不伤害”,提高争当优秀“本质安全化员工”的氛围。

4、加大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完善各类安全设施

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是保证施工项目安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专门的账户,按照“项目提取,企业统筹,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随意挪用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并且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汇报,明确安全生产费用的去向。同时,安全设施的标准化是提高电力建设安全管理水平的标志,只要是前一个工程使用有效的安全设施,就在下一个工程积极推行,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安全设施的投入,可以有效的降低民工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避免诸多不安全因素,从根本上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因此,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必须给以高度重视,不断强化安全管理,以保证电力建设施工全过程的安全,为我国电力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市场监管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一、检点和内容

督促检査疫情期间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涉企收费优惠政策、减免政策的落实、水电气等行业收费、转供电环节价格、银行业金融机构收费、物流领域收费检查、重点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检查。

检查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执行情况。对照涉企收费目录清单,重点检查涉企收费主体是否按规定进行收费公示、公示内容是否规范,是否继续收取取消、停征、免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是否自行提高收费标准、延长收费时限、增加收费频次等。

二、检查方式和时间安排

(一)检查方式

此次检查从2020年3月下旬开始,2020年11月30日结束。各市场监管所依据属地监管的原则,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二)时间安排

1、检查准备阶段(3月底前完成)。制定检查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2、重点检查阶段(4月1日-10月底前完成)。确定检查的重点单位和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按照突出重点、严格标准、同步整改的原则开展重点检查,力争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取保检查取得实效。

3、整改规范阶段(11月底前完成)。梳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废止或修订与违规收费有关的文件,完善收费管理制度。对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件子以曝光。

市场监管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一、红盾护农工作做法

(一)争取支持,形成合力

为落实国家工商总局、省、市工商局红盾护农的工作部署,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中,一方面,积极向上级工商部门和当地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上级支持;另一方面,主动与职能部门沟通,建立了横向和纵向的信息互通机制,互通农资市场监管和农资商品信息,得到了质监、农业、宣传等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形成了社会的合力,确保红盾护农行动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工作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宣传栏,公告等宣传媒介,加强对红盾护农行动的宣传,对坑农害农的典型案例及时曝光,据统计,全县工商系统宣传报道有关“红盾护农行动”的信息报道有*多篇,发放各种宣传资料*份,在社会上形成强大宣传声势。

(三)加强*省农资监管网的应用。

从去年*月份省农资监管网投入应用起,该局便开始正式应用*省农资监管网,并于上半年组织该局工商执法人员开展农资监管网的培训工作,务求各单位学会学懂,应用该网站进行农资市场监管和资源共享,为及时了解红盾护农行动的工作情况、交流经验和通报监管情况提供信息。

(四)加强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工作。

今年*月份和*月份,该局按照上级省局和市局安排,分别对该县的农资商品进行了质量监测,监测化肥品种共*种,监测乡镇有*、*、*、*、*、*等镇,覆盖率达*%。其中,初检不合格品种有*个,复检合格*外,合格率接近*%。

(五)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该县红盾护农行动以乡镇和农村农资市场为重点区域,以种子、农药、化肥为重点品种。以“打假、护农、保粮、增产”为目标,围绕“五个重点”即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和重大案件及七大类农资市场的整顿,并以种子、肥料、农药、为重点品种展开行动,集中力量查处无照经营、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今年,该县立案查处农资案件*宗,案值达*.*万元,查扣化肥*公斤,农药*瓶,通过加大力度,严厉打击了坑农害农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

二、红盾护农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月中下旬起,该局组成农资督查组,按照县局《关于开展对我县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督查的通知》要求,开展对辖区内今年前两季度农资市场监管工作进行督查。督查结果显示,红盾护农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多手段推广应用*省农资监管网获肯定。自从*省农资市场监管专版投入应用后,该局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录入各种农资信息,今年上半年,该局录入各种农资信息*条,全市位列第二。下半年,该局针对上半年的不足,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采用“传、帮、带”等形式,指导农资经营户录入农资信息。如*工商所建议农资经营者到网吧录入,解决没有电脑的问题,*、*、*所则指定工作人员指导农资经营者录入信息,跟踪落实录入情况等做法。从下半年各工商所情况看,该局已录入各种信息*条,比上半年翻了一番。其中*工商所辖区内的*县农资配送有限公司定期向监管网录入农资信息较为完善。该企业从今年*月份起坚持每月*日前向农资监管网报送农资信息的,受到省局市场处领导的赞扬。

市场监管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一、工作目标

充分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全面开展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对成品油特别是车用乙醇汽油市场的监督管理,整顿规范成品油销售单位经营行为;依法打击违法销售成品油和生产销售劣质成品油等违法经营行为,切实维护成品油市场稳定。

二、工作重点

(一)成品油市场监管对象和范围。根据国家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2006年第23号)有关成品油的定义,成品油是指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用途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全市成品油市场监管对象为从事生产、调配、储运、销售成品油的单位;监管范围为汽油、车用乙醇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

(二)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有关行政许可规定,把好成品油经营企业的登记注册关。依法查处超范围经营成品油,坚决取缔无证照从事成品油经营行为,特别是车用乙醇汽油生产、调配和经营活动。(三)严把油品质量关,重点查处成品油企业经营下列油品:1、非法炼制的油品;2、无合法进口来源的油品;3、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的油品;4、与标号、标识不相符的油品;5、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油品。

(四)规范成品油经营,重点检查下列行为:1、缺斤少两、掺杂使假欺诈消费者;2、擅自兑制油品或在油品中添加化工原料;3、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或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油品;4、对油品质量作虚假表示引人误解;5、违背消费者意愿搭售商品;6、伪造、涂改、出租、出借、出卖、转让营业执照;7、销售企业(加油站)向机动车使用单位或个人销售非车用乙醇汽油。

三、工作措施

(一)摸清底数,强化“经济户口”管理,实施有效监控。各单位务必于2010年1月15日前集中开展一次成品油市场摸底排查工作,通过登记注册查询系统,对辖区内成品油经营单位逐户检查,摸清底数及分布情况,并分类建立成品油批发、零售、仓储企业台帐,并于2010年1月20日前将成品油企业名单上报市局市场科。

(二)梳理问题,确立项目组,加大巡查力度,实施动态监管。成品油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成品油市场健康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市场经济秩序健康稳定发展大局,各县(市、区)工商局要结合本地实际,总结吸取09年“焦点访谈”黑油事件曝光的教训,针对成品油市场现存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确定“大问题”,及时成立项目监管组,对重点区域、重大问题要及时调度,集中解决。明确辖区监管重点企业,制定监管责任制度,细化具体巡查内容,并认真做好巡查记工商局2010年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录。巡查中发现企业违规经营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凡存在违法行为的,必须依法立案查处,绝不能再出现媒体曝光事件,否则对有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同时,检查过程中要积极向企业宣传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指导企业守法经营,提高其质量意识及责任意识,杜绝隐患问题。

(三)加强成品油质量检测工作,严把油品质量关。一是要认真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能,统筹安排抽查经费、时间及抽查的地区、企业和成品油品种,加大成品油质量检测力度。对检查中发现企业经营质量不合格油品的行为,除依法查处、监督其整改外,还要查明质量不合格的原因,追根溯源,并采取措施,确保油品质量。二是要严格执行质量抽检程序,抽检计划由市局统一制定,并上报省局批准后方可实施成品油质量检测工作,各县(市、区)局不得自行安排(抽检计划省局批准后,另行通知)。三是各单位接成品油质量举报需进行个别抽检的,要及时报市局市场科,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抽检工作,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四)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一是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作用,建立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在加油站及乙醇汽油其他经营场所,张贴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或其它举报方式的宣传告示,扩大案件线索来源。二是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大要案件查处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查工作,完善大要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对涉及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严禁以罚代刑。三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积极开展执法宣传,对典型案例要适时进行曝光,做到曝光一批,震慑一批,教育一批。

(五)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成品油市场长效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经营秩序。一是建立和完善诚信体系建设。要积极推动成品油经营企业的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对违法违规企业要加大惩戒力度,及时记录,重点监控;对屡禁不改、违法性质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及时建议主管部门取消其经营许可证,并依法责令企业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二是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购销台帐、查验进货票证及油品质量等内部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加强自律,提高其质量意识及责任意识。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成品油市场监管和车用乙醇汽油推广的重要性,把成品油市场监管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确保我市成品油市场稳定。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单位要按照省局《关于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成品油市场管理(含质量检测)统一归口市场规范管理部门,理顺工作关系,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加强对成品油市场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第一责任人,做到责任清晰到人,努力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并建立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执法监督机制,狠抓各项监管措施的贯彻落实,扎实开展工作。

(三)加强协调,形成执法合力。要坚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加强与商务、物价、公安、安全监管、质量监督及质量检测等部门的联系和配合,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监管信息通报制度、开展联合办案等形式,进一步整合执法资源,形成合力,综合治理,齐抓共管。

市场监管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立足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围绕市场监管的变化轨迹,回顾工商三十年市场监管的成功经验,分析和思考新形势下市场监管的深层次问题,并按照“四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创新监管理念、探索非强制性监管的效用、把握信息化监管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构建现代监管模式。

回顾工商恢复建制三十年来走过的历程,努力探索监管工作规律,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创新现代监管模式。努力做到“四个统一”。

一、市场监管的实践回顾

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了监管理念,拓展了职能空间,提高了执法效能”。这一重要阐述总结提炼了工商恢复建制三十年来市场监管的变化轨迹,就是不断推进市场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的历史进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

(一)监管执法的效能和水平逐步提高

1、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

1978年以前,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倒卖国家物资,打击手表、药材、电器等产品的走私活动,清理路边农副产品等小商贩,管理对象主要集中在个体工商户,工商职能单一,监管领域狭窄。党的后,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也逐渐转向了对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管理,监管领域从对个体工商户的监管延伸至各类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监管,在监管效能上实现了从治标监管向治本监管的跨越性转变。

2、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

过去,我们的监管胡子眉毛一把抓,使自己陷身于日常监管之中而不能自拔,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监管工作职能却不能落到实处。2003年8月,上海市工商局推行分类管理的监管方式,对信誉良好、无违法记录的一、二类企业实施远距离监管,对有违法的企业、重热点行业实行近距离监管,直至零距离监管,监管方式逐渐从监管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以前,监管主要靠步行、自行车进行巡查,靠眼观、耳闻来解决问题,监管手段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基层工商所都配备了执法车辆,工商干部人人配备了电脑,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信息采集、、共享的信息化市场管理体系,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实施动态监控预警。

同时,12315热线也从当年简单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演变成一个行政执法体系。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工商部门实行了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年检,在农资市场推行市场监管预警制等。可以说,监管手段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工商部门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约监管效能的突出问题

1、监管理念有待更新

目前,分类管理基本实现了变“等距离”监管为“分距离”监管,但是工商部门内部还存在着“粗放检查”、“经验主义”的传统监管方式,使干部忙于应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监管理念如何做到与时俱进,真正做到“监管与发展统一、监管与服务统一、监管与维权统一、监管与执法统一”。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2、强制监管受到约束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工商部门被赋予的强制监管措施越来越有限,诸如《打投条例》等法规的取消,使监管手段的运用受到约束。同时监管对象的不配合,取证的难度加大,暴力抗法现象的递增,使我们的执法环境面临挑战,严重影响了监管效能。

3、监管效率需要提升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线监管干部的人均监管经济户口大幅提升,面对工作任务的日益繁重,如何在人手偏缺的情况下实现效能的最大化,提升监管效率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另一方面,目前制假手段科技化、制假窝点隐蔽化,传统监管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改进监管方式,实行科学监管已势在必行。尤其是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各种监管信息整合,实现资源共享,符合总局“四化”建设的新要求,有待进一步探析。

三十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越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模式,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分类管理不是一个独立的管理办法,而是一整套管理制度,包括了分类办法、实施意见和对严重违法经营者如何规范等三个组成部分,并按照“界定距离,分类监管,突出重点。强化效能”的要求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工商部门监管对象将大幅度拓展,对工商干部素质和监管手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四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实践,凸显监管手段在市场监管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监管手段在市场监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创新现代监管模式的前瞻性思考

(一)以创新监管理念为先导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观念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当前要按照“四化”建设的新要求,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管理念,以科学发展的要求去创新监管模式。彻底摆脱管理集贸市场的局限思维和监管模式,树立统一开放的市场观念,彻底摆脱监管国内市场的惯性思维,树立国际化大市场的观念。

而且,工商部门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拓宽监管视野。坚持科学监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行业自律,强化舆论监督,引导群众参与,树立执法为民的工商形象,实现监管行为的规范化和监管效能的最大化。

(二)探索非强制性监管的效用

非强制性的监管是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有益补充。深入研究和推进“四化”建设,强化非强制性措施,促进经济主体自律,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从而达到监管成本与效能的有机统一。

一是创新宣传形式。采用行政指导、行政告诫、窗口指导等形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工商部门必须适应时展的潮流,善于采用新型的宣传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互动媒体等新型媒体,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社区平面媒体、卖场终端视频等途径进行宣传,这样能极大地降低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成本,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带来便利,使工商的履职不落后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树立现代化、高素质的工商形象。

二是拓展宣传渠道。工商部门应该积极拓展宣传渠道,树立工商良好形象。一方面,积极参与奥运、世博等社会公益活动,选送高素质的志愿者,提供车辆等配合活动顺利开展,在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主流媒体开播节目,扩大工商宣传广度,通过案例将典型的企业违法行为进行曝光,达到“查处一个案件,规范一个行业”的效果。

三是控制违法行为的源头。以处理黑网吧为例,南电信部门依据工商部门抄告信息及查清的网络接人情况,依法停止“黑网吧”互联网信号接人,被切断信号的“黑网吧”无法进行正常经营,再无反弹的可能,有效避免了执法干部实施收缴行为在社会上留下的不良印象,妥善解决了当事人面临物资被没收时产 生的强烈抵触情绪,也大大降低了监管成本。

四是落实行政奖励措施。发挥行政奖励措施的激励作用,结合实际制定《地下食品加工窝点举报奖励措施》等规定,广辟举报信息来源,举报一经查实,即给予奖励。通过完善举报奖励制,调动举报人的积极性,加强专项整治的舆论监督。

(三)把握信息化监管的发展趋势

积极推进监管手段的高科技化、信息化是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有效途径。当前,工商部门要把信息化监管作为“四化”建设的创新举措,通过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善于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四化”的内涵。

一是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动态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经营主体的动态数据库,尤其对可能影响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商品信息,分级建立上下联通的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数据库。同时,汇总收集有关的法律法规、商品质量国家、行业标准等知识数据库,供监管干部查询使用。依托数据库技术,实现监管主体信息的动态记录、信用等级的动态更新、检查内容的动态调整,把监管工作贯穿于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动态监管、网上监管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是加强监管信息化网络的内外互联。一方面,积极建立健全部门协作监管执法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强与农业、质检、卫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各相关监管部门之间的网络信息传输通道,实现监管信息的互通共享和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建立与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的网络交流通道,充分利用互联网通道,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规范行动,对发现的监管线索依法组织查处,并通过网络通道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