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生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北京高等教育;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改革
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2015年3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该计划是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领域的重大改革,是在考虑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和北京高校建设实际的基础上,充分研究酝酿,全面论证完善,逐渐打磨成型并适时推出的,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充分认识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重要意义
第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检验高校办学能力的最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过程中,社会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前瞻性地、有针对性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社会建设人才。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正是在这种大环境、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通过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海外境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实现学生在多所高校接受教育,享受更加丰富优质的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教学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学生访学计划,而从本质上看是以优质资源共享为前提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这项改革将会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第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深化北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综合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教育部开展了“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以来各高校综合改革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综合改革是高等教育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校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综合改革不是改革的综合,而是要抓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环节和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机制创新,从一点的突破带动全局事业的发展,由点及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开展好综合改革,首先要找准突破口,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正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随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深入开展,高校在专业方向上的调整节奏需要不断加快,相应的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也要提速,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各种资源体系的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实施,也必将带动起北京高校特别是市属高校综合改革的新一轮。
第三,“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促进北京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服务于北京教育全局事业的发展,只有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统筹协调,穿越边界,形成有效联动,才能形成更加科学连贯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动,北京市将该项计划的实施与高考招生挂钩,招生名额在各区县分配,适度向北京远郊区县倾斜;同时,在名额分配过程中,也实现了北京市属高校向全国贫困地区考生的倾斜。这些举措既保证了招生的公正透明,也照顾了边远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北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将会成为引导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挥棒,区县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北京教育事业全局工作也将驶上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轨道。
积极推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各项改革深入开展
“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重点工作包括三个子项目:“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培计划”。
第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一个子项目,是实施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双培计划”。“双培计划”又可以分为三种形式:长期访学、短期访学和辅修培养。第一种形式是长期访学,主要通过“3+1”模式进行学生培养,即由市属高校负责招生,学生在大一到大三这3年时间里,在中央高校的相关专业学习,大四回到学籍所在的市属高校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北京市在充分尊重各校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长期访学的计划表,明确了对接学校、专业、访学人数等问题,将在2015年将长期访学计划纳入北京地区高校招生工作。第二种形式是短期访学,即选派一些优秀的市属高校学生到中央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学习,主要提升专业学术水平。这项工作北京市已经开始了试点,建设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接收了部分北京地区高校学生访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三种形式是辅修学习,即利用中央高校开办的暑期学校等形式的资源,每年遴选部分市属高校优秀学生到中央高校修习辅修专业。这项工作北京市在2014年暑假也已经开始试点,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分别开办了辅修班和实践创新培养班,效果不错。
第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二个子项目,是实施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名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外培计划”。“外培计划”主要是支持部分市属高校学生到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市教委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联系海外境外名校建立若干个北京高等教育“外培计划海外境外基地”,接收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访学,探索学生海外境外培养新机制;二是鼓励和支持各市属高校积极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学生培养长效机制,遴选优秀学生开展海外境外访学活动;三是鼓励中央高校发挥自身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带动作用,为市属高校学生到海外境外开展访学拓展渠道,也就是俗称的“搭车计划”。目前,北京市已经制定了“外培计划”具体的试点方案,将于2015年开始在市属高校中招生,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学生规模。
第三,“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三个子项目,是实施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培计划”。该项目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通过不断加强市属高校与中央高校的资源共享、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打造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的高校实践创新教育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创业就业创造条件。今后,北京市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
一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水平。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深入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实习实践,将科研和实践成果融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之中。北京市每年将遴选一批优秀学生,给予“大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升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深化“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计划。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研究,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计划包括应用技术、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三类,鼓励学生真题真做,支持跨校际、跨专业、跨年级联合开展。
三是积极开展开放实践创新中心建设。以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为依托,集中建设若干具备优质实践实训条件、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实践创新中心,加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创新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开放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一流大学;教学计划;特征
作者简介:刘彦文(1972-),男,山东沂水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北京?100011)董岩(1973-),女,辽宁锦州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学院,讲师。(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编号:PHR2011083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31-0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迎接新的挑战,抓住难得的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的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在20世纪末的专业设置调整(1998年专业调整)和教学计划改革的基础上,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要求下,进一步深化了教学计划改革,给教学计划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采用了一些新的管理策略,表现出新的特征。具体如下:
一、培养目标高:培养目标定位瞄准高精尖,旨在培养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重点大学,承担着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人才的重任。各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使命,分别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落脚点都是要把一流的本科生培养为相应领域的首屈一指的人才(如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例如,北京大学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造就在各个行业起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本科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扎实、知识全面、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和领导潜质,将来能够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南京大学旨在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少而精的基础性人才,培养瞄准国际前沿的高科技人才,培养大批优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无疑要依赖教育,而教育的塔尖就是重点大学,它们的高度决定了整个教育大厦的高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各重点大学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责任,都制订了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适切培养目标,力争作出独特的贡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使然。
二、人才素质强:强调宽厚基础教育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并要求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高精尖”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各重点高校纷纷对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不断探索优秀学生培养模式,打破原有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强调开展综合教育、注重创新教育,突出专业方向设置的柔性化,使学生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坚持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夯实基础、储备力量。
为了给学生发展奠定宽厚基础,北京大学近年来的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强调,要从按专业组织教学向按院系(或学科大类)组织教学转变,以实现在院系(或学科大类)内进行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及基础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强调“大力推进本科生科研活动”,加快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步伐。
清华大学新一轮培养计划修订也强调,要稳步推进“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改革的核心是:积极推进实行按专业大类制订统一的培养方案,以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并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加速向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转变,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为此,清华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推出新生研讨课计划(Freshman Seminar Program),旨在为新生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启发新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初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新生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建立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新生研讨课还为新生与教授沟通创建了一条新型渠道,为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机会,缩短了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
浙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逐步完善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和“宽、专、交”为特征的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将112个本科专业分成若干学科大类,试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并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吉林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系统探索,提出:按学科大类制订培养方案,构筑学科基础课程的第二平台,即同一大类要打通专业基础课教学,同一学科大类前2/3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应趋同,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并适当压缩其占有的学时。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安排的总称,旨在使企业具有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组织能力。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划越来越重要,它引导并支持着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人力资源规划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也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便成为热点话题,本将从人力资源规划的实际意义入手,详细阐述人力资源规划建立的步骤,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热点话题;步骤;措施
0引言
“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人的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这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的一句话,杰克・韦尔奇也曾提到“不要光顾着谈论新技术、新业务;忽略了人,什么技术、业务都不会成功”。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力资源规划就显得至关重要,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将为企业保驾护航,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背景及目的,了解企业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战略,分析企业的发展环境及组织能力。不同阶段的企业发展,其人力资源规划是不同的,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带来了大量的新员工,这时人才规划则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规划及实施也就成为了热点话题。
1人力资源规划建立的步骤及分析
1.1 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包含八个步骤:a.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结合职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来制定职务编制计划;b.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盘点报告,来制定人员配置计划;c.根据职务编制计划和人员配置计划,使用预测方法,来预测人员需求;d.确定人员供给计划;e.制定培训计划;f.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g.编写人力资源部费用预算;h.关键任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2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也不尽相同,每个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规划。比如一家800人的企业,正处于企业扩张期,人才引进规划、培训计划、员工发展将成为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人才引进一般会采用内部甄选和外部招聘的形式,培训计划可借鉴学习型地图的方式,为员工在企业内学习指明方向,为员工晋级和晋升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员工发展则可使用晋升、转岗、薪酬激励等多种方式。
2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2.1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层级责任:总经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发起者;直线经理负责人员业绩的管理;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实施并提出改进建议。人力资源规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员的积极参与。
2.2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体系建设: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目标分解体系;建立全方位的过程控制与报告体系;建立责任为驱动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专项工作的专项考核体系。
3人才规划目标及措施
3.1当企业处于发展阶段,人才规划则至关重要,首先明确人才规划目标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各类各层次人才的性别、年龄等结构趋于合理;重点业务需要的专业人才实力大幅度提升,迎合企业发展方面的人才需求;人才效能明显提高,激发人才活力和潜能的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用、激励机制不断创新、配套、完善,构建有利于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
3.2 具体措施
3.2.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对技术要求较高、不需要太多工作经验,可给予培养储备的岗位,以校园招聘为主,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建立与部分高校联系合作机制,营造人才引进环境,也可以采用网上招聘、人才市场招聘等方式;
3.2.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a.基础性人才以刚性引进为主,通过招聘录用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b.高层次人才引进坚持刚性与柔性、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不建立劳动关系,采用咨询、培训、学术交流、技术承包、技术合作、课题招标参与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缓解重大骨干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所需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建立人才库,吸纳相关行业、领域的成熟人才特别是顶级专家、教授,采用灵活方式为其所有。
3.2.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a.建立人才孵化基地,为重点业务部门输送人才,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到重视人才、管理基础好、具备培养条件的部门岗位锻炼、重点培养,培养期间,可以不占编制;b.对于现任经营管理者,采用交叉任职和学习考察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专业化培训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对于后备经营管理者采用编外助理岗位锻炼和学习考察相结合的梯队化培养模式;c.对于一般管理人员,推行基本通用能力培训认证考试制度,鼓励实行专业能力培训认证考试制度;d.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提升技术水平,支持深造及学习,优化职业通道,充分考虑个人发展;e.对于高技能操作人才,采用“订单式”、“导师制”、“培训、鉴定、比赛三结合”等培养模式;f.探索新入职优秀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方式,加快优秀大学生的成长。突出人才培养重点:立足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业务建设重点,着力加强经营管理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增加人才培养投入:按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集中投入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司培训能力。
3.2.4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围绕绩效管理,建立包括业绩、能力、态度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核心,反映年度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持续发展的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经营管理者个人绩效评价标准。
3.2.5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发挥人才潜能,建立人才选用导向机制:公司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人用人导向机制。实行公开赛马,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内部招聘、外部招聘等选人方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提高招聘的人才质量;强制人才任用标准和人才结构优化指标及退出条件,一方面加大力度选拔任用35岁以下优秀大学生,搭建优秀人才成长“快车道”,另一方面优化和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实行才尽其用。
3.2.6创新人才任用机制:确立各岗位职业发展通道,搭建优秀人才成长“快车道”,按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用人之长”的原则,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用人机制,营造“任人为贤、五湖四海”的用人文化。a.对于经营管理者的任用,坚持组织选拔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效率和综合管理能力;b.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好管理型和技术型成长双通道;c.对于高技能人才,完善等级制。
3.2.7创新人才激励机制:a.参照市场化薪酬水平,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使职工在同一个岗位上,在同一薪酬级别上,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或者个人业绩的提升等原因,收入能得到一定的提高;b.研究并建立有特色的福利制度,试行弹利制度,对于引进的高层次、紧缺性人才,实行协议福利制度,根据其特殊需求选择住房、交通、医疗保健、带薪休假、培训考察、子女教育辅助等福利计划;此外,还要探索企业年金制度,建立留住人才的长期利制度;c.用好荣誉奖励: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人才荣誉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精神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开展“优秀新人”、“优秀部门”、“优秀员工”“优秀管理者”“技术岗位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树立和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培养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引导各类人才健康、快速成长;d.用好感情激励:重视人文关怀,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用感情去激励人,用环境去留住人,重视改善员工生活后勤保障条件,重视开展职工文体活动,重视跟踪联系和关心优秀人才的制度,启动“年度员工关怀计划”,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3实施重点人才建设项目
3.3.1校园人才引进计划:在专业院校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
3.3.2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计划:围绕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实施高端培训计划,结合公司阶段性需求,举行专题讲座;系统学习战略规划、企业管控、市场开拓、财经法律等综合知识。
3.3.3加快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启动优秀青年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3.3.4培养一批具有一专多能作业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用工需求,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和在职脱产培训方式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3.4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3.4.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全公司的人才建设工作,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政策,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强人才建设指导、检查、考核与奖惩。
3.4.2建立人才工作考评表彰机制,将全员劳动生产率、人才结构优化目标、大学生流失率等人才指标纳入各部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3.4.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宣传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好做法,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引导和激励优秀人才忠诚企业、健康成长,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标杆管理 大学生创新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241-01
标杆管理是现代管理活动中进行组织绩效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管理思想和工具,通过确立、借鉴采用其他组织最佳实践的过程,不断进行评估、改善和实践,提高自身组织效益和竞争力[1]。标杆管理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施乐公司开创,主要用于商业管理,该方法被誉为20世纪三大管理方法之一。1991年美国高校借鉴商业管理的标杆管理模式,着手在高校管理中实施标杆管理,波士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知名高校均在本科教学中引入标杆管理的方法[2]。赵耀华将标杆管理分为运营标杆管理、绩效标杆管理和战略标杆管理三大类,其中运营标杆管理关注组织的具体流程环节,绩效标杆管理关注组织的绩效和改进,战略标杆管理关注组织的规划和定位[3]。
我国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始于2007年,秉承“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实施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管理模式,成为了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我国近年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将标杆管理的理念运用于大学生创新计划管理之中,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实施质量和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1 大学生创新计划学生层面的标杆管理引导
大学生创新计划学生层面的标杆管理主要基于“运营标杆管理”的理念,关注项目实施的具体细节、流程,学校通过项目运行过程、宣传过程引导学生在微观环节实施标杆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实施质量。
1.1 运行过程的标杆管理引导
立项过程中,学校评审主要依据项目内容(项目研究意义、项目前期基础、计划进度、特色创新)、项目负责人因素(项目负责人是否具有前期科研训练背景、项目负责人责任感情况)对新立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并择优推荐作为国家级、上海市级候选项目。整个立项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内网上自由查看其他项目的立项申请材料,在立项过程中分析自己项目的不足,找准自己项目的标杆,明确自身提高方向。
中期检查过程中,学校在院系答辩的基础上,组织校级层面的中期检查答辩,学校在答辩环节上组织相近专业的专家组成评审大组(例如:生物、药学大组等),更客观、严格给予各项目组评价。中期检查专家主要根据项目进展、任务安排、问题解决、院系考核结果、答辩过程表现等考核因素对各项目组进行考核。整个答辩、专家问答环节全程对各个项目组开放,学校鼓励其他项目组参与和旁听。专家在点评环节中给予各项目指导,使各项目明确自身不足,同时各项目组可以在旁听和公开答辩的过程中再次寻找自己的标杆,通过向标杆项目学习,提升自身水平。
结项检查与中期检查类似,学校在院系答辩的基础上,组织学校层面的结项答辩给予各个项目评价。在大学生创新计划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标杆选择、自身改进,使学生获得了良好地实践执行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2 宣传过程的标杆管理引导
为了营造标杆管理的氛围,学校举办大学生创新计划优秀项目交流会,让其他大学生创新计划学生近距离感受标杆的魅力。交流会主要采用经验交流座谈、互动问答等方式有针对性的为新一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塑造新的标杆。
除此之外,学校还构建优秀大学生创新计划网络展示平台,平台将大学生创新计划优秀项目答辩视屏、研究论文、心得分享进行全校展示。各项目组均可以在该网站上以不同的点切入,从项目分工管理、PPT制作技巧、演讲陈述、论文撰写技巧等多个方面寻找标杆,不断提升项目完成质量。
2 大学生创新计划院系层面的标杆管理引导
大学生创新计划院系层面的标杆管理主要基于“绩效标杆管理”的理念,关注院系项目实施的数量、质量和改进方法,学校通过项目管理过程、考核过程引导院系在中观环节实施标杆管理,提升院系项目数量、提高院系项目质量。
2.1 管理过程的标杆管理引导
学校定期组织各院系进行大学生创新计划工作交流汇报,交流会上各院系分享自己在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师资管理的特色,同时学校选取院系优秀管理典型,并倡导其他院系学习参考。在院系管理层面,各院系可以选取相应的标杆,不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创新计划的管理。
2.2 考核过程的标杆管理引导
年终院系考核过程中,学校将各院系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数、参与学生人数、学生成果数量作为院系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院系考核方案,同时作为《本科教学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全社会公开。通过院系的考核竞争机制在院系树立大学生创新计划管理院系标杆,其他院系可以寻找自己的不足,完善管理工作。
3 大学生创新计划学校层面的标杆管理
大学生创新计划学校层面的标杆管理主要基于“战略标杆管理”的理念,关注学校大学生创新计划人才培养的定位,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在宏观环节实施标杆管理,明确大学生创新计划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学生创新计划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国内外调研、学习等活动寻找大学生创新计划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的标杆,不断从战略层面优化学校顶层设计,提高大学生创新计划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度,以期提升大学生创新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贡献。
4 结语
随着人们对标杆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标杆管理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大学生创新计划稳步推行的过程中,确保创新计划实施质量、提高创新计划管理效率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在大学生创新计划管理工作中应积极探索、应用标杆管理的方法,通过微观(学生团队)、中观(院系)、宏观(学校)管理三个环节,不断寻找、设立标杆,提出优化和改进策略,行成良性循环,以保证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质量,提高大学生创新计划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慧英.标杆管理理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运用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4)班共有学生47名,女26名,男21名。全班学生学习基础尚可,但上学期平均成绩不够理想。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学风、班风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学生体质健康,但少数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要加强体育锻炼。
二、本学期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培养目标
1、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2、抓好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组织好学生参加升旗和两操,检查本班学生值日生工作,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3、转变学生学习风气,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4、培养优秀生,发挥优秀生学习带头作用,帮扶困难生。
5、进一步加强学生作业的辅导力度,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
6、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活跃课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具体实施措施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拟采取以下几种途径:与学生交谈,有计划地利用班会课与学生交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带领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展出学生的优秀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度,及时鼓励与表扬进步的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
2、组织学生参加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间操和长跑,保证小学生经常锻炼身体,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加强班级值日制度的完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3、良好的班级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班主任进行长期的组织和培养。我希望努力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制定出有效措施,培养良好的班风。
(2)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
(3)班集体中总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学习差,或是性格孤僻,或是顽皮捣蛋。班主任必须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加强学习态度的转变,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针对学生实际培养和树立优秀典型。面向全体,培养提高学习能力,逐步增强全班同学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5、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要求,使作业进一步规范、工整。在及时批阅和指导下,使学生重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及时的巩固和吸收。
6、做好留守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带着爱心以父母的胸怀多鼓励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要多与留守孩子的父母联系,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各个方面的变化,多汇报,多交流。
四、工作安排
二月:
1.做好开学工作(报名、收费);
2.做好校园环境卫生工作;
3.加强学期初行为规范教育。
三月:
1.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
2.庆祝“三八”妇女节。
四月:
1.校春季运动会;
2.清明扫墓活动;
3.做好期中考试工作。
五月:
1.庆祝“五一”劳动节;
2.期中考试总结;
3.学习风气及学习方法教育。
六月:
1.庆祝“六一”儿童节;
2.期终考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