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数字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数字模拟化 数学教学 互联网思维 中小学数学
0引言
数学教学素来以思维的抽象性在课堂教学中显示着其独特的魅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较为抽象的逻辑理念深入浅出地转化为学生形象的理解,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破解的教学难点,也是数学教学的魅力所在。本文章的选题源自2015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中小学数学教学数字模拟化研究”(项目编号:201510453006)。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做充分的前期调研,搜集并整理大量数学知识的相关数据与书籍,项目组成员定期深入学习虚拟化应用技术,为创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兴在线个性化教育平台提供完善的基础理论支持。
在对中小学326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对待学习、教学秩序、考试的态度基本上是积极的,对校规班级规定,基本上是服从的,对自己上学的目的是无私的。但是大量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共性问题,现状不乐观:有67.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呆板。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实际上是学生在已有旧知识、旧经验等的基础上自我构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层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加入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还有许多教师不能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所以课堂上教师讲得多、演得多,看得是结果是否正确,听得是是否有大呼隆地齐声回答,一节课下来很难见到生动有趣的体验场景,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师包办包揽中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纵横关系,同时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数学教学数字模拟化研究拟通过大数据,在线学习以及优化遗传算法,为中小学生提供个性化在线数学感知学习接触体验。网络技术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状的信息呈现方式、开放的时空范围和强大的交互功能等优势,这些都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创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兴在线个性化教育平台。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与网络技术,结合严密和精心设计的数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全面模拟数学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脱去传统教学的乏味与枯燥,提升中小学生对数学综合素质和理性思维,增强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实际化能力。本模拟平台借助现代化管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战略规划、市场研究、生产计划、研发投入、市场拓展和样表分析等,壮大本模拟平台的自身实力。
1中小学数学教学数字模拟化研究进程及结果
中小学数学教学数字模拟化研究通过大数据,在线学习以及优化遗传算法,为中小学生提供个性化在线数学感知学习接触体验。创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兴在线个性化教育平台。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与网络技术,结合严密和精心设计的数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全面模拟数学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脱去传统教学的乏味与枯燥,提升中小学生对数学综合素质和理性思维,增强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实际化能力。本模拟平台借助现代化管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战略规划、市场研究、生产计划、研发投入、市场拓展和样表分析等,壮大本模拟平台的自身实力。
本研究项目在前期准备中进行了如下工作:深入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等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尤其是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已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为本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项目组成员已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已经深入了解现代化管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战略规划等,已搜索大量数学知识相关的数据且在不断完善,深入学习了虚拟化应用技术;具有虚拟化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数学加以应用。
由于本项目前期较为充沛的准备工作以及本项目组成员的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另外本项目指导老师房亮教授运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本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与顺利进行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指导。
根据中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程度调查分析中,统计结果为:“自信心强”的学生占9.3%,“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占38.8%,“自信心一般”的学生占40.7%,“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占11.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绩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应试”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本项目为中小学生提供全新的个性化在线数学感知学习接触体验,创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兴在线个性化教育平台,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兴趣以及对个人自信心的重新建立。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智力以及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本项目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与网络技术,结合严密和精心设计的数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全面模拟数学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脱去传统教学的乏味与枯燥,提升中小学生对数学综合素质和理性思维,增强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实际化能力。本项目运用3D化的关键技术已初步有了图像模型:
(1)通过定义和调整参数,在3D模型生成过程中直接对应于一个具体的行为改变。
(2)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
(3)建立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的3D数据库系统为目标,对分布式处理系统的设计,数学教学的3D大数据的录入、查询和统计。
2结语
中学教学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是辩证法的辅助工具和表达方式。中小学数学教学数字虚拟化研究使学习该领域数学的学生可以很容易从中获益,它将中小学数学大数据通过存储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了一个逻辑或者立体视图。学生可以从原始配置(数学数据库)中获益的方式访问它们,这种资源新的数学虚拟视图并不受地理位置或底层资源的物理配置的限制。根据项目内容,项目组成员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工作,讨论交流,共同促使项目的顺利进行。但由于经费及项目成员3D知识方面欠缺,项目仍需后续更新改进。
参考文献
[1] 刘丹.数学教学中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
[2] 张海霞.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思维[N].太行日报,2010.
[3] 毕波.把握网络特点 革新数学教学[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关键词: 电子书包 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
当前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为学生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电子书包众多优势将人们期待的教育超越时空限制、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等教育理想变为可能。同时,满足现代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学习工具愈加多样、推送服务极具个性的发展形式。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小学数学课堂发生重大改变。通过电子书包,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增强数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扩大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信息化时现的必然,符合新课改“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讲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新模式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中得以创新和发展。利用电子书包可以将小学数学学科中抽象的知识通过图形、动画等方式更好地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内容,提高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数学方面的知识。
例如,在小学数学“几何的初步知识”这一章节概念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让学生共同观看点、线、角如何进一步形成面的动画视频,使学生加深对点连接成线、线连接成面的印象,然后教师引申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及其面积、周长的计算过程和计算公式。利用电子书包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从而加深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巩固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然后对概念进行有效练习后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教师在课堂练习教学模式里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书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课程进度,在电子书包的IRS出题系统中对课堂内容进行设计,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内容,并适时提高数学习题的难度,扩展数学问题思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并进行有效巩固。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做题得到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例如,在小学数学“分数”习题练习巩固中,教师可以通过分蛋糕举例,介绍分数的读写。在学生对分数有大致了解时,教师可以提问:桌上有一块蛋糕,被分成八块,有一个贪吃的小朋友,偷偷先吃了一块,剩下的蛋糕是原来的一整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引发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的回忆,同时探讨分数加减计算方法。即巩固对分数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扩展分数加减问题,让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主动学习态度,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自主学习,因材施教
电子书包能够及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测评与追踪。教师可以根据电子书包给出的相关测评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性调整,对少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减少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中,对于多个长方形叠加在一起,求不规则物体的表面积,部分学生立体感较差,或者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理解不了,就会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产生困惑,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应该对少部分学习能力不足、理解速度较慢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通过电子书包出题让其巩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运用和理解,并将知识点展示在电子书包中,供学生自主查阅和学习。
综上所述,电子书包具有机身轻薄、使用便利、操作简单、自动调节等特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将电子书包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应该进一步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进一步扩大电子书包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占勇.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49-49,5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应用
一、导入新课环节的整合应用
要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小谜语,或播放数字图书馆资料视频等形式导入新课。我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是用一个小谜语导入的:用大屏幕出示数字图书馆资料:“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从形式上来讲谜语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到猜谜底上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在数字图书馆中这样的素材可以拿来直接使用,有的需稍作修改,最重要的是这些资源都是有指向性的,可以根据年级和时间直接找到,并且内容能紧密结合教材。备课时正是运用了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提高了教师的课堂艺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紧接着,我又出示了数字图书馆资料――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倒计时的场景视频,学生随着视频倒数“5、4、3……”,老师相机提问:“刚才倒计时的时候,数一个数的时间是多长?”这个视频学生非常熟悉,并且是在上课的时间看到,学生肯定很兴奋,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积淀的一个勃发,学生会脱口而出“1秒”。“一种这太简单了,还用说吗?”的自豪感自然流露出来,渴望往下学习的愿望迸发出来了。老师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环节,开始了主要环节――探索新知。
二、学习新知阶段的整合应用
学习新知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我在教学时往往要对一节课的知识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考虑再三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以前我大量浏览书刊和资料,费时费力。有了数字图书馆后,我就通过数字图书馆进行搜集,方便快捷地查阅到各种资源。精彩的视频,美丽的图片,精美的文字,可以直接复制保存为自己的东西,资源共享,随心所欲,事半功倍。在新授《秒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已经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把重点难点放在1秒到底有多长?说它短短到什么程度?这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1秒钟你能做什么?孩子们能很快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例:1秒钟可以眨一下眼睛、1秒钟可能跺一下脚、1秒钟能拍一下皮球、1秒钟能做1道口算题……从这些信息中,学生感觉1秒太短了,只能做一点点非常简单的小事,产生了不以为然的意识。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秒的认识,我将搜集到的数字图书馆视频资料展示给大家“你可千万别小看这短短的1秒钟,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好多事情呢”,火车每秒运行105米,电脑每秒可进行3亿次运算,现代化车间每秒可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喷气式飞机每秒可飞行500米,人造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图文结合,动静交替,开阔了学生眼界,数字1和上千万、上亿数字的天壤之差,衬托了1秒钟的惊人价值,学生惊叹不已。此时,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在微不足道的13秒时间里,刘翔成了世界闻名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慢1秒,冠军就不属于他。可见1秒无比重要,我们要好好珍惜每分每秒。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要用秒来计时。
教学分和秒的关系时,我链接了时钟分针秒针走动视频,让学生细心观察,秒针走1圈,(秒针每走1秒钟面闪出1个红箭头)分针(蓝色)走了几小格?(1小格),学生很容易发现秒针走1圈(60小格即60秒)分针走了1个小格(1分钟),自然得出结论1分等于60秒。这么抽象的知识如果老师讲解学生肯定要懵了,越讲越糊涂。通过真实的演示,变静为动,把感性的知识变为理性,变感觉未直觉,水到渠成。
在这一环节中,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合理使用,让教学情景更形象生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优化了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让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增添活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学习,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合作学习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练习环节的整合应用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就在生活身边,我把学到的知识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回答,此时我播放了马路红绿灯、春晚、星光大道节目倒计时,开运动会百米赛跑场景。这些都是小孩子喜欢而又向往的场景,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在不经意中进入了自主探究实践应用状态,抽象而又枯燥的内容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习过程。
我简单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开始巩固练习。链接了“兔博士网站”,学生再次体会了时间的珍贵。新颖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 激发兴趣 加强操作能力 突破重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4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教育投入加大。我校各个教室增加了远程教育资源网,带来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教学方式手段的优化与改革,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教育远程资源进行数学教学,可将某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 结合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小学生感到数学难学,学不懂,对枯燥的数字提不起兴趣,造成有的小学生不爱上数学课,这也是老师头疼的原因。而远程教育资源集图像、文字、声音、颜色为一体,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等画面,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课堂最优化。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过去的方法是用图解分析题意,运动的物体却以静态的图出现在黑板上。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可以使两个物体(人或车)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将题中难懂的文字表达转化为动画形象。变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氛围中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 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摩、比较、议论,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低年级儿童对人民币的概念模糊不清,在教学“元、角、分”时,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入“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题。接着,计算机画面中出现1分,学生跟着数:2分,3分,10个1分是一角,也就是1角=10分。然后画面中又出现了“10分可以由1分,2分,5分组成,有多少种组合方法?”这样一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小朋友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并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让学生具体感知,并获得深刻的印象。
三 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是一种有效手段。小学生缺少生活经验,知识的储备量有限,在感知事物时仍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在判断事物时经常会以外部特征为标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远程资源的各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用直观形象表示出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化难为易,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物体的录像,再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形状的物体,激情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师生共同互动中,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和定义,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使用多媒体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认识“数学就在身边”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便于经营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每位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焕发出自尊、自取、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 结合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自主探索活动“做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主要标志的“做中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2]为体现这一理念,近年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以往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形成一种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下面笔者结合一些优秀教学案例,谈谈自主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课堂参与结构
小学生处于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注意力很容易被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一旦课堂教学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丧失积极参与课堂的动力。在教学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喜欢动手探索未知事物的心理需要,适当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手脑齐用。2008年11月在宁波著名特级教师名师小学数学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中,《三角形的内角和》讲授中的一个片段,教师就很成功地把学生的自主探索融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教师请学生从桌上选择一个三角形,测一下它的三个角,问他们有什么发现?问题一出,学生探索求职的欲望被激发,纷纷用量角器认真仔细的进行测量。然后学生纷纷举手说,发现三角形的三角之和等于180°。此时,教师不急于表态,见没有人反驳,便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都知道,测量是有误差的,通过一次的测量我们就一定能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学生议论纷纷。教师见机让学生选择桌上的两个直角三角形(角度固定:30°,60°,90°),要求他们拼成一个新的三角形,进行探索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个怀着更为好奇的心情参与到课堂的拼图探索中,并尝试不同的拼法,待学生拼好后(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拼成的图形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教师做出一个疑问的表情说:“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拼起来后怎么不是360°呢?”学生说:“拼在一起少了两个直角。”教师说:“也许你们的想法都是对的,但是老师还是不相信。这些三角形给了角的度数,那如果给你们一个不知道的任何度数的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的内角就是180°呢?”接着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新的任务:利用桌上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纸片、剪刀和米尺等进行合作交流,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奥秘。此时,学生进入了第三次自主探索阶段,求知欲被彻底激发,兴趣达到了最高点,课堂参与程度也达到了最大值。经过合作探索,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教师此时抓住了其中一种方法(剪下三个角然后拼在直尺上恰好凑成了一个平角即180°)进行分析,并用媒体展示了这一拼法的动态过程。最后,教师通过总结,把三角形内角之和是180°这一重难点呈现给学生。三次自主探索活动,层层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书本上现成的概念、公式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行为。[3]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所学知识点,适时地给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且能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吴老师先从八月十五吃月饼引入。师:妈妈买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几块?请用掌声表示。(学生都拍了2下手)师: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几块?(师和生一起拍了1下手)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是……(学生有的用手指点一下手掌,也有的巴掌拍到一半停下来……)其实,学生在击掌的同时已经展开了思考,并默默地在脑中创造着自己心中的一半。这种情况出现后,吴老师抓住时机:“谁愿意到讲台上来展示你心中的‘一半’?写字、画画都可以。”几位学生自愿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也在纸上开始勾画自己心中的“一半”。顿时,整个课堂沉浸在学生自主实践创造的热潮中。学生有画半圆的,有画正方形的一半的,有直接写汉字“半”的,还有画O和S(他们认为O和S是把“8”这个数字符号横切和纵切得到的)。随后,吴老师通过让一个学生把一个月饼模型平均分成两份,引入并强调了“平均分”的概念。接着吴老师让学生再次上台,但这次是用数字表示心中的一半。学生个个争相举手,到台上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有的用0.5表示;有的用4表示(他认为4也是8的一半);有的已经知道用1/2表示……看到学生个个有自己的想法,吴老师逐个进行了表扬,随后自然引出了1/2的概念。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他们就能按自己的想法创造出不同的“成果”。这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伟大创造”告诉我们,教学中给学生足够自主探索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锻炼其他方面的数学素质。
三、让学生轻松熟奏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和掌握”三部曲
亲身经历的总是印象最深的。中小学数学新课标一再提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把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数学知识有机组合起来,将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如:宁波市小数会第七届年会暨优质课评比中《测量―毫米与分米的认识》一课,首先教师让学生比划学过的一米和一厘米有多长?(比一比)随后展示米尺和一厘米长的实物。然后,师:大家估计一下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估一估)生:1cm、2cm……师:到底是多少呢?我们要测量验证一下才能知道。(测一测)教师很自然地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亲自发现和感受到有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够1cm的情况,以此激起他们探索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自然引出毫米的教学:教师多媒体展示尺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为1毫米,让其观察、感知。(看一看)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剪1毫米的纸条,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剪一剪)感知结束后,教师把知识回归到生活。师:生活中你见过什么物体的厚度或长度大约为1毫米。生:硬币厚度,一张练习纸厚度,碟片厚度。(找一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了一定表扬后,多媒体展示直尺,让学生齐数刻度1和刻度2中有多少小刻度。(数一数)随后,教师展示两个测量情景,呈现的均是物体长度差几毫米到整厘米,让他们建立起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对毫米有一定的理解后,教师让学生再次估计(橡皮和硬币的厚度)和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加深学生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随后的分米教学中,教师依旧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测一测、数一数等动手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有关分米的知识。整节课,教师把毫米、分米的知识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毫米、分米这两个新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与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总之,数学的学习不应该是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应该是“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教材中的内容与其生活原型密切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进而学会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能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快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做中学,学中做,只有教学做三者合一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