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档案馆建设解决方案

档案馆建设解决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档案馆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档案馆建设解决方案

档案馆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第1篇

>> 社交媒体工具在档案馆服务中的应用可行性与案例分析 关于将云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的探索性研究 信息技术应用于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探究评析 信息技术应用于干部档案管理的思考 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应用于医院的策略分析 组织发展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 数字档案馆建设对档案管理体制的影响分析 德国联邦档案馆照片档案的管理 档案馆电子档案统计台账的建立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档案资源管理效果分析 智慧档案馆技术系统特征分析 刍议目标管理方法在档案馆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核心因素分析 云计算技术在档案馆中的应用探讨 Web2.0技术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中的应用及启示 云计算技术在数学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 高校数字档案馆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我国档案馆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企业数字档案馆的建立(之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网页链接:.

[4]网页链接:http://. cn/Tech/html/n3847_1.htm.

[5]清华同方RFID图书馆档案管理系统.行业应用.2006,(3):29-31.

[6]RFID应用于档案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网页链接:http://solution.rfidworld. /2009_12/20091292237256744. html

档案馆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第2篇

一、智慧档案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促使城市从数字时代走向智慧时代。2013年,我国首批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起航,开辟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征程[1],在此背景下,档案富有的人类智慧的支撑作用凸显,如何留存和管理在智慧城市新型IT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新的、动态的、海量的数字记忆,确保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和业务活动以数字档案的形式得以记载和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档案资源多层次分级、分散、孤岛式管理方式与智慧城市的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资源集约与交换共享等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与不协调,这就迫切需要重构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智慧城市运营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一研究在档案馆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应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方面,能够丰富和拓展档案学的基础理论。未来的智慧档案馆必将跨越传统实体档案馆的边界而以数字形态且富有智慧地存在和发展,实现馆际IT基础设施共享,档案资源互联,制度、技术与业务集成,档案人之间及其与利用者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服务交互,这一发展态势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提炼一整套包括目标、功能、组织、人员、制度、资源和运作模式等基础理论体系,以指导和支持数字档案馆业务流程优化、档案资源精细化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适应。

(二)实践方面,从记载历史、延续文明的角度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从数字生态、城市全局的角度部署档案工作体系架构,提升和延伸档案管理的整体功能。智慧档案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单元纳入城市顶层规划而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智慧城市建设集新技术、新行为、新思维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生态环境,为智慧档案馆的档案资源统筹管理、档案工作高效开展、档案服务能动与个性化提供了从法规到标准、技术到业务、风险识别到安全保障的智能化系统体系框架,在此框架下设计和实施的智慧档案馆整体解决方案将使国家档案馆功能得到提升并融入智慧城市体系。

二、智慧档案馆研究突破了现有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范畴

智慧档案馆是在数字档案馆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档案专家和学者围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和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动了数字档案馆的快速发展,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生态特征开始探讨智慧档案馆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虽未明确提出智慧档案馆概念,但其数字档案馆从建设之初,其标准建立、技术架构和运营模式等都充分考虑了如何实现档案资源整体共享、跨部门协作和不断适应现代新技术和新型智慧城市生态发展的问题。美国的电子文件档案馆(ERA)项目主要从技术视角,研究如何构建开放、敏捷的集成系统体系结构,以适应技术变革与业务拓展带来的潜在需求;加拿大图书档案馆(LAC)提议则从档案管理与资源整合的视角,研究如何将数字文化遗产管理纳入国家战略,从而建立能够管理国家文献遗产的数字保存体系和可信任数字仓储系统(TDR),以适应国家和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数字文件管理协议(ADRI),从标准规范视角开展区域联合行动,推动跨国、跨馆数字文件和档案资源统一管理标准体系的形成,以引导全球范围内档案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2]。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从单一档案业务系统、馆藏数字化到整体信息系统构建[3],从个体数字档案馆到区域性数字档案馆[4]运作模式变革的研究,从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到云数字档案馆[5]的探索。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界从数字档案馆功能提升、资源整合和深度挖掘、智慧技术运用、感知计算等角度,对智慧档案馆的概念、功能架构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6];在建设实践方面,上海、浙江、青岛等省市已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实践为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资源的整体聚合、科学保管和高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档案文化意识、技术系统环境和专业操作技能,为提升档案馆“智慧”营造了基础资源条件和专业业务氛围。但现有这些研究和实践还难以适应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在组织层面,缺乏从国家、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角度规划和安排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服务,缺乏城市层面档案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的全局部署。以往依附于实体档案馆而架构的数字档案馆系统,难以实现城市档案资源的系统化聚合、统筹化管理和高效化利用,而这一要求正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在理论层面,现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档案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的宏观构想以及系统功能的中观要求,而智慧型数字档案馆的构建需要有在创新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制度安排、业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支撑,才能高起点、高水平地引领档案事业方向,指导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工作的最新实践。

(三)在实践层面,缺乏深入到系统功能实现、文件对象控制、档案资源聚合和组织管理运作等各个层面的完整的现代档案馆实施方法和操作规程,而局限于指南性的功能要求和宏观描述,难以支撑档案馆现代化运作的全面实现。

随着智慧城市快速发展,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将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拓展和延伸到档案馆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包括档案馆运行管理智能化、档案库房管理现代化、档案制度贯彻的系统化、档案信息利用的知识化以及智慧档案人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应该说,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运作、基础设施使用和档案资源聚合的传统管理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基础体系架构、系统构建原理和实施方法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和进化,这就需要档案领域专家、学者在档案馆的组织运作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

三、智慧档案馆研究的基础体系架构

与以往档案馆追求稳定的静态思维相比较,智慧档案馆的发展则更需要体现其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一方面,智慧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深化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再造档案工作流程、整合档案资源,使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单元而发挥其记载历史、传承文明和资政惠民的作用;另一方面,依赖网络而发展的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其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边界、自给自足的IT基础设施和档案资源分层分级的传统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组织管理形态、技术系统结构、业务工作原理和管理运作模式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优化和进化。

图1勾画出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它体现了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全面现代化管理的新特征。技术层通过支撑保障系统、档案仓储系统来保证档案馆对人、事、物的智慧感知;并将这些感知经过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传递到海量数据中心,实现档案资源的集约管理和全面整合;应用层通过智慧服务系统和智慧管理系统来满足智慧城市的服务需求,提供档案信息的集成服务和智慧启迪。

这种“双层四系统”的基础模型构建,适应了智慧城市生态特征发展背景下,档案馆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因此对智慧档案馆的研究视角从制度、资源、业务的体系结构、技术、馆员、服务六个维度全面拓展和延伸。

四、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智慧档案馆基础体系结构决定了它的实现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技术系统,它是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它的构建需要深化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全面整合档案资源、再造档案工作流程,使得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其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智慧档案馆的实现而是需要将档案人、档案馆基础设施、档案馆业务、各类新型的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对档案馆的信息消费需求进行紧密结合,实现档案馆内部全面信息化,这就需要有一套智慧档案馆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法论的支持,这些内容将是未来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智慧档案馆的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基础理论是档案馆及其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统领和指南,其研究需要充分理解智慧城市新型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对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消费的整体要求,分析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发展趋向和存在形态,明确智慧档案馆的基本概念、组织形态和工作体系,研究其内涵、特征、构成要素、组织结构、职能分工及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作用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国家档案馆的组织结构和整体部署。

(二)智慧档案馆系统框架结构研究。系统是业务开展的主体要素,是档案资源安全保存和提供利用的主要工具,其研究需要从制度、业务、资源、技术、服务和馆员六个维度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及协同工作机制。从档案工作的全程控制性、档案业务的制度遵从性、档案资源的统筹管理性、档案服务的社会多元性、馆员技能的综合要求性和管理实现的技术支撑性等角度全面设计智慧档案馆的体系结构及六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制约的协作机制。

(三)智慧档案馆的实施方法论。实施方法是理论和业务得以落地的方法保障,其研究需要从智慧人、智慧系统、智慧工作和智慧服务等多个层面研究和分析智慧档案馆对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要求和资源依赖;从管理制度建设、档案资源聚合、业务流程优化、馆员能力提升、系统集成架构和IT服务管理等方面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实现原理和实施方法,结合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档案资源管理的要求,提出一套能够用于指导智慧档案馆建设与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在一个在建的数字档案馆工程中进行验证和改进。

档案馆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计算 电子文件 信息资源

当今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电子文件进行安全有效地管理,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传统的电子文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共享,制约了整个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被视为IT业下一次革命的云计算技术,因其自身独特的服务理念和技术优势,给人们的工作方式及商业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实现电子文件管理的新突破带来了契机。

1 云计算技术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

云计算是在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存储、计算机能量消耗、IT产业人员和硬件成本的不断提高,数据中心空间日益匮乏等问题。它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简单地说,云计算是指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服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方便地从云端获取所需资源。在云端可能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但云外面的使用者看到的只是一个统一的“服务”界面(或接口),就像在使用一台巨大的虚拟“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像使用本地计算机一样使用云计算机。

由于近十年来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与成长,存储、计算机能量消耗、IT产业人员和硬件成本的不断提高,数据中心空间日益匮乏,原始的互联网系统与服务设计已经不能解决上述种种问题,互联网急需新的解决方案。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必须建立在一种新的平台之上,这就是云计算的产生背景。

2 云计算技术的优势

云计算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共享的IT基础架构方法,其核心就是提供更加安全、更低成本的IT服务,虚拟化、整合、安全、高效是其最基本的特性,云计算能够按照用户对资源和计算能力的需求而动态部署虚拟资源,不受物理资源的限制,云计算是随着处理器技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和网格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2.1 低成本投入

在考虑硬件、软件以及维护系统所需人力成本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架构方案,云计算要比传统的数据中心更为经济。

2.2 高度虚拟化

利用软件来实现硬件资源的虚拟化管理、调度及应用是云计算平台的最大特点。用户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而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置。

2.3 超存储能力

云端是由成千上万台甚至更多服务器组成的集群,它具有无限的空间。

2.4 灵活性的服务定制

在云环境下,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或喜好提供定制相应的服务、应用,云平台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来部署相应的资源、计算能力、服务应用。

2.5 云计算提供了最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

在使用电脑的时候.通常会碰到如下情况: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中的数据丢失或硬盘损坏;银行卡信息被黑客窃取等。如果把数据存在云上,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

2.6 云计算对用户终端的设备要求低,使用方便

在云计算时代,用户只需在浏览器中键入提供云计算的网络服务公司的地址,并找到提供相应服务的功能菜单,就可以体验全新的操作系统.最新的流行软件。以及用相应的软件来打开未知格式的文档,客户端的操作系统没有任何限制。唯一的条件就是能够E网。

2.7 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

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

2.8 云计算可以提供无限多的空间、无限强大的计算

利用云计算.无论你身在何处,只需拥有一台终端,接入Intenet,就可以得到所有你想得到的服务。比如:订酒店、查地图、开发应用程序,等等。

3 云计算在数字档案领域的运用前景

3.1 云计算有助于降低电子文件管理的成本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研发和运维是很多档案部门较为头痛的工作,因为它需要投入相当高的经费。在云计算环境下,档案部门不必担心升级相关硬件问题,因为云计算对用户端的硬件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用户不再需要购买和升级相关管理软件,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租用服务商的价格低廉的云服务,软件的维护也只需要用户服务商进行。同时,由于一切软硬件只需服务商进行搭建和维护升级,从而减少了档案部门对信息技术人才的依赖,有利于节约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投入。

3.2 云计算有助于改善电子文件分散异构保管问题

我国传统的电子文件一直主要实行分散异构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各种信息资源被分隔在不同物理空间,容易造成“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问题,同时资源重复建设也带来了极大的浪费。云计算提供更容易的群组协作,意味着档案资源建设可以通过云计算跨越不同地理位置来实现共同协作,增强各部门的沟通,有利于解决分散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若将档案馆电子文件信息置于云中心,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检索云档案馆‘虚拟资源池’,从而打破档案馆馆际之间的‘信息壁垒’,有效地解决了‘档案信息孤岛’问题。”由此看来,云计算技术在突破传统的异构分散的保管模式方面或许能够有所作为。

3.3 云计算有助于改善电子文件归档保存的双套制问题

电子文件归档保存的双套制是目前我国档案界的主要做法,在这种模式下,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还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误区。云计算具有虚拟化的特点,以及无限存储空间等优势,可以方便用户将文件资源通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置于虚拟的云端,用户可以再也不必担心文件资源存储空间的问题。在云计算中,一台电脑的崩溃不会影响到数据的存储,因为云会自动备份存储数据。而且云计算实行数据集中存储,便于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实施可靠的安全实时监测。因此,云计算或许能弥补双套制存在的某些不足。

3.4 云计算有助于改善电子文件灾难抢救问题

自然灾害尤其是洪灾、地震对档案的危害非常大。在5·12地震中,部分地区的档案就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电子文件载体在灾害中很容易遭受损坏,同时电子文件分散保管模式意味着在灾害发生时抢救档案的困难系数增加。云计算将各种资源集中于虚拟的云端,由于不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或免遭自然灾害的危害。另外,即使发生自然灾害,云计算集中式存储也可以使得抢救工作更加容易高效。

4 云计算对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

4.1 档案馆职能发生改变

云计算在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与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目的在于促进数字档案馆更好地调整服务角色,增强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功能以及拓宽服务空间,云计算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带来思维方式的挑战。呼吁档案行业在开展信息化过程中应吸纳“云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基于“云架构”构建全国性、区域性云平台,利用“云存储”更好地保存档案、提供利用,借助“云模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打造“低碳经济”档案信息化建构模式,云计算能够实现档案工作信息化领域更多的创新,能从根本上改变档案信息获取和知识传播的方式。

4.2 档案馆运营成本降低

云计算在数字档案馆中的几大应用优势,即确保档案服务器的可靠运行,最大限度地降低服务器的出错概率,降低相关费用,极大地扩展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同时还可以构建基于云计算而满足多个组织共同使用的数字档案馆的构建模型,云计算为档案信息的存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美国一些大型组织内部建立了档案保管部门,而小型组织将档案保存在文件或数据中心以减少内部档案管理的昂贵费用,云计算档案服务模式走向市场,降低了成本。

4.3 档案工作质量提高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思维在网络中应用,必然会形成新的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体系,这种新的资源管理与服务体系的目标正是数字档案馆基本特征和属性的表现,云计算的特点和优势是能够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方便快捷的云服务、强大的网络计算能力、诸多技术的集合体、个性化服务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通用性、高可靠性、高扩展性、按需服务和廉价等特征,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端处理能力,减少用户端的处理负担,使用户端最终简化为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够按照用户的需要,来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同时可以提供 “无限使用”的基础设施服务、安全保障、容灾备份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电子文件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产生于网络计算机环境中,人们对它的形成、管控、使用、留存和传承已经难以脱离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环境。当前,云计算引领ICT发展新动向、变革信息资源管理新趋向。云计算的快速着陆和广泛应用无疑会对电子文件及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5 结论

云计算的出现宣告了以低成本方式提供超级网络计算服务时代的到来,它以超强的计算能力和低成本、高可靠性、计量服务和安全、开放、持续之理念将全社会推到一个能够实现超共享的数字时代。未来10年注定是云计算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国政府和IT巨商都已经加大力度不断地在云计算研究方面给予强劲的支持和投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云计算将必然会给档案数字化建设带来新机遇,特别是对电子文件的理论延伸、业务扩展、管理模式以及共建共享等带来新变革。

参考文献:

[1]尹雪梅.从云计算到个人数字档案馆[J].山西档案,2009.2

[2]方昀,郭伟.云计算技术对档案信息化的影响和启示[J].档案学研究,2003.4

[3]彭小芹,程结晶.云计算环境中数字档案馆服务与管理初探[J].档案学研究,2006.6

[4]文杰.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1.1

档案馆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数字档案馆/问题

【 正 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建设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使传统的档案馆望尘莫及。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有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档案馆存在的缺陷,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如果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必将给未来的档案事业留下巨大而无法弥补的遗憾。

1 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问题

档案的基本价值有两方面,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而尤以凭证价值最为重要,虽然,“目前人们对数字化档案具有参考价值这一点已无疑义,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和立法问题还未解决,数字化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1]这无疑使数字档案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认识上的问题。数字档案不具备“白纸黑字”的直观性,必须依赖特定的计算机设备加以解读。数字档案完全脱离了以往人人对档案“原件”的认识,从而引起人们对其原始性、可靠性的怀疑。而且,有些数字档案即使载体保存完好,内容亦可能在无形中丢失,它不像纸质档案那样载体与内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数字档案与以往其他载体的档案都不一样,从甲骨档案到简牍档案再到纸质档案,只是载体的耐久性有差别,并没有改变其直观性,而数字档案的非人工识读性与其他载体的档案有着质的区别。要确认数字档案的凭证价值,恐怕不仅仅是改变观念的问题,要真正认识数字档案,确认其凭证价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1.2 技术上的问题。数字档案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它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困惑与难题。其一,数字档案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使得档案“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其二,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迫使数字档案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变换载体、格式,因而无法通过载体、格式的鉴定来判定其原始性。其三,数字档案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其输出,传统的字迹鉴定技术无法分辨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其四,数字档案对背景信息和元数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常常与文件内容信息相分离保存,一旦失去背景信息,文件的内容即便仍有意义,但也不再具有凭证价值。元数据是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特有的,“元数据由于其隐含性而易被忽视,而元数据一旦丢失或破坏,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改变。”[2]

1.3 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传统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目前“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都缺乏十分规范的程序化管理,缺乏严格而科学的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制度,一些标准、制度虽已制定,但全面推行尚需时日”[3]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

2 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数字档案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个具体而又棘手的难题。“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年前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计算机中,已经有20%的数据完全丢失,还有大约4000卷的统计数据因存储的格式模糊无法读出,程序员也无法保证将其恢复”。[4]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1 存储的介质材料。“现代介质的存储设备还不可能解决计算机数据存储问题”。[5]一般说来,磁盘的寿命是3~5年,光盘也不过30年左右,与能保存千年以上的纸质载体相比,其寿命相差甚远,而且它还要受到温度、磁场、记录存储格式、硬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10年前还经常使用的5.25英寸的软盘,现在已经没有一台普通电脑可以读出来。

2.2 机读语言格式。“计算机语言平均每三个月就会问世一种,而语言之间的互换大部分存在问题。很难想象,若干年以后,我们用现行的机器语言描述的数据,还能百分之百的还原”。[6]

2.3 对设备的依赖。数字档案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设备才能读出,这个特征对其长期存取带来很多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瘫痪,电子文件就读不出来;电子文件对其它设备环境的不兼容性,使其只能在某种设备上处理,而不能在其它设备上处理;不同软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文件存贮在载体上,有时难以互换;电子文件加密后,不解密就无法识别;技术设备更新时,不及时解决格式转换问题,也无法读取等等”。[7]

3 数字档案的失真问题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生命线在于其能够保持档案原貌”。[8]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还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任务。如已研制出的OCR扫描输入技术,其平均识别率是95%。这对于追求最大程度真实性的档案来说无疑是致命弱点”。[9]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技术参数选择不当。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有时需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扫描的质量,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其二,工作失误。档案扫描是大量的重复劳动,难免有时失误。如扫错档案或打错顺序,或存错,或在建索引时链接错误等,如不及时发现,将直接导致数字化档案失真。其三,转换过程中的失真。在进行数字档案的迁移或在提供利用时,往往需要将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格式选择不当,同样会导致数据发生变化。

4 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计算机网络世界最为头痛的难题,也是数字档案馆中的重大难题之一。数字档案馆虽然被称之为“馆”,但它的存在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没有警察的自由市场,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主要表现为:其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信息安全的最主要的敌人就是计算机病毒。“国外有人估计,现在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每两个月增加1倍。网络病毒的泛滥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10]其二,计算机黑客。由于网络的加密性和匿名性,使入侵者难以被发现。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不仅仅是好奇和自我挑战,程序设计高手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其三,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窥视其机密信息进行复制或扩散。其四,有意破坏,摧毁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或破坏电子通讯装置。其五,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故障、电子系统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所有这些,都使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变得十分“脆弱”。

5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诸多技术问题

数字档案馆完全是高新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起来的产物,离开了高新技术的支撑,就没有了数字档案馆。但是高新技术也给数字档案馆带来了致命的弱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多的技术问题成为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点。

5.1 数字化设备技术条件。网络系统中的硬件技术之一是必须有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快捷地传输文本、语音、图像、影像档案,以便实现多网互连、高速互访,实现跨平台、跨系统、跨语种的互相转换和链接。毫无疑问,足够的带宽条件和用户对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将一直是一对矛盾体。

5.2 技术难题。数字档案馆是以信息源、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其相关技术是较复杂较先进并且不断发展的,它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技术密集。如数字化图像的存储与压缩、数据组织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多语言平台互换互访技术、海量信息存储与调配技术等,既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难关,也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难题。此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为此必须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如:身份认定、智能检索、信息隐蔽、数字水印、电子签章、操作跟踪、信息加密等,其中有很多技术有创新性”。[11]这些技术也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5.3 技术过时问题。在飞速发展的IT业中,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存储载体等不断地被新产品所替代,IT产品是真正的“短命鬼”。虽然绝大多数新产品承诺向下兼容,但其兼容的“代”数在跨越若干年后,旧的数字信息就很难被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读出。“技术过时”的阴影一直会笼罩着数字信息。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数据迁移,但迁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每次迁移总会丢失一定的相关信息,这些丢失的信息积累起来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无法准确恢复原貌。

6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是要使地区档案馆、全国档案馆乃至全世界的档案馆连成一个整体,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个整体性的数字档案馆事实上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档案馆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模式,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数字档案馆实体组成的。要对这分散在各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就必须要有彼此兼容的硬件环境,要有一致的文件格式、统一的著录标引标准、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等等,这些标准也仅仅是几个主要的标准。“而实际上,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标准化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系统,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如何结合我国实际,迅速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2]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一,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国档案信息系统没有相应的具体标准可遵循;其二,有些标准规范要超出档案工作的范围,如综合数据处理格式就需满足跨行业、跨部门的要求。如何统一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其三,与整个档案工作的标准相衔接的问题;其四,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接轨问题;其五,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每次技术设备的更新,都会对原标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必须不断适时修订标准。

7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作比较,会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费用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建设费用要远远高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费用。由于图书有复本,许多图书馆保存的图书都一样。因而国家图书馆和省市图书馆的部分图书数字化后,其他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花费资金重复建设。而档案馆则不行,全国各个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几乎都是孤本,因而档案馆在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费用上要比图书馆多,如,仅档案馆进行数字化档案目录的“工作量约是图书馆的35倍”。[13]但是档案馆的利用人次与图书馆读者的人数相比却少得多,“以北京市档案馆和国家

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例,前者年利用人次约四五千人,后者一年的读者数不少于二百万人”。[14]两者相差400倍。“即使一、二史馆和中央档案馆三个国家档案馆的年平均利用人次也不过5960人次”,[15]三个馆加起来与国家图书馆相比仍相差100多倍。档案馆的利用长期处于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建成数字档案馆后,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多少,因为档案信息有保密和时效的限制,有利用者的限制,并不会增加太多的利用者,更不可能赶上数字图书馆的读者人数。事实上,传统档案馆本来就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问题,只不过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却拉大了这种不协调的距离,使这个问题凸现出来。它也成为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面前很难解决的问题。

8 数字档案中的经济问题

与其说数字档案馆是高新技术支撑起来的,不如更实际地说是由巨额资金支撑起来的,因为所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都将由资金来兑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利用,不论对于档案部门还是利用者,都有很重的经济负担,经济问题可能是困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根本性难题之一。

8.1 档案部门方面的问题。

8.1.1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费用问题。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是巨大的,开发一个稍具规模的数字档案馆系统,不论是购买软件和硬件,还是开发专用软件,还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都需要花费可观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说到底,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因此,资金短缺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最不好解决的难题。档案馆是公益性和社会性的部门,也不能走“以文养文”、“以馆建馆”之路,即便是想走此路也走不通,正如上文所述的数字档案馆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即使对利用者收费,数字档案馆也根本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巨额费用对于本来就经费紧张的档案部门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市、县档案馆来说,连维持日常工作的经费都成问题,建设数字档案馆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8.1.2 数字档案馆的使用和维护费用问题。虽然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费用巨大,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维护和使用的费用并不少于初建的费用。数字档案馆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8.1.2.1 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费用。数字档案馆是靠技术支撑起来的,平时正常的使用和维护也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才能维持,如通信费、数据使用费和设备维护费等都需要不断地支出,且费用不低。

8.1.2.2 设备更新费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其软硬件更新非常快,而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因驱使下,更加快了这种更新速度,“录制、存贮信息的设备、方法及软件随着新产品、新方法的问世,正以5-9年的周期更新,新产品、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必将导致原有设备及软件的淘汰”[16]。数字档案馆要维持正常使用,也必须不断地更新设备和软件,但要更新设备和软件,却又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是每隔几年就要又投入一次。

8.1.2.3 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使用的费用。正如上文所述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存取是数字档案馆的一个具体而棘手的难题。而数字档案馆又必须使用数字档案信息,专家们给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就是不断地使数字档案信息迁移转录。但是迁移转录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和不可预知的。一般档案馆能否承受这不断迁移转录所需的费用,也是一个既不可预见又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8.1.3 向利用者收取数字档案信息利用费的问题。档案法规规定档案馆向社会提供利用档案,可以收取费用。数字档案馆建设投资大,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应该的。但是,如何制定收取利用费的收费制度,如标准、数量、缴纳程序等,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题之一。

8.2 利用者方面的问题。利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的问题之一。数字档案馆需上网阅览,从目前我国上网所需资费来看,每小时的费用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而用户的平均收入又低于发达国家的若干倍。我国80-90%的用户认为网络收费过高,通信费难以承受。再一点是下载档案信息的打印费用,尽管并不是要将所有下载的档案信息打印出来,就是部分打印也需要承受可观的打印费。如果再加上数字档案信息使用费,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将会相当高。必将影响利用者对数字档案馆的使用,也将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9 数字档案馆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会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恰恰又是亟待解决而又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

9.1 档案法规方面的问题。面对数字档案馆产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档案法规中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而要解决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如对利用者的身份认证问题,在网上进行借阅限定和身份认证不仅增加技术难度,而且还要增加开支。而对外国利用者来说,由于限制得更严格,在网上操作更加困难。数字档案馆是开放的,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初衷就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但如果取消身份认证,那么就等于中外利用者都一样没有限制。因此,真要修改完善档案法规,兼顾到方方面面,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9.2 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由于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它极容易被获取、被复制、被传播,对利用者控制的难度加大。原来意义上的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对权利人已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很容易被侵犯。因此,如何对档案著作权、知识产权和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技术上说,真正切实可行的保护技术,目前尚属于极其薄弱的环节。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方面说,目前进展缓慢,尚有许多难题不易解决。

9.3 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对于数字档案的法律效用问题,它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特殊难题。要想让它得到法律的认可,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如果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得不到解决,数字档案馆的数字化馆藏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存在的意义”。[17]

10 数字档案馆的基础理论问题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然要受到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的影响和指导。目前,对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认识不相同,统一尚需时日。而且有关数字档案馆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都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

10.1 数字档案馆的概念问题。自从数字档案馆概念出现以来,“关于数字档案馆的认识并不统一,其定义就有数十种之多,势必会造成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方向把握上的不一致”。[18]观点不一样,建设的数字档案馆就不一样,建设的难易程度、工作流程、服务功能、配套措施、系统边界和社会影响等等也都会截然不同”。[19]而统一认识或基本统一认识都非一日之功。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对数字档案馆的实践产生不利影响。

10.2 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问题。“数字档案馆支持以网络连接的相关档案部门的数字化馆藏,能够提供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档案信息。然而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链接,这种在技术上可以无限链接的情况下,就涉及到了系统的边界问题”。[20]数字档案馆系统边界的界定决定着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功能特性。同时也决定着数字档案信息在信息中的地位。然而,“在图书馆情报学界,人们讨论数字化图书馆时有种倾向,认为因特网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到这个无所不包的图书馆中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合作交流甚至著书立说。这就把数字图书馆的地址空间和信息资源空间定位很广,其系统边界也无所不包。它不仅包括了书目文献管理、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作用,甚至包括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信息内容,因此建设规模异常庞大”。[21]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扩张”,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档案信息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如果不对数字档案馆的系统边界给以恰当的界定,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数字档案馆将会消失在数字图书馆的海洋里,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一部分。

10.3 数字档案的概念问题。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馆生存的基础。但是目前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却并不统一和清晰。其一,对数字档案概念的研究并未引起档案界太多的关注;其二,一些对数字档案概念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档案概念为基础的,仍旧把数字档案当作电子文件的转化物来认识,无非是传统档案概念在数字时代的翻版。这里暂不说传统的以文件为属概念的档案概念本身就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单说在数字信息时代文件的概念、档案概念和其他信息的概念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它们之间有互相融合的趋势。如何区分它们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文件、数字档案、数字图书、数字情报、数字资料、数字文献筹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它们?如果不能把数字档案从这些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分出来,那么数字档案的概念的存在就将走向消亡,而在数字档案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字馆大厦也将随之倾覆。因此,必须把数字档案概念从其他数字信息中区别出来,数字档案馆才能生存。但这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容易找到答案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阎会勤.新世纪档案工作展望.档案学通讯,2001;6

2 3 景红.电子档案凭证价值探析.档案与建设,2000;10

4 5 6 李玉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十大难题.图书馆学刊,2002;3,

7 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档案学研究,2000;1

8 吴志宏.数字化档案的隐忧:数据失真.北京档案,2002;12

9 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论纲.档案学研究,2001;5

10 16 范开宏.数字图书馆之忧思.图书与情报,2002;1

11 邱晓威.数字档案馆及其建设模式.中国档案,2001;10

12 段荣婷.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建设.中国档案,2002;6

13 刘东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研究.档案管理,2003;2

14 求实.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对比分析及对策.北京档案,1999;9

15 国家档案局综合科教司.从统计数字看1991年度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档案学研究,1993;1

17 谭zhēng@①培.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浙江档案,2002;3

18 朱蒙生.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跨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档案,2003;3

档案馆建设解决方案范文第5篇

“档案馆不就是存放档案的地方嘛,找条狗把守在档案库外就行了。”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这也是很多人对于档案馆的误解以及不了解的真实写照。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馆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档案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档案馆的职能从单纯的存放保管档案衍生到对档案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信息资源集结地

中央档案馆资料信息中心主任刘伟晏,从1985年就来到了中央档案馆从事信息化的工作,在他看来,档案信息化走过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信息化工作停留在档案目录的查询上;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00年,信息化已经从中央到省市全面铺开,涉及到目录、原文以及音视频的加工存储与索引; 2000年至今,档案信息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法规标准制度以及人才体系建设四部分都进入到黄金发展时期。”刘伟晏说。

福建省档案局黄建峰处长表示,“先资源、后平台、再共享”,分三步走是福建省档案局信息化工作的路径,信息资源建设摆在了第一位。

事实上,不光在地方政府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在企业的档案机构、中央级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建设都是被放在了绝对核心位置的。一位老档案人向记者表示,信息资源对于档案馆而言,就如同图书对于图书馆一样,如果没有有价值的藏书,就不能满足阅览者阅读查阅的需求,那么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根据多年来对信息化工作的理解,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刘伟晏认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平台,信息资源是平台上流转的内容,人才体系是这一平台的驾驭者,而相关法规标准则是这个平台运转的基础。

据黄建峰介绍,在福建省档案局,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加快存量档案数字化,就是将现存的大量各种传统载体形式的档案,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 二是确保增量档案电子化,就是要确保今后新增档案是电子或数字形式的档案,逐步取消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的归档双轨制,彻底实现档案的电子化、数字化。

2006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档案馆开始建立核电电子文档管理中心。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掌控着中国军工与民用核电,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档案馆副馆长李国华向记者表示,档案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否被利用。以往传统的纸质档案存储方式,带来的只有档案库房压力,并且丧失了档案的“保鲜”功能。“一旦存放时间过长,科技档案的内容无法伴随项目的维修、修复而进行变更与补充。当年秦山核电站一期建设的档案就是用两辆卡车拉过来的,之后,再没有变更过,这种文档的利用率很低。”

据了解,新建的核电电子文档管理中心,不仅实现了对文件与档案的管理,更将核电的生产期也纳入到管理范畴中,档案深入到生产系统,如此一来,这融“死”的资源逐渐活了起来。

李国华介绍,与此同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档案馆还建立了档案与新闻综合资源一体化管理系统,将音频、视频、图片统统纳入到新的系统中。大量的文书档案以及科技档案进行了数字化,统一接受这个系统的管理,使档案内容变得更加的丰盈,为总部的管理提供了分析参考依据。

目前,安徽省档案局则将增量档案电子化的工作当成了自己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点,目前基本完成了全国首家电子文件中心的建立。“将前端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当中生产的电子形态文件转变为电子文字,进行收集归档,保存和技术利用,如果不抓紧解决这一问题,一旦系统改造升级,档案会有丢失的可能,因此,保障增量档案的电子化将放在一线位置。”安徽省档案局副局长黄玉明表示,在存量档案的数字化上,安徽省档案局则进行了目录数字化、全文数字化以及音频视频档案的数字化转换。

对增量档案与存量档案电子化的工作,直接触动的是安徽省电子政务的公开。黄玉明说: “档案单位是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要惠及社会、政府、民众,这才是把服务做到了位。也只能在实现了服务功能的前提下,档案馆才能有生命力。”

档案质量从哪来

在参访中,各位档案馆馆长或档案机构的负责人都认为,档案馆要成为信息资源的集结地,但如果仅仅是从量上体现“集结地”,还远远不够。

“档案信息资源不缺数量,而缺质量。”黄玉明解释到,衡量信息资源质量的标准是其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一旦信息不完整、不可靠、不真实,那么将不会具备纸质档案的法律效应,也丧失了档案馆功能甚至影响到其余部门的正常工作。

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正是中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一直强攻不下的火力点,这就需要梳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据刘伟晏的分析,在中国目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档案数字化程度低。在全国综合性档案馆中,传统低质档案数量达两亿卷,但能够用于电脑检索的档案总量还不足10%。第二,数据在数字化加工后缺乏有效检测,例如人工数字化录入的时候,一旦出现人为失误,就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电子文档的查询结果。第三,对来自不同单位、渠道、形式的数据缺乏有效整合的能力,无法发挥规模化的效应。第四,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之间仍有鸿沟,无法实现一体化的管理。”

在刘伟晏看来,这四项顽疾的症结就在于标准与规范的缺失。“标准与规范的缺失,使得中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始终处于低水平。许多档案馆实现了40%的数字化,但在资源建设上,却不能达到真实性与完整性的要求。”黄玉明一语道破。

资金是制约很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重要原因,出乎意料的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档案馆用于信息化的资金还都比较充足,它们往往“不差钱”。安徽省投入500万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核工业集团投入了80万建设自身的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差的就是标准”,黄玉明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建立的目标就是通过建立各类档案数据库,构建起规范化、可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没有标准,档案信息化将是一团乱麻。”李国华说,“中国核工业集团下属100多个成员单位,尤其是核电站的信息化发展特别快,如果缺乏一套标准,那么文档格式以及数据库将是五花八门,根本无法开展管理。”

2008年,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档案馆牵头制定的《核电文件档案管理要求》及《核电电子文件元数据》等行业标准,为新建的核电站提供了档案标准依照。

但旧有系统的标准仍然不成一体,又该怎么办?李国华告诉记者,在这些旧有数据库建立时,他们向开发商提出了自定义需求,使得旧有系统能够对关键流程、用户角色、数据视图、数据库结构以及显示界面等进行自定义,提高旧系统对新系统的适应能力,这样就缓解了后来的标准问题。“老系统老办法,新系统新标准就是我们的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杆省份,安徽省档案局正在着手四项标准的建立,分别是《文书电子文件元数据文案》、《版式电子文件存档格式需求》、《基于XNL的电子文件封套规范》、《通用电子文件元数据》。

2009年,由工业与信息化部牵头成立的版式文档联盟,对文档版式进一步进行规范。这一系列的动作,无不反映了中央、地方、企业对标准建立的重视。但在刘伟晏看来,档案信息化的标准不是由一个,几个或者几十个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体系,并且应不断地进行完善与补充,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需要综合性人才

与很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一样,档案信息化难觅综合性管理人才,人员队伍建设成为档案信息化的一大困惑。

“迫切需要既掌握信息技术,又了解档案业务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决策和组织能力,能够科学规划和贯彻落实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有效地组织将信息技术结合应用于档案工作领域,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工作的不断创新。”黄建峰表示,这些管理人才是档案信息化的组织者、管理者,不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今后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工作各项管理的需要。

刘伟晏坦言,一个普通档案馆的人员编制也就几十人,其中档案相关专业的科班人员仍占绝大多数,信息技术人员则寥寥无几,人才建设可谓是捉襟见肘。因此,刘伟晏希望能和国内的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举办一些培训课程,为中央档案馆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只有在对业务与信息化都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供应商进行有效的交流。”李国华说,“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如果不了解档案馆自身的信息化需求,那么在集团进行信息化时,往往无法抓住机会,与其余部门进行衔接,提出正确的需求。在后续的维护中会加大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不仅提高成本,也为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增大风险。”

在李国华看来,既要懂业务,又要有信息化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还要有信息素质,即快速获取信息、准确使用信息和正确评估信息价值的能力,此外,创新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创新,档案业务就会越来越萎缩,而失去其自身的价值。”

目前,在核工业集团公司档案馆人员构成上,新进入的信息专业人员成为了档案馆信息化的顶梁柱。在安徽省档案馆信息化团队建设中,通过公开选拔,逐渐扩大了计算机相关学科的人才团队,仅对标准的研究中,就有8位工作人员都来自于拥有计算机背景知识的人才。

未来的档案馆

对人才、标准的新要求,其实来源于档案馆从保管方式、载体形式到技术方式平移等各个方面发生的根本性的变革,档案工作正在进行“流程再造”。

现在,绝大多数档案馆仍然是纸质文件与电子化文件并行的情况,档案馆的传统功能与数字化功能并肩而行。

“目前,我们采集、输入、整理、存储、检索、维护的这些工作流程还无法在同一系统、同一平台上形成一体化工作流水线,不能实现每一个工作环节可以同时共享同一个或同一类别的档案数据而不影响其工作的速度,同时,每一个环节对数据处理的数量、范围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刘伟晏所说的这些“未实现”,恰恰是档案馆正在奋力的方向。

黄建峰认为,档案信息化如今“动”了起来,但怎么动是个问题,规范标准问题已成为当前以及以后的工作重心。另外,从目前致力于建立资源体系,逐步转变为打造服务体系,让政府、企业、百姓能从档案信息化中受益,回馈社会,发挥服务功能才是档案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纵观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不难发现,开始时是在外部环境开始大规模的信息化变革后,前端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档案不得不信息化。在经过上述这些被动的摸索之后,档案信息化需要主动出击,提出工作前端控制,进行文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成为坐在前端的审计机构。

李国华表示,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机遇,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够让档案馆永葆活力。目前,档案馆对文件的形成、格式是否符合档案归档提出新要求正是主动行为的一个表现。

“档案馆信息化首先需要面向行业,在遵循行业发展规律下开展档案工作; 第二是面向中心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为核工体系服务; 第三点是面向决策,为领导管理层提供领导决策。”李国华坦然,面向决策的服务,档案馆目前难于实现。从长期来看,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是令档案馆不萎缩的保护膜。

“数字档案馆”是当下很热门的一个概念,在各个场合广为提及,但是几位被采访者纷纷向记者表示,就目前的阶段而言,档案馆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资源管理中心,在中国鲜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档案馆。

狭义的数字档案馆包括资源的数字化,数据的保管利用就要求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的现代化,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纯熟度高。“目前,国际通用的ISO14721,开放档案信息参考模型就是为了建立数字档案。”黄玉明告诉记者,广义上的数字档案馆是虚拟档案馆,一旦建立,老百姓通过网络利用档案时,察觉不出该档案馆由谁管,就像插上插座用电,却不用在乎电是来自于哪一电厂。

“虚拟档案馆,其实就是整个工作流程,档案文件的全生命周期都已经在一平台上运行,避开繁复的审查,在中国现行体制与法律下,想要打造数字档案馆不太轻松。”黄玉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