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创新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医院中,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其不仅可以为科研成果的管理、推广、转让等提供重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而且可以为科研活动的决策以及计划等提供相关的依据。每项科研成果可以通过科研档案来体现,当每项科研结束之后,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以及准确的科研档案对其进行记录,并且还需要科研人员认真做好科研文件的形成、积累以及归档等工作。并且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将科研成果纳入科研管理制度当中,在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当中,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与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相互协作,根据医院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其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和优化。首先,需要提前介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来。针对每一项新的科研课题需要立即建立档案追踪袋,要求课题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记录和收集、归档工作,并且定期检查,确保工作无误。其次,需要对课题的负责人采取立卷归档责任制。针对每一个项目,需要确定专业的档案负责人员对其科研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再次,在科研成果进行验收的时候,需要由科研管理部门以及档案管理部门等相关人员加入,并且对归档的科研文件进行现场验收。另外,针对没有提供完整的、准确的以及系统的科研资料的项目,不得给予鉴定,不得进行验收,并且档案管理部门不得进行建档证明。同时,医院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确保档案管理人员将积极性充分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来,以便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创新开发利用模式
研档案的收集、管理以及技术的支持等均是为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不断的创新,以便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便为医院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对档案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创新的时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的,其一,是利用数字化的平台进行创新。可以在传统的文件查阅以及复印功能之外,还可以将科研档案的首页中有关医学科研档案归档的说明内容导入计算机内,并建立形式多样化的档案管理数据库,例如,科研项目基本情况数据库、以及研究论文数据库等。通过计算机进行排序、检索,以便提供更多查询方式,方便用户检索查询。另外,还可以使用医院内部的局域网,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网页,以便实现远程检索和查询的功能。其二,是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创新。通过充分利用上述的各种数据库对科研档案进行加工处理,编辑各种形式的参考资料,例如专项简介、研究论文题录汇编等。总之,需要对医院科研档案管理进行开发利用,以便有效的为科研项目提供服务。
3.总结
一、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特点和优势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金融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已成为长青学院金融学教学、教研改革的方向。因此,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创造教学空间,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讲教材”。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教师结合教学经验,设计灵活多样的多种课堂活动,创造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也加大了教学难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以教材为基础,积极思考、多方探索,将课堂教学技巧融入教学实践中,把枯燥的书面知识转化成生动、真实的事例,增加教学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体现“学用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重教轻学、重灌轻趣”,使教学停留在“教概念”的表层。在案例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边讲边练,把知识的传输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概念,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识的用法,即时训练,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使用金融知识的能力,从而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关于知识保持和记忆持久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如果在金融学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主体作用。
二、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
由于对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严重制约创新型和实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2.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
与其他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少,有的甚至为零,不能满足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90%,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学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
3.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
许多独立学院尽管重视金融学案例教学,但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滞后,案例编写经费不足、案例来源匮乏,大多数案例编写采用“拿来主义”;缺乏对企业运行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编写侧重企业描写,案例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企业调查、数字分析和方法应用,偏离了企业融资理财的视觉,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有些案例仅涉及传统产业,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型产业的研究,多数案例研究落后于国际经济管理的潮流,不能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三、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创新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精选案例
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包括事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数据,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选择和编排案例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坚持案例的准确性。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中心,对所掌握案例进行反复比较,精心筛选。选用准确、典型案例,以增强讲课的说服力,达到教学目的。选取的案例要最能反映金融理论本质、最能表现教材所述观点、理论。(2)加强案例的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举例使问题由繁到简,由抽象到具体;二是要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金融学知识点结构,提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3)注意案例的趣味性。教师应从以下角度挖掘案例的趣味性:内容上尽量找有趣的新颖的案例,形式上,采取多种形式并用,如讲述式,讨论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灵活的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设计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其中有的问题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而通常是显而不露,有待学生去挖掘。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5)搞好案例的实效性。案例的实效性,指它的实际教学效果。第一,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工作,实事求是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需求,为选择合理案例创造条件。第二,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用科学的、准确的、具有典型性的正面案例,去论证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2.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要克服其不足,第一,教师应先对课程整体的案例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案例选择是否与理论相匹配,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第二,教师应该写出针对理论教学的每个案例的教案,并帮助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新开案例课程的教师,还应该提供试讲的机会,请有经验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课后评估工作是教师发现不足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问卷或座谈等方式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的是“传”“授”“解”,单向信息传递;而学生是“接”“受”“听”,是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效果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都是一些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人事档案一方面包括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另一方面包含参加工作后的单位选拔、任用、考核、职称、薪级等档案材料,科研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相当重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传统的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在材料构成、管理体制、管理的方式方法、提供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需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一、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作为一种信息源,在人才管理中有着它的特殊作用。科研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由于受国家人事档案管理的传统观念及其他诸多因素影响,其管理模式也相应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人事档案内容信息量少
人事档案包括履历材料、自传及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鉴定材料、考核材料、政审材料、入党入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职务职称工资材料等十大类材料,内容信息量小、实用性较差,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才开发的要求。反映个人经历、家庭情况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较多,反映个人工资变动、职称评聘、党团组织的材料比较齐全,而反映个人的德才表现、政绩才能、管理能力的材料较少,能反映个人人才类型、技术专长、心理素质等个性特点的内容更微乎其微,因此人事档案在利用时,只能提供一些肤浅的人才情况,满足不了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实际要求。
2.人事档案管理分散化和非专业化
体现在各个单位、研究所没有统一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人事档案集中管理,各个单位、研究所还通常根据各管理部门职能的不同,将科研人员的有关材料分散在几个部门管理。例如,科研部门管理反映人员申请专利、、科研立项的科研档案材料,人事管理反映人员社会经历、政治面貌、奖惩、薪酬等情况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的这种分散、非专业管理不仅易造成档案材料的损坏,而且造成人事管理体制的混乱,并且破坏了人事档案的完整性。
3.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落后、手段陈旧
目前很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一些人事档案室的电脑仅局限于打印档案目录,无法进行人事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人事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人事档案保管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如档案库房多是普通办公用房,有的把档案库房安排在办公楼顶楼、底层或者地下室,档案长期受到高温潮湿的危害;库房门窗多为普通门窗,封闭不严,起不到防盗、防光及控制库房温湿度的作用,没有配置档案安全保管“八防”设施,与档案安全保管要求差距很大。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另外,人员配备不足,档案室很少设置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少数有专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也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兼职人员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导致人事档案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只能在低水平层面上进行。
5.人事档案过度实行内向型、封闭式的模式
受国家人事档案管理政策限制,由于保密观念的束缚,科研单位很难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开发,更谈不上与其他单位实现人才信息的“互通有无”。
二、如何建立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我们应从具有个性的人事档案材料入手,加大人事档案管理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努力提高人事档案材料的质量。同时,要紧紧抓住人事档案管理的难点问题,改分散多头管理为集中统一管理,建设区域性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向本人有条件地开放,争取早日建立起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为人才开发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让人事档案更好地服务社会。
1.建立具有个性的科研单位人事档案材料
针对人事档案内容陈旧和“千人一面”的状况,在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建设上注意补充能反映当事人个性的档案材料。以科研人员档案为例,应补充的材料包括:(l)科研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可反映科研人员专业方面的基本情况。(2)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情况资料,可反映出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科研地位和学术研究的历史。(3)业务进修情况资料,可反映出科研人员继续教育的状况。(4)获奖和荣誉情况,可反映出科研人员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如果科研人员档案在原有人事档案的基础上,能及时地补充上述材料,就能较全面地、动态地反映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它有助于科研单位开展定量化、科学化工作,有助于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决策,有助于提高人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助于在科研人员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
2.加强信息化管理
利用计算机建立人事档案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统计,对个人政绩、业绩的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形成计算机对人事档案完整、准确和动态、立体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个人设置访问权限,利用网络平台了解人事档案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公开。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更快捷、更准确地为人事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3.加大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投入
一、农业科研档案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
(一)专业性强,需要查阅者少
社会上的一般人群是不会主动利用农业科研档案的,只有特定的专业人员,甚至仅仅是从事该学科方向研究的农业研究人员才会主动查阅这些档案,这样,农业科研档案的利用率自然就低了。
(二)农业科研档案不齐全
过去不注重对农业科研档案的积累、收集,造成部分档案材料丢失。由于档案材料残缺不全,不能满足利用者的需要,有的利用者查了一次感到不满意,不但他以后不再来查了,而且还会影响到其周围人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到档案室查阅农业科研档案的人就越来越少。
(三)宣传不到位,一些人对农业科研档案缺乏了解
少数科技人员需要利用农业科研档案时,竟然不知道该到档案室去查问,而是跑到科研管理部门(或别的部门)去了。
(四)档案管理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服务对象单一
档案管理者沿用过去的等人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人家上门来我就帮忙查找,别人不上门我就不主动提供利用。这样,造成了服务对象的单一性——除了农业科研人员以外,几乎没有其它专业、其它行业的人士利用农业科研档案。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扩大服务对象,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的社会利用率。过去,由于档案员缺乏创新思维,对这类问题很少进行深入的思考,因而,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缺乏创新性的举措,档案服务工作未能跃上新台阶。
二、为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资源采取的创新举措
保存档案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档案如果没有被人利用,它的自身价值就得不到实现,保存便失去了意义。
(一)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科研成果是农业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科研档案就是这些成果的载体。科学研究只是一种手段,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才是最终的目的。为此,我们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专家们带上利用科研档案编写出来的《农业科技成果简介》、《农作物新品种》等科技资料,下到农村生产第一线,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生产技术疑难,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二)与电视台等媒体合办农业科技节目
电视节目具有生动、形象等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率高。这对宣传推广实用农业科学技术非常有利。为充分利用和发挥科研档案资源的优势,科研档案的内容涵盖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各个专业学科,为制作各个专题的电视节目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可以根据农时季节的变化,制作适时应节的农业科技节目,向广大农民介绍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满足发展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三)主动与科技管理部门以及地方史志编纂机构合作,积极向它们提供科技档案资料作为编修地方志的素材
地方志具有为国家和社会储存、提供一个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的真实、全面的科学资料的功能,对传播文化、服务当代、惠及后代有重要作用。资料是编修志书的基础,由于档案具有原始性、凭证性、权威性,所以成为修志的主要依据。
三、创新之后的变化
(一)利用农业科研档案的范围广了
以前利用的科研档案以应用性强的研究课题材料居多,而现在的利用范围则包括了农业领域的各个学科、各个层面的科研档案。
(二)利用档案的目的多样化
以前利用农业科研档案基本上是出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主要是为申请科研课题的立项、投标以及其它研究工作作参考。而现在利用档案的目的还有教学工作和科普工作的需要,编写著作、制订科技规划、发展农村经济等的需要。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随着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民能够及时应用新技术、新品种,起到了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加强农业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为提高科研立项的成功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成功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首先要得到领导的重视,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提高档案服务水平是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但是,有些工作仅仅靠档案部门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有领导的大力支持。例如,我们每年开展的科技下乡活动,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必要的经费予以保证,交通工具给予落实,并安排专业技术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还亲自带队下到农村基层第一线,为农民朋友介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新品种。若是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这样的活动是办不成的。
(二)农业科研档案齐全完整是基础
只有档案材料完整齐全,开发利用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形。为确保科研档案的完整齐全,我们对文件材料的收集、积累、归档等有一套严格的工作制度。由于我们能够严格按照上述各个环节做好农业科研文件材料的收集、积累工作,因而归档的文件比较完整齐全,能够满足查阅者的利用需要。
(三)认真了解并掌握农业各专业、各学科的知识
要搞好农业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档案管理人员仅有档案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懂得畜牧养殖、兽医防疫、农作物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业气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对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写出高质量的编研材料,提供高水平的档案利用服务。
(四)积极主动才能克服困难
在创新农业科研档案工作服务方式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若是畏惧退缩,则一事无成,因此碰到困难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多动脑筋,拓展思维空间,主动寻求帮助,问题就不难解决,档案服务工作就能上新水平。
(五)持之以恒见成效
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收到明显的实效。因此,创新农业科研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式需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满意的收获。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矿山安全工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培养途径
1.引言
1998年,同志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1]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且,全方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建设新时期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2]。因而,在当前高校本科教育中,有碍于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必须转变[3][4]。本文结合正在积极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矿业安全工程本科生的教育现状,对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2.矿山安全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是矿山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进入社会后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的最后环节,更是培养本科生认识社会、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的重要切入点,在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及创业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是,从矿山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尽管目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不尽合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目前,多数的实践教学过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附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各个实践教学间的联系性不强,无法体现出实践性教学自身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2实践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经典的实践内容较多,很多实践内容多年来一直未变,能够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内容很少。另外,注重实践的内容或结果的实践较多,而能够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则较少;验证性的实践较多,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研究性、设计性、应用性实践则较少;内容单一的实践较多,综合性强的实践则较少;同时,实践项目和步骤要求过严,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实践教学质量相对来说不高。
3.新时期矿业安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当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加强新时期矿业安全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鼓励和吸引矿业安全本科生进行学科交叉是促进本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措施。
3.2逐步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体系。鼓励矿业安全本科生积极跨学科选修感兴趣的课程。通常,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培养方案的内涵决定,而本科生在社会上能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衡量其知识结构合理与否的依据。因而,课程设置在矿业安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显得尤为重要。
3.3完善基于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矿业安全本科生培养质量除取决于本科生个人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在单一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无法克服自身在专业知识结构、讲授时间等方面的局限,本科生亦无法学到更多感兴趣的知识,而高年级导师制则可进行这方面的补充。
4.矿业安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4.1培养创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因而,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时应先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观念。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观念时应该做到:(1)树立和创造可培养的观念,使本科生充分认识创新的重大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充分认识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潜能,都能做出有作为的创新,从而树立和创造可培养的观念。(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推进与新时期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创新性教育和学习模式及观念。(3)树立创新人格,着重培养当前本科生的自信心和问题意识。只有坚强的自信心才能带来顽强的毅力,才可以使人们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依然能够从容地发挥聪明自己的才智。“发现问题”是本科生创新的基础,创新的过程是对所发现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而,应当想方设法激发本科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使本科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能够转化为现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
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改变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要注重发展每个本科生的特长,应当允许本科生“异想天开”,给本科生营造一种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展专长,注重本科生的个性培养,显示本科生的个性,并将优良的个性加以鲜明化,按照本科生的个性特点设置创新取向。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允许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气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一个学术自由、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崇尚创新的局面对于鼓励创新和创新实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2本科生进入课题组。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就是打破本科生不从事科研活动的现状而进行的一种尝试。一旦本科生进入了课题组,他们将具备与研究生类似的科研所需的研究环境和平台。在科研课题组,本科生将不仅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也将参与课题组组织的学术活动,包括每周学术讲座及课题组举行的定期会议等。课题组将安排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的导师,或者同组成员。指导老师也可以像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一样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本科生的工作情况,与本科生一起讨论和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科生在课题组的工作时间可采用弹性工作制,可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还可以与本科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从而解决本科生上课时间多,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问题。
课题组为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室座位、网络及其他科研研究所需的条件。在本科生进入课题组过程中,适当掌握进入课题组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进入课题组的时间过早,大量的基础课程还没有学习过,还不具备进行研究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会给指导老师带来较大的负担,影响老师的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参与课题组的本科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最终影响本科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实践的实施效果。但如果进入课题组的时间过晚,则本科生实际工作的时间太短,就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一般认为三年级本科生暑期实习前进入课题组比较合适,通过暑期实习阶段,指导老师可以观察和挑选优秀的本科生在实习结束后进入课题组,逐步形成从实习、进入课题组到毕业设计的一体化科研实践的体制。最终使参加的本科生有至少一年时间可以在课题组从事与科研有关的工作,使这些本科生具备或接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4.3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前本科生在求学期间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些本科生在面对困难或处于逆境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脸茫然,影响到自己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一些本科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一旦遭遇失败和挫折,常常一蹶不振。一些本科生在创新时还存在一些好高骛远的想法和做法,认识不到科研的严谨性,把目标选定在超出能力范围甚至是空想的目标中,这将造成了其无法走出自己思想迷局的困境。本科生在科研过程中必须冲出心理误区,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知道和明确自己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自己的性格气质、优势和不足等;同时,本科生要学会自我调整科研心态,树立正确的创新观。树立科学合理的创新理想和研究目标。保持健康的科研和创新心态,克服自卑心理和浮躁心理。
4.4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个不懂得创新的国家就会落后,就会挨打;一个不懂得创新的民族就会被欺凌;一个不懂得创新的人就要被社会淘汰。创新是国家兴旺和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期,我国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结语
创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矿山安全工程本科生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重要载体。矿山安全学科发展不仅建立在基础学科之上,更需要实践、科研等领域的提升、支撑和结合,才能满足社会对矿山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不断增长的要求。对于新时期矿山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育,还需要不断认真研究和探索,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建立满足新时期需要的矿山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的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6,(5).
[2]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大学生肄业.中国青年报,2006-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