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本身因素的影响,使其融资比较困难,融资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一、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的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如果供应链比较稳定,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就会只与供应链中的企业发生交易行为,而不会与供应链以外的企业发生交易行为。供应链越稳定,说明处于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能够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现金流相对比较确定。在供应链金融中,通过企业之间的交易能够产生现金流,这些现金流就是还款的来源,所以供应链越稳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就越低。而供应链的稳定性是由几个因素决定的,分别包括中小型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间、交易的履行情况、交易的频次。比如,有两条供应链,一条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间为5年,每年能够发生12次的交易行为,且每次交易双方都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另一条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时间为3年,交易频次为6次/年,双方在履约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前一条供应链的稳定性就高于后一条供应链。
(二)行业发展情况
影响行业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四个:第一,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第二,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第三,产业相关政策;最后,行业的经济周期。各大商业银行在判断行业的发展状况时,会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够更加合理的对供应链的发展情况做出预测。通过掌握供应链的发展情况,有利于银行正确的评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行业发展得好,企业就会发展得比较好。因此,行业发展状况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如果一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偏低,行业内企业间也会缺乏竞争力,国家也不会对此行业进行扶持。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样的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是很乐观,所以其供应链在发展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中断的情况,供应链的信用风险会偏高。
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一)申请人资质
申请人资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企业素质。对企业素质进行评估时,需要将企业的技术、管理、职工三方面的素质作为评估指标,企业要拥有较强的技术素质,才能够为其发展奠定基础。而管理素质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职工素质则能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第二,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从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一是销售利润率;二是资产收益率;三是权益收益率。第三,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可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一是负债比率;二是负债权益比;三是权益乘数。第四,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同样是通过三个指标来评估的,一是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是利润增长率;三是股利增长率。
(二)交易对手资质
在对交易对手的资质进行分析时,主要是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行业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信用级别的判断可通过三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即授信审批通过率、历史违约率、信用额度等。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越高,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通过对交易对手所在行业进行评估,能够判断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运营状况,从而对企业的还款违约概率作出判断。对交易对手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判断的指标与上述申请人资质对应项的指标相同。
(三)融资项的资产
状况一般情况下,融资项的资产状况在审核时,可通过质押物和应收账款的特征来判断。首先,质押物的特征。对质押物的特征判断,可通过四个指标来完成,分别是质押物的流动性、完好程度、货权风险和价格波动情况。后两项指标会影响质押物的安全性,前两者则会影响其市场价格。其次,应收账款的特征。这是影响企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其周期率决定着企业回收款项的速度,能够用于对企业的收款工作进行检验,也能够作为商业银行评估中小企业风险的重要指标。所以,只有全面掌握融资项的资产状况,才能对其信用度有更可靠的掌控。
(四)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对供应链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交易时间和频度。交易时间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在金融方面发生交易行为的年限;交易频度则是供应链中企业在每年中的交易次数。通过对这两项指标进行分析,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估。第二,行业状况。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可从两项指标入手,一是行业的增长率,主要是指行业的盈利情况;二是行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第三,履约情况。供应链中的企业会与其他企业产生交易行为,而在交易过程中就会涉及企业的履约情况。银行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可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要对企业放贷,尽可能的规避放贷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需要对四个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判断。只有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构建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银行才能判断是否应该对中小企业放贷。
参考文献:
[1]刘艳春,崔永生.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14-19.
商业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撑作用巨大,为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活跃发展的稳定局面。本文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补充作用,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就业渠道,丰富了市场内容,其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均较大。因此,近年来,国家和金融机构不断将扶持的重心向中小型企业倾斜,以解决其发展瓶颈问题,目的就是调动中小型企业的灵活特性,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前进提供保障。综上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当下的经济环境。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1.1行为风险。行为风险即商业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操作员的失误或是对业务的把握不精准,造成业务服务出现纰露,这种纰露给中小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过程中,这种风险存在一定的发生几率,需要提高管理水准来加以防范。
1.2文化差异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服务时,面对的是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文化氛围,发展方向、管理水平等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商业银行的工作量大、服务内容错综复杂,金融业务容易发生混乱现象。容易造成服务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影响企业发展。
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后,而企业受市场波折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还贷能力,使得商业银行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较难控制的风险。
1.4信用风险。这种风险往往存在于规模较小,发展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这些企业面对市场变化没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容易造成借贷无法偿还的信用缺失,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经济损失的风险。
2、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物流网络尚不完善。虽然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在电子商务的刺激下快速发展着,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其管理水平,运输网络、物流技术等都不完善,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多家物流网络结构,某一物流仍在单独作战,使得企业的物权控制能力单薄,对于市场的变化应对能力不能在物流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控制,从而造成供应链金融发生市场风险的机率大大提高。
2.2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中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作为支撑,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业务结算仅仅依靠票据,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这种操作模式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就会遭受较多的信用危机。
2.3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发展中管理水平不足,容易引发较多的发展危机。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更要快速提高。这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来支持。但在实际发展中,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往往难在中小企业中扎跟,而自身的资金等财务管理又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来约束,使得财务业务混乱、资金利用率不高,资金沉淀较多。
3、针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防范措施
3.1正确选择合作对象。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时,要从多方面考虑,将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发展方向、核心技术、管理制度、信用评价等等都要进行评估与考量,从而选择有发展,有能力,有信用、有水平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将金融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3.2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需要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来完成。在认识上形成统一战线,在行为上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除了在法制角度完善合作关系外,还要在日常管理上、信用评价上进行深层次的风险防范。
3.3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互结合。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将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在内部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内容,从而降低行为风险和文化差异风险。同时将外部因素导致的企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防范。
3.4提高对质押货物的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押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押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3.5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信息共享。现代的信誉联盟理论为破解企业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信誉联盟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信誉连接体系,其核心是厂商信誉的共建和共享。信誉联盟理论要求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改变以往常规融资业务审查方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一是由企业整体额度风险控制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融资风险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三是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
【参考文献】
[1]薛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市场,2016(10)
[2]吴文忠.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
关键词:供应链;核心企业;风险免疫
一、引言
传统的免疫学指能够自我识别,并且排除自身体内其他部分,达到保护机体免受侵害,特别是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细菌。本论文研究的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与人体免疫系统“消灭异己”类似,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旨在建立系统防御体系,抵制风险入侵,确保所建立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实用性。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具有与生物免疫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为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防范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研究模板,并且免疫系统在信息加工中表现出了异常检测、容错能力、多样性、动态稳定性、记忆能力、健壮性、可扩展性、以及分布式保护等良好特性,正是当前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系统中所期望得到的,因此可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原理进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研究。
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原理分析
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原理的分析可按免疫算法划分的四个阶段进行,这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原识别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初始抗体群生成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以及第四个阶段即结束阶段。
第一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结合供应链金融特征、以往的供应量入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经验、可能的风险源等,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抽象成符合人工免疫系统。抗原识别可以检验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本阶段是确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的重要阶段。以后将要解决的风险问题可抽象成抗原,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抗原识别和分析越来越困难,风险因素及可能的风险源的多样性和模糊性是其根本原因。
第二个阶段,初始抗体群产生阶段。根据供应链金融管理规划,核心企业主要目标是确认供应链金融实施范围、确定融资企业评价指标、设计风险管理平台等,形成供应链金融实施计划及相关细则,为供应链金融实施形成了基本框架。该过程也是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阶段。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在该阶段亦可以确定下来。同样,对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构建而言,该阶段要结合以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风险免疫制度。也即形成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免疫的初步抗体群。
第三个阶段,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根据亲和力的改变结合供应链金融框架随时调整供应链金融的实施行为,保留能促进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行为,根据实际进行控制和反馈,形成新的抗体群。根据环境发生变异、克隆选择,提高免疫系统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该阶段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核心企业需要抽调专门人员进行该阶段风险的分析与跟踪,结合以往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现实环境才能实现较好的免疫效果。
第四个阶段,即项目结束阶段,主要是为后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总结实施经验,提供借鉴。保留免疫信息,总结免疫系统的风险免疫能力,为进一步供应链金融实施继承和风险免疫的完善打下基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三、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实施策略
(一)基于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的免疫策略
供应链金融实施风险免疫与管理的主体是人,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关键在于加强核心企业内部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并建立一个具备丰富供应链金融管理经验,熟悉供应链金融各环节的专人负责的。核心企业里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形成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核心企业应具有风险防范意识,熟悉风险业务运作规则,充分认识到供应链金融所存在的较高的风险性。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应建立完善决策管理机制,切实执行风险管理制度,防范和监控各类风险,提升风险免疫能力。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并不是仅仅由风险管理平台构成,应该还包括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策略。
(二)基于优化管理制度的免疫策略
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的前提是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制度也是整个风险免疫机制的纲领。在供应链金融项目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日常规范制度、财务制度等。对于供应链金融实施而言,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详细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策略是尤为重要的,核心企业需要建立起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制订供应链金融具体实施计划,建立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机构或岗位,并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实现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合作企业的强化,并通过完善上下游合作成员而形成健全的供应链金融网络。
(三)基于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的免疫策略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供应链金融实施程序,引导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非常关键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环节中,为了高效应用各种资源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得到协调管理和实施,有必要建立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系统。核心企业需要起到主导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职能,使供应链金融业的务管理过程得到全面规划和组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根据业务流程及其相互关系,核心企业第一要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行流程、合作制度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规程;第二,使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信息沟通顺畅,建立业务沟通和反馈机制;第三,降低风险,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平台,全面规划、监测、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因素,提出风险免疫策略。
(四)基于完善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信息网络的免疫策略
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需要上下游合作企业成员、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之间的密集信息沟通,因此,信息交流平台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绩效,在供应链金融实施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等信息的收集、完善等工作是对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调整的基础。对于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核心企业要加强对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的信息交流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系统的对接,让参与主体的信息畅通,以保证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进行适当调控。
四、小结
本文基于生物免疫学原理对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生物免疫与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链接,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实施策略,本研究有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实践中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王以华,吕萍,徐波等.组织免疫研究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
2.吕萍,王以华.组织免疫行为和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09(5).
3.吕萍,王以华.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企业适应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8(1).
4.Jerne,N.K.Toward a network theory of the immune system[J].Annual Immunology,1974(125).
5.Timmisn,J.Neal,M.A resource limite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for data analysis[J].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1(14).
6.Ishida,A.,Shirai,Y.,Kondo,T.,et.al.Immunoid:An Architechure for Behavior Arbitration Based on the Immune Networks.in: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R].Osaka,Japan,1996.
7.Tang,Z.,Yamaguchi,T.,K.Tashima,Ishizuka,O.et al. A Multiple valued immune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s[J].IEICE Trans.Fundamentals,1999(6).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且可以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理财等相应的金融服务,其通过融资与企业进行合作,进而实现了银行、企业以及商品之间的共赢。供应链融资在实现资金分配均衡的基础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竞争力。供应链金融的特点:首先,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有效解决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其次,突破了传统金融融资的局限,从而使中小企业突破自身弱点限制,获得银行的融资;最后,供应链金融的参与方式与传统融资参与方式相比,更加多样化。
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1.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供应链金融融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下对此三种模式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
(1)相似之处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三种模式都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与特点表现出来,即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这不仅使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运转,还有效地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此外也使银行业从中受益。从三种融资模式的整体作用出发,其都使银行业扩大了服务范围,进而就使中小企业突破了自身弱点所带来的融资局限。当前,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其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方式由传统的企业财务数据评估转变成了供应链交易风险评估。这样的融资方式有效地拓展了银行业的业务范围,也丰富了银行业的信贷文化。
(2)不同之处
在整个供应链中,企业运作过程是各生产活动混合而成的,因此,企业既是债权方,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所以,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与保兑仓融资模式中,企业可以以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融通仓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的抵押物分别为存货、应收款和预付款。企业在使用供应链融资这一模式时,要结合自身的所处位置、交易关系和自身的优势等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以真正实现融资的目的,即解决短期资金周转不开的问题,进而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
2.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所具备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主要优势表现在:拓展银行服务范围以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金融融资服务、提升银行信息的对称性。在拓展银行业务以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金融融资方面,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银行也就不再将风险评估方式局限于企业本身,进而实现了企业、商品以及银行三者的共赢。在提升银行信息对称性方面,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行收集信息的成本降低。
三、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风险控制对策
1.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对风险有效控制的基本。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与传统金融融资方式的不同,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且要确保此体系具备独立性,从而在实现该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对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基于评估方式的不同,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引入新风险评估体系。
2.引进专业人才
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需要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来强化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运用,进而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因此,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金融融资方法与模式,还要具备供应链金融融资的经验与技能,从而才能实现对风险有效的分析与管理。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