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改革的方案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院校围绕高等教育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争议不断,意见不一。大部分民族院校改革的做法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强调改革的重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但是,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设置的变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方向调整,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已经很难能够应对,因此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环节中的课程设置,强调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针对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不同需求构建一个课程集合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核心部分。
一、“1+X”模式的构建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的知识结构,以及“1+×”的课程设置方案。4个领域内容包括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3个层次指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综合与应用;“1+×”的课程设置方案指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加上几门核心课程。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重申了上界教指委的基本要求,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最为权威的指导性文件。西藏民族学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1+X”模式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和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二级开设科目对应专业需要分多模块科目教学。具体为大学第1学期统一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2学期按专业特点和需求分模块课程教学,共设置5个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各学院按照专业性质与需求自主选择对应课程模块。
表1分模块课程
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1+×”模式需要遵循的原则
西藏民族学院是一所老牌的民族院校,学院发展是以文为主,文理结合。学校致力于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而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而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公共教学要与专业教学融合,面向应用,服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在制定“1+×”课程设置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是必选的。
2、适用性原则。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满足各类专业教学的需要,但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针对性,不同的专业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
3、实用性原则。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实用,要舍弃那些对专业学习来讲空洞的理论和不实用的知识,应强调实际应用性内容。
(二)分层次、分模块改革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以“1+ X”模式为核心思想,即: 1 是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X”是指若干门计算机应用课程。各个专业首先统一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授课采用分层式模式。根据摸底考试成绩划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按层次编班上课。第二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模块教学改革方式,根据专业差异,各学院自主选择确定“X”科目,“X”科目包括《Office高级应用》、《平面图形设计》、《网页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五种类型。各模块科目学时及教学场地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各模块课程学时分配与教学场地要求
三、推进“1+ X”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推进并实现基于“1+X”模式的民族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条件,制定相应措施。
(一)领导重视,多部门协调配合
基于“1+X”模式的民族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学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改革,改革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为保障改革顺利实施,需要领导重视,教务处组织多部门协调配合,改革内容可以推荐各个专业写入培养方案中。
(二)建立一只有效合理的师资队伍
为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只技术过硬,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层级,有分工的师资队伍。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打破过去旧传统,师资队伍中即有负责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有负责实验教学的教师,还可以设置助教教师辅导学生,以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分工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在这种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下,不仅可以提高理论课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提高了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提供助教教师实习环境,各尽其能,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培养符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三) 动态化改革,适时性原则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教学,其自身特点决定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是动态化的,是要不断变革的,计算机软件版本的提升,办公软件的变化需要适时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各个专业的发展变化,对于“X”部分的选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根据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因此必须合理设计改革方案,不断改进“1+ X”的设置和内容的改革,突出“X”设置和“X”课程模块的内容变化发展,才能更好的完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保障改革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教改试点 探索与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伴随而来的问题也日渐凸现,主要表现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认识、如何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成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而解决高职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必然。笔者结合本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探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措施与方法。
一、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精心设计教改方案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对省内外100多个企业的调研和分析,于2001年起先后确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6个专业为学院院级教改试点专业。从专业改造人手,以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或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重新制定了试点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
各专业教改方案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论证、审查、答辩后向省教育厅、教育部申报,经过教育部、省教育厅专家组考察评审后上报教育部、省教育厅审批立项。目前有2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立项为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3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立项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专业立项为院级教改试点专业。形成5个系6个专业的三级教改试点专业体系。各专业教改试点工作启动后,进一步细化和修订教改方案,制定了专业教改的实施方案和阶段性规划。
二、建立院系两级督导机构,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为了使教改试点工作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成立院级教改督导组和系教改督导组,并建立了以两级督导组为主体的两级教改质量监控体系。院级教改督导组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教学管理干部组成。负责组织对各系的教改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价。考核工作实行定期检查和关键教学环节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考核结果及时通报到各系。
系教改督导组组长由系主任担任,成员由承担教改任务的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系级教改督导组负责对教改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对教学计划的变动进行审定,并及时报院级教改督导组。
三、改革促进建设,提升办学实力
专业教改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领导重视、广泛参与、分步实施,不断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学院把专业教改试点作为苦练内功、全面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支点,以此推进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各项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学院领导对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全程参与,为教学管理干部、青年教师作高职理论系列讲座,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立足教改、着眼未来,加快硬件建设。学院在资金投入方面大力支持教改试点专业,2002-2003年各设立100万元专业教改试点专项经费,2004年起增加到每年120万元,再加上学院的设备投入资金,并逐年加大对教改试点专业的投入力度,每年用于教改专业的建设资金达160余万元,该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全院通用性、基础性及实践性比较强的实训(实验)室等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优化重组,成立了工业技术中心。该中心设备完整,配套齐全,满足了我院工科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2.统筹规划、选优编缺,全面启动教材建设。根据试点专业建设的需要,各系积极启动教改教材建设工作。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鼓励我院教师积极参与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组织的高职教材编写工作。对于整合力度大的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编写了校内教材19种。
3.内培外调、专兼结合,强化师资队伍.通过鼓励教师在职和脱产攻读硕土学位、建立教师换岗轮训制度、鼓励教师获取各类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等措施,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大幅改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目前40多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80多名教师在职读研;8名专业教师被选派赴日本培训、2名赴德国培训、30多人次去企业培训;常年聘请40多名企业技术、管理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兼职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提供了人力资源,带来了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也传授了新工艺,新技术。形成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强化了师资队伍,探索出新的办学理念。
四、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教改管理
为了加强对试点专业的管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使教改试点工作的考核管理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学院先后出台的文件有:第一,《关于印发的通知》(陕工职院党字[2002)13号);第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管理办法(试行)》(陕工职院院字[2003]3号);第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文奖励办法(试行)》(陕工职院院字[2003]33号);第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奖励办法(试行)》(陕工职院院字[2003] 44号)。
各系根据学院管理办法制定了《教师教改专项津贴发放试行办法》、《教改试点专业任课教师要求》等配套的制度和规定。
五、教改激发探索,创新初见成效
在近两年的专业教改试点工作中,各系部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1.办学模式探索。材料工程系与广东顺达电脑公司签署联合建教协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第五学期按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第六学期在企业实习并就业,企业无偿给学校提供软件及培训资料,并培训教师,连续三年每届招聘毕业生近40名,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途径,也走出了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2.教学方法改革。机械工程系开设现场教学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典型零件工艺工装设计》、《CAX技术基础》各开两周现场教学课,另外还开设10周的专业实践。老师边讲,学生边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大为提高。
3.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信息工程系把NIT认证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突破口,力争大量应用先进的考试、测试平台, CAI教学、案例教学、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更新考试理念,依托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考试,用智能化网络化电脑考试替代原始的纸笔测试。逐步完成“一张文凭、多张证书”,使学生学到了多方面的就业本领,最终达到学习与就业相结合。
4.教师队伍建设。电气工程系承担“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改试点,从科研、生产一线引进教师10名,占本专业教师的28%。所有青年教师长期兼任实验教师,彻底解决了“会讲不会干,会干不会讲”的老问题;通过建立教师换岗轮训制度,鼓励教师获取各类资格等级证书,使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达到70%以上。
5.课程改革.机械工程系在课程体系上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就是把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4门课程根据专业技能与知识结构要求、有针对性地整合。内容精练实用,摆脱了原来压缩型的旧模式。
6.教学质量监控。机械工程系为了随时掌握与监控教改动态,自行设计了专业教改信息采集表,每周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存在问题及措施
1.经过近几年的教改实践,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1)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方案中有些内容难以落实到位。(2)系部、教师、学生之间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亟待提高。(3)试点专业的硬件设施发展速度较慢,实习实训条件亟待改善。
[关键词]机械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50-02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发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纺织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方向为特色、以师资建设为保障,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强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的确定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所谓培养模式是指针对某一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和培养措施的组合。
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各专业的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都有比较明确的方案,在教学时数、课程的设置和数量等方面都有相应的限制。如何在不太大的调整空间内实现预定的培养规格,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尝试。针对机械工程专业需要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卓越工程师班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提出课程体系和结构调整改革新模式。正常的本科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细致的教学计划,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专业方向为重点,使“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类课程融会贯通,实现综合工程能力的提升。国际不同层面的合作办学项目,根据课程比对,将教学与辅导有机结合,根据国内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下工夫,研究探索出一套应用型创新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法。强化专业特色,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对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性环节、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体现特色,使得特色专业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从而带动各专业整体发展。
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也绝定了办学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也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将研究与改革、建设与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提高。应该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特色专业,把相关的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结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教学改革,整合教学管理。
根据不同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校际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组织保障,并逐步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记载,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包括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学生创新学习激励机制及教学岗位奖优扶重机制,构建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等等。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术。形成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管理,学、产、研、培一体化的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明确各阶段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完成什么、达到什么标准等制定具体量化的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实效性。要避免重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而轻实践教学质量的倾向。制定合理的实践课程标准,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课时)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实验、综合性实训、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市场调研等各种教学形式。在制定实践课程标准时注意各课程内容的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实训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习的比重,使实践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作用。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均应有配套的实践指导书。在现有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保证长线专业必修实践课100%的开出率。制定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时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尽可能照顾专业群的需求。
加强校企合作,采用“项目教学”、“双导师”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中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授课指导。建立各级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具体的实践教学的需要选择,使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互为补充,实现功能最优并确保落实实施。并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
四、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对外交流,汲取国外成功办学经验。中外办学理念存在冲突,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灌输式教学,即使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也不例外。国外大学则非常注重学生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认定在大学层次,学生光有知识的记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运用理论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上。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性课程,根据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突出其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对于实践性课程,教师不仅要具体的教授,更要把重点放在问题解决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上。
借鉴国外高校教学及管理模式,推进校内教学及管理模式改革。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配备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及教学实施管理工作。合作办学方也指定专人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上引入外方元素。定期选派2-3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校授课,并派出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教学方法等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提升,全面提高学校教师双语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方式改革,调整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出既精通英语,又具有国际同等专业水准的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上,始终坚持“多元化”,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学生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优势、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出国继续深造、国内直接就业等方面更具优势,学校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和选择,推进“2+2”,“3+1”合作办学模式,设计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国内完成两年或三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均可申请到合作院校继续学习深造。针对有出国留学需求的学生,专门指定具有丰富办理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该项工作,从留学招生咨询,到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有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流程,学生可随时咨询信息,这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探索。
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更新教学理念,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培养满足新形势下的国际创新复合型工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仍需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管理人员应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国家中长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纲要(201 0 2020年)
[3]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康俊涛,2013,4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计算机专业技能大赛 项目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2-0056-01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自2007年,国家和各省市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职业院校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这既是对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如何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提高中职院校教学水平,实现职业技能大赛常规化教学,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对举办技能大赛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以计算机专业技能大赛为突破口。促进我校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技能大赛基本是以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本身就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很好体现。
其次,技能大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得到师生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符合职高学生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技能大赛也检阅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展示了学生的技能和职业态度。再次将技能竞赛引入专业核心课程实践项目教学活动,促进考核方式的改变。为克服单纯的以比赛为目标的错误观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先导,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载体,实现了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以技能大赛带动教学方法
改革中职技能大赛的主题都是与中职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息息相关。举行技能大赛出发点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教有所用”。对学校而言,推动教学改革特别是项目教学方法改革才是目的,我们计算机专业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上,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以竞赛形式加以组织,要求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竞赛项目的完成情况、调研过程、团队合作精神、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评价每个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成绩,从而使大赛为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服务。
二、师生广泛参与,共同提高实践能力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参加技能大赛,接受大赛的锤炼,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要求教师参与大赛的过程指导,并建立了一支质量达标、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教师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制度中,将专业教师组织技能大赛、参与课程改革的成果纳入考评范畴,促使教师参与大赛指导,并与实训课程紧密结合,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搭建三个平台
实现大赛与教学的融通,构建师生广泛参与的大赛常规化平台,推进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的融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技能大赛离专业工作很近,对他们今后适应岗位工作有很大帮助,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参与。如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开发了计算机应用调研竞赛方案及评分标准、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设计方案及评分标准、计算机软件设计方案及评分标准等,有效地搭建了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结合的平台,搭建培养方案设计平台,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在健全教学管理体制的同时,重点完善了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如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设计的能举行大赛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竞赛”“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竞赛”“网络设计竞赛”“小型软件设计竞赛”等。通过搭建培养方案平台,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了校企合作平台,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2]谢婷,肖玉.“新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房屋建筑工程、给排水、道路与桥梁、城市规划、建筑学、工程造价、城镇建设、房地产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测图、读图、用图、放样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重这一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删减有些过时不用的章节,让学生自学或进行大概讲解;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打破常规,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动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仪器设备落后。学校测量仪器设备落后而且数量有限。在近年生源扩招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加上学生多且水平有限,不能严格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经常损坏,有的甚至报废。即使修好,仪器的灵敏度也大大下降。这样就会在实验课上出现一部分学生摸不到仪器、用不到新仪器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学习测量仪器的热情。
2、教材内容陈旧。现行教材内容陈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以讲述光仪器的测量方法为主。对于新仪器、新技术只是轻描淡写地介绍,很难适应当今测绘形势发展的需要。
3、教学内容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筑工程测量》这本教材主要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丈量和直线定线以及建筑施工测量等相关内容。所涉及的测量仪器以传统的水准仪、经纬仪为主,而现代测量仪器设备如自动安平水准仪、全站仪等在教材中没有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而在目前的施工测量中,这些现代测量仪器的应用又相当广泛。
4、测量实验场地简单。大部分学校在做测量实验时没有固定的场地,都是教师在校园里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做实验。校园里地形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高差,没有已知的控制点,这样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很难检核学生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学生在做实验时也会质疑这样的实验有什么实际应用或者有什么实际意义。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多年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过分强调知识而忽视能力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理论轻应用,知识陈旧、僵化,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建筑测绘科技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实践训练内容不足,无法落实“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改进与实践措施
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有一些效果,但对于建筑材料这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光采用上课老师讲、学生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根本无法使同学掌握这门与实践经验紧密相关的课程的精髓,通过本人的理解与多年的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建筑测量工程的教学方法:
1、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仪器和利用仪器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尽量多创造实地教学或亲自动手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对于测量教学是很重要的。比如,讲解经纬仪的构造和操作这一部分内容时,如果能人手一台仪器,就比看书或挂图形象得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照练习,相信每名学生都能迅速地掌握该部分内容。
2、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教师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在上课时除传统的板书外,也要多采用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时,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或者做幻灯片、图片等,简单地向学生做一展示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这门课学习的热情。
3、课程设计以行动为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开展工作页设计,每个工作任务设计工作页,在工作页中明确工作任务及其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咨询信息。由学生来自行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按照自主制定的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最后对工作任务实施成果进行自评,然后教师再对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适合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工作任务,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咨询信息,辅助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与实施。
4、从知识技术教育转向能力培养。根据建筑工程测量施工全过程综合分析施工测量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完成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改革,设计施工测量技能训练体系及必需的理论知识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能力。应用能力内容包括: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制定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立的方案;运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方案的实施,并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成果;能正确地制定建筑工程高程控制建立的方案;运用水准仪,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方案的实施,并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成果;制定建筑基础施工测量的方案;运用测量仪器,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方案的实施,并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成果以便指导工程施工顺利地进行;能正确地制定建筑主体施工测量的方案等。方法能力包括: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从事程度较复杂的技术工作的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小结
总之,在测量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殷耀国.应用测量学及其教学改革[J].测绘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