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换位思考的概念

换位思考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换位思考的概念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改 换位思考 生物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成长和生命化课程大力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那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将适合时展的新理念和教学的终极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过去的教学方式过多地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学生习惯了老师满堂灌,疲于应付成堆的知识点和习题。新课改理念所提倡的探究性教学,给了学生明白书本中知识点来龙去脉的机会,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扮演着“教”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另一方面以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内容,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要将此两种角色集于一身,还要能灵活转换,进出自如。换位思考的目的是求得与学生的思维“同频”,从而在行为上发生“共振”。换位思考的能力可以说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是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灵活进行换位思考的必要措施。

一、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如果能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想法,那自然很好,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他们的见解及想法往往藏于心中不愿表达出来,或来不及梳理清楚。此时教师就要能根据他们的表情、动作或只言片语洞察其心理,及时地探测和巧妙地点出他们的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想法上的沟通。例如:在讲酶的特性――专一性时,学生们联想到化学里的催化剂,两者究竟有何区别?我就顺着学生们的思路例举了化学催化剂MnO2的作用,并和他们一起思考:MnO2作为化学催化剂,可催化截然不同的反应;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只能催化蛋白质这一类物质的分解,不能催化其它物质的分解。结论很快得出,学生对酶的特性――专一性的认识也就很深刻了。

二、解学生之所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解惑”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的“惑’,若不及时消除,必将影响他们对概念及规律的理解,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习的障碍。学生的惑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这就更显出教师“解学生之所惑”的重要性。有时,学生的“惑”极富想象力,也可促进教师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述基因突变时,课文中的一段内容:“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不可能传给后代。”学生对此不甚理解。这时我启发并和学生一起从已了解的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和具体的概念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体细胞中的突变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复制时发生的,由于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是体细胞,因此一般不能传给后代。但生殖细胞的突变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的,因为分裂后形成的是生殖细胞,就会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

三、思学生之所难

在处理学生所“难”时,教师总喜欢唱“独角戏”,即使语言慷慨激昂,解难的方法十分巧妙,课堂也只会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则成了旁观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扮演学生的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才能体察他们的困难所在,然后和学生一起化难为易。例如:关于细胞的有丝分裂,涉及的名词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起来很困难。如果设计成问题形式,就不会那么难了。如:通过有丝分裂1个细胞变成2个细胞,染色体数为何不变?染色体复制后,两套染色体怎样才能分别移动到细胞两极呢?等等。在教学中要和学生一起探索总结出化难为易的方法,并适时进行归纳总结,克服学生对问题的畏惧心理,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料学生之所错

一般来讲,课堂上教师应该是“真理”的化身,其一言一行均应是正确无误的。但有时可故意错学生之错,给学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纠正”老师错误的机会。例如:在选择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材料时,教材提供的实验材料是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什么不用植物或动物其它组织的细胞呢?为了使学生弄清原因,我故意弄错,认为植物或动物其它组织的细胞也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群情激昂”地帮我纠错,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把握更加清晰而深刻。

五、想学生之所忘

有人说生物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生物学科的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明明课堂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识点或例题,在考试中,怎么还有许多同学出错呢?此时教师应该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些内容容易遗忘,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以学生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为学生之所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也应是学生的舞台,要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学生来说,只有引起学习兴趣,才能学好一门科目。生物作为一门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实验是其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实验,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千奇百怪的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强烈。知识的成功获得,问题的顺利解决,在心理上都会给学生以成就感、满足感和愉悦感。

教师还应到教室的空间位置去换位,也就是说,教师要坐到教室的不同位置,以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在课堂上音量、音调、讲课节奏、板书方位、字体、图示布局是否恰当、准确,使之更加适于学生的需求,努力从各个方面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小燕.教学中教师换位思考的几点尝试.中学生物教学,2010:3.

[2]吕朝阳.教师基本功之一――“心理换位”中学物理.2000:55-57.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第2篇

培训后的体会,首先的感触就是“差距”二字,尤其是感到与优秀同行之间的距离和不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生产技术革新日新月异,面对社会的竞争,固步自封,井底之蛙,终会淘汰;惟有跳出画面,看行业,看同行,看到自己的不足,看自己的短板,才会更加客观理性全面的认识到自己,促进自己的发展,赢得生存。

此次培训,我深深的感触到未来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将面对的问题也将会很多,尤其是我们的生产思维、工艺、技术等都还需要努力的去提高;比如,在培训过程中,授课老师所讲解的异常问题快速反应机制、管理者标准作业、生产控制的可视化、四项规定动作、智能制造、连期量标准等等概念理念,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努力消化,努力运用实践的方向。

面对未来,我们不仅仅是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工艺,更重要的还要打破现有的传统思维和思想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老师转述集团公司领导的话让我记忆深刻,“航空人辛辛苦苦几代人,把发动机干成了瓶颈,而现今,我们辛辛苦苦一个月无非是把原材料干成了在制品!”这句话不仅充分说明了计划的重要性和推行排产的必要性,其实也在提醒着我们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思想观念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们602中心的布局实际上还是功能行的布局,还是以机群式的组织方式,把以前的一个车间改成了生产线,没有融入单元的概念,依旧是按老式的思想观念在组织生产,生产模式基本还是以大量的在制品来保证相对稳定的生产节奏。同时,现场问题的处理依旧延续老模式处理,这种布局和现状其实就是新瓶装老酒,不仅效率慢,而且效益也差;因此,个人认为其解决思路,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在操作上对现有的批产零件进行产品族的分类,而非现在粗方式的就按长经比去分线。按照产品族建立虚拟的生产单元进行效果验证,这还将会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探索。

在此次培训过程中,我还学会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出发,我们的工作会更加顺畅,阻碍也会更少,工作的和谐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会更高。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第3篇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换位思考,集“教”和“学”两种角色于一身,灵活驾驭课堂,进退自如,使师生思维同步,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呢?下面笔者以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杠杆”一节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想学生所想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所教学生有充足的认识,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课前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课堂教学做充分的预设。在教授过程中要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引导学生的思路,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握住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的精彩火花,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激发起学生“兴奋”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学生会选用哪些工具来拔图钉?采用什么方法?除了课本上提供的器材外,学生是否还会选用其他的工具?

二、解学生之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看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满脸疑云,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这是由于双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在同一层次上,或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缺乏。有些教师感觉到比较简单的、很容易归纳出的物理规律或概念,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可能存在很大难度,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和学习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例如,对于杠杆的概念,虽然前期学生亲自体验了活动,教师也进行了演示并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但学生就是难以总结出杠杆的概念。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边进行慢镜头演示边让学生观察,这些工具是怎样转的?同时,设计一个对比实验,用一根软橡胶管去撬图钉,让学生观察能否将图钉撬起?从而让学生理解杠杆必须是硬棒,而且转动时是绕着某一固定点的。帮助了学生理解,并加深了印象。

三、料学生之错

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往往带有创新。错误是大多数学生接受新知识时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反映他们有“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要选择适当时机,从学生的思维入手,故意让学生出错,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说课堂只有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才是最灵活的。

例如,如图所示,F1、F2分别垂直于AB与BC,且F1×AB=F2×BC,则杠杆将()

A.可能是静止不动

B.可能匀速转动

C.一定平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很多学生由于对杠杆平衡条件还没有充分理解,大多数学生没有考虑到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如果要使杠杆平衡,这两个力必须使杠杆的转动方向相反,认为只要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那么杠杆就一定平衡,所以会选择C。在分析错误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何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在学生自己查找问题根源的同时,总结和归纳经验,进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这比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想学生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教师要适应求知的要求,培养他们的思考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更应该是学生的舞台。新课程下要改变“严师出高徒”的课堂模式,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课堂表演中。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奇妙的物理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强烈,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去探索物理变化的规律。

例如,课本WWW3小制作:蜡烛跷跷板。学生会很好奇,蜡烛跷跷板会怎样运动呢?先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猜想一下。由于器材简单易取,让学生试一试,他们会发现蜡烛真的会像跷跷板一样一上一下,紧接着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赞学生之优

人人都需要赏识、尊重、赞扬,这种心理一旦获得满足,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正确回答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应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及时发现和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适度地加以赞扬和肯定,同时课堂教学中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例如在学完杠杆平衡条件后,让学生画出最小力,此时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总结方法,怎样做才是最简单,作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及时鼓励并表扬学生的细微发现和好方法。

六、授学生以“渔”

初中物理知识点多而且散,即使是我们教师也偶尔会出现要用到某一知识点时,却突然遗忘的时候,更不用说是学生,功课多、时间紧。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减少遗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方法的传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一章每一节都要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例如,就这一节而言,会出现的类型题型,如平衡条件问题、作力臂问题、最小力问题、变力问题,各用到哪些知识去分析等。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第4篇

化学教学心理换位思维理解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在心理上与学生互换位置,来促进教学的提高。

心理换位,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将心理换位引入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心理换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有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测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再现思维。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猜测、大胆探索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乐趣,也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化学教学中教师心理换位呢?

一、要从学生的思考着手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该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查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于他们心灵上的沟通,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盐类水解时,判断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学生此时会考虑到碳酸氢根会发生电离,那么溶液是呈酸性还是碱性呢?为解决着问题,老师就要跟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此盐电离与水解的强弱,哪个起主导作用,使学生更清晰知识点;又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把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继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又变澄清。同学们联想到二氧化碳也有类似现象,教师随即领学生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否一定是二氧化碳?怎样确证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硫?怎样检验二氧化硫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共同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对二氧化硫性质的认识就深刻了。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使所学知识也得到了提升与拓展,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要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样的内容,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有难到易的转化。例如,PH值为5的氯化铵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是PH值为5的氯化氢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的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如PH=5的氯化铵溶液中的氢离子来源于哪里?PH=5的氯化氢溶液中氢离子来源于哪里?有什么不同?等等,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就很快地分辨出氯化铵溶液中氢离子来自水的电离,且由于水解氢离子浓度增大;而氯化氢溶液中的氢离子主要来自氯化氢的电离,水电离的氢离子很少,且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轻松地解决难题。又如,在学习铝的关于计算时,教师就要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出发,分步讲解,突出学习的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图像进行分析降低难点,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这也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去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要明白学生学习中的疑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问题。此时,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教师就要立即意识到这一点,采取措施,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时,学生对为什么用硫酸铝和小苏打作原料,对为什么两种盐溶液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理解。这也是对盐的双水解反应不理解。这时,教师应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水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实质,平衡移动的概念等知识方面综合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盐的双水解能促使水解进行到底,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用于灭火。

四、了解学生学习易犯的错误

教师在批改作业、试卷、或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中故意错一次,错给学生看,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例如,在讲氯气,氯化氢气体在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在黑板上画装置图,有意从上面画起,态度一丝不苟。这时就要不是学生在下面喊:“老师,这样画不对,应当从下向上,从左到右,依次画。”又如,在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时,教师把一些学生经常易写错的反应方程式写出来,让学生去判断。这样,使学生明确错误所在,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加深,巩固了知识。

五、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中的乐趣

课堂上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斓的化学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如教师在讲授铝的性质时,将铝粉和氧化铁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在铁坩埚中,用镁条引燃,同学们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像烟花一样,教室里欢呼雀跃,上课气氛达到了顶点。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学化学的乐趣,也巩固了铝的化学性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巧妙地运用教师的心理换位,克服了教师总是以教育者自居,以强制的手段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使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求知欲等不受打击,同时,通过心理换位,使师生的情感得到更多的交流,心灵也得到更好的沟通,师生之间也能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和共同分担挫折的烦恼,最终使课堂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全球教育展望.2006.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第5篇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也是多维螺旋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物理学习探究什么?探究物理现象内隐的物理本质,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这是概念逻辑层次显性化的过程,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实际问题,或者借助于物理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这种感性上的刺激给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并生成问题,推动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体验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位移”这个概念时,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位置”这一空间概念,我们教师可以以师生在教室内的位置为真实情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所示,实现物理情景的创设,学生在找自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时实际上就应用了“质点”这个概念,同时意识到坐标质点的位置.接着要求学生A和学生B换位置,生成问题:问题1:学生A与学生B换位置,学生A有几种走法?这几种走法从轨迹长短、坐标变换角度看有什么异同?问题2:学生A与学生B换位置,这两个学生位置变化是否相同?借助于实际物理图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位移”概念进行描述,最后一起交流讨论,促进概念的物理意义及矢量性都清晰了.

2注重实验的设计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重要的课型,传统的实验课教学缺失了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参与,直接灌输实验方案和实验原理,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可行的.例如,测电源电动势及其内阻实验,学生一开始怎么能够想到选择实验器材并建立图2和图3的电路图的呢?还有这两个电路图有什么区别呢?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呢?这些学生都不可能一下子想到,需要我们和学生逐层地分析,从学生的思维出发,让学生自主发现当电源内阻比较小的时候应该选择电路图3,误差来源于电压表分流,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关系为:“ε测小于ε真,r测小于r真”.当电源内阻比较大的时候应该选择电路图2,误差来源于电流表分压,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关系为:“ε测等于ε真,r测大于r真”.

3关注易错题的解法反思,提升思维的品质

相关期刊更多

烹调知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太原市商贸局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美术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