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商业银行、商业保理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多方主体共同打造了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小企业成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受惠主体。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实质就是“信息经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互联网+”、普惠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本质在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信息共享,优化产业链条,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环境下其零距离、低成本、参与的民主性和自由度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是以一种“低成本、便捷性”的信贷模式来实现金融末端的普惠,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借贷作用的有益补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网络化与一体化等鲜明特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可以破解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节的难题,特别是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实现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转效率及竞争力的提高,将成为金融业创新的新蓝海和制高点。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节约、连接一切的特点,改造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体现了“架构拓展、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融通、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的金融服务新特征。主要有:
(一)平台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不再以银行为主导、摒弃传统的核心巨头企业概念,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是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每一个企业和客户作为中心、专注中小企业自身交易过程监控的平台化模式。该模式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N+1+N”模式。两边的“N”分别代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主体,中间的“1”即为综合平台,其实质是让供应链上的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使之更方便快捷的对接到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二)生态圈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更多依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和共存共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数据化三个方面,以在线互联、风险控制、产融结合的形式,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将打造一个更富有市场力的实体产业链生态环境,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传统电子商务仅通过压缩供应链环节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四流合一使得平台的盈利方式从撮合交易扩展到提供物流、融资等更深层次服务,通过提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实现了增量的收益。
(三)产业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成为目前与产业发展结合最密切的金融形态。在“互联网+”理念下,在线供应链金融不止是线下到线上的延伸,还是一种突破性的转变。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上游产业延伸与生产系统集成,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与仓储物流及终端管理系统集成,充分实践产融结合,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贯穿起来,让供应链金融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通过产融结合,金融机构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然后充分运用到供应链中,为生产企业、贸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相对单一,但是实际上在大宗商品领域,如煤炭和农产品这两种不同的产业供应链实际上是很不同的,其对金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四)大数据金融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共享客户的采购、销售、物流和财务信息,使用云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对行业特点和用户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和主动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将融资平台与网上交易、物流等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积累用户数据,增强金融风控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对供应链基础上的风控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更加稳健的风控体系,充分保证资金安全和交易安全。
(五)客户体验更好
传统供应链的下真正的借款人在供应链方面没有话语权,在金融上也没有话语权;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上,上下游是一个平等的地位,客户在网上贷款不需要见银行,只需要根据业务规则发出申请就可以了,完全是可预期,可实时操作,金融与供应链将更加平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办理供应链融资服务,全程无纸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融资办理速度,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办理融资服务的体验效果。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已初具成效,但是这一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得到全面普及;当前国内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金融市场尚未规范;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各部门普遍缺乏风险意识,风险隐患依旧存在;全国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服务链条延伸受阻。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必须解决信用和风险问题。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开始陆续暴露:有些人带着不良目的恶意诈骗、卷款跑路;也有人由于技术、专业能力和资本的不足,造成经营困难从而卷款跑路。这些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给社会稳定带来诸多问题。虽然仍有审慎经营、恪尽职守的信誉平台,但是宏观背景和行业变化产生的巨大市场风险,让相对弱小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难以持续抵抗。因此,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规范其潜在风险。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措施
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金融体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然任重道远。
(一)宏观层面:完善监管、法规、政策支持
1.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其一,市场准入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从企业运营资金、系统安全技术上严格把关。其二,市场运作过程的事中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日常监督、流动性监管。其三,市场退出的事后监管。最后,组建行业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比政府监管会更为灵活,效果更明显。
2.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准入资格、经营模式、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等进行规范。加快技术部门规则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3.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支撑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平台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此类企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对传统行业的规则和需求有深入了解,但此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不能有效起到支撑产业转型和升级的作用。国家应该积极引导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如减免税收、倡导银行利率市场化等,以此来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较好的企业,使之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
(二)微观层面
1.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型业务,银行现有管理方式实现变革与创新,打破原有信贷业务的风控运营模式和制度限制,积极建立互联网模式下新的交易监控和风险管理体系。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应做好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升级工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紧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实时处理效率,使供应链金融发挥出最大效益。加大投入自主研发互联网系统,完善企业本身的风控管理体系、技术安全体系。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的投资行为;通过建立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管理团队,可以有效地规范操作流程与加强风险管控,使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安全、可靠。
3.一定要重视大数据,但不可只凭大数据。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大数据确实可以控制一定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完全可控。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基础数据的取得,十分不易。真实的交易额、吞吐量、货运量、仓储设施、投资额、销售额都可能有水分,因此在办理供应链融资线上化业务时,仍需要通过对增值税发票的核查,物流运转过程中的核库、应收账款的买方确认等手段,来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珩迪.“互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N].中国黄金报,2015年4月21日.
[2]王均金.加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N].现代物流报,2015年3月17日.
[3]唐志宏.互联网创新催熟在线供应链金融“苹果”[N].人民邮电,2014年6月16日.
[4]史佳乐.在线供应链金融呈现四大发展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11).
关键词 银行供应链 金融营销 影响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银行领域专业代名词,也是中小企业融资新型渠道之一。银行可以向企业提供融资与其他理财服务,同时还提供贷款以及及时还款功能等。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大型企业的强势,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旨研究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影响因素以及营销策略,基于作者对金融营销策略的了解与思考,对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进行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不足之处
银行金融营销是应用金融企业基于金融市场为向标,利用整体营销手段向客户提品与服务,在客户满足需要与欲望的过程中实现金融企业利益目标的社会行为活动过程。在过程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相较于核心企业,高量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与预付款等等占用了其大量短期流动资金,致使企业生产、发展举步维艰。
根据大量资料调查,目前,国内银行给予其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比例不到百分之十,其中流动资金贷款约百分之三、不动产财产担保抵押约百分之四、应收账款保理约百分之二,其他约占百分之一。且目前多数银行并未统一实行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动产财产担保抵押业务,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整体水平发展。
影响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因素,主要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
(一)外部因素。
1、金融市场大环境影响:供应链营销主要涉及到征信、银行监管以及供应链电子化等多个方面,中小企业供应链发展相对滞后、银行监管不到位,银行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产品销售了解甚少,甚至很多供应链金融电子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发展。
2、经济规模制约:该供应链金融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多数不能够达到大部分银行发放流动贷款的准入条件,银行很难给予其资金融通,因此,目前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与民间贷款,以达到满足其正常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需求。
(二)内部因素。
1、内部体制不完善:很多银行对其中小供应链金融货权交接、单证的及时传递、质物的安全保障等相关业务还缺乏完善的体制与规范,对很多准入的供应链金融则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所以,目前银行首要任务是急需构建一套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与控制体制。
2、金融物流发展落后 :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主要是建立监管会,导致融资成本相对过高,物流企业对货物的保管、流通与变化具有相对更加专业的措施,相较于银行拥有绝对的优势,物流企业与银行相互合作,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金融成本,同时物流公司可以作为物品的担保方,两者互惠互利,然而,目前国内除了一线城市物流发展平衡外,很多区域的物流行业发展相对较缓慢,且缺乏配套完整的金融物流事务,严重制约了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业务发展。
二、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
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具有服务无形性、不可分割性、供应链营销整体性等特点,根据其特点主要可以从产品营销、金融渠道营销、供应链企业客户关系营销等三个策略出发进行研究。
(一)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策略。
银行金融产品营销不确定性尤为明显,银行金融服务主要是进行产品有形化,在金融产品营销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将整条供应链看到一个整体,为大型企业实行核心金融营销支持,同时给予中下游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根据不通过供应链企业融资给予相应的产品营销支持 。尤其是对于中下游供应链企业加强信贷、担保等方面视情况给予支持力度,推动该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市场竞争力,打断大型企业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垄断形态。
(二)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策略。
金融渠道营销最终目的是将金融产品或者服务价值传递到客户手中,只要分为银行金融渠道营销以及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银行渠道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自助银行方面。
近年来,大型企业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发展带动着中下游中国小型企业供应链发展速度,以往中下游企业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主要依靠自身资金以及民间贷款来实现,随着社会整体经济形态发展,扩展金融渠道营销发展是中下游企业供应链渠道营销首要问题。保存金融服务本质下,中间商(例如人、经纪人)对金融产品以及服务分校分销是中下游企业供应链渠道营销的重要加入,可以帮助中小供应链完成一定渠道的产品以及服务营销,由于营销渠道相对复杂,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可以辅助直接营销策略配合中间商完成饿到营销整体流程,保障其资金正常流动,企业正常发展。
(三)银行供应链金融客户关系营销策略。
传统的金融营销主要是以交易为中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关系营销已经开始成为主体营销方式。保持与改善现有客户关系作为金融客户关系营销的主旨,并不是以发展新客户为主。
银行金融服务质量与业务领域范围是留住客户的主要因素,在技术基础上,构建企业供应链客户关系体系,根据不同资金实力的企业供应链属性,针对相应的企业实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客户推动生产发展于营销能力,建立客户经理联系制度,可以加深企业关系熟知度,对大型企业供应链实行亲密性客户服务,对中下游企业供应链实行大规模定制,灵活运用流程以及组织结构,为中下游企业供应链客户实施定制化服务。
三、小结
随着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发展以及与时俱进,现代型的银行金融供应链营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数银行并且实行了金融供应链营销保障体制,为供应链营销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且稳定了供应链客户的心理负担。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注释:
一、问题提出
美国次贷危机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倍受各国重视。但转型中的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姚先国等,2003)。金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整个社会资金集中在房地产、股市、信托等领域,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融资困难(李桂花,2015)。供应链金融作为内生性市场价值挖潜的重要工具(肖奎喜等,2010),从诞生之初便同时具备了产业和金融两种属性(王晓东等,2015),能够在供应链层面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生力军,在经济转型期以间接金融为主的当前,我国更多地强调如何强化金融创新,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模式可实现银行、供应链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各参与主体的共赢,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独具优势(马娟等,2013)。肖奎喜等(2010)指出,供应链金融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点对点”信贷机制的突破与完善,进而基于边际信誉正向提升的假定,研究认为,依托核心企业的融资路径,供应链金融服务有利于扭转中小企业信贷评级的弱势地位。由此,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的根本在于参与各方通过构建共生联盟,借助优势资源整合的创新方式,突破了中小企业在传统市场上的信贷弱势。
相对于如火如荼的供应链金融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有关供应链金融基础支撑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肖奎喜等(2009)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理念和实践模式建立在市场交易成本、委托责任及金融机构融资偏向三个命题基础之上,认为金融供应链的产生和持续发展是市场交易主体为各自利益最大化进行博弈的必然趋势。苏志鹏等(2012)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原因是相互依赖性和互惠制度以及在协同效应下优化配置的需要。鉴于理论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丰富,有学者尝试借用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来对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优势加以解析。但上述理论研究无法系统呈现供应链金融通过多方协作实现整体价值创造的过程及机理,即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点在哪里?如果是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突破,那么实现弱势信贷突破的优势来源是什么?如果资源整合是其获取优势的基础,那么又是通过怎样的整合途径获取这一优势的?本文试图借助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对供应链金融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促成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直至实现多方协同共赢的运作机理加以解析,以期丰富供应链金融的基础理论。
二、共生理论与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
自生物学领域的共生概念被引入经济学领域以来,共生理论常用于解释组织或企业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与合理共生、相互演化的机制。据袁纯清(1998)的观点,共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下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本质是系统中不同组织之间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与共同发展,通过共生单元的协同与合作,彼此间在激励中向对称性互惠共生的最终稳定状态进化。
供应链金融系统是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供应链外的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等共生单元,基于业务供需的需要和优势互补的协作共赢目标,以契约联盟的方式,按照较固定的分工合作模式,共同追求价值增值的一种共生系统(见图1)。其中,供应链上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基于某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业务购销合作关系,大企业借助与各中小企业的分工和合作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和业务的核心化,中小企业则可借助大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综合实力实现购销的稳定、信誉的提升和融资环境的改善;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供应链不仅可稳定物流客户,还可利用自身对供应链物流与信息流的掌控优势,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供应链金融业务,获取价值增值;金融企业借助供应链可低成本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可实现融资风险的可控。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都借助自身的核心业务优势与其他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并基于相互间协作实现系统整体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生产或经营效率的提高以及价值的增值等。进一步,如果存在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则整个系统将会朝着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演化。此时,各共生单元间的关系就转变成了共生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金融联盟与外界环境及其他联盟间的共生合作关系。
[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商业银行][供应链联盟][物流][契约联盟][契约联盟][资金流][信息流][契约联盟]
图1:契约基础上的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
三、资源整合理论与供应链金融中的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经济组织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基于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对自身内部不同资源或者将自身资源与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整合、配置,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过程。据郑健壮(2006)的研究,经济组织中存在着资源、能力、竞争力的递进过程,即“整合”的过程,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组织对于资源和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整合”,不仅是对于企业内部不同资源的整合,还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是经济组织产生竞争力的关键机理。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是各协作方基于协同共赢的共同目标而构建的联盟,在实现多方共赢的过程中,蕴含着各协作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见图2)。
一是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产业和金融的融合。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产业供应链的存在而存在,而金融与产业的有机整合协调,恰是供应链金融的价值所在。单个完整的供应链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最小的局部微循环,供应链金融借助多方协作,将资金完美注入并深度影响单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影响并促进整个实体经济发展(周国正,2015)。如果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不能真正把资金注入产业链,就无法满足供应链联盟的诉求,也就是失败的。
二是供应链联盟内部生产资源与信用资源的整合。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集中自身的研发、技术等优势,将生产链条上的原料、在产品、加工、组装、销售等环节分包给供应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而众多中小企业则在分工的环节集中自身优势提高原料或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这样每个节点企业在各自优势领域为联盟贡献核心能力,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势互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市场地位高、综合实力强、信用度高、融资能力强,不仅在生产链上占据资金高地,而且在间接金融市场上更受银行青睐,而供应链上的众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尽管生产原料采购或产品销路不成问题,但经常会因规模小或信息不全等遭遇融资困境。此时,众多中小企业可借助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间的真实交易背景,实现与核心企业高信用资源的整合。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 [第三方物流][商业银行][产业与金融的整合][线上资源的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生产资源的整合、信用资源的整合][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
图2:供应链金融中的资源整合图
三是第三方物流对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供应链联盟一旦将所有环节的物流打包给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则这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可以通过对自身物流流程的组织、协调、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实现商流和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从而不仅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绑定了客户,还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四是第三方物流与银行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供应链上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以及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促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的资源整合。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据自身对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掌控优势,让具有资金资源和信贷风险管理优势的银行看到了战略整合的强大前景,两者的资源整合取得了1+1>2的效果,不仅为双方创造了业务的拓展与服务的增值,更是产生了较强的外部效应,有效突破了供应链上众多中小企业的信贷劣势,保证了供应链上资金流的顺畅。
五是各参与方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基于大数据对客户企业的整体评价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提(宋华,2015)。互联网的发展使云计算、大数据成为可能,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业务的线上化和实时化,大大强化了数据和信息的即时传输,不仅提高了交易和服务的效率,更是促进了企业的信用建设,同时也强化了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管理。
四、一个分析框架: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优势资源整合
共生的本质是各共生单元借助各自优势资源或能力进行的协同与合作。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银行等共生单元基于契约联盟,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相互连接起来,并凭借各自在优势领域的核心能力开展合作,从而实现协同共赢与整体绩效最大化。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实现了生产、信用、产品、客户、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体现了一种基于整体绩效最大化或系统优化的优势资源整合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在供应链金融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将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有机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相对综合的理论解释框架(见图3)。
图3:分析框架图
如图3所示,供应链金融首先表现为供应链、物流和金融的产业融合,即借助特定的金融工具对各方核心资源进行有效集中、提炼、优化配置,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整合,以有效解决供应链联盟的资金流问题,获取整体优化的增值效应。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过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等单元的共生过程。在共生过程中,各共生单元通过贡献自身的核心资源,在各自的优势环节开展合作,相互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核心能力交互延伸。这样,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分别由效率最高的合作伙伴来完成,从而可以实现各个环节对价值链增值的最大贡献,价值链上的各共生单元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增值,从而达到“共赢”的协同效应(薛昕昀,2010)。据此,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过程同时也是各共生单元基于共赢的优势资源整合过程。
五、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机理:优势资源整合与弱势信贷突破
(一)供应链金融系统共生机制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基于各共生单元的资源整合而实现的系统协同共赢。若将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运作表示为一个简单的动力模型,显然,各共生单元的资源整合是手段,系统协同共赢是最终目标,而中间还应存在一个中介指标或中间目标,即供应链上各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突破(见图4)。供应链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之所以吸引眼球,首先在于它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在此基础上,供应链整体才有可能实现融资成本的降低,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实现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才有可能在未增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获取金融增值服务收益。同时各共生单元在整体绩效最大化的驱动下又开展新一轮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循环往复,形成供应链金融系统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源互补][同步协同][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空间开拓][系统协同共赢]
图4:供应链金融系统共生机制
(二)从优势资源整合到弱势信贷突破
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价值创造的关键点是各共生单元整合优势资源对供应链中小企业信贷劣势的突破,这既是一种资源整合效应,又是一种共生协同效应。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将资源的整合效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互补效应,对应有形资源的调用,即通过资源互补,扩大个体或整体有形资产的使用范围,使实体资产得到充分利用而实现的效应;一类是协同效应,对应无形资源的共享,即通过整体无形资产的相互共享和重用,使整体与个体提高了对实体资产的利用效率而实现的效应。邱国栋等(2007)认为安德鲁?坎贝尔的上述区分不够清晰,他指出,无论是可见资源或实体资产的组合效应,还是隐性资产或无形资源的组合效应,或者是可见资源与隐性资产的组合效应,都应该属于协同效应(资源共用效果或资源互补效果),进一步,从价值生成的角度,将协同效应区分为资源的共用效果、互补效果和同步效果三种。我们认为,有效的资源整合对应着各方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产生成本节省或价值创造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整体价值增值。协同效应的产生过程同样对应着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有效整合或充分、高效利用。从这一点而言,资源整合效应和共生协同效应实现了统一。由此,可以借用邱国栋等(2007)构建的协同效应理论框架,基于资源共用、资源互补、同步协同三个路径(见图4),对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优势资源整合到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的机理加以分析。
1. 资源共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最典型的资源共用可谓供应链联盟整体信用资源的共用。在供应链联盟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较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普遍较弱,供应链联盟整体的信用能力凭借节点企业间发生的交易关系及形成的价值循环普遍较高。具有强烈融资需求的一般是节点中小企业,它们实力较弱,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但其与核心企业或其他节点企业的商品交易关系是真实稳固的,且交易本身具有自偿性的特点。换言之,若有信贷资金支持,则信贷资金进入供应链的经营循环后,能依据上述交易关系实现增值回流,这为中小企业捆绑核心企业的信用或借用供应链整体的信用创造了条件。某一节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实是供应链联盟整体面临的融资需求,这也为核心企业向中小企业输出信用以及供应链联盟共享信用提供了激励。银行在对授信申请人的融资需求、交易背景等以及供应链联盟整体的行业状况、市场份额等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基于供应链联盟整体开展的结构授信模式,实现了节点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联盟整体的信用共享,有效地规避了节点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融资弊端。
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另一主要的资源共用是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客户资源共享。供应链金融客户与物流企业客户高度重叠,在当前物流外包的趋势下,抢占供应链联盟、以供应链联盟为单位提供物流服务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的不二选择。提供供应链融资的商业银行同样面临发展供应链联盟客户的需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共享客户资源的激励,提升了两者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合作意愿和合作力度,促进了共生系统中金融和物流的融合。这显然有利于解决各供应链联盟中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2. 资源互补。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的资源互补主要体现在金融和物流的协作方面。金融业与物流业在面对供应链贸易背景的视角上,具有天然的利益和价值契合点:供应链融资的产品运用很多都涉及物流的控制,物流企业充当银行人的角色,监管信贷的支持性资产,并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银行提供预警,获取物流服务以外的金融增值收益(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同时,银行也基于物流的控制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对信贷资金流向与流量的控制与管理。显然,这里的资源互补指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仓储、动产监管等专业服务优势与商业银行的资金、金融产品设计、信用风险管控等资源、技术优势的互补。除供应链联盟信用资源共享外,物流与金融资源互补是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实现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的又一关键。商业银行正是基于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交易的背景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控制和信息流集成,来为供应链上的授信申请人量身定做结构性授信安排和差异化融资服务。这里,商业银行将物流控制视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变量。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企业之间交易的流动资产,比如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为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供应链金融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于信贷支持性资产的监控,替代了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抵押。这一替代有效缓解了其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不足的难题,实现了以真实交易关系和流动资产作为信贷支持资产的创新。物流控制不仅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且突破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劣势。
3. 同步协同。在供应链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均为独立的企业个体,彼此通过显性契约(合同等)或隐性契约(长期合作衍生出的信誉等)构建了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这种基于契约关系的多方资源联合,要想获取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必须实现各方资源的快速、高效集成和低成本、高效率整合,即各方资源的同步协同。同步协同意味着协作效率的提高,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企业集合通过信息技术的联结和控制,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和资金流活动,进而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集成和同步的控制,达到企业间生产系统或经营系统的同步化协作运行(邱国栋等,2007)。基于信息化的同步协同是信息流的快速形成和传输过程。供应链金融中,不管是交易物质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过程,还是资金在供应链中的周转过程,都需要信息流的引导和整合,以减少各环节的停顿时间,因此,基于信息化的同步协同还是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高效整合的过程。
同步协同对应着各共生单元的线上无缝对接以及共生系统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即时对接,直接效应是协作效率提高下的交易成本节约,因而是供应链金融突破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又一关键,是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的技术基础。首先,供应链联盟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信息的即时对接,提高各参与企业的响应速度,降低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这显然有利于供应链联盟整体竞争力和信用的提升。其次,供应链联盟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信息与物流信息的对接,不仅可以实现物流对商流的提前安排,提高物流周转的效率,还可以实现交易过程及物流状态的可视和透明,强化物流管理的效果。再次,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同步协同可实现物流信息与资金流信息的对接,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收集商流、信息流,及时向商业银行呈现支持性信贷资产的状况、流向和流量,为银行授信、授后跟踪和快速应对创造了便捷条件。最后,商业银行和供应链联盟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与资金流的对接,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请求提前安排资金,使资金快速介入供应链参与周转,这不仅能为授信申请人和供应链联盟带来财务成本节约,还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信贷增值回流的顺畅与加速。基于互联网、对接各共生单元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是同步协同的技术保障。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形态(宋华,2015)。
六、结论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试图构建一个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理论框架。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创造体现为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共赢。供应链金融系统是各参与主体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共生系统,各共生单元协同共赢的关键是共生系统中介目标的实现,即对于中小企业信贷劣势的突破,而实现这一突破的重要手段则在于各方优势资源基于三方路径的有效整合:
一是资源共用,包括供应链联盟中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整体信用资源的共享以及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于客户资源的共享。前者使得中小企业借助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关系提升了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后者保证了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热情,巩固了共生系统的稳定性。
一、供应链融资的基本界定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金融机构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背景和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交易行为所产生的未来收益为直接还款来源,将供应链上相互关联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一个产业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在产、供、销链条中资金的稳定和流转顺畅,实现多方共赢的新型融资方式。
其前提要件包括真实交易背景和核心企业信用[1]。真实交易背景是指在融资时,上下游企业需提供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合同、发票等票据,银行围绕单笔交易进行业务操作和还款保证。只有具有真实交易背景,银行资金的流向才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即沿着供应链的“产―供―销”链条指向最后交易的完成,目的在于直接取得该项交易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如果没有真实交易背景,便失去了直接还款来源,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给供应链融资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供应链融资的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核心企业信用。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他的信用主要受企业规模、长期的财务状况和所处行业前景等方面的影响。由于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低,信用评估困难,如果没有核心企业信用的注入,那么就会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银行不会为其提供融资。
一般来说,供应链融资具有四个特点。第一,融资需求具有连续性和循环性。第二,资金运用具有对应性和封闭性。融资资金的运用与具有真实背景的单笔交易相对应,即只提供给该交易用于供应链中上下游配套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银行通过票据的可视化平台控制资金流向,形成与其他无关交易的一道屏障,从而实现其封闭性。第三,还款来源具有自偿性和确定性。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还款来源为供应链中贸易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银行通过监控核心企业参与的贸易活动中的货权、物流和应收账款,以保证现金回笼[2]。第四,风险具有转移性和扩散性。转移性主要体现在由于核心企业信用的注入和对真实交易背景的依托所带来的信用风险的降低,同时由于涉及参与方的增多和银行监管的需要所带来的操作风险的提高。扩散性是指供应链中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带来的影响程度也会随着供应链扩散。供应链是合作的连接桥梁,同时也可以成为风险扩散的传导器。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参与方一般涉及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和支付结算服务主体和供应链金融支持型企业。其中,资金需求主体包括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资金供给和支付结算服务主体目前主要是商业银行,还有少数国内领先的供应链公司。供应链金融支持型企业涉及物流仓储企业、担保、保险公司等。
二、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预付款类融资模式、存货类融资模式、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各模式往往与不同的生产经营阶段相联系。
在采购阶段往往采用预付账款类融资模式。其中,已经被普遍应用是保兑仓业务,后者属于担保提货的范畴。保兑仓(厂商银)业务是指上游供应商(卖方)、下游融资企业(买方)、仓储监管方和银行四方共同签署合同,在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买方向银行申请贷款额度,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储监管方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仓储监管方负责监管,银行控制提货权,以此实现买方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融资模式。银行承兑汇票是该模式下的主要银行产品和金融工具。基于保兑仓和仓单质押的基础上,物流公司除负责监管、存储质押品外,还向银行承诺若融资企业无法按时归还银行敞口资金,由物流公司负责变现质押货物并补足银行敞口。
在营运阶段往往采用存货类融资模式,后者主要的动力是质押。该模式具体涉及动产质押业务和仓单质押业务。动产质押业务是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仓单可以作为货权凭证进行质押。仓单一般是指仓储方接受货主的委托,将货物入库以后向存货人开具的说明存货情况的存单。至今,国内的融资模式主要以存货类融资为主。
在销售阶段往往采用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保理融资,属于提前支付融资的形式。保理融资又称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一般是卖方(供货商)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保理融资与其他融资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机构采用无追索权买断,只要承购了应收账款,在信用限额内,金融机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三、与相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一)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
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对供应链成员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资金运作成本,并为供应链金融创造价值的管理系统。狭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软件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支付、结算、融资和技术解决方案等服务[3]。供应链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最核心的业务[4]。供应链金融不仅包含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个别的财务管理和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管理,而且包含整个供应链企业的融资活动,以及整个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专业、增值)活动[5]。
本质来看,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融资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我国而论,我国的供应链融资是以银行为主导的、以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为目标的服务。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供应链融资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此外,在实际操作时,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金融也往往不做严格区分。
(二)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的关系
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虽然都涉及了资金流和物流协同控制,又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受众,但却是服务于不同融资对象的融资方式。
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业务而开展的金融服务,物流企业作为提供融资的主要运作方,为所有符合其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物流企业为贷款企业提供物流监管及相应的融资及金融结算服务,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服务活动。
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的不同,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及综合模式。资本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具体又包含四种典型模式:仓单质押模式、授信融资模式、买方信贷模式和垫付贷款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其流通模式具体有两种:替代采购模式和信用证担保模式。综合模式是资本和资产流通模式的结合[6]。
供应链融资是基于物流、供应链管理、合作、金融的交集,在跨组织的层面上通过计划、指导和控制资金流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7]。供应链融资是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以后的高级物流金融形式,是目前针对供应链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8]。
深入区分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需考虑两点:融资需求方是否为核心企业、为自身融资还是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
此外,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管理和金融物流等也有区别。物流金融管理和金融物流过分强调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一致,而忽视了专门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可以提供整个供应链的效率[9]。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金融 资金流优化
引言
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作为当代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通过功能间和企业间的整合来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解决物流和信息流的设计和优化,供应链中企业间的资金流经常被忽略。近几年,供应链中金融资源的流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引起学术研究的极大关注,而供应链金融以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金融安排,增强了供应链成员信贷可得性,减少了整个供应链成本。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资金流优化的相关问题。
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流和资金成本问题
供应链管理以构成供应链的各种流的整体优化为理念。在过去20年里,企业通过流程改进技术彻底地改变了其实物供应链。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的应用导致信息供应链的跨越式进步。然而,却很少有人改进财务供应链。每个企业依然根据固定的规则运营,如标准的支付和折扣条款,没有人注意到资产和负债对每个贸易伙伴的相对价值。每个贸易伙伴只实施内部优化,没有考虑贸易伙伴之间资金流的优化(Siva Padmanabhan,2007)。
(一)供应链中冻结了大量的运营资本
当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进行实时交换、货物在订货24小时内送达的同时,人们仍然要花30-45天完成财务交易,因此,在结算周期中冻结了大量的运营资本(Siva Padmanabhan,2007)。据估计,运营资本成本超过500强企业收入的1%。运营资本优化传统上属于企业财务功能的范围,导致人们仅关注现金的利用率和提高现金收益率。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功能受交易过程的有效性驱动,而不是以改进财务供应链为目标。
(二)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资金流短缺问题严重
对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而言,资金流问题更加严重,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困境。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弱小,在供应链中面临着大型企业的压迫。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提供商Demica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73%的欧洲大型企业一方面不断向供应商施加降价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延长向这些供应商付款账期,导致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供应链也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三)供应链伙伴的融资成本较高
Aberdeen-Group(2006)研究表明,供应商在融资上受到更多的限制,并且比核心企业支付更高的利率,这导致了供应商的高成本和更高的销售成本。在寻求供应链成本最优化时,融资是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他们发现,融资成本占成品的4%,而且几乎没有公司从战略的角度看待融资成本,然而它们确实能带来更多利润。关注主要贸易伙伴的金融优势和劣势的企业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利润。
供应链金融的界定及系统构建
近些年,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合作和金融等问题已被广泛探讨,然而供应链金融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
(一)供应链金融的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国外学者在对供应链资金流优化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Erik hofman(2005)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基于操作层面给出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合作和金融交叉领域,供应链金融是为供应链的两个或多个组织提供的一种方法,包括外部服务供给、通过计划共同创造价值、引导和控制组织间的金融资源流动,在确保各自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的同时,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分享关系资源、能力、信息和中长期合同风险。
Hans-Christian Pfohl,Moritz Gomm(2009)则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企业间融资的优化,也是融资过程在客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整合,以便增加所有参与企业价值。供应链金融的任务是通过更好的相互调整或供应链中完全新的融资概念来节约资本成本。供应链金融可以给企业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融资,因此,有学者将供应链内部企业间融资称为“供应链金融”(Daniela Fabbri,Leora F.Klapper,2009)。
供应链融资是世界范围内小企业和大企业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Petersen and Rajan,1997)。供应链融资的一个有意思的特征表现为:许多企业使用商业信用不仅为自身的购买筹措资金,而且还提供融资给它们的客户,这种模式在规模较大的上市企业和受信用约束的小企业间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中包括了许多相关的概念,如:供应链融资、金融供应链、财务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等。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指供应链企业间金融资源的流动。从狭义上看,Supply Chain Finance可以译为供应链融资,是利用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获得更有成本效益的融资。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框架
Hans-Christian Pfohl,Moritz Gomm认为研究供应链金融必须考察供应链中的某项资产是由谁以什么条件提供的,这三个维度总括起来形成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框架。
1.供应链金融对象。融资的对象可以是固定资产,根据Christopher的研究,构成物流网络的生产设施和库存,清关和运输所需要的设备,以及固定资产都被整合到供应链中。运营资本包括流动资产的所有项目,它在一次生产周期或至少一年内被再转化成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减去短期负债就是运营资本净值。考察资金流的一个主要数据是资金周转周期,它反应了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中动态和整体的净运营资本的绩效,计算方法如下:
资金周转周期=平均周转周期+应收账款期限-应付账款期限
2.供应链金融参与者。Lambert(1998)认为供应链金融参与者主要包括供应商、客户和作为供应链主要成员的核心企业,有时物流服务提供商被认为是支持成员。如果从资本转移和金融服务的角度扩大供应链,它的范围就变大了。
Pfohl(2003)认为,供应链金融参与者范围还包括财务供应链、广义和狭义的金融中介组织,如: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保付公司、投资公司和私人股本公司等。
3.供应链金融工具。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规模包括三个方面:多少资产(融资数量)需要被融资多长时间(融资期限),以什么资金成本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融资规模*期限(时间)*资金成本率(%/时间)
资金成本率由投资的期望收益和投资者的期望风险、外部债权人的需求和企业的融资结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决定。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方法只考虑到融资规模和融资时间,例如:准时制生产或其他库存优化方法,而供应链金融则在研究中明确加入了融资的资金成本率。
(三)供应链金融系统构建
根据Erik hofman(2005)的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构成主要包括核心企业和一级供应链合作伙伴及潜在服务提供商,企业间的合作还会扩展到二级供应链成员,直至满足最终需要的完整的供应链(见图1)。企业间的财务和运营活动紧密连接并相互依赖,上部(财务方面)的合作或下部(运营方面)的合作,只表示了次优化,潜在损失的利益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获得。供应链金融系统涉及财务职能、制度和供应链方法的合作,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为了减少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必须选择一个企业整合和管理供应链,连接不同的经营过程。
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资金流优化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通过连接买方、供应商和金融机构,以为企业提供运营资本融资为目标,连接了供应链项目和融资决策,加速了供应商的现金流,最终目标是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资本,减少供应链总成本,增加供应链弹性。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资金流影响的研究,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供应链财务方面的影响,即利用供应链贸易伙伴的资金成本差异。许多美国的企业与其坐落在新兴市场国家的供应商相比,美国企业的资金成本更低。Aberdeen-Group(2006)的研究表明,在相关供应链交易中,将金融负担向具有最低加权资本平均成本的企业转移的战略,使按照不同资金成本运作的供应链产生更高的利润。
(一)通过供应链内部企业间融资优化供应链资金流
Hans-Christian Pfohl和Moritz Gomm根据资金成本由融资资产和资本成本率决定,从资金成本率的角度,构建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阐明如何利用供应链中不同的再融资利率来减少整体的融资成本,同时指出供应链内的信息能够被用来减少投资风险和供应链内融资项目的资金成本。
其研究假设一个需要资金的实体N计划为项目P融资。模型包括两个参与者的供应链和金融市场(外部的),由于不同企业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给双方企业资本的利率不同。供应链内部,存在其他的投资替换产品,一个企业能被另一个企业资助。因此,企业N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通过外部投资者K(金融市场)或供应链内部企业G获得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如图2所示。
模型涉及的变量如下:企业再融资利率iN,iG;供应链中潜在投资者G的信息水平p;项目的实际回报率rproject,G给项目P融资要求的回报率rG=rG(iG,p);G的供应链融资运营收益y(供应链融资的外部影响);供应链中以较低的成本c进行信息传递的可能性。
在该模型中,供应链外部投资者K不能判断项目P成功的可能性,但知道公司G和P的总体风险,假设公司G的财务可靠性高于公司N,则iG
其研究通过分析无信息成本和有信息成本条件下单周期静态模型,认为供应链融资在一定条件(rproject;p;y;iN;iG)下,存在一个回报率rG,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供应链金融将供应链内的参与者转变为中介机构,为其它企业提供融资,它能部分地克服银行和筹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风险,使筹资者以较低资金成本获得融资。
(二)有金融机构参与的供应链融资对资金流的优化
William Roland Hartley-Urquhart(1998)认为供应链融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准时制借款”,就像物料计划的“准时制”一样,供应链融资要减少由于供应链伙伴没有协调它们的需求而产生的低效率。很多情况下,供应方的资金成本比买方的资金成本高。如果采用应付账款融资或卖方融资等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使供应方以买方的较低融资成本融资。
应付账款融资潜在节约价值,可以通过对供应链内每个企业的净营业周期评估来考察。商业周期中资产可以被认为是由供应链每个参与者的库存和应收账款构成。在传统供应链中,通常供应商承担了最大的融资负担,在净营业周期中,占用供应商资金的天数约为70%,占用买方(制造企业)资金天数仅为30%,而买方相对于卖方却拥有较低的资金成本率。潜在的供应链成本的节约可以从供应链融资公式中得出:
其中,V表示年批发价值链成本节约率;n表示参与企业数量;P表示参与企业年价值链贡献比例;d表示参与企业为价值链融资的天数;t表示供应链的净商业周期;Δ表示资金成本率与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利差;D表示供应链参与企业最低资金成本率与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利差。
应付账款融资减少了供应链中拥有较高资金使用成本的供应商的资金占用,保证供应链的资产转换周期的资金成本尽可能最低,从而优化了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由于供应商利率成本的节约,买方可以获得额外的应付账款天数,从而增加买方的股东价值。另外,可以更好地激励供应商降低销售价格,或作为供应商的低价的补偿。
(三)物流金融对供应链资金流优化的影响
Stemmler and Seuring是最早使用“供应链金融”的作者之一,他们论及由物流产生的资金流的控制和优化。由物流引发的财务过程包括:库存管理、处理物流引发的资金流,以及对物流即刻反映的支持过程,如:库存风险管理。供应链中资金流优化的一种方法是“物流金融”。Erik hofman(2009)从物流和资金流的关系分析中发现了对物流金融的需求。他认为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存在与库存相关的利益冲突。在供应链中,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经常遇到物流和资金流的临时分离。一方面在发货时发票没有签发,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管理允许一定的支付期限,结果导致销售企业需要资金来弥补其中的资金缺口。
供应链参与者的困境导致了对集成的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Stenzel提出:“物流服务提供商除了提供物流服务,还有金融服务”;Steinmuller考察了物流不动产融资的可能性。
Erik hofman(2009)探讨了基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认为物流金融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能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还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
结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让大企业的信用条款延伸到他们的供应商,并且能够利用应收账款的信用质量,使他们的合作银行以优惠利率为其供应商的未偿付票据提供融资。供应链金融可以显著优化供应链资金流。从整体上看,供应链金融减少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而不是将成本从一个供应链成员转移到另一个成员。对买方而言,通过增加应付账款天数和降低库存减少了运营资本投入;减少整体借贷水平和成本;增加现金流。对供应商而言,供应链融资能够降低供应商资金成本率,并尽早取得货款。供应链金融战略的实施,对于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Siva Padmanabhan,G.V.Ganesh.Applying Classical SCM Techniques to Tap Savings[J].SETLabs Brifings,2007,5(3)
2.Aberdeen Group.Supply Chain Finance Benchmark Report[R],2006
3.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Logistic Management-Innovative Logistikkonzepte,2005
4.H.-C.Pfohl,M.Gomm.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Res.,2009(1)
5.William Roland Hartley-Urquhart.Supply chain financing system and method[P].United States Patent,1998
6.Erik Hofmann.Inventory financing in supply chains-A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39(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