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效率;DEA;实证分析
引言
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EIP)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形态,也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和未来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EIP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学原理为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将环境污染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然而目前国内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因此,如何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效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外针对生态工业园区效率评价的研究开始较早。B.De.Benedetti[1](2002)等对ORMA(生态工业园区资源使用和废物管理最大化)项目进行了研究。将生命循环评价(LCA)方法和剑桥管理选择器(CES)方法结合起来,试图在可替代解决方法中对成本、绩效和环境影响进行权衡。Jim Altham和Renvan Berkel(2004)[3]利用三底线法(triple bottom line accounting),对澳大利亚Kwinana工业共生体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Anna Wolf[4](2007)对瑞典森林工业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电力价格、石油价格、树皮价格等因素变动,以及有无绿色证书的情况下,工业共生体与非工业共生体的成本变化情况。
国内对生态工业园区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元炯亮[5](2003)在3R原则、系统性、动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五条原则的基础上,将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四类指标: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网络指标和管理指标。黄d等[6](2004)建立了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指标层的层次结构模型,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发展协调度三个角度建立了一套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黄海凤等[7](2005)采用专家咨询法,从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管理指标和生态指标四个方面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刘景洋等[8](2007)根据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将生态工业园区分为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三种。然后借鉴层次分析法思想,从经济发展、物资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4个部分选取了21个指标,构建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薛捷等[9](2009)建立了基于DEA评价方法的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系统的投入和产出组成,从经济、资源和环境3个方面对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选出评价指标。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于上海市生态工业园区2010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发展效率分析和差值分析,找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其效率改进的方向。进而明确提高生态工业园区效率的途径,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同时为监管当局评估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成果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DEA是1978年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所创立的,是以数据点的外包络面为基础的数学规划方法。DEA评价具有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部门或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有效性,可广泛使用与业绩评价。由于DEA所需指标少,各测量指标间无需统一单位,无需知道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也无需任何权重假设,从而保证了原始信息的完整,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影响。基于上述显著的优点,近年来,DEA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DEA众多的应用领域中,却鲜少见到其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绩效评价。刘巍等[10](201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24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为园区未来环境调控提出定量化的调整建议。本文拟以上海市9家生态工业园区为例,创新性地应用DEA方法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给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并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可持续方法提供积极地建议。
1.2数据包络分析法相关模型
DEA相关模型的主要形式有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是最基本的DEA模型,是研究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基于规模收益是常量的假定来评价决策单元的技术有效性的。BCC模型基于规模收益可变的鉴定来评价决策单元的技术有效性,从而避免了技术有效性受规模有效性的影响。
本研究的决策单元是生态工业园区,由于存在人员配置,企业规模,资金约束等因素,存在规模收益可变的情况,但CCR模型仅能对决策单元的总体效率进行评价。而无法对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评价。故本文选用BCC模型来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技术有效性。该模型表达式为:
2、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决策单元的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市9家生态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家通过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验收,3家已获得批准建设,其余2家为市级生态工业园区。
2.2指标的选择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园区有其特殊的组织形式。只有实现经济上的发展,才能使生态工业园区长久地生存下去。考虑本次评价的目的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影响生态工业园区经济绩效的指标作为关键评价指标。其中输入指标选取从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输出指标选取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测度指标为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和规模收益。
2.3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2010年国家环保局、各生态工业园区统计数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等。搜集整理的数据如表1所示:
3、研究结果及分析
利用DEAP2.1进行效率测度,得到2010年上海市9家生态工业园区的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和规模收益情况,如表2所示。
3.1效率分析
由表2可知,总体而言,上海市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9家生态工业园区中只有4家技术效率为1,是DEA有效率的。其余5家均为DEA无效单元,其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并未达到最优。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技术效率分别为0.655和0.518,处于很低的水平,说明这两个生态工业园区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虽然规模无效,但是接近于1,且规模收益处于递增的阶段,因此认为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导致其技术效率低下根本原因。而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纯技术有效,规模效率仅为0.518,由此认为导致其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率过低。青浦工业园区和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中等水平,且青浦工业园区规模收益处于递减的状态。
3.2差额变量分析
DEAP2.1的分析结果显示了每个生态工业园区各项指标的目标值,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把原始值和目标值列在一张表中,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需对产出投入进行调整优化的工业园区主要是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浦工业园区。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还需要分别提高50%和77%,而从业人员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较为合理,可以保持。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业人员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合理,可以维持;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需要分别提高13%和19%。青浦工业园区从业人员数过多,需要缩减23%;固定资产投资较为合理;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较低,应该分别提高16%和66%。
4、结束语
本研究着重测度和分析了相对效率,目的在于评价上海市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绩效,推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通过对上海市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并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资源配置相对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生态工业园区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其改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给出各生态工业园区的优化建议,对未来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B De. Benedtti, S Rollino, G L Baldo, F Rutter. Material se-lection in a eco- industrial park for an environmentally-conscious design[C]. Japan: Proc 5th Int Conf EcoBalance, 2002.
[2] A.Haloy, M.Sayisaka, A.Znaba. Industrial ecology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C]. Michigam: University of Michigam, 2003.
[3] Jim Altham, Ren van Berkel. Industrial symbiosis for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n update on Australian initiatives[C]. Man-chester: 11th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2004.
[4] Anna Wolf, 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Swedish forest industry[J]. Progress in Industrial Ecology, 2007, 4(5): 348~362.
[5] 元炯亮.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保护, 2003(3):38~40
[6] 黄d,陈森发,周振国等.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J]. 科研管理, 2004, 25(6):92~95
[7] 黄海凤,张宏华,蔡文祥等.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3(4):379~382
[8] 刘景洋,乔琦,姚扬等.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J]. 现代化工, 2007, 27(7):58~61
[9] 薛捷,周景博,罗宏等. DEA在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8):37~40
[10] 刘巍,田金平,李星等.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绩效研究[J]. 生态经济, 2012(7):125~128.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二、工业园区金融市场基本情况
工业园区金融机构情况(我不知道情况,让你们自己写)。截止2012年X月末,园区企业在全县银行各项存款余额XXXX万元,比年初净增加XXX万元,增长XX%;各项贷款余额XXXX万元,比年初净增加XXX万元,增长XX%。
三、工业园区金融市场存在的不足问题
工业园区企业发展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融资难,主要是工业园区刚起步,各方面建设有待加强,缺乏大型优势投资项目,达到银行放贷条件比较难。同时银企结合不够紧密,使得贷款难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归纳起来有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对园区企业贷款营销观念不强,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后贷款权限上收,不少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没有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难以调动信贷人员积极性,惜贷现象严重。
二是企业担保形式单一,无法满足企业银行风险防范要求,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流动性强、变现快的有效资产,符合贷款要求的抵押物相对较少,加之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难以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企业为其提供担保,使其难以融资。
三是部分企业内部管理不健全,财务经营管理比较混乱,会计报表资料不全,银行很难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大多数不符合贷款条件。
四是银企对接不够,由于金融机构没有建立与企业直接的面对面的信贷营销机制,使部分优良企业不能得到银行信贷的及时支持,由此出现了好企业、好项目银行不一定发现,差企业、差项目,银行又不能支持现象。
四、邮政银行业务切入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行对工业园区企业、项目的调查显示,工业园区重点在建项目X个,总投资XXXX万元,融资贷款需求XXXX万元;有XX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需要流动资金、技改扩建项目资金XXXX万元,融资需求总额XXXX万元,需要各金融部门予以大力支持,下面就邮政银行业务如何切入工业园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邮政银行一是要在工业园区设立二级支行,兴建营业办公楼,扩大营业面积,安装了ATM、设立贵宾室、增加人性化服务设施,充实柜面人员,提高为工业园区金融服务的水平,增强邮政银行在工业园区的社会影响力,打响邮政银行的服务品牌。二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营销工作的组织管理,成立园区营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与县政府、园区管委会及入园企业的沟通协调,制定营销策略和措施;组成业务宣传小组,对入园企业宣传邮政银行业务产品;成立信息小组,对入园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收集市场、行业、政策信息,全面收集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金融产品的需求情况。三是要设计产品营销运作新模式,客户经理深入入园企业实地了解情况,采集入园企业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动态建立《园区企业信息档案库》;通过筛选信贷客户,明确重点营销对象;推行首席客户经理制,对企业进行一对一分类营销;业务操作实行首问制、限时办结制及督办制;加强产品售后跟踪服务,分层落实客户维护管理责任。
2、加快各类业务发展。一是加快发展公司业务,通过为入园企业开设公司账户,确保存款增长;入园企业资金沉淀,对邮政银行是一笔可观的资金流,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快发展中间业务,通过邮政银行为入园企业开展代收代付、电话转账等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三是加快发展信贷业务,放贷款给入园企业,并做到有效回款,增加信贷业务收入。
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打造诚信金融、诚信企业,加大对入园守信企业的信贷倾斜,促进入园企业诚信意识不断提高。要加大对金融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对入园企业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防止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增加对入园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切实解决入园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问题。
4、建立新型银企关系。邮政银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贷款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要克服零风险的信贷意识,转变观念,积极开拓客户市场,加大对诚信企业、优势客户的信贷支持,发挥资金效益,提高银行自身的投资回报率。邮政银行要帮助入园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使入园企业从产品档次、开发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做到规范经营,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提高企业的资信度,增强邮政银行对入园企业投放信贷资金的信心。入园企业遇重大经营事项要及时与邮政银行沟通,反馈信息,定期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发展策略等。通过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加强银企业务合作,促进银企双赢。
近期,通过对区xx工业园区的全面深入调查,找出了目前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并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概述如下:
一、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呈现的几个特点
近年来,xx街道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全街投资建设的工业园区共有6个,其中广场工业园、三里工业园、熊咀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广场科技创业园正在筹建中。6个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3.5亿元,规划用地约600亩,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建成园区面积385亩,引进工业项目35个,引进资金3.3亿元,其中引进投资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5000万元项目2个,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3家。园区经济在街道发展越来越快,主要呈现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园区规模逐步增大。街道先后建设的三里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熊咀工业园、广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特别是XX年兴建的广场工业园,占地达到200亩,引进企业投资总额达到1.72亿元以上。同时,即将动工的广场科技创业园的面积和投资规模更大。由此可见,街道园区建设规模呈逐步扩大之势。
二是园区功能逐步增强。已建成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了水、电、路、话、网络五通,完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如广场工业园,厂房全部是标准化厂房,办公、住宿、仓储用房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园区功能十分完备。
三是入园企业逐步增多。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看重这块热土。截止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个,新引进项目个数占入园项目总数的70%。预计今年园区工业企业将达到40多家。
四是园区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增快。XX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家,是XX年的4倍。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3家。
五是入园企业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家中有9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六是社会贡献逐步增加。从税收上看,XX年园区实现税收478万元,分别是XX、XX、XX年增长67%、48%、23%,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从社区集体增收上看,XX年社区集体从园区获取租金收入415万元,占集体纯收入总额的22%,分别比XX年、XX年、XX年新增收入391万元、241万元、160万元,园区对社区集体增收的总计贡献份额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从安置就业上看,园区目前就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其中,XX年新增就业人员400多人,仅社区在园区就业居民就达300多人。
二、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从现有的工业园区情况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份额较小。机械加工、电子、农产品加工是目前园区主要产业,由于产业和产品的特色尚未形成,产品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园区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联系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导致园内企业既无协作配套关系,又不能形成簇群效应,弱化了园区整体竞争力,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2、资金融通渠道不畅。无论是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入园企业维持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政策性扶持力度小而且慢,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得到有效拓宽。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街道五个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起点不高,布局上处于散、小状况,整体功能上还不健全,加上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原因,有的企业没有相应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配套资源,缺乏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有的企业满足于现状,不愿承受企业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不愿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有的入园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各职能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三、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1、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继续把支持和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街道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及时处理和引导好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道路、供水、供电、城市交通、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与园区建设同步,使企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抓好广场科技创业园项目的启动和建设。督促项目主体尽快落实资金,实实在在搞好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促进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三是要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加强与外地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嫁接一批大项目,新上一批好项目,力争全年新上工业重点项目5个以上。
【关键词】金融支持 园区发展 政策研究
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的承载平台;是营造投资环境,加快产业培育,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都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快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步伐,使工业园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我国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建设经验不是很丰富,在各级政府加快工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凸现出了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定位不明、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投资偏低、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各金融机构在面对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时,如何把握金融政策支持的重点和难点,为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切实发挥出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保障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保山市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保山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契机,着力实施“工业强市、园区强工”战略,积极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和全省工业园区经济会议精神,认真按照《云南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积极打造工业园区平台,构建强劲产业集群,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据统计:2012年末,保山市共有工业园区5个。其中:省级重点工业园区3个;县级工业园区2个。5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47.3平方公里。
(一)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园区规模稳步扩大
近几年来,保山市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来构筑工业发展的新平台和突破口,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目前,保山通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成了以保山市工贸园区、腾冲县工业园区、保山市水长工业园区、龙陵县硅工业园区和昌宁县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工业园区等5个工业园区为代表的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工业园区。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末,保山市5个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19.3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9.03%,占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的比重达12.9%。园区企业数达249户,其中:新入园区企业数18户。
(二)工业园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盈利状况较好
近几年来,保山市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优化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入驻园区聚集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园区入驻企业个数不断增加,产业集群化不断显现,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度明显提高。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末,保山市各极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3.96亿元,同比增长52.03%;实现工业增加值29.33亿元,同比增长48.16%;实现销售收入83.09亿,同比增长52.13%;实现利润5.38亿元,同比增长22.13%;实现税收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21.28%;园区从业人员达到26129人,同比增长11.2%。
(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工业园区积极加大了以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不但保障了入园企业的生产需要,也逐步增强了对外来企业落户的吸引力。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末,保山市各级工业园区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5.82亿元;入园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29亿元;园区标准厂房竣工面积达26.6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保山市各极工业园区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有效提升园区软环境综合实力。据统计:截止2013年7月末,保山市各级工业园区实际引进到位资金8.76亿元,同比增37.2%。
二、保山市金融支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结合工业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云南省金融支持工业园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认真分析工业园区的信贷资金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支持工业园区发展思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园区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机制,较好地满足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
(一)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园区贷款总量不断增加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结合工业园区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出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资金保障作用。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工业园区建设的信贷资金需求,逐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末,保山市固定资产建设贷款余额达109.04亿元,比年初增加15.91亿元,增长17.09%。其中:金融机构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全市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2800万元。主要用于工业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二是工业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满足了工业企业的合理信贷资金需求,为保山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末,保山市工业贷款余额达78.15亿元,同比增加1.68亿元,增长2.19%。工业贷款占全市贷款总量的比重达22.75%。
(二)金融支持重点突出,园区重点产业信贷需求得到满足
目前,保山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已经达到了249户,从入园企业所涉及的行业来看,制造业企业较多,达到了180户,占园区企业的比重为72.29%,占比较大。其次是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企业户数分别为21户和9户,所占比重分别为8.43%和3.61%。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将信贷投放与工业园区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持续加大对园区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制造业、采矿业及批发零售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末,保山市制造业贷款余额达28.1亿元,同比增加2.81亿元,增长11.13%;采矿业贷款余额达6.76亿元,同比增加0.28亿元,增长4.25%;批发和零信业贷款余额达27.13亿元,同比增加5.96亿元,增长28.14%。
(三)金融支持符合政策导向,园区产业薄弱环节信贷支持有所增强
目前,保山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中,中小微企业达到了191户,占园区所有企业的比重为76.71%;农村企业达到了156户,占园区所有企业的比重为62.65%。中小微企业、农村企业构成了工业园区企业的主体。近几年来,保山市各极金融机构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积极推动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切实改善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和农业实体经济领域充分发挥出了信贷资金保障作用。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末,保山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70.29亿元,比年初增加5.76亿元,增长8.92%。农村企业贷款余额达78.87亿元,比年初增加7.79亿元,增长10.97%。其中: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49.84亿元,同比增加1.86亿元,增长3.87%。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信贷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有效缓解了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农村企业的融资困难,促进了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四)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园区融资环境得到改善
近几年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根据工业园区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金融延伸服务、流动服务,综合运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企合作等多种金融渠道和平台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企业账户开立、结算、理财等银企对接方面积极加强辅导和咨询,有效满足了工业园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各工业园区信用担保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担保与反担保服务,积极扶持工业园区企业的发展,切实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保山市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保山市工业园区仍处于积累阶段,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目前,保山市工业园区完成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园区建设的启动资金主要靠行政推动。但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2012年,保山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实现35.55亿元,很难安排大量资金用于园区的基本建设。同时,企业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也没有进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投资建设方式,直接影响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由于保山市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晚,水、电、路及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加之政务服务、公交、邮电、商场、医疗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园区的产业集聚平台作用还不明显,制约了项目的引进和园区的发展。
(二)园区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高
一是园区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目前,保山市工业园区企业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普遍表现为技术装备落后,发展潜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二是园区产业配套难。目前,由于保山市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主要以矿产品采选、冶炼等初级加工为主,轻工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物资源初加工为主,产品主要以资源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较短,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难于延伸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协作发展。
(三)园区部分企业融资存在困难
一是信贷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流动性总量控制背景下,金融体系内信贷资金较为紧张,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上也趋于谨慎,而园区内的中小微企业作为弱势群体,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或获得信贷资金的成本较高。二是园区部分小微企业融资存在困难。目前,园区内部分小微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微企业往往存在自有资金不足、抵押物缺乏的情况,同时,自身经营管理不规范,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不高,这些因素加大了小微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三是新办及新引进企业融资较难。目前,园区大部分企业是新办企业和外来的招商引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没有银行信贷合作基础和经验,很难进行银行贷款,即使企业用地、厂房、机器设备等进行抵押贷款,贷款额度也很小。
(四)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作用有待加强
一是差别化信贷政策导政园区部分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目前,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推进,贷款下限全面放开,真正能够享受利率优惠的大多数为大型企业,而作为小微企业仍然要承受较高利率,利率差别化进一步明显,这将导致小微企业将以较高利率获得贷款,使小微企业财务负担较重,融资成本较高。二是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高度集中限制了信贷资金的投入。目前,大部分银行的信贷管理权几乎全部上收到上级行,信贷计划由上级行下达,信贷产品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各银行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大型工业企业、造成了资源分配在工业园区企业发展中的严重失衡,不利于工业园区的整体全面发展。
四、保山市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工业园区加快发展
一是制定加快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切实加快园区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产业发展扶持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拟定、出台和实施,不断推进园区软环境建设步伐。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园区开发投融资公司,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园区土地、标准厂房等资产和设施抵押融资等建设模式,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降低入园项目投资门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园区发展。
(二)统筹园区发展规划,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合理规划,加快园区产业积聚。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在园区产业发展上,要严格按照产业规划进行布局,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和规划的随意性。二是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园区职能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联合经营,在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化组合,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提高引资质量。在注重引进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企业和新兴企业,特别关注一些符合园区总体规划,延伸产业链的企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入驻,将分散的项目招商转向着眼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基地的产业招商,促进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
(三)创新金融产品,提升园区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金融机构要将工业园区建设纳入信贷重点支持对象。各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上级行的政策支持,降低对园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门槛,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项信贷操作办法,加大对园区及园区内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二是转变服务方式,创新适合园区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金融机构要结合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积极创新适合园区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切实缓解园区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同时,进一步调整信贷政策,使信贷规模向小微企业倾斜。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适合园区企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存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新型业务,不断拓展信用证、承兑汇票、转贴现、保函、保理、贸易融资、信托等银行表外业务,进一步促进金融与园区企业间的供需有效对接,满足园区和企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需求。
(四)拓宽融资渠道,丰富企业融资方式
一是加快工业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坚持分类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上市各阶段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工业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的宣传和推介,促进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二是大力引进贷款担保机构,切实解决融资担保难问题。要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融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肖启义.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西南金融,2012.7.
[2]谭溥等.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问题实证分析,区域金融研究,2009.12.
关键词:武汉市;工业园区;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24-03
目前,武汉市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街乡镇一般工业园区的完备体系,其中,江岸、江汉、~口、武昌等中心城区受制于土地空间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开发成本较高,工业园区逐步萎缩,国家级开发区和武汉化工区受益于国家政策影响,建设发展有其特殊性。因此,本课题组选取了武汉市正大力建设的6个新城区和3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工业园区进行调查研究,由于调查面较广、数据较多,部分数据误差较大,课题组对部分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和处理。
1 武汉市工业园区综合绩效评比分析
本课题组选取了武汉市6个新城区和3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工业园区(以下简称武汉市工业园区)进行了调查研究,重点调查了具有一定规模的23家工业园区,其中,蔡甸区为常福、沌口、凤凰山三个工业园区,江夏区为大桥、金港、庙山、藏龙岛四个工业园区,东西湖区为台商、临空、保税、食品、海峡五个工业园区,汉南区为纱帽、湘洪两个工业园区,黄陂区为临空、武湖、前川三个工业园区,新洲区为阳逻、古龙、邾城三个工业园区,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分别为汉阳黄金口工业园区、洪山青菱工业园区和青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1.1 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状况分析
此次所调查的23个工业园区的规划用地总面积为516.79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工业用地面积166.0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1.41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40.91%,建成区内工业用地面积为82.98平方公里,占规划工业用地面积的49.97%。
从表1来看,蔡甸区、江夏区工业园区建设较为成熟,建成率均高于60%,其次为黄陂区和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建成率位于50%左右,汉南区和新洲区工业园区建设处于初期,仍有较大的建设空间;在工业用地利用方面,东西湖区、蔡甸区和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利用率较高,汉南区还有较多工业用地可供利用。
1.2 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截至2013年底,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实际获批土地面积7817公顷亩,其中,已开工项目用地面积为4552公顷,占比为58.24%,在建项目用地面积为2706公顷,占比为34.62%。
整体来看,武汉市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较高,已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用地占总供应土地面积的92.86%,但已开工项目用地占总供应土地面积的平均水平仅为58.24%,表明投产项目土地利用率不足,在建项目用地占实际供应土地面积的34.62%,表明武汉市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具有较大的提高潜力。分区域来看,项目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区为跨三环线的三个中心城区、江夏区和东西湖区,其次为汉南区和黄陂区,项目用地较低的区为蔡甸区和新洲区;从项目建设后劲来看,汉南区、新洲区拥有较多的在建项目用地,土地利用率将会在项目陆续投产后得到较大的提高。
1.3 工业园区项目发展情况分析
至2014年底,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拥有工业企业2151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809家,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7.61%,在建项目251个。分区域来看,从工业企业数来比较,跨三环线的3个中心城区和汉南区、蔡甸区拥有工业企业较多,从规上工业企业数占比来看,黄陂区、江夏区和新洲区相对较高,表明,这三个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项目质量较高,注重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从园区发展后劲来看,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在建项目数量较多,发展后劲更大,尤其是江夏区得益于上海通用武汉基地的带动,有关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纷纷入驻,园区发展后劲强劲。
1.4 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情况
2014年,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2464.75亿元,工业增加值为759.52亿元,单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可实现工业增加值的比率为30.82%,实现税收148.62亿元,单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可实现税收的比率为6.03%。分区域来看,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单位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较高,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较强;从税收来看,黄陂区、江夏区和东西湖区单位规上工业总产值贡献的税收较高,企业的贡献率较大。
1.5 工业园区土地成本收益分析
整体来看,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土地开发平均成本为30.27万元/亩,土地出让均价为26.67万元/亩,工业项目用地多为政府亏本供给企业,每亩平均要补贴3.6万元。其中,三环线附近由于拆迁还建成本较高,使得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土地开发成本较高,黄陂区工业园区由于居民较为集中,土地开发成本也居高不下。分区域来看,除了东西湖区和汉南区土地拆迁量较小,使得土地的整理成本较低,土地出让能够带来部分收益外,其他各区多为亏本供地,其中黄陂区受制于拆迁场平成本高企,区域位置相对较差,因此,地方政府在出让工业用地时每亩要补贴17万元。
1.6 工业园区投资产出效益分析
整体来看,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亩均土地投资195.43万元,亩均土地产出为271.86万元,投资和产出比为1.39。分区来看,江夏区得益于上海通用武汉基地的拉动,投资产出效益位居各工业园区之首;汉南区受制于区域位置偏远影响,投资产出效益位居各工业园区之尾;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工业园区由于受制于产业腾退和转型升级,其投资产出效益明显低于新城区工业园区。
2 武汉市工业园区综合绩效评价中发现的有关问题
2.1 工业园区开发程度不高
调查显示,武汉市工业园区建成率不足41%,可利用工业用地占全部规划工业用地的比例不足50%,园区闲置土地较多,开发程度不高,部分工业园区地块由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长年荒芜,既没有项目入驻,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耕作。
2.2 工业用地利用率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部分已供项目用地,受制于宏观环境下行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下降,项目延迟建设开工,造成武汉市工业园区已开工项目用地占全部供应土地的58.24%,意味着将有一半的已供应土地撂荒,部分区已供土地利用率甚至不足30%,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工业用地指标浪费。
2.3 工业园区大项目不足
调查显示,武汉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7.61%,且单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平均实现总产值3.05亿元,实现增加值不足1亿元。表明,工业园区内规上工业企业相对不足,小企业还拥有庞大的数量,且规上工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缺乏重大项目落户,不能够有效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
2.4 工业园区土地成本较高,收益较低
调查显示,一方面,武汉市工业园区土地由于园区内居民较多,拆迁还建成本相应上升,土地征收、场平费用提升,造成土地平均开发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各城市之间,城市内各区域之间,区域内各园区之间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各园区为了更多的吸引项目落地,变相的降低土地供应价格,使得工业园区土地多为地方政府亏本供应,有的甚至“零地价”供应。
3 提升武汉市工业园区综合绩效的几点建议
3.1 推动工业园区整合
推动武汉市23个工业园区采取代管、托管、飞地经济、“总部+基地”等多种方式加强整合协作,使得全市工业园区总数逐步缩减,加大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力度,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分工明确、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鼓励区位相邻或者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园区相互整合;鼓励发展较好的工业园区吸收合并规模较小的工业园区,实行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工业园区合作成果、税费分享机制。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
各工业园区要按照产城一体和四化融合的要求,适度超前建设完善道路、供水、排水、排污、供电、供气、供热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立完备、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优先保障“吃住行”等功能需求,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签约项目尽早开工,开工项目尽早投产,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
3.3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行业龙头项目,做好项目策划和招商工作,强化重大项目的引领、辐射和集聚效应,策划推进产业链招商,促进发展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各工业园区之间通过逐步统一全市工业园区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土地出让、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招商协作,敢于探索实践招商信息共享、成果共摊、利税分成和“区中区、园中园”的合作模式。严把项目评审准入关,对新入园的工业项目的投资强度、主营业务收入、创税、容积率设置门槛。
3.4 清理整顿工业用地
严控项目用地规模,防止企业“囤地圈地”,从源头上遏制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项目供地可采取“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土地供应方式,对用地需求量大或分期建设的工业项目,可根据项目实际投资额和建设投产进度分期供地,首期土地出让年限届满后对项目经营情况和出让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评估,再视情况续期或收回土地使用权。同时,全面摸底、清查、整顿园区内闲置用地和低效用地,以“腾笼换鸟”的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3.5 强化企业培育工程
强化企业培育工程可以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和融资上市,为大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的指导方案。同时,积极做好中小微企业的梯度扶持,优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鼓励实施创新发展,实施重点扶持;建立完善“小进规”培育库,强化服务指导和监测管理,推动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推行“以大带小、共谋发展”的合作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张翼新,李荣.都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以武汉市为实证[J].企业经济,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