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的专业课程

会计的专业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的专业课程

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一、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各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越来越细,各门课程均片面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考虑,造成重复性知识在多门课程中出现,而有些重要的知识内容却被遗漏。一些教学内容过分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能力的养成,不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解决问题的答案都是按照传统思维定式得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教学内容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也阻碍了教学内容的系统配合。

2、课程教学方式呆板,考核方式单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一直得到提倡和重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在教学中得到体现。但是,应用的范围还很狭窄,应用的层次停留在初级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研讨式、竞赛式、实践式、学习小组交互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课堂讲授模式尽管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其存在的缺陷,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频繁使用。

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虽然各大高校都建设并完成了相关会计学的试题库,避免了不同老师出题难度不一、侧重点不同的问题,但是单一的试卷测试不仅呆板僵化,而且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顺利过关。

3、课程教学手段落后,实验教学比重偏低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基础之上的,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改革和创新,着力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高速互动的、功能完善的、灵活方便的资源体制呼之欲出。虽然各大高校会计专业都已初步建立了学科专业网站以及网络课程,但是电子教案更新不及时、视频内容陈旧、学生和老师之间讨论交流和答疑沟通不够,很多老师和学生不习惯网络交流的方式,先进的技术手段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合理运用,另一方面,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建立的学科专业教室,由于教育观念上的障碍和认识上的发展局限,影响了实验室的运作机制、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大多专业教室成为过去专业成果回顾和展示的场所,没有提供学生动手锻炼的空间。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基本的会计理沦,实践动手能力差,综合分析和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欠缺。

二、深化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1、全面转变教学目标

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纵观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落后于快速发展的会计职业,会计目标的转变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现有绝大多数的大、中专院校的会计教育都将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为“培养能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中级会计人才”。这样很容易造成只重技能训练,忽略素质的培养,而知识经济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数字环境下会计职业所要求的素质,对新技术敏感,自学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很显然,传统的培养目标是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

2、全方位改革教学设计

教育要重在过程而不完全在于结果,主要着眼于意识的培养、知识的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应将理论课和实训课完全分开,应该根据需要,将二者紧密穿行,甚至可以把理论课放在实习室上,边讲边演示,以便让学生学习操作,这样效果更佳。如由单向讲授逐步转向双向讲授,讲授方式包括教师提问、回答、引导和学生回答、提问等;在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但这些尝试还处于形式阶段,课堂气氛虽然热闹有趣,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衡量,是否有效值得考虑,在这种教学设计中,缺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无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为本,以国家指导方案为依据”的职业教育理念。

在教学上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设计方法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3、全程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当始终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高度概括和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岗位要求和素质养成的课程体系。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开设综合性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考虑将已有的专业课进行有机重组,压缩现有课程中的重复内容,使之确实反映本专业的基本要求,经过一定的调整、剔删、补充,构建新的精炼、高效的课程。

同一门课程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方向,应划分多个模块和档次,以显示课程要求上的弹性。或者,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基本实现,可以设置模块式课程体系,将课程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在指定某个知识模块中,具体选学哪门课程可由学生自定,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尽可能地多地开设选修课程,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符合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内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方面。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应该开设课内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平时各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这一工具管理各项经济业务。集中性实践教学主要安排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模拟实验、综合演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必要环节。

4、全面推行案例教学

会计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会计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死学为活学的一种会计教学法。在采用这种方法时,首先一定要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必须以会计实践活动为主体,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针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案例必须与会计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所选案例中应融入适度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或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达到能有效地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较复杂的案例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查资料,互相研究,以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课堂上,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是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提高。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应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案例分析准备,指导他们查阅一系列必要的参考资料,为课堂案例分析写出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充当主角,各抒己见,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教师在旁起些指导性作用。最后在广泛讨论之后,让学生独立写出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要求学生不要照搬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要掌握在复杂多变的会计实践环境中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内容往往要借助教学手段来表达。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在创新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化教学。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随时实现跨学科专业的交流和研讨,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依靠其多维表现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感知器官,从而能够增强学习效果,是教学手段创新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高校通力合作。现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相继推出了网际互借服务,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会计等各专业课程中来。这样避免了重复开发资源,并且在借鉴其他高校资源的时候,自身也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凤英、刘翠玲: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2006(9).

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会计专业 中高职 课程体系 衔接

在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主要目标是让职业教育转变成终身教育。从宏观层面上说,中高职衔接主要包括招生制度方面及教育体制方面等衔接。从微观层面上说,中高职衔接主要包括专业方面及实训课程方面等衔接。因此,不管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说,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体系衔接是最主要的,也是内涵式衔接。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把浙江省杭州市的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做对比,不难看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内容有大部分是重复的。比如:杭州中策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企业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财经法规、统计基础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审计实务、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财务会计实务等。通过访谈调查分析得到中高职教师认为开设的课程重复较多,教学时质量和效果不好,白白浪费了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到中高职学生认为开设的课程重复较多,不仅是时间的浪费,而且课堂学习效率低。

(二)文化基础课中高职衔接差。

通过对几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分析可知,中职学校主要培养各种会计有关技能,如电算化合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等级证、收银员证等资格证书,往往忽略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通过对几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可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绝大多数来自普通高中,为了能使学生考上大学,普通高中对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特别注重,而中职学生考入高职后,在大学里学习高等数学、高职高专英语、财经应用文等高职文化基础课感觉非常吃力,最后导致中职学生很难完成高职学业。

(三)专业实践课程未能衔接。

在专业实践课方面,高职应该与中职体现本质上的差异。高职理应在中职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结构做进一步延伸,特别应该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通过调查得知,结果恰恰相反。有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践课上没能很好地呈现出高职该拥有的技能特征,甚至发现有些中职学校在专业实践课方面做得比高职还要好,形成了中高职专业实践课程不衔接现象。通过调查分析,有一些中职学校办学历史比较悠久的,不论在专业实践课方面还是在师资配置方面都体现出较强实力。有一些高职院校对专业实践课重视度不高,往往出现会计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不高,因此造成中高职专业实践课程未能衔接。

二、分析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

(一)中高职沟通不通畅,课程设计不衔接、课程开发理念不同。

针对调查浙江省3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师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高职专业教师对中职教学计划没有了解过,相对应的中职教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也了解不多。在中高职衔接以前,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分别率属于不同的部门安排,由于近几年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才归到同一个部门安排教学计划,但因管理理念的不同导致中高职在人才方案方面的培养、课程体系方面的设计等难以很好地衔接。中高职之间的教学管理教师、会计专业教师、管理理念等相互不了解,衔接难度较大,导致高职在课程设置时没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哪些课程已安排过,而高职院校的整体设计课程思路按专业大类或某一学科进行课程开发。因此,开设专业课程重复率较高,文化基础课出现脱离情况。

到目前为止,不管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在课程结构方面还是按学科性方式:先文化基础课,再专业理论课,再到专业实践课的“三段式”结构,这样的结构方式难免让职业教育侧重于学科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明显区别,前者是为升学,后者是为就业。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就业,开设的课程以企、事业的生产需求,根据职业能力设计课程内容。这些年国内职业教育已慢慢让企业参与进来,但没有相关制度形成。

(二)缺少统一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

我国职业教育刚处于萌芽发展状态,经验尚轻。在高职教育刚发展之前,中职教育当时总体规划的目标并没有列入终身教育,没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今后发展方向,以及在人才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缺少统一的中高职课程设置标准。例如:中高职都有会计基础课、财务管理课等,中职学校的这些课程适合讲什么样的内容,预期实现的目标怎样,而高职院校的这些课程又要讲什么样的内容,需要讲到哪种层次。这些课程中哪部分内容应放在中职阶段讲,哪部分内容应放在高职阶段讲,中高职之间没有各自标准。通过对一些学校的调查研究表明,这些课程中重复率达到80%以上,由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的基石。目前看来,中高职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课程标准缺少统一,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把中职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在内,所以设置课程时没有参照物,直接导致中高职在衔接过程中文化基础课出现断档,然后出现重复率较高的专业课。

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以各自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实际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设置统一的课程标准。高等职业院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把中等职业学校情况纳入考虑范围之内,没有参照,中高职文化基础课出现不相连(断档),专业课出现严重重复现象。

三、促进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强中高职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首先,根据目前职业教育条块分割现有状况进行改变,就必须对现有职业教育在管理方面做结构上的调整。可学习台湾技能职业教育模式的一条龙管理体制,营造“一体化”管理机制。中高职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始终要保持一致,这样便于实现统一化管理,统筹合理安排,综合规划,提升办学水平。其次,加强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逐步让中职与高职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紧密联系、教学互通的局面。一是要加深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了解,及时了解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设计及教学内容改革。高职院校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轮流选派中青年教师调研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设计等,及时掌握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计划设计,在教学方面寻找平衡点、交互点,主动对接中职。最后,根据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合理分工好专业课内容,做好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二是中职时刻了解高职教学创新改革动态,降低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重复率,避免教学方面的脱节。

(二)中高职统一课程标准。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分析可得,国外职业教育绝大多数都制定有中高职统一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所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变成与普通教育平行的教育体系,最后形成终身教育的立交桥。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有不同的教学计划设计、课程标准的设置及教学大纲的制定等,因此不同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和专业技能存在较大差异,如《基础会计》课程,不同学校的学生在考同一门课程《基础会计》,两校学生的考试分数无可比性,也就说明了现在的企业单位为什么不非常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了。若要顺畅解决中高职衔接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制定中高职统一课程标准是十分复杂的,事先一定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就业情况、升学情况,不仅要以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设计出的知识、技能等一系列课程标准,还要充分考虑就业与升学的双重标准,甚至最后很有可能处理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关系、学生的终身教育问题等。

因此,必须建立由会计行业企业、会计师、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研究制定会计专业统一课程标准,为开发出的中高职课程提供一定参考。这样开发出来的中高职课程层次分明、职业能力强,既满足行业或企业单位的需求,在学历方面又进一步提升,更能实现会计专业的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冉隆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1(21).

[2]张|,刘雪晖,闫玉喜,等.学分制模式下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9).

[3]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4]冉隆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1(21).

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 会计学专业; 课程体系; 实践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5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97- 02

课程体系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结构,它反映了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在大学教育中对于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等实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认真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 创新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树立的几个理念

1.1 通才与专才的结合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并存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二者并不是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并存且可以兼顾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应树立通专结合的理念。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其中专才教育使学生具备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而通才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应把握的两个方面,偏重一方或忽视一方都有失偏颇,两者结合才是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会计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通过实验课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进行解释、检验和总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验教学不仅从属于理论教学,而且要用于验证理论知识或经验,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要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比如文化、音乐、哲学、理财、美学、礼仪、旅游等个性发展与人文素质课程,学生可以修读其中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通过素质教育,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理解、表达、应变、组织和社会活动能力。而且可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凭借素质教育搭起的校企合作桥梁,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及时构建和调整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进入社会的“软实力”。

1.4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调

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要占到全部会计学专业总学分数的1/3左右。通识课程一般包括“两课”、计算机相关课程、外语、体育、经济数学等,这些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打基础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身体素质的,要保证课时与学分,妥善处理好通识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调,做到扎实基础,互相促进,同时基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增加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

1.5 讲究知识的逻辑与融合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体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注意学科的交叉与连续,有效地提高课时利用率,完成从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到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再到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索设计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多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方面进行设计,重视学科交叉,有效地使学生将分散于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课程建设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身心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身心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校应构建科学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效的课程实施体系和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使得毕业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

2 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研究

2.1 总体优化课程设置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要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专业课程设计中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要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使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通融性,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具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实施创新教育,重视实验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之成为引导学生从实践来获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各科实验内容,大多是对理论教学的简单验证和基础实验的技能训练,内容老化,手段单一。所以,要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将实验技术相接近的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加以集中,对密切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初步整合,形成部分形式上的独立课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共享性、多功能性、灵活性等特点,建立一个满足各种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模拟实验系统。采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主流开发和运行平台,开发和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打破传统的课程和学科界限,构建以企业经营为导向的立体式会计学实验教学大平台课程体系。在建立立体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建立会计学实验技术大平台,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教学队伍的跨建制组织和实验教学资源、经费的调配。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全面提高会计学教育质量。

2.3 实践环节要重视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的结合

会计学科是理论性和实务性并重的经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 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促进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同时, 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实验可分为专项会计实验和毕业前的综合会计实验。前者主要是针对会计教学中的某门理论课程的整体或局部所开设的实验。后者是在学生学完专业课程之后所开设的实验课。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特点,实践环节要重视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的结合,不要刻意强调手工实验被淘汰的意识,使得学生通过手工实验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的基本知识与业务处理流程,通过计算机实验再进一步强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

2.4 课程设计中的技术支持的完善与利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实施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进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会计模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成为目前会计实验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可以建立课程网站、教师博客与微博,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所有课程无论精品课程与否,都统一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料。通过网站等先进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师全部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参考文献、网络实验内容,为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总结和作业评阅创造条件。学生还可以在网上进行虚拟实验解决实验室空间和时间有限的问题,将课堂进行有效的延伸。

2.5 设置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课程

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重,进行实验技术的创新,使高年级的学生能够利用专业课获得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展现综合性的专业高素质高水平。对在学有余力、各科成绩平均学分绩点达到一定成绩且未受过记过及以上处分的优秀学生,在主修会计学专业的同时,可以按规定程序申请修读其他科类专业,修满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达到相关授予双学士学位规定要求的,授予双学士学位。

主要参考文献

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项目教学优势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运用的缺失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会计课程来讲,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会脱离实际的经济环境,它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1.传统会计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 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重点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少有注意,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传递往往是单方面的。造成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想提问题、提不出问题的麻木习惯, 并没有做到主动学习,忽略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

2.传统教学模式的唯知性使教师在教学中清晰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教学集中于针对中间层次的学生, 从而忽视了优等生与后进生的教学, 实际教学的对象范围变得狭窄,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发展。

3.教学目标的单一性,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精神的沟通,阻碍了学生丰富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围绕知识的教学和机械的步骤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以权威地位而控制的教学也无法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 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4 .在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下,各科目相对独立,《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自成体系,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的同时却容易造成知识之间的分割,难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会计专业课程运用项目教学的优势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其核心不再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项目教学法,使教学内容脱离了空洞的说教,而变成了实际的操作,学习的形式由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1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进入财务工作的仿真环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实践的经历,由于每一名同学都有项目在身,这使他们主动的去掌握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每一名同学都带着任务学习,这使他们平时更注意认真听课,这样就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有效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2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普遍厌学。项目教学法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任务驱动,先引导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要求学习。通过让学生实施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搜集、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到反馈信息和评价成果,学生亲自参与每个环节,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激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3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懂理论教学,又要精通实训教学;既要精通某一课程,还要掌握相关课程知识;既要了解书本,还要了解企业要求、市场变化。采用项目教学能促使教师深入到会计的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对搜集的会计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择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有创新思想,在原有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和项目教学需要,大胆创新,打破学科界限,刻苦进行再学习,在教改中适应新岗位。

4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项目教学中,完成项目的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将个人独立学习转化成为了团队集体学习,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等, 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交换意见,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学习。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技能,体验合作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辛,这都是取决于良好的合作能力。而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正是当今社会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5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会计和财务问题。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当中掌握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进行归纳和总结。具有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很多学生为了使他们的项目完成更好,利用课后时间积极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碰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够积极向老师请教。对于一些课堂上没有涉及的问题学生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的,通过到图书馆或者利用网络查资料,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会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日趋现代化,会计专业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会计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人才需求岗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内涵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任何工作任务均具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但其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即无论完成什么工作任务,基本要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起源于德国,他以教学科目在现实中对应的工作岗位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对应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素质,将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步骤进行串联,使教学活动融入现实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使现实工作岗位的每个元素,深深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与实际工作情境相关的工作、生活经验,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二、基于工作过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包含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的划分、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设计与教学实施优化。笔者以所在学校会计专业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介绍,以使我们的理论分析能够被用于对实践的观照。

(一)职业岗位调研

在新时代背景下,会计人才需求岗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等方法对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通过对一些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和银行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群一般包括①出纳岗位;②会计核算岗位;③会计主管岗位;④财务管理岗位。中、小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一般欢迎专业技术强的毕业生,应是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院校以骨干教师、企业人员为主要力量,组建了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团队,在确定会计专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每个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分析。

典型的工作任务是指人们在自己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出纳、会计、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四个岗位对应了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下表1。

(三)行动领域划分

行动领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职业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工作任务的集合。笔者结合教学,将出纳、会计、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四个岗位的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形成16个行动领域,如下表1。

表1:行动领域划分表

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行动领域划分

出纳岗位

1、库存现金收付、银行结算业务

1、货币资金收付与结算

2、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

3、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核对

2、登记日记账

会计岗位

4、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5、建账、登账、对账、结账

6、会计报表编制和审核

7、财务软件操作

3、会计核算工作

8、会计资料的归档和保管

4、会计资料整理

9、会计经济业务的处理

10、财产清查

5、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11、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

6、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12、纳税计算申报和财税上交

7、税费计算和申报

会计管理岗位

13、制订财务会计工作计划

14、会计岗位的设置和分工

15、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处理程序、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

8、会计岗位设置、会计科目、会计资料、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设计

16、会计档案的移交和保管

9、会计档案管理

17、会计人员聘用、培训、考评

10、会计人员管理

18、企业财务业务管理

11、会计信息管理

财务管理岗位

19、财务制度的制订

20、对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的管理

12、筹资管理

13、投资管理

14、营运资金管理

15、收益分配管理

21、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22、编制财务预算

16、财务预算管理

可见,行动领域是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集合,也是某一类典型工作任务的集中体现。

(四)学习领域开发

1、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

由于行动领域划分与学习领域开发两个步骤紧密相联,行动领域必须向学习领域有效转化,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才能有效开发,笔者把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中的16个行动领域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8个学习领域。分别为出纳实务操作、会计基础认知、会计实务核算、成本计算、税费计算和申报、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

以上学习领域是按职业岗位由低到高的次序排列的,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打下了基础。

2、学习领域的描述

我们根据实际的会计工作来重构会计课程。新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后,应该对每个学习领域进行具体的描述。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组成的学习单元。在设计学习领域时,要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对计划学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的划分、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实施把每个学习领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力争做到让学生在接近工作实境的环境中来学习。

如《会计基础认知》这个学习领域可以划分为8个学习情境。分别是①会计基本理论;②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③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④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⑤会计账簿设置和登记;⑥财产清查;⑦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⑧账务处理程序。

学习情境的开发,要求以实际的工作环境为教学基础。先进的模拟工作场景的实验室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在仿真工作场景中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六)教学实施优化

职业院校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中,对会计专业教学进程和实践教学模块进行了很好地分配,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出纳实务操作、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会计业务核算、财务软件操作、税收申报和计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编制和分析等项目。

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能够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中形成的教学特色

笔者参照会计专业的教学进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会计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框架为基础,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会计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以课程为例,课程解构和重构的内容有①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大纲指导教学;②对传统的会计基础课内容进行了调整,重构了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教科书的十章内容共分为了八个学习情境来学习,每个学习情境中又分了若干个子学习情境;③补充了新会计准则中的有,而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点;④在企业基本业务核算的这一章节中增加了"其他货币资金"帐户的学习内容;在学习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会计要素时,结合利润表的结构一起学习,易于掌握;⑤增加了一部分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

第二,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力度。笔者为了更好地实施实践教学,自主到湖南省建工集团财务部和米罗咖啡店见习。还多次到其他院校参加实践教学的学术交流。这些社会学习经验为笔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实践教学素材。笔者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校外兼职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以实际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导向法、任务分析法、案例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按照职业情境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解决、实践、创新的能力。

第三,量化考核指标,废弃纯理论的考核制度,重视实践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在实训项目实施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分为主管、填制凭证、审核、出纳、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采购等职务,模拟现实会计部门的工作任务,完成从建账到编制报表的整个操作过程,让学生熟悉各岗位的业务。实践考核时建立学生的文件夹,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共评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给出综合量化的分数和评语,侧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笔者在以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践教学中始终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通过具体项目任务,使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有效保证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维静、王华,会计行业"行动领域"与高职教育研究[J],华章,2012年9期

[2]李正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D],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