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生理学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理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理论性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高要求,学生学起来颇感吃力,因而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是很多生理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生理学理论”“教学改革”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近年来有关生理学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共检索22篇文章,现综述如下:
一、病理生理学
1.PBL教学法
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展了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改革,其中中国医科大学是唯一一所进行全程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改革的院校,其他都只是就某一个章节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我国第一部病理生理学PBL教材已经出版[1]。
2.其他教学法
主要是运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进行改革并评价教学效果。如:CBL教学法[2]、EBM教学法[3]、科研实验教学法[4]、E-learning教学法[5]、TBL教学法、模块化教学等[6]。
二、人体生理学
1.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成教学生就生理学相关内容需求程度及实验安排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成教学生对生理学不同章节内容需求不同,对实验要求与普通本科生也不同[7]。
2.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研究
以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运用多种方法对生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发现这种教学改革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8]。
3.不同教学方法运用与评价
通过在全英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PBL教学法,并结合形成性评价方式来开展研究,发现这种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就学习效果进行评价[9]。
运用发现法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中进行教学,发现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高学生学习效果[10]。
运用网路教育平台对学生开展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与自主能力[11]。
三、运动生理学
1.学习方式研究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研究并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这种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受到学生欢迎[12]。
2.教学软件或课件研制
以运动生理学为例,基于交互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对教学软件进行研制,并评价教学效果[13]。
以新编运动生理学教材为基础,对该教材教学课件进行开发和研制,并评价效果[14]。
四、植物生理学
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先修课程,其开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护理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均由基础医学院承担,受以往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课程设置往往参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模式,与临床医学专业无明显差别,基础医学所占课程比例较大,没有突显护理专业特色。近年来,就如何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各护理院校都进行了广泛探讨,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科学的、可广泛应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我校要开设本科涉外护理专业,提出一套适合此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着重从基础医学应开设课程门数、应开设基础医学各课程的总学时及理论实验学时分配方案、应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的开课先后顺序、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调整方案以及课程教材的选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P1。采用我校现有的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查阅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改革相关文献,了解国内护理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最新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写出综述,作为最终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参考资料。
2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研究人员与被研究者面对面,或者通过电话进行有目的的访谈。到全国开设有本科护理的特别是进行过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其基础医学课程开设比例,学习其课程改革经验,先后到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进行学习,采用非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2所院校的教学主管及相关老师进行了访谈,收集其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资料,并将资料按类别进行整理、分析、归纳;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武汉大学护理学院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武汉大学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开设的意见及学习感受,并将资料进行详细记录;邀请担任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医学教师、护理专业教师、护理临床带教老师,召开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研讨会,对其进行访谈,根据对各种途径获得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商讨出一套本科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
3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有些学校进行了全面整合,将所有的基础医学课程全部打乱,不再按传统的模式进行单课程教学,而是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每个系统从正常讲到异常,形成了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尚没有配套的教材,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坚持基础医学学时够用为度的原则,我校在课程设置时,选择了局部整合,选择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有配套教材的整合方案,将一些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将组织学、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一门课程人体形态学,将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4开设门数与学时
我国目前大多数护理本科院校基础医学教学,沿袭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开设门数过多,学时数过多,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本次课程设置,经过课程整合把课程门数定位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7门,课程总学时压缩为362学时,课程学时比例分配中增加了形态学实验的比例,压缩了验证性试验比例。
5开课学期及教材选用
依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遵循由基本形态、结构到功能,由正常到异常的学习习惯,安排基础医学课程的开课顺序,把正常人体结构学安排在第一学期;教材选用上,医学基础主干课程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专用教材,如选用了步宏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选用了董志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药理学,选用了唐四元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生理学,选用了周瑞祥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人体形态学,选用了高国全主编的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的生物化学,选用了黄敏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选择了安云庆主编的医学免疫学。
6涉外特色
为了满足涉外护理的需要,根据基础医学课程特点,选择了相对容易理解的人体形态学中的解剖学部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中的病理解剖学部分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医学英语知识,为后续护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打下一定基础。
经过近1年的探索,我们初步提出一套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方案,此方案将在我校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中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评价,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此课程设置计划,更好地满足本科涉外护理教学的需要,为各护理院校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艳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⑴.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8):1640-1642.
[2]沈开忠,叶国英.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探索U]护理学杂志,2013,28(11):55-57.
[3]王娟,余丽君.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⑴.护理学报,2009,16(10):13-16
[4]段颖杰,余丽君.实习护生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评价的分析[JJ.护理管理杂志,2009,8(8):29-31.
[5]王虹,成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34.
[6]马连娣.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24.
[7]杨桂染,李旭,王欣.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分析田.教育与职业,2011,(29):136-137.
[8]朱慧芳,刘先俊,张莹,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初探[U]基础医学教育,2013,15(7):682-685.
[9]沈开忠,叶国英,陈芙蓉,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考试的改革田.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67-71.
1 资料与方法
本院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并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365例,其中671例行术后镇痛术,随机抽取25例作为实验组A组,再在非术后镇痛患者中抽取25例作对照B组。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如表1。术中以2%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效果良好,手术时间平均为±11cc52 min,术毕A组采取一次性硬外腔注入1~1.5 mg吗啡行术后止痛术,记录患者术后24~72 h疼痛,睡眠,自我感受,血糖,皮质醇及基础代谢率(BMR)等变化情况。
镇痛效果评估:①优良:术后无痛,24 h内不需要用止痛药;②尚可:术后基本无痛,12 h内不需要用止痛药;③欠佳:12 h内出现疼痛,并需要用止痛药。
镇静评估:0级-完全清醒;Ⅰ级-清醒,有睡意;Ⅱ级-入睡,呼之能醒;Ⅲ级-睡眠,对触摸刺激有反应;Ⅳ级-嗜睡,对一般刺激无反应。
患者自己术后24~72 h整个过程的感受评估:0为优,Ⅰ为良好,Ⅱ为差,Ⅲ为镇痛无效(或失败)并记录术后哌替啶用量,有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显著性界值为
2 结果
术后两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
2 讨论
术后镇痛术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因手术及疼痛引起的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中的不利因素,如患者精神紧张或恐惧。大脑皮层高度兴奋使机体新新陈代谢加速。应激反应引起内分泌紊乱及生命体征异常。本资料显示实验组术后血糖,皮质醇,疼痛情况及主述等皆明显好于对照组,本组患者情绪稳定,精神恢复快,下床活动早,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之,术后镇痛能消除患者术后的精神紧张状态,有利于循环功能的稳定,加速皮质醇的降解,降低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对机体恢复有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金惠铭.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1.
[2] 应隽综述,钱燕宋,等.术后镇痛与手术患者康复研究进展,临床麻醉学杂志,1999,15(4):214-215.
[3] 费宝良,等.硬膜外注射吗啡术后镇痛最佳剂量探讨.临床麻醉学杂志,1996,12(4):177.
关键词:知识竞赛;人体机能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02-0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我校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于2011年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有机融合成人体机能学。在此后的授课过程中发现,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且杂乱,理论性强且抽象,很难理解及记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常常说不知从何入手学习和复习,总评成绩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等能力,我教研室和生理学教研室一起在2012级全科医学专业开展知识竞赛,取得良好效果,现综述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参赛对象和分组方法
2012级全科医学专业为参赛对象,共有50人,5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
(二)时间和方式
竞赛安排在整个机能学学习结束后、期末考试之前,参赛人员不能携带任何纸张及书籍,如果在比赛进行中发现有人带任何纸张及书籍则取消其本小组参赛资格。
(三)竞赛题目
题型设置有个人必答题、风险题和病例分析题或简答题。内容立足教材、适当结合临床,从多方面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四)主持与计分方法
竞赛主持人由生理学教研室1名教师担任,设有专门记分员。小组最后总分为各环节得分之和。知识竞赛计分:个人必答题(单选题):分两轮进行,每一轮每组回答一道题。指定(随机指定)小组中的某位同学回答,答错不扣分,每题答题时间为30秒,主持人宣读完试题后,开始计时。X型选择题(多选):选答题。可由本组回答(答错扣本组分)或指定他组回答(答对指定组得分,答错不扣该组分数),每组只能选择一次。病例分析题或简答题,必答。主持人宣读完题目后留15分钟给学生进行讨论(小组内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不能翻阅任何资料,之后按抽签顺序进行作答,答题时间为3分钟。作答完毕后由相关评委老师进行评分。
(五)评委
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及生理学教研室教师担任竞赛评委。
二、结果
(一)学生对开展知识竞赛的兴趣(见表1)
表中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喜欢这种活动,占89.8%,6.12%的学生对此活动没有什么感觉,只有2位学生不喜欢这种活动。
(二)开展知识竞赛对学生各方面影响情况(见表2)
(三)讨论
1.开展知识竞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兴趣。知识竞赛融入课堂的常规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学工作不再单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与传统教学不同,在教学中融入知识竞赛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一味地进行讲授,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沉闷的,已经不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在教学中开展知识竞赛,采用多种答题形式,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让学生感到新颖而有趣,同时也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勇于参加竞争的时代潮流。从调查问卷显示91.84%的学生认为此活动能促进自主学习能力,83.67%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工作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想去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才会是愉快、主动的。
2.增强学生的团体精神。从问卷调查中显示,91.84%的学生认为开展知识竞赛能提高小组协作能力。同时调查问卷显示即使是没有被选中回答,有30位同学表示会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并给予意见,占61.22%;而“我会积极参与到小组工作中去,协作同学完成工作”有16人,占32.65%;“我愿意随时候命,如果需要我就帮忙,如果别人没有需要,我就做自己的事”只有1人占2.04%。“如果没给我分配任务,我就什么都不管”、“巴不得什么事都不做呢”有2位同学,为4.08%。这显示出开展知识竞赛有利于增强学生团体精神。不管今后学生从事何种职业,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精化的情况下,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显得那么渺小,所以团体精神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3.提高文献检索和查阅专业资料能力及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为了在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学生必须在此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复习本课程相关的内容,而且还要复习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其他专业的知识。从49份调查问卷中,有49位同学表示均有从教材获取,占100%,首选有46人(占93.88%)。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的有43人,占87.76%,而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38人,占77.55%。除此之外还有向朋友、同学和老师求助等多种手段。从调查问卷中得知,绝大数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从教材及网络中。其中从网络中获取又主要是从学校图书馆CNKI中查阅,43人中有35人主要是从CNKI查阅,占81.4%。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4.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开展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的最后成绩即为个人得分,因此小组的最后总体成绩关系到小组每个同学的利益,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在竞赛中尤其是在病例分析或简答题中,促使学生之间不断进行学习交流。学生在准备阶段碰到问题有时会求助于老师,同时在竞赛中学生与老师的接触与平时上大课不同,在竞赛中学生与老师的接触是面与面直接接触,老师不再是高高在讲台上授课的、无法进行随时交流的老师,这无形中使学生对老师少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亲切。而良好的学生关系及师生关系是学习、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5.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归纳能力。在准备阶段,学生不断要看书,查阅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发现教材与所查资料不相符,这时候他们肯定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哪种资料的说法是正确的,经过大量查阅或是其他途径获取较正确的看法或内容。在简答题或是病例分析必答题环节中,需要学生归纳本小组讨论后所形成的最后正确答案等等,这些环节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归纳能力。
6.以压力变动力,促进老师不断学习。学生在准备前期遇到过的一些问题有时会求助于老师,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本课程同时有些也会涉及其他专业,有时甚至涉及其他非医学方面的问题。要协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及扩充自已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对待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调查问卷中所有参与的老师均称有压力,其中有90%的老师认为压力非常大,只有10%老师称压力一般。
7.存在问题。(1)题目偏少,分值偏大:A型题有20道,每道题5分;X型题有20道,分值有10分和20分。病例及简答题有10道。总体来说题目偏少,分值偏大,出题应更全面些。(2)次数太少。整个学期只开展一次,学生为了这次知识竞赛做了准备,刚适应这种活动及对这种活动产生兴趣,又没有了,因此应多举几次。问卷调查显示,97%的学生认为次数偏少,建议多举行几次,这样可以更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性。
总之,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同时对老师也是一种促进学习的动力。
冠心病(CHD)已经对我国成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很多大型研究力图发现CHD的危险因素从而对其进行预防。女性作为特殊的群体在病因及CHD的危险因素上与男性比较存在一定程度的特殊性。也就是说CHD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是针对女性CHD的特点进行的,其中包括对女性CHD危险因素的研究,其中有传统的危险因素,也包括一些新的危险因素,下面对目前普遍性的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1 传统的危险因素
1.1 年龄 传统观点认为女性比男性CHD患者在发病和发生心肌梗死分别要晚10~15年,45岁以前女性冠心病患病率显著低于男性,45岁以后女性患病率逐年增高,也就是说因绝经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后女性常暴露于CHD的危险中,绝经期后女性CHD发病率明显增加,至60岁男女患病率已无明显差别。然而目前研究表明女性CHD患者也和男性一样呈现年轻化趋势[1]。
1.2 血脂 血脂代谢紊乱是CHD的一个重要易患因素,已有学者提出脂蛋白亚类组成及含量可作为评价CHD危险的一个指标。老年女性CHD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减低,提出了脂蛋白亚类在女性CHD中占有重要地位[2]。在超过65岁的女性,血脂异常在女性CHD的发生中可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三酰甘油(TG)升高和HDL降低与女性冠心病的发生明显相关。女性血脂和男性有别,正常情况下,女性的HDL较男性高5~10 mg。绝经期后LDL和TG开始升高,到了65岁以后其水平常超过男性。TG升高可以通过降低HDL和增加LDL而间接促进粥样硬化的发生,这样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女性在绝经期后LDL升高的原因。与男性相比胆固醇对女性心脏事件的预测存在更大意义[3,4]。
1.3 肥胖和体力活动较少
肥胖和体力活动较少高度相关,25%的成年女性肥胖归因于缺乏规律的体力活动。无论男性和女性,肥胖和缺乏规律的体力活动都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对女性有较高价值的预测因素如TG升高和高血压也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腹部脂肪堆积常使女性处于2型糖尿病的高危险之中。5个危险因素包括TG升高、HDL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和腹部肥胖组成了“代谢综合征”。来自于WISS研究的结果强调了代谢综合征是女性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在WISE研究中,内脏肥胖联合代谢综合征的其他指标是心血管危险的一个更重要的预测指标。WISE 研究者提出临床医生在评估女性的心血管危险时对代谢异常的重视比对肥胖的重视更为重要。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超重(体重指数25~29.9)的发生率低于男性(分别为25%和40%),而肥胖(体重指数>30)的发生率却高于男性(分别为25%和20%)。肥胖对循环功能有明显的影响,增加了心脏的前负荷,明显增加心排出量,血浆容量的增加也与肥胖有关。肥胖与离心和向心性心脏肥厚有关。肥胖增加了高血压的发生,根据Framingham 研究体重每增加10%,收缩压增加6.5 mm Hg。肥胖对血管的损伤机制是促使内皮功能失调,血管僵硬,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5]。
1.4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CHD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肥胖和脂类代谢异常,基础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和这些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IR)。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胰岛素血症是心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胰岛素血症和IR引起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在TG升高和HDL的降低,而且TG与血浆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因胰岛素可以促进肝脏合成和分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产生高TG血症,而IR又使脂蛋白酶活性降低,造成VLDL清除率下降,使血中循环的VLDL进一步升高。另外,胰岛素通过自身的生长刺激作用和刺激其他生长因子,能直接诱导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引起动脉壁内膜和中层增殖,并已证实胰岛素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能增加LDL受体活性和促进脂质合成。所有这些方面的脂质代谢异常引起和(或)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6,8]。糖尿病患CHD在不同性别差异较大,女性糖尿病CHD危险明显高于男性,甚至有些研究者把糖尿病作为女性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增加了女性3~7倍的罹患CHD可能,而在男性仅仅增加了2~3倍罹患CHD的危险。糖尿病造成的这种性别差异,其原因尚不清楚。
1.5 高血压 自从1920年以来高血压就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在超过65岁以后老年人中女性高血压比男性更常见。从青春期开始血压水平的性别差异就开始表现出来,到了中年,男人的血压水平收缩压较女性高6~7 mm Hg,舒张压较女性高3~5 mm Hg。59岁以后女性的收缩压升高与年龄增加正相关,随着年龄进一步增加,女性高血压发生明显高于男性。若同时伴有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糖尿病等,则高血压危险性明显增加。高血压治疗能降低总体心脏病及中风的发生率,这些作用在老年女性更为明显。但统计资料显示,老年女性高血压病的有效治疗不足,二级预防做得也不够[9],这也是女性CHD危险性增加的因素之一。
1.6 吸烟 吸烟是CHD很强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即使每天只吸几支烟,这种危险仍然存在,吸烟和服避孕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年龄大于35岁的女性常致过早停经。在心血管危险方面,妇女所享有的许多绝经前的差别,在那些吸烟的人都消失了。吸烟和应用口服避孕剂妇女的心血管病危险大为增加,较不吸烟又不口服避孕药的人相比超过她们30倍,并易于发生心肌梗死[10]。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MONICA研究证实,与吸烟相关的一些因素使女性更容易处于CHD的高风险之中。根据NHANESI 的流行病学随访资料,吸烟增加了45%的男性CHD患者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风险,而却增加了88%的女性CHD患者发生 CHF的风险。吸烟的糖尿病女性表现为降低CHD的患病年龄近10年。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危险是不吸烟糖尿患者的2倍[11]。
1.7 社会心理因素 在社会心理、生物行为因素和CHD的相互作用方面对女性比男性作了更为广泛的研究[12]。应激和对应激的适应影响,社会的关心与支持等均影响CHD预后及整个治疗阶段的依从性。缺乏社会支持的男女患者预后较差,但是女性的影响可能更大。女性更容易出现社会孤立及抑郁[13]。抑郁症对CHD的影响只是在近年来才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广泛认可,其通过以下机制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①生物行为学机制:由于不良情绪的影响,抑郁症患者体力活动往往显著减少,且吸烟、酗酒的比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这些都是CHD、高血压、血脂代谢与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对医生所制定的治疗方案依从性较差,响响了患者预后;②病理生理学机制:抑郁症常伴有多种病理生理学异常,抑郁情绪可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使患者基础可的松水平增高,进一步引起躯干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压、心率增快,使其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增加,从而对已存在的心血管疾病造成不利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心率变异性降低、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是抑郁症影响CHD预后的另一途径。抑郁症患者血小板活性高于非抑郁症者,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增加。生物行为学危险因素与病理生理学危险因素之间还可互相影响,进一步加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14,16]。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发生抑郁的可能性高2倍,导致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17]。
1.8 女性绝经期 女性在绝经期前CHD的发病率低于男性,而在绝经期后则显著增加。以前对此解释多集中在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认为绝经期后女性CHD发病率的增长与失去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有关。雌激素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表现在:①雌激素对血管内皮修复和内皮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②雌激素能抑制单核细胞的迁移,减少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吞噬脂质,从而有利于雌激素抗动脉硬化作用;③Matthews等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自然绝经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了0.0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了0.31 mmol/L;④雌激素还通过一氧化氮(NO)水平的升高产生扩血管作用,并对凝血因子产生影响[18]。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比绝经前上升了4倍,雌激素水平下降是绝经后女性发生CHD的重要原因。对于绝经期后的女性,补充雌激素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然而绝经对CHD的影响可能并非仅仅限于雌激素的变化,而是有更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2 一些新的危险因素
2.1 血尿酸水平 有人认为尿酸可以通过以下机制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心血管病的发生:首先,较高的血尿酸水平促进LDL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19]。其次,血尿酸水平的升高伴随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并参与炎性反应,这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20],有研究表明,女性血尿酸越高,冠脉评分越高[21]。而且尿酸在血液中的物理溶解度很低,高尿酸血症时,尿酸微结晶容易析出,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尿酸还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促进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22]。有研究显示,当高尿酸血症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可进一步加剧血管内膜损害,尤其在合并糖尿病或吸烟嗜好时,更易促发CHD[23]。
1.2 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增高 在女性中血浆半胱氨酸含量增高与CHD相关,男性则无相关性。在女性人群中,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与继发的死亡率、脑梗死及心血管事件有高度的相关性。绝经后的女性较绝经前有更高的半胱氨酸水平,可能是女性绝经期后CHD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目前对于半胱氨酸与CHD的相关原因还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半胱氨酸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破坏,促进LDL和凝集物的激活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有关[24]。
1.3 C-反应蛋白 现有的传统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不能完全解释CHD疾病的发生,研究认为动脉硬化病理形成过程涉及损伤、炎症、渗出、变性和血栓形成。CRP作为反应炎症的非特异指标,在评估CHD危险性和预后方面有重要价值。一旦商业上的可得到的CRP分析结果表明是可靠的,CRP分析就有可能预测短期或长期心血管疾病预后并会在筛选分析脂质方面担任角色。将来CRP可能改变治疗或预防性的治疗[25]。通过对年龄、血压、吸烟、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校正,高敏感性的CRP增加了预后的信息,并超过脂类测定所表达的意义[26]。
总之,只有认识到CHD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才会对CHD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对其进行一级预防。如今,越来越多的新的CHD的危险因素已经被研究者发现,如血红蛋白水平、特殊的脂蛋白、炎症标志物、病原体感染、基因的多态性研究等,相信这些新的发现对临床CHD的治疗会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田然,张抒扬,田庄,等.未绝经女性冠状动脉事件临床特点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334-337.
[2] 陈巍,王为民,刘逸菲,孙建辉.中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分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24).
[3] Nanette K Wenger.Education and debate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 older woman’s major health risk.BMJ,1997,315:1085-1090.
[4] 汪芳.胆固醇正常的女性冠心病患者血脂特点.中国医刊,1999,34(3):28-29.
[5]吴寿岭,宁田海,林金秀.高血压病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83-490.
[6] Robert J.The integrated effects of angiotensin II.Am J Caidrol,1997,79(SA):9-11.
[7] John F,Keaney Jr,Joseph Loscalyo.Diabetes,Oxidative Stress,and Platelet Activation.Circulation,1999,99:189-191.
[8] Abdurraham Qguzhan,Sinan Kahraman,Namik kemal Eryol,et al.Effect of Diabetes Mellitus on Formation of coronary Collat-eral Vessels.Circulation,1999,99:2 239-2 442
[9] 吴寿岭,宁田海,林金秀.高血压病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80-87,606-607.
[10] 温加登,史密斯,贝内特.吸烟对对妇女的危险.西氏内科学,1995:56-60.
[11]Umesh N.Khot,MD;Monica B.Khot,MD;Christopher T.Bajzer,MD;Shelly K.Sapp,MS;E.Magnus Ohman,MD;Sorin J.Brener,MD;Stephen G.Ellis,MD;A.Michasel Lincoff,MD;Eric J.Topol,MDPrevalence of Conwentional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AMA,2003,290:898-904.
[12] Manuck SB.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Once more unto the breath.Int J Behav Med,1994,1:4-31.
[13] Frasure-Smith N,Lesperance F,Talajec M.Depression and 18-month prognosi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Circulation,1995,91:999-1005.
[14] Kamarck TW,Annunciato B,Amateau LM.Affiliation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 social treat on stress-relate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Boundary conditions for a laboratory model of social support.Psychosom Med,1995,57:183-194.
[15] Allen K,Blascovich J,Tomaka J,et al.Presence of human frinds and pet dogsas moderators of autonomic responses to stress in women.J Pers Soc Psychol,1991,61:582-589.
[16] McNeilly MD,Robinson EL,Anderson NB,et al.Effects of racist provocation andsocial support on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in African American women.Int J Behav Med,1995,2:321-338.
[17] Frasure-Smith N,Lesperance F,Talajec M.The impact of negative emotions on
Prognosis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Is it more than depression? Heslth Psychol,1995,14:388-398.
[18] 张够兰,杨静.雌激素与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关系.护理研究,2003,(17):839.
[19] Ward HJ.Uric acid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Lancet,1998,352:670.
[20]Descheeder IK,van de Kraay AM,Lamers JM,et al.Myocardial malodi-aldehyde and uric acid release after short-lasting coronary occlusions during angioplasty: potential mechanisms for free radical generation.AM J Cardiol,1991,68:392.
[21] 陆丕能,胡大一.冠心病与尿酸的关系.中华内科杂志,2002,(8):526-529.
[22] Ginsberg MH,Kozin F,O’Malley M.et al.Release of platelet con-stituents by monosodium urate crystals.J Clin Invest,1997,60:999.
[23] 王文标,沈卫峰,张建盛,张瑞岩.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中华动脉硬化杂志,2002,(10):56-58.
[24] Bittner,Vera.Wome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isk,2002,9:31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