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剑峰
2013年11月30日下午,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从征求意见到正式,《意见》经过了半年多的酝酿,其核心直指饱受诟病的新股发行“三高”问题。《意见》公布之初,引起广泛关注,基本得到了各方较为普遍的积极评价,投资者也期待其对A股市场能够带来制度红利。
可是事与愿违。时隔一个月后,随着发行公司招股程序的正式启动,投资者发现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高发行价等老问题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善。不但如此,而且在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发行过程中还在老股减持、网下申购等环节暴露出新问题。虽然证监会迅速祭出多项针对相关问题的新措施,上交所也在新股上市前夜出台限制新股炒作的新举措,但仍有部分市场人士对监管层的行为产生了疑虑。
去年12月初开始,伴随着新股发行改革制度的落地,由于担心在资金面偏紧环境中,新股发行会导致市场供求状况进一步失衡,A股市场也因此开始出现连续调整。在供求矛盾尚未出现好转之际,新股发行重启中的旧问题依旧和新问题涌现导致市场对制度红利预期产生校准。在资金面紧张环境中股票供给压力仍存的情况下,制度红利校准带来的叠加压力进一步对A股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近期二级市场的实际表现对新股发行中的问题“用脚投票”进行回应,但笔者认为,市场的反应有些过度,我们需要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多一份耐心。
首先,IPO的高市盈率问题在此轮新股发行中其实已经出现改善。虽然此次新股发行初期的几家公司的招股价格的确有些偏高,但是从截至笔者发稿前47家公司的招股情况看,平均28.86倍的市盈率低于2012年新股发行平均30.09倍的市盈率,更明显低于2011年45.98倍的市盈率水平。可见,高市盈率的历史问题在此轮新股发行过程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新的发行制度改革在解决高定价方面并非如市场诟病的那般无所作为。
其次,市场失灵时的行政调控无可厚非。在此次新股发行开始不久,监管部门针对出现的问题果断出手进行干预,虽然带有明显的行政调控色彩,但是在市场失灵时运用“有形之手”进行干预并无不妥之处。十八届三中全会虽然赋予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要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否定行政调控的必要性。因此,仅仅因为监管部门紧急实施新的干预措施就认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从而对潜在的制度红利持否定态度是不足取的。
第三,近几年A股市场IPO的高市盈率有其客观必然性。从十几年来的情况看,新股首发市盈率由2002年-2004年的20倍以下区间升至2005年-2008年的30倍以下区间,再升至2009年和2010年的50倍以上区间,2011年虽然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46倍的高位。这种现象除从已经被深入分析的交易机制角度外,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新股发行公司的行业分布结构的变化相关。
根据Wind的统计及行业分类,2002年-2004年,IPO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银行、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2005年-2008年,IPO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公用事业、能源等行业;2009年-2011年,IPO的行业分布则主要集中在资本货物、材料等行业。由此可以清晰地发现,十多年来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行业分布具有明显的由传统周期性行业和稳定增长的防御性行业向成长性的新兴产业过渡的特征。
IPO的这种行业分布变化是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背景相契合的。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市场对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抱有较高预期,从而给予较高估值也是合理的。这种对不同行业给予不同估值水平的现象,不但出现在一级市场上,也存在于二级市场当中,而且也不是A股市场独有的现象,即便是在成熟市场中也存在不同行业估值水平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从历史上IPO的行业分布变化视角观察,近年来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高市盈率问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由于当前市场中的待发新股公司的行业分布大多集中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因此,不应该简单地将首发市盈率下降作为衡量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我国的创新能力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中央到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
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战术”或者“战役”,而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长期积极探索、并为之努力奋斗。要从战略层面上全局性地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路线,需要在具体工作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结合国情找准切入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需求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摆在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这种矛盾带来的现实压力呼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的突破。
例如,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人均油气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家庭汽车增长速度很快,我国发展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内生动力就强于其它国家;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洁净煤的研究利用需要更多的关注;我国很多城市缺水,海水淡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期,正确处理发展与污染治理关系尤为重要,期待在先进的节能环保创业上有重要突破;空天和海洋技术是新世纪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发展需要开拓的空间;我国是人口大国,要处理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就业问题,能显著带动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值得特别重视。
因此,各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过程中,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兼顾,权衡自身条件和产业发展机遇,切忌仅为追求政绩和短期效益而盲目上马,避免产能过剩。
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利用本土市场带动核心技术
发展。
我国是一个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但是如果把市场容量看作是资源,我国则有着巨大的市场资源优势。市场无法换来先进国家的核心技术,但市场对于培育我国的核心技术却至关重要。市场经济推行至今,我们开放接纳国外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但是要留给新兴产业领域的本土企业以足够的市场空间。
如果市场资源全被国外企业与产品占领,那么我国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就会缺乏市场考验,失去发展空间,在全球新兴产业中我们仍然只是充当低端加工的角色。很多先进国家的国有大企业掌控了国内大量新兴产业应用的市场,在发挥市场优势和市场龙头方面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应以此为使命。我国应该继续合理利用巨大的市场容量来驱动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利用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来支持上游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提升,提高我国相关新兴产业的国际地位。
第三,在发展战略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纷纷制定着眼于“创新趋势”、立足于应对危机和支撑发展的新经济战略。其中,培育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积累和逐步产业化的态势,导致知识产权竞争出现了新的趋势。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利数量激增。抢先在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技术领域获得技术突破并获得足够数量的知识产权,将是各竞争主体和各个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竞争中最突出的表现。就今年上半年专利申请量数据来看,世界主要国家专利申请回暖趋势明显,预计在各种政策刺激下,会出现知识产权数量的下一轮激增。
第二,有明确战略性目标的专利集合大量涌现。在一些技术高度集成的产业领域,单个知识产权所能起到的竞争加强作用趋于弱化,知识产权竞争变为集合一定数量、形成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产权集合,结构性的知识产权布局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突出特点。
第三,市场主体围绕知识产权的竞争与合作形式更加复杂。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突破,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创新合作将会更加紧密,立足于互利、共享的联合模式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新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策略变化导致知识产权纠纷愈加频繁,成为企业争取利益格局的重要手段。同时,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将推动知识产权的高效运用作为新经济战略计划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新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一些专门的知识产权运营公司也应运而生。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复杂。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快速上升,成为新兴产业的主要市场。发达国家既要抢占新兴国家的市场,又要与新兴国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竞争,只能通过控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抢先布局来制约新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预见,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知识产权争议和摩擦将伴随这一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不断增加。
分析原因,新态势的出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突出特点密不可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要求高,可市场规模小;增长潜力大,但投资风险高;市场国际化,但是全球竞争激烈。基于这些特点,要在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国际社会共同承诺保护知识产权的条件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有效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
一方面,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只有依赖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才能化解过高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创新成果实现高水平市场收益必然要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背景下,高水平的创新必须采取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模式。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以知识产权为利益纽带,才有可能实现公平的创新成果收益分享。再者,国际化发展和全球化竞争必然要求知识产权的前瞻性全球布局。各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内容构成高度重叠,企业必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根据产业分工趋势和自身发展规划要求,将创新成果高水平地知识产权化,做好全球性谋划和布局,以此获得尽可能广阔的市场竞争空间。
知识产权对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从政府层面来看,应进一步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对于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为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给予创新主体和投资者以丰厚回报的预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这就要求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
第二,是创新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纽带桥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知识产权将推动技术创新行为与市场竞争行为有效衔接,并通过市场化的创新资源配置作用,有效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第三,是构建产业优势地位的根本支撑。创新成果的多寡和质量,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水平和程度,知识产权的结构布局,决定了新兴产业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也决定了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格局。有知识产权话语权,就会相应拥有产业链构建配置的话语权。
第四,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知识产权信息分析能够给出产业整体技术发展方向、产业竞争态势,乃至具体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方向,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
第五,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深度国际化的产业,要在创新环境开放、产业链全球布局以及创新资源全球配置的条件下获得竞争优势,相关企业必须在全球主要市场形成相对知识产权优势,才能占领竞争的制高点,切实维护并保护自身利益,保持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进一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第一,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根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设立由知识产权工作承担单位共同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委员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部署和重大关键事项进行决策协调;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推进工作纳入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的重要议题,在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和保护计划中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专题,加强对相关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第二,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指导和支持力度。研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指导意见》,通过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金融财税政策、市场环境政策、知识产权交易转化政策、人才培养政策、服务业发展政策等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培育计划,强化对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和核心专利培育计划,强化对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的知识产权业务支持和指导,做好重大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前瞻布局。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建立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加快建设遍布全国、功能齐备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开发方便使用的工具软件,支持企业挖掘利用知识产权信息,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和实效。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行政单位办公条件的改善,同时使固定资产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比较薄弱,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有机协调匮乏;固定资产没有把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计算到里面;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低而且缺乏有效的资产使用评估体系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努力使它得到解决,这样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得到保证。在新形势下,为了建立新的模式,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注重创新,这样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条件下,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并使其实现最大化的利用。
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原因
1.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由于对资产的核算问题不够重视,从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第一,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有机协调匮乏。对固定资产进行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等活动被称为固定资产管理[1]。由于我国投入体制的增长,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而忽视了管理,这就使固定资产的效益性得不到关注。尽管各个行政事业单位都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以各部门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构建方式,以及各部门在使用资产时打着单位的旗号,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实质上是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就导致了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同时使资源得不到共享,进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并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二,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由于这种会计制度的出现,使行政事业单位在提取修购基金时,只能按经营收入和事业收入的比例来提取,但是由于提取的修够资金与损耗的固定资产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比例关系,所以使价值补偿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从而导致一些弊端的出现。由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在各个时点不能得到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使得账务与实际不符、价值补偿不合理、资产虚增等现象的发生,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相背离的现象。同时这种方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相关性、谨慎性等原则,造成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2]。
第三,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估体系短缺。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固定资产时仅局限于对资产账面管理,并没有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同时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的固定资产购置,使得部门间争设备、争投资并重复购置资产的现象发生,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比较低,同时对大型设备来说,各部门只重视预算安排,轻视了实物的管理,而且并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共享机制,导致高投资、低效益的现象日益严重。
1.2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有机协调匮乏、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估体系短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没有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支持;计划经济对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足够重视[3];在现有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从而造成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不明确;事业单位的内部存在着很多缺陷,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在现实中新成立的部门分工问题得不到解决;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及部门的缺乏,导致了相关人员的缺乏。
2.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政府部门应重视事业单位的管理,使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中的物质保障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在以创新为前提的同时,要建立起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新模式。
2.1为了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要坚持管理手段的创新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要建立,这样可以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从统计、对账中脱离出来,使他们避免了手工劳动,并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效益低下、错误率高等问题,同时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进行实时账目核对,使资源得到共享,从而使固定资产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4]。固定资产网络管理体系的建立,使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使资产的投入需求、形成方式、调节使用、审核报销、计价核算、处置报废的监控模式逐步形成,是固定资产得到全方位的严密监督和管理。
2.2为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要坚持制度创新
为了改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的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在引进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应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同时我国颁布的相关管理规范为建立这种制度提供了政策的依据。由于各个固定资产的使用程度有所区别,所以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⑴由于房屋和建筑物并不存在无形的损耗问题、同时设备比较耐用、更新速度慢、科技含量也比较低,同时在使用期内价值转移比较均衡,所以应采用直线法计
提折旧。⑵由于非耐用型设备的更新速度快,使用时间短,科技含量相对比较高,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容易使它们贬值,所以要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3]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不可缺少的图书资料,使其具有保存价值及收藏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资料的价值就会越高,因此在核算中需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的方法[5]。
2.3为了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效用最大化,要坚持机制创新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对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对部门预算编制、执行、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树立全新的资产管理理念,使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相适应。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就要使可行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同时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率。为了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范围,必须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使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视,而且促进理行政事业单位对资源管理工作的改善。除此之外,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资源配置情况应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同时固定资产的购置计划要详细,防止重复购置及总体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发生。
3.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职能、管理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逐步适应的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并使其为行政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应对其进行深入管理,并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模式,使资产得到合理的使用和配置,并在为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参考文献
[1]高连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中国医学装备.2008(11)
[2]高学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加强[J].理论观察.2004(1)
[3]蒋泽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15
〔关键词〕信息资源;馆际联建;天津;产业;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03
〔中图分类号〕G2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014-05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guided by“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with teach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t is imperativ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to change th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mode.Based on multi-angle analysis such as the“survey between Tianj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pecialty and eight pillar industries association”,“Research on National Exempla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Electronic Resource Construction financial situation”and“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ianj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Collection Resources and funding”;and advantage analysis on carrying out interlibrary joint construction including practice advantages,management advantages,OA resources advantages,library resources advantages,personnel advantages,the paper presented“industry-oriented”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rlibrary joint construction mode in Tianjin,with the hope of having a re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joint construction;Tianjin;eight industrie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with teaching;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改变资源建设模式势在必行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也强调:“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指示均强调了职业教育发展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就天津地区而言,2012年天津市教委推出了高水平示范校建设项目,投资支持18所高职院校,针对天津的8大支柱产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如何以区域产业为向导,紧密围绕学校的特色专业,通过整合馆藏资源、开放资源以及教学资源,构建服务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11天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天津支柱产业关联性调查分析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服务和满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天津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示范区,该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越来越明显地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所需为基准。据笔者2015年6月开展的“天津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天津支柱产业的关联性调查分析”(见表1)相关数据得知,天津支柱产业中,每一个产业发展重点所需的专业都有不同数量的院校相继开设。如对应于“石油化工”产业,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等13个相关专业;又有6所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等10个专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密切相关。这些数据说明天津地区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建设,以满足区域经济特别是支柱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专业+产业”的思路,分析高职院校“产业导向型”专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使其更具实效性和时效性。
表1天津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天津支柱产业的关联性调查分析
支柱产业高职院校开设的相关专业专业数(个)院校数量(所)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技术、航天器制造技术、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等42石油化工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工程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135装备制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技术、船舶工程技术、船机制造与维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2011电子信息移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2219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化工工艺、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106新能源新材料“风能与动力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等85轻工织精密机械技术、金属制品加工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包装技术与设计、印刷技术等1413国防科技船舶工程技术、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新能源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等125
12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经费状况本文选取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相当的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对其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设进行调研,区域涉及东北、华北及华中地区。调查内容包括:1)图书馆总经费;2)中外文电子资源经费;3)外文数据库资源。如表2所示。
13天津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费及馆藏资源现状
根据“天津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费及馆藏资源调查”(见表3)相关数据得知:①单个图书馆的现有馆藏资源情况不容乐观,26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有4个图书馆的纸本馆藏都不到10万册,42%的图书馆没有数据库资源,根本无法满足院系专业发展的资源需求;②高职院校的经费普遍不足,4所院校图书馆的年度经费都不到10万元,在资源价格普遍上扬的背景下图书馆也无力购买专业建设所需图信息资源;③单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技术、人员、设备方面的不足也限制了其数字资源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只有3所高职院校(经费区间在100~250万元)对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有所尝试。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尝试以项目为依托,跨馆联合进行院校专业和社会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导向型”馆藏资源重构与数字化建设,建设以专业为基点整合各馆资源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基于“学校专业+社会行业”的数字资源建设效率和服务能力。在满足本校资源需求、促进馆际间资源共享的同时,注重服务社会需求和追求资源建设的社会效应,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资源的社会性共享,提升政府对图书馆的投资回报率。
2天津地区尝试“专业+行业”职业教育信息资源联建的优势21实践优势:“自建+共建”的建设经验为联建提供空间和参考由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依托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数字资源自建项目逐步得到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认可,从项目与资源库的关系变化中可见一斑。而作为天津市职业教育特色资源项目的子项目之一的文献库,由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组织了天津医学专科学校、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高专院校参与项目建设,如表4所示。该项目以“共建共享,互学互鉴”为原则,挖掘和吸纳天津市高职院校馆藏文献和特色资源。同时,搜集整合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性和知识性网络资源,从不同层面为不同使用群体提供所需信息资源,使读者能够一站式获取本专业教学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相关资源,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这些自建和共建数字资源的探索和实践为今后的多馆联建提供可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22管理优势:TALIS以及天津市高职高专教育文献信息中心2010年,TALIS(天津市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成立“天津市高职高专教育文献信息中心”,天津地区高职院校成为了TALIS的成员,自此TALIS为高职院校提供资源、技术、人员、平台等全方位的支撑,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提供多角度的指导和帮助。其次,本馆作为天津市高职高专院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成员和天津市高职高专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委员单位,使高职院校之间的互学和合作日益频繁,有能力组织天津市各高职院校实现“共建共享,边建边用”,并通过联盟机制实施。
23OA资源优势:国外丰富国内兴起
2001年12月,开放社会研究会(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OSI)召开的“加速让所有学术领域的研究文章都能免费供大家取阅”会议,拉开了开放存取运动的序幕。全世界80%左右的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地集中在欧美地区,目前我国也有研究机构参与。50%以上的科学研究人员愿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开放的出版方式出版发表,开放获取出版社已由2000年的1家(BioMed Central)增加到2015年的22家,开放存取、开放阅读的出版模式将成为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将国内外的开放资源平台做了初步分类和归纳,如表5所示。
24馆藏资源优势:基于天津特色产业而成的高职院校馆藏资源各具特色天津26所高职院校中有4所国家示范校和3所国家骨干校,这些院校图书馆的资源相对丰富些,这是跨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同时有些特色院校(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特色馆藏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区域性资源,将其数字化后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各成员馆具有可供共享的互补性文献信息资源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首要条件。
25人员优势:馆员的专业结构与整体能力有所提升近些年天津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更加注重所需专业背景馆员的引进,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和学科服务能力均有较大提升,这为开展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可能性。有些拥有建设数字资源经验的图书馆员在联建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分享切磋,共同提升。
3天津地区“产业导向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馆际联建模式的构建一个学校的馆藏仅反映一个学校图书馆的购买力,其特色资源平台的建设才反映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特色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纵观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特色资源建设,都以区域化、专业化和主题化为主线共建共享特色数据资源,并注重开放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31馆际联建模式构建:“‘新能源新材料’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基准,依据天津地区26所高职院校中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院校开设的“风能与动力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等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发展重点的8个专业,设立8个模块,共同组成“新能源新材料职业教育资源平台”。该平台将联合这些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联盟式”的“行业导向型”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资源采集采取“CS+OA+SC+NR”的资源数字化建设模式,资源平台建设采用TPI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结合ASP网页制作技术实现。图1为“新能源新材料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平台”的“风能与动力技术”模块的建设内容结构示意图。
由图1可见,“‘新能源新材料’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平台”还将集成上述8个专业相关的纸本和电子馆藏资源,形成专业性虚拟馆藏;同时充分利用OA资源,形成基于专业的学科OA资源库;积极建设数字化馆藏特色资源(Special Collection,SC);充分挖掘和整理网络资源(Net Resources,NR),将这4部分的文献类型资源集成于同一平台。
32实践“产业导向型”馆际联建模式的注意事项
321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协同创新
从以往建设特色资源库的情况来看,很多内容利用率不高,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共建共享机制。因此,必须通过机制建设约定建设者的责任和权利,并确定建设内容、共享平台、资源组织、使用评价、运维更新等相关准则。将后期资助和使用效果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资源建设、更新、使用、运行、推广的有效机制,确保建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22突出特色建设,提升知识发现能力
突出“特色”的筛选,避免重复建设。
突出学习方式的创新,资源要适用于移动终端的阅读和碎片时间的学习;建立和完善多功能的检索与学科导航系统,充分揭示信息资源包括对各类数据库进行深度整合和综合处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实现数据库的跨库检索,帮助读者轻松便捷地获取有效信息,提升知识发现的能力。
323构建信息通道,有效利用开放资源
开放资源是网络环境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模式,已经成为科技人员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同时,在商业资源采购成本不断上涨和用户资源获取方式日益多元化的压力下,“抓住”开放资源也成为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发展契机。积极挖掘信息通道,对开放资源进行发现获取,并做好评价遴选、组织揭示、利用、保存以及开发第三方开放服务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孟玮.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79-81.
[2]徐黎明.基于专业资源库建设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的探索和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3):17-20.
[3]卢丹志.乐清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建设初探[J].今日中国论坛,2013,(4):57-58.
[4]周劲松.政府主导型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分析[J].职教论坛,2009,(27):18-20.
[5]李洪武.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体会及总结[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272.
[6]王忠厚,全.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77-8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