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科研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问题;意识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也需要小学生这个群体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科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对于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开阔其视野,还能给学生在学习上指明新的学习方向,促使其对未知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活跃其思维的目的。
一、如何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发去提问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所要表述的知识内容设置成学生容易接触的形式,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由于这是大自然的一种自然现象,学生要想去感知可以在植物相对比较密集的地方,而且光合作用必须是在白天进行,植物此时需要利用阳光进行化学反应。学生要想很好地去理解,教师需要深入浅出,千万不能过多去给学生讲解化学层面的知识,只需告知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即可。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其提出对应的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去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求学生敢于去提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有效地提问,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一些事物探究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学生一旦有了问题,就会主动去探究,这样教师还要让学生多提问题,并和其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还要让学生多提问题,并与某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比如,在讲解植物的生长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植物的标本,植物的种类需要具有代表性,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诸多疑问,比如,植物如何遗传?我们怎么种?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学生对植物的疑问,刚好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尽量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教师创设情境后,不能急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时教师需要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到本子上,然后通过与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交换问题,小组成员对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给予指出,然后进行汇总,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帮助学习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而且这对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只是听教师说或其他同学说,显然是不利于自身提问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注意的要素
1.根据学生提问的形式进行合理划分
因为受不同学生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在面对具体的事物时本身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候教师需要准确地分析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基本动机,因为学生在面对一些未知事物时其表现的反射条件与其的接受能力息息相关,比如,一些学生可能对食物营养有很好的认识,因此这类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贴近生活,像食物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一般局限在为何人体需要食物这方面,所以教师需要首先对这一类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类型进行区别对待,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2.让学生提问时注重基础部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启蒙学习阶段,需要对一些知识掌握尽可能扎实一些,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时最好从基础部分进行,这样学生对某一现象或理论就会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侧重探索式的问题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学生的提问意识只是学习中的一小部分,要想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完全掌握,还是需要学生从基本部分去理解,也就是说提问只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上迈出了一小部分。
总体来看,要想很好地让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拥有基本的提问意识需要从源头出发,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一系列问题,而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对应的契机,学生的提问方式可以围绕某个现象的产生原理以及基本特征,教师则需要努力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去提问,另外,在培养学生提问的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其问题的形式进行合理划分,这样学生的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知识,而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一般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学习反馈,势必会导致其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更大的动力,并且其学习兴趣也能相应得到带动。
参考文献:
[1]徐广福,张月华.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4).
依据国家有关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岗位需要,我校三年制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能从事城乡基层医疗及预防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根据此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为: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初步达到临床助理医师的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预防和危急重症病的初步处置能力;具备卫生保健初步指导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二、按需构建课程体系
以实现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结构的要求,结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短的特点,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把社区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作为临床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设和删减,重组分为五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思政、体育、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和正常人体功能、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基本变化规律。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预防医学、临床综合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五官科学、中医学概论、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要求学生较全面学习医学有关知识,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的护理技术,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涉及面广泛的特点。实践教学模块即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积累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培养其临床诊断、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比例
总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原则是缩减职业基础课程,按有关要求开足通识教育课程,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的比例。课程结构比例调整为:通识教育课程占26.54%;职业基础课程占20.96%;职业能力课程和能力拓展课程占52.50%。
(三)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1.校内实验、实训课进行大胆改革,删减陈旧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减少示范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由原计划的1:0.42增加到1:0.51。
2.突出临床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了多个临床技能实训室,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细化训练项目,并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以技能考试为指挥棒,将实践课考试作为独立的科目进行考核,以达到学生能系统规范、独立操作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
3.临床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进行,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由医院临床教师带教,一边学习一边见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4.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实习,除在医院顶岗实习外,所有学生均分批轮换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让学生熟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等。
(四)新课程体系的特色
1.新课程体系突出面向基层岗位的特色职业教育,开设面向基层岗位的医学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实习,亲身感受工作岗位的任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关键词 科教一体化 联合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18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Joint Training Model Study
LI Jingli, ZHEN Tianmin, WEN Nan, GU Jingliang,
ZHAO Fang, SONG Kuimeng, MA Xia
(Shando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Health Informa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 Shandong 25006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science and co-culture model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science and integrated joint training model analysis, case studies, joint training, joint training mode detection angles elaborate prospects in order for the domestic science integrated joint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joint training; training model
0 引言
为推进教学模式更新,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培养技能型人才,结合单位现阶段实际工作情况,实行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为国家自主创新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的战略任务;科研院所面临着吸引和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打破现有系统界限,彼此联合,相互渗透,优化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则能实现双方的跨越式发展。实行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学生三大参与主体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能够使学生受到校内课堂与科研一线两种教育环境的双重培养,使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时间缩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早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求。
1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的概念解析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最早源自“Cooperative Education”,也被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教学、联合办学等。也是洪堡教育理念的三条原则之一: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育与研究相统一。
世界上有不同机构对“合作教育”有几种比较典型的定义。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WACE)认为:合作教育有机结合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工作当中,反之将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增长的见识带回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在教学与实践结合中联合解决困难,促进教学相长;①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认为: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课堂学习与校外的工作经历,鼓励在校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践工作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获得基本的实践工作技能,并为毕业之后的求职方向做准备;②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CAFCE)认为:合作教育计划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在与学校合作的相关教育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相结合的计划,通常情况下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并将其与在校的专业学习课程进行定期轮换。③可以看到,几种定义对于“Cooperative Education”的核心理解均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相长,最终目标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
本文提出的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指校所联合培养模式,即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教学与科研两种渠道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在有效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双方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发挥各自潜在的优势所形成的一种联合培养模式。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各自的职能定位、文化背景、优势学科以及学生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该模式具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学研一体等特点。④
2 国内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案例分析
2.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模式
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中国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⑤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1957年,医科院与协和医大结合。2002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签署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协议,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部分专业合作办学,两校及其院系互不隶属。2006年开始,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接受中国教育部和卫生计生委双重领导。
北京协和医学院模式走的是一条由教学向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转变的道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拥有丰富的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与科研实力强劲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进行院校合一,联合办学,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为医科院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医科院则为协和医大提供雄厚的师资和技术力量,为协和医院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者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教研相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堪称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
2.2 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依托于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强大的师资力量和高层次学生来源,国科大形成了由北京的4个教学园区、京外的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组成的“大学校”。⑥
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走的是一条由科研向科研与教学一体化转变的道路,其优势集中体现在:一是国科大拥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实践条件。学生入学后先集中学习基础课程,再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一起开展科研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分布在各个研究所的260余个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实践平台。二是国科大拥有雄厚的任课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课程。每学年,有院士69人次、教学科研骨干2249人次以及海外知名学者142人次亲临教学一线,开设研究生课程1568门。强大的科研实践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壮大贡献了力量。
2.3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模式
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前身是原山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1983-1995)和原山东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1996-2001)。1983年,为开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领域,山东医科大学成立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后于1996年组建了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后在此基础上先后成立山东医科大学成立成本测算中心和卫生部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新山东大学成立后,为充分体现该学科交叉学科的特色,成立了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通过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鲜明的时代特色印记与学科发展历程,教研室成立之初是为开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领域,教研室成立后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为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伴随着师资力量的壮大和研究领域的拓宽,管理和政策成果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社会医学与卫生政策研究所,后到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的最终成立。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不断增加和变换职能。
3 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前景探测
近年来,校企联合办学,校所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基地等遍地开花,科教一体化模式被广泛应用和开展。除高等教育外,一体化教学也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当中,促使学生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科教一体化联合办学模式对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来讲,良好的合作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本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为例,对其联合办学模式进行了解析,并针对其发展前景给出建议。
(1)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合作双方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根据需求对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据因地制宜和多样化原则,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分析科研需求,利用高校与合作单位的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两者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开展联合培养。
(2)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以高校或科研机构作为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的中心主体,并有多主体进行网络式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培养;以项目依托的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教一体化联合培养模式。
(3强对各阶段各过程的管理,从经费、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教学人员参与科研合作,加强导师管理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健全管理机制。
*通讯作者:甄天民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科教文一体化联合办学模式研究(编号:W201431);基于SoLoMo理念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规模化拓展(编号:W201432);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编号:W201434);和谐医患关系视角下的医院文化建设研究(编号:W20143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研究
注释
① 陈金梅.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② 李晓.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9.
③ 肖国芳,吴松,彭术连.产学研结合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23-25.
④ 宋力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中心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医学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离不开医学支撑条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医学科学研究的服务保障能力,也就是服务保障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能力,即:医学的四大支撑条件。在国际上也称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并称为AEIR[1],A是animal(动物), E是equipment(设备),I是information(情报),R是reagent(试剂),在这四大支撑条件中仅谈实验动物方面的发展。通过这一小小的侧面以此折射医学科学支撑条件能力提升促进医学科研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1 历史回顾与现有医学实验动物服务保障能力
1.1 历史回顾 1977年,单位工作刚起步,对医学科学研究还不那么重视,主要是日常的简单防疫工作,更谈不上去重视和医学研究配套基础学科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笔者记得那时候无专业技术人员饲养动物,饲养人员就是试验人员或临时工。实验动物无级别,品系名称不清楚,无历史背景资料,无动物质量及环境合格证书。饲养条件简陋,开始用瓦罐到简易塑料盒饲养小鼠,有的实验人员甚至在厕所里做动物实验,更无标准化饲养方法、饲料和笼具。由于条件等等因素做动物实验的课题、人员少。实验结果可靠性及重复性差,相关论文成果不能在国际上交流。笔者还记得,在一次江苏省学术会议上,江苏农科院负责兔病研究的某教授讲:她曾在北京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在交流她的兔病研究论文时,被美国学者当场提问:你们实验的动物有相关动物(兔)背景资料与动物实验级别证明吗?如果没有请您下台!就这样被迫中途停止论文的交流。这说明国内实验动物工作与国外的差距非常大,这件事对医学科学工作、医学实验工作者触动也是非常大的。
1978年后,随着国家大环境的变化,我们单位开始重视科学研究,本单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工作,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有塑料的笼具和简易小平房饲养动物。见图1。
图1 最初无级别四处漏水简易兔房(历史资料)
1992年以后,实验动物工作发展很快。在国家、全军、军区、单位有关部门领导重视下,和单位其他专业一样,被列入了综合性的基础性学科,单位领导专门安排了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动物的饲养与动物试验工作。筹集50万元,以旧房改建动物实验用房210平方米(一级196平方米,二级14平方米)。1999年,单位又拨款近200万元,新建多单元动物实验楼(二级动物实验)590平方米,从消毒、防野鼠设备到热源微机等都是高标准,高起点。整个实验设施利用率达10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动物与动物试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总后卫生部、全军动管办领导有关指示,在2003年、2007年中,中心领导再次分别拨款12万、8万元,将动物实验的实验室升级完善为三级,也就是已能和国际接轨的SPF级。见图2。图2 SDE级实验室(资料)
这些年来,实验动物学科建设、工作发展速度非常快,为单位的科研、生物试剂等开发生产、药品检验配套协调发展奠定有力基础,为单位抓住机遇求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 现有医学实验动物的服务保障能力 (1)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室的负责人是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心高级实验师、江苏省本专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另两名饲养人员也分别取得全军、省上岗证。(2)多年来一直取得全军、省实验动物生产和实验使用许可证书。标准化的实验室设施和服务保障已能和国际接轨。这里做实验的相关论文能在国际学会上交流,实验结果、成果能够得到承认。(3)能饲养全中心所有研究所、站、药品仪器检验所的一级实验观察鼠、兔、豚鼠动物1万只;二至三级大小鼠1000只;SPF级大鼠、小鼠(包括无菌饲养的免疫缺陷动物裸鼠等各种品系鼠)500只。
转贴于 2 简单比较
根据上述情况,把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与医学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两者关系作一个简单比较:见表1。表1 78年前后实验动物与医学科研成果方面的比较
3 小结
通过这简单历史回顾与比较,说明了30年来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方面发展较快,该项工作与所取得的医学科研成果、药检、开发等关系非常密切。笔者认为,各大医院、科研院所做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至关重要。每个单位必须根据本单位用动物量、品系等实际,新建或改建符合GB14925-2001新国标实验动物室或动物实验室,大小鼠饲养室、实验室必须达SPF级。医学实验动物工作者,必须要有奉献、服务意识,极强的工作责任。不断用新的理念、新方法在本职岗位上探索研究,启用局部净化的IVC(独立通气笼盒)[2],做到既要达国标又要节省能源。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乃至全过程中,始终维持好动物和实验室的级别;同时必须控制好环境污染[3],保证人和动物的绝对安全。动物饲养医学实验动物学科是基础,是影响医学学科及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重要的支撑条件。同样单位的科研支撑条件另外三个方面与其他各所室的医学科学研究、药检、开发等方面发展关系也是非常密切。只有医学科研的“四大支撑”条件整体能力的提升,才能促进医学科研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泓.医学实验动物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
摘要: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要求学生获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制图员证书就是职业院校学生能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一。本文主要根据制图员证书考试的要求,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提出了制图员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一些想法,希望对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制图员一体化课程体系
制图员是一个集理论与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同时具备机械专业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类专业的特点。学生要顺利通过鉴定考核成为一名合格的制图员,不仅要基本掌握机械制图的绘图规范和各类标准,还要熟练使用和操作各类绘图软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实践应用为主,结合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
一、我国制图员证书考试培训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已经颁布的《制图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制图员在从业技能水平的标准和要求上提出了要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明确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界限,规范了各个技能等级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目的在于提高全国制图员职业技能的质量。本标准施行十多年来,通过各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行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以及各类职业从业技术标准正在日益完善。这种“双证制”的培养方式可以确保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走向职场,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缩短学生到企业后的过渡期,所以多数院校已经将考取技能等级证书穿插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二、我国制图员证书考试教学存在的问题
制图员证书考试的内容及知识要求,体现企业的需求,强调技能的考查,对传统的机械制图的考查十分灵活且贴近实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职业院校现有的机械制图课程体系,取得的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多以图片或实体模型等教具进行展示和教学,由于平面图片不具有空间实体特性,而几何模型因为尺寸和数量的限制,能起到的效果也不大。随着教学的深入,受硬件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体系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三、制图员课程教学实施
1.读懂考试标准,明确教学大纲
制图员考试按照国家标准,分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大部分。考生必须两部分试题的成绩同时合格,才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时,基本掌握国家相关标准,能读懂各类机械图样,会利用各类表达方法绘制图形。所以,制图员的培养应该从机械制图教学就开始,并在绘图软件学习时得到提高。两者之间要在保持各自的特性和优势的基础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
2.夯实理论知识,熟练绘图技能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我们常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练习来辅助教学。由于学生各自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时,学生还是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而在软件应用的教学中较多采用老师演示的教学方法,然后学生通过练习来熟悉各绘图命令。教学时应将两者相互整合,利用软件使用技巧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3.提倡自主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总的来说,现在绝大多数职校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通过软件教学中的讲解,学生往往只能完成与例题相类似的练习,但一旦和某些真实零件相结合,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演示一些精选例题,让学生学习软件的使用,要确保每个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类软件基本命令。然后选择一些实体零件,将其从整个机械设备中拆装下来,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和消化知识。最后,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在下次上课时老师针对作业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突破,也可让不同的学生来讲解绘图过程,让大家相互比较其孰优孰劣,从而熟练掌握绘图技巧。
总之,合理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加考取制图员证书的人数,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优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良忠.高职AutoCAD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5).
[2]何文平.AutoCAD绘图基础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朱冬云.AutoCAD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