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人才培训

数字人才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人才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人才培训

数字人才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咨询;用户需求;人才培养

近年来,网络迅速发展,并且逐渐运用到各个领域。图书馆信息咨询也需要适应网络环境,不断更新信息咨询用户的需求,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完善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让图书馆信息与网络接轨,更好地为传播知识而服务。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的用户需求特点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渠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信息咨询手段多元化。以往的图书馆,仅仅是陈列大量书籍,等待读者自行根据需求去寻找,读者需要亲自去图书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人会有大量闲暇时间亲自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因此,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应该结合网络特点,开通多渠道信息咨询手段,方便不同需求的读者。例如,可以为读者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可以是文字检索,也可以是内容检索,信息可以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反馈给读者,让咨询方式由面对面的交谈变成一种网络交互的方式,完善信息咨询手段和渠道。

2.图书馆信息咨询对象扩大。目前,图书馆已经越来越普及。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再是高层科研人员的专属场所,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图书馆获取信息。如此一来,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对象需要扩大,信息咨询服务要考虑到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领域的用户。

3.图书馆信息咨询内容要系统化。网络信息检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的内容信息分布广,不仅包含国内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包括国外的信息资源。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导致信息的时间和内容随机性很大,对用户使用上造成一定的阻碍和不便。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咨询,需要将咨询内容系统化,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对于一些更新较快的信息,要随时同步更新,提升检索信息的质量,降低信息的随机性和多变性,为用户提供一个稳定的信息咨询系统,完善信息咨询服务。

4.图书馆信息咨询方式要灵活多变。由于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对象范围广,层次多,信息内容繁多,在进行信息咨询服务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最省心的服务。传统的信息咨询服务往往是一种被动等待的方式,即信息咨询服务人员坐在图书馆等待用户前来询问。如今,网络环境下,用户直接去图书馆进行信息咨询的现象越来越少。因此,应该改变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服务方式,要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信息咨询服务,通过互联网、邮件等方式主动与用户联系,提供给用户贴心方便的服务,随时了解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的人才培养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出现了很多新的需求。要应对新的需求,就需要有一批新的人才。以往的图书馆信息咨询,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高,甚至有一些图书馆的信息咨询人员为退休或残障人士,这些人的专业技能不是特别深厚,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咨询,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因此,需要培养出一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咨询人才,来服务于图书馆信息咨询。

1.培养信息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各个学科的科学研究日新月异,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再罕见。因此,就需要咨询人员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以及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要培养咨询服务人员组织信息、加工信息和检索信息的能力,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扩大咨询服务人员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在信息咨询服务的时候,提供准确充分的信息。培养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障信息咨询服务的基本前提,因此要加强对信息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

2.培养信息咨询人员的英语水平。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的英语水平也非常重要。一方面,因为网络环境下,很多信息资源共享,国内外文化交融,国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信息。所以,作为信息咨询人员,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能看懂这些信息,并对这些国外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计算机非常普及,在图书馆信息咨询中,计算机的应用也非常普遍,很多地方都要用到英语,这也需要服务人员提高英语水平。因此,在对图书馆信息咨询人员培养时,要将英语水平的培养作为重点来进行。

图书馆是知识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也面对着不同的用户需求,用户的范围扩大了,层次多样了,用户对信息咨询的内容要求更广了,因此图书馆应该开展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注重培养信息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信息咨询人员的信息整理、加工和整合能力,提升英语水平,建立一个高水平的信息咨询队伍,为用户提供高效科学的信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程殷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有偿服务[J].

图书馆,2001,(04).

[2]梁焕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咨询工作[J].河北科技图

苑,2001,(06).

数字人才培训范文第2篇

一切从社会需求出发,这是香港成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训与人才需求不脱节。香港职业训练局每两年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状况和需求作一次调查。例如,据《香港便览》公布的数字,90年代中期全港从事制造业工作的约有84.9万人,在批发/零售、出口/进口及酒楼行业工作的约有59万人,在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行业工作的约有17.9万人。政府据此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保香港各行业有足够的职业技术人才。再如,近年来,香港地区电子行业迅速发展,香港政府根据本地区这一经济特点,积极培养电子方面的职业技术人才。香港曾对全港二千多家电子企业的十几万职工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雇员总数及其构成,同时对今后雇员总数及构成进行预测。据了解,根据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进行培训,实现数和预测数很相近。

二、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培训课程,使学员能做到学用一致。香港在培训职业人才时,课程总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没有刻板的模式。例如,公务员训练处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训练课程都采用“研究需求,制定目标,编写教材,实施教育”的方法即先对需要培训的单位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明确该部门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再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据此编写有针对性的实用教材。这种训练针对性、时效性都很强。许多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都能及时而顺利地适应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真正达到学用一致。

三、根据社会需求、联系生产实际训练学员的动手能力。香港的工业学院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员和技工的学院。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工业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很强的实习操作课程,教育与训练相结合,注重操作技巧,学以致用,使学生一毕业便可成为熟练的技工或技术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它建立了一支与此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和比较完善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场。由此形成的教学环境,使师生的注意力更侧重于在动手能力方面培养和发展人的潜质。香港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拥有大批动手能力很强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并通过他们不断地改进“外引”的技术、设备,及时了解世界各行业的动态,熟悉和掌握市场的行情,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可以说,靠掌握实用技术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不断开发新的应用技术和改善企业管理,这是香港各企业不断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数字人才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的核心素质;要点

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意义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相关专业人员和工程师的需求也在随之增长。而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子科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防建设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制造“核芯”,该专业连接了许多高科技学科,例如微电子学、光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子材料和组件,并致力于应对未来的新发展和新形式的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也是面向21世纪服务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人工智能行业的高科技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全新领域,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对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与培养

深入探索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以达到不断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质量并提供专业资格的目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应具备以下要点:

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

优化传统的人才培训目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并设定特定的培训目标。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基础,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电子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学校应增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广度,包括能够适应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以及边缘或跨行业的工作。

2.2具有使用与电子实践相关最新工具的技能和能力

学校可以增加实践教育的强度,加强与公司的合作,加强实验室内部和外部培训中心的建设,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例如实践创新和校园竞赛,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指导以及提高学生的表现,通过允许学生参加教师和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来增加动手体验。

2.3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和汇总,具有特定的设计功能

要根据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目标来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培训计划是模块化的,设置了不同的模块(例如基础知识和专业),一个或多个专业说明以及不同的培训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学习同样的基础课程,完成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并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化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和培训计划,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轻了学习负担并提高了学习成果。

2.4具有操作生产相关设备和设计电子系统的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需要改革课程并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有必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扩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原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课程,删除一些与该专业无关的、实用价值较低的课程,重塑基础专业课程,实现训练目标。二是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指导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需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以增加学生人数。实践经验,以提高操作技能,获得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除以上几点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还需要做到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具有自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关注当前问题、了解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数字人才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造业 信息化 贵州省 工业

1 前言

制造业是贵州工业的主体,其中原材料、烟酒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机械、冶金、化工、烟酒、食品及制药为主的传统产业及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构成了全省工业发展的基础,为贵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贵州的工业体系中,制造业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63.1%,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贵州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差,总体经济效益低,已成为制约贵州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已成为促进和加快制造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紧迫任务。

信息化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现状与问题

2.1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积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方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创新体系;以培训基地和中心为骨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应用服务推广体系等支撑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三大体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2.2 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需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应用水平

地方企业与军工企业相比,在应用上仍存在较大的技术落差。全省大多数地方中小型企业对4CP技术的集成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还局限于单元技术的应用,普及应用率较低。

2.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还需要提高

部分制造企业虽然投入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却不能有效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提高生产效率,达不到精益生产或精细化管理、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信息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还未全面显现出来。

3.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

由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尤为欠缺,致使大多数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或产业优势。

4.人才缺乏状况依然严峻

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企业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应用技术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省制造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 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给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充分发挥省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管理和服务功能,统筹规划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研究出台有关指导政策和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整合资源,组织抓好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2.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推广信息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持续和健康发展。

3.引导企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引导,重点支持以数字设计、数字生产、数字装备和数字管理为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已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加强在系统应用集成、产品创新、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向数字企业目标迈进。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我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办好现有信息技术本、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办硕士、博士点,扩大本土信息化高中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

综上所述,贵州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环节,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贵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提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加快构建我省特色产业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策略[J]. 中国工程科学, 2001, 3(7):7-11.

[2]杜平安.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03, 14(13):1126-1130.

[3]汪琛君,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4):206-207.

[4]杨小兰,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5):63-66.

[5]陈厚义. 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2):68-71.

[6]林秀梅, 徐光瑞.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省际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5:008.

数字人才培训范文第5篇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要求。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人才。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国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得到高水平人才支撑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促进信息产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及重点行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必须尽快培养一大批多层次、实用型、高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人才。推动信息化教育,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任务。

一、学历学位教育

截至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本科院校740所,其中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院校有598所,共有847个专业点。从2002年到2007年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历学位教育情况如下表: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并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到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信息类专业的在校生总数已超过278万人,包括专科层次134.2万人(占48.2%)、本科层次133.2万人(占47.8%)、硕士9.4万(占3.4%)、博士1.8万人(占0.6%)。

目前已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多个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国高校设有信息类专业点总数11280个,其中本科专业点4222个、专科5517个、硕士点1220个、博士点321个。2002至2006年,信息类专业的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分别以平均每年11.6%、43.8%、17.2%的速度增长。

为推动我国信息化教育,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的精神,实现我国信息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关键行业的战略性和紧缺性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立了36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立了20个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了40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并在数字媒体与动漫设计、信息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专门化人才培养领域,积极推动信息人才培养。

2007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将软件、微电子、信息安全、动漫等信息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作为优先支持对象,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培养规模,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健全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二、信息人才社会培训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信息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仅2005年,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就培训68万人次。其中,有21万人次参加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20%以上参考人员获得不同等级的资格证书。有27万人次参加信息技术领域的自学考试;19万人次参加其他各类培训认证考试。

信息产业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建立了50个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全国建立了109个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发并颁布了39个国家职业标准。目前共培训考核技术工人、职业学校学生及各类从业人员32万余人,26万余人通过考核取得了各个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省(区)、直辖市一道,分别组织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每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数已超过200万人。计算机等级考试资格证书已成为学生就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在我国境内举办证书考试,如微软专家认证、SCO资格认证、CISCO资格认证考试等。国内开展培训认证的知名企业有北大青鸟、清华万博、大连华信等。

此外,有15万人参加了平面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制图等单项基本技能培训,对推动全民信息化普及,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也为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据统计,2006年,1200多所普通高校和444所独立成人高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函授、夜大、脱产)在读学生455万人,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近950万人次,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250万人次。截至2006年底,67所试点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540万人,毕业人数260万人,在读学生280万人,年招生100多万人。教育部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经面向农村招收学员5.6万人;面向军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招收士官学员6万多人。

远程教育资源不断丰富。2006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设网络教育课程近2万门,约30%的课程参与校内或校际共享;投入使用的各类网络教育学习资源2万多个,使用超过2000万人次。“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注册教师16.3万,覆盖21个省,建立183个教师学习中心,开发了近600门网上课程,帮助建设30多家地方网站,中央电教馆资源达1200G。

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的200多座城市,联网单位1800多个,用户2000多万人,国际出口带宽超过3G,与国内其他互联网互联带宽超过10G。逾90% 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基本建成校园网。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截至2007年底,共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0.1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5万套,工程基本覆盖中西部的36万所农村中小学,使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各高校陆续建立的学生就业服务网多达300多个,每年数百万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初步建成了18家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化藏品资源总量超过10万件。建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100多家大学图书馆参与了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数字化支撑环境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与数字资源建设,后者已形成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资源总量超过180T字节。实施了“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数字化100多万册中英文图书,并提供互联网上的共享服务。建成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过百家。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进展顺利,56所高校的561台仪器设备信息上网。

五、信息类教材和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