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资产分析

金融资产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资产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资产分析

金融资产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较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159-02

1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相同点

(1)初始计量属性都是公允价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时,计量属性都是公允价值,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以公允价值作为这两类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是为了反映该类金融资产相关市场变量变化对其价值的影响,把该类金融资产和市场紧密的结合。

(2)在取得金融资产的时候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股息,都单独通过应收项目来核算。

在取得金融资产的过程中,如果初始取得价款中包含有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股息,都要将这部分利息或股息单独通过“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来反映。

(3)金融资产持有过程中,确认的应收股利或利息都计入了当期的投资收益。

这两类金融资产,在持有的过程中,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确认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的,都要在当期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4)在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都要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

这两类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都要将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进行比较,如果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要根据公允价值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以便把金融资产更加紧密的和市场结合起来,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动。

(5)出售的时候,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取得价款之间的差额以及持有过程中累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都要计入当期损益。

2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不同点

(1)持有意图不同。

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意图明确,持有时间短,是为了短期之内进行交易,赚取交易差价的;相比之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和持有期限就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明确。

(2)初始取得时的交易费用的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直接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则是计入了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当然,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资产形式不同,计入的账户不同,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的,交易费用可直接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的,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照面值计量,所以交易费用应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均构成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3)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的过程中均以公允价值来计量,所以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则要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要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幅度较小或暂时性变化时,企业应当认为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正常范围的变动,应将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金融资产资产减值的处理不同。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3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点的原因简析

(1)初始确认时交易费用处理方式不同的原因。

资产在初始确认时交易费用处理方式的不同是由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不同而造成的,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为了短期内进行交易,获取交易差价,因此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就是获取投资收益,因此该资产在取得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之外的交易费用,就是投资者为了取得投资而先付出的代价,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应该计入“投资收益”的借方;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和持有期间并不确定,因此,为了避免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交易费用调节利润,对于企业持有时间不确定或者是长期资产的交易费用一般是计入到资产的入账价值中的。

(2)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处理方式不同的原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是由它的持有意图决定的,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时间短,仅是为了赚取差价,因此短期内会处置,所以公允价值变动可以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持有意图不明确,持有期间不确定,为了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来人为调节利润,所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要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到处置的时候才可以转入当期损益。

(2)资产减值损失处理方面不同的原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主要是因为持有期限短,不涉及到减值测试和实际利率摊销问题,而且交易性金融资产正常的价值波动已经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计提减值准备也是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二者造成的结果一样,不需计提减值准备;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非暂时性下跌,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一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主要是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影响的是权益而不是损益,而资产减值的话是会对当期利润造成影响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金融资产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它们投资获益的共同特性上,而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出现的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企业持有资产的意图和期限不同。

参考文献

金融资产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物投资;资产投资;比较分析

投资者进行投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选择好投资方式是获取巨额利润的前提,所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要认真分析,并选择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其中一种。我们在对两种投资方式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实物投资是投资人对于本行业内部或者合作的企业进行投资,而金融投资则是将投资投放到证劵、货币和信用等方面。由于他们投资的对象不同,所以他们的投资方案也不同。对于投资方而言,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才会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利润。

一、比较分析实物投资与资产投资定义上的区别

实物投资指的是企业将资金或技术设备等直接投放于企业或合资、合作等关联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投资收益。从定义可以看出,实业投资注重的是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实物二字很好的说明了该投资方式是直接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物品进行投资。不同于资产投资的是,实物投资因为直接进行对实际物体的投资,所以它的投资方式和投资外延显得更为广泛。该投资方式是一种有形投资,所以相对于金融资产投资而言,该投资的投资方式更稳定且风险性比较低。但是因为是一种有形资产投资,物品的实际价值就是那么大,所以投资方所获得的利润相对而言也比较低。但这毕竟是一种保守的投资方式,所以被大多数人沿用着。

金融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获得未来收益,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将资金投入在货币、证券和信用及与之相联系的金融市场活动中的经济行为。金融投资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产生的投资方式。相对于实物投资而言,金融资产投资的间接性和非实物性特点更加突出。从定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无形资产投资,注重的是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因为它是一种虚拟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所以金融投资并不能直接与生产经营相互联系。相对于实物投资而言,金融投资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它的收益也是巨大的。金融投资更多的是考验投资者的胆量和眼力的投资方式。由于金融投资更多的是依赖于现代技术进行投资并且能够在短期创造巨大的看利润,所以这种投资方式被广大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所喜爱。金融资产投资也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投资方式。

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从对定义的分析就可以很好的看出来。二者在投资收益、投资对象、投资风险、投资目的以及收益时间长短上都具有不同点。投资方在选择任何一种方式进行投资时都应考虑到这几个方面,因为他们直接影响着投资方的投资收益。无论是哪种投资都具有它的优点所在,依照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观点,有时候按照一定的比例选择二者相互结合的投资方式能够为投资方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分析实物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的特点

对实物投资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物投资与实际的物品和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简言之,实物投资是投资方对实际物品的潜在价值进行考量之后进行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它是通过实物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谋取投资利润的一种投资方式。投资方在进行投资活动之前,要对实物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由于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

2.实物投资的利润回报期长。实物投资在进行投资时,是与生产关系进行密切联系的,所以投资方进行投资之后要等到物品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之后才能获得收益,这个时间是很漫长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方可能还要追加投资。在生产的过程中,整个资金链的流动是非常慢的。这种投资方式考量着投资方的耐心,如果中间出现意外收回投资成本,无论是对企业还是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3.实物投资具有广泛的投资区域。在现代社会,即使出现了以金融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但是由于实物投资涉及到人民大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品,所以实物投资依旧覆盖到社会中的所有事业的经济活动。由于实物活动覆盖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对于国家经济部门而言,对于实物投资的监测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实物投资在国家投资方式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这种投资方式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国家经济部门要通过立法等各种手段来时刻监测着社会中实物投资的动态,对于不法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对于金融资产投资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金融投资在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依靠的是金融资产,依赖于金融资产进行的一种间接性的投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到股票、证劵和货币等上面,通过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利润。依托于金融市场的投资是投资方的一种资金战和速度战,投资者会随时关注这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一旦出现机会时就会将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来占有公司的一定股份。时机到的时候进行抛售来赚取巨额的价格差。

2.金融投资在运行过程中要求资本要有一定的偿还期限。金融投资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虽然不像实物投资的收益期限那么长,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资金在进行升值的时间。资本的偿还期限指的就是这个时间。投资方进行金融资本投资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在偿还期限内,只要自己的资本在不断升值,投资者就可以一直进行投资,但是要时刻关注并分析偿还期限内的被投资标的物的价格变化,在投资收益开始下降的时候要及时收回自己的资本以避免连本带利赔光的状况发生。一般情况下,金融投资的偿还期限都非常短,这和金融投资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是相关的。时间越久,对于投资回报的风险就越大,出现各种突况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资失败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3.金融投资具有巨大的风险性和收益性。金融投资考查的是投资者对于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在当今社会,经济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同样的,公司经营状况发生改变的机率也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对于某些特殊行业而言,譬如石油等,他们的风险变化性小,投资者选择投资的难度也不大,但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对他们进行投资时要抓住机遇进行投资并在偿还期内进行迅速收回成本和利润,因为对这类行业的预测是很难的,并且这种行业的动态变化大,容易出现资金套死的现象,所以投资者在在进行投资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将要投资的企业的各类经济指标的变化程度,避免造成投资失败。

三、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的联系

1.两者的投资媒介和投资手段相同。无论是实物投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还是金融投资与资本运作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与对资金的运用,虽然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区别,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进行投资的依托对象不同罢了,一个是生产经营,另一个是证劵和资金。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都是社会资金运作的一种依托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

2.金融投资为实物投资提供资金,实物投资为金融投资创造利润。从对金融分析来看,金融分析像是一种资金的聚集,并没有为实物投资进行资金援助,实则不然,金融投资对企业资本进行投资,将资金短期内汇集到企业,这是维持企业生产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笔资金,公司的实物投资的生产经营才能够正常运转,即使投资者收回了资金,但是还会有下一个金融投资者进行输入,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短期帮助,是企业在进行大量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而实物投资的成功也为金融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虽然投资对象不同,但是两者依旧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总结

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都是当下主要的投资方式。目前,金融投资多为发达国家所采用,我国的不少投资家也开始着手进行资本投资,因为资本投资具有收益大,期限短的优点,即使具有一定的风险,但能够带来的利润更加诱人。虽然全球经济投资向金融投资进行转变,但实物投资始终覆盖整个社会经济的状况却不会被改变,因为实物投资的投资对象是人们的生活用品,无论是高档的还是基本的,都是人们必须的。投资家在对这两种投资方式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两者所具备的优缺点和特殊性,同时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投资家而言,进行投资就是为了更好的获利,所以在进行投资方式选择时不如同时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资金套死的现象。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希望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进行合法的投资,为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游家兴.理性定价、选择偏差与消费资本资产定价谜团——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经济科学,2005(06).

[2]游家兴.理性定价、选择偏差与消费资本资产定价谜团——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经济科学,2005(06).

金融资产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资产;经济增长;弹性分析;回归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2 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0-0017-05

在我国,政府一直存在着“大财政、小金融”的观念,货币政策只是从属于财政政策。1992年以来,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货币政策正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标志着我国对金融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近年来,国家货币当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方面,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在1994-1995年经济过热、严重通胀的背景下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断得到加强,其越来越多地对金融资产进行了有效控制,试图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增长的金融资产总量,并积极引导金融资产之间的合理配置,提高金融资产的运转效率,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增长服务。总的来说,在这段期间内,金融资产总量以及内部构成与国民经济存在高度的正相关。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金融资产增加属于金融发展的范畴,而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与实务界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观点众说纷纭。以Goldsmith(1969)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以Mackinnon(1973)与Shaw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与上述观点相比比较折中的是,Patrick(1966)认为相对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处于一种“需求带动”地位,即其通过对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新金融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因此金融发展附属于经济增长。谈儒勇(1999)认为在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国金融中介体的发展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甚至是不利的。韩廷春(2001)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史永东、武志(2002)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高的相关程度,并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双向因果关系。杨飞虎(2007)以我国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以我国金融发展指标、金融深化指标、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结构指标、技术进步指标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我国金融发展指标与金融深化、经济结构指标高度正相关,说明金融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金融化、货币化程度,推动了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大力发展;但总体来说,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边际生产率,投资率的提高与技术进步。

当前,经济增长过热,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由此引发的投资过热、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令人担忧。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综合以上的观点,结合宏观经济现状,建立相关模型,试图解释金融资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从金融资产角度提出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对策建议。

二、模型(1)――金融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模型设立

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据Cobb-Dauglas生产函数Q=ALctKB,社会总产出由劳动和资本创造。但在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单靠劳动和资本创造经济增长的理论已很难解释一些社会行为,这逐渐证明,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财政政策的替代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是否完善、是否活跃的重要参考。同时笔者认为,以我国为例,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现代金融体系建立以来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金融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社会总供给又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因此,只考虑供给影响,对Cobb-Dauglas生产函数进行补充,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模型:

Y=f(F,U)

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F为金融资产作用的要素,U为非金融资产作用的要素。

也就是说,社会总产出是下面两种要素的函数:一种是金融资产作用的要素。即该要素的获得和应用必须通过金融资产的运转才能实现,属于外显的经济创造要素。根据这一定义,Cobb-Dauglas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和资本,由于工资的给付和资本的取得都涉及到金融资产运转,因此属于金融资产的作用要素(F)。另外一种是非金融资产作用的要素,即该要素对经济的贡献不直接依赖于金融资产的运作,如政治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公民素质、企业家本身的才能等。属于内隐的经济保证要素。因此,还可以将模型进一步表示成:

Y=f(f,l,g,e,u)

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f为金融资产,1为劳动生产率,g为资本边际生产率,e为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即金融资产转化为资本的速度,u为其他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等。

(二)模型解释

国民经济是金融资产、劳动生产率、金融机构运行效率、资本边际生产率等因素的综合增函数,在其他任何一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其中的任一因素,都可以增加国民产出。这一模型充分表明了政府(调控金融资产、从事科技开发、政治经济体制优化)、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个人(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国民经济创造中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实现了外显要素(如劳动、资本等)和经济增长保证要素(政治经济体制优化、社会生产率提高等)的统一。

三、模型(2)――实证分析:经济增长对金融资产的弹性

(一)金融资产的界定

本文从宏观角度把金融资产定义为具有经济价值的金融产品,不局限于“有价证券”的一般解释,主要包括现金资产、金融机构贷款、证券资产、外汇储备等四个部

分。另外,本文定义的金融资产是从全社会的资金直接作用经济的角度出发的。根据这一定义,有以下四点说明:(1)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虽然属于个人和企业的资产,但是它们对经济的作用取决于信贷规模,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经济实体,因而存款和储蓄不列入金融资产的范畴。(2)黄金储备虽然也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储备资产,但随着纸币化的进程,黄金储备对经济实体的作用已经大大下降,货币当局若非迫不得已不会动用黄金储备干预经济,而且黄金储备存量通常趋于一个稳定值,基本没有变化,因而也不列入金融资产。(3)保险资产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其作用经济的渠道仍需要通过证券市场或银行中介,所以贷款资产和证券资产基本上包含了保险资产对经济的作用;当然保险资产有保障经济单位安全生产的间接作用,但无法用数量衡量,所以保险资产也不列入本文规定的金融资产的范畴。(4)货币供应量M。虽然是央行的负债,但它作为居民手中的现金资产,满易需求,直接作用于经济实体,因此属于金融资产。

(二)数据选取与模型设立

表1列出了1993-2006年我国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

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这段时期内,各项金融资产与GDP基本上保持了一致的增长趋势。以国内生产总值对数为被解释变量,各项金融资产的对数为解释变量分别建立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和检验如下:

即:InY=0.77333 InL+2.54044+u

InY=0.457347 InB+6.97758+u

InY=0.402758 InST+7.401857+u

InY=1.034691 InM+1.580762+u

InY=0.452872 InR+7.979285+u

InY=0.436454 InSe+6.812359+u

(三)变量说明

Y指国内生产总值;L指金融机构信贷资产,B指债券余额,ST指股票市价总值,Se指证券资产总额,M指货币供应量MO,R指外汇储备,u指随机误差项。

(四)模型解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与各项金融资产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同时还可以得出:

1、我国金融机构贷款资产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平,均贡献率在0.77左右,与理论上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理论上假设贷款资产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个人消费贷款――主要用于自发性消费;企业融资贷款――主要用于自发性投资。根据凯恩斯二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Y=E=C+I=Ct+BY+I,可得Y=(a+I)/(1-B),自发性消费和投资的乘数为:k=1/(1-B),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

我们知道,贷款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消费C和投资I的增加,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贷款的增加额AL=自发性消费的增加额(a+自发性投资的增加额(I),根据乘数原理,Y=1/(1-B)xAL,我们可以得到,在两部门经济下经济增长对贷款资产的弹性应该为:

E=(Y/Y)/(t/L)=(y/L)×(L/Y)

=(L/Y)×1/(1-B)

=信贷资产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自发性消费和投资的乘数

以1998年为例,E:(L/Y)×1/(1-B)=3.33(L/Y),而实际上E’=(Y/L)×(L/Y)=(78345-74463)/(86524-74914)×fL/=0.33(L/Y),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一弹性要低于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1)凯恩斯乘数理论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因素:货币流通速度。他假设货币流通速度足够快: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间接融资,与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相比,流通速度慢,而且我国的不良贷款问题严重,也阻碍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因而货币运行效率的低下造成了实际弹性E’与理论弹性E的差距。

(2)理论上假设贷款资产只用于个人自发性消费和企业自发性投资。也就是说,信贷资产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市场利率无关,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信贷规模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呈负相关,与市场利率相互制约。同时我国信贷资产的用途也远不止这些,而其他用途的乘数效应与1/(1-B)相比要小。因此,衡量信贷的乘数效应应该是消费和投资乘数效应以及其他用途乘数效应的加权平均。另外,我国实际是四部门经济,如果考虑到政府税收和进出口贸易,乘数会变小。这样,理论上计算出来的E要与现实中的E’接近些。

(3)由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社会文化差异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我国的个人边际消费倾向B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高,从而造成乘数效应不如发达国家那么明显,经济增长对信贷资产的弹性不强。

2、在我国,债权资产、股权资产、证券总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6、0.40和0.44。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证券资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不如信贷资产,这也基本符合我国主要靠间接融资的客观事实。同时,分别考察股权资产和债权资产,可以看到,国民经济对债权资产的弹性要高于对股权资产的弹性。这也是对当前宏观经济情况的一种真实反映――我国的上市公司总体素质不高,而且股权资产存在着很大的投机性质,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不如债权资产。另外国内投资总体效率低下,强大的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造成挤出效应(因为债券余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债)。当然,我国的证券市场在不断完善,自2006年以来,随着股改的顺利实现,证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大牛市的到来,企业的价值逐步得到回归,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也将更加密切,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3、我国货币供应量Mo(现金资产)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为1.03。这一弹性比其他任何金融资产都要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资产用于消费,直接作用于经济实体,货币周转速度最高。但是也应看到,货币供应量Mo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刚超过1。这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所起的作用还不明显,并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我国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0.45.这基本上反映了客观实际情况。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比较被动,用途仍然是支付国际结算、稳定汇率、防范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而用于国内直接投资的比例相对不足,因此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国制。但是,外汇储备的增加仍然能带动国内投资的增长和物价水平的提高,因而促进当年名义GDP的增长。随着对外汇储备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家货币当局对外汇储备的规模和运用会更加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

5、按照我国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将其

由高到低排列:现金资产、信贷资产、外汇储备资产、证券资产。这一方面表明了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单位融资仍然主要依靠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规模近年来虽不断扩大,但与间接融资相比力量还比较单薄。同时,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宏观经济表明,我国的证券市场渠道单一,效率不高,进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限制。

6、根据1993-2006年间的金融资产总额和分布利用加权平均方法可以求出经济增长对总体金融资产的平均弹性(即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根据前表计算得:

其中Lt、Set、M1、Rt、Ft分别指在t年的贷款资产、证券资产、现金资产、外汇储备和金融总资产;Et、Ese、Em和Er分别指经济增长对贷款资产、证券资产、现金资产、外汇储备的弹性;以贷款资产为例,Lt/Ft表示在t年贷款资产余额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加总求和再除以总年份T得出平均比重,其他同理。通过计算可得,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0.7044左右。

四、检验与建议

1、模型(2)中对金融资产的定义使货币当局更加简便有效地调控社会上的金融资产。假设金融资产完全被实体经济吸收,即不存在投机性资产,则在经济不景气时,央行只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任何一种或多种金融资产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按照不同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应优先选择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来增加货币供应量Mo,其次降低贷款利率鼓励贷款,再次是将外汇储备转化为国内投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证券资产。在经济过热时,央行可同样按上述顺序进行相反的操作减少社会上的金融资产。

如果金融资产不能完全被实体经济吸收,即存在投机性金融资产(如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存在结构性泡沫)。央行在调控金融资产以实现调控宏观经济目的的时候,应酌情制定政策优先选择被实体经济吸收程度较高的金融资产进行调控,如货币供应量Mo、贷款资产、而后考虑被实体经济吸收程度相对程度较低的外汇储备和证券资产。实际上,上述两种情况所得出的结论一致。也就是说,不同金融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其被实体经济所吸收的程度成正比,不管金融资产是否完全被实体经济所吸收,央行都应该选择经济增长弹性高的金融资产进行调控。

金融资产分析范文第4篇

随着收入和资产的提高,我国居民在金融资产的产品选择上越来越具有主动权,且选择余地大大增加,储蓄不再在资产结构中扮演“一头独大”的角色,居民的金融资产按照个人喜好被分散在如股票、国债、开放式基金和保险等不同的金融产品上。对几十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归纳出以下资产变化的几大特点:

1.居民金融资产种类由仅有的储蓄和手持现金两种增加为多种

建国初期,人民在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以外很难有剩余,居民金融资产基本无从谈起。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居民有了少量的储蓄,居民金融资产除了现金、存款,还有少量公债。但总体上,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还是高度集中在储蓄这一形式上。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居民金融资产形式依然是单一的现金和储蓄存款。随着改革深入,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以及保险基金等相继出现,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策以及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地扩大,金融资产结构加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储蓄及手持现金在金融资产结构中的比例有明显变化

居民手持现金大量增加,但比例下降,以1980年至1999年间为例,由40.93%的比例降到12.3%。储蓄存款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我国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其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59.9%上升到1991年的70.07%,此后稳定在65%至60%之间,1999年为61.5%,进入新世纪以来比例进一步下降。同时呈现出的特点是,居民对定期存款的意愿大幅度下降,而活期存款迅速增长,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向短期化转变。

3.债券、股票、保险、外币储蓄等在居民金融资产中从无到有,有价证券等投资性资产持有比重明显上升

建国初期,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为落后,资产结构以手持现金和储蓄为主。20世纪80年代出债券开始兴起,居民手中的资产有小部分向债券分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股票、保险、外币储蓄等新兴的金融产品都开始萌芽,居民开始有了投资意识,开始将手中的资金分散到多种金融产品上,并且在期间,投资比重直线攀升,以1985年到1999年间为例,所占比重由5.1%升到17.1%。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价证券的资产持有比重更是大幅增加。

4.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快速发展的股票市场明显改变了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

与股票有关的金融资产持有量明显增加,存款持有量下降。而近年来的股票市场复苏,投资渠道拓宽和大量资金的投入,股票市场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从而促使居民将这原本视为风险系数相当高的投资途径作为盈利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居民存款余额,大约占GDP总值的80%,股票资产已成为国民财富和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重要部分。

二、中国城乡收入理财差异比较

1.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中国城乡居民投资理财的变化及其差异比较必须联系到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及差异。2000年至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较1979年至1999年显著增长,差距明显拉大,2000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缓慢增长,而2007年后直至2013年,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长。

2.城乡居民理财比较

相对于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方式的单一性,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方式较多样。2006年,各类金融产品正逐渐为居民所接受,投资基金意愿劲升。2009年,从居民投资方式看,房地产、基金和理财产品、股票分列前三位。2014年,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储户”的居民占44.9%,较上季下降1.1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是“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事业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1.6%,16.2%,13.3%。

3.西南财经大学的相关调查结果

西南财经大学关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其中投资性收入,城镇是农村的8.8倍,对于储蓄,城镇与农村居民都具有高储蓄率。

三、国民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趋势

1.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动趋势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增长十分迅速,作为收入增长的必然结果,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积累也日渐增多。居民家庭财产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使得我居民更愿意将自己的限制资产用与投资不断提高自己的财产总额。

2.金融资产比例不协调

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仍以储蓄为主,占总量的半数以上,国债,股票等虽呈不断增长趋势,但所占比例仍比较少,同时,可以看出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品种比较单一,并且分布不均,因此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只是初露端倪,尚未形成合理的结构。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分布很不平均,银行存款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有价证券,保险准备金等金融资产比例较少。低水平的金融资产结构限制了居民部门利用资产组合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无法运用多元化的金融资产满足多重储蓄动机的活动。[8]

四、总结

金融资产分析范文第5篇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此类资产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确定投资成本,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1.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出售。例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组合中有某个组成项目持有的期限稍长也不受影响。

(3)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的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2.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企业不能随意将某项金融资产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即长期股权投资),不得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只有在满足以下条件时,企业才能将某项金融工具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1)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

(2)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此类资产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持有期间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1.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受以下条件限制

(1)如果企业管理层决定将某项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则在该金融资产未到期前,不能随意地改变其“最初意图”。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应当是明确的,除非遇到一些企业所不能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否则将持有至到期。

(2)企业应当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或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处理。

(3)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到期前处置或重分类,通常表明其违背了将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最初意图。如果处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如5%),则企业在处置或重分类后应立即将其剩余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即全部持有至到期投资扣除已处置或重分类的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注意:这是惩罚性规定)。

2.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一种承诺,表示一种信用与能力,对资产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对信息使用者作决策产生影响;如果改变,则可能意味着违背承诺,必须作出合理的解析才能免除惩罚。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未到期时出售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对出售后余下部分不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出售日或重分类日距离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如到期前三个月内),且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2)根据合同约定的偿付方式,企业已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本金。

(3)出售或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所引起。此种情况产要包括:

①因被投资单位信用状况严重恶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②因相关税收法规取消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税前可抵扣政策,或显著减少了税前可抵扣金额,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③因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重大处置,为保持现行利率风险头寸或维持现行信用风险政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④因法律、行政法规对允许投资的范围或特定投资品种的投资限额作出重大调整,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⑤因监管部门要求大幅度提高资产流动性,或大幅度提高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的风险权重,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金融企业按当前市场条件发放的贷款,应按发放贷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一般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债权,通常应按从购货方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根据实际利率计算。

贷款和应收款项泛指一类金融资产,主要指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但不限于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非金融企业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企业持有的其他企业的债权(不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务工具)等,只要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可以划分为这一类。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类的金融资产,与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其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不是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并且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资那样在出售或重分类方面受到较多限制。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如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此类资产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持有期间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计入投资收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主要差别是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而不是计入当期损益,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因证券市场的波动引起利润的波动。因而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由资本公积转出,计入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