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风险防控

金融风险防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风险防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风险防控范文第1篇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于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特殊的专业会计。金融会计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准确,不允许有虚假情况,要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风险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等。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对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管理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致使金融会计信息失真。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2.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从银行内部来看,全面、客观地揭示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及时提供有关金融风险的会计信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一是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及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等内容的补充报表,以便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二是由于银行表外业务仅在业务状况表下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故银行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因此,要恰当揭示表外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和对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信息需要,可以考虑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同时,银行应借助网络技术,或借助特定的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将借款企业的情况,包括企业的会计报表及补充会计信息、担保抵押和信用度及开户状况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和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现象的发生,充分保障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3.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

(1)改进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准备金,即将现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一般呆账准备金”;对出现有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特别呆账准备金”。当这两项呆账准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准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应允许其在税前扣除。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准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允许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

(2)应允许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4.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等。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全面复审检查,考核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有效地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5.努力实现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

一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金融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惟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相分离的会计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由系统自动生成汇总上报,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二要抓好内控中重要风险环节的控制。要遵循双人、双岗、双职的原则,健全会计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核算,加强对会计流程、印、押证机、联行清算、承兑汇票、内部往来、现金出纳和财务的管理。同时,要强化内控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建立合理的授权分类和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审批手续,严格各项操作程序,严格担保行为,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防范潜在的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风险防控范文第2篇

摘 要 在目前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市场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我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也正处于一种快速发展的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程度造成影响。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影子银行、货币政策传导以及金融风险防控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传导 金融风险防控 高中生视角

近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种高杠杆的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其成为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危机过去之后,欧美各个国家和地区强化了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有效监管。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金融银行体系发展比较晚,其复杂程度也比较低,所以,我们就十分有必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更好地应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检测和评估。

一、影子银行的内涵

影子银行的概念主要是由保罗麦克库雷提出来的,其主要将其定义为,与传统和正规接受监督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其筹集到的资金具有短期性和不明确性,其脱离了联邦金融的有效监管,而且不有再贴现的权力,也不能加入到存款保险组织中。我们可以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影子银行就是一种脱离银行创新体系的信用和中介组织或中介业务组织。我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一种萌芽的发展阶段,其还没有构成特征明显、体系完整的影子银行系统。因此,国内还没有对影子银行的内涵和范围给予明确的规定,其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争议。但是我们综合国内外的观点和内涵来看,就会发现,影子银行体系是一种脱离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并且采用杠杆度较高的创造性融资方式和手段,其是由一种非银行机构,而且其由多种相关的金融产品组成。

二、影子银行与金融风险和货币政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纵观目前的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快速的影子银行体系使得整个金融和经济的正常和稳定的运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使整个金融体系体现出很大的脆弱性,这也成为了全球危机的主要推手。我国的银行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经过相关监管部门及批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主要包括信托、金融租赁和财务公司等等,二是经过正规批准的准银行机构,这类机构为了能对特定的群体进行支撑,从而进行创新和完善的功能机构。第三种是融资中介,其中包括了一定范围内的服务中介和地下钱庄等等,这种组织的运转主要是靠向个人或者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来进行的。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呈现的是机构众多但是规模还比较小。杠杆化的水平较低,但是发展的速度比较快等诸多显著的特征。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有待完善和加强。首先,影子银行已经不能够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理监管之内,经常会出现监管盲区和监管重叠的现象。二是传统的银行与子行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缺乏有效的统一,这样就很难对相关的政策风险给予有效的权衡和把控。第三,受监管的非银行机构数据不够全面,其通常仅仅是包含一些基本信息,而不能统一,这样就对相关信息汇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最后影子银行提供的流动性的货币供应量定义、计量更具复杂性,提高了对整个金融运行监管的难度,这对整个金融调控政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四、加强影子银行建设和完善的相关建议

在实际的影子银行的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对影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和有效的研究,从而对相关的政策措施给予有效和全面的研究。

(一)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全面认知

众所周知,我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一种的发展阶段,相关的部门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认识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种认知上的不足会使得金融监管的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的加强对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和有效的研究,并且要能够根据其实际的发展情况和相关的发展特点进行充分和y一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针对措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影子银行的全面和综合可控发展。

(二)加强对相关利率的改革和创新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影子银行迅猛发展,其与利率的管制具有很大直接的联系,这种存款利率的限制,使得民间的资金更容易向影子银行进行转移。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利贷的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和威胁。为此,我们就要想有效的降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风险,就应该进一步对存贷款利率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有效的扩大银行的贷款利率的波动范围,从而使得整个市场供求更具又灵活性,使得银行能够主动的强化风险定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保证市场化的正常运行。

(三)要加强对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针对于影子价格的发展现状,我们还应该对相关的金融体质进行改革,对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因为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民营经济的融资一直是影响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严重阻碍,这也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使得民营经济存在着多年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融资难的问题,影子银行体系在一定程上有效的缓解了融资的困难,但是其也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对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改革,有效的解决民营经济融资困难的问题,从而构建有效的融资体系。使得相应的融资风险更为可控。在一定的区域内,我们可以开通一些银行服务,并且,我们还可以对一些中小型征信系统给予合理的完善,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相关的人员解决其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的风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有很大的阻碍。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就应该对相关的体系给予合理的完善和优化,我们需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认知、对相关的金融体制进行创新以及对贷款利率进行合理调整等方式来减少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危害和副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2] 黄胤英.转变中的美联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金融风险防控范文第3篇

如今世界经济的开展以及经济格式的变化关于我国的经济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如今的经济方面金融信息化的方式开展十分的迅速,并且金融信息的建立可以很好的对我国的经济停止监视与剖析。并且关于银行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可以很好的停止掌握与评价,关于经济开展方式的判别也具有一定的效果。所以信息风险防控在金融管理中不只是促进经济开展的重要手腕更是促进金融波动的重要动力。在当前的任务中,增强国度经济金融信息化的建立可以很好的扩展金融开展的平台,经过更多的渠道逐步的完成企业金融方面信息的搜集,应用迷信的手腕对金融目标停止详细的剖析。

【关键词】风险防控;金融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的开展以及社会的提高,我国的金融行业正在逐步的开展成熟,金消融企业信息的开展遭到了普遍的关注,特别是在我国的挪动行业以及社交网络与网络中的搜索引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的开展不只对人们正常的消费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在这样的经济开展背景下,我们关于金融行业的信息化以及互联网两个方面触及的法律停止不时的健全与不时的完善。经过相关法律的管理效率对金融行业停止管理与约束,并且对金融行业中信息化的特征的影响停止详细的研讨与剖析,片面的解说在金融信息化建立关于银行防控的作用。

一、对金融信息化与风险的片面看法

在我国经济开展中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企业,其运转的工夫也比拟长,并且在金融方面还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我国经济开展中重要的一局部,也是经济的中心部门,社会经济开展的支柱。对金融行业停止及时的变革是对传统的经济开展停止的一次重要改造,也是顺应如今国际经济开展趋向的一个重要措施。从如今的经济情势上看,在各种经济研讨范畴很多的学者没有对经济金融信息构成一个比拟一致的观念。但是比拟顺应如今经济开展的,遭到很多人支持的是观念是信息化金融次要是应用如今信息化技术逐步的对金融业务停止研讨与创新,使其逐步的完成网络化、信息化与电子化。并且与此同时金融行业还应用如今信息化的经济开展方式,逐步的停止少量数据的剖析,这样可以爲金融行业提供比拟迷信的管理数据,逐步的促进金融行业经济利益的提升与质量的加强,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形式的转变。从金融行业信息化逐步开展爲止我国经济次要阅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进程中金融信息化发作了很多的变化,并且爲我国经济市场的开展提供了愈加空虚的指点与根据。

二、金融信息下的风险预控现状

(1)信息化看法不够充足

在如今的经济开展下关于我国的信息化看法不够充沛,还存在很多的缺乏。金融信息化的开展在建立的进程中对其的思想也十分的重要,在停止金融行业的运转与看法时一定要可以片面的掌握如今的金融风险控制,并且对金融风险存在的特点等停止详细的理解,还需求从思想上进步关于这方面的看法。在如今这样信息化的条件下,与传统的金融方面的风险相比拟,金融风险具有很多的差别,所以在停止金融风险预控时一定要针对以后的实践资金运转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风险互相停止综合性的思索,最次要的目的就是将金融经济的效益提升到最大化,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化。逐步的完成如今金融行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2)金融防备风险中存在很多的成绩

在停止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一定要依据实践的金融资金运转的状况停止风险的预控。我国如今的金融行业在处于建立的时期,其中还有很多方面开展的不够成熟,还存在很多的缺乏与破绽,其中有很多的成绩严重的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开展与提高,并且加大了其中存在的风险。若是不对这些成绩停止及时的处置,则会招致金融行业开展愈加的迟缓,外部控制不够完善,不能及时的控制其中的风险,不能充沛的发扬金融的作用。

(3)金融信息化建立中关于金融组织管理存在的成绩

在如今这样的信息化开展进程中,关于金融信息平安的成绩不断是金融行业中的重中之重,信息平安方面需求借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停止无效的管理。在停止管理的同时还需求掌握纯熟的计算机技术,关于其中的组织管理需求停止详细的的剖析与掌握,如今的信息管理技术不够健全,不论是在管理机制方面还是在制度方面都存在很多的成绩需求处理。

三、企业如何防备金融风险

金融信息化的建立是顺应如今的经济开展以及社会提高下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开展的必定选择,信息化建立可以很好的促进金融经济关于各种信息数据的掌握与评价,以及关于如今经济开展下金融行业运转形态的剖析,并且信息化建立关于金融管理来讲是其调理经济开展以及信息掌握重要的手腕与重要的载体,也是不时增强信息化建立平台以及金融管理任务的重要支柱与动力。在当前的开展任务中,关于金融的开展需求经过多种方式不时的完成信息的搜集,应用迷信的知识停止零碎的剖析完成金融行业的开展。

(1)增强关于金融信息化建立的看法,强化风险管理的掌握水平

在停止金融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一定要留意如今的信息化开展的现状以及关于其最根本的看法与掌握,并且还需求不时的停止风险管理细化。金融行业中风险认识的增强与充沛看法可以很好的促进如今的金融行业的开展与提高,片面的降低金融行业的风险,进步金融行业效益提升。

(2)完善金融中信息化控制的法律环境,树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停止信息化建立管理的同时需求我们不时的完善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根底与管理机制,片面的保证信息化建立可以更好的,愈加片面的停止开展。树立比拟完善的信息化的管理机制可以很好的对信息化开展与建立做出正确的指点与标准,并且爲金融行业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根据。

(3)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将其渗入到管理业务中,促进企业金融的开展

关于如今的金融经济的开展来讲,其在我国的经济中十分的重要,所以在停止信息化管理风险预控开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关于金融业务管理,熟习金融业务的开展,将信息化风险预控不时的渗入到经济运营业务中,这样才干很好的促进企业金融行业的开展。

(4)树立比拟健全的金融风险信息管理保证体系

在我国的经济开展中,关于金融风险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一些缺乏,在国外的经济金融管理中曾经树立比拟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停止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我国可以向其自创一些管理方式或是风险控制经历,以及在金融风险控制中该当恪守的一些规范。结合本身的国情停止经济金融方面的风险防控以及管理,并且依据实践的状况停止信息平安方面的管理设计,其中信息管理平安十分的重要,一定要树立比拟片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停止风险的控制管理。例如在前几年我国的中航油事情中,从最后的获利到后来逐步的资金充足,一开端其中就存在着宏大的隐患,在资金方面中石油选择的是风险比拟大的做空期权,并且在风险方面认识比拟单薄,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来积极的应对对冲买卖招致风险被有限的扩展,最初被逼仓。所以在停止风险防备方面一定要掌握好防控技巧,不时的提升本身关于风险防控的技艺与认识。

四、完毕语

金融行业中的信息化开展是一种静态的开展方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开展重要的动力,在一定水平上可以很好的促进经济的提高与社会的开展。从如今开展的状况来讲,关于金融行业中信息化开展还需求很多完善的中央,需求我们从多方面的角度停止信息化金融经济的建立。将信息化管理逐步的开展成熟不只可以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开展,还能很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建立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许迎春.金融信息化及其风险防控研讨[J].天津科技,2015,02:53-54.

[2]阎枫.金融信息化建立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讨论[J].中外企业家,2015,01:104.

金融风险防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经济危机;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议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控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4日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通常而言,金融衍生工具泛指一切以一般金融产品为基础并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工具。基础金融产品通常包括外汇买卖、股票和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借贷等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则是在这些基础投资工具之上衍生出来的金融交易形式,是金融资产保值、投资及防范金融危机等的结果。我国银监会在2004年2月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定义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货、掉期(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

二、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联系在一起。一时之间,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世界经济领域争论的焦点。金融衍生产品自身的特点和最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避险,但是近些年来从开始的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已经开始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近几年来,一系列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风波接踵而来,而这些危机均于金融衍生工具挂上了钩。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特征

1、高风险性。尽管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有赖于健全的市场体系,但与其他市场工具一样,也因存在外部性、垄断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具有各种风险。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技术性强,交易程序复杂,定价难度大等特征,只有那些实力雄厚、资信优良的大型金融机构有能力依赖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顺利地创新设计、发行销售及运用这类工具。尽管这些工具的创新与发展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和效益增长做出了贡献,但其交易的风险也总是集中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上,一旦一家银行突然倒闭或无履约,那么整个衍生品市场将引起一连串违约事件而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2、杠杆性。杠杆性是指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投资者只须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得到对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押金或保证金的相关资产的管理权。这种强大的杠杆效应,既能以小搏大,获取暴利,同时也会成倍放大风险,造成巨额亏损,从而使金融衍生工具衍生为一个投机性极强的工具,一旦运用不当,便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虚拟性。虚拟性是指衍生工具金融所具有的独立于现实基础资产运用之外却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征,尤其是当金融衍生工具对应的基础工具是股票、债券之类的虚拟资本时,金融衍生工具便具有双重虚拟性,成为典型的复合经济形态(symbol economy)。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性产生的后果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规模会大大超过基础工具市场规模,甚至远离基础市场,而一旦出现严重背离便可能会加剧金融风险和金融动荡。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负面效应。金融衍生工具在提供新的风险管理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潜在风险源,一方面表现为前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其杠杆性和虚拟性而使其投机能量巨大,从而更进一步加剧其风险性,甚至成为国际投机者冲击一国金融、经济体系的工具。

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集团正是凭借娴熟的投资技巧,运用外汇远期与期权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先后冲击泰国泰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及港元,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货币政策执行的难度。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三、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一)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要性分析

1、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市场逐渐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市场,经受着诸多方面的风险和考验,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工具市场在内的完备的市场体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债规模的扩大,股市风险激增,客观上要求推出国债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衍生工具。

2、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能够规避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规避现货市场风险价格、套期保值。远期合约、期货等衍生工具都是为规避风险而产生的,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控制是境外成熟市场通用的做法。

3、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是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国内外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一体化需要,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届时,国际金融市场变动将立即引发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各个方面需要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防范风险。

(二)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和原则

1、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指导着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工作的开展。

(1)由控制风险向隔离风险转变,防范金融风险。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迅速、稳定地获得相关信息,确保在金融风险积累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即时清算,减少支付时滞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金融监管,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金融产业,按市场原则引入竞争。

(2)树立并完善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理念。新型监管理念中最关键的是,要规避金融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企业业务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

(3)树立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就是金融服务的理念。必须尽快树立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是一种服务的新理念,并以市场化、规范化的方式实施监管。金融监管的服务性是建立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是平等市场主体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经济主体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完成不同的职责,提供不同的服务或产品。

2、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原则

(1)市场监管与发展相协调原则。20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试点由于片面强调市场培育,忽视了法律监督的重要作用,导致最终失败。1995年,中国发生“三二七国债事件”,万国证券公司因此发生10亿多人民币的亏损而倒闭。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其一。

(2)安全性原则。安全是任何交易最基本的要求,市场信心是任何金融系统成功的最基本要素,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只有对市场有信心,市场信心可以维护市场的稳定,才可能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服务。

(3)保护合法投机原则。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投机交易是套期保值的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要求,建立金融衍生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人提供风险资金并愿意承担风险。

(4)强化自我约束原则。一方面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对交易者进行约束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督促金融衍生交易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强化自我风险管理。

(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控的要求

1、必须明确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职责。董事会应确定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要制定并批准与保险机构的目标、战略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指导性原则。

董事会应确保公司在没有制定指导原则和操作程序并通过审查之前,不得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应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置于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总体战略中进行统筹考虑。

董事会必须确保通过报告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他们能够按一定形式定期接到有关风险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信息,这种信息能为他们所理解,并据此可以对风险程度做出有根据的判断。

2、必须建立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系统。应建立一个正式的组织框架来监督和管理投资活动的一切内在风险。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配置充分的资源,以便对源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确定公司金融衍生工具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主要风险的具体界限,这些界限应与该机构总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资本充足性相一致。风险管理的原则和界限确定之后,还要制定有效的程序,以确保这些原则和界限的执行情况能够受到充分监督。

3、必须对金融衍生工具活动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审计。所有从事监督、控制和审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人员都应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必须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所进行的交易活动符合授权原则和程序,并受到充分的监督。负责评估、监督、清偿和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的职能部门配置充分的资源,并与业务部门分离。

公司内部审计计划要覆盖其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确保及时找出内部控制的弱点和操作系统的缺陷。内部审计工作应由称职的专业人士担当,应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独立性和总体效率,定期审查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以确保其符合要求。

(四)监管手段如何适应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特点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结合我国实际,并参照国际上对金融业实施管理的法律和各项规定,对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彻底清理,使之与当前金融发展相适应。

2、尽快制定金融法律实施细则。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更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并与金融法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也要对原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清理,对不适应的条款进行废除或修订,使之便于操作,对各地区、各金融单位系统内制定的带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实行向人民银行报批制或备案制。

3、结合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特点和业务创新的实际,提前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使新的业务能够规范开展,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主要参考文献:

[1]顾功耘.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规制[M].北大出版社,2007.

[2]郑振龙,张雯.各国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叶永刚,张培.衍生金融工具[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4]唐波,莫腔.我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法律监管制度之构建[J].经济法文集,2006.

金融风险防控范文第5篇

一、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回顾

事实上,中国金融业的分业与混业的选择争论已持续很久,但无论是学术界内部还是实务界内部都未就是否应该选择混业经营形成统一认识。回顾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历史,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1995年前),由于当时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层与市场主体的经验不足,中国金融业在本质上采取的是一种混业经营模式;第二阶段(1995年-至今),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并在随后的1998年又颁布了《证券法》,至此我国基本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业经营模式,并且随着金融秩序的进一步稳定,混业禁令趋向逐步严格。

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发展,中国金融行业的管制程度不断降低,除券商业务外,我国已基本放开商业银行对信托、保险、基金、租赁、资产管理公司等方面的牌照限制,并且在实际运营中,已经形成中信、光大、平安、招商局等多个金融控股平台。不过,在现行法律体系下,我国金融体系仍属分业经营模式,要想真正的实现混业经营还需要对《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这就注定了金融业混业经营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因此在这期间我们应该就混业经营的趋势、问题及对策进行缜密思考。文章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然性进行简要分析,并就混业经营模式中最为关注的金融风险控制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述,以期为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然性分析

所谓混业经营,一般指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可以同时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金融服务,其目的是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竞争,并充分利用金融资源,达到提高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高效经营的目的。金融业混业经营是金融自由化趋势的重要表现,也是我国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是业务效率提升的必然需求

随着技术与理念的飞速发展,金融创新的进程也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业务已无法通过简单的分类来进行区分,有的金融业务既要涉及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又需要投资银行的技术支撑,业务的可划分性越来越低。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分业经营模式的存在,许多金融业务的办理出现了复杂化,这样不利于金融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因此,为了提升金融产品服务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必须逐步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需求

事实上,我国推行混业经营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家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从而推行了“倒逼式”改革。毫无疑义,金融自由化目前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占据主流,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金融发达国家都采取了混业经营模式,未来随着中国金融闸门的进一步打开,国外“全能型”的金融机构在混业经营环境中显然要比分业经营环境中的民族金融机构更具竞争力,由此我国将会逐步丧失在金融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这无疑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经济的稳健增长不利。由此,我国进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改善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需求。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提升监管水平的必然举措

长期以来,金融业混业经营带来的金融风险一直是反对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主要论据,但事实上分业经营模式下的监管水平不一定就优于混业经营模式下的监管水平,因为随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交叉、融合,单一的分业监管显得力不从心。相反,在理念科学、体制合理、配套完善的情况下,混业经营更符合当前金融行业的创新趋势与需求,更有利于堵疏结合,从而提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总之,由于理念的创新与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模糊了单一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而金融业混业经营带来的混业联合监管是提升监管水平的必然举措。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在建国初期,我国金融业实际上是实行混业经营模式,但随后出现的证券投资狂热和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使得金融市场出现严重动荡和危机,这就是风险隔离与监管体系不能有效风险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中国金融业要实现混业经营,必须对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风险防控进行充分的论证与实践。

(一)完善金融法规:由法律赋能向金融公平延伸

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基础与前提,其目标就是要实现金融公平。法律赋能理论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法律制度确认金融市场主体的权利,并形成一套有效的权利实现机制,使得法律赋能的赋予者引导每一个金融市场参与者去维护自己的公平权益。而混业经营模式下完善金融法规,更多的应该是促进法律赋能层次(或者说水平)的提升,即减少法律赋能中被赋予者对赋予者的技术依赖,即金融法律法规的监管效力实现不再单纯的依靠行政力量,而是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身的力量去争取和实现其金融公平的权益。

(二)更新监管理念:由机构监管向业务监管转变

我国各行业的监管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门槛审查(监管)和主体监管较严格,而对于各行各业的业务开展监管水平降低,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这直接降低了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水平。未来,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正式打开,无论是改变现有的监管体系还是维持现有“一行三会”监管体系不变,都必须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方向与监管焦点进行优化调整,要全面实现由机构监管向业务监管转变。在金融业混业监管背景下,当一家金融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业务时,其业务活动分别由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动态监管,通过控制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来控制整个混业经营的风险是一个可选的方案。

(三)强化监管体系:由单一监管向联合监管转变

毫无疑问,现行的监管体制在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发挥着较为有效的监管作用,但随着金融行业混业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单一化的分业监管将不仅会制约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而且也限制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不能适应当前金融综合化经营要求和货币金融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因此,我国应该由单一化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向超级央行的联合监管转变,该调整方式的作用在于:第一,联合监管能对业务交叉的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进行有效监管,有力威慑想打法律法规擦边球的不法分子;第二,联合监管在超级央行的有力协调下,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的金融监管“踢皮球”现象,从而提升监管的实效性与时效性。由此,混业经营背景下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应该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审慎监管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