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垃圾处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1.根据招标时的地勘报告显示现场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存在。经计算,有41822 m3生活垃圾和65907m3建筑垃圾需外运。

2.通过查看现场发现确实存在生活垃圾。 

3.经施工单位反应,盈通物流10#厂房内估计有生活垃圾8000m3左右,盈通物流7#厂房以北区域约有生活垃圾7000m3,厂房周围其他区域以及25个勘测孔涉及区域约有生活垃圾6000m3。

4.控制价土石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开挖列一项清单按普通三类土综合考虑,未对生活垃圾单独列项。外运单价中未考虑生活垃圾处理费,未上会通过决议。

5.施工合同9.14.8条约定“本工程弃渣和土石方所有权归发包人所有。发包人指定弃土地点时,根据基础运距据实调整,基础运距综合考虑为15km。实际距离在基础运距范围内的不予调整,执行投标综合单价;超过基础运距的部分按每增1km的中标运输价格及增加公里数进行调整 。如发包人不指定弃土地点,则承包人须自行确定弃土地点,土石方装卸、运输、消纳等相关费用由承包人综合考虑,不予调整。”

二、施工单位诉求

中铁十一局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提出以下两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将生活垃圾运送至滨海路36号垃圾中转站 。

滨海路36号垃圾中转站距离安顺车辆段8.4km,此方案只增加垃圾处理费。

增加费用:63000m3*140元/吨*1.5吨/ m3=13230000元。

方案二: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与素土1:1混合运送到较远的弃土场。

施工单位实地走访了较近的弃土场,均不接收生活垃圾。目前愿意接受生活垃圾的最近弃土场距离本项目41㎞,需一层生活垃圾或建筑垃圾,一层素填土循环回填,此方案只增加运费。

增加费用:122637m3*2*(41-15)km*1.09元/m3*km=6951065.16元。

三、工程处提出的方案

工程处对弃土场进行了考察,并确认了41km的运距。根据施工现场和弃土场情况,对根据图纸计算的41822m3生活垃圾制订了五种处理方案,方案及费用情况如下:

方案一:将生活垃圾运送到滨海路36号垃圾中转站处理,运距8.4km。

增加处理费41822m3*140元/吨*1.5吨/m3=8782620元

方案二:将生活垃圾送到小涧西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场处理,运距41km。

增加垃圾处理费41822m3*80元/吨*1.5吨/m3 =5018640元。

增加运费41822m3*(41-15)km*1.09元/m3*km=1185235.48元。

共增加费用6203875.48元。

方案三: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与素土按1:1的比例运送至41km外弃土场。

增加运费107729m3*2*(41-15)km*1.09元/m3*km=6106079.72元。

方案四:只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运至41km外弃土场

增加运费107729 m3*(41-15)km*1.09元/m3*km=3053039.86元。

方案五:将生活垃圾与土石方按1:1的比例运至41km外弃土场。

增加运费41822 m3*2*(41-15)km*1.09元/m3*km=2370470.96元。

四、工作建议

鉴于控制价中未包含生活垃圾处理费以及当前较为严峻的环保形势,建议如下:

1.建议按方案五将生活垃圾与土石方按1:1混合后运至41km外弃土场,生活垃圾的工程量按施工图纸及地勘报告计算,超出基准运距的部分根据合同9.14.8条及中标价格执行。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垃圾处理 建筑材料再生 移动工厂 逆向生产

一、引言

中国就像一个大工地,这是外国人到中国的第一印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一直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势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对房屋建筑的需求相当巨大。中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达到二十亿平方米,目前总的建筑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还多。我国拥有1,5亿的建筑市场规模,这个市场规模还仍在继续增长。欣欣向荣的建筑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筑领域已经成为展现国家资本力量的舞台,但在这个舞台的背后,怎样处理建筑垃圾,已经成为一项具有巨大挑战性的课题。

二、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庞大,处理方法却简单落后

建筑垃圾是指建筑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线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渣土、废砖、废瓦、废混凝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此外还有少量的钢材、木材、玻璃、塑料、各种包装材料等。与其他城市垃圾相比,建筑垃圾具有数量大和可资源化率高的特点。随着我国建筑规模的日益扩大,建筑垃圾的产生数量也相当惊人。据有关资料显示,每一万平方米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就会产生400吨到600吨建筑垃圾,而拆除一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吨到12000吨建筑垃圾。目前,每年我国平均的建筑垃圾产生量达到了7亿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建筑垃圾的不断产生已成为一个令许多生产和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据了解,近年来,因缺乏统一完善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和有效的处置方法,大量建筑垃圾采取回填或运往郊外露天堆积和填埋等简单方式处理。

三、落后的建筑垃圾处理方法的危害

建筑垃圾的简单处理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危害:

1、建筑垃圾往往被运往距离施工现场较远的开阔的地域进行露天堆积或简单掩埋,势必会在运送的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没有必要的经济浪费。

2、建筑垃圾的露天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并且需要经过数十年才能稳定,所选堆积、填埋地点又具有随意性,造成地面塌陷或是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等安全隐患。如果建筑垃圾被堆放在水库,沟渠,还会降低对水体的调蓄能力,以及降低地表排水和泄洪能力。

3、由于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等是难降解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并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渗入土壤中会改变其结构组成,降低土壤质量,削减土壤生产力。并且这些有害物质会进入地下水,污染水资源。另外,建筑垃圾中含有或反应产生挥发性有毒气体,扩散至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

4、建筑垃圾的随意堆放,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垃圾遗撤、粉尘和灰砂飞扬等问题,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容貌和景观。

四、建筑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建筑物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建筑物最终都会变成建筑垃圾。但是所谓“垃圾”仅仅是相对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而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建筑垃圾也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如:废金属可重新回炉加工制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木屑等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碎砖、混凝土块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代替砂直接在施工现场利用,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浇捣混凝土等,也可用以制作砌块等建材产品等。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面,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如孔内深层强夯桩技术就是一种综合利用碎砖瓦和混凝土块的途径。

五、结论

中国的建筑业需要建立自己的建筑垃圾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的“保洁”公司,形成根据实际建筑工程建立的专门处理建筑垃圾与建筑材料再生的跟随建筑工程建设同步运行的移动工厂。传统的处理建筑垃圾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当代中国资源紧缺和人民对建筑材料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比如对于“鸟巢”工程来说,如果国家想要请一家建筑单位专门对“鸟巢”工程在建设前后的建筑垃圾进行处理,那么这家公司就会有针对性的对所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并且形成专业的方案,拥有一批专业的建筑垃圾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的队伍,就像工程建设中施工方在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对“鸟巢”工程进行施工一样对建筑垃圾进行专门的处理和建筑材料再生。将建筑垃圾逆向生产,建筑材料再生,然后再应用于原工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垃圾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由被动进行的方式转向竞争主动的方式,以提高建筑垃圾处理效率、建筑材料再生转化率,实现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再生,最终达到零浪费。

从现在的施工情况和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专门进行建筑垃圾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行业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传统堆积、填埋、基坑回填方式为主,建筑垃圾处理利用水平低。

第二阶段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理论层出不穷,但实际工程中只是以点的形式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仍然停留在再生砖、再生砌块等低附加值产品区域。

第三阶段是建筑垃圾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行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即建筑垃圾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企业崛起,建筑垃圾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设备不断发展,人们普遍会认同专业品牌建筑垃圾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的理念,专业建筑垃圾处理与建筑材料再生的时代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王东伟,现代建筑能源环境智能化管理与平台构建研究[J]建筑机电工程,2011(12)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理念、建筑垃圾、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人们对建筑的环保节能设计方面具有的重要性引起了重视,这也符合我国现在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有必要对建筑的节能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加快, 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在高速增长, 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早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有关统计显示, 在每万m2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t。

一、前言

开展建筑垃圾综合治理研究工作的意义在于: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量,降低垃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改善城市的建设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环境,在环境和经济都可行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减缓建筑垃圾无处处置的趋势。近些年来由于建筑工程的增多,就使得建筑垃圾也在增多,并且由于施工企业没有及时的处理,就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必须在绿色经济理念下进行建筑垃圾处理。

二、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1、处理技术落后,手段单一。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减量化、无害化、循环利用”等系统处理手段,目前我国处理建筑垃圾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露天堆放,约占总量的60%-70%,这一方法对环境的危害不言而喻;二是“填埋法”,约占20%-30%,即将大量建筑垃圾运至偏远郊区深坑填埋。这一方法虽然表面解决了建筑垃圾问题,但是却给自然生态和环境安全留下了巨大隐患。

2、处理成本昂贵。第一,限于技术水平和硬件设施、管理模式,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环节很多,成本高昂。相比于欧美国家通过在建筑垃圾源头进行分类从而大大降低垃圾后期处理成本的策略,我国还未施行这样的操作规范,也没有这样的意识;第二,垃圾循环再利用后产出的二次建造材料造价昂贵,甚至比新材料还贵,由此严重阻碍了建筑垃圾循环再生的产业化运作和发展。

三、绿色经济理念下创造建筑垃圾处理效益的可行性分析

绿色经济是指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内容,以经济同环境和谐相处为目标的新型经济活动方式,它是经济发展同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协调一致的产物和发展状态,包含了可持续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内的高端和集约化的经济表现形式,以及自然生态平衡、资源保护、能源利用和人体健康四大特征。绿色经济理念运用于建筑垃圾处理,即是要求相关主体在处理建筑垃圾时,一定要考虑生态和环境因素,使建筑垃圾在产生、存放、处置的整个过程中,力求规避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或者将这种危害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并在此基础之上挖掘和强化其经济效益。国外的很多先进操作方法和理念值得借鉴。例如:荷兰的“建筑垃圾分类”模式。荷兰目前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可达70%,这同他们的建筑垃圾分类政策有极大关系。荷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建筑垃圾处理中的随意倾倒、掩埋的问题,并强制推行了建筑垃圾再利用制度。如荷兰对建筑用砂的循环利用,设置了砂再循环产业网,由专业分拣公司进行分拣并按污染程度分类及清理,最终产出干净的砂作为二次建筑材料投入建筑使用。国内已有多家技术和规模都相对比较先进完善的建筑垃圾处理公司,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拥有移动式、固定式建筑垃圾破碎站、制砖机组合生产线等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可将建筑垃圾制成15类绿色再生材料,预计将创造6千亿元的价值。这一技术大幅提升了地基强度、降低了地基压缩性,为建筑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开辟了新的空间。以上实例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筑垃圾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能力,可以在秉承社会效益原则之下从建筑垃圾处理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绿色经济理念下创造建筑垃圾处理效益的策略

1、提升施工管理、施工技术水平,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排放量。 我国建筑垃圾排放量巨大,同相对落后的管理和施工工艺有直接关系。目前采用的建筑材料品质低,环保性差,加上以手工为主的施工方式,难免造成材料过度损耗和浪费。因此,从根本上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是建筑垃圾处理反作用于项目成本控制效益的直接动因。

2、建筑垃圾分类是重点环节。建筑垃圾分类对提高建筑垃圾处理效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垃圾材质、外形、成分等的多样性,应针对不同种类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如果后期集中处理要花费极大的人力财力进行分拣、分类,而这一环节如果提前到建筑垃圾产生时,则相对简单很多,也会大大降低处理成本,由此提升处理成本效益。具体可以采取“就地分类”,即在施工现场对建筑垃圾分类,也可以“易地分类”,即将建筑垃圾运送至其他空地或中转站集中进行分类。就地分类的效益要明显大于易地分类,不止如此,也会对下文要论述的“循环化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提供前提条件。

3、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可以通过简单的工艺处理或者设备处理直接作为再生材料用于建筑施工。这一建筑垃圾效益实现方式由于简便高效被国外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我国也具备了类似的技术水平和实施的条件。例如:某公司的“垃圾破碎再生”技术,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技术,我国建筑垃圾处理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前端技术积极推广,必要时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要求建筑公司引入类似技术和设备,在建筑施工中加以利用。

4、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建筑垃圾通过一定技术处理改变物理或化学形态从而形成二次资源加以利用。根据建筑垃圾种类不同,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利用方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方法:

(1)对于废混凝土、废砖、废砂、废石等惰性材料,可以采取二次加工生成再生集料的方式加以利用,一般这种再生集料可用于基础路面、非承重结构体、人造景观等;(2)建筑垃圾中的金属可以直接回收熔炼,制成各种钢材,废木料、竹、胶合板等可回收制造人造板材或燃料用;(3)玻璃的回收利用效益更加可观,可以粗磨作为再生集料用于工程建筑,也可以通过细磨加工做成再生集料代替河砂,制成玻璃细料混凝土,这种材料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河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甚至比河砂混凝土高出25%。

5、提升绿色经济意识和管理水平。提升建筑垃圾处理中的经济效益既是绿色经济理念的觉醒,更是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处理方式的创新,也是现代城市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相关利益方必须加强绿色经济意识,以长远战略眼光在秉承社会效益原则下对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同时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不断创新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和能力,鼓励和强制推行建筑垃圾再利用,保障建筑垃圾处理效益最大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大量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主要是在绿色经济理念提出了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并对其经济效益的分析,这样就进一步的优化了建筑垃圾处理方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筑垃圾;施工过程;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 TU-023【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053-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在遭受城市垃圾所带来的烦恼,其中建筑垃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建筑垃圾产出处理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建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垃圾是在对建筑物实施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是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根据建筑垃圾的产生源的不同,可以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施工建筑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在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项目当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而拆毁建筑垃圾就是在对建筑物拆迁拆除时产生的建筑垃圾。长期以来,建筑行业都是采用传统方式施工的,原料消耗大,加上管理落后,从而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虽然已开始进行新型建材的开发和利用,但规模和数量还非常有限。建筑垃圾分布广、规模不一。随着建设工程而不断变化,建筑垃圾产生时间也不确定。虽然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产生的垃圾总量基本是固定的,但事先不能准确预测到各产生建筑垃圾点的时间及数量。一方面,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建筑垃圾乱堆、乱倒的现象,未对建筑垃圾进行动态监测和分类、统计,导致对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处理处置、回填利用等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处理方式落后,通常是未经任何处置就被运到郊外或农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费了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费用。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遗撒的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整体来看,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⑴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⑵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⑶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⑷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1.1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易产生安全隐患。目前大多数城市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施工场地附近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场所,由于只图施工方便和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郊区,坑塘沟渠多是建筑垃圾的首选堆放地,这不仅降低了对水体的调蓄能力,也将导致地表排水和泄洪能力的降低。

1.2建筑垃圾对水资源污染严重。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渗滤液,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垃圾堆放场对地下水的影响则主要是垃圾污染随渗滤液渗入含水层,造成深度污染。垃圾渗滤液内不仅含有大量 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很复杂。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将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1.3建筑垃圾影响空气质量。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污染环境,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空气质量。目前建筑垃圾大多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然而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这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又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1.4建筑垃圾占用土地 降低土壤质量。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而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垃圾与人争地的现象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大多数郊区垃圾堆放场多以露天堆放为主,经历长期的日晒雨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垃圾渗滤液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从而降低了土壤质量。

2建筑垃圾处理的对策和途径

2.1建立完善机制,优化管理模式。有关部门应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对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定量定性综合调查统计,依此制定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人们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的足够重视,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要依托环卫部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利用市场经济杠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筑垃圾的管理和监督,并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建筑垃圾各个方面的情况,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应综合考虑城市建设的空间特性,结合城市其它相关设施设置足够数量的受纳场,保证建筑垃圾完全合理处置。

2.2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凡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在建筑过程中让原材料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高效、持久的利用,并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形成高利用、低排放的新型建筑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些都需要政府、环保、建筑建材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采取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创办建筑垃圾的加工企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再生材料产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

2.3加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国家和建筑施工企业应投入资金,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应该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的建筑新技术和新工艺,从而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考虑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采用尽量少产生建筑垃圾的结构设计,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考虑建筑物将来进行维修和改造时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考虑建筑物在将来拆除时的再生问题。

2.4探索在施工中控制建筑垃圾的方法。

2.4.1从施工人员角度减少建筑垃圾的方法。加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在施工现场上的许多建筑垃圾,如果施工人员注意就可以大大减少它的产生量,例如落地灰、多余的砂浆、混凝土、三分头砖等,在施工中做到工完场清,多余材料及时回收再利用,不仅利于环境保护,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节约费用。技术人员要熟悉图纸,实施现场监管,做好各道工序的验收,做好建筑材料的预算,减少由于过剩的建筑材料转化为建筑垃圾的概率。操作人员要尊重建筑工人,建立健全的制度,让工人们认识到浪费建筑材料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危害性。材料员要严把质量关,多与施工管理人员沟通,认真审批进料单,避免材料进料过多而造成的浪费。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或随意更改设计方案等降低工程质量的现象发生,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耐久性,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

2.4.2从管理方法方面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减少因施工质量原因造成返工而使建筑材料浪费及垃圾大量产生。在施工现场中,施工人员大多数以民工为主,他们普遍素质不高,施工技术水平偏低,这对现场的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现场管理,做好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施工质量,将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的产生。在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中,因建筑施工质量返工引起的垃圾量比例较大,而且造成材料浪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而垃圾数量因施工管理情况的不同在各工地差异很大。如采用商品砂浆,将钢筋制作外包给专门的钢筋加工中心,就能大大减少混凝土这种建筑垃圾和废钢筋的产生。可以采用分包的方式将单项工程承包给个人,承包者为了保证效益就会想办法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

2.4.3从施工工艺方面减少建筑垃圾。推广新的施工技术,避免建筑材料在运输、储存、安装时的损伤和破坏所导致的建筑垃圾;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避免不必要的建筑产品包装。采用可以循环使用的钢模板代替木模板,就能减少废木料的产生;采用装配式代替现场制作,也是减少建筑垃圾的好办法;采用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房屋的构件可以在工厂批量生产,减少了传统施工现场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可以节约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2.4.4优化建筑设计,推广绿色建材。建筑设计方案中要考虑的问题有:建筑物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采用可以少产生建筑垃圾的结构设计;选用少产生建筑垃圾的建材和再生建材;应考虑到建筑物将来维修和改造时便于进行,且建筑垃圾较少;应考虑建筑物在将来拆除时建筑材料和构件的再生问题。采用轻骨料砼隔墙板、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钢丝网架水泥夹芯板、石膏空心砌块等,均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2.4.5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4.5.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2.4.5.2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2.4.5.3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水源、植被等自然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对于那些分拣出来不能利用的垃圾要合理处置,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2.4.5.4政府要为建筑垃圾处理提供资金保障。建筑垃圾废料不是商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再利用后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在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利用过程中,常常使处理单位无利润可图,缺少了积极性,直接影响利用工作的进行,因此必须由政府通过某种渠道在利用过程中给予经济补助。

2.4.5.5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法规。近年来,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虽已有清醒认识,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条例,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及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的条款还不完善。所以,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实行

(下转第23页)

(上接第54页)

有效地奖惩制度。

2.5走回收循环再利用之路。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

2.5.1建筑垃圾中砖、瓦经清理可重复使用,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代替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废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标号再生骨料混凝土垫层等,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及地坪垫层和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蒸压粉煤灰砖等生产,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2.5.2建设工程中的废木材,除了作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外,通过木材破碎机,弄成碎屑可作为造纸原料或作为燃料使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纤维板,也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

2.5.3废金属、钢料等经分拣后送钢铁厂或有色金属冶炼厂回炼。经分拣、集中和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

2.5.4废玻璃分拣后送玻璃厂或微晶玻璃厂做生产原料,废塑料、废陶瓷等建筑垃圾视情况区别利用。

2.5.5废弃路面沥青混合料可按适当比例直接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基坑土及边坡土送烧结砖厂生产烧结砖,碎石经破碎、筛分、清洗后做混凝土骨料。

2.5.6建筑废渣透水性好,遇水不冻涨,不收缩,是公路工程难得的水稳定性好的建筑材料;在潮湿环境下,建筑废渣作基础垫层,强度变化不大,是理想的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建路材料;建筑废渣也可以应用在铁路的路基、软弱土路基处理、粉土路基、粘土路基、淤泥路基和过水路基等等方面,可以用作改善路基加固土;另外,建筑废渣可用于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的稳定土基础、粒料改善土基础、回填土基础、地基换填处理和楼地面垫层等,还可用于机场跑道、城市广场、街巷道路工程的结构层、稳定层等。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范文第5篇

Seascraper的诞生,得益于每年一度的eVolo全球摩天大楼设计大赛。2009年,加拿大卑斯省Zigloo工作室设计的“环流”(The Gyre)成为当年的惊艳之作。这个直径一公里、深入海面以下400米、能容纳2000人居住的摩海大楼,有四个展开的手臂漂浮在海面,制造了一个安全的港湾,位于中间的是建筑主体,矛尖入海底。

“环流”的中心主体最顶最宽阔层达三万平方米,层层缩窄,最深处也有600平方米。在露出海面的十字形手臂部分有风力发电设备和太阳能板,同时有雨水收集设施。在中心主体内有洋流发电装置,完全达到零排放循环能源。它的设计初衷是提供一个更为贴近海洋的科研和旅游场所,因此里面有商店、餐馆和花园——从高度上来看,这是一整座没入海中的帝国大厦。

在“环流”之后,马来西亚设计师Sarly Adre bin Sarkum拿出了名为“ hO2+ scraper”的作品。相比“环流”的未来感,hO2+的灵感更多来自“漂浮岛”,露出海面的圆形部分是一片森林,包围着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

不过,“hO2+ scraper”这个名字并不仅是“水”的化学式那么简单,“O”表示零排放和零污染,而“+”表示它还能自己产出食物——它露出海面的森林能够种植蔬菜并养殖禽畜,动物的排泄还能转换为沼气。海面以下部分像一个巨大的章鱼,有数十根仿生材质构造的触手,触手会发出生物光,吸引海洋生物定居,从而实现自给自足。这些触手能通过浮动来保持整体建筑的平衡,原理就跟广州塔顶的两个大铁球一样。同时,随潮汐摆动产生的动能也可以为内部提供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