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

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

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资助项目“大班额高职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81-02

一、大班额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基本设计思路

1.化整班为小组建设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良好愿望是让每个学生从学习共同体中汲取智慧和支持,产生归属感和使命感,取得进步。要实现这一愿望,合作必须落实。合作需要沟通,需要对话并合理化解、减少或避开冲突。几个人组成的小组更容易实现全员对话,提高沟通机会。因此提出大班额班级建设课堂学习共同体采取小组化策略。实践中在大班进行异质分组,借助小组学习逐步建设小组学习共同体,渐次构建的班级课堂学习共同体。异质分组有助于组内的取长补短,使得每位学生或改进学习方法,或充实基础知识,或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或增进英语学习兴趣,有助于良性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促使学习动机内化。

2.培养学生主体性。课堂学习共同体是把学生从传统的客位学习状态转向新型主位生活状态,即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大班额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借助于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开展教学,课堂中每个人既是学习者又是助学者,共享课堂资源,主体性得以培养。首先,以教助学。教师作为助学者,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方向性指导和帮助。课堂上生生、师生相互尊重和欣赏,友好交往。教师为学生提供仿真工作任务,由小组合作,开展基于完成任务需要的学习活动,读听说写译的语言实践形式根据小组学习的需要交织出现在课堂上,围绕教材编制的学习方案展开。其次,开展小组学习。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发表个人观点,提出疑问,在具有优势资源的助学者――同伴、教师、文本等的引导下开展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增加对某一主题的共同理解。学生在互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发展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交往下的学习成为同伴之间愉悦的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相互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得彼此交往密切,获取共同进步。再次,实行小组自治管理。小组成员协商选出组长,对每个组员分配具体任务,纪律维系员、时间管制员、资料检索员、讨论记录员、作品展示员等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平衡全体组员发言次数,协调组内人际关系。各个小组协商确定组内学习规章,包括组内合作探究方式、对组员合作活动的互评、对他组作品的评价和学习、对本组作品的改进等常规活动的原则和评价标准,由教师审阅确定。组规由全体成员协商生成,组员易于自觉遵守。小组自治管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性。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展了交往能力和集体归属感。小组成员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有利于学生按照伦理规范和利他原则行动,使小组学习更加具有学习共同体精神,推动课堂学习共同体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大班额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实验

1.实验对象与方法。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一学年的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实验,以公共英语课程为例。实验选取班级人数超过80人的机械系三个合班、电气系三个合班进行。机械系班为实验班,电气系班为对照班,机械系班入学英语摸底成绩较差,电气系班相对好些。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教学都由课题组教师担任,实验班借助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开展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相同的教材、课时和测试试卷。实验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检验方式,即测试、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个别访谈。

2.实验过程。第一阶段:调研与前测。首先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基本背景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意愿、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生活背景、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进行评估。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位学生,为较合理的异质分组提供参考。然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入学英语摸底测试,运用SPSS软件对成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英语成绩状况。第二阶段:实验干预。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英语教学,即课堂上以英语教师讲解为主导,学生听课、记知识点为辅助,师生间的互动基本限于Yes/No问答,生生间很少合作交流,沿袭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学模式。在实验班借助于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教学。开始上课前首先根据调研分析与前测成绩把学生分为数个异质小组。接着,教师向全班学生介绍课堂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简明培训,与学生协商并明确小组学习基本规范。然后,指导各小组进行分工分责、制定本组的学习规章。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由各小组的学生担任职业工作情境中不同的角色,开展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推动工作一步步地进行。学生运用英语进行阅读资料,听取他人或说出个人的意见、建议或要求,讨论产品设计方案或开展销售活动,记录会议内容,填写生产、工作计划,边学边用,生动活泼地完成语言的学习和实践。第三阶段:后测与调研。一学年实验干预结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同时参加期末考试,运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现状,通过两组间学习成绩差异性的缩小说明该实验的有效性。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共同体效用方面的调查,随机选取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班级人际关系、学习氛围等问题的看法,结合课堂观察形成对实验的总体认识。

3.实验成果分析。新生入学伊始,即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入学英语摸底测试(满分100分)。应用 SPSS 18.0 软件进行成绩比较。统计数据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英语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班(平均成绩61.43分)整体英语成绩甚至略高于对照班(平均成绩59.35分)。在学年教学结束时面向实验班发放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了三个问题,“你了解课堂学习共同体吗?”“你喜欢课堂学习共同体这种课堂学习形式吗?”“你希望下学期继续采用课堂学习共同体形式学习英语吗?”备有三个选项:是、否、不确定。问卷统计结果表明,约70%的学生认为了解课堂学习共同体,喜欢并希望以后继续采用;约2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约10%的同学选择不了解、不喜欢,或不希望以后继续采用课堂学习共同体。在对六个合班随机选取各10名学生的个别访谈中,实验班学生对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不满归结为三种:小组中许多学生不愿发言;不少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发言信息太少;有些学生借机聊些无关话题。对照班学生反映较为强烈的是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消极,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淡薄,缺乏合作和交往等问题。相比之下,试验班的学生大多表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组内同学越来越信任。实验初步反映,在大班额高职英语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和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促进学习和交往的积极心理氛围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为:第一,不会合作的学生不在少数;第二,许多学生自身英语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缺少能与他人分享的资源或勇气;第三,不少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欠缺,小组自治管理难度大。

三、讨论

1.小组建设。一是小组活动规则的明确。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告诫我们,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构建离不开责任意识和规则制定,没有力求达成共识的正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没有渴望沟通的真诚情感,缺乏追求真理的严谨性和踏实感,共同体难以建构。不遵守规则的小组合作无法实现,而没有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将成为空谈。小组活动规则的明确在大班额高职班级尤其重要,因为学生大多是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才来到高职院校。二是小组解说员的设立。针对众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难以提供有价值资源的问题,要求教师指定一名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作为课堂上学习任务相关背景知识解说员,帮助英语基础薄弱者破解语言障碍,消除自卑,树立信心,建立身份认同感,尽快融入小组学习并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共同成长的必要条件。人人发挥作用并获得彼此的尊重,有利于形成参与和贡献的良好学习氛围;只有得到认可与尊重,才能更加积极高效地参与小组学习。三是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小组开始学习活动前,教师加强对小组合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加强对小组合作探究过程的指导,对小组的活动安排提出较为具体的建议,对组员的积极发言和交流给出更多的鼓励,并注意“强势”和“弱势”学生的对话机会的协调。随着小组成员逐步形成共同体意识,平等交往、合作对话能力的增强,教师逐渐给予小组更大的自主活动权限。

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生成长;共同体;任务课程;评价机制;实证

作者简介:金泽龙(1965-),男,北京市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MBA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信息管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论文是广东高校“科学发展观引领‘师生成长共同体’探寻”科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K200913)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17-04

作为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一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角度建设必修课程”的理念出发提出了“整体设计教育,整体养成意识”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通过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梳理三个整体的系统建设程序和对“高职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单元完善建设,使高职大学生完成从“不完整小矮人”到“完整巨人”的转变,并使教师在大学生的转变过程中不断体会教师职业的生命意义,从而迸发出工作的激情和生命的张力。

高职“师生成长共同体”推崇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证研究的效果显示的确能够使大学生自由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对将来进入社会有更好的表现和信心。同时,更大的贡献是能提高毕业学校的声誉。

一、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有效单元

“师生成长共同体”把原来更多的属于大学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全体教师人人承担育人责任,但又不同于以往的“导师制”。应该说,“师生成长共同体”借鉴导师制的部分经验,但与“导师制”有本质区别。“导师制”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较少涉及师生共同成长的问题[1]。而“师生成长共同体”是一个师生平等、双向沟通、交互作用的基本教育单位及有效单元模型,强调的是师生同发展、生生同发展、共成长,追求的是教育磁场的和谐。

要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开展真实实践教学,就要抓住课程这一载体,强调课程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突破单一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多学习领域的职业课程载体,形成立体式、发展性的课程结构体系,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任务课程为载体:开展四环节探究式教学

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构建使教学有了操作的基本范式。以实训课任务探究式教学为例,我们通过表格来展示其各个环节(见表1)。

提出问题、诱导观察、引导辨析、归纳升华是任务探究式教学的4个环节。其中,问题居于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地位,造成大学生悬而未决但又欲解决的状态。而创设实际现实化问题情境可激发大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是实训教学的基本手段,可使大学生在实验和演绎中将感性升华为理性;辨析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归纳升华则是改造认知结构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可实现知识内化和迁移以及任务的完成。

(二)实训基地为体验:推行三步研究指导策略

以广东轻院为例,随着国家示范高职的获批,在校内建成了近万平方米的校内实训基地,计有国家高分子研发基地、汽车维修工厂、食品检测添加剂实验室、设计艺术工作室、文秘礼仪体验馆、电子商务实操室、校园超市等二十多个功能区域,成为广东高职示范工程。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建设资源,组织大学生开设各种经管类、理工类科技课程,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相关专业学科的核心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研究专业科学,从而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来促进相互的进步。

1.在情境中学:发现问题,变问题为课题。情境是“师生成长共同体”生成的基础。“情”可激发求知欲,“境”可提供表征事物的背景。创设不同的场景,唤起大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大学生厘清问题,提出疑问,促进师生的密切交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上体现了较强的创新价值[2]。

2.在探索中学:收集和处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大学生在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过程中,需要设计学习技术路线,这是大学生设计方案的难点。通过教师引领大学生们检索筛选研究文献及网络信息,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什么方面,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等等。启发他们检索、分析相近研究的流程,并加以借鉴,促使大学生逐步设计出学习研究方案,并在实施中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3.在体悟中学:关注自身、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积极引导他们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德性,化知识为教养,化知识为精神力量,并使这种良好的智慧、德性、教养以及精神力量服务于自己的大学生活、人生和整个社会。在情境中学习侧重实际问题产生,在探索中学习侧重探究过程,在体悟中学习注重育人价值。

三步教学指导策略的有效应用,较为充分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任务目标,体现“师生成长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考察为载体:实施“两地”实践操练

每学年的两个学期,由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组织大学生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基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会考察实践活动。考察活动分为问题准备、问题实施、问题总结3个阶段,以保证问题要素的落实。以问题准备阶段为例,考察活动设有5个步骤:1.确立调研主题;2.内外结合进行专题指导3.分组选题、拟定课题计划、开发与设计问题;4.广泛收集信息;5.做好开题论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亲历了学习的3个环节:知识从哪里来以及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知识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知识到哪里去,即它们在实践中有什么实际应用。

我们所采用的职业课程载体对象不同、方式各异却功能交互,如同打了一个“组合拳”(见表2)。

二、放飞“师生成长共同体”学生个性

(一)任务课程目标――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合适教育

任务课程提出和构建,目的就是要设计属于大学生自己的课程。向他们提供合适的职业教育,让大学生插上个性发展的翅膀,“立足校园,放眼世界”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任务课程中浸润的大学生应具有优良身体素质、高尚道德品行、卓越学习能力、广泛兴趣特长、娴熟专业技能、宽阔国际视野,最终实现“人人有用、个个成才”。

(二)任务课程内容――核心课程、课程、个别化课程等有机的整合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规定的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既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全校统一开设,内容涵盖各学科基础通识知识),还包括各系各级必修课程(系内特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个别化课程即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相关课程,由学校提供丰富课程菜单,大学生考虑自身水平和兴趣爱好等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跨年级上课。目前广东轻院已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近300门。

任务课程中绝大部分都带着明显的个性特征,如开设的生活道德修养、中外礼仪文化比较、职业经理人财务素养训练、旅游地理等;结合“培养大学生开放的国际视野”办学目标,开设了经济法、行政法、国际贸易实务、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税制等;充分利用现有的一流专用场馆,把游泳、网球、陶艺、书法、国画、形体、瑜伽与养生等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实行长短课交替、普及与选修并行、整合与补充教学内容等任务度、弹性化的设计,关注到每一个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不同的智能优势,使“向每一位大学生提供合适的高职教育”成为可能。

(三)任务课程选择――从“标准用餐”到“自助餐”

在广东轻院,大学生的课程选择由传统的“定量定品种的标准用餐”变为“列出菜肴品种供大学生挑选的自助餐”和“大学生列出要学科目,学校设置课程的点菜式”。以“全校专业与基础课程超市”的形式向大学生提供。例如“英语外贸函电”、“中国民族音乐欣赏”、“ISO基础知识”、“税法实务”、“大学生创业”、“导游知识”、“互联网安全基础”200余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选修课程,令大学生们笑容绽放、灵感迸发,甚至可以自己设计出一个个独特的学习方案、学习活动,让“我的课程我作主”。

(四)任务课程资源――从单一校内走向校内外整合

利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优势,在引进教师时,特别关注教师的专业特长,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工艺设计、体育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充分保障了理工类、艺术类等课程的开设。

学校还积极与校外优秀教育团体合作,共同开发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校内外教育资源,编写与实际工况符合的“校内自编”教材与教辅资料,极大丰富了学校的课程教学种类,满足了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指导也更趋专业化。校内外各自领域内的知识浓缩,悉心传授,带给大学生更多的知识体验,是对学校课程的有益补充。

(五)任务课程空间――从教室走向无垠

浸润在任务课程中的大学生还拥有丰富的活动化课程:每年一届的挑战杯大赛、外语节、读书节、体艺节、女生节,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获得更为广阔的课程空间。

基于“立足校园,放眼世界”的办学理念,学校的课程空间还向国外拓展,开设国际合作课程,通过与德国、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学校的师生互访互交换生学习互承认学历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开放的国际视野,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中,以更开放、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3]。

任务课程的建构与实践,是现代高职办学目标的成果,为“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建设保证了可能性。课程的推出与实践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课程的实施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视野,挖掘了大学生学习的潜能,增强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了相互学习,使每一位大学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个性化发展。

任务课程的深入推进,更为高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动力。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获奖面广、获奖学科多、获奖等级高,学校由此在社会上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美誉度。

三、完善“师生成长共同体”评价机制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怎样使“师生共同体”中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怎样引领“师生共同体”中大学生健康成长?卓有实效的任务目标中对“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水平,由易到难设立多层成长目标,并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将其在大学的一切行为表现,用接近量化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看得见、摸得着;行动目标贴近每一个大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依据日常的积分,就能确定自己目标的达成度[4]。从而有机地调控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大学生在不断的目标实现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分层目标引领成长

1.个人目标――习惯。结合大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将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要求,具体概括为简单易做的十几项行为规范,作为大学生每天的行动目标,内容涵盖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公德习惯、行为习惯等方方面面。大学生在学期初,要对自己的习惯养成目标做一个简单规划,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特点,选择习惯养成的进程、方式和达成度。一个年级一个系列,随着年龄增长,达成的目标要求也越来越高。

2.小组目标――标志。小组是“师生共同体”中最小型的集体组织单位,在小组活动中,大学生们能找到更多的展示和交流机会。小组层面的目标是“标志”。标志在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体现的是大学生行为的短期表现。小组之间还有月冠军的评选,积分优胜小组的队员,每人会获得相应的标志。

3.班级目标――奖章。班级层面的获奖奖章,代表的是大学生一个阶段某一方面的良好表现。学校根据当代大学生行动的要求,设立奖章,依据大学生习惯达成情况及获得相应标志的数量,每月一次,由班级颁发单项奖章。

4.校级目标――评优。学校评优项目包含优秀大学生干部、三好大学生、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等多个奖项,在每学期期末,根据大学生平时表现,即班级积分和奖章获得情况确定,这样保证评选的公正性和全面性。同时给同学们建立专门档案,毕业时学校优先推荐就业。

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每个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达成目标即可获得相应的表彰奖励。满足了不同程度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了大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不断向新目标迈进,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二)多元评价关注细节

1.自我评价――好习惯手册。自我评价就是自己发现问题、改正不足的过程。根据习惯养成的目标要求,设计大学生成长好习惯评价手册,内容包括每月目标、每天评价、每月小结、获章情况、自我评议、小组评议等内容。大学生人手一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对自评情况进行认定和修正,并填涂习惯养成手册。

2.小组评价――小组展示表。小组评价准确、灵活,便于监督、易于操作。班级按实际情况,分为8―15人的小组,每个小组设立一张个性展示表。内容包括每个组员的学习、纪律、日常规范、校内活动、社区活动、文明礼仪等项目。评价分两种方式,一是每月固定时间,进行小组互评;二是根据大学生的日常表现随机评价,由小组长添减标志。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还有积分评选,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就形成了集体的凝聚力,小组组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课堂评价表。教师评价,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进步和小组合作。每堂课每个班级讲桌上都有二份大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内容包括每个大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纪律、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语言表达、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由每节课授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随机评价,只点录大学生突出的表现和问题,并对班级整体纪律、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精神面貌进行当堂评价。

4.班级评价――班级积分榜。每个班级设有一个全体成员的积分榜,积分榜展示的是大学生习惯养成的进度情况和积分排名。内容包含养成习惯获得奖章、周积分、月积分等。班级评价每月进行一次,从优点、缺点和希望三个方面,对每个大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

有效的实证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大学生之间的监督作用。发挥了集体的凝聚力,提供了师生共成长的平台,最重要的是发挥了身边榜样的教育作用,引领大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真知。

任务目标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评价同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分离的现象,能从总体上调控大学生的发展,使大学生发展过程呈现个性化特征。既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又具备人人有目标、班班能参与的可操作性。

故此,从每一个细节开始,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的发展,构建系统的育人工程,为大学生奠定坚实的毕业进入社会的基础,成为“师生成长共同体”不懈的追求。

大学生的现实情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构建大学生“完满生活”则是大学教学活动追求的理想和目标[5]。任务目标及任务课程的有效实施,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任务课程转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创新潜能得以开发。

“师生成长共同体”实证体验促进了大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提升了大学生的生活境界。

“师生成长共同体”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大学生从理想生活走向现实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在直面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同时,又在积极构建他们的“完满生活”;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生活的意义、价值与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强,罗木珍.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03).

[2]刘新绍.高校教育教学中师生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2011(02).

[3]张岩.文化与教育教学中师生文化身份初探[J].科技信息,2010(09).

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每一所学校都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因素,有其独特的文化土壤。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必须从各个学校的校情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发展的需求,整合已有的和潜在的教育资源,这样才能获得共同体学校成员的认同,取得效果。所以在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设计与实施中必须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化解症结,疏通节点。经过调研发现:三所乡镇中学存在硬件建设落后,结构布局不合理,管理力度不到位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科研滞后、校园文化建设空白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针对校情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设目标:1.做强两支队伍。一是做强学校行政管理队伍。向其传授领导艺术和管理艺术,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切实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增强学校领导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做到会干事,能干事,想干事,干出成绩。二是要做强教师队伍。双方学校互派教师,并通过支教下乡、送教到校、师徒结对等形式进行专业引领和示范指导,整体提高三所乡镇中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既敬业又专业且富有激情的优质师资队伍。2.做精学校管理。把管理帮扶作为共同体建设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会议研讨、实地考察、现场指导等形式,帮助和指导三所乡镇中学实现校园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的精细化,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3.做优校园环境。指导三所乡镇中学进一步加强校园管理,加大力度整治校园环境,做到地面洁净,绿化舒适,车辆停放整齐,各办公室和专用教室管理到位,使校园环境真正做到绿化、美化、人文化。帮助三所乡镇中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的教育装备均达到省颁二类标准。4.做深校园文化。指导和帮助三所乡镇中学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提炼和培育校园精神,打造文化校园,增强育人功能,提升学校品位。5.做亮学校特色。指导三所乡镇中学结合校情营造浓郁的特色文化氛围,有效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进行扎实的特色课题研究,开展丰富的特色实践活动,使学校特色得到充分彰显,使教师学生特长得到更优发展。

只有打破各自为政、自成一体的办学格局,才能整合校际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合作、互动、分享、发展的协作组织,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从而在区域内达到教育的均衡、持续、高效发展,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价值,才能真正让师生深切感受到发展的成果,对“共同体”产生积极的归属感。

(一)立足校情,构建有文化特色的校园,实现人文情怀一体化

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首先要实现的是教育教学硬件建设的均衡。校园物质层面的改观必将带动师生精神面貌的改观,从而提升教好与学好的信心,由此凝聚师生的向校与向学心,提升师生的精气神,最终提高办学水平,推动学校教育的高位发展。在帮助万石中学、范道中学整体改造时,我们把环境当课程来设置,力争让每一条路都在说话,让每一面墙都成为警示的镜子,让每一个班级都成为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小社会。现在,走进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不仅能感受体会到万石中学的善文化、范道中学的责任文化、外国语学校的参与文化,还有令人瞩目的学校教师的变化与发展,更有令人惊奇的是学生素养的提升。

(二)创新机制,组建有效管理样式,实现共同体学校管理一体化

宜兴外国语学校在学校发展中摒弃了传统的直线式结构管理模式,创建以年级为枢纽的矩阵式管理结构。每个年级组的管理由一位主任、三位助理以及党、团、队、工、妇的代表等多位老师组成,享有人、财、物的支配与管理权,教师由主任聘用,绩效由年级考核,财产由年级承包,同时赋予各年级组的备课组以教研组的职能,从而切实保证了有更多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在参与中认同办学理念、体验管理艰辛,凝心聚力、目标同向、事业同心,为学校责任群体的形成探索了新路。

1.构建有效的管理体系

在宜兴外国语学校的管理结构方式的感召下,范道中学安排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到外国语学校学习,结合校情,寻求行之有效管理体系。目前范道中学的领导成员在外国语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影响下做到了“四个一”,即蹲点一个年级,分管一个教研组,上好一门学科,责任一幢楼。万石中学积极推行外国语学校的年级组管理:降低管理重心、前移管理阵地、节约管理成本、减少管理环节。经过共同努力,结对学校正在向预期的方向高速发展。

2.班主任队伍建设

我们要把目光聚焦到班主任的选拔任用与培养上。共同体学校从班主任聘用、考核评比制度、专业培训等方面进行联动。经过精心培育,共同体学校班主任正迅速成长。

(三)立足师情,做好培训,构建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一体化

1.切实搞好共同体学校校际间的“互助式”培训。结对之初,共同体学校在充分协调、酝酿的基础上达成教师培养和支教协议。对来到外国语学校的教师,精心培养,提升业务能力。外国语学校定期派出优秀教师到万石、范道中学进行引领。由此给教师带来成就感,促动了各学校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提升双方教师的专业素养。

2.认真落实校际骨干教师的“引领式”培训。依托外国语学校的名师队伍,以委培或代培的形式,挂钩结对。每学期,共同体学校都邀请外国语学校的名师团队来访,与各自的代培对象面对面一一把脉、诊断,分析。这种引领式的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也为这些教师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向和激励,这将激励与带动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从而逐步推动共同体学校的师资队伍向高位均衡发展。

3.真正做实共同体学校校际间的“联合式”培训。安排共同体学校教师参加外国语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读书活动、外出学习。

4.结合外国语学校成熟的教研机制和“五类教师”评比,万石、范道中学加强了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从而形成教学合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经常召开共同体学校备课组建设联席会议,两年多来三校的教师有效融合,构成整体,相互交流、学习,在互动中、展示中成长。

6.依托课题,走向高效教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创造,外国语学校的参与式教学,为共同体学校的教学研究注入了蓬勃生机。各成员学校的教师在借鉴外国语学校成功的经验上结合各自校情,展开研究。在课题的引领下,共同体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取得了双丰收。

(四)立足课堂,从“写实”的五认真考核入手来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一体化

1.从思想层面上要求自觉;2.“写实”考核,树榜样、促后进,教务处在对备课、作业等方面进行督查时,必须指出优在何处、问题有哪些、如何整改、何时整改、效果如何,由此系列跟踪、实名通报;3.创新手段,星级考核;4.课堂教学,实行行政管理人员推门听课,采取学生评教的方式,促进教师真正扎根于课堂;5.教研活动,规范程序,高效运作;6.质量检测,联合研讨,一起合作、参与全过程。

(五)通过以导学提纲为抓手的参与式教学为载体,利用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享用一体化

外国语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的参与式教学研究成果和师资上的优势,把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资源,如师生互动方案、课件、练习、集体备课的心得打包利用网络同步发到这两所学校,供相应学科的教师教学参考,使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把外国语学校办在农村孩子的身边。

(六)以民主治校、学校党建为新动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一体化

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在现在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有自主构建、探究与发现的能力,这也是建构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众多教育理论的一个不同点,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还要求学习者将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分别与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相结合。通过这样多重的结合,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交互作用,进而形成“师生共同体”。“师生共同体”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就目前来看,师生共同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之中。本文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将师生共同体应用到本科研究性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一、基于师生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

 

(一)师生共同体的内涵

 

师生共同体是指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课堂互动形成的促进课堂教学优化的统一整体。在“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借鉴,进而相互促进,使得具有不同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的成员能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二)师生共同体的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体有以下的主要特点:

 

第一点:双向性。“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主动作用、创新能力、影响水平和主导效应都是双向的,在这种模式之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都得到加强,教与学双方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这种情况之下,课堂气氛得到很好改善,教与学得到最佳结合。

 

第二点:实时性。师生共同体的建立,让教学班级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家交流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这样老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学习能够进行紧密结合,不仅仅能够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第三点:合作性。在师生共同体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按照小组和团队进行学习、学习之后针对问题进行分工合作。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问题能够在整个互动群体中进行交流,在这种交互式学习交流过程结束之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问题进一步理解,也充分发挥了团队精神。

 

第四点:生动性。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相比于过去的呆板、严肃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体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二、师生共同体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在现在的大学课程中,《工程项目管理》是很多工程管理类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这门课程的与实际操作的联系比较密切,这门课程不仅仅要做好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教学,而且还要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教师需要面对如下问题:如何实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衔接;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中的团队讨论、问题引导、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及引导式

 

通过将教学内容与课堂问题相结合,适当、适时的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带着问题,这样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比如说,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与一般的产品项目生命周期存在哪些区别?工程建设程序有哪些阶段,各个阶段又有哪些内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有哪些单位参与其中,作为一个名工程项目经理,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工作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灌输中带到丰富多彩的实际工程项目中。将问题与项目相结合,使得大家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关注身边的一些工程建设项目,进而将理论联系实践。

 

因为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对老师提出的相同问题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对问题答案的表述也存在差别、丰富多样,通过讨论,不同的见解之间相互融合,使得问题的思路一步一步变得清晰。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同学们先是了解一些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学习中,主动的去跟着老师学习,将自己的疑惑消除掉,并进行归纳总结升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将提问与引导相结合,让同学们不仅学习好了理论知识,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操作中去,拓宽了知识面。

 

(二)小组讨论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组进行组合,教师在课前把问题分发下去给学生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好课堂讨论。不同的小组将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之后,老师对各个小组的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在学习《工程项目管理》的时候,老师对同学们进行分组,不同的小组针对进度、费用、质量等方面的管理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形式展开学习。以费用管理为例,需要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开展:

 

1.小组讨论:每组4~5个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工作;

 

2.讨论内容:课程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将知识点加以分解,形成讨论的议题;

 

3.每个小组的组长对小组内的同学进行组织安排,让组员之间分工进行讨论学习,各个同学对自己分配到的讨论内容进行阐述,然后相互交流;

 

4.根据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果,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5.当存在与老师讲解的内容存在差别时,各个小组之间再进行相互讨论。

 

小组、团队讨论能够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问题中来,充分表述自己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观点态度,并在听别人阐述的过程中对自己不了解、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与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

 

(三)案例分析式

 

通过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身边的工程项目典型事例相联系,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答,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案例分析法教学程序步骤是选取案例、下发案例、学生交流、课堂讨论、教师总结。比如说,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某一章节——工程合同管理时,老师先针对理论知识进行介绍,然后选出适当的案例,让同学们对照案例展开学习。这种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能够熟练的掌握学习到的知识,而且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触类旁通,充分发展自己的技巧,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产生新的概念与思路。所以,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比仅仅依靠教科书和听教师讲课更加生动。

 

(四)情景模拟式

 

情景模拟式教学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针对案例扮演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再现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内容。设置情景模拟,使得学生在模拟演练的时候结合课堂知识,了解到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技能需求。最后,老师再举出一些例子,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总结,让学生掌握到理论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的工作流程。比如说,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采购管理”这一章中,教师先介绍理论知识和招投标文件的制作以及开标过程的组织,然后把学生分成一组或者一个团队,在这其中,每一个学生分别扮演在招投标到开标过程中不同组织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通过实际的模拟演练,熟练的掌握招投标的流程与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方法为内容服务

 

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来说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这些优点并不是说适应于每一内容。比如说,当老师向同学们教授一些理论知识较多的内容时,一般的课堂教学可能更加适合学生们,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也更加方便。但是在教授一些专业技能较强、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内容时,“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中的案例分析等可能更能让学生们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知识点。所以,对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模式,“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也只有在适合的内容适合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对等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一般来说,在大家固有的印象中,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主导者,在课堂上有不容置疑绝对权威,但是“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不同,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则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和服务者。为了促进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以最饱满的状态去学习,以最佳的状态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互相尊重与信任,并且保持平等与和谐。

 

(三)教师做好精心的教学准备和课堂设计

 

“师生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知识功底要求较高,它要求老师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此外,老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号召力与讲课的激情。老师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提升自身的讲课情绪,才能够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其次,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与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掌握好教学的节奏,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进课堂中。最后,老师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与问题准备,准备好适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材料与案例。

 

“师生共同体”教学模式之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得到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传统教学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大家变得更加相互尊重与信任。学生更乐于去跟随老师学习,老师也更乐于补充更多的实用的知识,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得到很多的提高。

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积极探索,体验自主成长的快乐

班主任发展学校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机制,让班主任体验自主成长的快乐,引领班主任走向专业化发展的更高境界。

1.“规划引领,目标导航”,激发成长动力

叶澜教授认为,自我意识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能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为此,班主任发展学校通过“规划引领,目标导航”,提升班主任的自我发展意识,使之成为“自我引导学习者”。

学校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目标及任务,并为每位班主任设计了《班主任自主发展手册》。手册中既有全国著名班主任的经典教育格言,又有自我发展的分阶段计划;既有参加各类培训的实时记录,又有阅读教育书籍之后的所思所想;既有本班优秀活动方案的呈现,又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立体地展现班主任自主发展的成长足迹,不断激发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2.“每月例会,主题研修”,积蓄成长潜力

每月工作例会是学校班主任管理的“规定动作”,班主任发展学校也充分利用 “每月例会”,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设计自选动作,每月定期、定专题进行主题研修活动,有机延伸了发展手臂,不断满足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需要。

例会通常从班主任遇到的问题入手,开展主题研修,如“班级问题学生的转化”“一张带刺的教师卡”“有效的家校沟通艺术”等,邀请校内骨干班主任进行案例剖析,向年轻班主任传授工作经验。一场场班主任工作例会、一个个研修主题切实以加强班主任自身修养为目标,通过事例、榜样、规范,给予全体班主任示范和启发,让学员不断积蓄自主发展的潜力,以期“厚积薄发”。

3.“集中培训,强化学习”,助推自主成长

如果说“每月例会,主题研修”是“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那么“集中培训,强化学习”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以大规模、大容量、集中式的学习营造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

班主任发展学校制定了每学年一次的班主任集中培训制度,培训时间定在暑假,一般为两至三天。培训内容丰富,既有班级工作理论和实践,也有班主任工作艺术和方法、班级管理的时代性、创造性等;形式多样,既有优秀班主任表彰、经验介绍,更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培训安排有序,既有低、中、高年级集中听报告,也有分段分组研讨、分析、汇报等。通过集中培训,班主任不仅掌握了现代班级管理理论,汲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会了科学的班级工作方法,而且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艺术水平。专家的高屋建瓴,优秀班主任的现身说法,小组热烈的研讨,成为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助推力。

4.“任务驱动,行为跟进”,培训创新意识

班主任的自主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发展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善于突破常规,有所创新。以“任务驱动,行为跟进”为突破点,不失为成就班主任自主发展创新力的有效路径。

为提高研究成效,班主任发展学校对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列出若干共性问题,再由班主任从中选择一个问题,以此为主题建立研究共同体。共同体选出负责人,组织成员进行集中的学习和讨论,在分析中提出假设性的解决办法,之后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实践验证假设并不断修正,最终形成解决策略。

5.“星级奖章,荣誉时刻”,制造源动力

激励是管理的核心。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劳累的创造性劳动,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班主任激励机制,以持续激发班主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核心。

为此,学校一方面注重情感激励,与班主任多沟通,多了解班主任需要,积极为班主任提供进修的机会和成为名师名家的机会;另一方面更注重精神激励,尝试建立起星级班主任命名表彰机制,即根据班主任德、识、能、绩进行综合考核。星级班主任共分五个等级,每等级分别约占比例为20%,考核分由基础性指标得分、发展性指标得分和控制型指标得分三项累计而成,得出总分后进行综合评定,期末举行隆重的星级班主任命名表彰仪式,颁发星级奖章和证书。通过榜样激励和典型示范.形成教师人人争做自主发展型班主任的良好氛围,在他们心中产生了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二、打造共同体,培育自主成长的文化

1.“班子管理”共同体,经营以师为本的管理文化

强师必先强班子。学校将发展学校班子队伍建设作为立业之基,强师之源,不断增强班子的学习力、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力,积极打造“班子管理”共同体。

班主任发展学校实行班子例会学习制,每月进行工作研讨和学习,贯彻“四个坚持”:(1)坚持师本管理理念,从班主任的角度去思考发展学校的工作,以“事前三问”为原则考量工作成效:这件事符合班主任的需要吗?班主任会有什么样的体验?班主任能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将班主任的需求作为工作自觉的目标和动力;(2)坚持班级蹲点,参与发展学校的各类活动;(3)坚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为成员排忧解难;(4)坚持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实行分层考核评估;落实了“扁平化管理”,形成了“四处四班”协同运作模式(四处:学籍管理处、课程研发处、研修指导处、考核评价处;四班:班主任学员组成的犟龟班、喜羊羊班、力量联盟班、大拇指班),四处负责人兼任四班的班长,实行自主管理,层级减少,渠道缩短,而渠道宽度大为增加,“四处四班”协同运作,协同发展,从而有效夯实各项常规工作。

2.“教师成长”共同体,构建启迪智慧的课程文化

教师成长必须依托课程,发展学校以课程研发处为核心,以四个特色班为主体,积极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努力构建启迪智慧的课程文化。课程设置力求体现两个特点。

(1)课程结构立足班主任成长需求。课程是班主任发展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发展学校课程”被确立为“班主任成长体验课程”,根据班主任班龄差异,课程被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类——主要是公共科目的通识教育,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选修类——主要是发展学校自主开发的主题研修课程、社团课程、参观考察等活动。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充分听取了广大班主任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既满足了班主任的基础性学习,又开发了班主任拓展性学习;既考虑了班主任当前的求知需要,又顾及了班主任的长远发展;既关注了所有班主任的共同学习需要,又满足了个体班主任的个性发展需要。

(2)课程整合突出教育资源优化。针对课程门类多、课时紧的客观问题,发展学校采取统整策略,将各种教育资源转化为发展学校课程内容。课程整合主要从两个角度加以落实。

一是时空整合。如学校每年组织“泰晤士杯”班队课评比,以赛代训,将评比内容纳入发展学校培训课程中,以此获得时空上的优势。二是任务整合。如将行为规范一日常规流动红旗评比,和“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研究”这一研修主题相整合,合二为一开展相关培训。

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实现了资源优势的合力利用,充分发挥了资源的整合效应,课程文化得以生息繁衍,弥漫在校园每个角落。

3.“自主学习”共同体,创建自主成长的学堂文化

发展学校启动了“班主任人文素养拓展工程”, 打造“自主学习”共同体,创建学堂文化。通过整合学校和社会多方面文化、艺术资源,构建阅读、观摩欣赏、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系列培训,实实在在帮助班主任提升人文素养和育人水平。如节假日,发展学校组织班主任到东方艺术中心欣赏音乐会,展开一次心灵的旅程,寒暑假,请来名家大师提升班主任礼仪修养和国际化视野……

阅读,对于一个班主任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还重视班主任阅读量的积累,倡导班主任博览群书,定期添置好书新书,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1)引导班主任走进经典。发展学校把一学年作为一个阅读周期,要求班主任做到“五个一”,即:阅读一部经典童话,与孩子共同漫游精妙的童心世界;阅读一部教育名著,为自己找到精神洗礼的导师;阅读一部新理念精品,跟上教育的时代步伐;阅读一部文化典籍,逐步打造自己深厚的人文气质与修养;阅读一部教育工具书,增强自己教育的智慧。

(2)引导班主任感悟经典。发展学校要求教师把读书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静下神来阅读,潜下心来研究,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通过阅读,让教师漫步书林,与先贤牵手、与经典相伴,用优秀的文化充盈心灵,丰盈人文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在“学堂文化”的引领下实现专业发展,快乐工作,优雅生活。

4.“专业活动”共同体,形成自主发展的活动文化

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主任发展学校的鲜活、灵动的血脉。发展学校以打造“专业活动”共同体为目标,逐渐形成班主任自主发展的活动文化。

(1)班主任节。班主任发展学校将每年5月21日(谐音为“我爱你”,意为“我爱班主任这一神圣的职业”)定为班主任节,举行学员班主题班会隆重庆祝这一节日,学员互赠勉励格言和贺卡,表彰优秀班主任学员,举行庄严的班主任宣誓仪式。

(2)班主任风采墙。班主任发展学校在校园走廊通道开辟了“班主任风采”展示墙,定期展示班主任书画作品、美文佳作,荣誉证书……件件作品催人奋进,给人以成长的力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

(3)多彩空间吧。班主任发展学校将参观、考察、游览等活动主题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班主任赴市心理辅导示范学校参观学习,举办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心理氧吧”;到伟成国防园开展拓展训练,体验火场逃生、举行彩弹射击……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得到了诠释,团队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4)自主社团日。班主任发展学校本着自主、自愿、自动的原则在学员中建立了各类班主任自主社团,擅长歌舞的班主任成立了“舞林苑”社团,爱好书画的班主任组建了“云间”书画社,热爱文学的班主任创建了文学沙龙……每当自主社团日来临,各个社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情地向全校师生展示当代班主任的时尚魅力,团队凝聚力在自主活动中也得到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