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风险调查

安全风险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风险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风险调查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调查

1 调查概述

调查涉及河南省行政辖区内3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省级2个,省辖地、市级13个及县、区15个档案馆)。内容包括:进行了档案馆安全保障的环境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情况问卷调查。发出电子调查问卷31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为97%。

2 档案馆安全风险因素调查

影响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档案馆客观环境条件好坏,人为管理水平高低,科学技术能力强弱,都直接影响着档案安全。因此,笔者依据环境、管理、技术三大因素展开调查与分析。

2.1 环境风险因素分析。档案馆的环境调查了5个方面风险因素。县级档案馆环境问题较多,环境是基础,调查少、汇报少、投入少是主要原因,统计显示三级综合档案馆60%环境存在较多风险因素,见表1:

2.1.1 周边环境风险因素。随着城市建设发展,2000年以后建设的新档案馆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并且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交通便利;而70%以上的老档案馆在老城区,排水环境、照明、取暖、变配电条件差,档案馆库区离居民生活区近,不便突发应急事件的应对处理。

2.1.2 库房环境风险因素。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档案馆,库房防震烈度指数、消防指数、防雷设施等基本建设达不到建筑标准。2000年后新建设的40%的档案馆门禁、自动报警、监视监控等安防系统设置不完善。同时,为网络布线、双路供电还达不到信息化建设标准。珍贵档案和声像、光盘等特殊载体档案保管、保护因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保温、隔热、温湿度控制、防潮、防水、防日光、防紫外线照射、防尘、防污染、防有害生物和防盗等防护要求。

2.1.3 设备环境风险因素。70%以上的档案馆在档案新装具、信息资源安全屏蔽、档案安全防盗、库房温湿度监控、自动报警、灭火设施和设备方面不符合国家综合档案馆有关标准,需要更新、完善,满足发展需要。

2.1.4 工作环境风险因素。仅30%的档案馆工作环境单独成区,库区或库房入口处设有过渡间、密封门,档案馆库房内部温湿度达到相应规定要求,但是,初步调查多数档案馆工作环境存在较多风险因素。

2.1.5 网络环境风险因素。三级综合档案馆,网络环境差异较大,80%的数字档案馆中心机房建设所需档案信息化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海量化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电磁屏蔽设备、防静电设备不足,网络环境风险隐患较多。

2.2 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档案馆的管理调查了六个方面风险因素,县级档案馆管理问题集中,主要是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方法、手段与档案工作信息化发展中,档案的载体和档案的形式特征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不适应。统计显示,三级综合档案馆50%管理存在较多风险因素。见表2:

2.2.1 管理机构。大多数档案馆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行之有效专门的档案安全管理机构和组织网络,档案实体库房、文件中心专兼职档案安全工作人员配备不全。

2.2.2 管理规范。多数档案馆库房管理标准和规范执行不力存在潜在风险较大。档案馆档案鉴定、销毁、修复、保护标准和规范执行力不足。

2.2.3 规章制度风险因素。档案馆档案安全责任制、档案安全紧急事故处理预案落实不到位、难落实、存在潜在风险。

2.2.4 工作流程。多数档案馆在档案接收、库房管理、利用接待、数据库操作人员工作流程执行中不符合安全管理要求。

2.2.5 管理措施。多数安全状况普查工作欠缺。档案馆档案出入库记录、库房管理、信息处理、安全管理工作记录、日常管理考核记录工作欠缺。

2.2.6 业务技能。多数档案鉴定、保护、信息加工、开发人员业务技能不强,特别是文件中心、数据库管理、维护技术力量不足。

2.3 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档案馆的技术调查了保护和网络两大技术风险因素,计算机软件、网络设备投入少,使县级档案馆技术普遍较低,统计显示,三级综合档案馆70%技术存在较多风险,见表3:

类目

单位 档案安全技术风险因素自评情况(小项:16每项:满分:32分)

保护技术

8项得分 网络技术

8项得分 技术风险因素得分

省级B馆 9 8 17

市级A馆 13 13 26

市级B馆 13 14 27

市级C馆 3 5 8

县级A馆 5 3 8

县级B馆 4 3 7

县级C馆 1 2 3

2.3.1 保护技术。档案馆档案除尘、去污、去酸、杀菌、消毒、除霉以及字迹再现加固、修复破损褪变档案技术不能满足有关要求;计算机处理录音录像、档案信息数字化转换技术不能满足有关要求;防灾备灾同质、异质、异地备份技术力量弱,档案保护技术风险较多。

2.3.2 网络技术。档案馆服务器与网络设备、重要通讯线路及通讯控制装置等技术及设备没有备份;镜像、防病毒技术、数字档案馆加密、访问控制技术、系统监控技术力量弱,数字档案网络技术风险较多。

3 档案馆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国家档案局提出“建设与文化强国地位相匹配的档案强国”新战略目标,档案工作大力实施“安全第一”战略,确保档案安全与保密。在河南省三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安全风险因素调查中发现,档案馆安全保障的环境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普遍存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平衡,发展相对滞后,库房经费投入少,管理人员缺乏,技术薄弱,存在较多风险。

国家综合档案馆安全要得到充分保障。包括要有适合档案安全的保管环境,即档案馆库;要有保证档案安全的各方面管理设施;破损的档案及时得到修复、抢救;有档案的容灾备份,如异地备份、异质备份等技术保障。

综合档案馆安全要实现前瞻性风险管理,要求档案馆工作列入领导日程、列入发展规划和计划、列入工作报告、列入投资概算、列入财政预算、列入立法计划、列入执法检查、列入考核体系;档案馆工作各方面条件满足需要,档案工作机构、编制、人员、经费、馆室面积、设备技术等应有尽有,满足需要。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法规标准保障体系、管理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业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安全评估体系等。

4 结语

对各级档案馆安全风险因素调查分析,研究角度和切入点各有不同,观点纷呈,但还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第2篇

近几年,全国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在环境资料掌握、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识不断提高,不同程度探索和实践了周边环境风险的专项或综合性管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风险管控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值得总结和推广应用。

周边环境风险管控内容与流程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北京、深圳等地的做法经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周边环境风险管控可包括环境调查、环境影响风险分级、现状检测与评估、环境保护专项设计与工程措施、施工过程环境风险现场监控巡视等贯穿建设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或内容,每一环节又细分若干内容或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循序或闭环的。总体流程见图1。

周边环境调查

周边环境调查与基本建设程序一致,宜分阶段开展,可分为初步设计阶段普查、施工图设计阶段详细调查、专项调查和现场核查,不同阶段环境调查内容应满足相应深度要求。另外,可研阶段可通过收集地形图、管线图等方式获取周边环境资料,但对影响线路方案的重要周边环境(风险源),可实施详细调查。初步设计阶段普查是通过查询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走访和必要的现场勘查探测等手段对工程周边环境的现状、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并编制环境调查成果资料,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提供尽量全面、详实的周边环境资料。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针对设计条件可能有所变化、或工程需要开展深入、补充性的详细或重点调查工作,以满足施工图设计的需要,如对处于较大施工影响区内的工程沿线建(构)筑物、管线、城市桥梁等重点环境对象、关键部位等进行详细调查。地下管线、地表水体渗漏等是影响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的易发多发风险源(因素),又由于其复杂性、调查困难性等,宜根据设计要求或工程需要开展专项调查,辅以必要的土体开挖、现场测量等工作。由于环境资料及条件的复杂性,很难一次性调查清楚,任何参建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等)在开展自身工作时,均有义务进行环境资料的核对或复查工作。尤其对施工单位,应核查确认环境成果资料,对因环境变迁或设计变更出现的新的环境对象进行补充调查,并特别注意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环境的调查,做到“动土必挖”。环境调查应针对工程周边影响范围内的所有环境对象。我国各地铁建设城市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环境类型和地质单元条件各有特点,以及施工不同,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讲,周边环境调查范围宜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线路位置、敷设方式、埋置深度、施工方法、结构形式及所处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地下工程周边环境调查范围参考表1),并由设计单位或根据工程需要具体给出调查技术要求。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地质条件差异和工程经验等,适当调整调查范围。如对软土地区、岩溶区和敏感环境对象等应适当扩大调查范围。周边环境调查的内容可分为共性调查内容和特殊调查内容。无论何种环境对象,都存在一些共性和基本的环境属性信息,如调查对象的名称、类型(或用途),地理位置,与轨道交通工程的空间关系,修建年代或竣工日期,产权人或管理单位,竣工图纸情况,特殊保护要求等,是谓共性调查内容。特殊调查内容是针对不同的环境对象,除共性调查内容之外,有必要对其特殊环境属性信息进行调查的内容,如地下构筑物的结构形式、外轮廓尺寸、顶(底)板埋深(标高)、原施工方法、开挖范围及回填情况、围(支)护结构形式、抗浮措施等;地下管线的类型、功能、材质、规格、坐标位置、走向、埋设方式、埋深(标高)、施工方法以及管节长度、接口形式、拐折点坐标、管径变化位置、节(阀)门(或检查井)位置、载体特征(压力或充满度、流量、流向等)、使用情况(正常、废弃、渗漏)等;桥梁的结构形式、桥宽、桥长、跨度、基础型式及桥梁承载力、桥梁限载、限速、桥面破损情况、桩基参数(桩长、桩径等);既有轨道交通设施的敷设方式、线路形式、道床形式、行车间隔、车辆荷载、轨道变形允许值等[8]。

环境影响风险分级

环境影响风险分级是工程建设风险分级及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根据国家规范GB50652和北京现行做法,以周边环境为承险体和风险管理对象的环境影响风险工程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风险程度由大到小)。环境影响风险分级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的重要程度、现状安全状况、与新建地铁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工程影响分区等确定)、所处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及周边环境保护方案可实施性与安全性等影响因素。周边环境重要性程度可根据周边环境对象的类型、功能定位、使用性质、规模等,分为极重要、重要、一般、次要四级。周边环境现状安全度可根据周边环境对象的安全现状与现行国家地方标准规范的符合程度、当前使用功能状况及安全适用性等方面确定,可分为差、中、良、优四级。周边环境与新建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依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相应的理论原理(peck公式、塌落拱理论等),以工程影响分区等级进行界定,具体分为强烈影响区、显著影响区和一般影响区三级,参见表2。环境影响风险分级宜以周边环境重要性等级和工程影响分区为基本分级依据,以周边环境现状安全等级、所处地质风险条件分级等进行风险分级修正,作为环境影响风险分级标准及调整原则,见表3。

环境现状检测与评估

为更进一步地掌握环境条件及与工程建设的相互影响程度,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和相关参数/指标,有必要对高等级(特级、一级)和有特殊要求的环境风险工程进行环境现状检测与评估。根据建设阶段的不同和设计施工的需要,可分为施工前现场检测评价、施工影响安全评估、施工过程动态评估、施工后核查评估。施工前现场检测评价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前,在环境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环境外观、裂缝、变形缝等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现场检测,确定评价等级、评价环境设施结构、设备等方面的使用及安全状态,为新建地铁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影响安全评估提供依据和提出建议。施工影响安全评估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施工图设计和专项设计完成前,通过对周边环境安全性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或模拟计算,根据不同的施工工况和工序,预测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范围,对环境安全性和工程风险进行进一步评价,并提供环境监控量测控制值和改善设计处理措施等建议,为环境影响风险工程的控制指标确定、环境保护安全专项设计、监控量测和制定专项施工措施(施工工艺工序、加固措施等)提供依据。施工过程动态评估是对存在安全隐患或达到预警状态时的工前施工影响评估对象,结合关键工序的监测数据、现场巡视异常情况等,分析其在施工过程中受施工的影响程度、评估其结构本身及使用设备的安全状况,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施工后核查评估是对工前施工影响评估对象在新建地铁工程主体结构完工一年后,或环境对象监测变形稳定后,进行的施工前后环境对象安全状态变化及施工后安全状态的检测和评估,为工后修复设计和施工处理提供依据。

环境保护专项设计与工程措施

在环境调查、风险分级和检测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高等级环境风险工程,可进行环境保护专项设计,并结合施工附加影响分析等,明确给出监控量测控制值、第三方监测要求、环境保护专项措施或工程设计处理方案,进一步制定专项施工风险控制措施。专项设计是单独的设计过程文件和补充文件(非正式蓝图文件),辅助对初步设计或施工图方案进行合理性论证,但有关现状评估与附加影响分析结果、监控指标、处理措施等关键内容应同时反映到正式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且专项设计不应有超出施工图的工程量。施工附加影响分析是根据工程特点、设计方案、现状评估成果,采用数值模拟、反分析、工程类比等方法,预测分析施工对工程环境所造成的附加荷载和附加变形影响,分析判断施工方案(工序、加固措施等)能否满足环境对象所允许的剩余承载能力和剩余变形能力。可单独完成或作为专项设计的一项内容。监控量测变形控制值是确定工程监测预警的关键指标,必须慎重合理给定。可根据现行标准规范、产权单位要求,结合现状评估和施工附加影响分析结果、地质条件、施工工法和地区工程经验等综合分析确定,一般由设计单位给出,必要时进行专门研究或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根据专项设计方案,可进行制定超前地层加固、隔离柱、环境对象结构加固或临时功能限制等环境保护专项措施或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环境风险现场监控

根据专项设计方案和专项施工风险控制措施,对高环境风险对象和关键项目(如地表沉降或隆起、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地下管线沉降与差异沉降、桥梁墩台沉降与差异沉降、既有地铁隧道轨道结构变形、隧道关键部位的围(支)护结构变形与开挖工作面等)开展第三方监测、现场巡视和动态评估,利用监测数据、巡视信息和相关风险管理记录,对施工过程中环境风险或安全状态进行动态跟踪与实时控制,及时地预警咨询、信息反馈与响应处理,是环境风险综合管控极为重要的一环。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0 引言

2010年,交通运输部正式通过了《关于在初步设计阶段实行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通知》,公路桥隧工程风险评估工作由此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并选择在工程建设条件、技术复杂的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率先推行风险评估工作。近年来,利用风险评估方法解决桥梁施工工程中的复杂决策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基于风险管理模式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为桥梁施工提供借鉴经验,已迫在眉睫。

1 实桥工程概况

实桥依托工程全长1173m,主桥为5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径布置为跨径布置为82+3×150+82m。

图1 主桥总体布置图(单位:m)

1.1 主桥上部结构

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刚构,桥宽2×19.45米。箱梁为单箱单室截面,箱梁顶宽19.45米,底宽9.15米,墩顶处梁高10米,梁端及跨中梁高3.5米,箱梁梁高按1.6次抛物线变化。腹板厚从跨中至根部采用0.6、0.8、1.0米分3段渐变。从跨中至箱梁根部底板厚为0.32~0.9米,按1.6次抛物线渐变。箱梁顶板宽为19.45米,底板宽9.15米,翼缘板悬臂长5.15米。在0号块、中跨合拢段和箱梁端部设横隔板。

1.2 主桥下部结构

主桥桥墩双薄壁箱型墩身,群桩基础。双薄壁墩身外缘宽8.5米,单壁断面尺寸9.15×2.4米,长边厚0.6米,短边厚0.8米,墩高40.5~46.5米,墩顶、墩底分别设置2m、2.5m实心段,桥墩高度中心设置一道横隔板。

1.3 施工方案设计

箱梁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0号块长10m,箱梁单T悬浇划分为19对梁段,从根部至跨中箱梁纵向分段长度为:7×3.0+12×4.0m,边、中跨合龙段长均为2.0m。悬浇梁段最大重量为262.0吨(2号块),挂篮自重按100吨考虑。

对于本桥施工而言,由于跨径较大、技术复杂且施工工序繁杂,具有一定施工难度。此外,桥址处大风、地震及地质灾害等因素对桥梁建设影响同样巨大。因此,需要对本桥施工期间安全风险源作识别评估。

2 风险源识别

从施工方案、现场调查及自然因素3个方面对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施工期间安全风险源进行识别分析,为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前提条件。

2.1 施工方案

(1)单箱单室大悬臂风险

基于本桥单箱单室大悬臂截面形式,需要考虑超载车辆通行风险对主梁极限承载能力以及正常使用性能的影响,保证结构整体具有一定安全冗余度。

(2)挂篮悬臂施工风险

对于挂篮悬臂浇筑施工,需要注意挂篮杆件之间连接可靠性、挂篮行走系统及锚固装置、挂篮安全管理等问题。此外,本桥由于悬臂浇筑块段宽度大、重量重的特点,需要对施工挂篮进行特殊设计,并在施工前进行预加载试验,保证挂篮在使用阶段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满足要求。

(3)高墩施工风险

本桥桥墩采用滑膜施工法,高墩施工时往往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如大风大雨对施工影响以及桥墩墩身垂直度的影响等,需要加强施工及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使施工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2.2 计算分析

通过对所建桥梁进行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能够掌握梁桥在施工阶段主梁受力状态,明确桥梁最不利受力工况,在该工况采取重点控制措施,保证桥梁施工期间安全可靠。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各个工况下应力均匀,安全度较高,无重大设计风险。

图2 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

2.3 现场调查

通过对施工现场实测调查,并总结以往同类型桥梁施工经验,可统计出施工期间桥梁结构风险见表1。

表1 施工期间风险源调查结果

序号 风险源

1 预应力张拉不到位

2 挂篮悬臂浇筑问题

3 高温、低温对施工影响

4 合龙高差过大

5 施工机械事故

6 边跨现浇段支架失稳

2.4 自然因素

此外,针对桥址所在处地理环境,需要考虑结构尤其是大悬臂主梁风致失稳风险,地质灾害风险以及地震灾害风险,这对桥梁极限承载能力以及正常使用性能均具有影响风险。

3 风险评估

对桥梁建设施工期间风险源进行识别,进行风险源调查,去除次要风险源信息,最终形成风险源列表。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风险估测结果见表2。

表2 风险估测结果表

序号 风险项 风险估测结果

风险发生概率级别 风险损失级别 风险级别

1 单箱单室大悬臂风险 3 1 II

2 挂篮悬臂施工风险 2 3 III

3 高墩施工风险 1 4 III

4 塔吊失稳风险 2 2 II

5 边跨现浇段支架失稳风险 1 3 II

6 合龙高差过大 2 3 III

7 0号块开裂风险 3 4 III

8 结构风致失稳风险 1 3 II

9 地质灾害风险 2 2 II

10 地震灾害风险 1 3 II

从表中可以看出,挂篮悬臂施工风险、高墩施工风险、合龙高差过大及0号块开裂风险为III级风险,需加以重点关注。其余风险,如单箱单室大悬臂风险、塔吊失稳风险、边跨现浇段支架失稳风险及结构风致失稳风险等为II级风险,需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加以控制。

4 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风险源识别及等级估测,应提出相对应风险控制措施,以有效预防风险危害发生,降低工程施工危险性。其中主要风险控制措施包括:

(1)箱梁设置纵、横、竖三向预应力,并在中跨设置备用钢束,作为安全储备,在桥梁使用阶段对其应力及挠度进行监测。

(2)桥梁主跨跨中设置横隔板,桥墩中间设置横隔梁,提高桥梁结构整体刚度,减小其长期挠度。

(3)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4)对桥梁合龙段合龙前进行顶推,有效抑制桥梁跨中下挠。

(5)保证挂篮、托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测量其弹性与非弹性变形。

(6)增加桥梁施工期间临时抗风措施,避免桥梁在大悬臂状态下大风期间施工。在大风天气下车辆限制车速,并在一定等级风速下关闭交通。

(7)桥梁抗震设防等级为8级。

以上仅列出施工期间主要风险控制措施,还应当根据实际施工进展情况,不断提出进一步控制措施建议,调整与完善风险控制内容。

5 结论

综上所述,各种风险源不利因素对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建设影响较大,均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因此,需要结合当前技术手段,全面考虑各项不利因素,准确评估项目风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发生导致的损失,提高工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马保林.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 张喜刚.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第4篇

罗帆(1963-),女,湖南省益阳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危机与安全预警管理研究;

赵贤利(1988-),女,湖北省仙桃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危机与安全预警管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演化机理及预警仿真系统研究”( 71271163)

摘要:机场飞行区安全是航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对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源提出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筛选出各维度的安全风险源,并运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员风险因素、设备风险因素、环境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四个因素共同构成了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源的主导因子,其中环境风险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管理风险、人员风险和设备风险因子。

关键词: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风险因素;主导因子

中图分类号:V355.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3.00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民用航空运输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航空旅客、货邮吞吐量每年持续激增,飞机的起降架次、密度不断创出新高、机场的设备设施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发生在航空事故、事故征候及不安全事件也处在不断增长的状态,造成了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机场飞行区安全是航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保证航空器安全飞行的物质基础,更是航空器能否安全起降的首要条件。根据《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的定义,机场飞行区是指机场内供飞机起飞、着陆、滑行和停放的地区,包括跑道、升降带、跑道端安全区、停止道、净空道、滑行道、机坪以及机场净空。机场飞行区涉及到飞机起飞、降落环节的安全,一旦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管理中的安全漏洞,都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机场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评估方法、应对策略等进行了探索。Aghahowa Enoma和Stephen Allen利用关键绩效指标对机场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1\];Wong D.K.Y.等提出了一个更加敏感和灵活的机场安全区域战略来应对机场安全风险,并确定机场安全区的标准要满足安全量化目标水平\[2\];Soldatini和Cecilia等以意大利机场为例,采用生态法对机场飞行区野生动物的袭击进行风险评估\[3\];高扬和雒旭峰等基于Bowtie模型对机场安全风险进行分析\[4\];吴建多基于多级物元对机场安全进行评价\[5\];李峰、杨羽和何秋钊等基于模糊层次对机场风险因素进行评估\[6\];梁文娟和程明基于民航运行数据的统计对机场安全管理系统进行研究\[7\];梅广明还针对机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8\]。但是对机场飞行区危险源的辨识及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机理性研究不够,从系统安全管理运作程序来看,只有进行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辨识研究,对可能导致各种事故的风险加以控制,才可能从本质上提高机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本文从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的主导因子着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源进行验证性分析,目的在于提高机场飞行区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发现和矫正安全风险的萌生,预防安全事故、事故征候和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对提升机场飞行区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民航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的研究设计

(一) 研究模型的构建

根据Elwyn Edwands教授提出的SHEL模型,本文将机场飞行区的风险源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人员方面的风险,包括管制员、飞行员、地面工作人员等。主要表现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应变能力不强、业务素质不达标、群体成员沟通不畅、出现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出现差错或失误、操作违规、工作满意度低等;二是设备设施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设备设施数量供应不足、存在安全隐患、使用调度不合理、技术落后、道面破损、保障车辆故障、排水系统故障、道面标识不清晰或错误等;三是环境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飞行流量增加、其他飞行物干扰、不停航施工、鸟害、恶劣天气、突发性事件等;四是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机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识别不全面、风险评估方法不科学、风险管控手段不力、现场指挥协调不当、安全监督检查不严等。

将机场飞行区风险源的主导因子分为人员风险因素、设备风险因素、环境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构建机场飞行区风险源模型,具体研究模型见图1。

图1实证研究模型

(二) 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本文的理论模型,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源的关键因素包括人员因素风险、设备因素风险、环境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四个因素共同构成了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源的主导因子。

假设2:不同岗位的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对于风险源主导因子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假设3:人员因素风险、设备因素风险、环境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之间均存在显著影响。

(三)研究设计说明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的是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问卷设计基于前期的文献研究及实地调查访谈,根据机场飞行区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问卷内容主要针对机场飞行区风险源展开调查,并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评分。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包括武汉天河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成都双流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飞行区的管理、技术和操作人员。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6份,有效问卷为296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5.55%。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在性别方面,所调查人员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为77.1%,远高于女性;在年龄方面,所调查人员大多集中在25~40岁之间,所占比例达到49.3%,50岁以上的人员仅占8.4%;学历方面,本科程度的人员达到42.9%;职称方面,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达到47.0%;本单位工作年限方面,工作1~5年的人员所占比例达到34.8%;岗位分类方面,操作人员所占比例达44.9%,管理和技术人员比例基本相当。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 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在对数据进行正式的统计分析之前,需要通过信效度分析来验证问卷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采用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对研究中所使用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运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量表中48个题项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α系数为0.963,表明研究中使用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2.效度分析。对问卷中的48个题项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等于0.925,远高于最低检验系数0.50,问卷各模块适宜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且巴特利特检验的显著性P<0.001,说明问卷设计得科学合理,各模块之间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综合上述信效度检验,可知本问卷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调查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的因子分析

在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之后,发现KMO样本测度值为0.925,大大高于一般标准0.5,适宜进行因子分析来对问卷的维度进行划分,从而确定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的主导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依据最大正交旋转方式,可以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表1显示,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9.575%,说明公因子解释了观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表1旋转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及方差解释量

因子特征值方差解释量/%累积方差解释量/%

121.53544.86344.863

28.51217.73562.598

32.2874.76467.362

41.0622.21369.575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抽取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的主导因子,按照因素分析载荷评价标准,舍去低于0.45的各因子的载荷。如表2显示,各变量的因子载荷较好,识别程度较为理想。将a1~a11归为因素1,命名为人员风险因素;把b1~b11归为因素2,命名为设备风险因素;把c1~c11归为因素3,命名为环境风险因素;把d1~d15归为因素4,命名为管理风险因素,验证假设1。通过因子分析结果,结合每个题项对主导因子的贡献,可分别将四个因子表示出来,如设备风险因素=0.770*b1+0.484* b2+0.502* b3+0.541*b4+0.612*b5+0.690* b6+0.822*b7+0.851* b8+0.839*b9+0.776* b10+0.677*b11。

表2旋转成分矩阵

项目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

a10.790

a20.705

a30.717

a40.562

a50.667

a60.542

a70.603

a80.703

a90.490

a100.597

a110.552

续表2

项目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

b10.770

b20.484

b30.502

b40.541

b50.612

b60.690

b70.822

b80.851

b90.839

b100.776

b110.677

c10.827

c20.813

c30.787

c40.586

c50.452

c60.499

c70.576

c80.737

c90.544

c100.677

c110.620

d10.685

d20.694

d30.635

d40.735

d50.819

d60.791

d70.756

d80.650

d90.600

d100.642

d110.507

d120.644

d13.0595

d140.622

d150.638

提取方法 :主成份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 22次迭代后收敛

(三)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的描述性分析

在对各题项进行维度划分之后,对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进行描述性统计,以了解不同维度安全风险的严重程度,具体结果见表3。表3显示,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的总均分为2.9758,接近五点计分法中的中等水平3。环境风险因素的平均分最高,达到了3.3478;其次是管理风险因素和人员风险因素,分别达到了2.9195和2.8853;而设备风险因素得分相对较低,仅为2.7710。总的来说,机场飞行区存在安全风险,工作人员认为环境风险的影响尤为严重,这与近几年的机场飞行区不安全事件原因的统计结果有所差异(根据中国民航不安全事件统计:地面保障安全问题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地面保障占65%,机务人员占13%,机组人员占6%,天气、意外原因占5%),主要原因一是工作人员在问卷填写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天气等客观因素,而尽量降低个人或管理上的主观因素;二是航班延误或取消实际上降低了天气等环境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表3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的描述性统计(N=296)

维度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

飞行区安全风险总均分04.772.97580.761 77

人员风险因素05.002.88530.839 92

设备风险因素05.002.77100.975 94

环境风险因素05.003.34780.848 96

管理风险因素05.002.91950.949 66

结合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下面对各维度的主要风险源进行具体分析:

1.人员风险因素。根据人员风险因素各题项的得分情况可知,“机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这一题得分最高,达到3.63,远超过人员风险因素的平均分2.89;其次是“机场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低”(3.31)、“机场工作人员操作违规”(3.15)、“机场人员工作差错或失误”(3.11)、“机场工作人员出现职业倦怠”(3.02)这几项,均超过人员风险因素的平均分(2.89),说明机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满意度低、操作违规、工作出现差错或失误、职业倦怠等方面是人员因素方面影响机场飞行区安全的主要风险源。

2.设备风险因素。根据设备风险因素各题项的得分情况可知,“设备设施数量供应不足”这一题得分最高,达到3.14,远超过设备风险因素的平均分2.77;其次是“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3.04)、“设备设施的使用调度不合理”(2.95)、“保障车辆故障”(2.87)、“设备设施的技术落后”(2.83)这几项,均超过设备风险因素的平均分(2.77),说明在设备因素方面,设备设施供应数量不足、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使用调度不合理、技术落后、保障车辆故障等是影响机场飞行区安全的主要风险源。

3.环境风险因素。根据环境风险因素各题项的得分情况可知,“鸟害”和“飞行流量增加”这两项得分并列最高,达到3.65,远超过环境风险因素的平均分3.35;其次是“天气恶劣”(3.61)、“道路结冰、积水”(3.55)、“道面外来物”(3.40)、“机场净空条件不佳”(3.37)这几项,均超过环境风险因素的平均分(3.35),说明在环境因素方面,鸟害、飞行流量增加、天气恶劣、道道结冰或积水、道面外来物存在、机场净空条件不佳等是影响机场飞行区安全的主要风险源。

4.管理风险因素。根据管理风险因素各题项的得分情况可知,“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得分最高,达到3.39,远超过管理风险因素的平均分2.92;其次是“设备设施管理有漏洞”(3.18)、“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不科学”(3.03)、“现场指挥协调不当”(2.98)、“安全风险辨识不全面”(2.98)、“安全风险信息管理滞后”(2.96)、“安全风险预警信息传递不通畅”(2.95)、“安全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2.95)、“安全风险管控手段不力”(2.94)这几项,均超过管理风险因素的平均分(2.92),说明在管理因素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设备设施管理有漏洞、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不科学、现场指挥协调不当、安全风险辨识不全面、安全风险信息管理滞后、安全风险预警信息传递不通畅、安全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风险管控手段不力等是影响机场飞行区安全的主要风险源。

根据上述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我们筛选出机场飞行区各维度风险源,见图2。

图2机场飞行区各维度的安全风险源

(四)机场飞行区不同人员的安全风险对比分析

由于机场飞行区工作人员分为管理、技术和操作三类,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对于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各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见表4。表4显示,环境风险在不同类型人员中得分均为最高,而设备风险得分最低。然而,在评价人员风险和管理风险两项得分时有所差异,这也就验证假设2。对于不同人员来说,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风险因素的评分由高到低排列为:环境风险、人员风险、管理风险和设备风险;技术和操作人员对于安全风险因素的评分顺序相对一致,由高到低排列为:环境风险、管理风险、人员风险和设备风险。说明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风险不太重视,反而认为人员风险对机场飞行区安全方面的影响较大。而操作、技术人员对于管理因素比较重视,不太重视由于本人操作而带来的风险。这就需要提醒管理人员从规范管理程序上有效减轻管理风险,而操作和技术人员从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上有效减轻个人风险。

表4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因素对比分析

类别人员风

险因素设备风

险因素环境风

险因素管理风

险因素

管理人员2.942.813.302.88

技术人员3.042.853.163.05

操作人员2.722.643.432.84

(五)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因素验证性分析

为了验证机场飞行区人员风险、设备风险、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运用AMOS v17.0软件对筛选出的机场飞行区风险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进行验证。结合问卷数据所得出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3。其中,人员风险与设备风险、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7、0.49和0.56;设备风险与环境风险、管理风险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5、0.76;环境风险与管理风险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2,说明人员风险、设备风险、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因素之间均存在显著影响,验证假设3。其中,设备风险与管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其路径系数为0.76),而环境风险与管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最小(路径系数为0.32)。机场工作人员操作违规、工作差错或失误是人员风险的关键因素;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使用调度不合理是设备风险的关键因素;天气恶劣、道路结冰积水是环境风险的关键因素;安全风险识别不全面、评估方法不科学、管控手段不力、预警信息传递不通畅等都是管理风险的关键因素。

图4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四、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验证假设1、2、3全部成立,并且进一步进行结果分析,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

其一,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源的关键因素包括人员因素风险、设备因素风险、环境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四个因素共同构成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源的主导因子。并进一步筛选出各维度的安全风险源,具体如图2所示,用以发现和矫正安全风险的萌生,进行风险管控。

其二,不同岗位的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对于风险源主导因子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风险不太重视,反而认为人员为风险对机场飞行区安全方面的影响较大。而操作、技术人员对于管理因素比较重视,不太重视由于本人操作而带来的风险。这就需要提醒管理人员从规范管理程序上有效减轻管理风险,而操作和技术人员从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上有效减轻个人风险。

其三,人员因素风险、设备因素风险、环境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之间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设备风险与管理风险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人员风险与设备风险、人员风险与管理风险之间的关系。这就建议相关人员在制定飞行区风险源应对措施时,有效利用设备和管理风险之间的高相关性,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设备方面的风险有效降低管理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降低管理方面的风险有效降低设备风险,同时,在进行风险管控时注重系统性和全局性,多维度、多角度地应对机场飞行区安全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1\]Aghahowa Enoma, Stephen Allen. Developing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airport safety and security\[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07,25(7):296314.

\[2\]Wong D K Y ,Pitfield D E,Caves,R.E,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risksensitive and flexible airport safety area strategy: Part II. Accident location analysis and airport risk assessment case studies \[J\].Safety Science, 2009,47(7): 913924.

\[3\]Soldatini, Cecilia, AlboresBarajas, Yuri Vladimir, et al. Wildlife Strike Risk Assessment in Several Italian Airports: Lessons from BRI and a New Methodology Implementation \[J\].Plos One,2011,6(12):5872.

\[4\]高扬,雒旭峰.基于Bowtie模型的机场安全风险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5): 8387.

\[5\]高扬,吴建多.基于多级物元分析的机场安全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 151155.

\[6\]李峰,杨羽,何秋钊.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机场风险因素评估\[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0,21(6): 2124.

安全风险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护理;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73-0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社区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深圳医改的实施,“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康”观念已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发展的同时社区护理护患矛盾和纠纷也呈上升趋势。社区护理风险是指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我社康中心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对本社康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从中找出风险问题,从风险问题出发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本社康的自愿患者进行调查,共1 130例,其中,男511例,女619例,年龄21~78岁,平均(45.5±4.5)岁。

1.2 方法

对2010年12月~2011年6月本社康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共565例。根据满意度调查结果找出风险问题,从风险问题出发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半年后,对2011年6~12月本社康的患者再次进行满意度调查,共565例。对比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后的满意度结果。

1.3 调查表内容

总分是100分。除了第2与第3项15分外,其他项都为10分。具体内容包括:(1)患者知情权有关的风险,包括皮试及外带药物的注射同意书等;(2)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低的风险,包括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输液时要注射多次等;(3)知识缺乏造成的风险,医学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对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造成的风险;(4)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的风险,护士缺乏耐心的解释或态度冷淡易引发纠纷,特别是对小孩失去耐心,还有医疗费用的增加更易引发医患关系的冲突;(5)社康中心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包括输液区小,破旧,地面湿滑,门窗残旧,卫生状况不佳;(6)护理人员少造成的风险,患者多时未得到及时的护理;(7)保安安全管理造成的风险,钱包的丢失及财物的失窃等;(8)医疗费用的风险,无发票,对于收费项目的不理解,对于医保卡的使用情况不明等;(9)护理记录的风险,未做好各种护理记录,护理记录与病情不相符,记录缺乏衔接性,随意涂改或代签名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2010年12月~2011年6月)的满意度为(82.0±4.6)分,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后(2011年6~12月)的满意度为(96.0±5.6)分,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随着我国人口以及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政策的出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理念的普及,社区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社区护理起点低、发展快、进修学习机会少,护患矛盾和纠纷呈上升趋势,社区护理安全是困扰社区护理发展的瓶颈,加强主动服务意识,防范与化解医疗护理纠纷是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2010年12月~2011年6月)的满意度仅为82分,说明我们社康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还是多方面的,从中找出风险问题,从风险问题出发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保证能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1)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对于需要皮试的患者或者外带药注射的患者一定要患者签皮试及外带药物的注射同意书,同时要对患者详细解释。(2)各社康中心的护士到上一级医院的各个科室进修学习,特别是急诊科,熟悉掌握各种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特别要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3)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培训,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讨论。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操作流程。鼓励各社康中心的护士进行自身的学习,通过护理的自学考试提高自身的护理专业水平,新知识的学习可以及时了解临床上的新动态,新的护理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4)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3],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所想的,做患者想做的,以诚恳的姿态去对待工作。(5)社康管理中心环境的改善,自社康中心搬了新地址之后,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种生活设备都配备齐全。环境的改善使患者的心情也有较大的改善。(6)对于每个患者的每个收费项目都必须打印出发票,坚持按物价标准收费,对于患者不理解的收费项目要加以解释,对于哪些药物是自费或者医保报销比例小的必须给予告知。(7)向医院申请增加护理人员,尽量保证所有社康中心的患者都能得到全面的照顾。(8)增加社康中心的保安安全,加强巡查制度,晚上必须留有保安员值班。(9)加强护理记录管理,建立和执行双向转诊标准制度。为了防范医疗纠纷,维护医护人员、患者的合法权益,应加强护理记录的书写管理。

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后社康中心的满意度达到了96分,说明风险管理对策的实施收到很好的效果。社区护理风险管理体系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是管理体系的精髓,运用风险管理能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活动,最大程度地杜绝了社区医疗护理纠纷,确保了医疗安全。重视对护理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4-6]。

[参考文献]

[1] 邹晓清. 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2.

[2] 许莲. 浅谈社区护理中的安全管理[J]. 健康天地,2010,10(4):145.

[3] 永利容. 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实践研究[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33(3):346-348.

[4] 李雪晖. 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与安全防范[J]. 中外健康文摘,2009,8(5):224.

[5] 黄江宜. 护理风险分析与护理风险管理对策[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