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文学

初中生文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文学

初中生文学范文第1篇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引入的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内涵,将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本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材;文学作品;资源融入;激发兴趣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同时,由于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便于中学生阅读,很适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也可应用于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文学的熏陶。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内涵,将传统文化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质兼美的精华节选和借物言志的抒情美文及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将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

1.身临其境导新课

1.1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八下济南版教材用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既写出了北国辽阔的大草原上壮丽富饶的风光,又蕴含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消费者——牛、羊等牲畜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继而顺畅的构建了食物链。

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教材引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教学情景,悄然开启知识的大门,激发起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1.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韵律感强,朗朗上口的谚语,用最节省的文字把学习内容表达出来,变凌乱为有序,化繁冗为简短。

2.设计问题引思索

济南版修订教材中运用一些直观、科学反映生物学现象和本质的文学作品作为问题情境,设疑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思维,发展创造力,从而形成恰当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凋落的花瓣被土壤中腐生的细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为什么完成使命的花儿会“化作春泥更护花”给学生以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2.2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同一片土壤中,草和豆苗你争我夺,是一种什么关系?大家你言我语、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便迎刃而解。

2.3在讲授动物生长发育时,李商隐的《无题》恰到好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考:难道是“春蚕丝尽即死”吗?事实上是“春蚕化蛹丝方尽”。教材中大量古诗词的引入,使生物学科人文精神韵味浓厚,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3.点缀课堂激兴趣

修订后的济南版教材对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积累而创造的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有着恰到好处的引用,这些包含着智慧结晶的文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跳出了传统教材对生物学知识的完全机械、枯燥的描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深奥的道理趣味化,把内容讲得简易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3.1一山不容二虎—-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描述了生物的种内斗争。

3.2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狭窄处相遇并结合。

3.3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

3.4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网中每种生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5津津有味——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将无甜味的淀粉分解为有甜味的麦芽糖。

3.6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昆虫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期。

3.7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托物言志润情感

初中生文学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50―01

中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阅读能力、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授学生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一、初中生养成深度阅读习惯的必要性

如今的初中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成长在大众传媒、网络媒体极度繁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学习、思维方式都深受网络媒介环境的影响,相较于中外经典著作、中国古典诗词、散文诗歌等,他们更愿意去阅读电子书、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接触不同的媒介、不同的阅读习惯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网络文学作品也有着自身的魅力与优点,但是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著作,使学生欣赏到纸质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体会到深度阅读不同于碎片化阅读的乐趣与收获。另外,深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会独处,学会深度思考。

二、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交流,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不应该以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取代文学阅读的价值意义,应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在选择文学作品时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作品,充分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此举可以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体验,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使是课文也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避免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文学作品是通过故事、人物、意象等对读者发生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指导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去,与作品中的人物相互交流,设身处地品味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三、指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一)读写结合,定期做读书笔记,及时总结归纳。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深度阅读,深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字的理解、感知与把握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语言优美或思想凝练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记录自己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阅读文本之后的心得体会,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一种阅读之外的延伸创作,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益处。阅读笔记能够将学生的阅读过程、思考过程、写作过程有机连接在一起,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定期在学生中进行文学作品阅读体会的分享、交流、探讨,养成学生边读边写边思考的好习惯。

初中生文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

好习惯能够使人受用一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由此可见,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并影响着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发育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用教育来培养、发展并指导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和谐的发展。

1 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我在平常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1 通读教材两遍。第一遍,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文章的大致含义。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第二遍阅读,便读边想,看看自己能解决多少。

1.2 运用圈点勾画法。预习时,学生要对重点字词进行标记,如字音可以注在旁边,作者相关知识,重点词语可以画上横线,不理解或有疑问的用“?”标记。以待上课老师讲解或课堂提问。对新课的预习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及课文大意;细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解及字词典弄清它们的音、形、义;标好自然段的序号,试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弄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提出自己的疑惑。

1.3 要落实检查机制。检查的方式可以多样。如早读辅导检查、课堂提问检查等。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当然,有些课文可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而对一些难度较大或重点不太好把握的课文,之前教师就要抓住关键,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鲁迅的《故乡》篇幅较长,主要写故乡人的变化,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培养学生认真聆听、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研究表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屏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具体做法是:

3.1 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读者》等优秀报刊文摘,鼓励学生一有闲暇时间,就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开阔视野。

3.2 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一定给学生一个安安静静的阅读空间,绝不挪作它用。

3.3 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并赏析名著名篇名段,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圈点批注或写读后感,加强心灵与文本间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以测试的形式检查阅读效果。

3.4 师生一起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名言警句诗词对联等,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扩充知识储备。

4 培养学生敢于练口、敢于表达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学生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5 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

初中生文学范文第4篇

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深入钻研精神,存在消极躲避心理对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学习基础不牢。没有能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加剧语文学习畏难情绪;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缺乏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基础,语文学习必将陷入困境;三是学习效率不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绩提高不快,能力发展也不快,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畏难情绪 。

二、突破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意义及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一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止确而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三是注重固木强身,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许多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与学习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关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同头看,夯实语文学习基础。一方面通过测试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在同顾总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补救计划、明确进度安排、要点难点,将新课程学习与旧知识巩固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语文学习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和提高二夯实了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底气更足,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畏难情绪便会迎刃而解。

初中生文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言文;能力;培养

初中文言文在历年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也相当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了学生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检测考试还是在中考中,学生的得分率还算比较高,但当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语文的的不适应就表现出来,高中的文言文课文多,篇幅长,教师对字词的教学没有初中时那么细,学生理解的难度增大,而且练习和考试时,几乎是考课外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文言文难学,反映出初中时,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下面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让他们懂得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简单情况对理解课文的重要性,切实掌握重要的字词对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性,等等。其次、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如重点的字词,教师可以交代学生自己去翻词典,了解它们的义项,找到课文所用的义项。文言文的教学才能避免“满堂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鉴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将相关故事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司马迁的《鸿门宴》时,可以结合史书《刘邦》给学生先介绍鸿门宴的故事梗概,还可适当地介绍一些刘邦与项羽的事迹;《勾践灭吴》一文的教学,也可借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重视朗读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好古文固然要多读,而文言文教学也应该重视诵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文言文,在多读中达到熟悉的程度,并在深思中体味其中的美妙,领悟作者的意图,达到一种审美享受的境界。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分组读、接龙读、默读、大声读、速读、跳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通过背诵文言文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及一些常见文言句式,并且熟练地运用它们,熟能生巧,就能转化成一种能力,文言知识也就能向潜意识转化,形成无意识的文言语感。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类、阅读引发同类词义联想等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4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文言文教学,实词、虚词的理解是基础、关键,讲解实词、虚词时,教师没必要将各个义项都列出,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而应增强其清晰度,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义项是特殊用法,这些特殊用法往往就是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屈原列传》一文“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一句,“见”表“被动”,这跟学生所熟识的“拜见、看见、召见、见解”等义项不同,突出强调其特殊用法,有利于学生牢固记忆。又如《劝学》一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第二个“于”当“比”讲就要重点强调。这样增强文言实词、虚词的清晰度,便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运用讨论归纳法就会收到很好的实效。

5 要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对的。但是,目前教师们指导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放在所谓“时文”的阅读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