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金融风险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风险监测 研究建议

金融稳定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事关重大。维护金融稳定是法律赋予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区域金融稳定总体金融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尤其需要得到重视。这就需要做好对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研究,从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和区域内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

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特征来看,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环节: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根源于实体经济结构的脆弱。许多资金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投向了诸如房地产业等热门行业和非生产性行业,这些行业很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对金融稳定带来潜在的冲击;一些欠发达地区,受制于其产业布局的局限性,较脆弱的传统产业往往占有相当比重,容易对区域金融体系安全造成隐患。

(二)金融创新造成跨市场、跨行业风险。近些年来,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和业务创新能力越来越强,这虽然可以起到金融风险的分散、转移的作用,却难以从根源上消除金融体系风险,一些特殊的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反而会成为风险的新来源。

(三)政府行为的影响。数量型政绩考核体系的压力,往往会强化地方政府支持本地企业和发展本地经济的激励。政府乐意为企业提供隐形担保,改变银行对企业的约束。这部分贷款实际变相成了地方政府的隐性财政支出,随着其数额和比例的增大,银行系统性风险也随之扩大。

(四)经济周期性波动形成金融风险。在经济快速增长和扩张时期,市场投资情绪高涨,企业竞相投资大型、热门的项目,社会公众则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也表现出过度追求利润的非理,导致资产价格攀升, 一旦过度繁荣的经济泡沫破裂,金融体系将进入痛苦的动荡时期。

二、构建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方法

为了有效避免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采取及时科学的风险监测方法,提前控制、消除隐患。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的应基于这样一种思路:首先构建区域金融风险指标,在此基础上再确立适合本地区的金融风险监测方法。

(一)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以反映区域特点。首先要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因果关系理解的基础上,选择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指标,并以此作为风险监测指标构建的主要程序。客观来讲,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介于宏观、微观两个不同层次的中间层,因此要更多地考虑金融机构的集体行为。另外,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应在对风险性质、特征、根源作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尽可能强调指标的先行性;还有,金融风险监测指标的设立应考虑到该区域既定的增长方式、经济结构、投融资体系等环境。

(二)确立合适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方法。对风险的测度主要是正确衡量一地区风险的累积程度,按照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可大体分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度量:

1、对一地区既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综合度量。一般而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小受多重因素影响,但其度量可以运用数学方法形成简洁的表达,即通过动态合成将其映射为一个风险当量,使系统性风险系数得到直观体现。但由于监测指标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个渐渐变化的过程,即随着指标值与阈值的逐渐接近,会积累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对既有风险的度量既应考量存量,同时也要考量流量。

2、趋势性和循环性因素对系统性风险影响的测度。由于这部分指标具有明显的先导性,对其分析应着眼于整个行业或金融体系的风险暴露,并理清变量对行业或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路径,对影响路径不是特别清晰的因素,可以通过回归分析等时间序列寻求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若能在变量之间找到可靠的数量关系,就可运用弹性系数或者敏感程度来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测度。

3、偶发或特定因素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测度。应认识到,系统性风险因素既有复杂性,又有随机性,这使得监测工作具有特定的局限性。一般而言,偶发、特定因素大多是定性的,与此同时,转型时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金融风险受外部环境、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很大,对于这些难以度量的因素,我们可以进行单独的提取分析。

三、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明确央行在宏观金融管理中的职责。首先,以法律明文规定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其次,赋予央行分支机构金融稳定部门对本辖区金融机构更为宽泛的检查监督权;第三,基层央行要加大与辖区金融机构的管理、沟通和联系,积极开展各项调研工作,密切关注宏观经济金融动态与运行情况,做好“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

(二)加强区域金融风险评估,做好重点领域监测。应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数据指标建设,制定适合不同区域金融业发展的金融监测预警系统;为提高金融业风险监测实效,可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风险非现场监测和分析体系;重视对大额可疑交易和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打击非法大额资金的转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资金的及时监督也应做好,避免潜在风险的过度积累;对民间借贷利率,也应及时做好监测,防止民间借贷利率过高,引发金融风险。

(三)设计科学有效的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建立宏观经济金融预警体系,从宏观上监测和把握好外部金融运行状况;另一方面,建立地区经济预警体系,关注地区各类经济指标变动并分析其对整体金融运行的影响;第三,建立地区金融预警体系,及时掌握银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及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做到有风险及时规避。

参考文献: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安全;金融生态;金融预警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77-02

一、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0)分析了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原因:社会公众对金融风险的承受能力脆弱,滥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性业务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国有企业境况不佳加大了金融安全运行的困难,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存在支付风险,金融资产单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2005)指出温州地区金融不稳定的五大源头:银行经营中的不稳定因素,证券和保险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外汇领域所含有的不稳定因素,信用环境的不稳定因素,民间融资的不稳定因素。

李嘉晓、秦宏、罗剑朝(2006)剖析了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1)金融业自身的原因,包括金融机构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经营发展模式,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存在缺陷。(2)金融业之外的原因,包括:政府的不正当干预,社会信用问题。

胡国、宋建江(2005)认为,房地产价格波动会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理由是:房产价格波动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异化,扭曲经济主体的消费投资行为。

李升高(2006)探讨了广东省全面退出煤炭行业可能引发区域金融稳定:煤炭行业及关联企业贷款风险全面暴露,银行不良贷款骤增;煤炭企业失信导致信用环境恶化,资金外流影响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农信社改革目标的实现。

实际中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因素比已有研究成果中提到的要多,因为金融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存在于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而这些方面或环节一旦出现不稳定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区域金融稳定。

二、金融生态

研究区域金融安全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金融生态问题。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保证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前提。

徐诺金(2005)定义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高小琼(2006)把金融生态总结为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其对外部环境冲击的自我调控的制度安排。曾康霖(2007)认为,金融生态的内涵是指金融企业的生命力状态和生存环境,外延应当有金融生态平衡、金融生态周期、金融生态环境。周小川(2009)指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标准执行、执法公正性以及对欺诈案件的处理等问题上。

林永军(2005)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金融生态作为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金融市场各个子系统之间良性互动,高效运作;金融主体产权清晰;生态圈内游戏规则科学完善;与系统外进行良性的资源、能量的输出输入。李扬等(2005)认为,城市法制环境、地区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金融部门独立性和诚信文化等是影响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建立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子体系,共计127项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及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3个目标层次、14个准则层次,共90项指标;定性评价包括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情况等四项标准,共37项指标。并建议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评价结果。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6)以金融市场有效性假说为理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计量方法评估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了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

杨宏斌(2005)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从金融生态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银行危机传导机制,认为流动性短缺是危机传导的基本条件。张志元、雷良海、杨艺(2006)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城市金融生态系统达到最优稳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受贴现率效应、开发成本效应和增长效应三方面的影响,然而在现实中,与这些理论因素相关联的实际影响因素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许红莲、邓超(2007)指出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出现了所谓的“中部塌陷”现象:资金吸纳能力低下、金融机构结构欠合理、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金融宽度不够、融资渠道狭窄、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整体金融效率低等。并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五个角度分析了中部塌陷在一定程度上是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良的必然结果。高万东、王洋(2007)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突出表现为信用基础脆弱、缺乏良好的金融自动调节机制等。谢德仁、陈运森(2009)利用2001―2004年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债务重组的数据研究了金融生态环境和企业最终控制人性质对融资性负债治理效应的影响。

朱静(2009)指出农村金融生态的特征是系统性,平衡性和动态性。并指出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完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衡。

三、区域金融预警

研究发现金融危机预防成本大大小于危机事后处理成本,所以学者们都在积极探索区域金融预警。

仲彬、刘念、毕顺荣(2002)讨论了指标的选取,模型的应用和模型准确性检验。最终选取微观审慎指标和宏观先行指标,利用自回归模型并结合事前检验建立了区域银行体系风险预警系统。

易传和、安庆卫(2005)阐述了建立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及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选取核心指标和相关指标两大类,其中核心指标又包括五大类19项指标,相关指标包括六大类12项指标。给出了区域金融稳定状况的等级划分,并结合湖南某市的具体现状给出其金融稳定的状态。

汪祖杰、吴江(2006)指出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主要分为内在关键性指标和外在影响因素指标。内在安全关键性指标包括区域安全微观、宏观和金融生态环境检测指标;外在影响性指标包括全国经济状况指标、货币指标、股票价格指数指标和汇率指标。构建了区域金融安全计量模型,给出区域金融安全判断值,并结合苏州实际情况给出金融安全分析。

邹小凡、林竹、汪娟(2008)利用支持向量回归采用线性核函数构建了杭州担保业的预警模型。姚星垣、郭福春(2008)结合浙江省的地方经济特色给出了浙江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特殊指标体系。崔艳娟、张凤海、徐晓飞(2008)选取宏观先行指标、微观审慎指标和金融环境指标,运用信号模型对大连市的金融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由于地区的经济金融特点不同,预警指标选取也应该因地而异。上述研究成果中指标权重的选择上有相对的主观因素,阀值的选择也没有真正结合实际,因为国际惯例不一定适用于当今经济转型中的中国。ARIMA模型只考虑了变量自身的变化趋势,不能反映其他变量对它的影响,所以由突发事件造成的时间序列的结构突变是用此模型预测不出的。而信号法在以往的实证检验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四、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治理

大部分文献给出的维护区域金融安全的对策都集中在: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区域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完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强化区域内行业自律,建立多种金融稳定指标检测(或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改善区域金融的外部环境等。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一套完整的区域金融安全理论应该包括:(1)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与金融生态特征,找准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因素,包括直接影响因素的和间接影响因素。(2)根据影响因素建立预警系统,包括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及科学的预警模型。(3)不稳定因素的治理,发挥地方经济特长,逐步改善金融生态,限制或消除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8).

[2]曾康霖.刍议金融生态[J].中国金融,2007,(18).

[3]杨宏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改善金融生态[J].生态经济,2005,(12).

[4]高万东,王洋.东北地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分析[J].经济纵横,2007,(15).

[5]胡国,宋建江.房地产价格波动与区域金融稳定[J].上海金融,2005,(5).

[6]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广东区域金融生态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6,(6).

[7]李升高.广东省全面退出煤炭行业可能引发区域金融问题不容忽视[J].南方金融,2006,(5).

[8]易传和,安庆卫.建立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9).

[9]李嘉晓,秦宏,罗剑朝.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业研究,2006,(19).

[10]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6).

[11]汪祖杰,吴江.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

[12]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的不稳定因素及其化解:以温州为例[J].上海金融,2005,(4).

[13]仲彬,刘念,毕顺荣.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金融研究,2002,(7).

[14]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1).

[15]邹小,林竹,汪娟.地方金融风险预警模型构建[J].浙江经济,2008,(6).

[16]姚星垣,郭福春.构建浙江省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浙江金融,2008.5

[17]崔艳娟,张凤海,徐晓飞.区域性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与检验[J].商业研究,2008,(11).

[18]张志元,雷良海,杨艺.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金融生态研究[J].金融研究,2006,(6).

[19]徐诺金.论中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20]周小川.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融资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9,(18).

[21]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J].金融时报,2005,(11):5.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监管;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1)-0073-03

近几年,随着喀什经济社会和融资需求的快速发展,辖区融资性担保公司、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理财公司等为主体的民间借贷机构异军突起,民间融资活动十分活跃,但由于对其监管不到位、监管职责不清晰等问题,该类机构出现超范围经营、涉嫌非法集资等现象较为严重,对辖区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区域金融监管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一、喀什金融业发展与金融监管现状

自2010年国家确定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后,在新一轮对口援疆、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的推波助澜下,喀什地区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发展势头强劲,金融业务发展的交叉性、创新性日益加剧,对金融监管及监管协调机制带来很大挑战。

(一)正规金融发展迅速,监管机构亟待健全。2010年以来,喀什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浦发银行、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广发银行、昆仑银行相继落户喀什,成立二级分行、支行,2015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喀什分行正式挂牌营业。至今,喀什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6家(含11家农村信用联社),较2010年增长24%;保险业金融机构金融机构12家,较2010年增加3家,增长34%;证券营业部新增1家至2家。在金融机构增设的拉动下,喀什金融总量不断扩张,截止2015年9月末,全地区存款达1198亿元,贷款余额达569.2亿元,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140.6%、293.9%;保险业保费收入、证券资产总额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144.4%、119.4%。但从喀什地区金融监管机构设置看,全地区12县市设有1个地区级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7个县支行,1个地区级银监分局和7个县监管办事处,保监会和证监会暂未设置任何办事机构。从日常对金融业务监管情况看,人民银行、银监分局依法在自己职权范围内重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对保险业、证券业务运行基本数据掌握尚存在困难,对其业务监管几乎空白,亟待健全、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二)民间融资较为活跃,监管出现真空、职责不清。近几年,喀什地区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投资咨询管理公司等为主体的民间借贷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快速设立。截止目前,全地区小贷公司由2010年2家增至目前3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8家,非融资性担保公司45家,投资咨询管理公司119家,农业合作社1543家,股权投资企业60家,且95%以上集中在2013-2014年间登记成立。此类机构除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需要地方金融办颁发金融许可证、业务受金融办监管外,其他机构只需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办理营业执照即可挂牌营业,但暂未明确监管部门对其业务经营进行监管,监管出现真空、监管职责不清为此类机构非法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金融交叉创新步伐加快,分业监管对混业经营的适应性较差问题凸显。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混业经营逐步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主流,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在投资和融资双重需求的推动下,以银保合作、银证合作、理财业务为代表的金融交叉性业务发展迅速。2014年,喀什辖区商业银行保险保费收入11041.43万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642.19万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46.65%、17.9%;银证合作从无到有,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5.8万元;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119.73亿元,机构理财产品销售额35.1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86.79%、30.77%。一些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成为商业银行的“通道”,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和产业市场,以跨行业、跨市场为显著特征的交叉性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使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业务界限逐步模糊,部分理财产品走样为信贷替代产品,规避了银行监管,对当前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很大挑战,纯粹的分业监管已经难以有效应对新的金融机构、新的金融业务和辖内的经营方式,很难覆盖混业经营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监管不到位对辖区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

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金融监管能够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范道德风险金融,保护存款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反之亦然,对区域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一)非银行业金融监管不到位,加大金融风险。随着辖区金融机构综合性经营业务的发展,银证合作、银保合作及跨市场和跨行业务日趋显著,但目前喀什辖区对保险、证券行业监管不到位,保险业仅有保险业协会履行非常有限的行业自律、管理职能,证券业与人民银行签署了《银证合作备忘录》,但在实际操作中,仅限于部分基本业务数据的共享,对其业务监管涉及很少,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营的一些深层次风险掌握较为肤浅。尤其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股市震荡不稳,如果股市资金不能真正用于实体经济,容易形成泡沫,潜藏的金融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二)非正规金融风险暴露,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由于辖区具有融资的非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薄弱,一些机构存在违规经营现象突出,出现高息“揽储”等非法集资行为,在资金的趋利性影响下,很容易吸引社会资金至民间市场,分流银行储蓄存款,致使银行存款下滑,削弱正规金融吸储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部分规模较小的法人金融机构甚至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同时,民间借贷资金规避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家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背道而驰,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加重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负担。

(三)损害投资者权益,加剧社会维稳压力。在准金融、类金融活动以及非法集资活动“高收益”的诱惑下,很多客户倾其所有甚至通过银行贷款、亲友借款等方式进行“以贷转存”,赚取中间利差。但这类投资与正规金融投资相比,暂无金融监管部门对其信息披露、风险拨备计提、经营行为要求等方面进行外部约束,管理规则、市场监督缺乏;从此类机构自身看,行为底线较为缺乏,致使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对其投资经营进行有效监督,从而损害其合法权益。但一旦出现资金断裂,社会影响面极大,甚至出现向正规金融体系传递的风险,很容易引发突发性和区域性社会稳定事件。

三、加强区域金融监管的思考

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加强各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一)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坚持中央银行的监管核心地位。《人民银行法》和“三定”方案明确人民银行负有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权力,但目前人民银行在实践中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履职手段和丰富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某种程度上使人民银行履行维稳职能效果大打折扣。建议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加强监管资源配置,完善监管手段和监管工具,赋予人民银行更多的监管职权,改变基层央行目前维护金融稳定工作“有原则、无细则,有主题、无边界,有职责、无手段”的现状,促进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与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相统一,有效发挥维护金融稳定职能。

(二)强化风险全覆盖原则,完善微观监管体系。在我国当前分业监管模式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有明确的监管对象,各有各的监管标准和手段,但相互之间存在职责不清,面临监管重复、监管缺位、监管部门之间协调不畅等问题,建议以“风险全覆盖”为原则,完善“三会”监管职能,监管理念和监管职责应逐步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加强相互之间协调沟通,降低监管成本,避免监管重叠、监管真空,切实做到金融业务监管“无盲区、无缝隙”,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监管需要。同时,“三会”要进一步完善本行业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手段方法,根据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监管需要,定期向中央银行报送监管数据和信息,为中央银行防范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撑。

(三)深化地方监管职责,弥补金融监管薄弱环节。从目前监管市场看,“一行三会”对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进行监管,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对交易规模较小、参与者较少,交易方式较为传统的从事金融活动的其他机构或类金融活动,如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但这类机构在监管上尚未形成清晰的管理体系,存在管理职责不明、力度不足、管理效果欠佳等问题,风险事件频发且很容易向正规金融体系传染。建议政府监管部门由“办金融”逐步向“管金融”转变,树立地方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并重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制定管理办法,强化现场、非现场检查,动态掌握其经营状况,注重发展质量,夯实地方金融基础,确保此类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减少违法违规行为产生的风险暴露以及向金融体系的传染,有益补充“一行三会”对区域性金融活动监管,实现地方经济金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目标。

(四)实现资源共享,发挥金融协调机制作用。合理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实现监管资源有效配置和提高兼顾效率的基础,也是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我国实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人民银行提交的《关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工作方案的请示》,同意建立有人民银行牵头,成员单位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必要时可邀请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金融监管协调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但基层央行该机制运行不畅,央行在及时获取金融机构动静态风险信息还存在一定阻力,建议增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制度约束,明确要求各微观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将自身监管领域内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的信息资料及时告知人民银行,并提供专业建议和判断,切实在信息资源共享、应急预案、风险处置等方面达成良好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切实提高金融监管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深化地方金融将管理体制改革[J].金融发展评论,2013,(10):1-8.

[2]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赴英考察团.英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3,(10):28-38.

[3] 谢平.美国金融监管法案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借鉴[J].金融发展评论,2010,(10):25-29.

[4]叶谢康.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福建金融,2013,(6);49-52.

[5]齐小东.区域金融监管体制的优化与选择:基于公共品的视角.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2);31-34.

[6]王石河,李虹,徐瑶.区域金融监管若干问题探索.区域金融研究,2010,(6);41-43.

The Discussion on the Reg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 Case of Kashi

WANG Xiaodong WANG Jinfen ZHANG Jie

(Kashi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Kashi Xinjiang 844000)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范文第4篇

一、社区金融的涵义、特征和优势

社区金融是指社区公众及社区组织所产生的一切金融需求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其需求的一切活动。社区金融机构是基于一定区域地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自主经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主要面向小企业经营者贷款和客户理财。社区金融的出发点是个人独特的社区属性,由于很多人大部分时间可能会耗费在社区里,便利的社区金融机构能更获得青睐。社区金融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区域集中度高。社区金融机构主要建立在居民所在社区,距离目标客户非常近。一家社区金融机构的业务覆盖范围在1-2公里,服务的就是社区的上万家庭,就是将金融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家门口。社区金融根植于社区、吸存于社区、放款于社区、服务于社区、融入于社区。二是运营成本低。社区金融机构不具备现金业务,投入安全成本低。出于政策法律规定,社区金融的柜台没有现金储备,顾客如果有汇票、支票等现金业务,还是需要去比社区银行更高一级的支行去办理。三是金融服务自动便捷。社区金融大力发展自助业务,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只能设备升级,将小巧的物理网点打造为全功能的新智能化银行网点。社区金融设备可以直接办理开卡,个人购买理财,个人或者企业办理小额贷款等银行基本业务。办卡买理财贷款等都可以由办公自动化机器和设备完成,开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即可完成,非常便捷。四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社区银行的现金取款全靠自动取款机,而自动取款机每天最高限额取款最高限额是2-3万,顾客需要大额取款时就无法满足,只能取不超过3万元的小额现金。购买理财起点30万以上的是不允许在社区银行网点出售。因此多为小微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五是拥有关系型信贷。社区金融可以分散信贷风险,强化客户信息数据,在居民中建立良好的口碑。社区金融的以上特征,带来了社区金融一系列地优势:首先,投入比较少,运营成本低。对于银行来说,社区银行可以带来存款利率的增加,但是投入成本比较低,降低了网点相对成本,使银行服务更加贴近民生。其次,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最后,社区金融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和社区居民服务需求。

二、社区金融管理的风险性

社区金融的主要风险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其一,政策因素。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去年就纷纷启动了社区银行战略,但是监管层对于建立社区银行这一全新的概念是否与现行的新设网点法规相悖存在种种担忧和争议,银监会在去年紧急政策命令社区银行责令整顿,硬性规定了社区银行要持牌上岗,很多社区银行被关闭。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首先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其二,法律因素。社区金融机构的建立,需要取得营业许可,需要层层地审批。没有法律审批的网点,依然违法经营,对客户的财产风险会有不可估量的危害。其三,地理位置因素。由于社区银行的地域性明显,其营业额非常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如果选址不好,市场不够广阔,很难继续经营下去。其四,社区信任因素。社区金融人员在社区银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起其他级别的银行网点,这一点儿更加明显。因为社区金融是新兴事物,又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取得一定区域内社区住户的信任和支持就格外重要。社区银行的领导能否赢得社区有影响力的“大客户”支持,并且由他们进行口碑相传,是决定社区金融成败兴衰的关键。其五,操作安全因素。社区金融虽然不办理现金业务,一般的金融服务业务需要金融自助设备完成。因此,设备的安全监控也很重要。社区金融还有大量客户的储备信息资料,对社区银行人员进行安全布防保密的培训也显得非常重要。其六,同质化竞争因素。短短两年间,社区金融发展迅速,在一线城市,一个社区往往可以看到同时存在四、五家金融机构,扎堆现象严重,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从金融行业现实来看,银行进入社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开设社区银行来挖掘客户;同样非银机构也在扩大领域。

三、前馈控制在社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前馈控制的涵义

前馈控制就是在危险和危害发生之前进行一些科学方法的预测和预警,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前馈控制的优点在于前瞻性和主动性,主要着眼点在于对未来的控制,因此控制先于结果。前馈控制克服了反馈控制的时滞性缺点,使控制行为更加积极有效。建立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关系到社区金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社区银行风控的前馈控制方法

1.情景分析方法

所谓情景分析方法,是面对未来的系统思维方法,对事物发展所有可能的态势运用定量和定性描述,主要特点是在定量分析中嵌入很多的定性分析。运用情景分析进行前馈控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军事部门。1964年,美国国防部针对可能潜伏于未来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冲突及相关的军事力量,通过应急战争军事分析,测算出了对应军事力量的规模需求。这是最早的情景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等社会危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无法应对经济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很多大企业和大公司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开始研究和应用情景分析方法,如兰德、壳牌等。80年代以后,情景分析方法在企业和政府组织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前馈控制方法。

2.政策模拟方法

政策模拟方法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安全或者多国经济博弈的政策模拟器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所谓政策模拟,是指运用数学建模、模拟计算和政策虚拟的计算机实验对政治经济社会政策问题进行模拟演练,通过人工和计算机手段仿真推演预示风险和矫正对策。政策模拟一种以政策实验为导向的社会仿真,目的是为政策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场所。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自己的政策模拟系统即政策模拟器,用于分析本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内经济政策。一些大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政策模拟器。政策模拟器的一般概念是“一个为政府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它的目标是寻求适当的政策去响应未来和发现社会经济面临冲击的政策对策。”政策模拟器是一种大型软件,主要作用是探索各种政策情景,通常是以特定模型为核心的配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政策模拟器的开发需要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社区金融不同情景方法下的风险因素研究,以及社区金融风险问题的内在机理研究,提出可靠的和正确的理论分析模型。第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性分析技术,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预警分析的计算体系。第三,需要利用仿真交互网络系统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估,并且进行对策模拟研究。

3.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控制设想

政策模拟器是风险社会催生的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其本质是模拟风险和应对预演方法。针对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风险模拟器应该是一个为社区金融机构避免风险危机、维护社区金融安全稳定运行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风险控制模拟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社区金融风险性因素的识别,二是有针对性的对策演练。

四、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模式设计

社区金融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金融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能否建立目标达成的有效机制。社区金融系统的风险要素和要素间的组合序列我们把其成为静态结构,把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称为动态结构。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模式,就是用一种特定的规则规范系统内各要素的组成方式和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实现风险控制的功能。

(一)社区金融风险管理规划机制的组成和功能

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规划机制应用于社区金融的前馈控制模式,进行客户访谈,外部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分析、计算,根据社会调研,对目标小区的居民以及相关的物业、商户等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通过模式预测、预警评价、调控,预警结果图表与信号输出。

(二)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模拟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集聚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中心

一、金融集聚效应概述

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其地理分布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形成了若干个金融机构聚集在某个区域的特征,且聚集地多为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带。这种经济效应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随之,金融集聚效应被提出来,成为热议的对象。

(一)金融集聚效应的含义

何为金融集聚效应?金融集聚最初来源于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是指多数企业聚集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形成一个经济实体,具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和一定的规模,并能影响到一定的区域的经济。之所以形成企业的集聚,主要是因为若干企业的集合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并且彼此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能随时把握经济动态,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金融集聚就是聚集经济在金融行业的具体表现,金融集聚简单来说是指若干金融机构地域上比较靠近,拥有相同的市场和受众,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经济现象。金融集聚效应就是这一集聚现象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金融集聚效应的具体特征

金融集聚具有一定的特征,对研究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指导性,首先,金融集聚具有地域指向性,因金融行业自身对各种信息具有依赖性,其选址多分布在信息流通较快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次,其特点表现为功能性,金融集聚的形成,对在一定区域内壮大其金融实力,表现为越集聚越强大;第三,金融集聚的网状结构,金融行业不同于其他工业、制造业,由于对于经济和信息的强大依赖性,其分布多具有层级性,简单来说,从中心聚集点向外,金融机构的分布由密集向网状分布,辐射范围大,影响广泛。

二、金融集聚效应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表现

(一)金融集聚加深原有的金融功能

金融集聚效应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内的金融功能不断加强,使得各种功能不断加深,从而形成区域内的金融中心,从而引领区域的经济发展。金融集聚所产生的金融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吸收储蓄功能加强,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各金融机构会创新产品加快资金的吸收;其二,降低金融风险,金融集聚的好处在于金融专业程度加深,使得风险评估更加科学合理;其三,金融交易更为便利,金融集聚以及各分支网络密度增加,可以加强后台处理中心的工作效率,为投资人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

(二)金融集聚造成区域信息外溢

金融集聚效应对于区域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在于造成区域信息外溢。何为信息外溢呢?结合金融集聚来说,就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金融行业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各个金融机构实力和大小不一,但共处于一个集聚体系内,相互之间是联系的、互动的,造成信息的相互流通和交换,这就形成了信息外溢效应。这一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具有广大和深远的影响的,一方面,信息的互通可以使各金融机构了解对手的相关信息,从而优化自身的结构,提供更具特色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投资人与经营者的交流,方便了解各种需求,带动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加强金融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金融集聚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加以鼓励,但不能放任市场自己去调节,这样不仅不会带动区域经济的进步,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注意防止各种不利因素的产生,在此介绍几条建议,为更好的发展区域经济尽一份力。

(一)立足国情并积极吸收国外的相关经验

近些年来,虽然国内金融行业发展较快,但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国外的一些做法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要明白不是任何办法和经验都适用于本国国情的,要在充分研究调查的基础上,结果本国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借鉴和吸收,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中心。

(二)制定相关政策指引金融集聚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积极引导金融业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政府对一切都包办好,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加以科学的引导,减少金融集聚发展初期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其更加合理的发展运行。因为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金融集聚虽然说是一个较好的现象,但也不能放任其自流,而应该加强引导,合理调整。比如,在金融中心的选址问题上,政府应该提供便利,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建议。

(三)完善监管机制,规避金融风险

金融集聚效应的发生,使得区域内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列复杂的金融问题,例如:不正当竞争、资金黑洞、各种金融机构的投机取巧等。这时候就需要金融监管机制发挥其作用,降低金融交易和金融竞争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而规避金融风险,为金融交易提供更加和谐有利的环境,进而促进金融聚集效应的扩大增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集聚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就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区域内金融的整体实力,进而提高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效率和质量;可以促进区域内的信息流通,加强金融集聚地各个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和交流,从而促进行业内部的合理竞争,提升产品质量和数量,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诸多好处证明了金融集聚效应的光明性,作为政府部门应大力鼓励,合理调控,作为行业内部需要加强监管,规避风险,以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吴东立,刘钟钦.区域经济增长基础上金融集聚效应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