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同时,在课题研究和管理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省教研室管理的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的有关情况以及基层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从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现状
1、省教研课题发展总体概况
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自1995年开始正式启动,每两年一期。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六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1)启动和扩大影响阶段(第一、第二期)
省教研室课题研究正式立项启动。并逐步在全省扩大影响。从课题研究的分类上看,这一期间多呈现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单项课题。
(2)规范课题管理阶段(第三、第四期)
这一阶段逐步加强和规范课题的过程性管理,并以课题结题为突破口,带动全省课题研究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其显著特征是,2003年下发了《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科研先导型学校,是我省教科研的飞跃。通过这一措施规范了课题研究过程,促进了教育科研的发展。
(3)蓬勃发展阶段(第五、六期)
这一阶段。以深化素质教育、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为背景,结合我省教育实际,把握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事业服务这一宗旨,提出了选题范围更为广泛的研究课题,其中不乏教育改革的综合性课题。选题面广、研究层次高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全省教育工作者教科研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出现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为激发广大学校和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热情,从1999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课题评奖活动,目前已进行了3次。
每期评出的省教学研究课题基本名额控制在重点课题50多项,立项课题200多项。
课题申报单位已覆盖到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各市县区教育科研部门以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从申报质量看,涌现出一批选题意义重大、视角新颖、设计科学严谨、研究成果好的课题。
2、当前基层中小学课题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的确立,我国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提升学校品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课题为载体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教科研为先导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在江苏省星级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学校的教科研能力、水平和取得的成果,是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推动学校教科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全省13个城市的调研,以及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有关资料、学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的一些情况,基层中小学课题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学校教科研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已基本建立
各类学校注意了教育科研机构组织的建立,中小学基本上有独立设置的教科室,幼儿园也有专人负责教科研工作。大多数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制定了规章制度。主要有成果奖励制度、教师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等。一些学校成立“教科室(教研室)一教研组一学科教师等科研网络”。
(2)学校教科研课题选题广泛,贴近教育教学实际,较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就我省第四期和第五期课题荣获一等奖的情况看,选择“课程与教学”的比例最高,占47.4%;其次是“校本教研”占21%:然后是“德育”、“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心理健康”、“综合”等。从第六期课题评审结果看,有关新课改的研究增加了,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类研究有21项,占重点课题的36.2%;评价体系类7项,占重点课题的12.1%;资源开发类8项,占重点课题的13.8%:几项相加共占62.1%,其他占重点课题的38%。第六期省重点课题有《建构主义教学下有效转变资源开发和利用》、《前意识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对策的研究》等。
(3)课题研究已成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手段
通过教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在良好的科研氛围里实现专业素质的提高,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苏州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000位被调查教师中。有769人参与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根据常州市教研室的相关调查,全市73.08%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认为课题研究能够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专业能力,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促进自身的成长。这说明课题研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科研活动,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主流意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4)开展教科研活动形式多样化
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最主要的方式是专题研讨,其次是听课评议,还有就是学校有主题、有计划的对外交流活动,共同开发、研究教科研项目,学校编印教科研刊物。
二、问题
目前,尽管中小学课题研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基层中小学课题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题研究的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教科研工作的发展还不平衡。我省各地课题立项数差距很大。有的市(县、区)有十几项,有的仅有一两项,有的甚至还是空白。在学校中表现也很不平衡。部分星级高中和省实验初中、实验小学、优质幼儿园一项省立项课题都没有,这里有能力和水平问题,更有认识上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课题研究尤其是高质量的研究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应尽可能规范化实施,从现有的课题研究情况来看,这方面做得也不够理想。一是不按课题研究程序进行,如课题立项后应及时开题,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和教师,进行子课题和人员分工,到研究中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进行阶段总结和必要的调整,到规定时间还要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等。有的课题不能按要求进行。二是研究过程不严肃、不周密。研究过程中定量研究太少,该有数据的无数据,原始数据、过程性材料不足,研究的可信度和价值让人难以信服。三是有的课题“教研”特色不浓,没有紧扣教学。
3、教育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及管理、评价与推广工作有待完善
不少学校的课题研究是有特色的。有的还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但这些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开发、推广、运用做得不够,为研究而研究,没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推广使用的关系。有
的课题研究成果在本校都没有全面推广,未能发挥教科研应有的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当前要搞好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规范组织建设,加强教科研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目前,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学校、教师和社会、教育发展,以及教科研期望值与教育科研条件简陋、能力不强、成效不显著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现阶段学校教科研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基础性、实践性、群众性和渐进性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切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工作。
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学校教科研的模(形)式。学校的教育科研要想在发展学校、成就教师和学生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构建符合教育科研发展规律、符合地方教育教学实际、符合基层学校教师实际的教科研工作模式。这个模式在当前应以学校或学科组为基本单位,在当地教科研机构和组织的引导下开展工作。这样的模式给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开展教科研工作的条件,更容易出成果。
二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效进行,应建立市、区县、学校三级教育科研工作网络。学校则根据相关规章的要求构建起校长室一教科室(教研室)一教研组一课题组四级工作管理网络。校长室及教科室负责课题研究的管理;区县科研部门定期对所管理的课题进行检查;市教科所不定期对全市范围内的课题进行抽查。其次,所有课题及其负责人全部在教研网上公布。对已经结题的课题另以通知的形式在网上公示,把课题研究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再次,为提高管理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应筹备建立课题研究专家库,将承担过课题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纳入专家库,作为服务于教师课题研究的智力资源。
2、注重校本研究,加强教科研活动,建立有效教科研评价体系
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客观条件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就学校和教师的教科研而言,应更多体现的是校本研究。也就是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学校自身的资源与发展上。学校的教育科研既然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价值取向,那就决定了学校的教育研究要走校本研究之路。所以,教师在进行教科研时要做到:从低级到高级,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基础教育科研到品牌或特色教育科研。着力研究、解决身边和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研究可能取得的成果和应用价值,更有意义,也更能取得成果。
3、创新研究体式,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性
一要注重过程管理,认真做好过程中的指导、督查、交流活动,努力克服课题研究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重视抓好特色课题的管理,做好显效课题、重点课题,扩大参与面。形成品牌优势、成果优势。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着力强调学校与课题研究共发展,教师与课题研究共成长。“草根性”研究是学校教科研的形象比喻,是一种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全新的研究体式。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01-03
1.引言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食品的自然生产方式在不断地减少。目前,大规模的工业化制造食品充斥着我国的市场,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目前,国内对于食品安全方面虽然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是对于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仍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保障了一国食品之安全,才能够使得我国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现状
2.1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机构分析
中国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促使了中国在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发展上的关注和对于发展力度投入的加大。目前来说,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的现状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中国食品安全体制在整个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卫生部门统一主管食品安全阶段到食品安全多部门共同主管体制阶段以及现在的一个部门协调、多个部门具体监管阶段。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以前由单一的部门统管到现在由多部门有针对性的监管,体制上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中国食品安全体制中也存在着分工不明确、监管和督查部门管理混乱的情况。对比与美国,其现阶段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在世界上都有着优越于其他国家的优势。美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最大的优点是:各个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多部门之间职责清楚。美国联邦及各州政府具有食品安全管理职能的机构有二十个之多,但是各个机构之间所负责的方向明确,职能清楚。在处理和预防以及监管上,都有着很强的执行力度。而中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
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
2.1.1各个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在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领域占着极大的比重。中国的食品安全科研院所往往都有着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在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中,有着一定水平,并且也有着一定数目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同时也具有有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可以长期有组织地从事研究与开发某一类的研究课题。这些机构,大多都有政府在人员和资金上的支持。科研设备上也有着一定的优势。
2.1.2各级高校
中国的各级高校除了在教育上有着突出贡献之外,在科研创新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很多高校都有国家级的实验室,并且这些实验室每年都有较为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各级高校有着充足的人才储备,往往通过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2.1.3各级监管机构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主要由政府某些部门担任。在食品监管方面采用分段管理的模式。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监管食品生产环节,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食品流通环节,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督食堂、餐饮消费环节。此外,各级政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各部门。
2.1.4食品生产企业
食品生产企业在整个食品安全体系内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食品生产企业的经营和变动必须符合相关的国家规定,在质量安全体制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中国食品安全体制至关重要。
2.2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情况分析
说道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就不得不说一下有关食品安全专利的注册情况,下图显示了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专利申请量的地区分布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在食品安全监测领域所拥有的专利申请量最大,同时这两个国家的技术最为成熟;国际上每个国家以及总体上的申请数量较大,这就表示了一个道理,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国际认证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价值;同时,另一方面中国专利申请量的数额也比较多,表示了中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检测这一块其实是十分看重的。
在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上的专利申请数他国家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美国或者日本对于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的体制上是与中国不同的。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大部分是国家的研究机构,每年有着固定的经费支撑。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以及需求是很小的,所以这导致了在技术上的落后和不进取。美国以及日本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大部分是公司式的企业,为了盈利以及配合社会需要,在技术以及监管体制上是在不断创新和改进的。
中国每年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上的专利申请数量是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的,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于此方面的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推动了国内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我国技术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更加注重对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近些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量的势头一直良好,也就是说一直在增长。
3.中国食品安全科技体制创新对策分析
3.1建立统一和明确的食品安全体制以改变分段式管理
从上文分析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主要采用的是分段式的体制形势,而从美国,日本,韩国等相关的发达国家来看,其相同点都是拥有较为完整和统一调控的监管体制,并且通过立法使其具有强制力,因此,必须首先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3.2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第一,探索多种管理模式,使“品种”管理和“划段”管理相结合,做好信息沟通和共享,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法方式,避免职能上的交叉。
第二,加大对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老话说得好,法律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执行出来的,我国的食品监管体系采取平级部门的模式,是权责无法明确,责任和义务落实不到位,即使再严密和再完善的法律,都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只有各级政府明确职责,才能保证体系发挥它的强大作用。日本和韩国都对政府部门的权责划分明确,才会是食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与进步。
第三,充分发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和过程中的领导作用,从日本经验的发展来看,日本安全委员会在食品质量监管中就发挥了主导和领头羊的作用,集权和分权的结合使各部门以及内阁政府都发挥了其本身的相关职能,因此,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应当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有效地协调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协调不力,各自为政,执法软弱,重复管理的局面。
3.3逐步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制
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制不健全才会导致各种假冒伪劣现象层出不穷,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也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无形资产。信用不仅仅是个人和企业的行为,也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通过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相结合,塑造公平的市场氛围。
3.4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制
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是其中的重要特点,在我国,目前的信息现状却令人担忧,不仅不同部门的信息不一致,甚至同一部门的信息也会出现差错,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大多是各部门自行公布的,因此,尽快建立协调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获取,检测,通报和的网络运行体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
4.结语
从近些年的重大安全事故我们可以看到,对食品安全的逐步重视是在付出了无比沉重的生命安全与社会成本代价之后才得来的,作为消费者,我们所希望的就是可以安安心心的使用各类食品,而不会陷入到“停杯投箸不能食”的惶恐中。法制的健全是食品安全卫生的保障,国家只有不断健全法律,群众热情参与监管,食品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地遏制。
参考文献:
[1]李怀.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程青.我国食品安全规制体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科学辑.2011(S1).
[3]刘畅,赵心锐.论我国食品安全的经济性规制[J].理论探讨.2012(5).
[4]滕月.美国食品安全规制风险分析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1).
[5]时洪洋,廖卫东.食品安全规制的制度变迁以日本为例[J].全球视野.2009(1).
[6]刘畅.日本食品安全规制研究.吉林大学[D].2010.
[7]薛庆根,褚保金.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6(3).
[8]滕月.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
[9]张峰.借鉴与启示: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的考察[J].天府新论.2012(2).
基金项目:天津科委战略规划项目“中国食品安全科技体制创新与综合改革研究”(14ZLZLZF00069)
作者简介:张婷婷(1978-),女,天津市人,规制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从事社会性规制的研究。
关键词:科技活动;科技市场;高新技术产业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00-03
1 引言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发展快速化的背景下,科技已成为促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进步进程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处苏北的淮安市虽身处长三角,但经济社会发展较长三角地区落后,而科技发展迟缓、未与经济形成协同效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寻找促进淮安市科技活动发展的措施,增强淮安市核心竞争力、加快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8亿元,基本形成了机械、纺织、烟草、食品、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淮安市科技发展快速,不仅R&D投入由2002年的0.23%增至2010年的1%,人均GDP也由2002年的7267元增至2010年的27999元。淮安市科技发展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主要表现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科技经费投入,从2002的22945.7万元增至2010的13.15亿元,增长了5.73倍。在科技人才队伍投入方面,2004年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0.18%,2010年已增至0.33%。在科技政策投入方面,淮安市不断完善科技政策,现已形成以科技创新指导性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平台建设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科技企业发展政策为基础的科技政策体系。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淮安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淮安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年稳步提高,2004年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仅为12.98件/10万人,2010年增至102.44件/10万人,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41.436%。2004年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仅为4.05件/10万人,2010年增至24.35件/10万人,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9.761%。2004年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为3.3%,2010年已发展到12.39%,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3.956%。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88%,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19.79%。已初步形成以IT产业、特钢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为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等领域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第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形成的社会共享平台;是向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提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的公共科技服务载体。截至2010年底淮安市拥有科技企业15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省级以上2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重大研发机构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这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
3 淮安市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科技资源投入不足
第一,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R&D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初级阶段,R&D投入强度一般不超过1.5%;工业化中级阶段,R&D投入强度约为1.5%~2.5%;工业化高级阶段,R&D投人强度一般大于2.0%。2009年淮安市人均GDP23277.17元,根据2009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折合美元3408.98美元。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见表1)淮安市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属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但淮安市2009年R&D投入强度仅为0.9%,2010年淮安市R&D投入强度为1%,也未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1.5%的下限,因此从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淮安市的R&D投入不足,不能满足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科技人员投入不足。道格拉斯的研究表明,劳动是生产投入的主要要素,且人才资源的数量与结构应与区域经济机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纵观淮安市经济发展情况,从2005年开始淮安市经济高速发展,年人均GDP增速高达19.5636%,而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增速为-4.4236%,淮安市科技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淮安市人均GDP增速。由此可见,淮安市科技人员投入落后于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
3.2 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健全
淮安市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科技市场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健全,不利于淮安市科技成果转化。淮安市科技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中介服务不足、科技市场政策不健全三个方面。
关键词:我校 体育课 现状 对策
1、前言
近年来我校学生年龄逐步进入90后、95后阶段,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身体素质下降和兴趣的缺乏,给体育教学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目前我校体育课的现状分析
2.1学校场地、器材、师资不足
由于去年学校从洪泽校区搬迁到扬州公道校区,新校区不但面积较小而且还有其他两家单位也在校园内。除去实习场地、教学办公综合楼、宿舍楼、其他单位办公楼、食堂、停车场等,新校区仅有一块篮球场可以使用。所以随着班级和学生人数增多,出现了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师资短缺等。如:新校区没有室内教学场地,天气恶劣时,无法保证教学开展;没有跑道,早操和体育课跑步时只能在校园里的道路上。此外,体育器材不到位,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我校体育教学和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2.2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缺乏上课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并不太感兴趣,有的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也是体育课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总的分析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主观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价值缺乏切身的实际感受,对体育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起体育的兴趣和特长。加上家长对子女的万般呵护,在家就不做家务事,不参加劳动等进一步滋长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惰性更加明显,怕晒、怕累、怕出汗等。这些90后出生的学生,与其运动出汗,不如坐在地上玩手机、谈笑风生。
第二是客观原因: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调。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乏味,缺乏新鲜感,干巴巴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教材教法,一副羽毛球拍打一堂课,一根跳绳跳一堂课,再加上打打篮球、跑跑步,一复一日,年复一日,因而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相反,学生希望教学内容常常更新,每节课都有新内容、新活动、新收获。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老师幽默诙谐,赏罚分明,学生就喜欢任课体育教师,一般也就喜欢上体育课。反之,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作风粗暴或打骂学生,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任课教师,大多也不太喜欢上体育课。这两种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态度的影响也很严重。
也正由于这一系列暂时还无法回避的现状存在,使得学生认为“辛苦出汗”的体育运动成为苦活累活,体育锻炼就没有在学生生活中形成一种时尚,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因此,引导学生强身健体不但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应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2.3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进取动机差,意志品质薄弱
2010年全国第三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学生身高、体重、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5年相比,学生身高增高了,体重变重了,营养不良的少了。可惜的是,学生的运动能力堪忧,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大幅增加,有接近一成男生检出肥胖;视力低下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
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现在不少学生进取动机差,情绪自控能力差,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乏动力,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很多场合或活动中,表现出意志品质薄弱,如在体育教学组织的中长跑考核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缺乏那种咬牙坚持跑完全程的毅力,而是明显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当然以上情况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体育教学一个因素造成,但我们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滑这是不争的事实。
3、针对我校体育课现状改进建议
3.1增加场地器材投入,完善师资队伍
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重点抓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建设专业齐全、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目前我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根据专业与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引进不同学科与课程的任课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强对学科后备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与技术力量。
为了保证体育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要积极争取学校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投入,使我校能达到技工院校体育场地设施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改造现有的一块篮球场,并建设新场地,特别是校园里靠南边唯一没有被开发利用的一块草地。
3.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精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选项教学,也就是选择学生感兴趣并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一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实际选择教学项目,二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要求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选项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性,这是激发学生学好体育的基本前提。
(2)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体质状况,对技术水平不在同一层次的学生要求要有所不同,避免体质好、水平高的学生索然无味,影响其积极性,也避免体质差、水平低的学生感觉吃力,产生厌学情绪。当然分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水平低的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进步了,可以到更高层次学习。
(3)因材施教,即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男女兴趣及生理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我校隶属江苏油田企业这一特殊性,所开设专业以服务油田为主,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是在油田单位就业。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传授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常识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材内容。例如:钻井专业和安装专业可安排一些提高上肢力量、腰背力量等方面教材;井下作业专业可多安排些耐力、力量等方面教材;采油专业可安排些舞蹈、排球等方面教材。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传授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我处理意外损伤和采取卫生保护措施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工作中能承受起职业工作对身体某些部位的特殊要求,减少伤病,增强身体免疫力。
4、结论与建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种类繁多、功能齐全。校园里盛行的“电脑游戏风”“手机游戏风”正深深干扰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电脑取代人脑,电脑取代体育活动更是日益严重,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无兴趣,生活无情趣。不光体育教学,其他教学活动也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应引起有关部门、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学校应在政策及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拓宽思路,解放思想,进行大胆改革,使我校体育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向终身教育转化,向健康教育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校体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立伟.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9(3):94-96.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实用型课件作品 作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26-01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要技术形式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领域的主要趋势,特别是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它不仅可以压缩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增加教学信息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一、多媒体课件作品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思维模式单一,缺乏现代的教学思想。
当前的多媒体课件仍是依照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设计,缺乏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大多数教师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基本上同教材、录像资料等媒体一样,是按照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制作出来的。
2.重教学内容呈现,轻教学系统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大部分课件仍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一进去就开始知识教学,没有给学习者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缺少一些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无法让学习者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从而解决问题。[1]
3.重学生的接受学习,轻教师的选择教学。
当前,大多数课件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角度设计的,片面的重视学生的“学”,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并且,课件设计者们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能完全考虑到实际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给教师留下的能动的选择余地太小,致使多媒体课件教学收效甚微。
4.重学生的课堂教学,轻教师的教学研究。
目前,大多数课件都只是面向实际课堂教学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用得大多是同一部课件,这样做很不利于教师进一步的教研活动。而且,课件的演示流程是既定的,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并且,“许多课件在界面的布局、颜色的搭配、图片的使用、对象的逼真程度、配音的选择以及动画的运用上缺乏考虑。”[2]但课件一经完成,教师就难有修改或自行组织教学素材的空间,从而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障碍。
二、实用型课件作品的研究
尽管人们对于实用型课件作品定义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但在以下方面却达成了共识:首先,作为多媒体课件,它能很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它是教学研究的一个平台,可以面向教研活动,提供给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受众,甚至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可利用适当的评价体系反馈信息。
1.教学性
多媒体课件是指应用了多种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媒体)的新型课件,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交互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的一种教学软件。[3]
实用型课件作品本质上也是多媒体课件,所以它也应具备多媒体课件的一般特点:学术性、技术性、艺术性、创新性。
(1)学术性
多媒体课件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大量信息和知识融缩到课堂教学之中。而且它还能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普及给中小学生,用现代化的技术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
(2)技术性
一个成功的多媒体学习课件应该是通过程序将图像、动画、声音、音乐、文字动态地整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多方位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在研制和评价一个多媒体软件时,应将其是否具有这一功能放在重要位置。关键在于怎样把教学内容用较简单的技术手段给予充分的展示。
(3)艺术性
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在艺术性上下功夫。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位置和色彩、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按钮和提示文字是否同整个课件的风格相一致等方面。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还应该体现在课件所涉及、运用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更主要的是对这些教学内容运用的艺术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件的运用艺术上。[4]
(4)创新性
许多课件只是将一堂课的内容照搬到了屏幕上,甚至课件内容就是大段课本内容的翻版。或者是将原本用实验或实物演示更直观、更形象的教学内容,用效果并不是很好的课件来演示。
2.教学研究性
实用型课件作品必须提供大量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将其组合起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里不仅涉及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还涉及对素材呈现方式的研究,为教师进一步研究提供平台。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实用型课件作品可谓是“实用于课件教学之课件”。一方面,它提供学生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它提供教师教研活动的平台。它是对现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完善,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 璐.课件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8):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