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创新创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1-03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学报的职责所在。

为了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促进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辽石化大)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为了大力推进高校“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辽石化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那么,高校学报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尝试。

一、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不管是校级项目还是省级项目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创新创业项目总数量也逐年增多。

二、 《学报》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职责所在。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兴则学报兴,高校强则学报强。因此,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是高校学报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报》从2014年开始接收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刊发在《学报》的相关栏目。《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年增多;有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而且包括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所刊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涉及多个栏目。《学报》虽然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学报》的主编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对大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顾名思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实验数据及资料进行总结并在各级期刊上的也很少。因此,在校大学生因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不熟悉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写作水平比较低,很难在各级专业期刊。如果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不仅其劳动成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引起本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且他们也不能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课题当中。《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可以说深化、延伸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体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2,3]

(二)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提高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对高校学报而言,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是一个庞大的作者群,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高校学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开始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后,部分大学生成为高校学报的作者。但是,与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相比,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质量较差,如果不进行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则无法达到可刊发的水平。《学报》编辑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在内的论文写作知识的培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这样不仅使学生论文达到刊发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三)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学术窗口,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的增多,高校需要学报这个学术窗口,需要通过学报宣传高校的科研成果,让社会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虽然《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所刊载论文内容涉及内容多,包括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物理、数学等方面,不仅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有应用研究相关的内容。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不仅宣传了辽石化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而且提高了此课题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三、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只能说是迈出了万里的第一步,如果满足于现状,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途径,那么只能是原地踏步,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一)依托相关高校,吸收优秀稿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报》刊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辽石化大的大学生,而若要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刊载的论文就不能局限于本校,应与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大的高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邀约优秀论文,这样才能保证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其影响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高校可以借助学报这个窗口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与其他高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使这些成果以学校的名义留存于世。[4]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微博、微信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媒体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5],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外界传播项目内容,针对项目内容与外界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报》的关注度,争取政策上的扶持,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高校的科研政策是一个指挥棒,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高高校的排名,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SCI、EI收录期刊及CSCD期刊上,从科研政策上给予扶持,而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对学报的打击却可以说是致命的,几乎断了优质校内稿件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报学术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提升《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让高校领导及教师认识到《学报》存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这样才能引起高校领导层的注意,争取到科研政策上的扶持,进而吸引优质的校内稿,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学报应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积极传播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报这个平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及学报的办刊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1998.

[2] 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134-135.

[3] 李晓文,张立元,时铁国.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J].编辑学报,2002(4):277-279.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第2篇

1、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渠道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校毕业生在开拓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明显不足,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是我国社会实现快速转型的先决条件。作为其中重要力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高度重视创业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创业知识、丰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坚实的创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2、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渠道现在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精神对大学生个人来讲是提高生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斗争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一定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能够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创业人才,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矛盾,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更能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相结合,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实施过程

1、成立专门的部门指导我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就业创业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后勤集团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院长、教学副院长、党总支书记、办公室主任、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组成。

2、项目的过程辅导及阶段检查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需要组织项目组成员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全校各级各类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项目工作室要对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免费开放,提供必要的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支持。在项目实施的中段,学校和学院会采取多种形式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

3、项目结题要求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必须完成八个方面成果之一才能结题,包括:

(1)公开;

(2)获得项目专利;

(3)拥有作品(实物);

(4)项目成果被企业、政府等部门采纳并推广应用;

(5)项目作品获校内竞赛一、二等奖;

(6)项目作品获校外竞赛优秀奖以上;

(7)项目组成员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国家学术研讨会并主题发言;

(8)项目成果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研教改、学校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并被采纳应用推广。

4、经费的使用创新创业训练专项资金由学校财务处实施管理,资金的使用须遵守学校的财务制度,接受学校的财务监督,专款专用。经费开支需按项目预算计划执行,主要用于项目的资料费、调研费、试验费、测试费、制作费、资料费、打印费等,不得用于劳务费和与本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无关的支出。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1、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虽然我校已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领导和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但是,一是由于学生平时忙于学习,没有时间了解“大创”项目,往往老师让报名就随意组合团队报名,造成前期准备不充足。二是受到思想观念和专业水平影响,很多大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参与和完成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分要求。也有学生因为不自信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对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所以,对项目的宣传与展示是让学生了解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对涌现的创新创业典型进行广泛宣传,邀请著名企业家来学校开展讲座、访谈等,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者经历,学习他们的创新创业理念,增强自主创业的意识和主动性。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需要加强指导强度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和培养目标实现方面作用不容忽视,由于学生知识储备量不足,实践经验缺乏,往往不知道能做什么项目,就算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仅有的一些认识申报了课题,对后续的项目操作也是手足无措,特别是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问题时,项目组成员甚至会产生放弃的念头。另一方面,项目的指导老师都是兼职为主,也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给学生进行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时效和质量,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创新能力或创业经验不足,指导项目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学校方面一定要重视项目指导老师的培养与管理,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到项目的指导工作,并给予激励的措施。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第3篇

1 项目背景概述

当前,“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我国新常态经济增长形势下的国家重大战略,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全国高校积极谋划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适应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成才发展等要求的战略需要。

H大学是一所以工、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留学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层次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2013年6月省委常委会做出H大学整体搬迁决定后,学校主管部门即开始着手新校园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规划工作。

建设创新创业科技孵化园符合国家“双创”发展战略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理念和技术的最新变化趋势,符合学校实验实践教学的理念、定位和总体规划,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推动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具体如下:①营造校园及地方创新创业氛围,吸引更多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关注创新、创业;②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群体创业能力。③用创新引领科技发展和创业实践,缓解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以创业推动就业,固本培源,激发就业倍增效应,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④打造创新创业高科技产品。推进创新、创意向产品的顺利转化。⑤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国家战略,为建设创新驱动型城市,建设创新驱动型大国,提供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创业型人才。

2 H大学创业园区功能区规划及设置

H大学在前期走访调研了部分省内外高校创业园区,就当前高校创业园区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在“创新开发、创业培训与教育、创业所需场地、资金、创业过程中法律、政策方面的服务”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而确定创业园建设在“科研及其转化,创业培训与教育,以及提供创业资源”等方面的核心功能。最终搭建了以“创业APP平台”为中枢,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实训教育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实体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为一体的拥有“六大核心功能区”的创业园区。

“创业APP平台”的中枢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整合,信息的共享,以及各功能区的通联,包括“项目库、资金库、沙龙信息共享、资源库、交流平台”等基础模块,将学生创新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学生创业者与投资人互相连接,促成人才与人才、科技与资本结合;同时,为已达成初步意向的投资方与创业团队方以及孵化园管理方提供一个良好的谈话环境和高效的成果展示场所,也为孵化园内部各团队以及项目的管理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展示场所。

“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点、线、面”整合的服务网,为我校参与创新创业的师生、科技人员以及投资的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孵化和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做好及时、全面的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分三大功能区,分别为创新创业项目咨询中心、创业政策及法律服务中心、创业平台数据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中心”为全校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的教育实训。聘请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对同学们开设创新创业学堂、论坛,进行创意、创新和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项目孵化中心”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输出的基地,以“关心、扶持、资助自主创新创业、成就梦想”为宗旨,搭建“项目挖掘+过程辅导+引资推动+基础支持+管理咨询”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对拥有较好创意、创新和创业项目但尚不成熟的团队,提供1年场地、设备和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和初期指导,进行项目孵化。项目孵化成熟后,推荐到实体创业中心继续发展,并推向市场。

“实体创业中心”对持有成熟创新产品和创业项目完全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团队,提供从工商注册、税收登记、资金资助、贷款融资、法律服务、财务等方面“一站式”创业服务,培植一批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经过园区成功创业孵化的优秀创业企业,积极与相关行业专家和企业联系,进行投资及扩大企业规模,鼓励其进行产业化发展。

“创业学院”致力于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具有综合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创业人才。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纳入该学院,并且每年从其它专业大一新生中遴选60人编班进入该学院。以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为先导,采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个性式引导(辅导),网格式授课,阶段式培养,螺旋式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创业基础,训练创业素质,拓展创业能力,培育创业项目,最终实现大学生毕业即实现成功创业并带动部分大学生就业。

3 H大学创业园区运行及管理

3.1 运行机制

在以“创业APP平台”为中枢,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实训教育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实体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为一体的拥有“六大核心功能区”的创业园区搭建完成后,H大学创业园区的运行机制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创业APP平台”为连接平台,以“项目指导和优化”为辅助平台的“项目+资金”联动运行机制。如下图所示:

3.2 创业园区运行管理

管理机构建设。H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责成招生就业处具体负责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专家指导团建设。通过校内选配和校外聘请,聘任一批富有创业经验与创业能力的专业教师、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为创新创业导师,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技术、智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经常性的咨询、专业化的指导和跟踪服务。

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孵化园管理、创业基金管理、创业导师管理、创业项目管理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建立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和行业特征的创业咨询、扶持与指导服务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孵化园资金、技术、场地、专业指导等资源的作用,为广大创业创新研究和自主创办企业提供支撑。

专项基金建设。通过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成功校友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设立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专款专用,对进入园区创新创业的学生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项目管理程序。项目管理是高校创业园区管理的核心。H大学制定了项目筛选与入驻规范,入驻项目日常管理规范,项目运行阶段考核机制,项目退出机制等系统的项目管理程序,保证创业园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第4篇

一、中职学校构建“学园区”协同发展体的背景

1.政策背景

在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理在对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2015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提升行业指导能力;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2.实践背景

浙江省近几年在工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资源紧缺、成本增加,环境承载能力差等问题,急需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创新型经济的转变。在后G20时代,浙江将成为创新经济发展的热土,经济转型的实际需求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实现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还要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上承担责任,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对中职学校而言,必须紧扣时展脉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进一步密切关注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密切职业教育内容与区域内企业生产内容的联系,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持。

二、 基于“创新创业”的“学园区协同发展体”

“学园区协同发展体”是在培养创新业人才的大目标下,以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园的实践性体验为延伸,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引导,致力于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精准”。

“精准对接”,一个专业对接一家优质合作企业,形成一个“拳头项目”的方式,实现教育过程的“精准对接”。

“精准定位”,一个阶段展开一个主题的创新创业教育,高一以普及性课程学习为主,着重于个人体验,高二以实践训练为主,着重于模拟实战,高三以项目孵化为主,着重于自主创新创业,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

“精准服务”,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助力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个性化发展,实现针对学生的“精准服务”。

通过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三个精准”,打造专业化、便利化和全要素的校内“学园区”,与区域内主要经济产业充分对接、协同发展,从而成为区域“智”造的有力推动者。

三、关于“学园区协同发展体”的实践探索

学校充分利用各项校企合作资源,在校内建立一个专业化的“众创空间”,作为学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学园区”协同发展体的主要平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实践的便利化程度,并充分利用区域的特色产业、品牌企业和政策扶持等优势,积极引进相关资本、人才、信息和技术资源,逐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要素发展。

1.“学园区协同发展体”的平台建设定位

学校通过微型企业孵化器、人才培养实验田、校企合作示范区作为创新创业园的三项核心功能定位,将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外在活力融入园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在众多同类型创新创业园区中寻找到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

一是微型项目孵化器,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由虚到实的转化。学生在创新创业园遵循“创新创业小组――创新创业实体――小微企业”的发展路径,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创新创业,循序渐进地学习如何将自己的点子落实到行动,如何将创新创业项目变成实体,实现创新创业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步,即由虚到实的转化。对于园区内创办两年以上、主要创办学生即将毕业的小微创业项目,学校统一进行考核评估,对于好评成绩优异,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将准许其继续在园区内办公,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助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是人才培养实验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专项训练职业技能。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企业资源,将创新创业园打造为“实训+实战+实体”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着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设计“见习+实训+实践+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活动与企业商务活动融合在一起。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相关职业见习项目,要求一年级学生到园区企业进行见习、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把实训课安排到园区企业进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专项训练职业技能;把园区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交给二年级的学生完成,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安排三年级学生到园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而实现对园区资源的深度利用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细分化培养。

三是校企合作示范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充分对接。创新创业园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更多便利。首先借助园区一体化的平台,校企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除了硬件设备设施,学校的专业师资和优秀学生,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等宝贵的人力资源也能得到高效的利用;其次,借助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企业经营与应用人才的培养路径能够不断磨合、调试,人才培养过程得以融入企业经营过程,企业文化得以与校园文化相融,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充分对接;此外,园区充分利用政府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支持,让园区企业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2.“学园区”协同发展体的平台运作机制建设

为了保证创新创业园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校对园区采取标准化管理模式,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规定创新创业园由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具体职责由园区管委会承担。管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行政人事、体系规划和项目审核工作;基金部负责财会核算、基金管理,充当各项目组的财顾问;校企部负责项目对接、代表,设置企业专员;商务部业务对接、提供服务、运营管理和媒体宣传;后勤部负责后勤保障、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

申请入驻园区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需先提交创新创业园项目申报书、创新创业计划书和身份证、学生证复印件和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的历年成绩册。之后,园区管委会将邀请专家对创新创业团队及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评审,评审标准包括:创新创业项目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创新创业计划书内容全面,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创新创业项目和专业结合紧密的项目优先;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成员目标一致,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等。评审入围的团队经过公示无异议后,正式确定入园团队。入园前,团队成员需先学习创新创业园的管理规章制度,并通过考核,创新创业团队需与园区管委会签署入园协议书、交纳入园保证金并办理其他相关手续。

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园区管委会统一管理与指导下,实行自主经营,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还需定期向园区管委会报送不涉及经营机密的报表和数据,支持园区管委会完成相关的统计工作,园区管委会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针对团队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邀请专家学者或企业家对其进行指导。

学校定期考核,评选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之星,并给予奖励,评估不合格的团队退出创新创业园。

此外,对于在创新创业园内创业并经营较好的团队,在主要负责人毕业后,仍可申请在创新创业园内继续孵化一年,获得场地和相关资源支持。

3.“学园区”协同发展体的其他配套机制建设

一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园区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开发、整合、集聚各类企业、行业和社会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制定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进而形成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聘请烹饪、旅游及电子商务领域的知名企业家、投资人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创新创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二是开展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为了保证园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师资保障,学校以正式文件明确了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配齐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培训、组织教师赴企业实地交流、开展境内外创业教育专项研修、定期组织校内教师研讨交流。

三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借助选择性课改契机,进一步完善课程、专业、项目、学业年限等适应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允许调整学业进程。同时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导学体系,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实现全面帮扶、全程个性化指导。

四、小结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