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营销科研课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务区域经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必须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从而来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对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而言,应该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来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融合。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培养出更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在当今产学研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实现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于高校教育、人才成长、企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的充分结合;同时,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社会适应力。

1.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的充分结合

积极实现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全面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断促进产学研的深入开展。第一,站在高校的层面上来分析,积极实现服务区域经济与专业课程体系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根据企业需要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规格,从而切实保证企业发展和高校教育的契合度。第二,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积极以市场为先导来调整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便于实现理论知识向企业生产力转化,有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双赢。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适应力

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有效增加就业机会和适应力。第一,将服务区域经济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去,能够强化学生的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在学习中能够自觉以职业化的视角切入,从而来有效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第二,以服务区域经济来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接触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增加就业机会。

二、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当前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体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不统一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场营销教学效果,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专业人才结构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第一,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不够成熟,专业设置结构与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明晰,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专业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第二,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内容落后,教材更新周期慢,无法有针性地对企业发展变化做出教学内容的调整,从而导致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断层。第三,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的学习,缺乏与实践的深入融合。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尽管精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其并没有深入参与过企业实践,对于行业的发展规律及经济态势不够了解,因此难以更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导致专业课程表面化严重〔1〕。总之,专科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对于行业的认知度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弱,从而不利于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输上,过多地借助于西方的理论来填充教学内容,缺乏对于市场营销本质的探索,从而导致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本土特色不明显,很难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绝大多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层次不齐、内容繁多、不成体系,过多地堆砌理论,缺乏本专业独具特色的著作等,从而造成市场营销教学效果的下降。第二,由于不同的地域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商业历史,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需要以地域发展为核心来整合教学内容,但是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都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前提,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特色,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区域经济的进步。

3.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不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注重通过实践来延伸教学效果,努力做到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效果。第一,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上,理论课程占据主导,实践课程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存在的,因此在时间上理论课程占据绝大多数课时,实践课程则在极少的时间之内开展,难以将效果最大化。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时间上缺乏延续性,在讲完理论课程之后并没有紧跟实践环节,往往是等到书本知识讲完再统一安排实践课程,这就会造成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衔接不足,难以真正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来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具体到实践中,应该立足区域经济,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专业建设规划,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注重课程实践,增加服务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完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的营销专业课程组合等。

1.立足区域经济,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立足于区域经济,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必须要提升广大师生的认知能力,认清市场营销学习的本质,即在实现课程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作用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2〕。第一,对市场营销专业所对应的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工作岗位的基础之上来确定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从而实现清晰化的专业定位。同时,要将行业发展态势、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人才所应掌握的最新理论知识等都写进教材中去,从而来真正提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效果。第二,重视对于区域经济的分析和观察,并将此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介入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增加商业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学等方面的课程,并积极与营销、市场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提升专业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极大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专业建设规划,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从而来确保教学体系的有效性。第一,构建完整化的课程系列,增加专业课程数量。比如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具备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策划、服务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应该相应地增加以上学科,从而保证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丰富性和科学性。第二,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统一。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时间,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之上,要注重课堂实践,更应该立足于整个行业,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训机会,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第三,注重校企合作,打造企业类的市场营销课程。高校可以积极邀请企业人士来本校做客,分享企业发展的经验。真正打造校企合作基地,开辟企业大学,制定专门类的市场营销教学课程,作为高校专业教学的素材,同时还可以作为对外服务类课程收费〔3〕。这个过程就是知识双向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全面提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对于人才的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有重要意义。总之,在进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规划的时候,要立足长远,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来不断创新专业课程内容及形式,以便于更加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3.注重课程实践,增加服务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

注重课程实践,增加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是实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核心所在,更是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奉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的专业课程设计理念,结合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优势,来打造特色化的专业课程内容。第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市场侧倒逼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深入进行市场调研,结合行业发展规律及趋势、行业人才需求、行业细化等要素,来有效地进行高校专业课程的调整,从而实现专业的进一步细化。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可以结合行业不同来进行专业细化,如房地产类营销、新媒体营销、旅游策划与营销、汽车营销等,这样有助于实现有针对性的营销,提升营销专业教学效果。还可以根据未来不同的职业技能来细化课程,如开展认知技能、推销技能、市场调研技能、销售技能等课程,这样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同时这也是强化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有力保证〔4〕。第二,以能力提升为本位,打造特色化的专业课程,努力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安排各类实践课程,比如参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实习、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等,不断地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

4.完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营销专业课程组合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组合,来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进步,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组合有很多种形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来选择、优化课程组合。第一,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块化,比如可以将所有的知识按照职业课程、专业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职场塑造等分成几大模块,通过将专业模块化,不仅仅能够让教学逻辑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最大化地促进人才的进步。第二,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情境化。对于每一门课程而言,都可以通过模拟具体的“情境”来实现教学。在课程学习之前给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来进行思考和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方式来对教学知识进行探讨,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吸收。总而言之,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来构建多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教材架构,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只有如此,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与现实企业接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5.结语

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于提升高校教学的社会效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当今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尚且不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在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十分重要,通过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增加服务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构建多元化的营销专业课程组合等方式,来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建荣,谭蓓.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0,6(02):55-57..

〔2〕徐艳.服务区域经济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商贸,2014,(08):183-184.

〔3〕郑秋婵.“职业化与地方化”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以《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05):106-107.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范文第2篇

 

一、‘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内容理论化,偏离营销实践

 

“市场营销”课程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全国开课院校逾千所,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层次院校也超过500所通过对不同层次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绝大部分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比较理论化。

 

虽然几乎所有培养方案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市场调查实训、专业实习,但这些教学环节的最终考察并不是在实践中进行,而仍然是以实习报告等为核查形式,对学生实践效果的判定非常模糊。同时,当前市场营销实践发展非常迅猛,各种新观点、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但这些实践中成功的方式、方法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到课程中,加深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鸿沟。

 

(二)课程结构同质化,欠缺专业特色

 

“市场营销”专业脱胎于经济学,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与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功能认可和人才需求不断强化。通过对大多数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可以发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院校该课程结构非常类似,欠缺专业特色。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在按照国家教指委规定进行核心课程设置后,对差异化课程重视不够。一是课程结构设计前没有对社会需求进行比较广泛细致的分析,大多借鉴同类院校或者知名院校课程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考虑自身优势资源和发展特征。二是市场营销专业缺乏特色化定位,没有明确是培养营销策划、市场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培养汽车营销等领域行业人才?导致专业培养范围模糊,课程结构设置缺乏特色。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忽视能力培养

 

目前,课堂讲授仍然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主要方法。理论讲授占据课程教学90%以上时间,缺乏实践和实训,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新兴教学方法应用并不普遍。虽然课堂讲授在确保专业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但在互联网时代,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面临极大冲击,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是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加容易,过去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与信息方面存在的不对称现象已经被极大改善,甚至出现翻转,即充分利用网络的学生,对特定信息或知识可能比教师了解更为深入和系统。二是传统形式的知识讲授极大地依赖教师自身所储备的信息;而市场营销实践快速发展,新知识和新现象层出不穷,已经大大超越了专业教师所涉猎或掌握的范围。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原则

 

(一)强调“市场营销”管理科学化

 

对于“市场营销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问题,争论从未停止。而比较折中的观点是:市场营销活动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中,市场营销管理中科学成分是基于数据的营销决策。

 

在新经济时代,基于数据的管理决策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市场营销管理也不例外。强调市场营销管理的科学内涵,能够使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活动变得更加精确和可控,既有助于增加市场营销专业的“硬实力”与人才竞争壁垒,又有助于市场营销管理从准科学甚至是伪科学,转变为建立在科学管理与决策基础上的管理艺术。

 

(二)注重市场营销师资专业化

 

在市场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经重视围绕核心“课程群”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依托课程小组推动课程群建设。课程小组已经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被广泛运用,而高等教育较强调教师教学自主性和灵活性,忽视对课程小组建设投入,没有充分发挥课程小组在师资专业化方面的作用。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应该依据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特色,设置若干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由3-5位专任教师组成课程组。课程组成员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重要教学问题进行协调和统从而保证从事课程教学的师资专业化。

 

(三)聚焦“市场营销”课程特色化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分工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越发尖锐,市场营销专业也不例外。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市场营销”课程必须聚焦特色化发展道路。

 

首先‘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强化特定行业背景,如快速消费品行业、房地产行业、旅游业以及工业品行业等,将特定行业知识穿插于核心专业课程之中,以培养特定行业“销售工程师”为目标,增强专业课程的行业特色。其次,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差异也可以被视作实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特色化的重要方向。如市场研究、营销策划以及大客户管理等市场营销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都需要具备差异化专业能力的人才。

 

三、‘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确立建构主义课程观

 

传统讲授型课程观是以行为主义“刺激一反应”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观念,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课程,以讲授为主要“刺激”方式,通过考察学生“反应”来控制和检查教学进程。

 

“市场营销”专业具有较强理论性,学生记忆或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式若通过灌输得来,并不代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应该确立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学生应从实践中的问题或任务入手,然后搜寻并掌握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建构针对特定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教师所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和推动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行为过程,确保学生建构知识的学习行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设定复合型课程目标

 

为了响应新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带来的挑战‘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的复合型目标,构建有助于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适合企业与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专业人才。

 

依据复合型课程目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以实践为导向,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整合,使学生培养实现“三个跨越”,即“从问题走向知识”跨越到‘‘从知识走向技能”,最后实现‘‘从技能走向实践”,进而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素质培养多层面复合型目标有机整合。

 

(三)建构多层级课程内容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从基础向高阶段过渡的四大基本课程模块:

 

1.学科基础模块

 

如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与社会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奠定市场营销专业多学科的理论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应该包含市场营销基本原理、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市场调查等专业主干课程,构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基本框架。

 

3.专业特色课程模块

 

围绕不同高校自身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设置特色鲜明的专业特色课程,可包括:市场研究与营销策划、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品牌管理与广告策划、组织营销与大客户关系管理、市场开发与渠道管理。

 

4.专业前沿专题模块

 

专业前沿模块聚焦于讲授与传递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前沿思想、观点与方法的课程模块。例如,大数据与营销创新、微信/微博营销,以及020等新型营销模式。

 

四、结语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既需要呈现市场营销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与趋势,又需要反映市场营销管理实践的新特征,以及市场

 

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犯下的错误,不能肆意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羞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最后,与幼儿谈话时一定要注意语气和态度,多建议、少命令,多商量、少争执,一举一动尽量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和信任。唯有如此,幼儿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才会表达出内心真正的想法,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真正的需要、真实的想法,进而完善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语言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纽带,规范、科学、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更是不可多得。教师身为教学的主导者,其一言一行倍受幼儿的关注,更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规范的教学语言能为幼儿更好地学习并掌握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分析和讨论幼儿语言学习特点与教师教学语言问题的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了优化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对策,以期促进师幼间的交流与沟通、丰富幼儿教师的教学语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翻转课堂,高职,市场营销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的,多层次的,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人们形象的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形式很多,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

在全新的新媒体时代,学生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这些媒体给高职学生带来很多积极影响,比如带来广泛、及时的信息来源,使学生们的眼界和思维更加开阔;网络传播速度快、气氛轻松自由符合青年大学生特点,但是,如果大学生把控不好,也会导致沉溺于虚拟世界,影响正常价值观或者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等不利后果。

二、何谓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视频并非翻转课堂的核心,“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才是翻转课堂的在最终目的所在。

三、高职市场营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青年群体,大部分为喜欢新生事物、富于挑战、喜欢追求时尚和个性的90后,部分青少年具有叛逆心理,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较差,他们高中时代就不喜欢讲授式的理论学习。据调查,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然而,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时不太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或没兴趣听课、对学习和课程缺乏兴趣。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喜欢互动式教学,其实大学生并不是不想学,主要问题是学校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严重不适应大学生的需求了,这是问题的关键。

2、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特点

《市场营销》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行为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上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市场分析、销售、策划、与人沟通等实际操作技能。

高职市场营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高职市场营销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根据高职市场营销的课程特点、学情分析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设置好学生的课前学习、课堂知识内化、课后反思三个阶段,真正实现“学在课下习在课上”。见表1:

教学资源整合:教师根据学情、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分析,有针对性的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课(一般不超过十分钟)(见表2)、或制作精彩的MOOC教学视频,上传教学大纲,创建电子教案文档、PPT、章节习题小测等,以供学生课前在线学习,也可以根据需要下发“任务单”或者发放纸质的案例让学生做好课下预习,或者是抛出一个问题,比如,讲到产品这一章时“苹果手机的产品策略”价格这一章时“电商三大家价格大战”让学生课下去搜集相关资料,学生也可以把搜集到的典型案例或资料在平台与大家分享,并对积极分享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自主学习检测:采用平台监督与教师监督相结合的的方法,督促学生完成课前的学习。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下,根据各自的状况控制学习的节奏,可暂停、可重复播放,可通过完成小测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分析:学生通过检测找出自己容易出错或存在困惑的地方,认真分析,做好记录。

找出知识点盲区:学生把视频学习和小测中不懂得地方做好记录,并通过平台提交给教师,以便课堂上有目的讲解。

确定研究问题: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效果,教师组织学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确定的问题分两大类,一类是名牌产品或实际企业的营销策略,比如加多宝在沧州地区春节促销策略;一类是为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分散思维的能力,由学生分小组设计一款饮料,从产品命名、品牌设计、包装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独立或协作解决问题: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可以单独提问,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后共同请教教师等形式,在加强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解决疑难问题,完成研究问题。有时候要求各小组完成同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为某矿泉水命名,便于各小组比较学习效果;有时候要求学生每个小组必须选不同的产品或不同的行业,便于学生开拓视野。

学习成果交流展示:根据高职市场营销的特点,学习成果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演讲、辩论、情景模拟、PPT、文案写作等。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教师评价+团队评价+个人评价(+企业评价)的形式客观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课后反思阶段,学生要反思课堂上的问题,总结收获,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课堂互动情况及上台讲解的情况及时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加以调整。

2)高职市场营销翻转课堂教学平台设计

为了保证翻转课堂高效的学习效果,必须有系统的平台支撑。高职市场营销的翻转课堂学习平台。

资源共享模块:教师课前把营销课程中的难点、疑点制作成精彩、短小精悍的微课,如表1,另外可以把制作的MOOK、PPT、电子教案、章节小测上传到资源共享库中,以备学生课下学习。

交流互动模块:可以实现在线发帖、实时语音、视频通话等功能,使学生不再是在家孤独的学习,便于大家交流。

学习检测模块:为督促学生学习,启用登录拍照功能,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弹出检测问题,或者在视频最后弹出检测问题,且随机要求学生拍照,否则不计学时。

错题汇总模块:把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题自动存入错题库,以备学生反复练习。

学时统计:为了保证高效学习的效果,要求学生在每一章节达到要求的学时,并至少有两套章节小测达到90分以上,定为合格。

四、翻转课堂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在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遇到难以调动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范围教师的教学视频质量难以保证;大规模班级教学效果提高不明显;大面积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难度大等困难。

为了更大限度的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平台,加强对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检测,并控制学生的课下学习课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讲座的形式普及教师对于微课制作等技术的学习,也可以先从年轻教师着手,在各系部培养精英;合理控制班级规模,丰富课堂形式;加大信息技术的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课程体系,模块项目化,市场营销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人们对高素质环境类人才的需求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实践方式,进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和胜任岗位的能力提出了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已成为各大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全面深入学习领会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基础上,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模块项目化改革,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毕业后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一、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创建的意义

联系论认为: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将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不应该按知识的形态、知识的层级、能力的类型、技能等设置空间分布和时间顺序,而是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正是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二、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团队按职业能力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打破 “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市场营销岗位需求出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重新整合课程,全面推行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在制定课程体系过程中,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参照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标准,对进行调研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论证,得出营销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基本包括市场分析、方案制订、产品销售和营销管理四步骤,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是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营销控制能力。以此为指导,分解、整合知识点与技能,最终转化为各种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提出构建与技能项目相对应的项目课程。进而有机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以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在进行这四大能力模块学习前,我校增加了一个认识营销板块,让学生对市场营销有个初步了解。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如图)

2. 市场营销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重建教师的能力。为适应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我校组建了一个个教师团队工作组,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研组织向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转变,建立首席教师制,组织合作教学和合作研究专业组织机构。与此同时构建与技能模块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形成一个模块就有项目课程和一个项目工作组的教师团队。此外以职业实践为主线,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市场营销课程体系,需要会同相关行业、企业、劳动部门的营销类专家、行家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因此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做到专兼并重。

3.市场营销模块项目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安排在第一至第五学期进行学习,每个学期学生完成一个技能单元模块的相关项目化课程,从整体上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工作过程系统,组成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单元技能。

4.市场营销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在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建立符合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教学规律的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是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CIPP评价模式,它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对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施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其次,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用人企业即社会的评价与反馈。专业应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除了在课程体系方案的开发过程中让企业全程参与外,还应迅速反应企业对用人的反馈结果,以及时对课程方案进行修正和调整。

三、结论。通过上述步骤建立的项目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能真正体现“三个一致”: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以及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漳州市职教中心.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双路径”实训设计

作者简介:邹心之(1976-),女,江西九江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高等职业教育;李敏艳(1977-),女,江西丰城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

基金项目: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就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编号:701522J23P38),主持人:王汝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7-0071-03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正陆续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和岗位需要培养人才的导向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风向标。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院校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实践教学,遵循“双路径”实训模式进行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双路径”实训课程改革的实践,提出了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建议。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实践教学设计理念方面已形成共识,以就业为导向,以销售、市场类基层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为驱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然而在对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情况反馈意见的调查中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不突出,没有形成营销策划、市场调查、谈判与推销等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在人际关系沟通、敬业爱岗、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人才评估结果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反应了高职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实效不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基层教学的实践层面来看,专业认知引导不足、职业能力训练不充分、实训资源缺乏效用等是影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认知引导不足,基层岗位就业意愿低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路径较为宽泛,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基层实训教学设计会更加关注专业技能的拓展训练,而专业认知方面的实训教学设计往往容易被弱化。在校生的专业认知程度偏低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不多,甚至有不少学生是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上简称深职院)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调查数据显示,2011-2013年管理类(含营销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低于50%且持续下降,毕业生离职跳槽频率呈现上升趋势,2013届毕业生的离职率达到了58%(见表1)。

在校生对专业本身认知不够、缺乏兴趣,学习不主动,影响了专业教学的效果;毕业生择业时对市场、销售等基层专业岗位的就业意愿低,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距离。这些问题突显了高职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需在专业认知引导等方面加强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增强选择专业对口岗位的就业意愿。

(二)职业能力训练不充分,人才培养缺乏竞争力

职业能力训练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软肋,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纷纷加大了基于能力训练的实训设计,如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实训项目、专业综合能力业务实训等,但这些训练普遍局限于专业技术能力层面,缺少依据职业能力层次进行合理设计的实训模块,特别是缺少对关键职业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以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项目的实践教学为例。当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项目,大多是为了满足企业对客户服务、门店销售等特定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这类型的实训教学通常局限于某一工种、某一特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培训,忽视人际沟通关系、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表达理解能力等关键职业能力的训练。“订单式”实践教学确实能提升学生对特定岗位的认知,有助于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衔接,但是如果学生毕业后不为该企业服务或者选择了其他行业,由于仅仅接受了特定岗位的基础性技能培训,缺乏关键职业能力训练,学生将不具备择业优势,没有竞争力。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还面临着互联网对整个生态链产生冲击所带来的挑战。未来社会对单一的岗位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会降低,基础知识等处理能力将不再重要,纯个体的活动将会更多地被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替代,以人际沟通等为代表的核心职业能力将更为直接地影响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竞争力。缺少职业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将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项目建设有局限,实训资源缺乏实效

学校方面的实训采购、企业的合作项目、一线教师的自主开发等是现有实训资源的主要渠道。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商业模式更迭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政府采购招标建设的实训资源在建设周期及流程上有一定的时间要求,不能及时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缺少规范且有高度的建设性指导意见,企业通常有较强的成本意识,在实训资源建设方面较为短视,实训设计不分层次。基层教师自主开发实训项目需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现有的教学保障平台缺乏对实训项目开发及建设等方面工作的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实训资源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企业、教师等三方在实训资源建设开发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影响了实训资源建设。实训资源的不充足以及资源的实用效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运行效果。

二、市场营销课程“双路径”实训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课程改革需要因材施教,“基于营销等工作岗位要求”开发的实训项目,既要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又要能满足当地市场基层管理岗位人才缺口的需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教学团队作为广东省级教学团队,遵循“双路径”实训教学模式,在提升专业认知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丰富实训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聚焦专业认知,细分岗位任务

将专业认知作为实训教学环节的设计主线,分年级分层次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新生,以兴趣引导为主;二、三年级学生,通过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专业认知,引导学生“学一行,做一行,爱一行”。

深职院市场营销教学团队在专业认知引导的实训课程设计中发现,同辈交流、沙盘训练、专业项目任务驱动等教学设计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有明显效果。邀请往届毕业生进校园、上讲台,分享对专业的理解,在同辈间容易产生互动和共鸣,能较快地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开设营销沙盘等操作性、竞技性的实训课程,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由此产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订单获取”(见表2)等项目任务为驱动的实训设计,通过直观的项目任务细分让学生了解基层市场、销售管理岗位的类型、作用、工作岗位的发展路径等,全面提升专业认同感。

表2 “订单获取”岗位任务细分表

(二)开发核心能力实训项目,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离不开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教学团队在双路径课程实训改革中敢于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

1.改革传统实训教学模式,基于具体能力目标进行实训设计。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以能力训练为目标,基于核心能力设计实训课程。以《谈判与推销技术》为例,改变了依照推销、谈判的工作流程设计实训教学的传统,将“专业化的销售”、“演绎型思考”、“行动”等三方面能力的提升作为实训课程的设计主线,在此基础上整合实训资源进行项目设计(见表3)。

以能力训练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学生结合自己的“旧知”(企业兼职等经历)尝试用已有的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训项目执行的不同阶段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估,主动向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以能力目标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使教学环境成为了活动性、合作性学习的场所,工作过程形成的学习经验了综涵盖了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2.开发职业能力实训专门课,强化核心职业能力训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专业通过对毕业生回访,组织行业、企业专家会议等,围绕团队协作、积极心态构建、人际沟通能力等核心关键能力,自主开发了专门的《职业能力行为训练》实训课程。

《职业能力行为训练》的实践教学采取集中单元授课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情境构建,对“做、看、感受体验、多向思考、经验教训、运用”过程进行引导。职业能力训练内容包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热情、积极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与习惯、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沟通习惯、领导力与团结协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关系与人际冲突、工作所需的心理资源约束和工作习惯与方法等。课程对重塑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会在竞争中协作,规范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为习惯,提升人际关系建设等核心能力有明显效果。

(三)丰富实训项目内容,优化实训教学资源

1.构建区域性实训资源共享联盟。深职院营销专业与深圳营销协会、深圳连锁经营协会、深圳家具协会等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借力行业协会共享来自于行业、企业等区域内适合高职院校的实训资源,丰富了实训资源库,提高了实训资源的使用效率。行业协会介入的实训项目,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高度,既可以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又能弥补学校与实际市场脱钩的不足,使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多层次地开发校企合作实训项目。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一方面与百丽国际、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保持合作,共建“订单式”实训项目;与此同时大力开发基于课程层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鼓励企业的项目任务进课程,拓展“课企”合作项目,丰富实训资源(见表4)。

以课程为单位,企业项目任务为载体的“课企合作”模式,实训项目建设周期较短,时效性强,易于微观调整,有较强的灵活性。“课企合作”实训模式既保证了实训项目的稳定性,又丰富了实训教学内容,在建构初期充分考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利益,既符合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给予学生更宽泛的职业发展,又完成了企业特定的项目任务,实现多赢。

3.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开设“创新型”项目课程。鼓励一线教师以有职业特色的横向课题为依托开设“创新型”项目课程。创新型课程的授课方式灵活,科研课题分解出的实训任务与市场联系紧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学校对“创新型”项目课程给予制度支持,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了一线教师开发实训课程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实训资源建设离不开学校层面的制度支持。建议高职院校建立建全实训支持体系,从实践教学、师资、产业、企业、经费、政策、市场、文化等不同层面保障和推进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双路径”实训教学改革开设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佐腾学.学习的快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1-73.

[2]张翠英.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双路径”实训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2):126.

[3]田俊国.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65-70.

[4]朱毓高.资源整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9):78-85.

[5]张洪峰.专业认知与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关系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