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2.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30-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8)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准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3.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制业管理水平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刻不容缓任务。所以建立联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等软件系统,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应用上述软件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出的必然选择。系统建设的目标是:
(1)建成一个覆盖全
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ranet、Internet 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2) 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打破台套计划的方式,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3)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如物料数据、产品结构数据、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生产能力数据等)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避免冗余。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针对目前各管理部门中信息分割的情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实现对每项任务从合同签订、设计、生产、采购、成本核算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使每项任务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级成本核算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计算机加强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质量检测数据,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有力地监督和提高质量水平。
(7)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技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下面就这些特点加以论述: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下图列出生产类型的划分:
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销售非常复杂,但生产简单。有的采购和生产制造非常复杂,但一年只有几个合同,销售管理并不重要。所以,一定要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很快,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有几件事值得关注,其中一件就是贸易顺差,而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我们看到,我国制造业在大部分行业中还处于行业的低端,尽管产业很大,但是利润不高,竞争力不强,大而不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加快制造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应当看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各个制造行业,从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到服务,从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提高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到开拓市场,做好售后服务,都和制造业信息化有关。因此,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制造业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认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重在把握规律,讲求实效。
首先,制造业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很多行业和很多领域都已经有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正在总结并上升为规律。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要加快信息化的步伐,以推动制造业加快由大变强。
当然,规律本身有着各种特定主题的规律,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其它的ERP等。但这其中也有不同类型行业的规律,例如在制造业里面,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和钢铁行业的信息化有着不同的规律和不同的特征。虽然这是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实际上,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自己不同的特征和规律,所以不要盲目,要冷静地去总结,去思考,按照规律来办事。
其次,规律本身是一般性,但是具体到某一个行业和企业,具体到中国的特殊情况,它有它的特殊性。教科书反映的一般的规律,自然有其重要意义,但是拿教科书来办事是永远不够的。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各个地区本身实际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按照规律总结出来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路径,再加上我们自己的东西,才能走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第三,要把一般规律和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它的核心就是要有效,不是概念,把“效”放在第一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提高企业的效益放在第一位。
现在,制造业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程,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光学习还不够,还要通过创新,通过加速发展走在前沿,把制造业做大做强。因此更要把握机遇。
世界发达国家大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或者说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而我国大约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对于信息化,中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到2020年前后,能够走向前期的后段或者中期的前段。如何在这个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时代加快发展速度,是我们制造业信息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的第一个趋势和变化是经济的全球化,就是跨国公司的生产在全球布局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全球布局是我们制造领域要高度关注的事情。我们一些行业的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已经面临全球产业新动向的挑战,例如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人民币在升值,针对这样的新动向,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弥补由于劳动力成本提升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已经证明,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由此带来的对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化的新的需求。
第二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节能、环保和自动化相互促进、相互推进。环保、节能和自动化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相互支撑的关系。因为制造业是中国能耗、物耗最主要的领域,如何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正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现状
(一)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1、电子政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政府网站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继续推进。
2、国民经济信息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继续巩固和提高,普遍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在工业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大。
3、社会信息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卫生、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点应用将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信息产业对信息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继续深入。
(二)我市信息化发展现状。
1、电子政务。建设了*市政务信息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务网络互联互通,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统一网络平台,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公务员电子邮箱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部分单位通过政务信息网建立了纵向和横向的业务应用系统,如:市财政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市工商局的电子工商应用系统。建立了*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全市18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和近60个市直单位建立了网站。*、海关、税务、银行等单位通过实施“金”字工程建立了一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如:*局市—县三级网全面升级换代,并建立了县—派出所四级网,建立了人口信息系统中心库。
2、企业信息化。制造业企业加大了信息化投入力度,提高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如:*发电设备成套制造有限公司投入2000万元用于信息化系统建设,已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将信息化建设渗入到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市中小企业局建立了“*中小企业网”,为中小企业初步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深燃公司、*供电公司、市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企业建立和完善了用户使用和缴费数据库。
3、社会信息化建设。章贡区“网络社区项目”实现了43个社区服务站和4个社区服务中心的网络连接和系统集成,提高了中心城区社区服务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数字*”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提供城区三维信息服务,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法定传染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作者:张 侠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11期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物流业务量倍增,对仓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的仓储系统正在向具有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现代仓储系统转型,对仓储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我国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不足
自动化仓储水平较低。据统计,我国目前建成的300座左右立体仓库,仅有50多座是全自动,其中高度在l2米以上的大型立体仓库仅有8座。这些仓库主要应用在烟草、医药、食品、通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企业只有39%的配备信息系统,配备信息系统的仅38%具有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应有的公共信息平台。仓储管理过程环节多而且复杂,信息量大,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而多数仓储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二、我国仓储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1.我国仓储管理系统状况
仓储管理系统(WMS)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WMS就是仓储里面的作业系统,包括整个物流中心的入库、库位优化,定单履行,出库任务管理等,是优化库存、提高员工作业效率的系统。国内企业应用的WMS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配送中心业务的应用系统,系统功能包括进货管理、库存管理、订单管理、拣选、复核、配送、终端管理、商品与货位基本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二是以仓储业的经营决策为重点的应用系统;三是以仓储作业技术的整合为主要目标的系统,主要解决各种自动化设备的信息系统之间整合与优化的问题。
2.仓储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1)仿真技术的应用。仿真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它能以合理的成本模仿出一个真实的环境。仿真技术在仓储管理系统中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仓储成本估算、仓储库存的控制与仓储物流操作方式的选择布局、设施和设备数量、人员的安排等。
(2)RFID系统。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该系统主要包括入库管理模块、库存模块和出库模块,将货物信息编码写进电子标签,并把电子标签安装在相对应的货物上,利用无线射频信号来识别货物,并获取其相关信息数据。最基本的RFID系统是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天线和通讯系统四部分组成,当电子标签进入磁场区域后,接收的
读取器发出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译码后,送至仓储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处理。
三、仓储应用人才要求与培养
1.我国物流人才缺乏
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2.对应用物流人才的要求
具体来讲,物流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其它如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异常事故和应急作业的处理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等。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我国今后对物流专业的人才要求特征为:综合能力强,胜任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具备良好的基础专业物流知识;“复合型物流”人才。
3.培养措施
(1)建立学习型企业,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在目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采取去发达国家考察学习,请专业人士或高校教师介绍经验、传授知识、办学习班等,或在技术院校招聘物流专业技术型人才,尽快解决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缺乏的局面。做到干中学,学中干。
(2)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物流专业教学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要综合使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要推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网上跟踪国内和国际上物流产业的最新发展信息;要开展拓展实践性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等处实习,形成对物流系统各个结点的感性认识。
当前,鞋服企业出现危机的根源在于企业仍将自己看成是传统的制造企业,没有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求,没有果断将自己由传统制造领域向制造服务业积极推进、转型,结果是多年来不断与微利作殊死搏斗,甚至陷入产越多亏越多、越卖越亏的境地。
进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随着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生产一线企业必须更加用心地聚焦市场需求,以客户为中心,而“产品+服务”往往更能提升品牌力与客户的满意度。更为重要的是,产品制造常常是整个产业链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且易被抄袭仿制,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而以“服务中心”取代“制造中心”,可望为产业链带来较快升值,能够以较少的成本帮助企业及客户实现更多的价值、功能与福利,传统的“多产多销”赢利模式也将由此让位于“少产多效”模式。
时下,全球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欧美债务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愈发明显,全球制造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破解这个困局,不仅要在“制造”上花力气,还要在“服务”上下足苦功,果断向制造服务化推进转型。许多中外成功案例都说明,“制造服务业”是从产品制造到品牌制造,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一环。所谓制造服务业是向产品产生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对内外企业所提供的各种形式服务业的总称,它融合了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
实际上,生产并不等于制造。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部分,也就是说,制造=生产+服务。从“产业微笑曲线”来看,服务处于产业链利润的高端,而生产加工环节却处于低端。生产所创造的利润约占整个产业链利润的1/3,而服务所创造的利润约占2/3。在当今跨国企业的产业价值链条中,服务业已经占据了主导位置。IBM曾是一家老牌的纯硬件制造商,但如今已成功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2011年时,在IBM的全球营收体系中,大约有55%的收入净利润来自IT服务,其每年的利润增长率也高达10%以上。苹果则是最新的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功范例。苹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苹果公司赢利路径主要有两种:一个是靠卖硬件产品来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二是利用网络商店和iPod的组合,靠卖音乐和应用程序来获得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该部分利润占比高达58%。
当前在我国,制造服务业仍处于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发展阶段,但已陆续有一些企业明确提出从传统制造领域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例如,近几年来,一汽大众、宝钢、武钢等大企业集团原有的信息化部门,逐步发展成为独立运作的专业服务公司,在IT服务、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陆续诞生了宝钢宝信、一汽启明、武钢自动化、东风东浦等一批典型制造服务企业。而时下,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转变发展思路,尝试将制造业服务化,这种介于二产和三产之间的企业被称为“2.5企业”,并走出了由2.0升至2.5的转型新路径。
不过,毋庸讳言的是,中国包括制造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发展程度较低,服务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机制创新滞后。201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但占GDP比重仅为4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4.79%,也低于中、低收入经济国家53%和50%的平均水平。
信息技术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助推器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转型,通过制造业服务化提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更多的信息化系统提供更多的功能来为其转型升级提供全面强大的支持。
纵观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能够创新研发设计的工具和手段,优化开发流程,加快产品的开发周期,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成都飞机集团公司为例,利用PLM、ERP等信息化手段,其新型飞机的设计周期已经从原来从46个月缩短为现在15个月,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化支撑着我国传统产业改变的发展方向。
同时,信息化也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得企业物流与生产、采购、销售以及信息紧密结合,加速企业内部及企业间所有物流活动和所有商业活动的集成,从而提升产品流通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并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企业利润来源。2005年,世界知名的家电制造和销售厂商惠而浦将搅拌器组装业务外包给中国,2011年又重新转回了美国工厂。因信息技术和设备革新,美国的新生产线所有工序仅需6人,效率却提升了25%,利润也骤升了30%。
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已成了当前推动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兴企强邦的催化剂与助推器。“两化融合”为制造服务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也反过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与不断发展。当前借助于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和产业都得到了快速、深入地发展,比如,CAD/CAM、ERP和ERPⅡ、PDM和PLM、协同制造、网络制造、云计算、电子商务、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及零售业供应链的整合等信息技术被大量广泛应用,而业务外包、系统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维护与故障诊断、制造资源维护、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设备成套、工程承包和交钥匙工程、产品报废回收及再制造等IT服务也得到大量推广。另外,金融保险业、管理咨询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基于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协作等产业则同时兴起。
总之,这些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服务和产业的快速、深入发展,积极推进制造业全面服务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优化,有效打造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技术如何助推传统制造业加速向制造服务业转型?
种种研究和数据已表明,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如何让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过程中起到催化剂和增速器的积极作用?
一是加快关键性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从源头上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掌控制造产业链上的高额利润,主要是转移了传统制造业,不断推动着科技创新、信息化进步,始终掌握着关键性产业的核心技术,并借此推动制造业不断服务化。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关键性技术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要加快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芯片等关键性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国产化、产品化、产业化。只有加快发展这些关键性技术,才能尽快跨越与发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才能从全球化的动力源头掌握主动权,并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占据价值曲线的利润高端。
二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丰富加强企业管理软件建设并创新其内容与应用。过去制造业信息化主要强调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管理,如今,为应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向,企业信息化则要重点向前端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以及向后端的物流配送、品牌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延伸、推进。首先,需要企业信息化综合系统增加CRM的服务功能,或引进CRM系统,以便能在产品销售出去后进行全过程跟踪,解决诸如服务人员怎么考核、售后怎么维护的问题。同时,为适应制造业服务化,企业也应大力引进ERP管理系统,或将现有ERP功能更好地扩充、引用,能提供相应的设备管理计划和资产管理等功能,以保证产品生产出来后在提供增值服务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计划与运营。另外,制造业服务化,还要求IT供应商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或定制系统,这就要求软件的架构要足够灵活、经济、便捷。
在后工业时代,企业更多是以品牌及服务作为凝聚资源的平台,并在品牌及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形成海量级的信息数据,因此建议企业大力推广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深度地进行数据挖掘和开放式的数据应用,实现数据积累和企业基本业务的同步化以及数据库价值的最大化,并以此计划、决定产品的款式、数量和周期,避免生产与销售的脱轨及库存不断累积的风险。
三是构筑集群式供应链业态,推进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发展,打造支撑制造服务业的坚实环境。现代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但传统供应链从原始供应商端向最终客户端多层传递时,由于难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并逐级放大(或递减),难于准确反应、掌控整个产业链库存,库存成本、物流成本就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空间提升。当前中国服装企业高库存的困境就是由此造成的。这表明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信息系统虽已得到应用,但这种单核的供应链系统仍难以有效地解决“信息孤岛效应”。因此在推进服务型制造时,单核的供应链系统就必须发展为多核的集群式供应链网络。集群式供应链是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之间的耦合,从而不但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条平行、单链式供应链,同时还有跨不同行业企业的关联、竞争和协同。这种供应链网络具有大规模、高效益、节约资源、快速敏捷等优势,是典型的制造服务业所需求的。
而在发展方向上,制造业信息化也要将重心从面向单个企业的信息化向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发展。产业集群不只有同一产业的一批企业,还有与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甚至可能包括多种产业。因此信息化的应用模式也表现为从相对单一的信息系统演变为信息化服务综合平台,从强调无缝集成发展到耦合的协同,典型的如早期的ASP模式,近年的SaaS模式,现在最为流行的就是云计算服务平台。基于目前的技术及市场发展水平,服务平台较理想的信息化模式是采用服务总线架构,实现异构OA/CRM/ERP/SCM/CRM等多个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及共享合作。
当然,发展制造服务业,并不是单纯强调要从制造业转到服务业,更不是要放弃制造环节只做服务环节,而是要注重制造与服务的相互渗透,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通过服务使制造增值,使制造更有品牌效应。既要防止服务空心化,又要防止闭门造车,力求制造与服务的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