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文献检索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17-02
信息时代,信息素质已经与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一样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素质。它是一种综合素质,它跨及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信息素质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覆盖了所有学科以及教育阶段[1]。
在我国,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文献检索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大学生在校时期几个时间点的学习生活入手,分析了大学信息检索课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点带面,将能进一步揭示文献检索课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文献检索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查样本分别抽取了佳木斯大学材料学专业入学新生105人,上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生110人,共发放调查问卷215份,回收214份,回收率99.5%,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99%。
(二)调查方法
为了充分揭示大学文献检索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课题组采用的调查对象同为一个专业的学生,入学间隔没有超过一年,数量上也相差不大,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样本间的差异。调查采取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
(三)调查结果
信息素养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2]。根据这个体系结构分别对入校新生以及上过文献检索课程的老生进行关于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有代表性的三项问题的调查结果,具体数据见表1及表2.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刚入学新生的信息素养相对比较低,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很大提高。“自己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调查数据由9.3%迅速上升到了62.7%。其次,刚入学的新生大多数对于专业期刊、专业数据库基本没有概念。然而,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培养教育,学生们普遍对自己本专业的专业期刊、专业数据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专业数据库的使用,从1.9%上升到54.5%,可以说是跨越式的提升。再有,通过调查表的对比分析,能够看到,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教育,大学生初步具备了获取信息、评估信息的能力。但比较遗憾的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信息伦理方面并没有显著的提高,这与相关内容授课时间设置较少有一定的关系。
二、文献检索课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的三个阶段
(一)入学教育阶段
中国的高中教育重视理论学习,高中的各种资源也比较缺乏,作为高中生而言没有、不会也无需自主地搜寻各种资料,进行任何研究。因此刚刚升入大学的新生往往没有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的愿望和能力。
文献检索课首先解决的便是入校新生各种信息资源使用的问题,都会向入学新生展示我国各个高校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对待疑难问题上,能够主动寻找途径解决问题的比率从12.3%上升到62.7%,这说明文献检索课已经促使大部分学生正在逐步改变过度依靠老师的学习态度,从而为新生适应未来的大学学习生活铺平了道路。
(二)学习研究阶段
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一般都会设置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会掌握一定的专业课知识,此时,部分学生便会有进一步了解专业甚至进行专业研究的想法。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学生会逐步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网络搜索引擎、各种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从而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学术水平能够在短的时间内取得迅速地提升,这也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之一[3]。
(三)面向毕业阶段
1.创造就业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文献检索课培养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提升的同时,就强化了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笔者认为,若是在大学本科阶段便在专业上有所建树,那么这将是大学生就业分量最重的一个砝码。
2.毕业设计的支撑因素。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们的一次正式的、重要的科研活动。在调查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们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使用专业数据库查找资料的学生从1.9%上升到了54.5%。这完全可以说明大学生的面向科研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求职面试的沸腾效应。大学生已经在专业等各方面准备了整整四年时光,但是使水沸腾的那一把火应该就是对求职面试的准备。应包括对招聘单位整体情况适当地了解以及对自己进行恰当的外在包装。而这些信息的获取,正是文献检索课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教学目的的充分体现。
三、结束语
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素养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文献检索教育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我国十七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战略,重点首先应该是人的信息化,作为培养人们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文献检索课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一宁,蔡庆芳,张教业.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上)[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254-255.
[2]李卫星,何飞.现代信息素养与文献检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0.
【关键词】动物学实验;大学生;科研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普遍存在着没有学习目标、懒散、缺乏学习动力的现象。面临考试也只是临时突击、临阵磨枪,对知识的掌握是学完就忘,没有达到高等教育有目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验课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课程,它能将课本中讲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大学要特别重视实验课程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巩固课本知识,通过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相接合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及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笔者几年年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充分利用寒暑假实验室的闲暇时间,发挥实验设备潜力,组织学生制做试验材料,开展科研试验,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教育。
一、兴趣是培养科研素质的前提
兴趣能够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对知识学习的潜能及创造发明能力。培养动物学实验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培养科研素质的关键环节[1]。首先在开展实验课前提出科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试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七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例如: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的不同或不规范,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激起了兴趣,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验过程中请教老师、同学,对实验结果应当分析、对比、讨论,撰写实验报告等。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也增加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另外,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方法。我们《动物学实验》经常会使用一些活体的动物作为实验材料,这些实验材料在自然界是普通存在,让学生自己去捕获,自己去扩群培养,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节约了实验开销。
二、参与科研试验是培养科研素质的核心
科学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一个科研项目涉及的并不是一门学科的知识,它可能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2]。例如在进行果蝇脑电波的研究中,首先学生需要学习文献检索方法,在大量查阅中、外文文献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制订要反复论证可行性、科学性及逻辑性,这中间可能涉及动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在试验结果得出后要开展试验数据的整理,这涉及到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所以科研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参与科研试验是培养科研素质的有效方法。
三、团队协作是培养科研素质的必备条件
《动物学实验》中有对各个门的代表动物解剖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需要各个实验小组成员配合完成,有同学操刀,有同学辅助,有同学记录,是训练学生团队精神的良好环节。另外,《动物学实验》配有野外教学实习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各个小组配合完成,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有人负责土壤中动物标本的采集,有人负责小溪河流中标本的采集,有人负责树上标本的采集,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难以担当大任,这使得学生认识到只有取长补短,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务,提升团队的成绩[3]。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成就的取得都是团体努力的结果,依靠自己单打独拼的时代已经过去,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团队,因此团结协作精神成为科研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
四、实事求是是科研素质的要求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试验没有达到预想结果的状况,实事求是就成了一种重要的科研素质,也许不一样的结果是一项新的发现,但是如果撰改试验数据,不仅不能得到真实的结果,丧失新发现的机会,也违背了科研人员的基本要求。《动物学实验》课程一般是验证已知的实验结果,培养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验证出一模一样的结果,因为步骤的差异,个人操作的差异,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这时候实事求是是必须要做到的,可以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这种差异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写上老师的实验结果。目前很多高校有大量的学生可以参加的科研活动,象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挑战杯活动、大学生一对一导师活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动物学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试验的结果是未知,必须保持这种结果的真实性,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动物学实验》课程结合科研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新操作技能和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了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为大学生进向社会,及进一步深造学习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久义,王会君.挖掘物理化学实验潜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实验室科学,2005.5:28-29.
[2]霍霞,徐锡金.浅谈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教育,2002,1:7-8.
[3]张凤英,颜贤仔,汤凯洁.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81-184.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大学生 影响
大学物理实验是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也是我们理工科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较为特殊,因其上课过程中既要求动手又要求动脑,而且每次实验课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撰写实验报告任务繁重,却又有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我们热爱做实验。我们知道物理知识已经渗透进各学科,物理的发展离不开实验。我们工科学生不仅通过实验课了解必要的物理知识,更通过物理实验的实践让我们了解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锻炼了我们的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本人的实验课经历了两个学期从基础实验到设计性试验,实验要求不断提高中个人实验能力也在成长。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感受针对目前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谈谈该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
1.大学物理实验有吸引力
一般的大学课程我们要不要学,一个与教师的课讲的是否足够吸引有关也与课程如何考核有关。普遍来讲大学课程的考核与每节课的效率关系不大,也就是这节课听懂没有与考核关联不大。这个导致什么呢?学生容易不重视课堂效率,上课睡觉,看手机或做其他事情。特别是手机的强大功能已经让课堂充满竞争,虽然老师采取多种做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多少有了让学生多了怠课的选择。相对来讲大学物理实验课堂方式吸引力要大许多,理由之一是大学物理实验每次课堂任务明确,按时完成需要学生课堂的专注,对教师来讲规范课堂纪律也是容易的多。每次课堂我们首先担心的是今天能否在正常的时间完成任务。再者,大学物理实验的动手动脑,也是吸引我们的原因。每个实验有着不同之处,有的有些微妙的调节,比如我们刚学习了一个光拍法测量光速的实验,理论上的光程和相位能够理解,但在实际的光路的调节上各反光镜的角度对光路的影响让我们在实验中费尽力气。又比如在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模量的实验,通过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长度变化时,在望远镜中找到像时是多少的兴奋!同学们的认真是真真的被实验吸引着。
2.大学物理实验提高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要求我们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在处理数据过程中有些数据多计算量大,有些直接计算麻烦,实验老师也许会给些建议给我们,但具体计算还得自己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同学采用了他们刚学的学科知识去处理数据,比如使用Excel或C语言编程来处理数据。在数据处理中我们不但提高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的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进一步学习。在实验中我们还有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光程如何测量更加准确;我的读数如何更加稳定,这样的条件是否能够记录数据等等,有心的同学每个实验都是在面对和解决问题中完成实验的。比如在使用分光计测量三棱镜的顶角时同学们觉得调节成像原理简单但双面镜正反面成像的调节很难完成,实验后期有同学提出现在望远镜外观察成像再具体调节大大提高了调节效率。
3.大学物理实验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每个实验有明确的任务,如何完成以及实验过程哪些问题要考虑,哪些因素引起误差较大,数据如何处理,这是同学们面对每个实验时都要涉及到的。而每位同学的仪器是单独的,独立的实验面对的问题不一样,有比较就有发现。比如,在显微镜的读数问题上,我们的老师给了我们关于显微镜在没有完全零刻度对齐的问题时记录数据笼统的方式。而我们班上的一位同学提出异议,因为各人的零刻度没对齐的程度不一样,在读数时的如老师的方式会有错误,他证明了自己的方法更有效。由于实验报告要求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必定得找到引起误差的因素,再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数据。比如在测定气体的热导率实验中我们发现钨丝的阻值不同对结果的影响较大,那怎样的阻值才是好的条件呢?这个是我们在实验中思考的。还有我们物理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虽然有限,但同一个实验能做的实验或测量的数据有多个,比如上面我们谈到的光速测量仪,不仅仅是测光速,还有液体的固体的折射率也可以有效测量,但对固体的折射率的测量却又不太方便,这个可以在试验中感受到为什么测量固体折射率不合适。
4.大学物理实验培养我们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大学物理实验每次课的目的明确,其始终贯穿着实验原理理解,仪器的熟悉,如何解决问题,哪些影响因素要考虑到,在实验条件下的误差范围是可估测的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数据必须事实求是。合理的实验数据不仅体现在我们的实验对实验教师来讲是可预测的还在于我们最终计算的是否有合理的结果。比如我们做的一个常规实验:气体热导率的测量,使用外推截距法获得的数据稍有差别将对最终的热导率的求解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外推法的实验数据来自我们的实验,合理的记录数据这时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曾有许多同学想自己篡改数据蒙混过关,但最终有着“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感受。比如也是在气体热导率的实验中不小心错过记录真空时电压和电流数据了,由于不想重新来一遍实验,就自己造数字,结果回去后发现这个造数字工作量也很大,不合理的数据一不小心就坏了整个所有数据。还有密立根油滴仪测油滴电荷的实验中,选择合适的油滴非常重要,在实验中这个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有同学急于结束实验任意选择了油滴,结果数据根本没法处理,因为误差过大。还有在牛顿环实验中显微镜朝一个方向移动,中间如果错过一组数据考虑到回程差的问题就得重新来一遍实验,很多同学试着想回转补回而不是重新实验结果可想而知。实验中老师言传身教的严谨的科学作风,我们在这个课上切身感受到。在实验中大到规范的实验过程,小到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位数,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我们从中也体会到只有遵从这个原则才能做好实验。两学期的实验课程下来我们从实验表面的有趣被吸引到内心里认识到做物理实验就得认真规范的实验操作,科学的记录数据和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5.大学物理实验加深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我们都可能有着同样的感受:物理是有趣的但是也是很难的。这样的感受原因不仅在于其离不开计算,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抽象难以理解。物理实验是物理理论的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实验。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验证或者重复着前人的实验中不仅仅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科学和严谨,更在实验中具体体会到各种物理知识。抽象的物理知识在实验中被具体化了,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比如油滴电荷的量子性以及所带电量,我们通过实验有了具体体会。在牛顿环实验中减小或增大光程差牛顿环向内缩进或向外扩长,我们在实验中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至于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更好的理解清楚。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使用光速测定仪测液体的折射率,实验中我们更好的体会了光程和相位的联系。至于驻波的特点在声速的测量中我们有着明确的认识。每个实验有着实验原理,而这些原理具体在我们实验中所扮演的角色与那些数字有关,这是我们每个实验要明了的。比如杨氏模量是表征什么的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测量等等。实验中我们有了很具体的认识。
6.大学物理实验让我们体会到了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物理学历来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历史上每一次的物理理论的进步都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飞跃。比如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开创了人类的无线电时代以及由量子力学引起的微电子产业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空前的改变。人们在享受这些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能不能理解这些科技和物理学的关系?我们不能认为物理只是理论上的,它的存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每次的物理实验中验证着前人的实验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也是物理知识的应用。比如声速的测量采用了声波发射器和信号接收器将声信号电信号的相互转换;光速的测量采用了声光移频器获得具有较小频差的两束光达到目的。示波器是利用狭窄的高速电子束打到荧光屏上将电信号转换成直观的图像仪器。我们从实验中更加体会今天的理论是明天的产业应用的基础。物理学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并不是曾经的事情,而是一直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对我们社会的文明带来影响。
7.结束语
大学物理实验其科学的实验方法,锻炼了我们的实验技能,提高了我们观察分析及设计等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的耐心和规范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在这里的所列举的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可能不能都涵盖到,每点也是以我们的实验内容为例总结的,但无可否认这是一门带来不一样体验的课程。也许有许多同学在实验课时因为繁重的任务有所抱怨,但实验中的示范和监督让我们学会高标准的对待该课程。实验和报告争取做到规范中我们的收获应该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这门课为我们理工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物理是充满魅力的,实验是其基础。理论的学习让我们因其深奥感到有些无力,但实验的趣味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对物理有了重新的认识:科技是理论的应用,物理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物理不仅因为实验而精彩,更因其理论的应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生机无限。
参考文献:
[1]竺江峰,鲁晓东,夏雪琴.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盛正卯,叶高翔.物理学与人类文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第二课堂 ; 高等教育 ; 创新型人才 ;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55-01
可以说,在高等教育当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结合。特别是第二课堂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良好人格的养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入人心,在素质教育深入推广的今天,仍然很难将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彻底除掉,而直接导致很多的高等教育仍然是注重智育而轻德育,注重理论而轻实践,但由于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于是部分高校已经注意到第二课堂的必要性,将第二课堂作为一个单独的课堂来建设,使之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
1.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
虽然截止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但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二课堂仍然不及第一课堂那般成熟,缺乏较为稳定的运作机制和系统的管理化机制以及辅导机制,使得第二课堂如同一盘散沙,由于学生自身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的限制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另外第二课堂的各种资源短缺,无法形成系统的合理的资源配置系统,因此第二课堂的内容和运作形式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规划和统筹。而且学生教育观念的深入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教育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如何将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辅助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的就是高校的在职人员对第二课堂存在的偏见,记住第二课堂已经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要把第二课堂的建设提到学校建设的首要位置,像抓第一课堂教育一样去抓第二课堂的实践,并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去系统的管理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的教学规范起来,重视起来。
2.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据统计,现在普遍的大学生创新素质不高,无法达到企业要求。但是有部分的大学生具有这样的创新意识,但由于在大学校园内的实践活动不够,因此也只是空有一番理论,却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来。大学生属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很多人都具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却缺乏实践技能;有的大学生实践技能允许,却做起事来缩手缩脚,思维局限。
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只是被动接受。而且在高等教育当中,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没有给学生有进行思维创新的机会,只是一味的去灌输理论思想。虽说高等教育正在改革,但也只是“正在”改革,还没有完全改革过来,只是处于改革的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无疑是尴尬的,所以很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下,仍然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3.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1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据调查显示,本科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上与研究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也要求我国的本科院校要加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学习引导,在课堂设置和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教育,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变化和学习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时刻以学生的学习为准,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引进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知识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3.2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推崇第二课堂并不是说忽视第一课堂,第一课堂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相反的,我们更要利用第一课堂上的宝贵经验,为第二课堂的建设铺路,实际上第二课堂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教学,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以第一课堂为主体,加强第二课堂的管理和教学,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因此二者之间是不存在冲突的。
加大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第二课堂的主要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让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的环境中走出来,向自主探索型学习转变,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补充,在维持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注重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素质是一个非常含糊的存在,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换句话说,素质是教不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内在气质。而第二课堂就是为学生的素质养成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环境,教育绝非仅仅是课堂教学,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本是不可能的。通过在第二课堂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给学生们一个思想的熏陶过程,在不知不觉当中,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改变。高校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规定课程外的教育活动,第二课堂将教学搬到教室外,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下而进行的熏陶和感染过程,无疑,这样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能力。
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今天,推陈出新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因此,第二课堂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出现,是必然的。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人格养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第二课堂的存在和运作状态依然是良莠不齐,需要更多的教职人员加入建设第二课堂的队伍中去,成为实践教育的有力保障。另外,保证第二课堂正常运转的同时,也要加大课程的推陈出新,通过多种多样的课程设置,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提高,为中国的社会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英,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教书育人,2008.1
一、对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情况调查
这几年,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蓬勃发展,现在生物类专业就业前景良好,用人单位要求也较高,对于生物类专业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高校每年的就业人数都在急剧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如何使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我们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深入了解毕业生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探求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有效地实现学校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我院对2016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实地走访与调查。调查中,学生对问题“哪些教学环节对自己工作影响较大?”的回答,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占72.91%;选择“实验实习”占54.16%;选择“专业知识”占50%。这说明具有研究性、实训类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现实起点。学生还建议在校期间应大力加强人文社科综合知识、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训练。用人单位则对毕业生的忠诚度、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非常看重。其中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科研活动会得到直接的全面提高,其他方面也可以得到提升。用人单位在聘用毕业生时首先会考虑“个人发展潜力”的占29%;选择“个人能力”的占28.57%;选择“专业知识”的占25%。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潜在的职业能力比专业知识更为看重。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提高的方面依次为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等,可见提高科研能力是摆在第一位的。这实际上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亟待解决的目标问题。
二、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对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与技能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基础,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是专业学习的前提。学生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有时会觉得枯燥。加之受前几年社会上对生物类专业的片面认识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黯淡,专业思想不稳定,少数学生甚至缺乏学习兴趣。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或者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将有利于他们专业思想的稳定。科研要求学生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实验操作的能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从专业知识方面来看,能促进学生对某一专业知识有着更广度深度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发展最新前沿的了解,还能提高生物科学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通过参与科研了解社会对专业技术的强烈需求将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的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会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才培养都很有利。实践证明,有不少学生在大二时跟随专业老师进入实验室做科研项目,与将来的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兴趣很浓、劲头十足。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用人单位不仅对专业技能有要求,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用人单位选聘员工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也在迅速更新,学生入职后,要不断学习的业务知识、专业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用人单位也要举行各种职业的岗前培训,这些都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都会有新的变化,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很快。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科研过程中的问题自主能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问题本质,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因为科研以问题为导向能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在以后职业生涯中也能快速地获得新知识。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全面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
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能有效地训练其敬业精神。在职业素养中,敬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敬业就是要求职业者敬畏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敬畏是一种严肃敬重的人生态度,是要求职业者对自身从事职业“敬而畏之”“敬而爱之”。敬业的本质核心就是一种支撑人们进行职业行为的内在精神动力。敬业作为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忠诚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奉献精神等,集中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行动上,勤奋工作,尽职尽责,绝不。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表现为做事不负责任、不认真、频繁跳槽。调查发现,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忠诚度。因为大学生频繁跳槽会使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运作,不断进行招人、培训,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浪费企业人资部门巨大的时间与精力。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负责、攻坚克难的精神
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科研要求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同时还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在科研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失败的情况,要敢于面对。特别是面对一个数据做不出来的时候,要克服焦虑、沮丧的心情,树立攻坚克难的精神。有的科研是比较枯燥的,实验过程非常繁复,对操作要求很高,做实验的时间周期很长,有的科研项目很辛苦,一天几乎待在实验室里。因此,学生要具备吃苦精神。科研项目有时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得好的,往往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因此忠诚于团队、忠诚于项目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忠诚之心,这也是今后工作必备的职业素养。综上所述,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其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的。它能培养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专业动手能力、人际交流能力、抗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首先,从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批来看,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将一个科研项目的相关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所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表达清楚,这是大学生必备的写作技能。其次,生物类专业学生进行科研项目,要进行实验操作,有的项目需要使用精密的设备,它的使用操作有严格的规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提高很大。我国正处在制造业发达的阶段,社会上需要大量的有一定技能的人员,经过科研实践的学生较容易获得就业的机会。最后,在科研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要有抗挫折的心理能力。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要求毕业生不能有“玻璃心态”,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愈强,就能愈适应用人单位的选人要求。据了解,有的企业在新员工入职时,要进行压力模拟训练,其目的就是增强新员工的心理抗压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科研,能够满足生物相关的岗位需要,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生物类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研发岗位的一般很少,因为研发岗位对专业、学历的要求很高。如果大学生在校间多从事科研活动,积累较为丰富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专业实力,有可能从事研发相关的工作或者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如果从事市场销售的工作将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从事科研是其长项,将来就业也是有一定优势的。根据历届生物科学类毕业生情况统计,毕业去向主要有:一是读研进行深造;二是从事生物、医药、食品或与之相关的行业,如生物技术类企业、生物医药行业、健康行业等。从事生物产品的生产销售、医药销售、产品质量管理、学术推广等工作,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要求。这表明无论是学生将来选择考研或就业,科研活动对学生的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鼓励大学生开展科研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