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鲜花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病保险;运作;分析;对策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保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公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意味着大病保险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得到肯定,那么,大病保险市场化运作模式具有哪些利弊,又需要怎样的运行发展策略呢?
一、大病保险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可进一步放大保障效用,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
大病保险本质上是“二次保险”,就是针对参保人大病负担重的情况,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在原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增加大病保险报销的额度,减轻城乡居民的大病负担。
大病保险基本运行模式,是用一部分的医保基金为所有参保人提供大病保险服务,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通过政府招标选定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符合基本准入条件的商业保险机构自愿参加投标,中标后以保险合同形式承办大病保险,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在基本的操作模式之外,并无国家统一的支付标准,具体操作以统筹地区为单位自行权衡,这使得大病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将继续依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所考验的更多是地方政府的决策智慧。
二、市场化运作模式利弊分析
(一)市场化运作模式的优势
大病保险采取商业保险机构承办运作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点,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商业保险机构对比政府医保机构,在医保管理的专业性、积极性、长效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
1.在专业性方面,商业保险机构在风险测算、保险精算、理赔网点和管理人员的操作经验上都普遍优于大多数政府医保经办机构;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医保还可以节省相应管理费用,增加机构管理效率。
2.在积极性方面,商业保险机构拥有强烈的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疗费用的欲望,经营过程中节约的每一分钱都将作为公司盈利,直接与经办人员收人挂钩,而政府医保经办人员属于政府工作人员,医保的结余多寡、运营成本的高低与其自身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缺乏相应的降费动力,医保商办模式更能加强对于过度医疗、骗保等行为的制约,从而确保医保资金运行的高效。在德国,高效的大病保险机制一年可帮助政府节省近16亿欧元的医疗开支,商业保险机构对于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作用重大”。
3.在长效性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由商业保险公司向社保部门销售大额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来建立长效机制,凭借信息系统建设、风险控制、服务创新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商业保险经办机构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不仅能从根本上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规范医疗行为,管控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真正能保障民众的利益。大病保险的全面实施,势必将带动其他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的快速发展,其引擎作用将日益显现。
(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存在问题
大病保险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商业保险公司必须兼顾公益事业和服务产业的利益,既不能偏倚,又不能缺失,大病保险从社会属性来看,属于公益事业,可称之为“益”;商业保险属于服务产业,从商业角度看,可称之为“利”,而医保的利又是涉及民生的大利。大病保险要持续健康运行,需要“益”和“利”兼顾,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在医疗保障建设还不够完善的现阶段,必然会存在不少的问题。
1.据报载,大病保险涉及全国10.5亿城乡居民,按照相关部门进行的一亿样本数据测算来看,要达到政策要求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的保障目标,2011年人均需要筹资45元,对保险行业而言,相当于每年会新增400多亿元的保险业务市场,而且这个数字还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年增加。对保险公司来说,一旦保险公司获得承办权,无疑是重大利好。为争取大病保险这块“大蛋糕”,商业保险机构间可能会产生竞争过度,进行恶性竞争,从而放弃应有的风险管控,最终因经营效益差而影响大病保险的运行持续性。
2.各地商业保险机构和医疗管理机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会影响大病保险运行成效,影响公众对于大病保险的信任度及参与积极性。
3.虽然商业保险效率较高,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没有行政手段的强制性,也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监督医院,由保险公司去厘定哪些用药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再决定是否报销,这是不现实的。因此隐藏的商业道德风险也不可忽视,即有可能诱发一些不合理的就医和过度医疗。
4.商业保险公司由于其商业性质,有可能在经营过程中,过分考虑自身的利益,不按政府的规定生产销售,出现合理赔款惜赔,经营不好就甩给别的保险公司经营等问题。
三、大病保险运行发展对策
大病保险是项民生工程,以力争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为目标,目的是减轻人民群众大病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不再额外增加群众个人缴费负担。因此做好大病保险是商业保险机构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大病保险采取委托商办的经营模式,能兼顾公平和效率。但是,商业保险机构是趋利的,是以利益最大化开展各项活动,政府应主导规划大病保险的生产和销售,监督商业保险机构行为,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良政的实施,积极有序发展大病保险。
1.要坚持运转的政府主导。大病保险属于社保范畴,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配套的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开展大病保险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应在考虑当地人口分布、医疗价格上涨、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后,统筹制定筹资方式、筹资标准、报销范围、补偿比例、服务标准、产品价格以及就医、结算管理等基本政策要求。同时要加强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深化医疗改革等配套措施,科学有效地创建利益联结机制,把“利”和“益”两者统一起来,形成全面、和谐、统一的市场运作模式。
2.要保证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方面要防止保险机构利用大病保险的公益性,以获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会导致保险机构短期行为,降低保障标准;另一方面要防止把大病保险只作为公益事业来对待,缺少对保险客观规律的研究,导致保险机构投入的热情不高,影响了大病保险市场化的可持续投入与可持续发展,对做大、做强大病保险不利。大病保险的经营要体现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经营好不好,与大病保险的定价是否科学有很大的关系,这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定价要突出“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则。政府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营大病保险,若定价过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亏损,他们将失去经营持续性的基础,也打击商业保险机构的积极性。若定价过高,利润过大,老百姓的福利将会减少,商业保险机构也失去改进服务、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大病保险定价的主动权在政府,政府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根据被保险人的分布状况、当地社会平均收入、当地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自费负担医疗支出水平等情况,在合理确定产品价值的基础上,使市场价格在价值上下合理波动。既要让商业保险机构在补偿经营成本后,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外,又要让民众能得到大病保障,降低大病患者负担,实现互助共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以合同约定盈利和亏损区间的经营模式,统筹兼顾业务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例如可设定一个区间,亏损不超过5%,超过部分由政府兜底,盈利不超过5%,超过部分返还统筹基金,由政府进行调节,商业保险机构的收益与赔付率挂钩。这样的机制安排既能调动保险公司主动控制风险与成本的积极性,又能够保证医保基金的利用效率。二是建立动态风险调节机制,根据实际经营结果、医保政策调整和医疗费用变化情况,通过调整下一保险期间保险责任、保险费率等方式,对保险期间的超额结余和政策性亏损等盈亏情况进行风险调节,确保大病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
3.要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的规范和约束。政府需采取一些激励惩罚措施,对大病保险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做出明确规定,对经营不好、信用不佳的保险公司要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使大病保险市场竞争适度,良性发展。同时政府监管部门要健全招标机制,规范招标程序,依法进行招标,对保险公司的投标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严禁投标人不正当竞争,以维护市场健康。
4.要有效管控医疗风险。大病保险业务经营要防范医疗风险,主要是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和医疗供给方的诱导需求,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医疗风险管控,首先要建立联合办公机制,即建立政府医疗及医保主管部门、商业保险机构联合办公机制。政府利用其有利地位,对医疗机构开展监督检查。保险机构在政府主导下,将政府的行政方式和保险机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相结合,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机制,充分调动社保机构风险控制积极性,利用社保平台进行风险控制。其次要建立全流程、全方位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开展医院巡查及医疗行为监控工作。保险公司应在医保主管部门的授权下,选派专职医保审核医生,针对医疗保险费用产生的过程进行全方面审查、稽核,依据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等标准或规定,通过医疗巡查、驻点驻院、抽查病历等方式,做好对医疗行为的监督管理,及时将发现的冒名就医、挂床住院、过度医疗等违规问题通报投保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并提出相关处理建议。保险公司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不能只体现在支出发生后的事后减免,还要加强医疗费用支出的事中控制乃至事前预防。最后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控制看病成本,特别是控制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医院药品价格的上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加强对医院监督检查的基础上,推行以总额预付制为基础,实行预付制与后付制有机组合制度,利用利益激励机制调动医院降低医疗成本的积极性,减少医疗供给方的诱导需求,解决居高不下的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问题。
5.要加强大病保险服务能力建设。商业保险机构要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建立大病保险专业队伍,充分发挥在精算定价、服务网络方面的专业优势,根据被保险人分布情况,设立服务网点,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医疗救助的衔接,努力提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要建立有医学背景的健康管理队伍,不断丰富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帮助参保人群提升健康水平,帮助其预防疾病、少得病,减少医保基金支出。
6.要提供大病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首先,应建立大病保险管理信息平台。大病保险是公共产品,一方面和基本医疗保险相连接,另一方面和商业保险机构相连接,政府应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及时纠正信息偏差,加强实时监控,有利于大病保险精细化经营管理。其次,对商业保险机构经营大病保险给予减免保险监管费、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有利于减低经营成本,直接将政策优惠反馈给更多的受益民众,提高大病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297-02
一、引言
(一)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应该说,现场管理的优化,既能促进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施工项目的综合绩效,进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对内狠抓现场管理,对外大力开拓建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场管理,过去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式,但如何突破这套模式,不断进行现场管理的优化,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优化现场管理的关键环节
施工现场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施工现场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优化施工现场管理就是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过程(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等)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笔者认为,优化现场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建筑行业具有生产活动与交易活动一体化的特点。施工现场管理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管理周期包括工程投标、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准备、施工、交工验收、保修等。施工管理过程既有交易活动,又有成品生产过程,具有生产活动、交易活动很难区分的特殊性。
(二)充分认识现场管理的内容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由于建筑施工各阶段管理内容差异很大,因此要求管理者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的效率和效益。
(三)充分认识施工现场管理具有的复杂性。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和复杂性(露天工作、工期长、需要资源多,且施工活动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关系、技术关系、法律关系、行政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必须通过强化组织协调工作才能保证施工活动顺利进行。
三、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
(二)以调度机构为基础,优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系统。要结合工程规模、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权限和利益;要以调度机构为基础,配备称职的调度人员,努力使调度工作科学化、信息化,建立起动态的控制体系。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直接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组织的核心,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要重点抓好班组建设。
(三)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任何时候市场都只会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是通过技术经济指标体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去了,也就意味着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上去了。因此优化现场管理必须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而取得技术经济指标的突破也必须通过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经营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为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将大幅度下滑,企业的生命力也将随之枯竭。
四、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全面成本管理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首先要抓好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是指对每个施工现场的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的控制管理。
1、全过程控制管理。施工项目从合同签订起直至工程完工、验收交付为止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成本控制、管理的理念,时时处处精打细算,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并力争节支挖潜增效。
2、全员控制管理。全员成本控制管理是指参与工程建设的每个员工都要关心工程成本的节超情况,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节支挖潜增效的活动中来,要对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实行人人肩上扛目标的成本责任制。
3、全方位控制管理。全方位成本控制管理是指涉及成本发生的各部门、单位、班组都有成本控制责任,实行工序、工种过程控制,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即:(1)材料费的控制;(2)人工费的控制;(3)机械费的控制;(4)管理费的控制;(5)措施费的控制;(6)分包劳务的控制。
(二)现场管理的科学化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运用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实际中去。如预算、决策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价值工程,看板技术等。对质量、成本、安全等管理目标的控制、改进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比法。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分析影响管理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即实际与预计目标的对比分析。
2、因果分析图法。用树枝状的图形来寻找各种可能影响控制目标发生偏离的因素。
3、因素分析法。分析每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对现场管理目标的影响,从而找出影响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重点控制。
4、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做到操作方式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安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1、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现场管理的有效性主要含义有两层:(1)促进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一般为项目经理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取得经济上的有效性;(2)以最少的人力和财力,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上的有效性。
2、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三种办法:(1)行政方法。通过行政隶属关系,下达强制性指标并制定实施措施,定期检查问效;(2)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杠杆,对部门、单位和个人实行绩效与收人挂钩的办法进行管理;(3)法制手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或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照章办事,对违纪违规者严厉责罚,确保管理目标实现。
3、要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企业针对现场管理制订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控制程序,有效地协调各项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必须坚决服从这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结语: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涵括到质量管理、工期与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只侧重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二个方面优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谈了一些自己的浅显认识,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现场管理的优化是一个博大范畴,它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待各方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方能裨益于建筑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裨益于建筑企业绩效的增值,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晨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艳梅,王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金永辉.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三点论[J].建筑,2007,(6).
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人民币汇率并轨,并逐步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有被迫暂停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演化为刹住美元的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废弃了原先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政府陆续出台汇率改革配套措施,放宽外汇管制,促进外汇市场的良性发展。十年来,我国汇率市场的进程几经波折,但总体来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方向并无变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内外部环境的恶化,汇率改革一度中止近两年时间,人民币汇率重新与美元挂钩。直到2010年6月19日,我国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央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此次汇改使人民币汇率的定价逐渐转向市场化演进。此后央行在2012年和2014年先后两次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幅,近年来人民币交易中逐渐呈现波幅扩大的态势,从单边升值逐渐向双向波动演进。2015年8月11日央行调整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形成方法,以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分析
1.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
汇率市场化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日趋增大,对出口企业来说,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使得未来经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这种由于汇率波动给企业总体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称为经营风险。对于不同类型的出口企业,承受的汇率方面的经营风险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出口企业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对价格竞争依赖度越高,则相应汇率方面的经营风险越大。在过去10年间,人民币总体处于持续升值状态,且幅度很大,因此对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形成剧烈冲击,这部分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价格优势,而人民币升值使得产品外汇价格大幅提升,竞争力因而大幅削弱,出口自然受挫,企业经营日趋艰难。而未来人民币进入双向波动之后,对出口企业中长期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会更显著,因此在企业战略考虑中必须加入对于汇率问题的考量。
2.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
对出口企业来说,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每一笔出易的外汇价值。当人民币短期升值时,出口企业的出口结汇金额会因此而减少,相反,当人民币短期贬值时,出口企业的出口结汇金额会因此而增加。汇率的波动给出口企业的成本核算与交易管理带来挑战,要求出口企业更谨慎得处理交易,或是采取对冲的方法化解不确定性,并承担因此增加的潜在成本。
3.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会计风险
出口企业所拥有的各项外汇资产都会因为汇率波动而出现人民币计量的价值变动,并因此影响到财务报表的表现。资产的人民币帐面价值会因汇率波动产生增加或减少,汇兑损益会使企业盈利记录出现额外的波动。企业外汇资产占比越大,这种汇率波动的影响就越显著。对一般出口企业来说,通常还只是影响到外汇存款与应收帐款这类流动资产的帐面价值波动,而对不断增长的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会计风险则要显著得多。会计风险会对利用出口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决策的相关方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
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对策
1.建立与完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机制
从中长期来看,经营风险是汇率风险管理的重点,需要出口企业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从短期来看,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是汇率风险管理的重点,需要出口企业设计合理的外汇业务操作规程及相关的内控制度。首先,出口企业应提高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将汇率风险管理列为一项重要的管理事务,建立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优化资金结构以及资金管理流程,加强财务审核功能,建立汇率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等。其次,企业应该组建熟悉国际外汇市场和汇率风险管理的专业团队,负责汇率风险管理的各个操作环节,包括对汇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和监控等。通过专业团队深入理解外汇政策,研究汇率变动趋势,掌握使用金融避险工具的能力。
2.调整经营策略以规避经营风险
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经营策略的调整降低汇率波动引发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营销策略、财务管理策略的调整。营销策略方面,应将汇率问题纳入市场选择的考虑,在进入市场时就应对目标市场的汇率水平进行评估。企业的产品策略也应考虑汇率风险,通过调整产品策略来管理经营风险。企业的价格策略也应随汇率波动及时进行调整,将汇率风险问题带进与客户的合同谈判中。财务管理策略方面,随着我国企业外币投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企业可通过对投融资的货币多样化实现分散汇率风险的目的。通过多样化的货币组合,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匹配外币资产与负债,尽量减少风险头寸的暴露。出口企业应通过对经营策略的全面统筹安排,在战略上实现对汇率风险的规避。
3.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汇率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功能,出口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便利管理汇率风险。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远期结售汇、远期外汇交易及外汇掉期交易等。远期结售汇业务是与银行用合约的方式约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币种、金额、汇率及交割期,可以简便得锁定未来结售汇的价格,规避汇率的不确定性。远期外汇交易可以锁定未来两种外币兑换价格,利用套期保值交易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外汇掉期交易可以按约定的汇率将两种货币进行即期和远期的交换,出口企业因此可以灵活调整外汇头寸的期限。此外,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供企业选择,如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等套期保值工具都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面临的汇率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时,首先要求企业对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其次要求企业注重汇率风险管理团队的培养,熟悉外汇市场的专业团队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的关键。
4.充分借助银行的专业能力管理汇率风险
关键词:休闲广场;临安人民广场;绿化状况
Abstract: The recreation cities square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odern city square.The recreation city square are prepared to be esta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in recent years in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even small cities, in which some high-quality projects are designed and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the square is high,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squares is unsuccessful, especially a great deal of square afforestation problems. The paper chooses the People square of Lin’an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some instructions for the recreation city square afforestati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ecreation square; The People square of Lin’an;The afforestation state
中图分类号:U4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休闲类城市广场概念、功能、现状及发展前景
1.1休闲类城市广场的概念
休闲广场的概念中包含着两个中心词“休闲”和“广场”。休闲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由的、不附带债务条件的、其本身就是目的。 “广场”本原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们聚会的场所和城市中的开放空间。
1.2休闲类城市广场绿化的功能
广场绿化功能主有以下几方面:
1.2.1生态功能
绿化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噪声;保持水土;改善硬质地面的热状况。
1.2.2景观功能
城市广场绿化在设计师手中以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自然景象,融会在周围环境之中,这是任何市政工作设施所不能替代的。
1.2.3生理和心理功能
城市广场绿化能够缓解紧张情绪,提高环境舒适度。
1.2.4安全防护
城市广场绿化空间作为安全隔离带,具有抑制火灾蔓延的功能;作为疏散场地,能提供避难救援,抗震疏散之地。
2临安人民广场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2.1临安人民广场简介
临安人民广场位于城市西区,占地10公顷,东西长约280米,南北长约370米,绿地率达50%,是集休闲、娱乐、旅游、庆典、演出、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休闲广场。
2.2临安人民广场绿化特点分析
(1)植物种类较多
临安人民广场的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共有乔木38种,灌木42种,地被植物25种,水生植物1种,数量较大的绿化覆盖率,让游客身在何处都能有花可赏,有景可依。
(2)注重了四时花卉的搭配
在广场上种植有红梅,它在萧瑟的寒风中开放;在春天有红色的山茶花、白色的玉兰花和各色杜鹃竞相开放,配以吐绿的柳树,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夏天的栀子花、大花美人蕉让人感到火热的夏日气息;秋季盛开的、桂花更是惹得蝶恋蜂飞。
(3)注重植物色彩的搭配
临安人民广场的绿地是以常绿乔木雪松、香樟为背景,在其中搭配有白玉兰、杜英、无患子等,形成广场的多色彩屏障。灌木有金边黄杨、红花继木、龟甲冬青、茶梅、栀子花,形成了层次分明彩色植物色带,并配有万寿菊、凤尾兰、鸭趾草等地被植物,形成了丰富的立体、多彩的植物景观(见图2-1)。
2.3临安人民广场绿化存在问题
(1)植物的空间布置不合理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临安人民广场的绿化率虽然达到了50%以上,乔木比例也比较高,但乔木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使得夏季烈日下的广场显得分外酷热,很难找到阔叶大乔木的庇荫,广场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见图2-2)。
(2)乔、灌木的配置与广场空间结构不够合理
笔者认为整个广场的乔木分散在广场的空间,分散的乔木群落使得偌大一个广场私密性的空间却相当缺乏;散乱分布的大树也没起到为游客导向的作用。
3休闲类城市广场绿化探讨
根据临安人民广场绿化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觉得在休闲类城市广场的绿化模式建设中,应该:
3.1提高植物绿化量
一个广场中的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是体现一个广场绿化质量的标准,植物应该是广场的主要元素,休闲类城市广场应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提高可利用的绿化量,做到真正的有花可赏,有木可依,有地可憩的新型广场绿化模式。
3.2在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中体现人性化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本质上就是人性。广场绿化设计也是在构筑一定的空间环境、行为模式。这一切都需要广场绿化设计者在设计绿化的时候,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游客的实际需要出发,必要时可以以问卷的形式了解游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休闲类城市广场绿化景观。
3.3注重绿化景观的有机联系
广场是一个整体,广场内的绿化景观看似独立,但在大局上都应该保持统一完整。不仅绿地要与绿地有机的结合,绿地与广场内的建筑和设施也要相互利用合理搭配。
4小结
休闲类城市广场主要为市民提供游憩、娱乐的场所,其绿化模式要求具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广场的周边及与道路相邻处应运用乔、灌木或花坛来分隔空间、减少噪声和交通的干扰,植物造景宜采用疏朗通透的形式,丰富景观层次,使绿地能更好地装饰广场,体现“休闲”的特点。
此外笔者觉得拥有多种绿化模式的综合性休闲类广场要比单一模式的休闲类城市广场更具有生命力,因为综合性的休闲广场可以吸收每一种模式中的优点,并避开其缺点,建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的现代休闲类城市广场,那样就能有效的避开单一模式广场中存在的弊端,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 Rob Krier. Uranb Space[M]. Academy Editions, 1997.
[2] 刘敦祯. 中国古代建筑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3] 郑欣. 略论广场的绿地建设[J].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54-56.
[4] 严亮, 李和平. 城市绿色广场营造[J]. 工业建筑, 2004, 34(4):28-30.
[5] J.W.Forrester. Industrial Dynan ics [M]. Cambridge The Press, 1960:67.
[6] 王铁飞. 城市广场建设的几点建议[J]. 技术与市场,2006, (2):26-29.
[7] 薛立新. 城市广场应具有文化内涵[J]. 城市规划, 2003, (8):45.
[8] 车生泉, 郑丽蓉.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比较[J]. 园林, 2005, (4):33-34.
[9] M.C.Jachson SvstAn. Methodology for the Managenent Sciences[M]. Plenun Press, 1991:121.
[10]孙成仁. 重估后现代:城市设计与后现代哲学状态[J]. 规划师, 2002, (6):14-19.
关键词 乐天玛特 分析评价 SLP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1乐天玛特超市布局调查
1.1青岛市崂山区乐天玛特现状
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乐天玛特在布局方面还存在不合理之处,设置不够合理。
1.2 调研结果
(1)分区域布局及货架数。乐天玛特分为七个区域,分别为文化区、服装区、家居区、洗护区、食品区和促销区,这几个区分散在超市内部。超市另外设有入口、出口和收银台。
(2)对各区域的货架数分别进行清点,得到每个区域的货架数量。食品区有50个货架、蔬菜水果区有13个货架、文化用品区有9个货架、家居用品区有11个货架、服装区有10个货架。
(3)调查各区域的顾客流量。
(4)对出入口和促销区的顾客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时间分别为五一、周六、周二、下午三点半开始。
(5)对区域之间的顾客流数量向进行调查统计。调查方式为以10个人为一个单位(其中10个人中有老人、中年人和青年人,并且男女比例均等),调查各区之间的顾客流流动概率。
①食品区的顾客流向,在食品区购物的10个人中,分别有2个人是从家具区过去的、2个人是从文化区过去的、1个人是从洗护区过去的、2个人是从促销区过去的、另外4个人是从蔬菜水果区过去的。
②蔬菜水果区的顾客流向,5个人是从食品区过去的、2个人是从洗护区过去的、2个人是从促销区过去的、另外1人是从家居区过去的。
③文化用品区10人流向,有5个人来自食品区、2个人来自服装区、2个人来自促销区、还有4个人来自家居区。
④洗护用品区的10人流向,分别来自服装区1人、促销区3人、家居区1人和蔬菜水果区3人。
⑤家居区顾客流向,家居区正在购买东西的10名顾客,分别来自食品区、洗护区、促销区和蔬菜水果区,人数分别是4人、2人、2人和2。
⑥服装区的顾客流量,服装区正在购物的10名顾客,有2人来自洗护区,4人来自食品区,3人来自促销区,还有1人来自家居区。
⑦促销区的顾客流,促销区正在购物的10名顾客,有1人来自文化区,3人来自服装区,4人来自蔬菜水果区,还有2人来自家居区。
2超市存在的问题
从超市的平面图可以看出,超市各区分配比较混乱。食品区的货架数是最多的,那么按这个摆放,西南的食品区货架杂乱无章。但是食品区的顾客量并不是很大,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情况――食品多但是顾客少,最终销量并不理想。
3乐天玛特超市的布局优化
大型超市是采用自选的销售方式,因此,其布局应以满足顾客购物需求,方便顾客购物的原则进行规划。通过对崂山区乐天玛特超市的调研,得知其布局是成L型。根据SLP方法绘制出位置相关图。根据综合接近程度排序表做出总位置相关图,所得到的图如下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各区之间位置关联程度。可得到结论:洗护用品区应与家居用品区互换位置。
4布局改善
改进后的超市布局,将食品区放置在一块相对较大的区域内。洗护区和家居区调换位置,由上面分析,可以得到洗护区与蔬菜水果区和文化用品区的关系比较密切,家居区和服装区还有食品区的关系比较密切,综合考虑之后,将二者相互调换。改进后将食品区的面积适当扩大,家居区的面积适当缩小。
5结论和展望
现代设施布置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为超市布局合理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支持,实现了超市布局的设计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李强.长春市大型超市购物行为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6(5):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