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鲜花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市报面临的发展环境
经过治理整顿保留下来的县市报,不再作为当地党委的机关报,按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应该是“面向县(市、区)区域性综合报纸”,办报宗旨变更为主要在本区域发行、面向市场、自费订阅的报纸,在发行上不再享受党报待遇,在经济上与县(市、区)财政脱钩。同时,县市报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新闻采写、报业经营、事业建设都离不开地方党委的支持,必然要长期接受双重领导,担负着党报的任务。因此,大部分县市报目前既要按党报模式办报,又要按市场经济模式运营。
同时,县市报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态势,一方面要应对电视媒体和地方广告公司的竞争,应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挑战;同时,由于保留下来的县市报大多处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报纸纷纷抢滩开设地方版,新闻和广告资源被分割。如2006年排名全国百强县首位的昆山,近两年蜂拥出现了扬子晚报昆山版、苏州广播电视报昆山版、城市商报昆山版、名城早报昆山版等地方版;珠江商报所处的顺德,也是广州三大报业集团的覆盖目标,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等均开设顺德地方新闻版。
可以说,这两年县市报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在必须承担党报义务但又不能享受党报待遇,必须走向市场但又受到种种制约的情况下,一些县市报转变办报观念,注重新闻立报,强化经营创新,取得了丰硕业绩。如珠江商报2007年经营总收入达到6000万元,萧山日报2007年经营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①义乌商报2007年广告收入达到5270万元。②
提升新闻生产质量
1.立足本土优势,做好身边新闻
近年来,县市报以本土化为方向的改版、扩版效果明显。本土化和贴近性是县市报的最大优势所在。在报纸内容定位上,县市报的重点大都放在本地人本地事、外地人本地事、本地人外地事以及本地人关心的外地人外地事上。
顺德报改名为珠江商报后,服务范围扩展到佛山市乃至整个珠三角,但报社仍然坚持“立足顺德,辐射佛山及泛珠三角”的方针,提出“把顺德的新闻做得最充分,把佛山的经济新闻做得最好”的策略,加大地方新闻、原创新闻的分量。
义乌商报在2003年报业治理整顿时停办,其子报小商品世界报得以保留,2003年12月改版时,将头版变为商贸新闻,2版为义乌新闻,其他6版分别为商贸、经济生活、社会文化专刊等。这次改版引起部分读者不满,于是报社进行第二次改版,将报纸化为两叠各4个版,前4版以专业报定位,后4版以地方主流媒体定位,扩大义乌当地新闻的容量。2006年小商品世界报更名为义乌商报,进一步明确这张报纸姓“义乌”。
2.强化考核机制,提升新闻质量
缺少重点稿、突发稿、深度稿,这是当前县市报普遍面临的难题,而采编考核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发挥着指挥棒和方向标的作用。
近年来,萧山日报注重围绕质量抓采编,从以前解决稿量问题转向重视稿件质量,2005年开始,逐年增加“质”的考核。该报规定记者稿件质量设置底线,A、B、C三个等级有奖,以下等级要罚,要求记者不写一般稿,要写重量稿、深度稿、突发稿,一般稿让通讯员写,调动通讯员积极性。记者写一般稿不再计分考核,只考核记者大稿和重头稿。同时,萧山日报采取满负荷考核法,经过测算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量,根据工作量设定采编人员的考核标准,解决精确考核问题,让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强化报业经营创新
县市报加快经营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变革势在必行,义乌商报、萧山日报等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创新经营机制,筑好发展平台
随着县市报广告经营额的增大,广告承包经营体制带来的风险不断增大,广告经营不可能再让一人来承担高风险,广告经营要从量的扩张为主向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转变,必须创新体制。义乌商报从2004年开始实施团队集体目标经营方式,即由一人竞聘广告中心主任,再由主任组阁,业务人员分线承包,这种“有合有分”的体制和机制,集合了集体经营和承包机制两个优势,既有利于广告中心人员整体合力的发挥,减少了广告经营的风险,又强化了广告中心人员的个人积极性。
2.开拓版外资源,实施立体经营
一些县市报开始从传统的广告经营、印刷加工、报刊发行三大经营项目,扩展到报业资源经营、物流配送经营、品牌经营、知识产权经营等方面,谋求报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设立阅报与广告于一体的报刊亭、拓展会展业、设立文化礼品公司、开展报业品牌的授权生产等。
对县市报发展的思考
从县市报状况来看,长期的机关报作风一时仍难以根除,采编部门更加重视上级意见,考虑较多的是导向正确,极少关注新闻是否有“卖点”,是否会被市场接受,市场意识和读者意识不强。发行广告人员对如何办报也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将每天报纸上的精彩报道向读者或广告商推荐。因此,报纸采编环节和发行广告环节仍然存在着脱节的倾向。
目前,县市报的发行主要还是依靠公费订阅,能否扩大自费订阅和零售数量,对于县市报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县市报应该努力打破产销环节的隔膜,强化记者编辑的“卖点”意识,编辑不能只办报纸,还要盯着发行市场。
笔者以为,县市报应该更好地发挥采编考核这根指挥棒的作用,现有的对采编的考评体系基本上还是报社内部的评分机制,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是仍然是脱离市场的生产导向式主观评价,缺乏读者的评价;二是难于做到量化评价。因此,这种考评仍然是以主观评价为主。县市报有必要引入专业媒介调查公司进行版面监测,这不仅可以具体了解分众对每一个版面或者板块的具体需求,而且可以通过各项量化指标对报社的采编部门进行考核,从而达到量化的考核效果。
在经营方面,县市报应该加强创新,在以报纸运行为优势的平台上突破,变传统的“卖内容、卖广告”的双重售卖,为“卖内容、卖广告、卖活动、卖流通、卖展览……”的多重售卖。
注释:
①李家连:《坚持“三个为王”提升“落地”效应――萧山日报广告经营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报业》,2008年第4期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297-02
一、引言
(一)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应该说,现场管理的优化,既能促进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施工项目的综合绩效,进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对内狠抓现场管理,对外大力开拓建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场管理,过去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式,但如何突破这套模式,不断进行现场管理的优化,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优化现场管理的关键环节
施工现场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施工现场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优化施工现场管理就是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过程(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等)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笔者认为,优化现场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建筑行业具有生产活动与交易活动一体化的特点。施工现场管理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管理周期包括工程投标、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准备、施工、交工验收、保修等。施工管理过程既有交易活动,又有成品生产过程,具有生产活动、交易活动很难区分的特殊性。
(二)充分认识现场管理的内容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由于建筑施工各阶段管理内容差异很大,因此要求管理者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的效率和效益。
(三)充分认识施工现场管理具有的复杂性。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和复杂性(露天工作、工期长、需要资源多,且施工活动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关系、技术关系、法律关系、行政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必须通过强化组织协调工作才能保证施工活动顺利进行。
三、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
(二)以调度机构为基础,优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系统。要结合工程规模、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权限和利益;要以调度机构为基础,配备称职的调度人员,努力使调度工作科学化、信息化,建立起动态的控制体系。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直接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组织的核心,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要重点抓好班组建设。
(三)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任何时候市场都只会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是通过技术经济指标体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去了,也就意味着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上去了。因此优化现场管理必须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而取得技术经济指标的突破也必须通过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经营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为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将大幅度下滑,企业的生命力也将随之枯竭。
四、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全面成本管理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首先要抓好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是指对每个施工现场的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的控制管理。
1、全过程控制管理。施工项目从合同签订起直至工程完工、验收交付为止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成本控制、管理的理念,时时处处精打细算,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并力争节支挖潜增效。
2、全员控制管理。全员成本控制管理是指参与工程建设的每个员工都要关心工程成本的节超情况,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节支挖潜增效的活动中来,要对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实行人人肩上扛目标的成本责任制。
3、全方位控制管理。全方位成本控制管理是指涉及成本发生的各部门、单位、班组都有成本控制责任,实行工序、工种过程控制,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即:(1)材料费的控制;(2)人工费的控制;(3)机械费的控制;(4)管理费的控制;(5)措施费的控制;(6)分包劳务的控制。
(二)现场管理的科学化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运用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实际中去。如预算、决策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价值工程,看板技术等。对质量、成本、安全等管理目标的控制、改进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比法。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分析影响管理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即实际与预计目标的对比分析。
2、因果分析图法。用树枝状的图形来寻找各种可能影响控制目标发生偏离的因素。
3、因素分析法。分析每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对现场管理目标的影响,从而找出影响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重点控制。
4、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做到操作方式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安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1、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现场管理的有效性主要含义有两层:(1)促进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一般为项目经理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取得经济上的有效性;(2)以最少的人力和财力,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上的有效性。
2、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三种办法:(1)行政方法。通过行政隶属关系,下达强制性指标并制定实施措施,定期检查问效;(2)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杠杆,对部门、单位和个人实行绩效与收人挂钩的办法进行管理;(3)法制手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或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照章办事,对违纪违规者严厉责罚,确保管理目标实现。
3、要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企业针对现场管理制订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控制程序,有效地协调各项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必须坚决服从这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结语: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涵括到质量管理、工期与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只侧重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二个方面优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谈了一些自己的浅显认识,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现场管理的优化是一个博大范畴,它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待各方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方能裨益于建筑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裨益于建筑企业绩效的增值,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晨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艳梅,王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金永辉.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三点论[J].建筑,2007,(6).
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人民币汇率并轨,并逐步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有被迫暂停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演化为刹住美元的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废弃了原先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政府陆续出台汇率改革配套措施,放宽外汇管制,促进外汇市场的良性发展。十年来,我国汇率市场的进程几经波折,但总体来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方向并无变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内外部环境的恶化,汇率改革一度中止近两年时间,人民币汇率重新与美元挂钩。直到2010年6月19日,我国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央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此次汇改使人民币汇率的定价逐渐转向市场化演进。此后央行在2012年和2014年先后两次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幅,近年来人民币交易中逐渐呈现波幅扩大的态势,从单边升值逐渐向双向波动演进。2015年8月11日央行调整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形成方法,以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分析
1.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
汇率市场化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日趋增大,对出口企业来说,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使得未来经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这种由于汇率波动给企业总体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称为经营风险。对于不同类型的出口企业,承受的汇率方面的经营风险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出口企业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对价格竞争依赖度越高,则相应汇率方面的经营风险越大。在过去10年间,人民币总体处于持续升值状态,且幅度很大,因此对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形成剧烈冲击,这部分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价格优势,而人民币升值使得产品外汇价格大幅提升,竞争力因而大幅削弱,出口自然受挫,企业经营日趋艰难。而未来人民币进入双向波动之后,对出口企业中长期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会更显著,因此在企业战略考虑中必须加入对于汇率问题的考量。
2.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
对出口企业来说,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每一笔出易的外汇价值。当人民币短期升值时,出口企业的出口结汇金额会因此而减少,相反,当人民币短期贬值时,出口企业的出口结汇金额会因此而增加。汇率的波动给出口企业的成本核算与交易管理带来挑战,要求出口企业更谨慎得处理交易,或是采取对冲的方法化解不确定性,并承担因此增加的潜在成本。
3.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会计风险
出口企业所拥有的各项外汇资产都会因为汇率波动而出现人民币计量的价值变动,并因此影响到财务报表的表现。资产的人民币帐面价值会因汇率波动产生增加或减少,汇兑损益会使企业盈利记录出现额外的波动。企业外汇资产占比越大,这种汇率波动的影响就越显著。对一般出口企业来说,通常还只是影响到外汇存款与应收帐款这类流动资产的帐面价值波动,而对不断增长的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会计风险则要显著得多。会计风险会对利用出口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决策的相关方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
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对策
1.建立与完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机制
从中长期来看,经营风险是汇率风险管理的重点,需要出口企业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从短期来看,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是汇率风险管理的重点,需要出口企业设计合理的外汇业务操作规程及相关的内控制度。首先,出口企业应提高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将汇率风险管理列为一项重要的管理事务,建立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优化资金结构以及资金管理流程,加强财务审核功能,建立汇率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等。其次,企业应该组建熟悉国际外汇市场和汇率风险管理的专业团队,负责汇率风险管理的各个操作环节,包括对汇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和监控等。通过专业团队深入理解外汇政策,研究汇率变动趋势,掌握使用金融避险工具的能力。
2.调整经营策略以规避经营风险
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经营策略的调整降低汇率波动引发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营销策略、财务管理策略的调整。营销策略方面,应将汇率问题纳入市场选择的考虑,在进入市场时就应对目标市场的汇率水平进行评估。企业的产品策略也应考虑汇率风险,通过调整产品策略来管理经营风险。企业的价格策略也应随汇率波动及时进行调整,将汇率风险问题带进与客户的合同谈判中。财务管理策略方面,随着我国企业外币投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企业可通过对投融资的货币多样化实现分散汇率风险的目的。通过多样化的货币组合,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匹配外币资产与负债,尽量减少风险头寸的暴露。出口企业应通过对经营策略的全面统筹安排,在战略上实现对汇率风险的规避。
3.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汇率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功能,出口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便利管理汇率风险。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远期结售汇、远期外汇交易及外汇掉期交易等。远期结售汇业务是与银行用合约的方式约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币种、金额、汇率及交割期,可以简便得锁定未来结售汇的价格,规避汇率的不确定性。远期外汇交易可以锁定未来两种外币兑换价格,利用套期保值交易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外汇掉期交易可以按约定的汇率将两种货币进行即期和远期的交换,出口企业因此可以灵活调整外汇头寸的期限。此外,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供企业选择,如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等套期保值工具都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面临的汇率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时,首先要求企业对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其次要求企业注重汇率风险管理团队的培养,熟悉外汇市场的专业团队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的关键。
4.充分借助银行的专业能力管理汇率风险
摘要:随着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垄断经营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本文分析了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商业化运作试点的可行性和现状,认为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商业化运营可行但需要逐步、渐进的开放。
关键词: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运作模式
出口信用保险是指国家政府设立出口信用机构或授权并委托特定金融保险部门专门经营的一项特殊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运作模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经营阶段、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共同开办阶段、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独家经营阶段。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包括:垄断经营导致缺乏竞争机制、独家专营体制下的资本金不足、业务体现的政策性低。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经贸与投资合作的需要,需要改善出口信用保险的垄断模式,引入市场化。
一、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商业化运作试点可行性
1.1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化可行性分析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有企业的拖欠、拒收、破产、政治风险等。历史数据表明,短期出口信用风险依次是拖欠、破产、拒收等商业风险,而政治风险为0%,与国内信用保险的风险一致,而国内信用保险属于完全的商业性业务,所以可以认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也属于商业性业务,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市场化。其次,出口贸易并非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特定的政策目标,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由于保险期限较短,承包的多是一般性的货物出口,因此,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并不强,即使开放市场,也不会影响国家政策的实现。
1.2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盈利状况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正常年度具有盈利性。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从2002年成立起,第三年开始盈利,且只有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净利润为负,其他年度都是正的净利润,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有80%左右的业务都是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说明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盈利性很大。
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运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试点现状
2.1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情况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全年共实现承保金额3274.4亿美元,同比增长11.5%;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全年实现承保金额3093亿美元,同比增长13%。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普遍形成。单纯依靠国家财政预算作为出口信用保险基金的金融供给,满足不了庞大的风险控制基金的资本需求。而国有化的经营模式下的市场效率低下,又必然导致金融服务成本高,保险产品单一等问题。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首家获批经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顺势推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围绕扩大短期出口信用险覆盖面和服务外向型中小企业两个重点开发相关产品,是很好的机遇。
2.2商业化运营存在的不足
从资本结构上看,尽管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私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业务的经营效率,但在出现金融危机状况下,国有资本的优势便凸显无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比较成熟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例如欧美发达国家,都通过增加资本金或国家限额、提高本国信用保险机构承保比例、增加对流动资金的担保和鼓励信用保险机构填补私人市场的空缺等措施,加大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必须考虑在遭遇系统性金融危机时如何应对的问题。
三、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商业化运营的政策建议
3.1有节奏的控制市场开放的步骤
我国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的进程应该是分步骤进行,逐步放开的。由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相对于其他财产保险对于国家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其本身的风险具有特殊性,为了保证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在市场化后能健康、持续经营,需要政府从宏观上控制市场开放的步骤。
3.2提高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自身服务质量
一是积极推进产品创新,细化产品定价。我国出口产品的绝大多数还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并且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事实,为了更好地推广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考虑通过区分结算方式等手段,进一步细化费率。此外,在推广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时,也应当更多地构建新型投保平台,更加方便客户的需求。
二是开展业务经验交流,强化客户经理综合能力。与国际上其他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进行适当交流,学习别人的先进的营销手段。主动接近市场一线,强化客户经理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营销技术能力,能够针对公司产品特点制定目标客户,不同的目标客户实行差别化的展业方式。还可以通过历史承保情况获得经验教训,对展业、承保以及理赔各方面进行总结梳理,开展展业培训,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等专业人员对承保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能力。
三是积极服务客户,提高运作效率。要积极主动地向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出口企业推广。虽然中小企业经营方式灵活,产品多、地区广,但是他们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大企业更弱,更需要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并且中小企业是大量的潜在客户来源。对于同一买家,在一定时期内设定承保额上限的同时,应当更为灵活地处理额度不足时,出口企业追加额度的申请。要根据国家政策导向,进一步突出重点支持方向,优化业务结构,不断扩大客户规模,巩固和深化重点客户关系,全面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强化内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的联系沟通,增强信息敏感性,密切关注形势及环境变化,加强风险预警和风险预判,防患于未然。要整合好风险管理、承保批限、理赔追偿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好专业优势,密切协作,形成多重防护,加强风险防范。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执行好差异化承保政策,对于已经发生的报损、赔付,积极进行止损、减损,切实加大追偿力度,维护好公司及出资人的利益。(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付冬奇.关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运作模式改进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罗淑芬.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3月.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建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管理科学,施工企业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维和办法,还要制定属于自身企业的施工管理标准,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地管理,不仅为企业节省资金,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为广大人民服务。
1、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建筑行业的施工企业来说,在施工管理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使之能够规范化、标准化的进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能够体现出建筑工程项目各个部门的协同性以及高水平的施工工作。建筑工程是一项具有现代化管理思想的企业,因此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安全状况。要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声誉,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对效益和利润的期望,就要对土建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要针对建筑企业的施工特点、项目特征,建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机制,加强建筑企业基础性工作,提升建筑行业占有率。这样,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才能够从容面对,抢占建筑市场。
2、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土建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太注重工程的成本和工期往往忽视了安全问题。施工现场关于安全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并且安全责任也不够明确,这就造成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的存在,很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质量问题是土建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中,施工人员将设计图纸进行随意更改、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劣质建筑材料、对物质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等现象都会影响建筑的质量,给建筑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3土建工程施工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整个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会采用多种天然和合成的材料,其中有些成分会对产生对环境的污染,比如:施工过程会产生垃圾、烟尘等。有些还会产生噪音,对周围的居民造成生活的困扰。另外,对材料的保存和处理时非常重要的,若保存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科学策略
3.1加强土建工程施工人员的进场教育
对于项目新进入的员工应该进行技术培训和三级安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场地。企业对新员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
3.2加强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物料及的管理工作
在整个项目费用支出中,物料费所占比重比较大。因此,要对其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实现现场生产秩序的文明,同时降低工程造价。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详细了解物料市场的行情,深入调查。清楚地了解施工质量和技术上的标准和法规,争取以较少的投入,购得物美价廉的材料;其次,对物料的领用制度要不断完善,做好材料预报和采购规划。再次,对于物料的相关材料人员,要严格要求,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争取用较少的物料投入,获取最高的收益。节约能源,减低成本,提高利润。
3.3重视土建工程施工安全工作
要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及安全技能训练。对于新来的员工,要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安全三级教育;保证现场操作人员具备安全技能,不断完善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技术,减少操作失误;安全意识教育,要从思想层面教育员工,使其形成安全意识;另外,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落实监督安全体制,对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整改;落实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技术人员明确其责任和权限,对于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要以施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
3.4做好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很大一部分内容还是应该放在质量管理上,毕竟很多人都是把质量当作一个工程的最为主要的生命线的,只有质量做好了才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的成功。具体说来,确保土建工程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具体的施工人员身上入手,确保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思想水平达标,不能够因为施工人员本身的素质问题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在人员的选择上下功夫,此外,对于施工材料的质量也应该加强管理,对于施工现场中使用的材料质量必须加强监控,做好材料质量确认工作,最后,在工程的最终验收上也应该下功夫,把好最后一步质量关。
3.5加强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
要将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对于钢筋、钢丝及木板等归为一类,进行二次回收利用;对于不能利用的建筑垃圾,要定期进行清理,对于可焚烧的就进行焚烧处理,并将燃烧后剩下的残渣进行合理处理,对于施工现场的泥土、砂石等建筑垃圾可以运至指定地点进行掩埋;对于废水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再进行排放;尽量减少晚间作业,以免机器噪音影响居民休息。
3.6做好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具体的施工项目工序管理是我们现场管理难点,当然也理应成为做好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尤其是针对繁杂的施工工序,具体的施工管理人员不能够马马虎虎的进行形式上的检测,应该针对每一项技术施工进行具体的质量检测,确保每一个工序都是合理的,也都不会对于施工的质量早成损害,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交底工作,严格确保每一项手续都符合施工现场的规定,做好检查工作。
3.7建立健全的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机构
施工现场管理不仅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还涉及到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以及施工质量等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制定一套严密的体系来保证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措施,争取做到施工现场机构健全、分工明确、人员到位以及责任到人。明确各级管理者和操作者的责任,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渠道。
3.8提高土建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培训。人事招聘的时候,要遵循求精不求多的原则,并加以培训,提升现场管理人员的素养;对于新员工,要进行技术培训,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使全新的技术得到充分应用,有利于施工环节更好的进行;项目部要经常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升员工自身的职业素养,定期召开会议,了解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学习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能按照条例来开展工作;闲暇之余,组织员工学习知识文化,提高自身素质;要大力培养技术人才,确保单位品质优秀。
结束语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公众形象和经济效益。因此,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要想在众多土建施工企业中取得良好的竞争优势,相关企业必须优化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规范要求施工管理过程,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相对复杂,因此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工作技能,有效地保证工程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袁小东,单剑.探讨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J].江西建材,2014,08: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