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众筹;信用体系;网络安全
1 概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同样也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和金融结合生成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已经打破了传统金融经营模式的垄断地位,在经济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弥补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空白,极大的降低了资金融贷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小微客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同时其风险传播更具广泛性,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使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多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探索的主要问题。
2 互联网金融分析
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从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新型模式,其中典型的代表有P2P网贷、众筹、网上理财等,这些模式在金融领域担任着不同的功能,并对金融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①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最早发展的一种服务模式,是指具备实力和信用保障的第三方企业与各大银行签约,为买卖双方提供信用服务。第三方支付应用最广的领域是网购,如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首信的易支付等都是发展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支付商。②P2P网贷。P2P网贷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通过自由竞价、撮合成交的一种服务模式,其中资金借出人获取利益收益,风险自担;资金介入者到期偿还本金;网络信贷公司则从中收取一定的中介服务费。目前我国在这一服务领域较为成功的是阿里金融。③众筹。众筹是有创造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在众筹平台项目或创意吸引会员注意,通过团购或预购的方式购买产品或创意,从而获得创业资金,而资金支持者可获得相应形式的回报,如资金形式、实物形式、媒体形式、服务形式或股权形式等。④互联网理财。互联网理财是投资者利用互联网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以获取资金增值的行为,互联网理财最初产品为余额宝,此产品一经推广变引发越来越多的产品问世,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是令所有人为之震惊的。
2.2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有利于金融业的普及范围。传统金融业属于服务行业,拓宽资源主要针对线下业务,局限性较强;而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客户群不同,除传统物理网点及工作人员的业务范围外,还包括一大批足不出户办理业务的个人和中小型企业。其次,服务模式灵活。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不仅成本低,还具有工作效率高、业务办理几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种灵活机制的服务模式给了传统金融机构很大启示,促使其不断改进现有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最后,促进了金融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互联网金融电子化、虚拟化的产品和服务对金融业信用体系的要求较高,同时其产生的信息流、交易流和现金流也加快了我国居民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②消极影响。互联网金融为我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风险隐患。互联网金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参与者,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但参与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甚至会完全忽视风险的存在,当风险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会蔓延到整个金融业,危及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2.3 互联网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传统金融服务主要面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富人,而中小型企业级普通群众受益极少,尤其是偏远和落后地区,金融业务更是达到了空白,金融服务的不均衡性,扩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差价,使人们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群众可利用电脑、移动电话等上网设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即可完成网上购物、办理贷款甚至购买理财产品等一系列业务,为我国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完成金融业务的一种模式,其本质仍是金融,而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拓展了交易的边界,这是传统金融无法实现的。利用互联网金融,我们可以将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人群调动起来,增加金融参与者的数量和资金规模,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面对互联网金融极速的发展势头,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3.1 健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企业或个人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是对挖掘数据的分析,而信息由于透明度问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给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判断造成干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网络虚拟交易才更加可靠,资金安全性得到保障,最终获得高收益。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接入征信系统,完善信用制度,也可有效杜绝诈骗,跑路的风险。
3.2 网络环境安全性建设 互联网金融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从而完成资金交易。而网络安全问题至今仍是困扰网民及企业的一大难题,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同样面临着安全威胁。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迅速,但若能引进生物科技,则能更有效的提升网络安全问题。
3.3 法律监管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阶段较短,其法律监管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注册备案制度、行业自律、保守机制等,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进行必要的监管,同时还要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范围做出明确规范。
4 结语
互联网金融正在以不可逆转的势头迅猛发展,这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将不断改进,尽快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巨大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韬,陶斌智.创新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J].国际金融,2014,12:60-67.
[2]付艳丽.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2015,14:30.
[关键词] 县级财政 新型县域金融体系 县级财政金融联动 县域经济
近年来,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发展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则是其中之一。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缺少金融信贷支持是主要的因素并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隐藏在资金缺乏问题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却是县级财政发展的乏力和滞后。这种情况阻止了县级财政与金融的联动,影响了资金的积聚效应,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匮乏。因此,探讨县级财政和金融之间的联动机制,对于加强和改善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过程,挖掘、撬动县内外资金,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要求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缺少吸引金融信贷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作用
除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县及县级市外,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仍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低、效益差;县域工业规模和比重较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小,工业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管理粗放、信用差。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金融机构在信贷问题上表现出比较审慎的态度,致使一些工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龙头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贻误了发展时机。作为县级财政,应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实施财政扶持,增强企业信用水平,消除金融机构对县域金融服务所持“风险大、收益低”的成见,吸引信贷支持。
2.国家金融改革向纵深化发展,导致县域金融服务萎缩,需要运用财政手段进行扶持和强化
从1998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改革力度,纷纷撤并基层网点,导致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上收审贷权,资金集中向大中型企业和城市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金向县域经济投放。农业发展银行则功能单一,主要执行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对诸如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高风险投资项目支持甚少。农村信用社又面临规模小、效益差等问题,无法提供正常信贷服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全部上解,加剧了县域资金的紧张局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通过正式金融安排满足资金需求,只好求助于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式金融安排。同时,县域金融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固守传统的业务领域,不适应县域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实际。这就要求县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尤其是运用财政手段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为各种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网点、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创造条件,调动他们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3.大多数县级财政拮据,难以发挥财政的投融资功能,造成财政“缺位”,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目前,大多数县级财政收入过分地依赖于农业税收入和非税收入,造成财源结构单一。随着未来逐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农民减负政策的实施,县级财政的状况将不容乐观。另外,现行财政体制中由于分税改革引起的财权与事权不一致、上级政府层层挤压县级财政等一系列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县级财政的困难。如此差的财政状况导致事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级政府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县属重点工业项目等领域倾斜的资金寥寥无几,无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财政“缺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信贷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县级财政金融联动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
围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充分考虑县级财政和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现状,欲使财政金融两个手段相互促进、合力联动,应遵循以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发展为主,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为辅,实现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以少拨多、以小博大”的基本思路,切实有效地挖掘、撬动县内外资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而循环的起点须是财政先行,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优惠、专项资金配套等“输血”机制,激活县域金融体系的“造血”功能,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流,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级财政。着力点应选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财情,推动新型县域金融体系的构建
(1)配合当地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培植农村金融主力军。根据国家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确定的“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原则,切实加快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对进行县联社一级法人试点工作的地方,县级政府可酌情采用税收优惠和减免规费来减轻其经营成本,扩大资产规模,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抗风险能力。对信用社进行增资扩股或实行股份制银行试点的地方,县财政可拿出一部分资金与辖区内民营资本同时入股,壮大信用社实力,改善信用社资产质量。针对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的现状,可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妥善处理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在短时间内轻装上阵,承担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2)创造条件,吸引活力大、又适宜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点经营。采取适当财政扶持政策,帮助股份制商业银行减轻营业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在条件具备时,可组建县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种机构可由县级财政和国有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牵头,农村信用社、企业,以及个人等均可出资,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服务于县域工商企业,增强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3)制定相应财政扶持政策,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县域的分支机构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县级政府要帮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清理大量积淀的不良贷款,在制定涉及银行贷款企业的改革改制方案时,理顺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严禁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扶持的担保公司为企业债务提供信用担保,调动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4)多途径培植其他金融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选择符合条件的规模企业,成立财务公司,发挥自身融集资金的能力。发挥银行机构、行业协会等对行业内企业经营资信状况熟悉的优势,创立融资租赁公司,开辟企业融资新途径。在民间资本积累较快的地方,探讨民间金融的实现形式。另外,鼓励保险公司积极从事农业保险业务,证券期货公司提供期货、期权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县级财政在这些金融机构创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通过税收优惠、减免规费、财政资金入股资助等措施进行扶持,帮助这些机构尽快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借财生势,增强县域企业和居民金融借贷信用水平
县级财政应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做大量工作,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差、信用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建立财政资金专户或由财政资金牵头、企业自愿入股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中心和担保公司,着力改善中小企业金融信贷环境。对于农村产业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县财政可联合农业发展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发起设立农业产业化信用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专门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寻求金融信贷支持。探讨建立县级信用贷款再担保公司,为县域内乡镇村和行业信用贷款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促进县域信用贷款担保机构体系的健康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村“种、养、加”大户信用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县域金融生态建设,吸引县域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注意力,最终形成县域经济发展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3.依靠金融支持,着力解决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缺位”问题
依靠新型县域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充裕的资金流,县级财政可以及早调整支出结构,通过择机退出一些可由社会解决的公共支出领域,有效解决重点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的现状,实现县级财政向能源、交通、农业等非竞争性政府投资支出领域的倾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级财政金融联动的配套工作
可以看出,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将涉及到政府、金融业和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做大量工作,实施上下配合和社会整体推动。
1.在政府层面,应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县域财力建设,为实施财政金融联动创造前提条件
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首先要求财政具备一定实力。为此,县级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加快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撤并职能交叉、运行低效部门和层次,减少财政工资拨款人员;通过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城镇社区建设的运行模式,通过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和经营,减轻财政支出负担,努力实现财政赢余。同时,加大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特色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国家财政部门也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体系。应按照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充实县域财源。
2.在金融业层面,应调整和优化金融布局,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提高财政金融联动的效力
应针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金融需求变化,按照由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的原则,着眼于资金回流县域尤其是农村,进行一系列的农村金融供给结构调整。中央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应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县域金融产业,鼓励和引导各种成分、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力度,消除目前县域金融服务逐步弱化的现象,尤其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业务萎缩的问题,增加县域证券、租赁、信托、担保、农业保险等服务,形成有利于县域金融机构发展的有效机制。
3.在社会层面,应侧重县域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降低财政金融风险,促进财政金融联动的良性循环。由于财政为企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扶持,承受了担保贷款替代偿付、配套资金损失、收入减少等风险,同时,信贷金融机构也面临贷款对象的违约风险,这将使财政金融联动失去赖以持续的安全基础。因此,对县域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和征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和农民还贷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刚,孟宪江. 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N].经济日报,2004-03-30.
[2]王保安.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J].求是,2005,(16):39-40.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形势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速的直接提升。而对于县域经济而言,农村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活跃县域经济,解决农村经济中的资金问题,近些年农村金融的发展力度较大。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形势:
1.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农村经济中,要想促进农业发展,就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焦点在于资金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2.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数量明显增多,农村金融服务目标相对明确,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初步解决了农村融资难的问题。
3.县域经济中的农村金融服务职能大大加强。由于农村金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目标设定,服务职能拓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有效保证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受到金融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资金总量的限制,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1.农村金融总体资金量十分有限。虽然农村金融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受到县域经济的限制,在资金总量上尚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实际需要,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对农村经济形成有力的支撑,没有发挥出农村金融的积极作用。
2.农村金融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目前农村金融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县级经济的支持,而对于多数县域经济来讲,要想获得足够的农村金融资金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农村金融急需探索必要的融资手段,提高融资能力,实现金融服务和支撑的作用。
3.农村金融体制急需进行深化改革。由于目前农村金融面临着资金短缺、缺乏融资手段等问题,在整个农村金融体制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制度上解决现存的资金和融资手段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资金配套服务职能。
三、县域经济中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的重要地位和促进作用,我们应积极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发挥农村金融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盘活农村金融现有资产,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考虑到农村金融资金不足问题,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首先,我们要努力盘活农村金融现有资产,发挥现有资产优势。其次,我们要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为由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
2.开展小额贷款和抵押业务,拓展融资手段。针对农村金融缺乏融资手段的问题,我们应积极拓展融资手段,可以借鉴成熟银行的经验,广泛吸纳农民存款,并根据农民需要开展小额贷款和抵押业务,增加融资形式和手段。
3.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追求改革实效性。对于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所表现出的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根据农村金融发展形势,以服务农村经济为目标,拓展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辐射面,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四、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分析
尽管目前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农村金融在县域经济中的主要地位是无法忽视的,并且随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现有的资料分析可知,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大发展。
1.农村金融体系将逐步完善,将会给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农村金融体系的布局将逐步完善,布局将趋于合理,在未来的几年,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出来,农村金融的资金支持将更有力。
2.农村金融将成为农村经济中重要的服务产业。农村金融归根到底是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因此农村金融本质上属于服务产业。考虑到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将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服务产业。
3.农村金融将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未来农村金融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将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做出突出贡献。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县域经济中农村金融占有主要地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董彦岭,吴立振.对我国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7(01).
[2]李冰.转型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控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3]谢朝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目标框架选择[J].商业研究,2005(18).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综述
2007年美国次级债引起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肆虐,全球经济因此而陷入衰退。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有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有利?怎样建立一个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有利的金融体系?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历程和现状作一系统介绍和比较。
一、金融发展的内涵
格利和肖(Gurley and Shaw)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明确表达了金融发展的概念,认为金融发展主要指各类金融资产和各种金融机构的增多。戈德史密斯Goldsmith)的金融结构论把金融发展视为金融结构的变化。麦金农和肖(Mckinnon and Shaw)的金融深化论将金融发展看作是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完善过程。金融结构的优化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金融工具种类与规模的扩张。金融工具即金融商品的种类与规模的扩张反映了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以及金融对社会经济的更深层次的参与和影响。二是金融机构类别与构成的优化。金融机构类别的扩展与构成上的此消彼长,反映了金融领域影响社会经济的力量生长和金融服务日趋完善的程度。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金融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二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两种效率的提高又依赖于金融市场制度的变革和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在实际金融发展过程中是相互渗透的,金融结构的优化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健全,金融结构的扭曲总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完善。
二、国外研究历程
(一)货币经济发展理论
有关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可追溯到英国重商学派理论。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货币就是财富,因而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在重商主义解体时期,苏格兰经济学者约翰・罗(John Law)系统地论述了货币金融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约翰・罗认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贸易的发展,贸易的发展又有赖于货币放人增加,金属货币的增加将受到金属供应量的束缚,无法适应贸易扩大的需要。因此,罗主张由国家创办银行,发行纸币,以推进生产贸易的发展。
重商学派之后,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本身对经济发展没有实质性影响,但与货币联系的各种信用活动,特别是银行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充分肯定了银行券与信用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指出: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加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约翰・穆勒完全继承了斯密的信用媒介论,认为信用没有创造资本,但促进资本流转到更能在生产上有效利用资本的人手中。因此,虽然现有资本数量实际上没有增加,但使用的资本数量却由此增加,从而使社会总产量相应地增加。
(二)传统金融发展理论
1969年,雷蒙德・戈德史密斯(Coldsmith)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综合全面地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他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通过对近百年金融发展和当代35个国家货币制度状况的比较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这一结论。戈德史密斯指出,金融机构诱发增长的作用只能产生于储蓄和投资总量的增长或者投资的边际收益率的增长中的一个,它通过把储蓄更有效地分配在潜在的投资项目上而取得。戈德史密斯提出了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首次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系统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Shaw)和罗纳德・麦金农(Mckinnon)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进一步发展了金融发展理论。爱德华,肖(Shaw)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分析了金融深化的特征,认为推行金融深化战略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来自于金融深化的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作为金融深化的反面,他分析了“金融抑制”的特征及成因,指出金融抑制不利于经济增长。麦金农(Mckinnon)着重讨论了“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能过分长期依赖外国资本,必须而且可以通过金融自由化求得资金上的自给,而金融自由化必须与外贸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同步。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论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一般货币理论研究过程中忽略发展中国家货币特征的缺陷,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货币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新金融发展理论
以麦金农-肖(Mckimon and Shaw)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政策阻碍了储蓄动员和经济增长,因而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他们的理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实施,但结果并不如人意;很多国家在金融自由化之后爆发了金融危机。严峻的现实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理论进行反思。以金(Kjng)和莱文(R.Levme)等人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摒弃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框架,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方法来重新分析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也称为新金融发展理论)。他们在汲取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并突破了麦金农-肖框架,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中。内生金融理论认为,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金融交易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交易成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金融体系形成和发展。
金(K1ng)和莱文(Levine)在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King和Levine从金融功能的角度人手,研究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其是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研究在金融功能的计量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King和Levine设计了4个金融中介的指标。来反映金融中介所提供的服务:一是Depth出指标,等于M2/GDP,用于衡量金融中介的规模;二是Bmk指标用于衡量一国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央银行的规模,等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央银行国内资产);三是Pfivate指标,用于衡量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等于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国
内信贷总量一银行间贷款);四是Pfq指标,等于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GDP。另外,金和莱文提出了四个“经济增长”指标:①GYP-人均实际GDP增长率;②GK-物质资本积累率;③INV-国内总投资与GDP的比率;④EFF-经济效率增进,即物质资本的使用或配置效率。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在国内,关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实证层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谈儒勇(1999),采用1993~1998年有关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线形回归分析,检验结果证明,结果表明金融中介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韩廷春(2001)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金融深化理论与利率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不能单纯追求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的数量扩张,应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谭艳芝、彭文平(2003)将引起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量(储蓄、投资、资本积累)和质(投资效率、TVP)两类,采用1978-2001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投资和资本积累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对经济增长的质的因素影响显著为负或不显著,因而综合起来,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
国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大都在国家宏观层次上,单独考察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不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董晓林和王娟(2004)建立了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内生增长模型,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衡量了我国农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程度。她们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姚耀军(2004)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中国农村1978~2002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实证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农村经济增长并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
(三)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越来越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具体到地区层面,按区域进行的实证研究从而更具有针对性。周立、王子明(2002)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省区层面上,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2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刘仁武(2002)研究了海南金融发展状况,按照戈德史密斯(1969)的思路,构建了描述地区金融发展的指标和理论体系,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搭配问题。王景武(2005)的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东部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则相互抑制。张海波、吴陶(2005)在《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分析》一文中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各地区应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结论。陈福中和吴秋口(2008)以长三角为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金融相关率、证券及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金融效率化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与经济关系;金融体系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5.43.02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建设与发展,金融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金融体系与金融企业规模的不断完善与扩大,使中国金融行业的生产总值也在大幅度提升,金融行业的国际地位也不断的提高,但是在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产业及金融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发展倾向,这就给金融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危害,所以及时把握金融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处理好经济与金融行业的发展关系,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1 金融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
1.1 金融业是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
金融业是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核心指事物的中心,核心事物在整个事件的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占有主导地位,现代经济主要是指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时期,在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科技性以及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基本特征,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整体发展较为平衡的发展阶段。金融行业是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核心,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他的市场经济发展因素无法取代其核心地位[1],因而使其掌握着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支撑着中国现代经济的有序发展。
1.2 现代经济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其地位也有很大的差别。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向市场经济的转化,金融业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所以,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者之间的经济因素要保持相应的平衡,才不会引起经济危机,真正促进经济发展。
1.3 中国经济发展还未进入现代经济发展阶段
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这个过程需要长时期的探索与研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实施,其经济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经济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所以中国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不和谐因素进行正确的认识,不断地完善经济发展体系,真正促进自身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化与发展。
1.4 现阶段中国不应将金融行业的发展作为经济的发展核心
根据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其经济还未真正地进入现代经济发展阶段,所以为了将金融业的发展风险降到最低,中国还不应将其作为经济的发展核心。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体经济,虽然目前中国还不应将金融业作为其经济发展核心,但是金融业在经济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领域中,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以及促进经济稳步发展中都有一定的作用。
2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资本向金融行业大量渗透
近年来,由于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个行业的产业资本逐渐向金融行业渗透,导致中国部分产业资本在发展中出现逐利或者投机取巧的现象,导致企业经济与主业发展方向逐渐偏离,这样不仅不利于企业资本经济的融合,导致企业不能真正的做大做强,同时还会加大企业的资本风险,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2.2 政府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盲目性的认识
现阶段,中国已经有很多城市提出建立城市金融中心的想法以及设计规划,但是根据中国当前经济以及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显然政府在对金融城市的设计规划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认识。一方面政府在对金融城市建设过程中,金融业难免会与现有经济存在设施设备以及功能划分的重叠,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过度的重视金融行业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这就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2.3 炒作风潮日渐严重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中出现了大量非正常的过度炒作,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如对农产品的大肆炒作,严重扰乱了农产品经济的平衡发展,影响了市场价格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炒作风潮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表现,不管是普通的劳动者还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不重视对资本的积累以及投资,都想通过炒作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这样不但会逐渐影响中国经济实体的发展,还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3 正确处理中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3.1 对金融行业的经济地位进行严格的定位
金融行业本身属于虚拟经济行业,与实体经济行业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并不具备将金融行业置于核心地位的条件,但是它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3]。在“十二五”规划政策中,政府就对金融业的地位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其要求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并对中小型金融机构进行相应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科技以及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对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发展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融资、证券等服务功能。现阶段,中国不应过分强调金融业的产业作用,而应该重视金融业的制度作用,不断发挥其先导作用,不断实现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逐步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
3.2 不断推进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建设
现阶段,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不平衡性,东部等发达城市的金融建设远远领先于西部等落后地区的金融建设;另一方面,金融参与企业的市场地位有很大差别,大型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以及方式要比普通公众简单以及便利得多,因而这种不均衡的格局会逐渐阻碍国家经济发展。
所以,我国应该不断地促进金融业体系的多元化建设,不断地促进不同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形态的共同发展,这样,会大大提升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不断促进金融市场准入的便利性。同时政府还可以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不断出台激励政策以及优惠政策,促进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建设。
3.3 充分发挥金融业对国家战略措施的影响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金融业的发展是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对金融业方面的改革中,本国要重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不断扩大中国在国际中的经济以及金融的利益空间,加快金融业的改革,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4 结 论
金融行业作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功能核心,不断地影响着其经济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水平,因而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应该对金融业以及国家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认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完善,厘清经济发展中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仲深.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