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金融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23-04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的意见。随着供应链金融研究和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厘清。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
目前比较流行和具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第三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Group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是:供应链金融是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来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以上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定义仅仅描述了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过程,尚未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作完整、全面的实质界定,并且在脱离供应链整体、以孤立的业务概念来研究讨论供应链金融,这样往往就会造成供应链金融概念扩大化或缩小化。实际上,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论及供应链金融必须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形成产生开始。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冲动下的全球性业务外包,由此衍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到20世纪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该界定为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该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财务或融资创新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在理论上是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并由于这些解释而成为其发展创新的依据。
(一)供应链金融形成的理论解释
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形成“有网没链”的情况,供应链管理就是形成连接各个网络之间的管理链条,把各个网络通过相关的利益连接起来,然后对连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管理上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流通和资金资本的资源分配帕累托最优改进(Pareto Optimality)。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商务流的网络连接(linkage)而组成的网络结构。在供应链管理中,可以通过探求因果关系的管理问题,建立相应的因果关系管理模型来寻找管理环节上存在的薄弱管理问题,这种因果关系的建模可以建立在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求证找出影响管理环节的主要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
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依据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强化金融服务的作用,通过金融服务的创新,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最优管理效果,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供应链金融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环节中的资金约束的问题。
国内学者陈祥锋、朱道立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依据就是解决企业的资金约束问题,把包含资金约束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链称之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在资金约束供应链中,企业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可能无法实现其最优的运营决策,这将会影响到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及整体的效益。然而,如资金不足的企业能够获得融资服务,并实现其最优的运营决策,那么融资服务可能为资金不足供应链创造新的价值。经过他们的研究推导发现: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以银行为核心的所谓1+N或N+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不能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创造价值,而在以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结构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控制结构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模式中,融资服务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将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创造新的价值。第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控制优于以银行为核心或通过的控制。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就在此,即从供应链管理的链条上赋予更优的金融创新。因此供应链金融创新就是作为一种最优的资金约束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本身的改变或者创新。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
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创新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在创新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进行思考,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方案:
第一,业务创新的后劲不足。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这样业务创新明显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
第二,模式创新的动力不足。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第三,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第四,组织创新急待突破。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由于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据了解,在实践中,由于供应链资金管理的不善,已造成了国内几家大公司的经营困难,有的甚至破产重组。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第五,制度创新需要加强。组织形式的突破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从企业方来说,虽然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了诸如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联合推动业务的创新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限于我国目前金融制度和法律的规定,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的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设想
基于以上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已到了必须解决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阶段。为此,提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本设想如下:
第一,在技术上,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关键词:金融生态系统;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一、金融生态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生态理论
(一)金融生态理论。金融生态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仿生概念。由于金融体系具有内在逻辑安排、发展规律等群体生态学特征,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备鲜明结构特征的“秩序结构”,这种“秩序结构”也就被定义为金融生态。
2004年,周小川在“经济学人50人论坛”上率先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因素,并从金融生态的角度思考我国金融法制建设。之后,金融生态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对其展开了探讨和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针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金融生态环境观和金融生态系统观。
金融生态环境观从金融业的运行环境来探讨如何通过完善金融市场的生成环境来稳定金融市场并使市场更好地发挥功能。周小川(2004)[1]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包括了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社会信用、企业改革、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而金融生态系统观认为,除了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还应包括金融生态主体和生态条件两个方面。徐诺金(2005)[2]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后者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更为全面。因为,良好的金融生态不仅需要完善的基础条件和稳定的市场环境,还要求金融主体与客体、行为主体与环境能够和谐互动、互相促进。因为没有适宜的法律、信用环境,必然会阻碍金融主体的良性发展;而没有金融主体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外部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理论。根据金融生态系统观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概念,即由金融行为主体、金融客体以及主体活动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共同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助于为金融主体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制度和技术支持;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会推动技术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两者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彼此依存的金融生态系统。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以物流企业为主的渠道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客体主要指各类金融产品。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社会环境包括法律制度、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技术条件包括融资技术、物流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行为主体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1)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中枢,核心企业必须有能力为系统共享信息,进行能量扩散,以保持供应链企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核心企业的能量扩散包括向链上企业提供信用、控制风险、共享信息,将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等转移到整个系统和其他成员企业中。(2)金融、物流等中介机构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行为主体的融资需求也为金融、物流机构创造了利润新的来源。(3)同生态系统一样,随着行为主体和金融客体的发展,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的演化,为了防止风险累积导致的危机、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金融监管主体需要不断创新、调整监管内容和机制。
供应链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说明,在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改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金融主体的改进,也要推进外部生态坏境的改善,同时,要站在全局的视角处理好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供应链业务发展情况。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它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有效整合,运用各种金融产品为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综合授信。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在国内推出了“1+N”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资金注入到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中,并为核心企业提供理财服务,有效缓解了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随着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商业银行竞争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出于业务拓展的需要开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目前,国内的各大商业银行均有涉足供应链金融领域,现将相对成熟和具有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归纳如下:
来源:根据各大银行网站整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一新业务领域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些银行甚至将其作为战略业务进行定位。但是,供应链金融进一步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业务范围,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意见,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创新方向还显得模糊,探讨这些话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困惑。
供应链金融的一般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很多,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来自物流服务商,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或金融物流。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观点来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
第三类观点来自商业银行,认为供应链金融指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基于交易过程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从实践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供应链条上的资金流瓶颈问题,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因此界定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需要有供应链整体的视角,而不能局限于部分业务和主体。同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提供者主要是商业银行,所以笔者认为,第三类观点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1.服务范围的扩展化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是从中小企业的存货融资业务发展而来,大多集中在核心企业下游的一级经销商。(例如中信银行的汽车金融网络业务、钢铁金融网络业务、家电金融网络业务,以相关行业核心企业的一级经销商融资为主)。相对而言,商业银行从供应链的角度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少。
不过,随着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国内诸多银行的实践,一些银行已经有意识地从核心企业出发,开始对上游供应商、二级经销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汽车消费贷款、制造设备买方信贷业务就是对终端用户的服务。
从供应链的定义来看,一个供应链包括上游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零售商、终端用户等多个节点,要达到供应链整体高效和财务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相应的金融服务也应该覆盖整个网络链条。
因此从理论和业务实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将呈现扩大化,并逐渐覆盖整个链条,并依据行业特点各有不同。(图1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趋势图。)
2.营销模式的多样化
如果把供应链金融的营销服务模式确定为1+N,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则国际银行更多的是从解决“1”的问题出发,以“应收账款融资”为关键词,主要面向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通过电子平台对订单、发票等数据信息流进行管理,在深入稳定与“1”关系的同时,培育新市场的客户群。
而国内银行刚好相反,供应链金融业务始于以货押授信业务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自偿性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作为核心企业的“1”,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目标客户群是以经销商为主的“N”,以“存货融资”为关键词。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内业务营销模式将呈现以平台构建为主的多样化特点。一是随着国内大型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深化,构建平台的出发点将进一步向核心企业转移,核心企业的上游客户也正在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目标客户。
二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供应链服务机构,这些新的业务参与者均在细分领域拥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银行可以将这些机构与原有的物流公司一起作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实现成片开发,甚至在某种情况下,由商业银行来扮演“1”的角色。(图2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渠道展示。)
3.技术导向的信息化
广义上,金融技术指一切用来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方法、手段与工具。从目前的业务产品服务来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融资为核心,包括两类:一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粘连型融资模式;二是基于物流资金流控制的风险隔离型融资模式。
这样的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的电子化成为必然趋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已经率先建成了较完整的金融业信息系统,并且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相关的公共信息也已经向公众提供。如中国台湾的“产业维他命计划”。
而国内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的电子化程度参差不齐,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构建数据互相流转的电子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创新思路
1.制度环境创新
第一,分业管制方面。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还不能从事物流业务。同时,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这些管制上的要求,客观上使得银行及物流公司均难以满足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
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效率较高,如世界最大的物流公司UPS,1998年收购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转型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其占比第一位的利润来源于金融物流服务。相反的例子是2005年摩根大通银行收购物流公司Vastera,专门为供应链及分销链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上述两种情况均实现了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提高了业务效率。而分业管制客观上削弱了国内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上的竞争力。
实际上,一些学者已经提出建立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公司,真正实现银行业和物流业的公司化融合。在实践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比照银行设立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子公司的形式,研讨和推动银行控股下供应链金融公司模式的建立。
第二,法律司法方面。目前由于法律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的问题,动产担保物权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仍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如浮动抵押和质押的优先权问题、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的优先权问题、客户违约情况下的担保物权实现效率问题等。
因此,继续推进动产担保物权相关法律框架的完善和司法能力及效率的提升,也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重要方面。
第三,监管政策方面。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银行创新服务,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准入、业务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业务有很多不同。因此,监管部门如何根据其业务特点形成对应的监管思路,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尤为重要。目前的主要难点在于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资产的权重计量上,由于动产和应收账款担保对于信用风险的缓释作用并没有一致意见,实践中一般按照传统担保授信设定,计量相对较高。
2.组织模式创新
第一,集团公司下物流与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组织模式。
此模式适用于集团控股下的银行,可考虑银行与集团旗下物流公司的紧密型合作,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涉及物流的部分外包给集团下的物流公司,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对物流融资客户的跨银行物流服务。
第二,重点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事业部模式。
供应链金融采用事业部制主要有三方面好处:一是越来越多的核心客户希望银行提供统一的融资窗口,事业部制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解决目前银行内不同分行合作难的问题;二是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目前虽有所发展,但整个业务量不大,事业部的推进不会引起内部客户分配的矛盾;三是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事业部制有利于业务的创新发展。
第三,集中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模式。
目前国内银行大多采用总分支管理架构,在分行层面建立操作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专业化管理的解决方案,一是可以保证操作规范性,促进产品标准化;二是可以避免支行重复劳动,取得操作的规模经济;三是有利于培养专业队伍。
3.电子信息技术创新
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参与者,建立自身的供应链金融系统,推动、引领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但解决了操作成本问题,还能为客户创造融资和非融资服务新方式,并获得增值收益。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8-0056-03
Abstract:Thecreationanddevelopmentofthelogisticsfinanceneedfinancialinstitution.Italsogivesopportunitiestomodernfinancialindustry.AccordingtodevelopmentofChina''''slogisticsfinance,thispaperelaboratesthelogisticsfinanceconceptunderfinancestudyangleofview,andanalyzesitsfunctionwhichplaysinthesupplychainmanagement.Basedonthis,thispaperproposesfivekindofthedevelopmentpatternsoflogisticsfinance.
Keywords:logisticsfinance;supplychain;developmentpattern
现代物流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超越了金融行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单纯金融服务的联系形式,大大提高了二者的整体效率,对金融业、物流业及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对物流金融运作发展模式的探讨尚有欠缺,学术界也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框架,致使物流金融在我国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未能大范围实践和推广。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物流金融的概念,探索切实可行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对物流金融概念的界定
物流金融是近几年才在我国流行起来的。关于物流金融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提法:一是认为物流金融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物流供应商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这类服务往往需要银行的参与。二是认为物流金融是指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三是认为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是金融资本与物流商业资本的结合,是物流业金融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依笔者看来,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在认识上存有分歧,但共同之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
因此,从供应链的角度,物流金融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物流金融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实现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融资经营活动,最终实现物流业与金融业融合化发展的状态。狭义的物流金融是指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和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商品和货币,完成结算和实现融资的活动,实现同生共长的一种状态。
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业和金融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是金融资本业务创新的结果,也是物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根据现代金融理论,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物流金融的概念。
首先,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转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据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物流总费用是3.8万亿,其中运输费用为2.10万亿,占物流总费用的54.7%;保管费用为1.23万亿,占物流总费用的32.1%;管理费用为0.50万亿,占物流总费用的13.2%。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2169亿,其中交通运输9775亿,仓储投资470亿,批发业固定资产投资1827亿,配送、加工、包装业用固定资产投资58亿,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几乎都是靠商业银行提供。如果没有银行业的鼎力支持,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将难以想象。
其次,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业务创新更需要参与物流供应链的实际运作。主要表现在信用贷款、仓单质押、权利质押、信托、贴现、融资租赁、保险、有价证券的交易和担保业务中。对金融机构而言,物流金融不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成为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粘合剂”,而且也为新兴的金融衍生品提供了销售平台,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重要形式。由于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在融资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信用,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全面了解物流企业库存商品的规格、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库存的变动状况和充分的客户信息,由物流服务供应商作为担保方进行操作,利用保单、提单和仓单质押等业务可使物流企业从银行融资。
再次,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有赖于物流金融的发展。“零库存”是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的关键。但在实际运行中,库存在所难免,且多为不合理库存,使得交易成本增加,运行效率降低。而存货占用资金又常常使企业陷入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过多的库存商品与过低的资金周转率,使企业大量占用银行资金,也使银行面对大量不良资产而束手无策。物流金融的提出和物流金融业务的应运而生,解决了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因资金不足而产生的困难,拓宽了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发展的空间,提升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不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理念,而且也使金融业开辟一个新领域。
2物流金融的发展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转效率
按照美国物流协会的最新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管理既涉及渠道伙伴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协调合作,又包括了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可以看出,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实物流与资金流活动,也包括了整个生产运作,可见,供应链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所以,供应链运作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对于许多物流企业乃至整个生产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物流金融的结合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的效率,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进而推动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2.1物流金融是实现供应链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物流业水平低下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没有推进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大量的资金搁置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既影响了供应链的顺利运转,又导致了物流运作的资金成本居高不下,更使得物流企业因资金紧张而无法对信息系统、操作系统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而物流金融的发展,为物流业和金融业同时提供了商机,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以供应链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大系统,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而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创造了多行业相互交叉发展和运作的领域,这既为物流业和金融业走向差异化和个性化经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运作平台。其次,物流金融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完善现代结算支付工具,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由于物流与金融的结合,产生了许多跨行业的服务产品,相应也就出现了对许多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如汇兑、银行托收、汇票承兑、贴现、网上支付、信用证等结算工具,这必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结算、资金查询、票据承兑等中间业务,同时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创造存款货币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的理财服务,从而获得相关收益。再次,在发展物流金融的同时,也为商
业银行开发了新客户,尤其是培育了优质客户。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枢纽,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业务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延伸服务,拓展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上下游优质企业,使得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从而得到较好的投资收益。
物流金融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金融业和物流业各自的效率,而且为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就供应链而言,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库存,虽然合理的库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应链上的企业纷纷视库存为一大负担。因为大量的库存意味着有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占用,资金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其他交易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想尽办法以降低库存。而他们所采用方法的最终结果都只会让其上游或下游企业承担负担,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库存并未减少而只是转移。而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物流企业就能充分利用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手段盘活这部分资金。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而言,既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又提高了企业一体化服务的水平和竞争能力;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而言,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降低了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资金占用率,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同时也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销售利润;对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甚至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处置部分不良资产;对整个供应链而言,整合了资源,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2.2物流金融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作为供应链上的两个等量反向流,实物流与资金流之间的协调运作不仅可以促进供应链的良性发展,而且可以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以及交易规则的多样化,加上中小企业存在着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实物流与资金流的运作常常出现不和谐。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以及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出现的想借借不着和想贷不敢贷的尴尬局面,都体现了实物流与资金流不相匹配的矛盾。而物流企业通过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对客户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可以作为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粘结剂”,在金融业务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因此,通过发展物流金融,以资金流盘活物流,以物流拉动资金流,使两者相互促进、实现一体化发展,是提高我国企业整体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能清楚地了解到商业银行不易掌握的有关信息,如企业库存产品的动态信息等。这为物流企业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或由商业银行统一授信于物流企业的融资服务提供了可能性。这样不仅使中小企业盘活了流动资金,商业银行降低了业务风险,而且物流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和商业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和信誉度。
2.3物流金融的开展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控制放贷风险一直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经济活动中,不管融资企业的产权和经营权如何变化,商品的流通渠道是不变的。因此,掌控企业实时物流活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就成为协助银行控制风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合作者。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通过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为商业银行了解质押物的一系列信息,并接受其指令控制质押物的进出库,可以有效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放贷风险。另外,物流企业也可以先替购货商向供货商预付一部分货款,待购货商提货时交付全部货款,再由物流企业将另一部分货款交给供货商。这样不仅使供购双方放心,而且物流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资金流动的时间差,从事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者,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将服务延伸拓展到供应链上其他优质企业,实现资金流的良性循环。
就完善信用机制来讲,如果信用机制不完善,整个供应链就会中断,管理效率就会降低。一般而言,经济社会中的信用机制是由信用监管体系、企业自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的。而物流金融业务就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实力和信用,控制了供应链运作的风险,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诚信和自律,由此保障了金融机构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因为金融业、物流业、中小企业的这种业务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信用和自律为基础的,物流业承担信用监管的职责,中小企业承担信用还贷的职责,金融机构承担信用放贷的职责,因此,物流金融的发展必将有效促进信用机制的完善。
3发展物流金融的几种模式
3.1以债权债务关系为纽带模式。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现状,不仅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距甚远,而且与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虽然,20世纪90年代工商企业向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参股出现了,进而有大型工商企业集团,通过建立全资附属的商业银行,将资本运作延伸到银行领域,如中信实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的建立。同时,1996年就开始在部分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的主办银行制度,即一家企业以一家银行作为自己的贷款银行并接受该银行的金融服务,以及财务监管的一种银企结合制度。发展至今,商业银行在这种结合中仍处于被动地位,股权联系松散,规模小,实力不强。比如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仅是单一类型的结合,即仅是工商企业对银行的单向资本渗透。主办银行制度仅强调主办银行对企业的服务,没有体现银行对企业的监控,而且只限于合作协议,没有长期稳定的产权纽带。因此,应完善主办银行制度,采取债权债务关系为纽带的模式。这一模式下的金融业和物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短期、小额和松散的借贷关系,而是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集团之间长期、大额、稳定的借贷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控制。如在日本的主银行制度中,主银行是客户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在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时会以紧急融资给予支持;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则有审核监督的权力。
3.2以股权关系为纽带模式。这种模式有两种表现:当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或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单方面持有对方的股权时,就是单向持股模式;当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互相持有对方的股权时,就是双向持股模式。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间从外在的债权关系发展到内在的股权融合,加大了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利益的关联度,提升了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的效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增强了各方的实力,实现了互利共赢。许多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多是借助这样的融合方式迅速发展起来的。
3.3债权转股权模式。即对那些经营管理和市场前景良好,但由于注资不足而陷入困境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可将超过一定年限的部分贷款转为对该类企业的股权投资。通过这种模式取得银行的信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在金融服务中的效率问题。具体的做法就是商业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相关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商业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相关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对供应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的开展金融服务。这也是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高负债、保全银行资产、强化银行对相关企业监督和管理的一种途径。
3.4组建金融
控股公司模式。即利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专业服务,将商业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资金流、实物流、商品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为企业提供全程金融服务。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在无分支机构的地区开展动产质押业务,保证了生产企业及经销商资金有效运转,保证物流企业及时提供配送服务,优化供应链。在此可借鉴美国持股公司的做法,由商业银行向物流企业集团的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股、控股或直接建立自己的控股公司实现间接的物流业和金融业的结合。
3.5人事渗透模式。即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之间双向人事渗透,互派人员。由于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资金流量大,信贷资金占用多,经济效益比较稳定,合作风险小,应允许金融机构与大型优质物流企业集团之间的双向股权融合,并互派股权代表,建立以股权为纽带,集商品流、资金流、实物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银企集团。
参考文献:
[1]郑玥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6(9):31-33.
[2]储雪俭龙.初探物流金融的经济学原理[J].物流技术,2006(5):102-104.
[3]邹小芃,唐元琦.亟待关注的领域:物流金融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163-165.
[4]曹静.论我国专业物流金融公司的建立:UPS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5(6):13-14.
关键词 供应链 金融汽车产业 融资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在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之下,各大汽车厂商都开始纷纷的加强供应链管理以便降低生产成本。如何从供应链的角度减少融资成本、进而可以减少产品成本,逐渐成为汽车业界新关注的焦点。
一、供应链金融的定义研究
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国外学术和著名商业银行与之相关的研究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FSCM),而国内的研究也只是涉及到金融物流和物流金融等概念"根据深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本文所要的研究问题,现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如下:供应链金融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二、关于供应链的汽车行业融资特点分析
(一)汽车行业融资难点分析。
对于处于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汽车经销商来说,由于其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可抵押资源匮乏、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融资的道路显得步履艰难。随着2012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空间的收窄,货币政策将会回归常态。为使金融危机期间超发的货币得到进一步的消化和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到目前为止,整体流动性依然处于较紧张的状态。由于经销商、供应商及核心企业的关系较密切,核心企业里对于供应链成员的进入和退出均有比较规范的制度。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其它成员的资金动向十分关注,而该种利益并存的关系也变成供应链金融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切实运用的重要保证。最稳定且有保障的经销商融资渠道,即厂家三方融资平台由此应运而生。
(二)汽车行业融资优势分析。
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是汽车供应链上一个全方位的资金融通过程,包括了汽车的生产 流通等环节中的资金融通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密切相关,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伴随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供应链金融引入汽车产业势在必行 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汽车制造企业,还是取得融资的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或是为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又或是为供应链提供物流监管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增强了各自的竞争实力,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实现了多方共赢。
三、汽车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运作机理
在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同阶段运用的融资模式有所不同。本文从供应、采购、经营三个阶段对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了分析。
在供应阶段中的供应链金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作为融资企业,向汽车制造企业供货采取的是应收账款(保理)融资模式。即金融机构根据企业贷款风险的评估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与汽车制造企业达成协议,生成用于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额度;零部件供应商向制造企业发货,取得应收账款凭证,并向金融机构申请转让应收账款。如果金融接受转让申请,就与零部件供应商一起通知应收账款的债务人 汽车制造企业 在取得债务人的确认和付款承诺后,金融机构向零部件供应商发放保理融资贷款最后,在应收账款到期日,制造企业将款项汇入指定的还款账户。
在供应阶段,经销商在采购过程中运用的是预付账款融资模式。(1)汽车厂商与经销商双方签订采购合同,并确定贸易的业务。(2)经销商与银行双方签订质押合同,经销商向银行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3)银行给汽车厂商提供承兑汇票,或直接把货款转到汽车厂商在银行的账户。(4)汽车厂商在收到汇票或者回款之后,把货物发向银行所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的监管仓库,而在这个时候,货物需质押给银行。(5)经销商拿出自己的业务收入,分步向银行补交保证金,并从监管仓库中取走货物,直到全额货款补足为止。(6)若经销商不能将仓库内的所有货物出售,则制造商要按照《回购协议》回购尚未出售的全部存货。
在运营阶段,通常情况下,经销商的运营阶段均采取动产以及货权质押融资的模式。(1)银行、经销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三者签订《仓储监管协议》。(2)经销商把合法拥有的动产当做质押物质押给银行。(3)银行按照接到的质押物与经销商的业务关系、贸易情况、核心企业的信誉度给经销商提供授信。(4)经销商通过贸易得到一定的收入后,及时向银行补足剩余账款。(5)银行按照经销商交付的账款信息以及经销商提供的提货单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发货的指令。(6)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接到银行的发货指令之后,按照货单进行分批给经销商发货。
四、融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融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回款到指定账户,然而,零部件供应商通常没有将回款资金用于归还应收账款融资,而是用新的应收账款替代质押 这种做法破坏了利用自偿性贸易回款偿还贷款的良好循环 如若零部件供应商没有及时补充新的应收账款或融资手续未办妥,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必然会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应对融资风险的措施。
融资风险的管理目标即融资平台的稳健运行。(1)银行管理:确保授信额度,支持公司品牌,监管融资资金。(2)经销商管理:融资款务必要用于向厂家提车,配合监管方监管车辆,并且按照销售的进度及时的回款。资金体外循环金额=三方融资的总使用金额-总提车占用金额,通过融资资金只能存在于:(1)融资银行的保证金账户。(2)生产厂家账户所形成的首笔预付款。(3)经销商的库存中所占有的资金,包括在途的车辆。
(作者: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春季班,供应链管理方向)
参考文献:
[1]颜宏亮.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及对拓宽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启示[J].浙江金融,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