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辨识计划

风险辨识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辨识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辨识计划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标志 设计风格 演变过程 新趋势 展望

一、现代标志设计风格的演变过程探究

(一)自然复活,格调细腻

在工业革命前与“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设计风格多数是自然复古,格调细腻。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上层追求虚荣奢华、显示权贵地位的心理需求,设计上出现了矫饰的、人为做作的时尚,如以象征性布局、矫饰的繁琐装饰为特点的巴罗克风格以及19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这些设计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多数是为皇室和贵族设计的标记。

(二)模仿自然,追求装饰

新艺术运动是世纪之交在欧美产生的一次影响极广的装饰艺术运动,席卷了建筑、产品、平面设计、海报等领域,是20世纪除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以外范围最广泛的一次设计运动。这一时期的设计风格多数是模仿自然为主,追求装饰。而“装饰艺术”运动是本世纪一次非常重要的设计运动,从装饰形式出发,采取设计上折衷主义立场,探索手工艺与工业化双重特点的兼容、东西方融合、人情化与机械化结合,因而发展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

(三)反对装饰,追求理性

20世纪初期,工业技术发展迅速,一系列的重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社会发展趋势,推动了思想意思的解放和现代艺术的新探索,进入了现代主义时期,其中德国的“工业同盟”、“包豪斯学院”、俄国的结构主义、荷兰的“风格派运动”的设计家、建筑家对这场运动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和谐统一,反对装饰,认为简洁就是美。

(四)装饰主义,感官愉悦

20世纪60年代后被称为“后现代社会”,其最大特点是传媒信息的大爆炸,一切都显短暂易变,设计也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设计应该看成是一种对设计新标准的探索,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改良补充与发展。由于后现代主义设计标榜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其设计作品往往具有刺激性和视觉的面貌,强调的是感官愉悦,随心所欲 ,漫不经心,在这些作品的“构形”方法中,很容易找出重叠、折射、对位、片断、导向、调整矛盾、茅盾共存等一系列不入经典的处理方法。

二、现代标志设计风格的新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偏好的影响,现代标志设计的发展出现了时尚化、民族化、人性化的设计发展趋势。

(一)时尚化

现在标志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如公司企业标志,品牌标志,商品的商标等,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的独特感和引导潮流的魅力在现在标志设计无不透露出其时尚感。而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标志的运用,在通过前所未有的立体造型传达更强的视觉信息,摆脱以往的在平面上纯色填充的约束,具有更丰富的材质和光泽;同时,把三维化、材质化作为丰富现代标志视觉表现的重要手段,继续保留着原标志设计风格中所具有的最基本元素,如独特鲜明的识别性、精神内涵的象征性、符合审美造型性等。

(二)民族化

现代标志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所传递的内容,把中国吉祥图案的精神元素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之中,赋予其新的意义,使标志更具强烈的文化底蕴。如2008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不是普通的印记。她是奥运会近百年历史中对举办城市名单最大一处空白的填补!她是中华民族在奥运会举办史上迈出的第一步!她是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的首次阐释!她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最多人数的承诺!

(三)人性化

现代标志形象由静到动、由理性到感性,尤其是服务业的标志,更好地表达了其行业感性特征、温馨和热情服务的品质。联合国选定中国传统太极图案作为南非举行反对种族歧视世界大会的会徽。设计者对太极图案进行了艺术加工,这个标志以其特有的寓意美,表达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两者完美的结合使得现代标志形象更加人性特征。

三、现代标志设计风格发展展望

大同小异的标志图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标志设计应当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寻求一些新的设计思路,给标志以新的生命力,让它在企业形象的传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在设计形式上融人空间思维,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与传播手段的不断变化发展,使得传统的以平面二维形式表现的标志符号显得过于单调,设计师在标志设计的形式中融入了更多的空间思维,开始尝试从空间的角度去探索一件平面标志的作品,或者试图用平面的手法来概括多维的世界;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是一种主动的传播,相比较而言,静态的图形则处于一种被动的传播状态。互动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和优势,交互促使我们主动去点击并交流,对企业形象的传播来说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由抽象向具象演变,标志从产生以来一直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反映出了各个时期人们的消费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变化。在当今社会,商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产品大量涌入市场,许多标志在形式上过于陈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形象设计上应标新立异,强调个性,凸显 自我。而设计师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利的客观因素,以新的思维打破传统的理念,使标志设计向人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赋予标志以新的生命与活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使现代标志设计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日益尖锐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信息工业高速发展,国际交往愈发频繁,无形使标志设计在交流中相互影响、促进、提高。标志设计逐渐趋向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由繁琐复杂走向单纯、简洁、明快;由沉重走向灵巧、优美、舒展、挺拔;由绘画形式走向图形化,由一般图形转向抽象几何,再到充满人情味手工感的写意图形和纯文字标志设计。

参考文献: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别风险;贸易;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6-0022-02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对外经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面临新的风险变化,本文就各类风险进行具体分析。

一、国家风险加大

(一)国家风险国别表现

国家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由国家行为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传统的国家风险主要包括战争、汇兑限制和政府违约等。近年来由全球性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社会冲突、恐怖事件和贸易摩擦等引发的国家风险对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已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特别是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不散,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负担显著上升;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国际政局走势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国际金融稳定性趋弱,市场风险不断加大;全球贸易增速回落,国家风险日益凸显,企业避险需求不断攀升。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公布的2011年国家风险报告来看:

北美地区贸易摩擦日渐增多。随着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报损案件总量和金额出现回升迹象,小规模买家的逃匿和非法停业情况明显增多。

欧洲地区债务危机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等国的国家风险加剧。

亚洲地区国家风险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日本、蒙古、巴基斯坦、泰国、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也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国家风险值得关注。

非洲地区政局稳定性明显下降,政治风险凸显。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北非国家,以及安哥拉、尼日利亚、刚果(金)和津巴布韦等国的国家风险提高。

拉丁美洲地区风险有所缓和,需关注各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措施。需重点关注委内瑞拉、阿根廷、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古巴等国的国家风险。

(二)国家风险对我国外贸易坏账率影响分析

欧美发达国家表现出经济增长滑坡走向,中小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购买力下降。居民紧缩消费支出,政府财政赤字庞大,对外支付能力及对本国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下降等因素是导致贸易违约和坏账率上升的直接根源。

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为5%,达300亿美元,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企业在出口收汇环节的违约率比2004年增加了189%,而近年来的情况仍未有改观,我国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放账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在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对我国原本就资金紧张的外贸企业来讲更是雪上加霜。同时,外国进口商的坏账比例明显增加,例如中国对美出口坏账率在2008年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增长了2~3倍,正常年份坏账率约为1%,而2008年的坏账率高达3.3%,且有不断升高趋势。这意味着在2011年中国出口贸易按1.8万亿美元规模估算就有近千亿美元的坏账损失发生。

(三)应对措施

在新形势下,我国应主动防患风险于未然,事前采取措施规避国家风险,预先掌握风险的变化与发展方向,以便转移并分散风险,将构建并不断完善出口经营风险防避机制作为避险重心。首先要做好出口前的市场风险调研;直接在合同中加入保护性条款措施。同时实施出口经营中的配套防护措施,特别是针对大宗商品和投资项目必须采取出口信用保险措施,事先筹划保险费用成本。这种涉外保险与出口信贷、担保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常用的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进出口,集促销、信贷、融资与灵活贸易方式四位于一体,以国家信用保障商业和银行信用利益的重要外贸政策。同时亦可采用国际保付,这是当代金融业专门为以托收和赊销等商业信用与融资方式作为促销手段而量身定做的一种综合性的金融信用服务,顺应了非信用证结算方式扩大化的发展趋势。利用这项服务,卖方因此可以毫无顾虑地向买方提供有条件的商业信用与融资,如托收或赊销,从而增强了卖方巩固原有市场、提高在新市场的竞争能力,卖方可将应收账款无追索权地卖给银行或专业保理公司,从而迅速地将远期债权转变为现汇收入,既加速了资金周转,又消除了汇率变动、商业信用与融资等多重风险。由于出口销售与结算独立分离,卖方可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到出口经营与发展中去。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收付结算期限在半年之内的一般物品的出口。而金额较大,融资期限较长(一般为1~5年)的资本性质货物出口可采用国际包买票据服务,有效降低或避免经贸活动中的坏账风险。对于增加的保费成本,相比一旦产生大额坏账损失和减少的利润,显然利大于弊。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一)贸易保护主义使贸易摩擦加剧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世界制造中心”,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组织产生双边或多边的摩擦。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贸易摩擦形势空前严峻。根据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与金额均创历史最高。仅2009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此外,中国还遭遇美国337调查6起,涉案总金额约120亿美元。而且,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和轮胎等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贸易摩擦不仅恶化了我国的出口环境,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我国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大量人员就业,对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二)应对措施

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需要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认真研究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预警,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

深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风险,减少贸易摩擦。不仅要扩大商品、服务出口,也要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今后,大部分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将与我国互为主要进出口市场。要鼓励企业到海外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的国家去投资设厂。要选择净出口额大、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受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产业及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引导这类企业走出去实现市场内部化,并在市场内部化的过程中,掌握科技的最新动态,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同时选择一些在国内即将淘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定生存空间的产业,以及独具民族特色,可以对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产业。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还可以将一些国内销售市场已超饱和的如机械加工、机电等部门的企业转向海外,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三、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一)全球面临通货膨胀威胁

现阶段所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实质上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与发展,是一次债务危机的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初期,债务危机主要体现在金融衍生品危机。第二个阶段,即现阶段的经济危机,债务危机主要体现在国家债务危机,后果较第一阶段更为严重。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经济衰退,甚至出现经济大萧条。

由于一些国家已长期债台高筑,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货币流动性,又有一些国家纷纷采取大规模“救市”,使全球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的威胁。

目前,货币市场货币存量充足。在一些国家与企业捉襟见肘、无力还贷的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却坐拥巨额资金,只是因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不稳定背景下,其缺乏投资对象与投资信心。他们一旦发现投资机会,资金就会趋利而来,之前进入我国的大量“热钱”就是实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银行的准备金是2008年8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17倍。由此可见,各国实际是“干柴遍地”,暗流涌动。随着更多救市措施的出台,世界经济显露复苏势头,大量资金将“浮出水面”,势必推高商品、资本等几乎所有领域的价格水平,达到甚至越过历史最高点。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并非主导价格变化的惟一因素,其背后往往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庞大金融资本透过国际期货市场人为地掌控价格趋势。

(二)应对措施

今后仍然是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是一个资源不可复制、货币可以大量发行的时代。虽然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行情短期回落,但无法改变长期货紧价扬趋势。我国有关部门与企业应制订全球资源布局的长远战略,积极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稳定资源市场。还要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改进口原材料为进口成品。实现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综合多方面情况,应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降低出口依赖性以及近期“热钱”撤离的有利时机,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逐步降低到2万亿美元的合理水平。要利用有利时机,加大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输入性通胀影响,维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综上所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低迷,我国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有增无减,我们应不断强化风险意识,研究新的应对策略,将各种风险降至最低,使我国不但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更能充分抵抗风险,成为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要点;薄弱环节;对策

电力行业是一个高危险性行业,据有关资料统计,电力工程安全危险程度在高危行业中列第八位。安全与风险是两个对立面,风险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工作的“可控、在控、能控”,安全风险管理实际上是风险管理。如何直面风险,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作到“见之于未萌,防患于未然”,切实规避、控制和降低风险,是当前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

电网企业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最终都需要由不同专业人员的现场作业来完成,如电网运行方式调整需由电网调度和变电倒闸操作来完成,输变电设备技改大修需由输变电检修作业来完成。因此,落实对现场作业的风险管控是电网企业实现安全目标的基本保障。为确保现场作业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到位,对于现场作业的风险辨识非常重要。由于目前电网企业所安排的周期性停电计划均为综合停电计划,计划中包括技改、消缺等多项作业内容,所以传统的仅针对某一作业开展的风险辨识已经不适用。风险辨识必须综合考虑作业本身和与其他作业之间的影响,才能真正反映某一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基于上述考虑,供电局研究提出了包含多个作业内容的作业项目的概念和围绕作业项目实施安全风险管控的理念。

2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辨识三步走”

针对作业项目的安全风险辨识,不仅要关注作业本身的风险,还要关注其他作业的影响。因此,供电局提出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三步走”的方法。

(1)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方法,对作业现场(包括电网运行方式、输电线路交叉跨越、变电设备隐患等)的静态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提出管控措施并更新入《作业安全风险库》,为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评估提供静态风险基础数据支撑。

(2)运用三维辨识法对作业现场的风险进行综合辨识、评估以及复核确认,提出风险管控措施。三维辨识法是指对照《辨识范本》来辨识作业过程中的动态风险,查看《作业安全风险库》来提取作业过程中的静态风险,通过现场踏勘来确认作业项目的风险。

(3)依据前两步所明确的现场动态、静态风险,使用《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从工作复杂度、工作难度、风险情况、班组交叉作业、施工器具、施工时间跨度等方面对作业项目开展风险辨识和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通过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三步走”的规范作业流程,尽量减少、弱化人为主观判断内容,充分考虑影响作业项目实施的各类因素,并以量化的依据来界定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等级以及明确相应的风险事件和控制措施,从而使对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实现标准化。

3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要点

为了能够规范化、标准化地开展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供电局梳理提炼出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流程(见图1),同时明确各流程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并着重对项目建立、风险评估、审核批准、承载能力分析、现场实施这5道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管控。

3.1 项目建立

作业项目创建时,一般以单条月度工作计划为一个作业项目;对于关联度较高的几条月度工作计划,可以合并成一个作业项目。地市电力局运维检修部计划专职负责将生产管理系统中正式下达的次月工作计划导入风险管控系统,依据通用原则创建作业项目,并将作业项目下达到涉及的工区(包括检修、运行工区)和相关配合单位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同时填写风险管控措施。

图1 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流程

3.2 风险评估

作业项目下达后,就要对作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一是,由地市电力局调控中心结合省电力公司电网运行风险预警单,依据《电网运行方式风险预警管理标准》编制电网运行方式风险评估表和电网运行方式风险预警通知书,明确电网运行方式、存在风险和电网预控措施等内容;对于存在较大及以上电网运行风险的作业项目,还应编制电网事故预想。二是,由项目涉及工区安排相关人员结合调度提出的电网预控措施要求,按照“辨识三步走”的方法,对所指派的作业项目(含多个作业任务)进行风险辨识、评估,并上报工区专职;相关配合单位(营销部)根据调度提出的电网预控措施要求,填写针对性风险管控措施。三是,由工区专职对作业项目所有风险等级工作任务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对风险预控措施进行审核,填写工区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到岗到位人数和相应岗位,并上报工区领导。

3.3 审核批准

工区领导对作业项目的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进行审核,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专职对工区上报的作业项目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进行审核,填写单位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人数和岗位。对于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为一般及以下的,其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需由安监部专职备案后,作业项目风险辨识及评估工作才能结束。对于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为较大及以上的,其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需由安监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审批。对于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为重大的,其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还需由单位分管生产的领导审批通过后,作业项目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才能结束。

3.4 承载能力分析

在一般及以上风险作业项目列入周计划后,由各工区安排相关人员对各工作任务开展安全承载能力分析,依据工作任务风险评估及预控措施生成《控制措施卡》进行现场作业风险管控。作业项目为单一生产班组承担的,由该班组的班长进行安全承载能力分析;项目涉及多个生产班组的,由工区作业项目负责人进行安全承载能力分析。

3.5 现场实施

现场实施作业风险管控包括:在开展现场作业前,由工作负责人查看并打印《控制措施卡》,必要时可补充完善《控制措施卡》中的安全风险和控制措施;依据《控制措施卡》对现场作业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及时总结《控制措施卡》执行情况。

3.5.1 变电运行作业《控制措施卡》的使用

(1)使用人为负责拟票、审票、操作、许可工作的运行值班人员,作为危险点分析预控使用。

(2)依据《变电站安全围栏标准》和《操作票、工作票管理规定》开展“两票”工作。在操作拟票、审票、正式操作和工作许可前,应确认《控制措施卡》中的风险是否变更并及时调整。

(3)正式操作(许可工作)前,值长根据《控制措施卡》向负责操作的值班人员进行交底。

(4)操作过程中的新增风险事件应按“操作异常”处理要求执行。

(5)操作结束或工作票终结后,值长应结合“复查评价”与操作人员共同总结《控制措施卡》的执行情况。

3.5.2 变电、输配电检修作业项目《控制措施卡》的使用

(1)《控制措施卡》执行人由工作负责人担任。

(2)《控制措施卡》可作为工作安全交底内容使用;使用《控制措施卡》的作业项目,若同时使用《作业指导书》,则应用《控制措施卡》替代《作业指导书》中的“危险点预控措施”使用。

(3)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负责人负责监督《控制措施卡》中控制措施的落实并逐项确认,并随时判断《控制措施卡》中的风险是否变更且及时调整。

(4)作业结束后,执行人应在班后会中与工作班成员共同总结《控制措施卡》的执行情况。

4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控薄弱环节及改善措施

(1)虽然力公司在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中引入了班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但是班组承载能力分析仅能通过可以直接取得的人员素质情况和班组装备情况进行评估,尚无法准确反映班组成员的精神状况。

改善措施:引入员工岗位适应性心理学分析,优化班组承载能力分析标准,定期由班组长将班组人员岗位适应性信息录入到系统中,使得评估所需的信息更加贴近实际。

(2)作业项目立项过于依赖个人判断,尚缺乏统一的立项标准,实施过程中差异性较大。

改善措施:经过不断摸索,提炼形成作业项目立项标准,并定期更新完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严谨的、全过程的管理活动,要做好项目的风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安全风险管理手段,才能对风险进行更有效地控制,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才能使其健康、安全、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危险源辨识;问题点;示例

生产组织在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时存在的常见问题

1、在界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并形成文件时,未明确组织的工作场所、活动的类型和范围,包括对进入到组织的人员和活动的管理要求。

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管理组织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GB/T28001-2011标准第1章“范围”明确说明:“本标准旨在针对职业健康安全,而非诸如员工健身或健康计划、产品安全、财产损失或环境影响等其它方面的健康和安全”。因此:组织应首先确定工作场所,这可以是整个组织也可以是组织的某一组成部分。一旦工作场所被界定,组织工作场所内所有的活动和服务相关的工作均应包含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得将工作场所中可能影响组织员工和受组织控制的其他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的运行或活动排除在外。

2、编制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程序在涉及:风险、控制措施、变更管理、文件、持续评审等内容显现不足。

GB/T28001-2011标准“前言”部分即阐明2011版标准“更加明确强调变更管理”、“针对职业健康安全策划部分的控制措施的层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标准4.3.1条款中也就前述内容作出了规定。但观很多组织在建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程序中仅体现了危险源,未见涉及风险、控制措施、变更管理、文件(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的结果形成文件并予以保持)、持续评审等内容。

3、在危险源辨识时缺少特定的、与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围相关的危险源辨识工具和技术,存在以下不足:

3.1 套用环境管理体系做法,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3.2 在管理部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仅辨识了一些与办公场所活动有关的电脑辐射、地滑摔伤等危险源,未进一步依据各职能部门实际的工作职责和活动等方面辨识危险源

示例: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危险源辨识时,未考虑在进行对新员工上岗、老员工转岗等人力资源安排/调动过程中对被安排/调动员工个人资质/能力/经验缺乏、职业禁忌等考虑不足而导致的危险源;在生产部门危险源辨识时未考虑由于生产计划安排过紧、导致员工工作时间过长压力过大身体疲劳所产生的危险源;在工艺技术设备部门危险源辨识时未考虑工艺技术、材料的变动以及新设备选型所带来的新的危险源。

3.3 在考虑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心理的等不同类型的危险源方面不足

物理性危险源示例:高处作业、高空物体坠落、重复性工作、服饰缠绕/卷入伤害/灼烫和其它因设备产生的危险源等;化学性危险源示例:吸入烟雾/有害气体或尘粒、身体接触或被身体完全吸收;摄食等;生物性危险源示例:被吸入、经接触传染包括经由体液和蚊叮虫咬等传染等;社会心理危险源示例:工作量过度、缺乏沟通或管理控制、工作场所物理环境等。

3.4 对与“非常规活动”有关的危险源考虑不足

非常规活动示例:设施或设备的清洁、过程临时更改、非预定的维修、厂房或设备的启用或关闭、现场外的访问(如作为客户走访供应商)、翻新整修、临时安排、极端气候等。

3.5 对进入工作场所所有人员的活动、他们对工作场所的熟悉程序、他们的行为以及外部供方/合同方提供给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有关方面的危险源考虑不足

实际辨识过程中,往往未就此类危险源进行辨识。

3.6 对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考虑不足

如果组织能够事先预见此类危险源,则宜对其进行处置。

3.7 缺乏对组织变更管理中危险源辨识

变更包括:组织机构、员工、管理体系、过程、活动、材料使用等方面。

宜启动变更管理过程的情况示例如下:

——新的或经修改的技术(包括软件等)、设备、设施或工作环境;

——新的或经修订的程序、工作惯例、设计、规范或标准;

——不同类型或等级的原材料;

——现场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包括所用承包方的重大改变;

——监控安全设施和设备或控制措施的改变。

3.8 持续评审不足

危险源辨识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确定危险源可能对人员造成的伤害和健康损害伤害以及如何造成伤害。由于组织的活动、设备及其状况(制约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危险源的辨识也应持续进行。

4、风险评价存在

4.1 不分组织行业特性,只采用D=LEC法

作为总体策略的组成部分,组织可能使用不同的风险评价方法来处理不同的区域或活动。在试图确立伤害的可能性时,组织宜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的详尽程度以能足够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为宜。有些风险评价方法较为复杂,适合于特定的特殊的危险活动,在许多情况下,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可采用更简单的方法进行评价,甚至可仅进行定性评价。风险评价宜包含与工作人员协商并促使其适当参与,以及对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考虑。

4.2 进行风险评价时,缺少对危险源及组织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和充分性的考虑后作出的风险评价

从多数组织提供的记录显示,在进行危险源识别后,紧随其后的为风险等级,缺少对组织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评价的考虑。

4.3 当风险评价方法使用描述性分类来评价伤害的严重性或可能性时,缺乏对分类所用的措辞的明确定义

如:可能、不太可能、较大、重大、严重等。

4.4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是为了确定“重大危险源”

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的总目的在于:认识和理解可能由组织活动过程所产生的危险源,并确保其对人员所产生的风险能够得到评价、排序并控制至可接受程度。

多数组织在进行风险评价时,不是使组织能够对降低风险的可选方案加以比较,并为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确定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

5、控制措施确定时,未体现标准4.3.1条款确定的关于控制措施层级选择顺序的原则

控制措施层级选择的原则即:可行时首先消除危险源,其次是降低风险(或者通过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通过降低潜在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程度),将采用个体防护装备作为最终手段。

参考文献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第5篇

1目的

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更新,

对其实施动态管理、有效控制。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及所有的建筑施工活动、过程、服务和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更新和管理。

3职责

3.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

3.2项目管理部负责对施工活动、材料堆放、危险品存放及使用、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及风险控制过程实施监督检查。

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分别负责所属范围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策划与实施。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

4.1.1辨识方法:危险源主要通过现场观察、调查表、安全检查表、专家判断法等方法辨识。

4.1.2危险源范围

辨识危险源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种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辨识范围应考虑以下主要方面:

a)建筑施工过程、服务和作业环境中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冬、雨季施工、临时性的运行、临时性抢修活动、夜间施工和外界提供的设施等)。

b)所有进入施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内部员工与外部分包商和访问者等的活动)。

c)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设备、材料堆放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组织内部的设施或由外部提供的设施)。

d)工程施工过程、工作场地特点、工作环境情况等存在的危险源。

e)有毒有害原材料、易燃易爆物品储存与使用可能对员工和相关方造成的危害。

f)违章作业、违章指挥、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与自身素质(技术素质、作业熟练程度、安全素质)与所从事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带来的隐患。

g)安全措施不完善给作业人员或机械设备带来危害。

4.1.3辨识步骤

4.1.3.1公司各职能部门及项目部根据职责和业务范围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危险源进行辨识,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经部门领导或项目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全生产监督处。

4.1.3.2安全生产监督处根据各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审核、登记、汇总,建立公司《危险源辨识清单》,并及时下发到职能部门、项目部。

4.1.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依据公司《危险源辨识清单》,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建立本单位危险源清单。

4.1.3.4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对各职能部门、项目部的危险源辨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2危险源风险评价

4.2.1评价方法

采用直接判断法、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

4.2.1.1定量评价是指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D=L·E·C),通过对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分析危害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的程度。

D=L·E·C

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

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D——

风险性分值

取值如下:

L值表

E值表

暴露于危险的频繁程度

频数值

非常罕见地暴露

0.5

每年几次暴露

1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周一次暴露

3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6

连续暴露

10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概率值

实际不可能

0.1

极不可能

0.2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可能,但不经常

3

相当可能

6

完全可能预料

10

C值表

D值表

风险性分值

危险程度

风险等级

风险分类

>320

极具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5

重大危险因素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4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

一般危险因素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1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概率值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1

重大、致残

3

严重、重伤

7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15

灾难、2~9人死亡

40

大灾难、10人以上死亡

100

当总分D>160分时,为重大危险因素;D≤160时,为一般危险因素。

4.2.1.2定性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当出现以下情况直接判定为重大危险因素:

a)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2.2评价步骤

4.2.2.1各职能部门、项目部组织有关人员对本部门、项目部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初始风险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

4.2.3.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因素清单。经主管领导批准,下发至各职能部门、项目部。

4.2.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根据公司重大危险因素清单结合实际,建立本单位《重大危险因素及其控制计划清单》。

4.3风险控制的策划和实施

4.3.1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对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策划,选择适合的控制策略。

4.3.2对一般危险源,可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程序文件或已形成的管理制度,通过培训教育、日常的运行检查实施控制。

4.3.3对重大危险源,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控制。

a)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b)制定应急预案

c)制定运行程序

d)制定管理措施

4.3.4各职能部门、项目部依据危险源控制的策划结果、《重大危险因素清单》对本单位的危险源实施有效控制。

4.3.5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检查监督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对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4.4危险因素的更新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应按上述步骤,重新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与控制:

a)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运用;

b)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c)生产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d)方针、目标发生重大调整;

e)与职业安全健康有关的其他情况发生变化。

5记录

5.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

5.2危险源辨识清单